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第二节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6
第三节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8
第二章 阴阳五行 13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3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9
第三章 藏象 26
第一节 概述 26
第二节 五脏 29
第三节 六腑 45
第四节 奇恒之腑 49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51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59
第一节 精 59
第二节 气 61
第三节 血 66
第四节 津液 68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69
第五章 经络 74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74
第二节 十二经脉 76
第三节 奇经八脉 83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88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90
第六章 体质 95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95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97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99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101
第七章 病因 105
第一节 外感病因 105
第二节 内伤病因 111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116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21
第八章 发病 128
第一节 发病原理 128
第二节 影响发病的因素 131
第三节 发病类型 133
第九章 诊法 137
第一节 望诊 137
第二节 闻诊 147
第三节 问诊 150
第四节 切诊 159
第十章 病机与辨证 167
第一节 八纲基本病机与辨证 167
第二节 阴阳失调的病机与辨证 173
第三节 气血津液失常的病机与辨证 176
第四节 脏腑病的病机与辨证 185
第五节 外感病病机与辨证 206
第十一章 养生防治康复 217
第一节 养生 217
第二节 治未病 220
第三节 治则 222
第四节 治法 230
第五节 康复 235
主要参考书目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