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张汤传》,汉人有时称为“辞”、“赋”或“辞赋”。这种作品既受到《诗经》的某些影响,又与楚地的歌谣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到战国中期,出现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逐渐形成一代文学样式。至西汉末年,刘向把他们的作品和汉人的模仿之作,汇为一集,名为《楚辞),这时(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集的名称。《楚辞》中最重要的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今湖北柿归人,楚国重要的政治家,对内禁助怀王,议论国事,应对冥客,起草宪令及提倡变法;对外联合诸侯,与秦抗衡,曾两次出使齐国。楚怀王昏庸懦弱,听信上官大夫谗言,怒疏屈原。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屈原被再度流放,最后怀着“美政”愿望难以实现的遗憾自沉泪罗,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心。他把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熔铸在诗篇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屈原之后,楚人宋玉、唐勒、景差诸人都有模仿之作。降至汉代,出现了大量模拟屈原作品的诗歌,作者虽然不一定是楚人,但“其情其辞则楚”,所以也称“楚辞”。《楚辞》卜书具有“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浓郁的地方色彩,楚地盛行的巫教音乐也渗透进《楚辞》的作品,使它们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驰骋想像,上天入地,神游九台,成为春秋战国时代充满浪漫激情的楚文化的结晶。本次注译,以朱熹的《楚辞集注》为底本,分段基本上仍依其旧,修改了其中的若干明显的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