目录
导 论
释“传统”——古代传统与现代传统——20世纪中
国是否形成了一个文化“黑洞”?——E.希尔斯的
观点——“现代精神传统”的界定及其研究范围——
三个互相贯通的渠道:因袭、规抚和创获——意义评
判:人道和客观之道的统一——现代观念的光
谱——一个开放的问题
第一章 后经学时代的来临
从经学时代到“后经学时代”——经学时代的主导精
神特征及其回动——康有为与后经学时代的来
临——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迷失之缘起——传统
价值的结构性特征——价值原则和价值承当的长期
背离——生活世界的变迁和新价值的潜滋默运——
价值重建的反复尝试——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激
进主义三大思潮各自的路径:贡献与缺失——重要
的是探求价值重建的精神成果。
第二章 进步与乐观主义
进步:现代性的首要前提——古代循环论和历史衰退
论的世界图景——“进化”和“进步”——严复和康有
为:传播进化论的两位先驱——易学“动”的哲理和诸
子学的复兴:传统文化的土壤——对现代文明的洞
见:社会史的根据——中国“进步”论的四重含义——
力量的追求及其两翼展开——忧患时代和乐观主
义——乐观主义种种:历史观、认识论和人性论——
王国维和章太炎:悲观主义的潜流——乐观主义和悲
观主义的对话——对“进步”观念的重新省视。
第三章 竞争: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作为进步的基本动力之一的“竞争”——“竞争”不属
于古代文化的主流精神——救亡图存:民族主义思
潮与生存竞争——从“竞争”上升为“斗争”——“互
助”论的流行及其对“斗争”论的限定与消解——“斗
争哲学”的两重性——“斗争”的泛化及其回转——
在一个合理的价值体系之中的“斗争”
第四章 创造与传统
创造:进步的另一重动力——在经学独断论与天命论
之下的创造活动——“力命之争”中的异端——从龚
自珍到康有为:传统外衣下的创造精神——梁启超的
“破坏主义”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创性——五四时期:
创造上升为价值—— 自由主义的“创造”观:对传统的
理性批判和“点滴进步”的不断积累——激进主义的
“创造”观:传统的非连续性与社会改革的飞跃性——
保守主义的“创造”观:反本开新——马克思主义的创
造观:以唯物史观为中心——对“中国传统的创造性
转化”的反思与定位——指向自由的“创造’。
第五章 民主:追求与困惑
民主:现代文化的要素——中国古代缺乏民主的传
统——“公”与“用”:前现代中国思想对“民主”的理
解——戊戌时代民主思想的特点——两种理路:“托
古改制”和“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民主理念的初
步实践及其受挫——启蒙与革命——民主上升为价
值:对新文化运动中各思想派别的比较——在专制
政治与暴力革命之间:自由主义的抗争与困境——
比较与批评
第六章 科学:技进于道
科学:现代世界的基本因素——战争与宗教:中国科
学技术如何开始融合进统一的世界科学技术史——
力量的追求:“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技进于道”的
初阶:戊戌时代的科学观及其特点——“技进于道”的
完成:新文化运动的“破”和“立”——“科玄论战”:科
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作为信仰的科学和科
学乐观主义——走出后经学时代的科学精神
第七章 大同理想
“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与理想社会的设计——
在儒家经典中的“大同”——洪秀全的“大同”——康
有为的“大同”说:进步主义、平等理想、功利主义和
社会主义——“大同”说的泛化:孙中山、无政府主义
者和现代新儒家——从遥远的未来理想到改造社会
的现实设计——毛泽东的大同理想——“大同”的意
义和乌托邦批判。
第八章 从“圣人”到“平民”
人格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形象体现——“圣人”:中国
古代人格理想和文化代码——近代人道主义思潮对
“圣人”理想的诘难——进步主义、功利主义和非理
性主义对“圣人”的侵蚀——严复重塑国民的方
案——重建人格理想:梁启超的“新民说”详论——
走向自由:五四启蒙思想家的理想人格。
附录一:
我们能否跳出“过去的掌心”?
——评E.希尔斯的《论传统》
附录二:
征引文献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