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中国哲学真实的孔子

真实的孔子

真实的孔子

定 价:¥29.00

作 者: 赵建华 主编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中国古代哲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2571044 出版时间: 2010-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字数:  

内容简介

  把孔子的言行放到两千五百年前特定的情境下,才有可能知道他老人家要表达的真实思想含义。这正是《真实的孔子》的追求。一切神化孔子、御用孔子、肢解孔子、打倒孔子、消费孔子的行为,都不是理解中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作者简介

  赵建华,1952年生于辽宁锦州。1982年初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行学术期刊编辑、大学教师,现为中国城市出版社副编审。著有《西方哲学的终结者——行为哲学》等。

图书目录

序言/1
前言 假如孔夫子遭遇了“范跑跑”/1
所谓“范跑跑”,真名叫范美忠,是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的一名教师。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范美忠声称自己弃学生于不顾,第一个跑出了教室。5月22日,他又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开表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范美忠的言论极大地刺激了广大网民的神经,道德声讨刹时铺天盖地而来。作为中国最大的道德权威,假如孔夫子遭遇了“范跑跑”,会做出如何的反应呢?是杀了他?还是自责?反省?宽容?
道德孔子
当今百姓眼中的孔子/3
有一天晚上在家里看电视,调来调去也找不到一个有意思的节目可看。正烦恼间,偶尔调到北京台8频道的《谁在说》节目,场上发生的一幕立刻就把我吸引住了。
孔子其人/5
翻看历史古籍,追寻孔子生平,首先让我感觉诧异的是孔子父母之间的年龄差距。孔父叔梁纥娶颜家三小姐时年已66岁,而颜家三小姐当时还只是一个20岁未到、两个姐姐也都未嫁的大闺女。颜家三小姐并非急于出嫁,那她究竟看上叔梁纥什么了?
孔子坎坷的道德教育/11
翻开《论语》,通篇都是关于做人的道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论语》是一部古代伦理道德教科书似乎再恰当不过了,而孔子就是讲授这门功课的先生。
孔子的名声虽大,但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似乎并不理想。
孔子“忠”么?/18
当脑中闪过这个小标题时,连我自己都被吓了一跳:对孔老夫子可以这么想么?
孔子的“孝”而不“顺”/25
一提到“孝”字,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顺”字。所谓孝顺、孝顺,在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意识中,“孝”的通俗解释就是“顺”。而所谓“顺”,就是子女时时处处都要顺着父母的意志去说话、办事,不得有半点违逆、不顺从。而在我们的意识中,这“孝”就是“顺”的儒家道德源自孔子。但事实上,孔子是根本反对“孝顺”的那么,孔子的“孝”究竟是什么呢?
孔子的“仁”与墨子的“爱”/32
我们对孔子的“仁”是太熟悉了。子日:“爱人。”子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我们的理解中,孔子的“仁”就是每个人毫无差异地爱每一个人,就是在宣扬一种普遍的人类之爱。但既然如此,墨子为什么要用“兼爱”来批判孔子的“仁”,孟子又为什么要骂主张普遍人类之爱的墨子是无君无父的禽兽?我们真的懂得孔子的“仁”吗?
孔子摆出了“义”的迷局/37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说,君子立身处世于社会当中,没有什么是一定应该做的,也没有什么是一定不应该做的,一切都以是否符合“义”为标准。这话粗粗地理解起来并不难,但仔细一琢磨,问题就出来了:什么是“义”呢?如果不知道“义”的确切含义,这句话说了也等于没说。
古人解释,“义”就是“宜”,也就是“应该”。但如果将“义”的这种理解套到孔子关于君子的话中,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成为:“君子立身处世于社会当中,没有什么是一定应该做的,也没有什么是一定不应该做的,一切都以是否符合‘应该’为标准。”可这还是一个正常人说的话吗?
孔子的礼“上”往来/43
子路对孔子的崇拜,可以说是到了五体投地的程度。在他的眼中,孔子简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可有一次他向孔子询问鲁大夫在练祭时拄拐杖是否合于礼时,孔子竟然回答说不知道,这让子路大感失望,真有点天塌地陷的感觉……
孔子的信与不“信”/51
孔子周游列国备尝艰辛,屡遭险境。蒲地之厄时,孔子身边有个叫公良儒的弟子,勇力过人,对手下人说:“自我跟随老师周游列国,先有匡地之拘,后有宋国伐树之难,现又遭受蒲入围堵,难道这是命吗?与其看着老师受难,还不如让我们和他们拼了!”说罢,拔出长剑,要率领众人与蒲人玩命。这边一要玩命,蒲人那边反倒有些怕了。他们提出条件说:“如果你们不到卫国去,我们就不为难你们。”孔子同意了,于是双方定立了盟约。蒲人打开东门,让孔子一行人离开了蒲地。但孔子出了蒲地之后,绕了一个弯,仍然西行去了卫国。这时,子贡感到困惑,他问孔子:“难道我们盟了誓也可以违背吗?”
孔子的安贫乐道不是安贫之道/57
活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孔子,除了忠、孝、仁、义(其中孝和仁与老百姓心目中的孝和仁有天壤之别)外,恐怕就是他的安贫乐道了。一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被人们津津乐道,千古流传。但我们真的理解孔子的安贫乐道吗?安贫乐道真的就是在贫困中寻找幸福快乐之道吗?安贫乐道决不是安贫之道。本来一本不错的“正”经,在后世儒者的口中全被念歪了。
政治孔子
帝王的孔子/65
鲁哀公参加了孔子的追悼仪式,并亲致悼词:“上天不善,不愿留给我一位国老,让他永远保护我的君位,这让我孤零零地忧愁成病。呜呼唉哉!尼父啊,我没了榜样了!”这是第一次有君主尊其为“国老”,称其为“父”。
孔子颁出的“结婚证”/74
我们千万不要小瞧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个字,它就像当今民政部门颁发的结婚证,确认了君主专制国家的合法性。这八个字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此以后,在封建帝王不懈的灌输下,全中国下自贩夫走卒,上至王公贵族,都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家是一家之天下,自己给皇帝当奴才是天经地义的事(皇帝本人则自认为是主子)。
孔子理想中的君臣大义/79
子贡说:“陈灵公在朝堂上抖搂自己的淫荡事,泄冶听不下去,就正言劝谏,结果陈灵公杀了他。这跟比干劝谏纣王而死一样,都可以算是仁德吧?”
孔子说:“比干对商纣王来说,论血缘是叔父,论官职是少师,忠诚报答之心是为祖宗、为国家。所以以死劝谏,希望自己死后纣王会悔悟。他的本意当然是仁德。泄冶对于灵公来说,官位是大夫,没有亲戚之情。在混乱的朝中做官,想用无足轻重的一人之死,来纠正君主的淫乱昏庸,只能算是洁身自好而已。”
孔子的德政——统治者以身作则
孔子尴尬的政治实践
孔子与孟子
孔子的迂腐
孔子的民主与法制思想
孔子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孔子的驭民术
哲人孔子
孔子的“自然哲学”
孔子的生存哲学
孔子的人性论
孔子的无为和庄子的无为
智者儿子
博学的孔子
复杂矛盾的孔子
深刻老辣的孔子
世故圆滑的孔子
“对症下药”而非“因材施教”的孔子
真假莫辨的孔子
平民孔子
嬉笑谐谑的孔了
爱发牢骚的孔子
恬淡质朴的孔子
情同父子的师生之情
后记
附:周有光先生的“双文化”论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