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技部《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工作方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重要产出之一,是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比较的评价报告。报告的研究出版得到了科技部领导、科技部战略规划司、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的大力支持。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是一个团结、目标一致、工作认真、富有责任感的开放性研究团队,其主要成员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单位。从1999年起,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每年推出一本《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是以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连续性的年度研究报告。本报告以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借助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多年形成的评价方法,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综合、客观及动态地给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的排名与分析,为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为更好地展示各区域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过程,报告自2021年起增加了对各地区域创新能力2001年至今的排名变化的分析。按照数据来源可比的要求,《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使用滞后两年的统计数据,即2023年的评价结果是基于2021年的数据完成的。在综合评价与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年度报告分为三篇:第一篇是2023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重点反映当年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的总体情况;第二篇是区域创新能力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本年度报告强化了优劣势指标的分维度分析;第三篇是附录。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工作进行重新部署,通过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和重新组建科技部,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等。在此背景下,我国区域创新发展也将开启新的篇章。结合本年度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当年我国区域创新格局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新型举国体制不断健全,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加快。2022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指出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支持和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在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充分结合,重点任务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对新型举国体制的有力支撑,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我国科技工作进行了重新谋划和布局,如“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研究确定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和重大科研项目,统筹布局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加强科学技术部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等。二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加速,支撑区域重大战略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科技创新中心承担着带动区域发展、落实区域重大战略的重要使命,我国加快布局建设各级科技创新中心,便于在地理空间上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也为新形势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有效支撑。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及成渝、武汉两个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3 2”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布局已经基本形成。从地理区位看,科技创新中心布局遍布东西南北中各个区域。其中,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城市,在引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上海位于长三角,承担带动长三角区域、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的使命。粤港澳大湾区则通过集聚国际资源,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腹地,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成渝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积极带动西部地区发展。武汉致力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力争打造成为内陆开放融合创新高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样板。三是数字中国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人工智能成为区域创新新引擎。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纵深演进,数字化进展持续加速,《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1.5%。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数字中国建设的“2522”整体框架,提出以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促进东西部联动和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创新应用,逐渐成为促进区域创新的新引擎。2022年7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开展跨区域场景合作,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共同体,发挥中心城市科技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城市间场景创新合作。”2023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为规范人工智能发展提出新要求。从地方实践看,部分地区强调人工智能对区域创新赋能作用,如北京发布了《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深圳市发布了《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四是创新格局基本稳定,区域不平衡问题有所收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自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各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整体创新格局趋稳向好。从全国范围来看,排名首位和末位省份得分的绝对差距由2022年的45.51下降到2023年的42.21;得分标准差由2022年的10.93下降到2023年的10.39。从领先地区来看,广东领先优势依然显著,但与江苏、浙江的差距开始减小。排名前十的地区中,除上海外,其他地区的相对得分均有所提升。南北方差距进一步拉大。2023年,在排名前十的地区中,北方只有北京和山东2个省份。追赶地区排名波动较大,东三省扭转排名下降趋势,3个省份排名均有所提升。山西、青海和云南等西部省份排名则出现下降。其中,云南下降6位,青海和山西均下降3位。此外,陕西下降2位,跌出全国前十;天津依然未扭转下降趋势,降至全国第17位。不同省份创新的实力、效率和潜力差异较大,大省大市在创新实力方面依然占据优势,长三角、珠三角及北京市的创新效率遥遥领先,中西部地区创新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