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怎样采写新闻

怎样采写新闻

怎样采写新闻

定 价:¥28.00

作 者: 庹震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出版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2342590 出版时间: 2008-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 页数: 298 字数:  

内容简介

  “采”讲究“深入”,要像矿工一样,在掘进中采到高品位的“矿石”;“写”讲究“文采”,要将得来不易的“矿石”提炼加工成精良的“产品”。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编辑记者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而恰当使用词语是其中的一个最基本又最重要的方面。留心处处皆新闻,小处也有“大新闻”。“大新闻”有时在“细小处”。记者多留意,多观察,就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当记者的,不论身处何地,都要有“洞悉细微”的本领,有“知冷知热”的敏感。

作者简介

  庹震,1959年9月生于河南省方城县,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现任《经济日报》总编辑,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1984年10月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范长江新闻奖。著有《蓝天下的眼睛》、《无悔的岁月》、《静静的地平线》、《初春的太阳》、《世纪未:还有多少问号》《丁住交界》、《面对社会之窗》、《报海觅踪》、《新闻采写艺术》、《史街背影》、《史街余韵》、《心园驿站》等书。

图书目录

第一辑怎样练就记者的基本功
“案头功”与“采访功”
新闻报道的表层和里层
注意选取新闻报道的“角度”
新闻报道的“味道”从哪里来
报道最忌“全”和“偏”
研究型记者与研究型报道
“矿工”的“位置”
慎用“第一”和“最大”
注意新闻写作中用语用词的准确
从记者到名记者的路有多远
提倡“较真”,夯实“根基”

第二辑怎样写人物通讯
自然清新朴实
“这一天”,就像打开一扇窗
展现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
刻画细腻,真实感人
巧用细节,感人至深
别具匠心巧构思
用心采访,用心写作
为“写人”而“写事”
散文式的人物通讯怎么写
生命,原本是绚丽多彩的
文风朴实,语言精练
惜墨如金,生动自然
要善于抓住“瞬间的精彩”
一组精致的人物素描
以小见大,轻灵简洁
引人人胜,真实感人
面对“凡人小事”怎么下笔

第三辑怎样写体验式新闻
“角度”与“亮点”
从“感动自己”到“感动读者”
脚板底下出新闻
景事交融,见物见人
说说这篇“上班记”
“片段”里的“深度”
小处入手,大处收笔
眼见耳听脑思
小中见大,细中见深
“气象局”为什么成了重要的
“经济部门”
生动的报道,耐读的散文
“扎下去”的收获
敞亮一个“窗口”看一个“大主题”

第四辑怎样写工作通讯
见人见事,生动可读
笔墨未到心先至
“深入”后的“收获”
怎样写回访式报道
节奏明快,主题突出
点面结合,生动活泼
拙中见巧,简洁明快
层次分明,简洁生动
围绕“亮点”,彰显“特色”
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
主题开掘要“深”,角度选取讲“新”
“红娘”与“桥梁”

第五辑怎样写经济观察式新闻
专题调查新闻有何特征
比较新闻的分量
就地取“材”的独特视角
“看到了”,还要“看得深远”
经济新闻的视角
“后发”如何“成大器”
“跳跃”与“升华”
如何做到“一字值千金”
记者的“发现力”从哪里来
发现“熟悉”中的“陌生”
从“小题材”中发现“大亮点”
从“苹果”到“汽车”
善用“素材”巧握“节点”
怎样写活调查报道
采访要“访”记者要“记”
记者要“追”着新闻跑
“细节”里的“含金量”

第六辑怎样写组合报道和系列报道
选准大题材,做活大文章
体育报道中的“经济眼”与“经济味”
近些,再近些
“点”有深度,“面”有影响
在“深”字上下功夫
一滴雨水的“大”与“小”
深度报道的“广度”和“厚度”
善于总结,珍惜共同财富
选好新角度,拓展新领域
探索用事实说话的新路径
使读者拥有“完整”的收获
“深入”与“深度”

第七辑怎样写经济“小言论”
“小处”着笔,“大处”着眼
“漫笔”的最佳境界在哪里
竹子里的经济话题
从“大”中之“小”里见“小”中之“大”
精彩的片断,闪光的灵感
讲道理与讲故事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