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 士大夫综论 / 1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士大夫 / 1
第二节 京城士大夫 / 5
第三节 风华正茂的童年——春秋战国时期的士 / 8
第四节 士大夫与诸子百家 / 11
第二章 缠足跋涉两千年——秦统一以后的士大夫综论 / 32
第一节 两千多年的大徘徊 / 33
第二节 君为臣纲 / 40
第三节 “大棍子”与“裹脚布”/ 44
第四节 心灵与躯壳的扭曲 / 47
第五节 读书与臣节——刘项原来不读书 / 48
第三章 士大夫文化的特征 / 50
第一节 儒家思想与儒家文化 / 50
第二节 士大夫文化与人民性 / 51
第三节 阳春白雪 / 53
第四节 北京士大夫文化的特征 / 55
第四章 燕国的士 / 58
第一节 方士 / 58
第二节 邹衍谈天 / 60
第三节 燕昭王金台招士 / 62
第四节 士为知己者死 / 642 北京士大夫
第五节 朝秦暮楚亦何妨 / 65
第六节 燕士数风流 / 66
第五章 焚书坑儒——暴政下的燕士 / 68
第一节 韬光养晦的岁月 / 68
第二节 海上仙山,海滨宫阙 / 72
第三节 旧燕风云 / 74
第六章 两汉征辟察举制度下的幽州士大夫 / 77
第一节 马背上的士 / 77
第二节 征辟与察举 / 79
第三节 士与士大夫 / 81
第四节 初显风采 / 82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下的幽州士大夫 / 85
第一节 豪门势力的扩张 / 85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 86
第三节 学以家传、家以学显的幽州士族 / 87
第四节 九品中正制的流弊 / 88
第八章 隋唐科举制度下的幽州士大夫 / 90
第一节 再现辉煌——新形势下的大统一 / 90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初辉 / 95
第三节 幽州的士大夫阶层 / 100
第九章 辽蕃汉并行政治体制下的燕京士大夫 / 108
第一节 华夏皇冠——耶律氏以胜利者的身份越过了长城 / 108
第二节 蕃汉并行的政治体制 / 112
第三节 蕃汉通行的科举制度 / 115
第四节 辽代燕京士大夫文化 / 117目 录 目 录 3
第五节 儒僧文化的悟思 / 121
第十章 金中都的士大夫 / 126
第一节 华夏皇冠——完颜氏正位中原 / 126
第二节 金初人口大迁徙 / 130
第三节 中都豪门 / 131
第四节 儒学与科举 / 132
第五节 中都的士大夫阶层 / 134
第六节 北方文薮 / 137
第七节 试评南北两都的士大夫 / 139
第十一章 元大都的士大夫 / 156
第一节 华夏皇冠——孛儿只斤氏统一了全国 / 156
第二节 大都的崛起 / 160
第三节 九儒十丐 / 161
第四节 屡兴屡废的科举制度 / 162
第五节 动荡的豪门 / 163
第六节 大都的士大夫阶层 / 165
第七节 大都士大夫 / 166
第八节 大都文化 / 179
第十二章 明北京的士大夫 / 187
第一节 华夏皇冠——戴到了汉族田舍翁的头上 / 187
第二节 京城士大夫的地位与组成 / 191
第三节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 196
第四节 反理学的思潮 / 218
第五节 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术 / 223
第六节 始领风骚 / 234
第七节 难再风骚 / 2374 北京士大夫
第十三章 清北京的士大夫 / 240
第一节 华夏皇冠——戴到了满族田舍翁的头上 / 240
第二节 全面的合作,严厉的管制 / 246
第三节 全面的思想禁锢 / 250
第四节 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读书人 / 257
第五节 朦胧的觉醒 / 260
第六节 变法图强 / 266
第七节 京旗士大夫 / 270
第十四章 民国士大夫 / 279
第一节 科举制度废除以后的士大夫 / 279
第二节 民国士大夫群体的形成 / 281
第三节 士大夫群体与学生运动 / 282
第四节 士大夫社会 / 283
第五节 士大夫的生活方式 / 284
第六节 士大夫群体的消失 / 285
第七节 遗风犹存 / 286
第十五章 清末民初之际士大夫阶层中的典型人士 / 288
安维峻 / 290
王晓岩 / 293
方地山 / 295
辜鸿铭 / 297
章太炎 / 300
周介仁 /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