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rufipectus)是我国西南山地特产的***重点保护鸟类,主要见于四川省甘洛、峨边、马边、沐川、屏山、雷波及云南省绥江、永善等地的少数山地森林中。因其种群数量稀少和分布区狭窄,四川山鹧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性濒危物种。四川山鹧鸪是一个古老的物种。当前其种群总数可能不超过2500只,因此被誉为“鸟类中的大熊猫”。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以四川山鹧鸪等珍稀雉科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内及其外围林区共栖息有300~400只四川山鹧鸪,是目前已知的四川山鹧鸪野生种群栖息地。四川老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自2000年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科研。迄今已与世界雉类协会(WPA)、北英格兰动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及宜宾学院等国内外机构,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2016年10月,为褒奖其对中国雉类研究的支持与贡献,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将该保护区列为首批“中国濒危雉类研究基地”。虽然四川老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前期已经开展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工作,如雉类的固定样线监测等,但现有资料还远不能满足对四川山鹧鸪实施科学保护与管理的需要。2012年,在中央财政林业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保护区管理局与乐山师范学院西南山地濒危鸟类保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合作,启动了为期四年的四川山鹧鸪专项调查,旨在全面收集该物种的基础生态生物学资料。四年来,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初步弄清了四川山鹧鸪的一般繁殖习性、主要天敌种类、活动规律,以及该鸟类对繁殖和越冬栖息地的要求等。此外,还拍摄到了大熊猫的影像资料,这是首次在川南宜宾地区境内发现大熊猫活动踪迹。本次科考另一个重要的收获是,锻炼了四川老君山国家保护区的科研队伍,对该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