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001
一、选题依据.........001
二、文献综述.........006
三、章节目的逻辑结构.........022
第一章沦陷初期青岛伪政权的建立.........025
第一节青岛陷落.........025
第二节“恩”威并施:日占初青岛统治秩序的建立.........037
一、日占初期的青岛.........038
二、寻求“合作”:伪青岛治安维持会及其组织.........043
第三节青岛职员群体与伪政权“合法性”的重构.........050
一、“得救复生之开端”:伪政权官员宣传中的七七事变.........051
二、脱党与反蒋大会.........063
三、“倒蒋必先反共”:“反共救国大会”.........074
小结.........090
第二章青岛伪职员群体的人事结构和思想分析.........093
第一节青岛上层伪职员群体的结构性特征.........093
一、伪治安维持会时期.........094
二、赵琪任市长时期.........107
三、姚作宾任市长时期.........120
第二节情境与经历:以个案考察与日媾和者的政治选择及心路历程.........128
一、“爱国之心不敢后人”:胶澳督办赵琪的乱世情怀.........129
二、由激进到保守:革命者姚作宾的蜕变.........135
三、留日学生、国民党员李仲刚对日态度的转变.........144
四、外延:个案之间的普遍性规.........153
第三节青岛市低级职员之境况.........154
一、低级职员群体的来源及社会背景.........155
二、低级职员群体的待遇和生活水平.........162
第四节伪职员群体的思想透视.........170
一、被曲解的“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171
二、矛盾体:伪职员的道德观与为官之道.........182
三、隐喻的“孤岛”文化.........189
小结.........198
第三章形塑“顺民”:日本殖民者及伪职员群体治下的青岛.........200
第一节日本对伪职员群体的控制与利用.........200
一、日本对伪职员的训练及奖惩.........201
二、“亲睦”之种:伪政权上层人士的交际圈.........210
三、根植媚日情怀:伪职员视察日本谈.........219
第二节伪职员群体的政治实践.........228
一、青岛伪政府的权力运作网络.........229
二、“执政之善”与“助纣为虐”:伪政权官员行为的复杂性.........241
第三节“新市民”的文化塑造.........253
一、“新民”中的“新青年”.........253
二、身体政治:医疗卫生与尚武精神.........264
三、“新女性”与旧伦理.........270
小结.........292
第四章时代语境下的“汉奸”与青岛周边的抵抗.........294
第一节战时各方的舆论博弈.........294
一、报刊舆论中的“汉奸”.........295
二、抗战时期国共的肃奸策略及特点.........301
三、转移视线:日伪的忠奸之辨与反宣传.........307
第二节青岛周边的抗日活动.........316
一、中共在胶东的抗日武装及发展轨迹.........317
二、李先良与鲁东抗战.........329
第三节国、共、日三角关系下的军政博弈.........337
一、国民党赵保原部的生存策略.........338
二、治安强化运动中的伪职员.........356
小结.........365
第五章伪职员群体在战后的审判及其命运.........367
第一节戴罪立功:国民政府接收中的“功臣”.........368
一、抗战中后期“汉奸”身份的迷思.........368
二、伪政权官员在国民党接收中的作用及影响.........372
第二节战后青岛的肃奸运动.........378
一、裁撤伪员与地方权争:青岛肃奸运动下的“运动”肃奸.........379
二、伪职员的结局及国民政府惩奸之影响.........397
三、国民党战后审奸中的派系之争与司法混乱——以丁敬臣案为例.........404
第三节“汉奸”与“烈士”:抗战前后国民党将领赵保原的身份转换.........418
一、从“赵宝元”到“赵保原”.........419
二、“死为国殇”:国民政府对赵保原的重构与纪念.........425
第四节政治改造下的汉奸——以青岛伪市长姚作宾为个案的考察.........436
一、抗战胜利后姚作宾对汉奸罪的申辩.........436
二、靠拢“新人”:新中国成立后对姚作宾的改造.........443
小结.........452
结语.........454
参考文献.........461
后记.........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