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易说清病史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感觉不灵敏,反应降低,有的表达能力下降,到医院看病时,不能详细、准确地讲清楚病史。 2.症状、体征不典型 老年人患病时症状不典型、不明显,对疾病的敏感性反应减低。如发热:应该高热的疾病,有的老年人不但不出现发热,反而出现低体温;再如疼痛:患心绞痛、急腹症时,应该有明显的疼痛,而老年人有时疼痛并不明显。老年人的这一患病特点,常给诊断带来困难。 3.常同时患多种疾病老年人的症状、体征不典型,常用一种病无法解释扦种症状。一位老年人可同时患多种病,这些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使病情更加复杂。有时一种病的临床表现还会掩盖另一种病的表现,给诊断造成困难,甚至误诊。因此,医生应慎重,不要轻易下结论。 4.衰老和疾病相混老年人身体和器官退行性变。特别是一些高龄老人,由于机体明显衰退,有些疾病可能会被当成衰老的表现,而衰老的表现也可能会被误认为是疾病。这应引起重视。 5.易发生意识障碍老人患病,特别是患急性病容易发生意识障碍和精神异常,由于老年人神经系统老化,易出现嗜睡、谵语、淡漠等精神表现,应予以注意。 6.易发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老年人代谢能力减退,对缺水的耐受性明显减低,机体组织经常处于缺水或低水状态,一旦发热,有饮食障碍、呕吐、腹泻或大量出汗等临床表现时,很容易出现水和电解质紊乱,应及时纠正。否则,后果严重。 7。易出现并发症感冒易发生肺内感染,肺内感染又易合并心力衰竭;糖尿病人易并发皮肤化脓性感染和肺结核等。 8.恢复慢,病程长,易发展为慢性由于老年人衰老的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故患病时间相对较长,并易转变为慢性,不少疾病还易遗留后遗症。 9.治疗后易复发老年人病愈后复发率高,家属和病人应注意观察。 10,用药疗效欠佳,易产生副作用 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耐受性均降低,治疗效果减弱,易出现副作用和药物毒性反应。故老年人用药须慎重,以免出现严重反应。 (九)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发病率居各种急腹症之首。多为阑尾腔阻塞;阑尾肌痉挛和血管痉挛,使阑尾腔部分或完全梗阻,血运障碍可使炎症加重,组织坏死等;上述阑尾病变使抵抗力减低,黏膜破损,诱发细菌感染。王某,男,56岁,突发腹痛:开始肚脐周围痛,数小时或十多小时转移到右下腹痛。出现发烧、无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 ·症状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到右下腹部后,右下腹部局限性压痛,多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反跳痛(手缓慢压下去,急速提起,疼痛明显)和肌紧张。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 (2)半流食或流食,并发腹膜炎的病人应给予流食或禁食。 (3)抗生素肌注或静脉滴注。 (4)中药:草新素注射液、阑尾炎片、野菊花注射液和锦红新片。 1.精神治疗对更年期的表现,要理性地对待,更年期是人生中的一站,要认识它,承认它,坦然面对它,既来之,则抚之。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 2.家庭成员的关爱家庭成员也要了解人生这一特殊阶段,给她们更多的关心、照顾和爱护。 3.生活规律锻炼身体,参加社会活动,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B民。 4.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学习书画和琴棋,养花养鱼,唱歌,听音乐,看欢快的电视节目,跳舞等,多方寻找乐趣。或旅游或郊游,将自己投人大自然中,在欢乐中渡过“多事之秋”。 5.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痛苦的症状可选用药物治疗。 ①安定;②谷维素;③尼尔雌醇片;④必要时可多种激素同时应用,减少致癌的危险性,即雌、孕、雄激素联合应用。 6.针灸疗法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神门、关元、气海、中脘等穴,用磁疗针,无痛苦,有效果。 7.中药治疗(略) 8.中成药 (1)内热耳赤用杞菊地黄丸,内热用知柏地黄丸。 (2)阴虚用六味地黄丸: 有许多老年人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迁延难愈。有的老人因病长期卧床,给家庭成员和个人都带来很多现实的问题,护理不当常给病人思想和肉体造成许多痛苦,老年慢性病人常有焦虑、内疚、自责的心理,有的悲观厌世,病人常表现沉默寡言,抑郁寡欢。有的性情急躁、怒气冲冲,遇到一些小事大发脾气。也有的老人因丧偶或其他亲人病故表现反应迟钝、木僵及虚脱或精神障碍的症状,病人可以出现盲目行为,意识模糊、幻觉、错觉、癔病样发作等。心理护理的具体内容有: (1)预防为主。 (2)对病人的情绪变化,家属和护理人员应表示理解、谅解,要关心病人,耐心引导,和病人一起或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护理人员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动病人,使病人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帮助和鼓励病人振作精神,消除颐虑,增加正性情绪(欢乐、高兴、满意、愉快、积极、爱恋、放松、胜利、骄傲等),减少和消除负性情绪(悲观、恐惧、悔恨、憎恨、消极、内疚、羞耻、痛苦、厌世等),悲观厌世是老年人最具有劣根性的情绪。 (4)对于老年人来说,仁爱、同情、温和、尊敬、关心有时比药物更有用;药物作用在身体,治疗疾病;仁爱等作用在心理,使精神振作,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表现乐观情绪。 (5)丰富老年病人的生活内容:对于能动的老人帮助或陪同参加文体活动、有趣味的活动,克服消极情绪,让美好的生活每时每刻伴随着老人,多和卧床的高龄老人或患病的老人谈心,以转移病人对疾病过多的注意,清静病人的心境。 (6)有针对性地解脱病人的负性心境,积极解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7)改变病人的思维角度,增强病人的精神免疫力。 (8)心理效应可影响药物疗效,病人要相信医生,相信医生所用的药物,正性心理效应可提高药物的疗效。 (9)不要道听途说,听信“医托”花言巧语,上当受骗。七、长期卧床病人的特别护理 1.长期护理的病种 长期卧床病人一般包括:中风偏瘫、截瘫、髋关节或下肢长骨骨折、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植物人”等。 2.长期卧床病人的并发症 (1)骨废用性脱钙,肌肉萎缩。 (2)卧床活动少,胃肠蠕动能力弱,易致胃肠气,胀、食欲不振、便秘。 (3)长期卧床,皮肤受压,易发生褥疮,有的继发感染治愈较困难。 (4)卧位排尿不习惯,膀胱肌无力,常发生尿潴留、继发尿路感染。 (5)长期卧床痰液不易咳出,易继发肺部感染。 (6)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 (7)废用性下肢萎缩引起足下垂。 (8)骨脱钙、尿中钙增多,易发生尿路结石。 3.老年人长期护理要解决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1)子女不愿护理(不孝):这是人的思想品德问题。尊老爱幼,扶老携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老人的晚年不管不问是不应该的,儿孙应该有孝心,关键是心里有没有老人,能不能养得起老人,是另一个问题。 (2)子女有心无力:虽然子女对老人孝顺,但由于,①每天忙于工作,照顾老人的时间有限,②老人多孩子少,照顾不过来,每天忙忙碌碌还照顾不好;③受传统观念束缚:子女怕别人说不孝,不敢把老人送往社会福利部门,有的老人愿意“肉烂烂一锅,不愿离家窝”;④合格的护理员难找,多不懂业务,不懂护理业务,也不会心理护理,很难适应老年人的脾气;⑤想去社会福利部门又花不起高额的护理和入住费用。所以,子女有时无力很好地照顾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