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新纪元
1859—1861年的危机
《天津条约》的批准
恭亲王摄政
镇压载垣阴谋集团与巩固恭亲王的地位
外国对于新秩序的反应
第三章 合作政策
世界政治与中国内部发展的关系
英国的作用
其他列强的对华政策
驻华外交官的中国化
中国人对合作政策的反应
结论
第四章 中兴的思想
朝代循环中的中兴阶段
中国历史上在同治之前出现过的中兴时期
“中兴”一词在同治时期的适用性
皇帝的角色
满人的利益与汉人的利益
地方分治主义与中央集权制
中兴思想的哲学基础
社会稳定的思想观念
社会变化的观念
中兴的总体计划
第五章 文官政府的恢复
人员的使用
中兴官僚体制的总体特征
中兴时期的杰出京官
中兴时期最杰出的地方官
求才
科举制的复兴
限制卖官鬻爵
惩戒官僚机构
打击腐败
回避制度
专才与全才
衙门胥吏
结论
第六章 平乱
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镇压太平天国
镇压捻军
平定西北
平定云南
平定地方暴动
迈向中兴的第一步
第七章 地方行政的重建
传统平衡的根源
为恢复士绅作用所做的努力
恢复儒教和办学
争取民众——社会福利政策
共同责任网
法律的作用
地方管理体系的基石——地方官
西方列强对中国地方统治施加的影响
第八章 中国经济的复苏
传统政治经济
咸丰年间的经济崩溃
中兴时期的总体经济计划
土地政策
中兴时期对于传统商业的态度
经济发展政策
公共财政机构
经济停滞问题
第九章 自强运动
问题的范围
中兴之前清朝的军事制度
新组建地方部队的国家化
新型军事领导
胜任中层领导岗位的军官数量不足
军队士气与民众拥护
复兴绿营的失败
团练
中央的军事管理
削减军队规模
武器的现代化
中国人对外国军事援助的态度
结论
第十章 中国对外关系的现代化
中国对于外交政策的传统看法
总理衙门
中兴时期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的外交专家
中国对条约体系的接受程度
对俄关系条约中的失策
国际法的引进
西学的进步
同文馆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结论
第十一章 功败垂成
为达成一份平等条约的初次努力
三个利益相关方
外国人眼里的问题
外国对于“中国复兴事业”的建议:威妥玛-赫德条陈
英国为修约所做的准备
中国为修约所做的准备
中国人眼里的谈判问题
蒲安臣使团
修约谈判
《阿礼国协定》的具体条款
《阿礼国协定》遭到否决
天津教案
中兴的终结
第十二章 中兴的遗产
全书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