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上下)

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上下)

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上下)

定 价:¥96.00

作 者: 刘宝才、方光华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思想学说史
标 签: 中国哲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3366026 出版时间: 2008-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972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思想学说史》是一部集体著作。1999年有几位朋友建议:在20世纪内,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思想学说史的研究已有丰富的成果,但这些成果需要加以系统的归纳;同时也要看到这个被称为“专门史”的学科内还有不少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现在无论从大环境或小环境看都具有了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条件。在几位朋友的敦促下,我于当年草拟了《中国思想学说史》的写作提纲。这个提纲将中国思想学说史按照历史顺序和思想特点分成六卷,即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每一卷关于思想学说的论述,并不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而以思想学派和问题为主展开分析,因而每卷都有篇名,下设章、节,这样论述会更加集中。在注意概括有关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将注意力放在某些独立自得观点的阐述上。我们在研究实践中体会到,即使是同一问题,或者是众所周知的问题(例如每个历史时期的主流思潮),只要深入下去,就会发现研究的空间是相当宽阔的,并不是已经走到了尽头。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确是学术研究的真理。《中国思想学说史》是由著名的中国思想史学家张岂之先生主持编写的大型思想史丛书。它涵盖了对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各个重要时期的重大思想及各家学说的阐述和研究。 本书为《先秦卷》。全书分为前诸子时代的思想和学说、儒学篇、墨学篇、道家篇、法家篇、名学篇、纵横家篇和兵学篇等八个部分。本书史料丰富翔实,语言质朴通俗,学术视野开阔,是对先秦时期思想学说史做出的积极有益的新探索。

作者简介

  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江苏南通人,生于1927年11月。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89年10月荣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88年12月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入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读研究生。1951年在重庆教育学院任教。1952年在西北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80年晋升为教授,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曾任西北大学历史系主任(1978年8月至1984年9月),西北大学副校长(1983年9月至1985年5月),西北大学校长(1985年4月至1991年8月)。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岂之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50-60年代,他协助侯外庐先生整理《中国思想通史》1-2卷,后来又同侯外庐、邱汉生共同主编了《宋明理学史》,成为史学界著名的侯外庐学派的领军人物。80年代中期以来,他主编的著作有:《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学说史》、《中国历史大辞典·思想史卷》、《中国儒学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以及《陕西通史·思想史卷》、《中国历史》(六卷本)。自著有《顾炎武》、《儒学、理学、实学、新学》、《春鸟集》、《中华人文精神》。并主编《华夏文化》杂志。1997年张岂之教授主编的《中国思想史》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9月张岂之教授参与主编的《宋明理学史》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年12月张岂之教授参与主编的《宋明理学史》。荣获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荣誉奖。

图书目录

上册
绪论
第一篇 前诸子时代的思想和学说
第一章 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起源
第一节 图腾再现的初民信仰
第二节 母神崇拜和中国古代思想
第三节 祖先崇拜
第四节 人与字宙关系的艺术表现
第五节 祭坛祭器乐舞与早期礼制
第二章 商代的宗教和思想
第一节 帝和殷人的天神系统
第二节 祖先的天神化和祖先崇拜的分层
第一节 社河岳与地袛
第三章 西周初期和全盛期的思想学说
第一节 帝的至上地位与宗教伦理化
第二节《洪范》、《诗经》中的天命神学与伦理思想
第三节 礼乐文明——宗教政治伦理的制度化
第四节 宗法制度是伦理化社会意识的沃土
第四章 西周末年和春秋的思想学说
第一节 天命神学的动摇和宗教伦理思想遭到怀疑
第二节 礼治思潮
第三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
第四节 孔子、老子学说对古代宗教的突破
第二篇 儒学篇
第一章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
第一节 孔子史料
第二节 孔子的学术使命
第三节 礼学— 孔子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
第四节 仁学— 孔子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
第五节 易学— 孔子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
第六节 中庸— 孔子的方法论与最高道德
第二章《大学》的思想
第一节 有关《大学》性质、时代和作者的争论
第二节 道德目的论
第三节 道德过程论
第三章 子思的思想
第一节《中庸》其书
第二节“天命之谓性”
第三节“率性之谓道”
第四节“修道之谓教”
第四章 竹书《性自命出》的思想
第一节“性”与“心”
第二节“性”与“道”
第三节“道”与“天”
第五章 孟子的思想
第一节 孟子的生平
第二节 人之性善
第三节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第四节 行仁政而王
第五节 从民本到民主
第六节 哲学思想
第三篇 墨学篇
第一章 墨子与儒学的关系
第一节 继儒学而起的墨学
第二节 墨学的地域和职业特征
第三节 墨学对儒学的非难
第四节 墨学与儒学的关系辨析
第二章 墨子的思想和学说
第一节 墨子与墨学的知识体系
第二节 墨子的功利主义伦理观
第三节 墨子社会整合的美好理想
第四节 沟通天、神、人的思想特征
下册
第四篇 道家篇
第一章 老子的思想
第一节 老子其人其书
第二节 老子思想的渊源
第三节 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庄子的思想
第一节 庄子其人其书
第二节《庄子》的笔法
第三节 庄子的主要思想
第三章 稷下学派
第一节 稷下学宫
第二节 稷下黄老
第三节《管子》四篇的思想特点
第四章《黄帝四经》的思想特色
第一节《黄帝四经》简介
第二节《黄帝四经》的主要思想
第五篇 法家篇
第六篇 名学篇
第七篇 纵横家篇
第八篇 兵学篇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