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处岭南,以丘陵地貌为主,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圈,雨量充足,草木茂密繁盛,水资源丰富,极利于陶瓷的制作生产。广东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可追溯至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以粤东饶平县为中心的商末西周广东浮滨类型文化墓葬中,就出土了数十件原始青瓷器。其器形主要为大口尊,高度为20多至30多厘米不等。器表施青黄色釉,胎质灰白、坚致。釉下印有平行细密的长条纹、方格纹或细绳纹。先秦时期广东流行的几何印纹陶,至东汉时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与岭北相同的器形。秦汉时期广东制陶的产量明显增多,除了日用器和大量的明器外,砖瓦等建筑材料也大量生产。广东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制陶传统,为青瓷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六朝至唐代,广东地区主要生产青釉瓷器。从目前很早的考古实物资料来看,广东青瓷起源于西晋。根据墓葬出土的材料,从西晋至南朝时期,广东青瓷正处于起始和初步发展的阶段。综观已发掘的晋墓,青瓷器往往是与比其数量更多的陶器一起随葬的,个别墓葬中仍零星出现圜底器、几何印纹陶器等带有显著先秦特色的器物,同时也有一些带有汉代风格的釉陶盖罐,显现出历史的过渡性。广东六朝青瓷的分布,覆盖了现今全省的范围。从粤北的韶关市(包括始兴县、曲江区等地)、清远市(英德市、连州市等地),到粤东的梅州市、揭阳市、潮阳区,至粤西的高要区、四会市、德庆县、阳江市、遂溪县、化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如广州市等地,青瓷均有出土,有数百件。经测定,广东出土的晋代青瓷火候在1200-1300℃,达到了瓷器的标准。胎色以灰白为主,有的偏黄,胎质较细腻,可见胎土是经过筛选的,但胎质不够坚实。器物施青釉,普遍青中闪黄,聚釉处呈艾青色,有细小开片。釉色莹润,玻璃质感强,透明,属草木灰和石灰石混烧的石灰釉。常见器类有罐(多见四系和六系)、洗、钵、砚、盂、碗、杯、虎形器、羊形器、鸡首壶等,其中罐、碗、杯的数量很多。晋代器物的釉层较薄,剥釉、流釉和聚釉现象较严重。南朝器物的釉层相对较厚,有1毫米左右,并且均匀,虽还有剥釉现象,但胎釉结合相对较好,甚至有个别精品的釉层不见开片。南朝的盘、碗等器物有的开始出现刻划花纹,主要是莲瓣纹、双鱼纹等。盘多平底,一般在底心刻一个直径3-4厘米的线圈表示足部,也有少量是饼形足,底不上釉。碗、杯均为饼形足,有的在饼足内刻一线圈,底足有的无釉,有的随意地轻轻刷一层稀薄釉,但多有剥落。砚基本为三蹄足,器身为浅腹盘状,口沿处有一道浅凹槽。唐代是我国陶瓷业兴旺发展的时期。广东唐代重要的窑址主要有广州曾边窑、潮州北关窑、梅县水车窑、高明大岗山窑、遂溪马城长坎山窑(属雷州窑)、新会官冲窑等,均生产青釉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