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系统阐述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1928—1949年以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为代表的重大考古活动,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不仅展现了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田野工作的流程与技术,还深入探讨这些活动背后的学术理念、组织策略、政治斗争以及与各方力量的博弈。特别是对史语所在考古学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影响、局限,包括地层学、类型学等考古方法的探索和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考古成果重构中国古史,进行客观讨论。这一研究方法和思路也对当前的考古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928—1949年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中,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在这一时期的考古活动及成就不仅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来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考古学的兴起》详细呈现了史语所这段时期的考古活动和贡献:对史语所的成立背景和组织情况进行了介绍,为理解该机构的考古活动提供了背景资料;详细梳理了史语所在大陆21年的考古活动,将其划分为探索期、发展期、鼎盛期和延续期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活动和成果,包括发掘的遗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取得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通过对其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成果的综合分析,揭示了潜藏在历史深处的思想、学术与社会政治动因,深入探讨史语所的考古活动对中国考古学的影响和贡献。★《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详细呈现了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在大陆地区的考古活动和贡献。以安阳殷墟的十五次发掘为代表,史语所这一时期的考古工作全面影响了中国考古学早期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全书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梳理考古学传入中国后的种种演变以及中国第一批考古工作者的学术思想及生存状态,勾勒出中国考古学早期的种种情形,这也是对中国百年考古的一次回望。★《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深入剖析了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发生与演进,特别聚焦于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在该领域的杰出贡献。中国考古学的从无到有,以及这一时期考古工作者所做的探索,为后世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书内容可概括为三大部分:一、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起源背景。介绍了20世纪初期西方考古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包括新材料的扩充、甲骨学研究的意义、科学思想与田野方法的引入,以及传统学者对考古学的认识和实践。二、史语所1928—1949年的重大考古活动。详尽地叙述了史语所以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为代表的田野工作,可分为探索期、发展期、鼎盛期、延续期。三、民国时期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基本特征与历史遗产。总结史语所考古的基本特征、科学考古学对学术与社会的影响等,尤其是史语所在当时国际和国内学术界产生的影响,及其对中国考古学未来发展方向的贡献。★《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以1928—1949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在大陆地区的考古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回顾并深入分析中国科学考古学在草创阶段的发展。本书所涉及的时期和主题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阶段,温故知新,对于洞察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与未来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关于以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成就为代表的20世纪上半期中国科学考古学史研究,国内外一直有所关注。《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主要对1928—1949年中国考古发展状况进行评述,对史语所考古的起源以及组织准备进行探讨,并将史语所21年鉴的考古活动分为探索期、发展期、鼎盛期和延续期四个阶段加以评论,全面总结、深入分析这一学派的特征、影响与局限性,尝试对中国科学考古学形成阶段的学术史进行较系统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