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二十年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过去那种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商贾为下,以财为耻的固有认识也逐渐被扬弃。人们对经济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下海经商、出国淘金、炒股、博彩,凡是有可能赚钱的行当都已经人满为患,商业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对每个家庭和每个人来说,投资理财无疑就成了相伴终身的课题。 遗憾的是,在大学毕业或工作几年之后我们才深感自己财经知识的贫乏,尽管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几经调整,各种办学方式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每年报考各类财经管理专业的人数有增无减,但仍然很难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高等教育尚处在短缺经济时代,成人教育也有待加强力度和规模,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既然我们到了成年之后都必须补上这一课,那为什么不从少儿时期就开始系统的理财教育呢?中国是个很重亲情的国家,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要重情重义,对“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批判使得人们一提到钱就联想到庸俗。我们不敢也不知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除了茫然就是回避。我们每天为钱忙碌,为利奔波,经济类的刑事犯罪案件也日益增多,各种媒体不光大肆渲染,而且添油加醋。就算我们对孩子绝口不提金钱二字,在这种环境之中长大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对金钱无动于衷呢?商店里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学校里有莫名其妙的杂费,吃零食要花钱,买卡通书要用钱,购名牌服装更离不开钱。 想让孩子远离金钱是可笑的,设法让孩子憎恶金钱更是愚蠢之至!对于令我们痛心疾首的足球,我们知道要从小抓起;对于让我们神秘莫测的电脑,我们也懂得要从娃娃抓起。那么,对于让一个人终生受用不尽的理财能力,对于跟一个国家强盛休戚相关的理财教育,我们有什么理由让它继续成为一个空白?汪小小虽然才读小学四年级,但他会挣钱,会花钱,有同学说他是“见钱眼开”,汪小小笑笑,不以为然。汪小小给爸爸妈妈擦皮鞋,挣了二十多块钱;汪小小设计的“有奖游戏”很受同学们欢迎,却受到了老爸的批评;汪小小拿老爸当保险公司,向老爸买保险,他终于赢了一把……汪小小的爸爸觉得让孩子从小有经济头脑不是坏事,现在不光要开发孩子的智商和情商,还要培养孩子的财商。有这样开明的爸爸,汪小小挣钱、花钱的水平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