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爆发及中美建立军事同盟关系,不但使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和西方强国形成实质性的政治军事合作关系,而且在抗日战争的最后四年中,帮助中国从一个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半殖民地国家跃升为世界四强之一。这个变化如何产生?其过程有怎样的特色?中美两国处理同盟关系的基本态度有哪些不同?二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对于同盟关系的效率产生何种影响?这是作者试图解答的问题。在已有的历史著作中,美方学者,特别是美国军方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或囿于史料,或处于偏见,他们的历史重建以维护量美国利益为主,与历史真实是较大的距离。中国的作品,限于史料,很多问题的阐释语焉不详。本书作者有关这一问题的中文、英文基本史料及相关史料进行了充分的搜集、对比、辨析,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做了细腻的梳理,在很多问题做出了与传统史学(尤其是美国学者的观点)不同的叙述,为我们重建了全新的战时中美军事合作关系的"历史现场"。作者认为,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在政策层次上, "利益交换"概念模糊不清,领袖们经常异想天开,不肯务实求知甚至自作聪明,还自以为是。再加上种族优越感作祟,吝于作合理的投资。在执行层次上,它用人失当,导致作风粗糙,无端树敌,反而责怪他人不顺从。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并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制度化",很多偶然的因素,非制度化的运作,时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一些当事人的个性,如史迪威的个人性格,也在这个时期的中美军事同盟关系中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