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在袁宝华校长的鼓励和支持下,在全国率先招收了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MBA)。当时,在设计培养方案时,我们提出讲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这门课作为MBA的政治课。这一意见,随后为MBA指导委员会所接受,因而全国培养MBA的院校都普遍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有许多困难:讲到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涉及面太宽,往往不切合MBA学员的需要;讲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又往往与MBA各门专业课的内容重复,而且也讲不深。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发表、特别是党的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以后,我们觉得,作为MBA的政治课,开设“邓小平经济理论”(取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可能更合适一些。1998年我们向MBA指导委员会主任袁宝华同志汇报了这一想法,得到了他的充分肯定。于是,从1998年起,中国人民大学的MBA就开设了“邓小平经济理论”这门课。经过两年多教学的实践,在邓小平经济理论教学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这本教材。根据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学员的特殊性以及这一专业学位课程的体系和内容,我们认为“邓小平经济理论”这门课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一门政治课,应承担对MBA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MBA学员大都是企业的领导干部,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好的政治素质,因而没有像一般硕士研究生那样设置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我们力图通过“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教学,使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政治水平和理论素养,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因此,这门课不仅仅是经济学的课程(虽然课程内容大部分与经济问题有关),而应该是一门政治课,即应从政治的高度来讲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教学中除了正面阐述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外,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分清是非。在思想政治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去占领,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邓小平经济理论”这门课应本着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思想政治阵地的精神开展教学活动。第二,它应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回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由于多年来全党、全国人民一直十分重视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对于企业领导干部来说,邓小平理论的许多内容已是耳熟能详的了。然而不能不承认,在目前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中,人们还存在不少疑点、难点,社会上也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又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还有待于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因此,在讲授“邓小平经济理论”时,必须对企业领导干部中(扩大一些说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有争议的问题作出符合邓小平原意的解释。不能绕开问题走,而要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越是有疑惑、有争议的地方,越是要努力按照邓小平理论作出回答。只有这样,这门课程才有意义。第三,它是一门理论课,因而应具有理论深度。MBA一共要学习近20门课程,有关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专门的课程讲授,这就决定了“邓小平经济理论”这门课应侧重于理论分析。当然,这种理论分析必须密切联系实际,而不是经院式的,但它却不应涉及具体的操作性的内容,而要把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如果过于细化、具体化,势必与其他课程重复,从而失去这门课独立存在的必要。这门课应着眼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它既不同于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也不同于阐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过程具体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管理课程,它是一门把政治性、理论性溶为一体的经济学课程。我们是根据以上理解来编写这本教材的。这本教材能否实现“邓小平经济理论”课程的要求,需要由读者来评判。我们诚恳地希望读者、特别是MBA学员提出批评意见,以便今后修订时使这本教材更加完善。周新城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