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以原本还原晚清民国时期的书法生态清代是中国书法发生嬗变的一个时期,碑学大兴,金石考据盛行,但由于历史原因,其时的很多书家作品都被遮蔽。这套丛书以原本再造的方式,再现了当时碑学兴起和发展的完整脉络,以及千年书学在这个重要时期变革的轨迹,很多书法史所欠缺的史料,因此有了实证的完整链条。丛书整理过程中,我们着力对清代民国之际的书法史进行了再挖掘,对书迹传世不多,慢慢被历史淡忘,以至于书法成就和作品价值被低估的,如吴?斋、翁同?、郑孝胥、杨沂孙、翁方纲、谭延、李瑞清、钱沣等书家书作将会有新的认识和评价。本丛书展现了最后一代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文化状态这些珍稀书法版本,多具清代民国时期精神文化生活形态之史料价值,展现了最后一代传统士大夫的思想文化状态,如文人间的诗歌互酬、信函往来、碑志、各类广告以及给长辈的寿序等。其书迹个性鲜明、纯任自然,体现了现代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萌芽、社会矛盾和内心冲突,给当代书家诸多有益启示。殊为难得的是丛书中收入的沈曾植、康有为等书家罕见的珍贵原始出版物,如康有为极少见的篆书和六十岁的诗作,沈曾植的《海日楼遗墨》,以及《郑孝胥书盛宫保墓志》和《清故资政大夫海军协都统严君墓志铭》、赵之谦的手札、《谭延?蒋肃庵墓志》(蒋介石父亲),更是极为稀缺和珍贵的书法版本,还原了一个时代的书法发展脉络和精神文化状态。本丛书最全面的传统书写文体之大成本丛书囊括了清代至民国的书画家、重臣、学者、教育家、革命家等一百多位名人的书迹,包括了诗词、对联、写碑、寿帖、传记、家传、谢折、文论、语录、经卷、法帖、尺牍等十余种书写文体,充分反映了清代至民国以来,传统文人的丰厚学养和积淀。这些文体和书写形式,既是当代书法创作丰厚的成长土壤和文化基因,也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最纯正的法乳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