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新中国历史哲学研究

新中国历史哲学研究

新中国历史哲学研究

定 价:¥98.00

作 者: 宋月红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5414676 出版时间: 2024-12-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伟大实践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什么,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意义与价值是怎样的,诸如这些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既是党史研究又是新中国历史研究在哲学意义上探索和回答的带有本源性、原理性和前沿性问题。新中国历史哲学,集中研究新中国历史的哲学命题和问题、哲学意涵和价值,是从哲学意义上推动党史研究和新中国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确立和提升新中国史研究学科地位、发挥其学科优势与作用的重要领域。

作者简介

  宋月红河南淮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秘书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党史、国史研究。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一作者)、《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史论》《新中国史实考论与编纂学研究》《当代中国的西藏政策与治理》《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与西藏》等十多部著作。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著作)二等奖、第十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三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对策研究类特等奖,中国藏学“珠峰奖”三等奖。

图书目录

目 录
 
前言 论新中国历史发展 / 001
 
第一章 论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 / 001
 
第一节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 002
一、关于“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重要论述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 003
二、关于“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的认识逻辑 / 007
三、关于“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的共同历史主体与社会基础 / 010
第二节 党的历史决议与正确党史观 / 014
一、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 014
二、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正确党史观和理论品质 /  025
三、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与正确党史观的确立和发展 /  036
第三节 树立正确党史观 / 065
一、正确党史观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 / 066
二、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根本遵循 / 073
第四节 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 / 080
一、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 080
二、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与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 / 087
 
第二章 论新中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 09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探求和发展 / 099
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 099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历史底蕴 / 104
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探索和推进发展 / 108
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辟新征程、迈进新发展阶段 / 110
第二节 科学认识新中国史发展规律与特点 / 115
一、新中国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史 / 115
二、新中国史体现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 120
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 122
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 127
第三节 牢牢把握新中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 131
一、深刻揭示新中国史的主题与主线 /  132
二、深刻揭示新中国史的主流与本质 /  135
 
第三章 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历史逻辑 / 137
 
第一节 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的伟大创造 / 138
一、伟大创造的鲜明主题 / 139
二、伟大创造的根基与灵魂 / 141
三、伟大创造的精神源泉与实践启示 / 144
第二节 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 147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由来与文明底蕴 / 148
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道路的探索和开启 / 151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开创和发展 / 154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 159
第三节 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 / 164
一、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性成就与宝贵经验 / 164
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 / 171
第四节 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 178
一、中国改革开放矗立起新的里程碑 /  178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  184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 188
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 196
 
第四章 论伟大建党精神与历史主动精神 / 203
 
第一节 深刻认识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 204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  205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  206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  207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  209
第二节 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 / 211
一、论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 / 211
二、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 212
三、论走自己的路 / 213
四、论站稳人民立场 / 214
五、论走好新的赶考路 / 216
六、论深刻理解“两个结合”重大意义 / 217
第三节 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 221
一、论全过程人民民主 / 221
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基础和实践遵循 / 230
第四节 论坚持独立自主与把握历史大势 / 237
一、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坚持独立自主 / 237
二、坚持自信自立 / 243
三、把握时代大势与赢得战略主动 / 246
四、把准新的历史特点与努力提高斗争本领 / 255
五、论党对底线思维的运用和发展 / 260
第五节 论精神特质的地方实践 / 267
一、弘扬“赶考”历史主动精神 / 267
二、红岩精神是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重要精神力量 / 271
三、“八八战略”科学指引下的“千万工程” / 274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 280
 
第五章 论中华文明在新中国史上的传承发展 / 291
 
第一节 论毛泽东的哲学社会科学观 / 292
一、毛泽东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 / 293
二、毛泽东关于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思想 / 310
第二节 邓小平与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 323
一、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324
二、深刻阐明实现“四个现代化”在思想政治上的根本前提 / 329
三、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经验 / 334
第三节 坚持正确历史观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史学 / 339
一、中华优秀传统史学在历史观上的演进和发展 / 340
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中引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 展 / 344
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坚持其所蕴含的历史观 / 348
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351
第四节 以大历史观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356
一、从历史发展的本质上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与实质 / 357
二、从“根脉”与“魂脉”深刻阐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
“古代文明”的区别 / 359
三、从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深刻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区别 / 361
四、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 / 363
 
第六章 论构建新中国史叙事体系 / 369
 
第一节 新中国史研究的基础、前沿与“三大体系”建设 / 370
一、新中国史研究为时代凝心聚力铸魂 / 371
二、新中国史史料与“新中国史史料学” / 374
三、“新中国史理论”与“新中国史研究理论” / 378
四、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 / 384
第三节 论新中国史研究繁荣发展 / 390
一、新中国史研究学术发展 / 391
二、深入推进新中国通史研究编纂 / 396
三、新时代新征程创新发展新中国史研究 / 401
 
第七章 论新中国历史哲学与新中国学 / 411
 
第一节 论新中国史研究与新中国学 / 413
一、新中国史是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 / 413
二、新中国史研究观照历史、社会和时代 /  417
三、以新中国史研究构建和发展新中国学 /  422
第二节 论新中国历史哲学与发展新时代中国学 / 427
一、新中国历史哲学与新时代中国学的学科属性和逻辑关系 / 427
二、论新中国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历史性”“时代性”/  429
三、新中国历史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与新时代中国学的基本内涵 / 433
 
后 记 / 440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