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写给6-12岁孩子及家长的校园社交指南,全书分为五部分: 第1部分告诉孩子虽然每个人性格不同,但每个人都可以交到朋友。交朋友就是找到喜欢你并喜欢和你做同样事情的人。帮助孩子思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如何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特别之处,自己应该具备哪些别人愿意与你交朋友的品质。 自己有哪些天赋、能力、兴趣 如何发现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 如何表现得友好 第二部分告诉孩子规则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你遵守的社交规则越多,就越容易交到朋友并维持友谊。帮助孩子了解: 什么行为会让别人愿意和你交朋友,而什么行为会让别人对你敬而远之 你说话的方式决定了别人是否愿意与你交朋友 如何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自己 礼貌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礼貌对待你 第三部分告诉孩子两个人要成为好朋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愿意与朋友分享 温和地说话,并认真听朋友说话 让朋友知道你在意他 给予朋友真诚的赞美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服从者,也可能成为领导者 说出自己的感受,让朋友更理解你 第四部分告诉孩子如何理解和关心朋友: 关注别人的感受 欢迎而不是排斥其他人加入朋友圈 学会原谅 尊重差异 第五部分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可能与朋友发生冲突,学会如何调解冲突,就能与其他人和睦相处。 如何与难相处的孩子交往 如何区分朋友圈和小圈子 与大家意见不同时如何和睦相处 知道何时应妥协、何时应道歉 这本书所提供的解决方法,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和枯燥无味的训练,而是简单有趣的心理游戏/活动。这些游戏/活动以情绪智力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情绪、行为和社交技能像运动、音乐和学习技能一样,是可以被习得的。每个游戏/活动都由“你要知道”“你要做的”“更多你要做的”三部分组成: “你要知道”部分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告诉孩子需要提高的能力是什么,让孩子能够充分理解这个能力的重要性。 “你要做的”部分让孩子通过完成各种游戏/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习一种交朋友或维系友谊的技能。 “更多你要做的”部分则提供几个问答题,让孩子深入思考,将学到的技能进一步内化;家长也可以与孩子一起交流这些问题,加深对孩子的了解,提高亲子关系。 比如为了帮助孩子学会给他人留下好的第1印象,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 “你要知道”部分,先开门见山地写到: “当你认识其他孩子时,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对你很有帮助。尽*大努力,不过不要担心是否留下了好的第一印象。下一次你会做得更好!” 这段话之后是一个小故事,让孩子通过故事了解在第1次认识别人时应该怎么做才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你要做的”部分是一个镜子练习。先让孩子在镜子面前用不同方式和自己打招呼,孩子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不同打招呼方式可能给他人带来的不同感受。然后让孩子在镜子前皱眉,让孩子感受到这是一种给他人带来消极感受的行为。*后,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受,选出*佳的打招呼方式。 在“更多你要做的”部分设计了3个问题,让孩子通过其他孩子的行为和家人、朋友对自己的评价更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家长则可以帮助孩子评价自己,同时通过孩子的回答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孩子一起探讨。 再比如为了帮助孩子学习温和地说话,作者设计了一个活动,在“你要知道”部分,同样是先开门见山地写到: “你对其他人说的话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你要学会温和地说话……”这段话之后跟着是对“温和地说话”的简单阐释:“如果你对某个人做事的方式感到不满,你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前要多加思考——你如何谈论这个问题才不会伤害他们?你的批评是否公正?改变这个问题是不是为他们好?这是不是他们自己无法完成的事?” 在“你要做的”部分,呈现了3个常见的生活情景,这些情景中的主人公都遭遇了挫折,孩子需要带入情景中的角色,练习通过“温和地说话”帮助主人公合理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又兼顾他人的感受。 在“更多你要做的”部分要求孩子回想自己被批评的经历,并写出或说出当时的感受,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受学会推断他人的感受,从而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家长也可以向孩子袒露心扉,分享自己的经历,一方面可以和孩子达成共鸣,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这种情绪,并引导孩子思考以后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什么。 几乎每个游戏/活动都有“说一说”或“写一写”的要求,这些问题的设计,可以帮助孩子释放心理压力,帮助家长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走进孩子的内心。这种释放和了解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有利于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