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苗族史诗《亚鲁王》百名东郎传承史

苗族史诗《亚鲁王》百名东郎传承史

苗族史诗《亚鲁王》百名东郎传承史

定 价:¥178.00

作 者: 杨兰,刘洋,杨琼艳,杨正江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2736488 出版时间: 2024-10-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苗族史诗《亚鲁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文化部列为2009年中国文化的重大发现之一,东郎是苗族史诗《亚鲁王》的唱诵者和传承者。因《亚鲁王》演唱场域神秘而小众、禁忌而肃穆、雄厚而悲壮、完整而活态,麻山苗族通过葬礼仪式上的完整唱诵追寻往生后的场景,这种对死亡后的想象成为对自我生命的终极关怀,进而形成从道德自律到行为自律的文化生命力。本书作者从2011年至今,在《亚鲁王》传承核心地域紫云县宗地镇、大营镇、猴场镇、四大寨乡、格凸河镇追踪调查近百余名东郎,书写了他们的口述传承史,内容涵括东郎的家庭结构、师承谱系、人生经历和学艺经历,将麻山社会的发展历程融进了东郎的生命之中,以此观照史诗《亚鲁王》的传承历程,揭示其传承核心与传承动力。

作者简介

  杨兰,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博士,发表论文1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2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在研教育BU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BU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曾获贵州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刘洋,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杨琼艳,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民间文学。先后公开发表论文5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主持地厅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 杨正江,苗族史诗《亚鲁王》搜集整理者,安顺学院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教师。主要从事中国民间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贵州省政府文艺奖一等奖。

图书目录

一  祖辈仙逝无人诵  自力更生把“史”唱:杨昌学
二  泥水瓦工甘于乐  兄弟同心唱“亚鲁”:杨昌伦
三  传承在心不能忘  兄弟同心唱“亚鲁”:杨昌荣
四  家族谱系诵顺溜  搜集整理等落实:杨光祥
五  斑驳中的童年忆  泥土里的“亚鲁”情:杨小二
六  总角之年求学艺  青壮之年已为师:杨小东
七  接过接力棒  做好传承人:杨再明
八  时光里的记忆  血脉中的传承:杨光傅
九  古规古理先祖兴  为己为人功法练:杨长安
十  深山里的忧郁  歌声中的激昂:韦老五
十一  世代传唱《亚鲁王》  宝目也来记心间:杨昌华
十二  几番努力不负众  脱颖而出成传人:杨小科
十三  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岑天伦
十四  课堂教书育人  为徒铭记历史:杨秀忠
十五  辛勤劳作把家顾  子承父志喜笑颜:杨盛清
十六  二十有五学“亚鲁”  三十余载固于心:陈正学
十七  闲时学在身  用时免求人:陈小祥
十八  儿时生病致失明  二十又八学“亚鲁”:岑万保
十九  退隐千余日  缘愁似个长:韦邦德
二十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代更比一代强:韦邦明
二十一  二十有七打工仔  年过半百学艺人:韦汉学
二十二  叮咛嘱咐听进心  读书学艺两相宜:岑万云
二十三  目不识丁羁绊他的人生  却无法阻止他的热情:岑万明
二十四  百善孝为先  学习贵于坚:岑万忠
二十五  多子多孙多福气  勇担传承的责任:韦老王
二十六  人生天地间  多学总益善:梁忠成
二十七  有志不在年高  无志空长百岁:杨方明
二十八  技多不压身  知识才是领路人:陈小满
二十九  无声中的抗争  骨子里的坚持:韦么记
三十  历经鬼门关  何惧前路难:韦金发
三十一  身无一技之长不可行  学习“亚鲁”只需记忆好:杨小保
三十二  渡人如渡己  渡已亦渡人:杨小权
三十三  东郎宝目为人学  死生契阔天地间:岑小宝
三十四  少小离家难团圆  为伊消得人憔悴:岑小祥
三十五  仰天大笑拒之者  促使后辈明方向:岑云保
三十六  廪生坎坷让人悲  从容面对志不移:黄老华
三十七  纵使大石压断腿  “亚鲁”在心难忘怀:黄老扭
三十八  地偏路远难读书  学习“亚鲁”补不足:黄东能
三十九  “亚鲁”亟须传后代  遗憾无徒师无助:梁小合
四十  身在城市望故乡  生活爱好难平衡:岑万学
四十一  一片丹心照前行  传知传艺显担当:杨再强
四十二  骨子里的情怀  铜鼓上的吟唱杨再傅
四十三  子承父业育人忙  “亚鲁”新声唢呐响:杨正海
四十四  壮年生儿育女  老来照顾孙子:杨再国
四十五  青石茅草起坟茔  再见音容于梦里:杨再龙
四十六  学之用之乃常理  规矩准绳应遵循:杨光明
四十七  同期泉下泥锁骨  我寄人间把古传:杨通学
四十八  只守其一与人和  百计千谋为儿孙:杨小才
四十九  “马经”最能显专长  方圆几里皆合心:岑万之
五十  打破常规广拜师  国家使命代代传:陈兴华
五十一  人生可平淡  但需一技之长:韦国清
五十二  身临其境体苦心  持之以恒见初心:韦小毛
五十三  家中的顶梁柱  村中的主心骨:伍洪学
五十四  兄弟齐心行  共同来传承:伍兴文
五十五  组长工作二十年  转回家中抚后辈:伍绍成
五十六  木工续前缘  六年情意长:伍绍清
五十七  愿为唱诵者  从此替父传:陈仕忠
五十八  浮云朝露无闲暇  忙里偷闲学“亚鲁”:陈仕权
五十九  青年一辈的追“风”人:陈仕贵
六十  闯南走北些许年  独属故乡最心安:韦应伦
六十一  丰富阅历让人生精彩纷呈  偶然相遇让身心有所皈依:陈仕光
六十二  熟稔于心的程序  薪火相传的使者:岑小书
六十三  专心致志把“史”学  同期同砚变徒弟:杨光学
六十四  荣誉加身心清闲  一生勤奋勇为先:杨光国
六十五  耳濡目染“亚鲁”情  有求斯应即刻归:杨盛清
六十六  三十余岁立志气  以保房中有人承;李华学
六十七  幼年丧母被辍学  吃亏吸训练“亚鲁”:梁忠国
六十八  与父卧学继传统  愿攻苗文为弘扬:杨光美
六十九  竿头日上真经取  备尝艰苦依然唱:杨通离
七十  父辈当日悉心导  亲手传承为众人:杨通文
七十一  耳潘目染学“亚鲁”  万事“亚鲁”最为重:杨光福
七十二  衣不蔽体不言苦  孤儿寡仔互温暖:杨通林
七十三  少年未成壮年续  适值其时把艺学:岑万学
七十四  少小随父不停学  莫使“亚鲁”空对月:岑正益
七十五  纵使清贫  亦不负使命:岑正学
七十六  结伴学“亚鲁”  携手同登台:岑小明
七十七  务工赚钱补家用  回乡成为新东郎:吴国忠
七十八  人生总有起落  精神终可传承:岑小全
七十九  师徒成群众人欢  满腹心事无处语:吴老科
八十  怀揣梦想把家还  只为能把“亚鲁”传:吴应松
八十一  城乡两头来回转  群山万壑意难消:岑铁生
八十二  责任在身意更坚  村民生产重如天:陈志品
八十三  千磨万击还坚劲  笑看人间话沧桑:陈志忠
八十四  几经彻骨寒  更知人间暖:陈小权
八十五  学习欲精不欲搏  用心欲专不欲杂:陈智荣
八十六  一壶酒里看生死  带着徒弟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