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 研究缘由:韦伯和哈贝马斯对儒教合理化潜力的判断.
二 研究逻辑起点:多元合理性和儒学合理性的可能性
三 研究策略
四 需要界定和说明的三个概念
上篇 和谐合理性:儒学合理性的界定--韦伯和哈贝马斯对儒教合理化判断的再反思
第一章 社会学合理性的研究框架
一 社会学合理性的研究主题
1.合理性之主题:经验普遍准则的确立
2.合理性之预设:人与世界的关系
二 社会学合理性分析方向:伦理与认知、内在与外在
1.合理性的分析方向A:伦理与认知
2.合理性分析方向B:内在与外在
三 合理性分析的方向同主题(包含预设)的关系
1.韦伯合理性的分析方向同主题(包含预设)的关系
2.哈贝马斯合理性的分析方向同主题(包含预设)的关系
3.值得说明的两个问题
第二章 儒学合理化潜力与方向的再反思
一 儒学合理性之预设和知识类型
1.天人合一:儒学的人与世界之关系
2.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儒学确立的经验普遍准则
二 伦理与内在:儒学合理化的方向
1.判定儒学合理化方向之前想回顾的两个问题
2.内在伦理合理化:儒学合理化方向
3.对哈贝马斯合理化潜力图的回应
第三章 和谐合理性:儒学合理性的界定
一 合理性性质的判定依据:人与世界关系的取向和知识的取向
1.成就取向对比理解取向
2.人与世界关系的两种不同取向
3.知识的两种不同取向
4.人与世界关系取向以及知识取向决定合理性性质
二 “和谐”取向的儒学合理性
1.“天人合一”的和谐取向
2.“内在超越”的和谐取向
3.三种合理性的主题及其预设的取向之对比
三 和谐合理性与“中庸合理性”、“关系合理性”之比较
1.“关系合理性”、“中庸合理性”与“和谐合理性”三种界定的联系
2.“和谐合理性”优于“中庸合理性”的方面
3.“和谐合理性”优于“关系合理性”的方面
4.“关系合理性”与“中庸合理性”的分析有待全面深入
下篇
和谐合理性的三个层面之分析--兼与工具合理性、目的合理性比较
第四章 文化、制度、人格:合理性研究的三个层面
一 韦伯合理性研究的三个层面
1.文化(伦理)合理化
2.社会制度合理化
3.行动动机的合理化
二 帕森斯对韦伯合理性三层面的深化
1.模式变量理论:韦伯合理化理论三层面的具体展开
2.社会系统理论:韦伯合理化三个层面的系统展开
三 哈贝马斯的合理化三个层面的两种构思
1.生活世界和系统的两种构思
2.生活世界合理化的三个层面
3.系统合理化的三个层面
四 儒学伦理合理化分析的三个层面
第五章 和谐取向的伦理:和谐合理性之伦理层面分析
一 目的合理性和交往合理性的伦理取向
1.目的合理性之伦理:成就(后果)取向的责任伦理
2.交往合理性之伦理:理解取向的交往伦理
二 以“仁”为基础的和谐伦理:儒学伦理合理性
1.儒家伦理并非信念伦理:对韦伯关于儒家伦理性质判断的反思
2.作为伦理基本问题的普遍准则之考察
3.性与仁:儒家伦理的普遍准则
4.以“仁”为基础的儒家伦理的和谐取向
三 关注经验世界的三种不同取向伦理之比较
1.关注经验世界的三种不同取向之伦理
2.关注经验世界的三种不同取向伦理之比较
3.和谐取向的儒家伦理在当代伦理建构中的意义
第六章 和谐取向的礼制:和谐合理性之制度层面分析
一 韦伯和哈贝马斯合理性社会制度层面关注的内容
1.目的合理性之制度:成就取向的形式法
2.交往合理性之制度:理解取向的民主法治国
二 儒学“礼制”与“礼制”的和谐取向
1.作为准法律的“礼”的和谐取向
2.“礼制”下的经济及其和谐取向
3.“礼制”下的政治及其和谐取向
三 不同取向制度的论证逻辑之比较
1.形式逻辑对比实质价值:三种制度的逻辑基础
2.实质主义的礼制在当代社会治理体制重建中的意义
第七章 和谐取向的君子:和谐合理性之人格层面分析
一 韦伯和哈贝马斯合理性人格层面关注的内容
1.目的合理性之人格:成就取向的清教徒
2.交往合理性之人格:理解取向的交往行动者
二 儒学的“君子”人格及其和谐取向
1.作为人格类型的“君子”
2.君子行动观的和谐取向
三 不同取向人格的道德意识层次之比较
1.不同取向人格所对应的道德意识
2.三种人格的道德意识最高层次取向之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