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电视的命运·媒介融合与电视传播范式变革

电视的命运·媒介融合与电视传播范式变革

电视的命运·媒介融合与电视传播范式变革

定 价:¥36.00

作 者: 杜志红 著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丛编项: 传媒新浪潮研究丛书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6839020 出版时间: 2014-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字数:  

内容简介

《传媒新浪潮研究丛书:电视的命运·媒介融合与电视传播范式变革》包括导论和五个章节。其中,导论部分主要运用科学哲学中的范式理论,提出了关于电视传播发展的一个认识框架:范式变革,对近年来关于电视命运的论争进行梳理和评价,对新闻传播领域学术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两个“范式”概念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形成电视传播新范式的成分构成。第一章主要考察了近年来关于媒介融合的论争,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认真辨析,并以此为视角,提出了微博作为媒介融合的典型范例的观点,以及这种范式对电视构成的环境影响和直接冲击。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媒介融合是如何对电视传播的新范式进行重塑的,创造性地提出了媒介融合对传统电视新传播范式的塑造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传播过程化、节目碎片化、信源多元化、传受交互化、内容共创化、媒体平台化。第三章主要考察了电视媒体对微博的现实使用情况,分析了这种使用所产生的互动补救、品牌延伸和协同生产的价值蕴含,对偏离这些价值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观念、操作和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建构出相应的合理原则、传播策略和伦理规范。
  第四章主要讨论在网络环境中电视节目的传播力问题,从病毒性视频的概念界定出发,从理论、技术和文化三个角度对“病毒视频”的兴起背景进行探讨,对“病毒视频”吸引受众的核心元素进行了分析,对“病毒视频”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行为、传播平台进行了讨论,揭示了病毒视频所具有的撼动电视传播和视频传播格局的机制和特质。第五章主要讨论电视媒体应该如何面对拍客多元和视频泛化的社会现实,以欧关主流电视台网站CNN.com的实践行为为个案,深入探讨了用户生产内容与传统电视媒体网站的互动模式,分析了UGC的引入和使用给传统电视传播模式带来的改变,探讨了其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该模式对我国电视媒体网站在引入和使用UGC方面的一些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杜志红,河南安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系副主任、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从事电视媒体工作15年,摄制电视作品千余部,有20多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1部作品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近年主持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电视新闻传播创新研究”、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媒介融合与电视传播范式变革研究”、“新媒介与文化传播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在《现代传播》、《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学习与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传媒责任论》等。研究领域为媒介伦理研究、广播电视新闻研究、新媒介与影视文化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各级各类奖项,指导学生摄制的纪录片、微电影等影视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奖。

图书目录

导论 范式变革:关于电视传播发展的一个认识框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关于电视命运的论争
第二节 电视的“范式”变革与电视的“传播范式”
第三节 形成电视传播新范式的符号概括

第一章 作为视角:媒介融合中豹电视传播
第一节 关于媒介融合的认知与论争
第二节 微博:媒介融合的典型范例

第二章 媒介融合对电视传播范式的重塑
第一节 传播过程化:意义在于传播行为本身
第二节 节目碎片化:传统节目完整结构的消解
第三节 信源多元化:拍摄在场局限的消减
第四节 传受交互化:演播问的超媒体对话
第五节 内容共创化:开放式议程和商议式话题
第六节 媒体平台化:把关人霸权时代的终结

第三章 互动补救与对话回归:电视媒体的微博传播
第一节 电视媒体的微博使用概况
第二节 电视媒体使用微博的价值蕴含
第三节 电视媒体在微博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微时代电视媒体的解决之道

第四章 穿行视频海洋:电视的“病毒化”传播
第一节 “病毒视频”:网络视频海洋里的精灵
第二节 环境与条件:“病毒视频”的生长
第三节 “病毒视频”的“致病”元素
第四节 “病毒视频”的受众
第五节 “病毒视频”的载体和平台
第六节 传统电视对“病毒视频”的使用

第五章 网罗天下拍窖:电视媒体的UGC使用
第一节 视频世界的UGC
第二节 欧美电视媒体网站的UGC引入
第三节 CNN.com新闻生产过程中UGC的使用分析
第四节 CNN.com新闻生产过程中引入UGC的价值蕴含
第五节 CNN.com引入UGC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