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堂随笔》有三部分:短论、札记、随笔,共计135篇文章,篇篇都是千字文。文章旨在解放思想释放灵魂,作者在漫漫荒漠里跋涉,寻找自己向往的那片绿地。作者的思想深邃,文字造诣很深。拷问历史,辨析史实,寻求答案,尖刻地评判。他的许多观点和我们过去学过的历史教科书大相径庭,凡事总在问为什么?问得人心惊肉跳!商鞅的苛刑霸术,韩非子的冷酷无情,李斯的焚书坑儒……他把这些据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功臣拉到光天化日下亮相,还他们一个狰狞真面目。他揭露了隋炀帝忌才杀士的暴虐,他鞭挞了朱元璋滥杀文人的丑行;他对软骨头的文人也毫不手软,不管写史者是怎样地颠倒黑白。两晋狂士阮籍晚节不保,宋之问拜倒在武则天的石榴裙下,王国维为封建专制制度自沉颐和园,他都痛心疾首地叹息,毫不留情地讽刺。没有高山显不出平地,读了任文祥的《三清堂随笔》,方知自己的孤陋寡闻。作者在一百多篇文章里,引用的资料至少有一百多部书。正史、野史;杂记、笔记;诗话、丛话。年轻时读书如小牛吃草,狼吞虎咽吃下去。而今吐出来就是珠润玉圆的闪光文字,串起来就是光彩照人的美丽彩虹。老任说:“好赖也算是牛黄吧!”我说:“你这牛黄可是我们文人清热解毒的一剂良药啊!”因为《三清堂随笔》用典太多,只好走一千倒八百地读,还要一边读一边查资料。人与人有别,书与书不同。如今新书多得像夏天路边的西瓜,许多是喷了农药施了化肥的。读那种书寡淡无味,有时还满嘴腥臊气。《三清堂随笔》是一盘飘逸着清香的吐鲁番的葡萄干,要细细品味,仔细把玩才行。因为每篇小文都讲述着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都蕴含着一个催人猛醒的道理。文祥先生曾是邯郸市作协主席,我们几十年前就读过他的长篇小说《鼓山风雷》。这些年来在报上不断看见他的随笔,真是文章越老越耐看。前几年老母病重,他回家伺候母亲。母亲仙逝后,他却不愿再回到那钢筋水泥的城里去。故乡的农家风情迷住了他,故乡的蓝天白云迷住了他。他索性筑屋修园,装电脑,拉电话,安享竹篱茅舍之趣了。忽然想起白朴的一首曲: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不就是老任闲适心境的写照吗?老任还有几本书要出版,书稿已经打理齐整,也都是精短文章,也都是作者思想的火花。你不妨先去书店买一本《三清堂随笔》看看,一定会爱不释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