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夫,男,1943年4月生,上海市人。笔名方波、楼中阁、太公寿等。编辑。大专文化。60年代初投笔从戎,复员后曾任工厂宣传科长、教育科长、厂工会副主席等。1986年调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负责《老干部工作》,次年入《上海老年报》,历任副刊部副主任、主任、编委。现为上海老年报社总编辑助理兼副刊部主任,上海市杂文家协会、全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员,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全国老年报协会理事,上海市创造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市老年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自1964年以来,在海内外近200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3000多篇,其中40多篇文章入选《上海杂文选》、《晚霞之歌》、《中国民间集藏大观》等30多部书中。著有《黄昏风景线》、《名人书斋》、《人生畅想曲》;主编《中华名人书斋大观》、《老年生活万宝全书》;副主编《实用老年生活大全》、《名人教子的故事》、《老年人自我保护指南》;合著《老年夫妻生活必读》;参编《上海企业发展史鉴》、《中国杂文鉴赏辞典》、《人生百岁不是梦》等12部书稿,另有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近百篇。早在八十年代,便在《杂文界》杂志上发表长篇论文,提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文体,汉有赋、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明清有小说,“五四”以后的代表文体当推杂文”的论点;对老年社会学有独到研究,曾多次在“上海‘家庭与老人’国际学术研究会”上宣讲论文;对名人书斋有精深研究,人称“斋名大王”,事迹被《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解放日报》、《济南日报》、《读者导报》等10多家报刊介绍。曾4次被邀入电视台、电台当特约嘉宾,20多次获全国和省市级各类奖项,如:报告文学《弥留之际》获《东方剑》文学月刊全国优秀作品大奖赛佳作奖,散文《旧闻记者》获全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长篇论文《试论记者的创造性思维》曾获上海市首届新闻论文三等奖等。传略被辑入《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世界名人录》等10多部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