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至少有四次“何谓文学”的争辩为文学史所铭记。首先,“五四”新文学运动终结了古典文学传统。雕琢、阿谀、陈腐、铺张、迂晦、艰涩——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不惮于用众多的贬义词抨击古典文学。“五四”新文学运动主将把文学奉为“为人生的艺术”,“雕虫小技”开始被赋予历史重任。40年代之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革命的名义要求文学,“大众”和“工农兵”是文学必须围绕的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至今,又有两度火星四溅的争论形成了理论漩涡。80年代初期,人们力图将文学从政治的劫持中解救出来。文学不是口号与传声筒,文学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文学就是文学本身。纯文学,文学自律,为艺术而艺术,不及物的文学,这些观念逐一登陆。人们试图强调文学的本质规定,从而抗拒政治以及别的什么对于文学的任意侵犯。另一轮的争论发生于21世纪之初,声势浩大的“文化研究”是这一轮争论的知识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