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理论角度阐述了基础设施的内涵、特征及有效供给的实现方式;比较了西方发达国家基础设施私有化改革的目的和方法:回顾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演变过程;归纳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了民间资本进入基础领域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进入路径的选择;论证了民间资本在基础领域的投资范围及目前所面临的种种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因素;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政府在民间资本进入基础领域中应发挥的作用,即统筹规划、制定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法制保障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仍然显得薄弱,尚难以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需要对基础设施领域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但至今为止,由于种种原因,这方面的投资基本上局限于政府财力。这就大大限制了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也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发展仅靠政府资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扩大基础领域的投资必须与加快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不仅关系到基础领域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市场经济体制能否顺利建立和实现。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一政策的实施将对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将为民间资本投资基础领域提供更多的机遇。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本书围绕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这一问题,展开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本书从理论角度阐述了基础设施的内涵、特征及有效供给的实现方式;比较了西方发达国家基础设施私有化改革的目的和方法:回顾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演变过程;归纳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了民间资本进入基础领域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进入路径的选择;论证了民间资本在基础领域的投资范围及目前所面临的种种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因素;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政府在民间资本进入基础领域中应发挥的作用,即统筹规划、制定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法制保障等。本书着重提出了以下观点:一是通过对西方国家基础设施领域私有化改革的比较分析得出,不同国家基础设施产业私有化改革的目的不同,决定了改革的方式方法的不同。但从制度的角度来看,各国之间又都具...[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