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谢 1
插图列表 1
导 言 1
中国邸报简介 3
术语问题 5
清代中前期的中国邸报研究简史 10
清中前期的邸报几乎没留下中文抄本 15
关于本书 18
第一章 康熙时期(1662—1722) 29
1.1 零星提及邸报 30
1.2 郯城地震 32
1.3 与出版商的联系 45
结 语 50
第二章 雍正时期(1723—1735) 57
2.1 传信部历史档案馆里的潘如报告 58
2.1.1 各种新闻的摘选 59
2.1.2 描述和使用邸报 67
2.1.3 对皇帝和官僚体系的看法 80
2.1.4 其他档案资料 85
2.2 《耶稣会士书简集》里的龚当信书信 87
2.2.1 第一封信 89
2.2.2 第二封信 96
2.2.3 第三封信 113
2.2.4 评估龚当信的书信作为史料的意义 118
2.3 受 众 124
2.3.1 学术期刊和小册子:Journal des sçavans,Mémoires de Trévoux, the Bee 125
2.3.2 《中华帝国全志》 131
2.3.3 关于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著作 136
2.3.4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魁奈 137
2.3.4.1 伏尔泰(Voltaire) 138
2.3.4.2 孟德斯鸠(Montesquieu) 144
2.3.4.3 魁奈(Quesnay) 148
2.3.5 1766年瑞典的写作与出版自由条例 151
结 语 154
第三章 乾隆时期(1736—1795) 185
3.1 欧洲和中国的史料文献 186
3.1.1 欧洲资料:一套丛刊、一份手稿和一些书信 186
3.1.2 中国资料:题奏事件 198
3.2 摘选和翻译方面的文本处理 204
3.2.1 摘选过程 204
3.2.1.1 金从善案 209
3.2.1.2 智天豹案 214
3.2.2 翻译成法语 216
3.2.3 巴黎的编辑工作 224
3.2.4 邸报作为资料来源的原因 231
3.2.5 通过私人交往补充信息 237
3.3 《中国丛刊》里面的邸报 245
3.3.1 提及邸报 245
3.3.2 基于邸报、讲给欧洲的事 248
3.3.3 《四库全书》的案例 250
3.4 关于邸报和皇帝的看法 261
3.4.1 公共利益、帝国真相和批评意见 261
3.4.2 皇帝的某种形象 272
3.5 受 众 279
3.5.1 学术期刊 279
3.5.2 贝尔坦和法国国王 282
结 语 286
总 结 320
从周边看中国 320
邸报的形式、结构、内容 322
本地信息系统的参与者 324
全球信息网中的作者和译者 327
解释者和评论者 330
相互关联的文化史 337
史料指南 340
1. 传信部历史档案馆,罗马 340
1.1 东印度和中国特别教会原始文献 340
1.2 会议纪要:东印度和中国 349
2. 《耶稣会士书简集》 357
2.1 龚当信来信(1725年12月2日,广州) 357
2.2 龚当信来信(1727年12月15日,广州) 361
2.3 龚当信来信(1730年10月19日,广州) 368
3. 《中国丛刊》 375
3.1 《中国丛刊》第9卷(1783) 375
3.2 《中国丛刊》第11卷(1786) 385
3.3 《中国丛刊》第12卷(1786) 389
3.4 《中国丛刊》第13卷(1788) 391
3.5 《中国丛刊》第14卷(1789) 399
3.6 《中国丛刊》第15卷(1791) 401
4. 法国国家图书馆(BnF),手稿部 408
5.题奏事件的现存抄本 437
参考文献 443
索 引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