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1527-1602),号卓吾,又自号温陵居士、宏父(又写作宏甫)居士、思斋居士。晚年因长住湖北麻城龙湖,又号龙湖叟,因去发,号秃翁,有时又称李长者、李老子。袁中道在《柞林纪谭》中称他为柞林叟。李贽童年时,母亲早逝。七岁,开始跟父亲自斋公读书、歌诗、习礼文。十二岁作《老农老圃论》,把《沦语·子路》中所记樊迟问稼与《论语·微子》中所记子路遇荷荼(李贽文中写作“蒉”)老人两件事综合一起,赞扬丁关心农事的樊迟,讽刺了轻视农业?动的孔子,颇有“异端”色彩。李贽青年时,为了“糊口”,曾“靡曰不逐时事奔走”,并经受了“绝粮七日,饥冻困踣”的遭遇。为了生活与出路,嘉靖三十一年(1552),他参加了自己内心极为反感的乡试,并中了举人,时年二十六岁。而后,出任河南辉县教谕擢升南京国子监博士,为父守制后任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再迁南京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知府任期未满,李贽即提交了辞呈,并于万历九年(1581)寓居于黄安(今湖北红安)友人耿定向、耿定理兄弟的天窝书院,开始了他专心著述论道的生涯。后来,由于与耿定向的严重分?,又移居于麻城(今湖北麻城)的龙潭湖(又称龙湖),其间曾出游武昌、北京、大同,讲学于南京。万历二十八年(1600),李贽在麻城讲学时听者日众,并有许多妇女受教,引起封建统治者及道学家的惊恐,他们以“逐游僧,毁淫寺”、“维持风化”为名,雇用流氓打手,拆毁了李贽居住的芝佛院,焚毁了李贽营建的骨塔。李贽由于事先得知消息,在学生的帮助下躲于他处,才未遭毒手。第二年,李贽被马经纶接到通州(今北京通州),但仍未逃脱统治者的迫害。万历三十年(1602),礼科都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疏劾李贽的著作是“惑乱人心”,“狂诞?戾”,“大都剌谬不经”,要求“将李贽解发原籍治罪”,“将贽刊行诸书,并搜简其家未刊者,尽行烧毁”。神宗当即批示:“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便令厂卫五城严拿治罪。其书籍已刊未刊者,令所在官司尽搜烧毁,不许存留。如有徒党曲庇私藏,该科及各有司访参奏来,并治罪。”当天(闰二月二十二日)李贽被捕入狱,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大政治迫害案。三月十五曰,李贽趁狱吏替自己剃发之际,用剃刀自刎,十六日气绝,向封建统治者进行了不屈的反抗与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