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玉音交振阳关谱2017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士元
人类学生涯回顾/003
语言学的启蒙阶段/004
早期的学术经历/005
伯克利时期/005
积极主张并力行跨学科研究/008
田野调查及少数民族语言研究/009
移居香港/009
个人简历/015
代表性论著/016
代表作:FOUR PHASE TRANSITIONS IN LANGUAGEEVOLUTION/030
第二章金尺悠鸣杏林春
2018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席焕久
人类学生涯回顾/051
普通的农家子弟/051
不寻常的决定/052
偶然的机会/053
出国深造/055
走进人类学/057
其他工作/061
结语/061
主要论著/063
获奖情况/070
学术任职/071
代表作:CHEST CIRCUMFERENCE AND SITTING HEIGHT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ROMLHASA,TIBET COMPARED TO OTHER HIGHALTITUDE POPULATIONS/072
第三章格沙致理万古器
2019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淳人类学生涯回顾/093
老三届的身世/093
跟贾兰坡先生读研/097
麦吉尔大学的留学生涯/101
复旦大学的工作经历/103
代表性论著/110
获奖情况/119
代表作:从考古学理论方法进展谈古史重建/120
第四章称象分石千里邮
2020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郑连斌人类学生涯回顾/141
机缘巧合,初次接触人类学(1981)/143
起步艰难,探索中学习(1982—1996)/143
草创阶段,韧性的坚持(1996—2009)/149
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2009—2013)/155
研究再次转向未识别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2013—2016)/157
科技部项目:中国民族表型特征调查(2015—2019)/158
蓦然回首,甚感欣慰/161
雏凤清于老凤声/163
人种学问题与维吾尔族体质问题/164
感恩/165几多喟叹/166
代表性论著/170
获奖情况/181
代表作:汉族的身高、体重和身体比例/182
第五章 雪球滚积中华体
2021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徐杰舜人类学生涯回顾/219
出生:河姆渡人的子孙/219
求学:成为人类学家岑家梧先生的关门弟子/219
工作:相思湖畔“圆梦”民族研究/221
学术之树常青:我的学问之道/232
人类学:我学问之道的学术灯塔/239
以寄语为结语/241
注释/242
主要论著/243
代表作:论族群与民族/249
再论族群与民族/259
第六章沧海横流南岛情2022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邓晓华
人类学生涯回顾/269
我的童年/269
知青生活/270
初识语言学/270
考入华中工学院开启学术生涯/272
在厦门大学的三十年岁月/273
探索语言人类学新境界/275
代表性论著/281
主持主要的项目/283
以第一作者获得的主要获奖成果/283
主要海外研究经历/283
代表作:壮侗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时间深度/284
第七章 山野秘辛绘奇画
2023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奖者——庄孔韶人类学生涯回顾/305
庄孔韶先生学术概述/305
庄孔韶先生小传/308
根植中国经验,汲取古典智慧/316
强调跨学科,凸显“不浪费”/318
胸怀国际,经世致用/320尾语/321
庄孔韶近期作品(2019—2023)/323
获奖情况/324
代表作:文化表征的多元方法与跨学科实验——1979—2020年人类学团队研究的历程与思考/325
第八章水乡私语书同文
2024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奖者——潘悟云
人类学生涯回顾/347
早年苦难/347
引路名师/348
上古汉语/356
文明探源/361
注释/369
主要论著/370
代表作:THE VOICED AND RELEASED STOP CODAS OF OLDCHINESE/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