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方漫长跌宕的相遇故事中,清代便是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笔下“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本书讨论的是视觉文化框架下,中国与欧洲在 18 世纪与 19 世纪初期的相遇。与同类话题作品的区别在于,本书从东、西两个视角展开思考。书中收录的文章表明,图像、艺术品和自然标本的交流对于两种文化对彼此看法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书将探讨这些视觉材料——从版画到植物标本,从瓷器到纺织品——交流的各个方面及其接受情况。本书将所录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题为中国和欧洲的收藏与展列模式。第二部分论述了视觉文化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作用。第三部分关注的是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的妥协,中国艺术家的妥协发生在其试图采用西方再现手段——主要是(广义上的)透视视角之时,而西方艺术家的妥协则发生在其试图适应对于创造空间和立体错觉作用不大的中国再现模式之时。 第四部分对比欧洲的中国风艺术与中国的西洋风或欧陆风艺术,重点探讨东西方艺术传统交汇造就的混合风作品。最后,詹妮弗·米拉姆讨论了俄罗斯的有趣位置,地理上居于中国与西方之间,文化上却不与任何一者平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