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遇见清朝:穿越文化之桥

遇见清朝:穿越文化之桥

遇见清朝:穿越文化之桥

定 价:¥128.00

作 者: (荷)曲培醇,丁宁主 编,邹兵,陈瑞青,黄雪琴 译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71220020 出版时间: 2024-07-01 包装: 平装-锁线胶订
开本: 128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在中西方漫长跌宕的相遇故事中,清代便是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笔下“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本书讨论的是视觉文化框架下,中国与欧洲在 18 世纪与 19 世纪初期的相遇。与同类话题作品的区别在于,本书从东、西两个视角展开思考。书中收录的文章表明,图像、艺术品和自然标本的交流对于两种文化对彼此看法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书将探讨这些视觉材料——从版画到植物标本,从瓷器到纺织品——交流的各个方面及其接受情况。本书将所录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题为中国和欧洲的收藏与展列模式。第二部分论述了视觉文化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作用。第三部分关注的是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的妥协,中国艺术家的妥协发生在其试图采用西方再现手段——主要是(广义上的)透视视角之时,而西方艺术家的妥协则发生在其试图适应对于创造空间和立体错觉作用不大的中国再现模式之时。 第四部分对比欧洲的中国风艺术与中国的西洋风或欧陆风艺术,重点探讨东西方艺术传统交汇造就的混合风作品。最后,詹妮弗·米拉姆讨论了俄罗斯的有趣位置,地理上居于中国与西方之间,文化上却不与任何一者平齐。

作者简介

  曲培醇(PETRA TEN-DOESSCHATE CHU):于美国西东大学教授艺术史和博物馆学。研究专长为 19 世纪艺术史,出版多部专著,发表多篇展览目录专题文章,以及多篇论文集文章和期刊文章。她编写的教材《19 世纪欧洲艺术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并于近期翻译为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她还是电子期刊《19 世纪世界艺术》(Nineteenth-Century Art Worldwide)的创刊联合主编。丁宁(NING DING):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著作包括:《接受之维》(1990 年)、《美术心理学》(1994 年)、《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1997 年)、《艺术的深度》(1999 年)、《西方美术史十五讲》(2003 年)、《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2005 年)、《美术鉴赏》(2007 年)、《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2007 年)、《看懂美术》(2013 年)。他还翻译了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诺曼·布列逊(Norman Bryson)、大卫·卡里尔(David Carrier)和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等人的大量作品。约翰·芬莱(JOHN FINLAY):于巴黎从事独立研究。他是清廷艺术品制作研究领域的专家,其当前研究聚焦于 18 世纪中国和法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收藏与陈列
邂逅清朝的杂合空间——文以诚 / 3
文化挪用的框架:现代早期欧洲和中国陈列的异域艺术品——安娜·葛拉斯康 / 29
国际流通与本土变通:18 世纪的器物与文化邂逅——克里斯泰尔·史曼太克 / 53
邂逅西洋锦:18 世纪清朝的欧洲丝绸——梅玫 / 77
第二部分
中西方知识与信息交流
亨利·贝尔坦和 18 世纪晚期中法图画贸易——约翰·芬莱 / 103
植物之旅:中国帝苑与海西花草——邱志平 / 125
19 世纪广州园林与中外植物贸易——陈婉丽 / 153
帝国印象:乾隆皇帝的 8 套铜版画——玛西亚·里德 / 173
第三部分
表现手法的方式与意义
虚空中的阴影线:《御制避暑山庄诗》和马国贤《热河三十六景图》中的礼与序——庄岳 / 205
战争与帝国:乾隆时期的战争图像——马雅贞 / 225
从科学到艺术:线性透视在 18 世纪中国艺术中的演变——李启乐 / 245
中国艺术中的阴影:跨文化视角——刘礼红 / 267
第四部分
中国风、西洋风、混合风
城市故事:蒲呱和广东街头生活画——官绮云 / 301
布莱顿英皇阁的中国风与跨文化对话——格瑞格·M. 托马斯 / 323
表面接触:中国味装饰—斯泰西·斯洛博达 / 347
此间此外:彼得大帝治下俄国的“中国味”——詹妮弗·米拉姆 / 367
作者简介 / 397
插图版权声明 / 401
致谢—曲培醇、丁宁 / 407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