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中国政治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

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

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

定 价:¥129.00

作 者: 李林,陈甦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0141123 出版时间: 2019-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98 字数:  

内容简介

  1996年3月,全国人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国方针。次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编并出版了《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一书。该书由刘海年、刘瀚、李步云、李林主编,选编了来自全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国家机关的专家学者的文章,这些文章围绕“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议题,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角度,对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和依法治国、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制度文明、部门法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实现依法治国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出版二十年来,该书见证了中国法治的进步和中国学者为中国的法治进程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记录了中国学者为中国法治理论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的知识积累与理论基础,在此意义上看,该书二十年前的努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作者简介

  刘海年,1936年4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刘 瀚,1941年11月生,1964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理学研究生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先后在基层和中级法院从事过八年审判工作。李林,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相当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教学研究部主任、法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先后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所博士后。长期致力于法理学、立法学、比较立法学、人权理论、法治理论、宪政民主理论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法制讲座主讲人。截至2013年出版专著、论著、译著等30余部,发表论文160余篇,内部研究报告60余篇。

图书目录

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
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并依赖法制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学习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体会
论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的必要性、
可行性和难点
精神文明建设与依法治国方略
论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表现和功能互补
创建法治型精神文明的几个法理问题
法的普遍性、确定性、合理性辨析
——兼论当代中国立法和法理学的使命
关于中国的法制现代化问题
在法治的框架内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依法治国、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律文化
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法制建设中的命运
沦法治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礼与法关系的借鉴
沦法律是促进人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从对一种通行观点的分析入手
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制度绩效
论依法治国和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法治对待道德的态度和方式
——当代中国法应该怎样促进道德目标
法律与道德: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难解之题
——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再追问和再思考
通过法律的道德控制
——关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法律与道德相互关系的
一个法社会学分析
道德的权力和以道德约束权力
法律与道德在现代社会调整体系中的地位
论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协调统一
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要同步进行
协调发展
法治、德治是治国安邦不可缺一的两种重要手段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共生点
——论现代法意识
制度文明是一独立的文明形态
论法制文明建设
——兼论“三个文明一齐抓”
民主宪治与精神文明
作为文明“法治”的逻辑基础
国民冷漠、怠责与怯懦的法律治疗
——欧美刑法强化精神文明的做法与启示
当代民法与精神文明
法律观念、民法精神与精神文明建设
立法要高质量、出精品
法治建设的艰难课题
——中国农村法治化
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开展依法治省的初步尝试
大众化与法治化:一个文化一哲学的解释
社会保障制度与精神文明
建设市场精神文明,依法规范公用企业行为
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综述
参考文献
索引
再版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