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米勒(1926—2009),曾任美国欧柏林音乐学院(OberlinCollege)声乐教授。作为一名抒情男高音,他曾在欧洲和美国许多大歌剧院里担任角色,并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米勒先生1926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坎顿。三岁就开始在公开场合歌唱。十一岁变声之前,他就已经在家乡演唱过上百次。在变声期间,他遵循忠告而停止歌唱,这期间他又学习了钢琴、大提琴和管风琴。1944年应征入伍.次年被派往欧洲,驻防于法国马赛,战后在马赛音乐学院学习声乐。米勒先生在完成密西根大学的音乐学硕士学位以后,得到了去意大利罗马圣塞西莉亚学院学习声乐的奖学金。而后他在瑞士苏黎世的歌剧院担任了四年的首席抒情男高音。1957年,他返回美国。在密西根大学教授了五年声乐,然后在欧柏林学院施教了四十年直至退休。直到他六十岁,米勒教授共演唱了数百场清唱剧和歌剧,参加了四百五十多场演出,饰演了五十多个角色,包括在旧金山和圣安东尼奥歌剧院的演出。他经常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乔治-塞尔(GeorgeSzell)、皮埃尔·布雷兹(PierreBoulez)和路易斯·莱恩(LouisLane)等人合作演出。米勒教授以他作为歌唱教师的能力享誉国际。他受邀走遍整个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举行讲座和培训班,并施教于各个知名的音乐学府;在奥地利莫扎特国际夏季音乐学院里施教二十八年,他著有八本声乐教学专著以及数百篇专业文章。他是欧柏林学院奥托·B勋浦夫(OttoB.Schoepfle)嗓音艺术中心的奠基人。陈晓伦,出生在一个不是专业音乐家的音乐家庭里。父母都是忠实的音乐爱好者,父亲是男中音,母亲是女高音,哥哥是中国铁路文工团乐队大提琴首席。五岁起开始学习钢琴。十岁那年,音乐学习被迫中断。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房修公司当了六年半的油漆工。在这期间开始和已故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潍渤先生学习声乐,于1977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1983年毕业后任中国广播艺术团合唱团男低音副声部长。1987年赴美国依斯曼音乐学院学习合唱指挥和声乐,师从唐纳德·纽恩(DonaldNeuen)教授(指挥)和马撒库·托里巴拉(MasakoToribara)教授(声乐)。1990年获指挥、声乐硕士双学位。同年开始在路易斯安那科学与艺术学校教授合唱和声乐。1998年被聘为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州立学院音乐系音乐教授、合唱指导。指挥该校合唱团和教授声乐,同时任彭萨科拉合唱团艺术指导。多年来繁忙的音乐会日程使他有机会指挥了不少大型交响合唱经典作品。陈晓伦曾于1997年回国和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合作,成功地向首都观众奉献了圣诞平安夜和新年合唱音乐会。还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应中国合唱协会的邀请,率团参加了第二届.第三届北京国际汉语合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