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定 价:¥698.00

作 者: 樊树志 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01133165 出版时间: 2024-09-01 包装: 精装
开本: 32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著名明史学者樊树志教授用五卷两百余万字图文篇幅,以全球史的大视野和生动鲜活的细节刻画笔法,生动描绘了晚明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卷,呈现晚明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大变局。本套书图文双色排版,是完整版《重写晚明史》首次与读者见面。樊树志先生从嘉靖中期内阁更替落笔,以清初吴梅村“忍死偷生廿余载”的悔恨余音收尾,用翔实的史料和历史学家的深厚学养见解,向读者娓娓讲述晚明这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本次套装本随赠一册同款笔记本,以答谢读者厚爱。

作者简介

  樊树志,复旦大学教授。代表著作有:《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2023)、《明史十二讲》(2021)、《图文中国史》(2020)、《重写晚明史:王朝的末路》(2019)、《重写晚明史:内忧与外患》(2019)、《重写晚明史:新政与盛世》(2018)、《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2018)、《晚明大变局》(2015)、《明代文人的命运》(2013)、《明史讲稿》(2012)、《张居正与万历皇帝》(2008,2022)、《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2007)、《国史十六讲》(2006)、《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2005)、《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2004)、《晚明史(1573—1644年)》(2003)、《国史概要》(1998)、《崇祯传》(1997,2021)、《万历传》(1993,2020)、《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等。其中,《晚明史(1573—1644年)》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晚明大变局》入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新华网、新浪网等二十余家媒体2015年度好书。

图书目录

第一卷《晚明大变局》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 一 海禁政策与朝贡体制 1. 严禁“交通外番,私易货物”的海禁政策 2. 俯视周边的朝贡体制 二 日本的朝贡关系与宁波争贡事件 1. 日本的朝贡关系 2. 大内氏与细川氏的宁波争贡事件 三 海上走私贸易与海禁政策的较量 1. 海上走私贸易面面观 2. 海禁的突破口:月港与双屿港 3. 朱纨的悲剧:海上实情实事未得其要领 四 嘉靖倭患的真相 1. 何谓“嘉靖大倭寇” 2. 倭患与真倭、假倭 3. “市禁则商转为寇”,“禁愈严而寇愈盛” 五 王直之死与海禁的开放 1. 胡宗宪招抚王直 2. 王直其人其事 3. 开放海禁之议 4. 月港贸易合法化与广中事例   第二章  卷入全球化贸易的浪潮 一 新航路发现与葡萄牙人东来 1. 寻找通往印度的航路 2. 葡萄牙人的中国贸易 3. 从香山澳到濠镜澳 二 以澳门为中心的全球化贸易 1. “东方第一商埠”——澳门 2. 澳门—果阿—里斯本之间的远程贸易 3. 澳门—长崎之间的远程贸易 4. 澳门—马尼拉之间的远程贸易 三 尼古拉·一官与“海上马车夫” 1. 泉州海商李旦 2. 尼古拉·一官——郑芝龙 3. “海上马车夫”——荷兰东印度公司 4. 荷兰东印度公司和中国、日本的贸易 四 “马尼拉大帆船”与太平洋丝绸之路 1.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与西班牙人东来 2. 从马尼拉到阿卡普尔科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3. 从月港到马尼拉 4. 从澳门到马尼拉 5. 中菲贸易的鼎盛时代 五 贸易顺差与巨额白银流入中国 1. “商业上的‘纳贡’” 2. 全汉昇:美洲白银的1/2 被运到中国 3. 弗兰克: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1/4至1/3   第三章  江南市镇:市场经济与早期工业化 一 江南经济的高水平发展 1. 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 2. “湖广熟,天下足”何时形成? 3.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二 晚明:江南市镇的迅猛发展时代 1. 苏州府与松江府的典型分析 2. 江南市镇的规模与结构 三 丝绸业市镇的分布及其特色 1. 丝绸业市镇的分布 2. 丝绸业市镇的经营方式 3. “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四 棉纺织业与棉布业市镇 1. 乌泥泾与黄道婆 2. “绫布二物,衣被天下” 3. 棉布业市镇的分布状况及其特色 4. 棉布业市镇的经济结构与经营方式 5. “土布出洋”一瞥 五 经济高度成长与奢侈习俗风靡 1. 社会风尚由俭入奢 2. 奢侈风尚的典型分析 3. 奢侈风尚的经济意义 六 余论   第四章  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陈献章:“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1. “江门心学”的怀疑精神 2. “为学须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来” 3. 陈门弟子:从贺钦到湛若水 二 王守仁:“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1. “学贵得之心” 2. 贬谪龙场:“动心忍性,恍若有悟” 3. “功高而见忌,学古而人不识” 4. 漫长的昭雪之路 三 “掀翻天地”的王门弟子 1. “不从人脚跟转”的王畿 2. “六经皆注脚”的王艮 3. “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的颜山农、何心隐 四 李贽:“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1. 赞扬王门弟子“一代高似一代” 2. “假道学以异端目我” 3. “快口直肠,目空一切” 4. “不死于人,死于口;不死于法,死于笔” 5. “先生起千载,高言绝群智”   第五章  西学东渐与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 一 耶稣会士东来:利玛窦的前辈 1. 依纳爵·罗耀拉与耶稣会 2. 澳门:耶稣会士进入中国的通道 3. 沙勿略神父:向中国传教的创始人和发起者 4. 范礼安神父:中国传教事业之父 5. 罗明坚神父:中国传教事业的实际开创者 二 利玛窦神父的“本土化”传教活动 1. “但求人与我同,岂愿我与人异” 2. 《交友论》:“东海西海,此心此理同也” 3. 《天主实义》:“与经传所纪如券斯合” 4. “登上了‘月球’” 5. 为传教士们留下了敞开功德之门 三 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 1. 《山海舆地全图》与《坤舆万国全图》 2. 《几何原本》《同文算指》与《圜容较义》 3. 《奇器图说》与《泰西水法》 4. 《崇祯历书》 四 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 1. 第一个结识利玛窦的名士瞿汝夔 2. 可以与托马斯·莫尔媲美的徐光启 3.“以西法为宗”的李之藻 4. 由佛教到天主教的杨廷筠 5.“读书必开眼”的方以智   第六章  新气象:文人结社与言论 一 “虑圣教之将绝”的应社 1. 文人结社之风由来已久 2. 应社与广应社 3. “尊经复古” 二 “负韬世之才,怀救时之术”的几社 1. “十人社”“六人社”与“十八子社” 2. “绝学有再兴之几” 3. 剖析朝政利弊的《几社壬申合稿》 4. “关于军国,济于时用”的《皇明经世文编》 三 游走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复社 1. 复社的尹山大会、金陵大会与虎丘大会 2. 门户之争与政治谣言 3. “朝廷不以语言文字罪人” 4. 复社的理想政治——吴应箕的个案 5. 《留都防乱公揭》 6. 报国无门的悲剧 四 余论     第二卷《新政与盛世》目录   第一章  嘉靖隆庆时代的政局与内阁 一 拨乱反正的呼声 1. 张居正《论时政疏》 2. 杨继盛《请诛贼臣疏》 3. 严嵩、严世蕃父子的下场 4. 海瑞《治安疏》 5. 张居正《陈六事疏》 二 力挽狂澜的铁腕人物:徐阶、高拱、张居正 1. “天下翕然想望风采” 2. 徐阶与高拱的嫌隙与倾轧 3. “期于周召夹辅之谊” 三 顾命大臣内讧:张居正、冯保与高拱斗法 1. 高拱、张居正由合作到分裂 2. 冯保其人其事 3. 张居正“附保逐拱” 四 “王大臣案”——张冯权力联盟的强化 1. “先生忠而高拱邪” 2. “王大臣”闯宫事件 3. 危机的化解   第二章  张居正与万历新政 一 万历新政的展开 1. 整顿吏治,推行考成法 2. “今之从政者大抵皆然,又不独学校一事而已”——教育和考试制度改革 二 改革的反弹:余懋学、傅应祯、刘台的非议 1. 余懋学的“政严则苦,法密则扰”论 2. 傅应祯的“三不足”论 3. 刘台的“擅作威福”论 三 围绕张居正“夺情”的政治风波 1. 张居正“丁忧” 2. “夺情起复”的幕后与台前 3. 咄咄逼人的反对声浪 4. 余波与回响 四 新政的深化:财政经济改革 1. “不加赋而上用足” 2. “田赋之弊孔百出” 3. 田亩“清丈”的渐次推行 4. 万历清丈的利弊得失 五 赋役改革:一条鞭法的推广 1. 一条鞭法的由来 2. 张居正与一条鞭法的推广 3. 关于一条鞭法的争议 4. 余论   第三章  皇帝朱翊钧与首辅张居正 一 从皇太子到小皇帝 1. 隆庆皇帝朱载垕的皇太子 2. 隆庆皇帝驾崩 3. 朱翊钧登极 二 视朝、日讲与经筵 1. 小皇帝视朝 2. 日讲与经筵 3. 讲章及其他 4. 起居注制度的恢复 5. “好学之笃” 三 皇帝大婚与张居正归葬 1. 皇帝大婚 2. 张居正返乡安葬亡父 3. “朝廷大事俱暂停以待” 4. “臣不以天下之重任自任而谁任耶?” 四 “惴惴之心无一日不临于渊谷” 1. 耕耤礼 2. 谒陵礼 3. “高位不可以久窃,大权不可以久居”   第四章  张居正之死与朱翊钧亲政 一 张居正之死 1. 张居正病危 2. 举国若狂的祈祷 3. 张居正时代的告终 二 过渡首辅张四维 1. “隐然负公辅之望” 2. “今海内厌苦操切久矣” 三 “冯保欺君蠹国” 1. 依仗太后,挟持皇帝 2. “发南京新房闲住” 四 “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 1. 言官交章弹劾张居正 2. 围绕刘台平反的纷争 3. 辽王案与查抄张府 4. “举朝争索其罪,不敢举其功” 五 “肃杀之后,必有阳春”——申时行的相业 1. “阁臣与言路相水火” 2. “事苟治,不必苛责;民苟安,不必过求” 3. “雍容朝列,为太平宰辅” 4. “朕亲览章奏,何事不由独断”   第五章  盛世的武功:万历三大征 一 平定宁夏哱拜叛乱 1. “事有言之甚易,行之甚难者” 2. “外实修和,内欲兼战” 3. “吾等欲报宿怨” 4. “绝勾虏,携胁从,用水攻” 二 东征御倭援朝 1. “假道入明”的“大东亚构想” 2. “朝暮望救于水火之中” 3. “爰整六师,大彰九伐” 4. “就其请贡行成之机,可施调虎离山之术” 5. “秀吉妄图情形久著,封贡亦来” 6. “授册封贡,可保十年无事”? 7. 战端再起,戛然而止 三 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 1. 播州宣慰使司与杨氏家族 2. 举棋不定的“抚”与“剿” 3. 杨应龙的末路   第三卷 《朝廷与党争》目录   第一章  “争国本”:围绕册立皇太子的纷争 一 “争国本”的由来 二 朱翊钧的宫闱生活与酒色财气习性 1. 朱翊钧的“衽席之爱”“曲蘖之好” 2. 雒于仁: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 三 册立东宫之争 1. “中外人情咸谓久当册立” 2. “朕怪其聒激渎扰,归过于上,要直于身” 3. 册立无望,大臣纷纷挂冠而去 4. 王家屏封还谕旨,以去格主 四 所谓“三王并封”之议 1. 赵志皋老迈无能 2. 王锡爵复出 3. “今日犹豫之旨,群臣将何所取信耶?” 4. “伏乞天恩,容令认罪改正” 五 皇长子朱常洛由出阁到册立 1. 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讲学 2. 一拖再拖的冠婚礼与册立礼   第二章  疑影重重的内廷 一 楚王案 1. 封建与藩王 2. “楚藩大变异姓假王” 二 妖书案 1. 《闺范》《闺范图说》与《忧危竑议》 2. 《续忧危竑议》引发的政治地震 3. “妖书案”的株连 4. 且看“妖书案”如何收场 5. 余波:内阁成为众矢之的 三 梃击案 1. 皇太子朱常洛的厄运 2. 疑窦丛生的梃击案 3. 上谕:“毋得株连无辜,致伤天和”   第三章  勤于聚敛怠于临朝的皇帝 一 “帝耗天下以给福王” 1. 福王朱常洵的靡费 2. 一拖再拖的福王“之国” 3. “举江北半壁之天下,尽属藩使之鱼肉” 二 聚敛财富:矿税太监横行 1. 贪财君主的聚敛癖好 2. 矿税太监一瞥 3. 登峰造极的制度腐败 三 临清民变、湖广民变及其他 1. 太监马堂的横征暴敛与临清民变 2. 太监陈奉的鸱张狠毒与湖广民变 3. 苏州民变与云南民变 4. 只撤矿监,不撤税监 四 怠于临朝的朱翊钧 1. 为何怠于临朝? 2. “廊庙不成廊庙,世界不成世界”   第四章  东林书院的实态分析——“东林党”论质疑 一 “维世教觉人心”:东林书院的本来面目 1. 杨时的东林书院与邵宝的东林书院 2. 顾宪成兴复东林书院 3. 东林书院的规制、会约与院规 二 “课实功以穷经”,“绝议论以乐时”——东林书院的日常生活 1. 大会、小会与日课 2. 《东林商语》与《东林论学语》——东林书院的讲义 3. “独以全力用之圣学” 三 政治诬陷:“讲学东林,遥执朝政” 1. “人情所最跂望者无如开言路、起废臣二事” 2. “顾宪成起升南京光禄寺少卿添注” 3. “直道难容,枉道易合”——关于《寤言》与《寐言》 4. 淮抚李三才的为官风采 5. “料攻淮则东林必救,可布一网打尽之局”——顾宪成与李三才 6. “张四面之网,造无底之阱” 四 东林非党论 1. 李三才:“以消党祸,以安天下” 2. “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 3. “小人之倾君子,未有不托于朋党之一言” 4. 关于“东林”与“浙党”   第五章  泰昌到天启 一 昙花一现的泰昌朝 1. 万历的最后岁月 2. 来不及施展的泰昌新政 3. 郑贵妃、李选侍上蹿下跳 4. 泰昌皇帝朱常洛之死 二 从泰昌到天启的过渡 1. 围绕李选侍移宫的纷争 2. 天启皇帝朱由校即位 3. 短暂的“众正盈朝”局面   第六章  畸形的阉党专政时代 一 三位一体:朱由校·魏忠贤·客氏 1. 朱由校:醉心于玩乐的皇帝 2. 魏忠贤:市井无赖登上权力巅峰 3. 客氏:从乳媪到“老祖太太千岁” 二 正与邪的较量 1. 魏忠贤的阉党 2. 邹元标、冯从吾与首善书院事件 3. “空人国以庇私党,詈道学以逐名贤”——文震孟、郑鄤的忿激之论 4. 另一种形式的较量 三 惊心动魄的倒魏风潮 1. 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 2. “臣工先后申疏无不危悚激切” 3.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四 反攻倒算:六君子之狱 1. 官场大清洗 2. 杨涟:“仁义一生,死于诏狱” 3. 左光斗:“辱极苦极,污极痛极,何缘得生” 4. 魏大中:“臣子死于王家,男儿常事” 5. “虎狼之肆威,狗彘之不食” 五 镇压正人君子的舆论攻势 1. 篡改当代历史的《三朝要典》 2. 仿效《水浒》一百零八将的《东林点将录》 3. 《东林党人榜》及其他 六 浩气长存:七君子之狱 1. 黄尊素:“正气长流海岳愁” 2. 高攀龙:“心如太虚,本无生死” 3. 李应昇:“十年未敢负朝廷” 4. 缪昌期:“一死无余事,三朝未报心” 5. 周顺昌与“开读之变” 6. 周宗建与周起元之死 七 魏忠贤个人崇拜运动 1. 奢侈性成,服色僭制 2. 无上名号:九千九百岁爷爷 3. 遍地立祠,设像祝釐   第四卷 《内忧与外患》目录 第一章  崇祯:清查阉党逆案 一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朱由检 1. 熹宗朱由校何以绝嗣? 2. 兄终弟及,信王入继大统 二 不动声色逐元凶处奸党 1. “奉圣夫人客氏出外宅” 2. “崔呈秀令静听处分,回籍守制” 3. “许太监魏忠贤引疾辞爵” 4. 魏忠贤悬梁自尽 三 钦定逆案 1. 榜示魏忠贤、客氏、崔呈秀罪状 2. 清算五虎五彪及其他阉党骨干分子 3. “逆党审语”一瞥 4. 推翻《三朝要典》 5. 清查逐步引向深入 6. 公布“钦定逆案” 7. 余论:对于钦定逆案的评估 四 反思·昭雪·维新 1. 对制度腐败的反思 2. “朕原不欲以东林二字禁锢人才” 3. 伸冤与昭雪,一浪高过一浪 4. “朝廷已为动色”,“天下以望澄清” 5. 维新之治   第二章  辽东:大明王朝的隐患 一 举棋不定的辽东战略(上)——从李成梁到熊廷弼 1. 辽东·建州女真·努尔哈赤 2. 辽东总兵李成梁 3. “辽左事势非常,变乱将起” 4. “告天兴师”:努尔哈赤宣战 5. 疲于奔命的杨镐、熊廷弼 二 举棋不定的辽东战略(下)——从袁应泰到孙承宗 1. 袁应泰兵败自缢 2. 辽沈陷落,朝廷上下议论纷纭 3. 熊廷弼传首九边 4. 孙承宗督师辽东 三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1. “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袁崇焕始” 2. “十年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锋” 3. 袁崇焕:“五年而东夷可平,全辽可复” 4. 宁远兵变与辽东军饷难题 四 袁崇焕与毛文龙的功过是非 1. 毛文龙“持孤剑穿贼中” 2. “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 3. “一无是处”?“一无错处”? 4. 己巳之变 5. 袁崇焕“依律磔之”   第三章  皇帝急于求治,大臣倾轧不已 一 “此时不矫枉振颓,太平何日可望” 1. 胡焕猷:“辅奸者不可一日容于圣明之世” 2. “新政十事”与“五不自知” 3. 韩一良:“何官非爱钱之人?” 4. 刘宗周:“求治之心操之过急” 二 “诸臣但知党同逐异,便己肥家” 1. 会推阁员引发的政争 2. 温体仁:“满朝都是钱谦益一党”——御前会议实况记录 3. 钱谦益:“事到抽身悔已迟,每于败局算残棋” 4. “温体仁以告讦见知于上” 三 “欲借此以起大狱翻逆案” 1. 袁崇焕与钱龙锡“低徊私商” 2. “群小合谋,必欲借边才以翻逆案” 3. 黄道周力排众议 四 “大奸似忠,大佞似信”:周延儒与温体仁 1. “以图大拜”“以图翻局”的周延儒 2. 温周相轧,阁体大坏 3. 阁臣与太监党比 五 “崇祯皇帝遭温了” 1. “内阁翻成妓馆” 2. 推举逆案中人吕纯如 3. 排挤正人君子文震孟 4. 郑鄤惨遭磔刑 六 “亡国之祸体仁酿之” 1. 温体仁何以能久居相位? 2. 刘宗周:“八年之间谁秉国成,而至于是?” 3. 钱谦益案峰回路转 4. 朱由检:“体仁有党!”   第四章  民众反乱,中原土崩瓦解 一 黄土高坡的造反烽火 1. 从“白水王二”到李自成、张献忠 2. “秦民因饥起变” 3. 圣旨:“抚字得法,自然盗息民安” 4. 杨鹤的悲剧结局 二 燎原烈火蔓延晋豫 1. 洪承畴的围剿 2. 三十六营集结山西 3. 能战则战,不能战则走 三 从渑池渡到车箱峡 1. “秦晋兵力厚集,贼必窥虚犯豫” 2. 诈降计掩盖下的渑池渡 3. 陈奇瑜出任五省总督 4. 车箱峡——陈奇瑜重蹈覆辙 四 “古今未有之奇变” 1. 打着“古元真龙皇帝”旗号直捣凤阳 2. 朝廷上下素服修省 3. “洪承畴督剿西北,卢象昇督剿东南” 4. 卢象昇调任宣大山西总督 5. 孙传庭的“三胜之气” 五 “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1. 杨嗣昌的安内攘外论 2. 杨嗣昌的足食足兵论 3. 熊文灿出任五省总理 4. 张献忠谷城受抚 5.李自成败退商雒   第五卷 《王朝的末路》目录   第一章  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 一 无解的难题:如何兼顾“安内”与“攘外” 1. “剿兵难撤,敌国生心” 2. 与清的议和尝试 3. “以中枢之龃龉,厄而置于死地”——卢象昇殉国 4. 洪承畴、孙传庭奉旨转向“攘外” 二 “盐梅今暂作干城” 1. 张献忠与李自成的谷城之会 2. 张献忠重新起兵 3. 杨嗣昌奉旨督师 4. 左良玉玛瑙山大捷 三 “功虽未成,尽瘁堪悯” 1. “平贼大将军”的纠葛 2. “有斩督师献者,赉白金三钱” 3. 李自成驰骋河南 4. 杨嗣昌:“呕血伤心,束身俟死” 四 “灭寇雪耻”成泡影 1. 朝廷上下的反省 2. 辽东:速战速决铸大错 3. 松山、锦州兵败如山倒 五 “款建虏以剿寇” 1. “可款则款,不妨便宜行事” 2. 秘密媾和 3. “堂堂天朝何至讲款”   第二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明朝的覆亡 一 无力回天的君臣 1. 从张至发到薛国观——没有温体仁的温体仁路线 2. “还是他做”:周延儒复出 3. 稍纵即逝的新政 4. 匿名揭帖“二十四气” 5. 姜埰、熊开元之狱 6. “延儒功多过寡,令免议” 7. “勒令周延儒自裁” 二 “兵火纵横,中原涂炭” 1.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 2. “闯曹雄视河洛” 3. “决河灌城,士民溺死数十万” 4. “开了城门迎闯王” 5. “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 三 挽救命运的失败尝试:出征、南迁、勤王 1. “嗟尔明朝,大数已终” 2. 形式主义的“代帝出征” 3. 举棋不定的“南迁之议” 4. 鞭长莫及的“勤王之师” 四 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1. 倪元璐的“三做”,崇祯帝的“罪己” 2. 土崩瓦解,京师孤注 3. “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4. 青史凭谁定是非 5. 从容赴死的忠臣们   第三章 改朝换代,谁主沉浮 一 从大明到大顺到大清的政权更迭 1.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闯王进京面面观 2. 崇祯帝的殡殓与李自成的劝进 3. “冲冠一怒为红颜” 4. 打着“报尔君父之仇”的幌子——清军进取中原 二 南京弘光小朝廷 1. 南京政府的动向 2. “两家一家,同心杀灭逆贼,共享太平”——南明与清朝和谈 3. “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下”——南京弘光政权一瞥 4. 崇祯皇太子之谜 三 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 1. 左良玉发兵东下“清君侧” 2. 扬州十日:焚尸八十万 3. 南京陷落:弘光小朝廷灰飞烟灭 4. “头可断,发不可剃”:江阴守城八十日 5. 不屈的遗民们   第四章  晚明余音——读《梅村家藏稿》札记 一 “福过其分,实切悚栗”——权臣倾轧中的复社才子 1. 张溥的入室弟子 2. 天子门生:“正大博雅,足式诡靡” 3. “人间好事皆归子” 二 “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从翰林院到南京国子监 1. 复社的政治风波 2. 《劾元臣疏》 3. “如今公卿习唯唯” 三 红颜知己卞玉京 1. 投闲置散 2. 复社名士与秦淮佳丽 3. 《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4. “多情唤却羞” 四 “通侯青史姓名高”——缅怀杀身成仁的瞿式耜 1. 苦苦挣扎的南明 2. 《临难遗表》与《浩气吟》 3. “虽末路顿殊,而初心不异” 五 一声叹息:“草间偷活”,“一钱不值” 1. “万事今尽废” 2. “十年故国伤青史” 3. “误尽平生是一官” 4. “忍死偷生廿载余” 后 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