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 001
第一章 “战国”:大变革之时代
“战国”之名的由来 / 013
战国历史的起点 / 015
战国历史的分期 / 017
第二章 宗法国家的凋零
三家分晋 / 023
田氏代齐 / 030
第三章 列国变法
李悝变魏 / 039
吴起变楚 / 048
申不害相韩 / 052
邹忌相齐 / 057
商鞅变秦 / 060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065
燕哙让国与燕昭图治 / 069
第四章 战国制度变迁
战国制度变迁的总体趋势 / 077
战国官制的变化 / 081
中央与地方:郡县制度的建立 / 091
乡里制度:基层社会治理架构的形成 / 098
军功爵制:居民政治身份的重塑 / 103
第五章 战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国家授田制的推行 / 112
编户齐民的出现 / 118
小农生产方式的确立 / 120
小农与国家间的共生互动关系 / 124
第六章 列国争雄
魏国始强 / 131
齐魏争霸 / 137
秦之崛起 / 140
合纵与连横 / 143
齐燕互侵 / 152
秦的远交近攻 / 155
秦灭六国 / 161
第七章 兼并战争形势下的军事变革
战国兼并战争的基本特点 / 171
列国军事变革措施 / 173
战国军事技术的发展 / 176
战国时期军事理论的创新 / 179
第八章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185
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 191
战国时期的商品流通、市场与货币 / 197
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 207
第九章 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分化
小农阶层的分化 / 214
豪强地主和军功地主的出现 / 216
战国时期的奴隶 / 217
战国士阶层的变化 / 219
商人阶层的兴起与社会风气变化 / 221
第十章 百家争鸣
战国诸子之学的兴起 / 229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说 / 235
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 / 241
战国时期的墨家学说 / 249
战国时期的法家学说 / 254
战国时期的名家学说 / 257
战国时期的阴阳家学说 / 261
第十一章 战国风云人物
吴起:执着功名,兴魏变楚 / 267
商鞅:变秦易俗,峭法任力 / 269
孙膑:身残志坚,兵法修列 / 272
“战国四公子”:封君与门客 / 275
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288
苏秦:信如尾生,谍间齐燕 / 293
范雎:睚眦必报,快意恩仇 / 297
穰侯魏冉:权倾六国,身折势夺 / 301
吕不韦:奇货可居 / 303
屈原:汨罗悲吟 / 307
荆轲刺秦:悲壮的余音 / 312
第十二章 考古发现所见战国历史
消失的古国:中山国 / 319
远古的乐声——曾侯乙墓编钟 / 325
官员“喜”与他的事业 / 331
两千三百年前的家信 / 335
楚竹书背后的精神世界 / 340
结束语 / 355
主要参考书目 / 361
附录一:战国大事记 / 363
附录二:战国时代列国世系简表 / 374
后 记 / 381
重版后记 /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