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务邓小平经济理论概况

邓小平经济理论概况

邓小平经济理论概况

定 价:¥14.00

作 者: 周新城,张霄声主编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 第一批 学科基础课系列 经济学类
标 签: 邓小平

ISBN: 9787300035673 出版时间: 2000-01-01 包装:
开本: 21cm 页数: 289页 字数:  

内容简介

  前言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在袁宝华校长的鼓励和支持下,在全国率先招收了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MBA)。当时,在设计培养方案时,我们提出讲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这门课作为MBA的政治课。这一意见,随后为MBA指导委员会所接受,因而全国培养MBA的院校都普遍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有许多困难:讲到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涉及面太宽,往往不切合MBA学员的需要;讲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又往往与MBA各门专业课的内容重复,而且也讲不深。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发表、特别是党的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以后,我们觉得,作为MBA的政治课,开设“邓小平经济理论”(取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可能更合适一些。1998年我们向MBA指导委员会主任袁宝华同志汇报了这一想法,得到了他的充分肯定。于是,从1998年起,中国人民大学的MBA就开设了“邓小平经济理论”这门课。经过两年多教学的实践,在邓小平经济理论教学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这本教材。根据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学员的特殊性以及这一专业学位课程的体系和内容,我们认为“邓小平经济理论”这门课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一门政治课,应承担对MBA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MBA学员大都是企业的领导干部,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好的政治素质,因而没有像一般硕士研究生那样设置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我们力图通过“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教学,使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政治水平和理论素养,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因此,这门课不仅仅是经济学的课程(虽然课程内容大部分与经济问题有关),而应该是一门政治课,即应从政治的高度来讲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教学中除了正面阐述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外,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分清是非。在思想政治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去占领,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邓小平经济理论”这门课应本着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思想政治阵地的精神开展教学活动。第二,它应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回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由于多年来全党、全国人民一直十分重视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对于企业领导干部来说,邓小平理论的许多内容已是耳熟能详的了。然而不能不承认,在目前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中,人们还存在不少疑点、难点,社会上也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又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还有待于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因此,在讲授“邓小平经济理论”时,必须对企业领导干部中(扩大一些说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有争议的问题作出符合邓小平原意的解释。不能绕开问题走,而要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越是有疑惑、有争议的地方,越是要努力按照邓小平理论作出回答。只有这样,这门课程才有意义。第三,它是一门理论课,因而应具有理论深度。MBA一共要学习近20门课程,有关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专门的课程讲授,这就决定了“邓小平经济理论”这门课应侧重于理论分析。当然,这种理论分析必须密切联系实际,而不是经院式的,但它却不应涉及具体的操作性的内容,而要把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如果过于细化、具体化,势必与其他课程重复,从而失去这门课独立存在的必要。这门课应着眼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它既不同于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也不同于阐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过程具体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管理课程,它是一门把政治性、理论性溶为一体的经济学课程。我们是根据以上理解来编写这本教材的。这本教材能否实现“邓小平经济理论”课程的要求,需要由读者来评判。我们诚恳地希望读者、特别是MBA学员提出批评意见,以便今后修订时使这本教材更加完善。周新城2000年6月

作者简介

暂缺《邓小平经济理论概况》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导 论 
一、邓小平经济理论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二、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 
三、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 
四、准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经济理论
第一章 对社会主义及其本质的科学概括 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一、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
二、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
三、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根本任务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
二、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统一 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纲领 
第三节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形成 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辩证法 
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概括的经济学意义 
四、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与社会主义本质
第二章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
第一节 公有制为主体 
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
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形式 
三、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 
四、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
第二节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具体形式 
三、必须全面地对待非公有制经济
第三章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基本分配制度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
二、多种分配方式 
第二节 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一、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一个大政策 
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
第四章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
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二、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三、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
第二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
一、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
二、区分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
一、从农村到城市逐步推进的市场化改革 
二、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四节 经济体制改革方式 
一、渐进式改革 
二、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第一节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
一、市场经济是一个“体制性”范畴 
二、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 
第二节 培育与完善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
一、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
第三节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 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
三、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六章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性 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阶段 
三、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管理方式 
第二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与特征 
二、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 
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
第三节 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改组 
一、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推进国有企业改组 
二、实施培育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 
三、国有中小型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
第七章 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
第一节 政府经济职能的转换与完善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加强政府经济职能的必要性 
二、经济体制转变中政府经济职能的转换与完善 
第二节 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
一、保持中央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权威 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
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及经济政策 
第三节 我国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
一、财税体制改革 
二、金融体制改革 
三、投资体制改革
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
第一节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 
一、“三步走”战略的形成及内容 
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第二节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
一、突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 
二、从大局出发,协调发展地区经济 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一、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九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 
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
一、闭关锁国束缚本国经济发展 
二、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
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第二节 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
一、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 
二、利用外资 
三、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 
第三节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
一、开办经济特区 
二、从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 
第四节 对外开放中的几个重大问题 
一、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二、对外开放与利用资本主义 
三、对外开放与发展民族经济 
四、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
第十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
第一节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及基本内容  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
第二节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
一、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二、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
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
第四节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一、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成功的关键  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后 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