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上篇 儒家和谐观的基本内涵
第一章 儒家的仁爱观
第一节 孔子的“仁爱”观
一 “仁者爱人”
二 “仁者爱人”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孟子的“仁民爱物”和“仁政”思想
一 孟子仁爱观的性善论基础
二 “仁民而爱物
三 “仁政”思想
第三节 荀子的“行礼为仁
一 荀子“礼”的“人性恶”理论基础
二 荀子的礼治思想
三 荀子“礼”的本质在于“等差有序
四 行礼为仁,仁本礼末
第四节 汉代及以后儒者对仁爱观的继承和改造
一 陆贾是汉代儒学改造的先驱
二 董仲舒对孔孟之“仁”的继承和改造
三 汉代以后儒者对仁爱观的发展
第二章 儒家的“中和”思想
第一节 “中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一 中和是儒家的最高价值原则
二 中和在儒学中兼有世界观的意义
三 中和又是儒家的方法论
第二节 儒家“中和”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其内涵
一 儒家“中和”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 儒家“中和”观的文化意蕴及特征
第三章 儒家的义利观
第一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一 孔子提倡“先义后利”、“见利思义”
二 孔子、孟子提倡舍生取义
三 承认追求私利是人的本能欲望
第二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演变一 以董仲舒为代表,儒家义利观发生了第一次蜕变
二 宋代儒家义利观发生的第二次蜕变:宋明理学对儒家义利观的扭曲
三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复归
第四章 儒家的诚信观
第一节 儒家诚信之“诚
第二节 儒家诚信之“信
第三节 儒家的诚信观
第五章 儒家的“中庸观
第一节 对孔子“中庸”基本内涵的误解
第二节 孔子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 孔子“中庸”的“中”的含义
二 孔子“中庸”的“庸”的含义
三 孔子“中庸”含义的准确定位
第六章 儒家的“德治”思想
第一节 孔子“天下归仁”的“德治”纲领
一 以“礼”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
二 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三 重“人治”,轻“法治”,主张贤人治国
四 视民为本,追求理想的和谐社会
第二节 董仲舒的德治思想
一 “以义正我”、“以仁安人”
二 施“教化”,守“等级
第七章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
第一节 儒家“天人合一”观的历史发展
一 儒家“天人合一”之天
二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天人合一”思想的三重意蕴
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政治管理之策
二 “天人合一”是理想的生存状态
三 “天人合一”是超拔的道德境界和高远的审美境界
第八章 儒家的人口思想
第一节 儒家多子多福、早婚早育思想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儒家人口思想略述
一 儒家以“仁“作为其人口思想的核心
二 儒家以“足”作为其人口数量的主张
三 儒家以“教”作为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
四 儒家以“孝”作为维护亲属因缘的纽带
五 儒家以“心”“德”作为划分人口结构的标准
中篇 儒家和谐观的历史局限与现代价值
第一章 儒家“仁爱”观的历史局限与现代价值
第一节 儒家“仁爱”观的历史局限性
一 儒家“仁爱”观的不平等性
二 儒家“仁爱”观的虚幻性
第二节 儒家“仁爱”观的现代价值
一 儒家“仁爱”观中几种仍须弘扬的宝贵精神
二 儒家“仁爱”观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儒家中庸观的历史局限和中和观的现代价值
第一节 儒家中庸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 儒家中庸思想只是一种相对“平等”,其中包含着最大的“不平等”
……
第三章 儒家义利观的消极影响和现代价值
第四章 儒家诚信观的局限与现代价值
第五章 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局限与现代价值
第六章 儒家“天人合一”观的历史局限和现代价值
第七章 儒家人口思想之辩证观
下篇 儒家和谐论的现代转换与科学建构
第一章 把儒家的仁爱观转化为现代的以人为本
第二章 把儒家的义利观升华为新型的社会主义
第三章 把儒家诚信观转换为现代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
第四章 扬弃儒家的中庸思想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五章 完善儒家的德治思想,构建和谐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