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中国哲学论梁启超的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

论梁启超的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

论梁启超的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

定 价:¥18.00

作 者: 罗义华 著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求索”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标 签: 中国近代哲学/当代哲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2235088 出版时间: 2007-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216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的出发点是梁启超的“流质易变”问题,着眼点则是转型期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性问题。因此,对“流质易变”的理解与阐释就构成了全部写作的基础。事实上,“流质易变”并非梁启超独有的现象,它在转型期中国具有一种普遍性,这就具备了理论研究的可能性。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我逐步意识到,梁启超的“流质易变”这个现象本身可能就蕴含有非常丰厚的现代性意义。“流质易变”首先是一个个性、气质问题;“流质易变”又是一个时代问题;但是,归根到底,“流质易变”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在政治上,梁启超徘徊在革命与改良之间,在文化上,他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这就深刻地体现了转型期中国学人在政治、文化上选择的艰难,对他们而言,每一种选择都是一种尝试,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变化,这种选择的意义与弊端就会逐渐显现,调整与重新选择就成为一种必然,由此可见,“流质易变”正是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的一个必然结果,具有普遍的时代意义。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理解与阐释“流质易变”现象,我将“流质性”的概念引入研究领域,并借鉴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理论来确定“流质性”的基本范畴与意义,这样,梁启超的“流质易变”问题就被置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视野中。

作者简介

  罗义华,男,1970年生,祖籍湖北省荆门市。先后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与四种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三峡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民族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江汉论坛》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合著一部:《李魁贤诗歌艺术通论》。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题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 “流质易变”:文学气质与时代焦虑
 第一节 “流质易变”:从政治、学术到文学
 第二节 “流质易变”与梁启超的文学家气质
 第三节 “流质易变”与时代焦虑
第三章 “流质易变”:政治与文化
 第一节 “流质易变”:在革命与改良之间
 第二节 “流质易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第三节 《新中国未来记》:政治、文化与文学
第四章 “流质性”与现代性
第一节 “流质性”、现代性、“流动的现代性”
第二节 从传统到现代:对“流质性”的一种理解
第三节 转型期文学现代品格的内涵、形态及其流动性
第五章 现代品格的多面性与自我调适——“流质性”视野下的梁、胡文化论战
 第一节 两次论战与梁启超的文化立场
 第二节 功利主义与偶像破坏——对论战的一种理解
 第三节 现代品格的多面性与自我调适
第六章 “流质性”:转型期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尚待敞开的话题
 第一节 “流质性”视野下严复政治及其学术思想历程
 第二节 “流质性”视野下王国维政治及其学术思想历程
 第三节 “流质性”视野下胡适政治及其学术思想历程
 第四节 “流质性”视野下鲁迅文学思想与文学立场的转变 
 第五节 “流质性”视野下创造社作家群的思想立场与创作活动
第七章 余论:“流质性”话语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第一节 “流质性”话语在梁启超研究领域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流质性”话语在转型期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