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史记新注 作者:(汉)司马迁原著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顾洪注译 周公旦者,〔1〕周武王弟也。〔2〕自文王在时,〔3〕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4〕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5〕至牧野,〔6〕周公佐武王,作《牧誓》。〔7〕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8〕召公把小钺,〔9〕以夹武王,衅社,〔10〕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释箕子之囚。〔11〕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12〕以续殷祀。〔13〕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14〕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注释】〔1〕“周”,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北。其地本为太王所居,后为周公采邑。“旦”,名。辅佐周文、武、成王,嫡子封于鲁,次子食采周邑,世为王室卿士。〔2〕“周武王”,姬姓。名发。继承其父文王遗志,灭商,建立西周王朝。详本书《周本纪》。〔3〕“文王”,名昌。周武王之父。商末周族领袖。为西伯,又称伯昌。详见本书《周本纪》。〔4〕“盟津”,又名孟津。古黄河津渡。在今河南孟县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在此盟会诸侯并渡河,故名盟津。〔5〕“纣”,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名受,号帝辛,史称纣王。帝乙之子。详本书《殷本纪》。〔6〕“牧野”,一作坶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7〕“《牧誓》”,《尚书》篇名,记载周武王在牧野率军同商纣作战的誓辞。有学者认为,此篇记录王言,说它由周公佐之而作,没有证据。〔8〕“钺”,音yu8,古代兵器。青铜制,圆刃,木柄,持以砍斫,类似斧。盛行于商及西周。〔9〕“召”,音sh4o。“召公”,又作邵公、召康公。周朝燕国始祖。与周同姓,名奭(音sh@)。因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县西南),称为召公或召伯。详本书《燕召公世家》。〔10〕“衅”,音x@n。以牲血祭祀曰衅。“社”,土神。“衅社”,以牲血祭社之礼。〔11〕“箕”,音j9。“箕子”,纣王的诸父。官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东北)。详本书《殷本纪》及《宋微子世家》。〔12〕“管叔、蔡叔”,管叔,名鲜;蔡叔,名度。二人皆为周武王之弟。武王克殷后,封叔鲜于管(今河南郑县),叔度于蔡(今河南东北部),成为周初三监之二。详本书《管蔡世家》。〔13〕“殷祀”,殷商的祭祀。〔14〕“昊”,音h4o。“少昊”,传说古代东夷族首领。名挚(一作质)。西汉末《世经》始称其为金天氏。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少昊以鸟名官。其后代甚多,有己、嬴、偃诸姓,己姓之后有莒、嬴姓之后有郯等二十余国。“曲阜”,今山东曲阜县。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1〕武王有疾,不豫,〔2〕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3〕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4〕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5〕设三坛,〔6〕周公北面立,〔7〕戴璧秉圭,〔8〕告于太王、王季、文王。〔9〕史策祝曰:〔10〕“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11〕以旦代王发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无坠天之降葆命,〔12〕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今我其即命于元龟,〔13〕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14〕信吉。周公喜,开籥,〔15〕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兹道能念予一人。”〔16〕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17〕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18〕【注释】〔1〕“集”,通“辑”。辑睦、安定之义。〔2〕“豫”,音y),悦乐、安适。〔3〕“太公”,即吕尚。姜姓。名望,又称师尚父。周朝齐国始祖。详本书《齐太公世家》。“缪”,音m)。《尚书》作“穆”。“缪卜”,诚敬地占卜。〔4〕“戚”,悲伤,此处可释为感动。〔5〕“质”,《尚书》作“功”。段玉裁谓读作“周郑交质”之质(《古文尚书撰异》)。即以自身作人质。〔6〕“坛”,音t2n,土筑的高台。古时用于祭祀及朝会、盟誓等大事。〔7〕“北面立”,朝北方站着。《尚书》于“三坛”下有“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一段文字,知周公又于南面起了一座坛,他面朝北站于其上。〔8〕“璧”、“圭”,皆古玉器。璧平圆、正中有孔(边宽于孔);圭长条形,上端作三角状。皆为古代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活动的礼器。〔9〕“太王”,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周族的领袖。“王季”,名季历,古公亶父之少子,文王之父。详本书《周本纪》、《吴太伯世家》等。〔10〕“史”,史官,或称作册。掌管祭祀和记事、册命等事。“策”,通“册”,即简书,周公所作。“祝”,即宣读简书,以告三王。〔11〕“负子之责”,《尚书》作“丕子之责”。俞樾谓“负子”为诸侯疾病之名,子即民,意为忧民不能再子之,因此负子本意为不子,“不”与“丕”通用(《群经平议》)。这里说三王在天上有了病需要人扶持,周公愿替武王担当这个责任。〔12〕“葆”,通“宝”。“葆命”即宝命。〔13〕“元龟”,大龟。古人占卜的工具。〔14〕“书”,卜兆的记录,即占兆之辞。〔15〕“籥”,音yu8,锁钥。〔16〕“予一人”,古代帝王的自称。本作“余一人”。“予”为“余”的假借。此处当为周公自称。〔17〕“縢”,音t6ng,封缄之义。“金縢”,金质封缄。〔18〕“瘳”,音ch#u,病愈。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1〕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2〕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3〕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4〕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5〕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6〕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7〕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注释】〔1〕“强葆”,通“襁褓”。包裹小孩、系于背上的用具。成王即位时的年龄,古来多歧说。《荀子》谓成王行冠礼(成年之礼)后周公反籍。可见成王即位时已是十几岁的少年。“在强葆之中”应是司马迁受当时夸张的传说和《尚书》学家的师说的蒙蔽所致。又据《路史·发挥》引《古本竹书纪年》,武王卒年五十四岁。成王既为长子,且母弟尚有数人,故应在二三十岁。顾颉刚认为,成王年不甚长,周公在严重的局势下称王而治,乃是战国以下人由古代传下来的历史中逐渐演变出的传说;而成王在襁褓之中,周公背负其上朝,则是秦汉间人把这个故事极度夸张的结果(见《周公执政称王》)。〔2〕“畔”,通“叛”。〔3〕“阼”,音zuò。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即阼),天子诸侯进行各种活动,皆由东阶升降。“践阼”,引申为天子登位。又作“践祚”。“摄”,代理。按,此言成王年幼(一说为服丧三年)不能主天子事,由叔父周公暂为代行天子职务。但学术界大多认为周公非代理,而在武王死后即称王,这可从《尚书》的几篇周初诰辞、先秦典籍以及铜器铭文中得到证明。〔4〕“辟”,通“避”。〔5〕“蚤”,通“早”。“蚤终”,早逝。引申为没过多久便死去。〔6〕“伯禽”,周公的长子,亦称禽父。“鲁”,伯禽封国。在今山东西南部,都曲阜。〔7〕“哺”,音b(,即口中所含食物。“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洗头时三次抓起头发,吃饭时三次吐出嘴里的食物,起身接待来朝见的人。比喻政务繁忙,治事勤勉,待人恭敬。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1〕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2〕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以封康叔于卫,〔3〕封微子于宋,〔4〕以奉殷祀。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5〕诸侯咸服宗周。〔6〕【注释】〔1〕“淮夷”,古民族名。居于淮河下游一带。西周时曾与徐戎(也是居于淮河中下游的少数民族)多次联合抗周。春秋后附于楚。〔2〕“诰”,音g4o,为古代一种训诫勉励的文告,用于上对下。“《大诰》”,《尚书》篇名。为周公东征前对诸侯和王朝官吏发表的讲话,经史官笔录而成。它借占卜吉兆振作士气。等于誓师文告。〔3〕“康叔”,名封,周武王之弟。初封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故称康叔。“卫”,康叔封国。在今河南北部地区,以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并封给殷民七族。详本书《卫康叔世家》及《左传》定公四年。〔4〕“微子”,名启(汉避景帝讳作开),商纣的庶兄。初封于微(今山东梁山西北)。因见商朝将亡,数谏纣王,王不听,遂出走。“宋”,微子封国,亦或称商。子姓。在卫国东南,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都商丘(今河南商丘)。详本书《宋微子世家》及《尚书·微子》。〔5〕“二年”,《尚书·金縢》言“周公居东二年”,《诗经·豳风》言周公东征三年。梁玉绳谓司马迁以居东为东征,“二年”当作“三年”(《史记志疑》,下简称《志疑》)。泷川资言谓一以月计,一以岁言(《史记会注考证》,下简称《考证》)。〔6〕“宗周”,周为诸侯所宗仰,故王都所在称宗周。一般把文王所建之丰与武王所建之镐(今陕西西安市西、长安县西北)合称宗周。

  天降祉福,〔1〕唐叔得禾,〔2〕异母同颖,〔3〕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4〕作《馈禾》。〔5〕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6〕作《嘉禾》。〔7〕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乃为诗贻王,命之曰《鸱鸮》。〔8〕王亦未敢训周公。〔9〕【注释】〔1〕“祉”,音zh!,福。〔2〕“唐叔”,名虞,字子于,周成王之弟。周朝晋国始祖。成王灭唐后,把怀姓九宗和原夏朝建都地区封给他,国号晋(今山西南部)。详本书《晋世家》及《左传》定公四年。〔3〕“异母”,《尚书序》作“异亩”。“母”与“亩”通。“颖”,音y!ng,带芒的谷穗。〔4〕“馈”,音ku@,馈赠。〔5〕“《馈禾》”,《尚书》篇名。今亡。〔6〕“嘉”,《尚书序》作“旅”;本书《周本纪》作“鲁”。“旅”古作“鲁”。陈述之义。〔7〕“《嘉禾》”,《尚书》篇名。今亡。〔8〕“《鸱鸮》”,音ch9xi1o。诗存《诗经·豳风》。〔9〕“训”,《尚书》作“诮(音qi4o)”,一说“训”为“诮”之讹。“诮”,责问。因周公作诗有讽谏之意,成王心中不满,又不好责怪他。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1〕王朝步自周,至丰,〔2〕使太保召公先之雒相土。〔3〕其三月,周公往营成周雒邑,〔4〕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注释】〔1〕“成王七年”,泷川资言谓司马迁以意补。《尚书大传》云周公摄政五年营成周,与此不同。盖五年开工而七年完工(《考证》)。“二月乙未”,二月乙未日。〔2〕“丰”,丰京。周文王伐崇侯虎后自岐(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迁此。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沣河以西。与武王所建之镐同为西周国都。〔3〕“太保”,官名。西周设。为辅弼国君的官。“雒”,一作洛。洛水北岸,今河南洛阳市一带都称雒。〔4〕“成周雒邑”,传统说法,西周的东都包括两部分:一成周,周公所筑,迁殷民于此,传说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郊白马寺之东,汉魏雒阳城故址一带;一王城,故址在今洛阳市西王城公园一带。实际上,成周者乃表周业之成,是与丰镐所在之宗周相对而言之周王朝的东都。王城在成周之中,是东都的宗庙宫寝所在。殷民所居,在王城之东郊。雒邑,在雒所营之邑,即成周。犹今人言“首都北京”。参看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1〕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2〕躳躳如畏然。〔3〕【注释】〔1〕“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古代以北位最尊,为天子所居。此时周公在王位,故位北面南而朝诸侯。“倍”即负。“依”,斧依,又作扆(音y!)。古代帝王置于门窗之间类似屏风的器具,因上面有斧形文,故名。〔2〕“北面”,古代臣子朝见君主时居南位,面向北,故“北面”即称臣于人之义。〔3〕“躳躳”,音qi$ngqi$ng,恭敬谨慎貌。

  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1〕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于府。〔2〕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3〕周公奔楚。〔4〕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5〕【注释】〔1〕“揃”,音ji3n,又作“■”,修剪。“蚤”,通“爪”。“自 揃其蚤”,剪掉自己的指甲。〔2〕“府”,古代帝王藏书之所。“藏其策于府”,将祝告的册文藏于府中。〔3〕“谮”,音z8n,进谗言、说人坏话。〔4〕“楚”,楚地。一说终南山(今陕西户县、周至以南)又名楚山,武王墓在其附近,周公因流言出居,依于王季、武王之墓地。〔5〕“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事又见本书《蒙恬传》。《尚书·金縢》记周公因武王病藏册而祝之事,后缘《金縢》之文而演出祷成王病事。盖一事分化成为两事耳。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1〕作《毋逸》。〔2〕《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故昔在殷王中宗,〔3〕严恭敬畏天命,自度治民,〔4〕震惧不敢荒宁,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5〕其在高宗,〔6〕久劳于外,为与小人。〔7〕作其即位,乃有亮闇,〔8〕三年不言,〔9〕言乃欢,不敢荒宁,密靖殷国,〔10〕至于小大无怨,故高宗飨国五十五年。〔11〕其在祖甲,〔12〕不义惟王,久为小人于外,知小人之依,能保施小民,不侮鳏寡,〔13〕故祖甲飨国三十三年。”《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14〕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15〕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16〕其民皆可诛。”“文王日中昃不暇食,〔17〕飨国五十年。”作此以诫成王。

  【注释】〔1〕“《多士》”,《尚书》篇名。按其文,乃周公诫殷商贵族,非告诫成王。〔2〕“《毋逸》”,《尚书》篇名。又作《无逸》、《无佚》。〔3〕“殷王中宗”,据甲骨卜辞,即商王祖乙(太戊之孙、河亶甲之子)。本书《殷本纪》指为太戊,误。辨见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4〕“度”,法度。〔5〕“飨”,音xi3ng,通“享”。“飨国”,当政,在位。〔6〕“高宗”,商王武丁。商朝第二十三个王,盘庚弟小乙之子。详本书《殷本纪》。〔7〕“小人”,王朝贵族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民的蔑称。〔8〕“闇”,音1n。“亮闇”,又作“亮阴”、“谅闇”、“梁闇”等。一说为帝王居丧,沉默不语。一说为凶庐,梁即楣,闇即庐,守丧之处。〔9〕“三年不言”,自来有两种解释。一说据《论语·宪问》,谓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即新王守丧三年,其间不问政事。一说据《国语·楚语》,谓武丁三年之中默以思道,以图殷之复兴,旁求四方贤士,终得傅说。本书《殷本纪》从后说。〔10〕“密”,安定。“靖”,音j@ng,亦安定。〔11〕“五十五年”,《尚书·无逸》作“五十九年”。〔12〕“祖甲”,商朝第二十五个王。武丁之子。详本书《殷本纪》。〔13〕“鳏寡”,音gu1ngu3。老而无妻为鳏、无夫为寡。引申指年老而穷苦无告者。〔14〕“汤”,成汤。子姓。名履,又称天乙。商代开国之君。传十七代,三十一王,至纣为周所灭。“帝乙”,商代第三十个王,商纣之父。详本书《殷本纪》。〔15〕“天”,天帝。“配天”,古代帝王以为自己是天的儿子,行为受天帝意旨支配,不与天意悖违为配天。〔16〕“之从”,《集解》徐广说,一作“敬之”。“不顾天及民之从”,不顾及天命和百姓的依从。〔17〕“昃”,音z8,日西斜。“日中昃”,过了中午之后。

  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1〕官别其宜。作《立政》,〔2〕以便百姓。〔3〕百姓说。〔4〕【注释】〔1〕“《周官》”,《尚书》篇名。应是谈官制之文。汉人尚引其篇名,已佚。现存《尚书》中的是东晋所造伪篇。〔2〕“《立政》”,《尚书》篇名。“政”同“正”,意为官长。“立政”即建立官长。周公在该篇之中总结夏、商任用官员的得失,及周朝任用官员的经验,提出今后要怎样建置任用高级官员。〔3〕“百姓”,百官。古代民无姓,有姓者皆有土有官爵。其后民亦有姓,因此庶民也称百姓。〔4〕“说”,音yu8,通“悦”。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1〕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2〕【注释】〔1〕“毕”,毕原。在今陕西咸阳、西安渭水两岸。传说文、武、周公旨葬于渭水南岸毕原之上。周初王季建都、毕公高所封皆于渭水北岸,又称咸阳原。〔2〕“予小子”,古代帝王自谦之称,对先王或长辈而言。

  周公卒后,秋未获,暴风雷,〔1〕禾尽偃,〔2〕大木尽拔。周国大恐。成王与大夫朝服以开金縢书,〔3〕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4〕二公及王乃问史百执事,〔5〕史百执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执书以泣,曰:“自今后其无缪卜乎!昔周公勤劳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6〕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7〕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8〕天乃雨,反风,禾尽起。二公命国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9〕岁则大孰。〔10〕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11〕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注释】〔1〕“暴风雷”,《尚书·金縢》作“雷电以风”,故下文云“天乃雨”。〔2〕“偃”,音y3n,倒下、卧倒。〔3〕“成王与大夫朝服”,《尚书》作“王与大夫尽弁”。“朝服”,一种玄冠服,指玄冠、缁衣、素裳之服。用途不限于朝会。〔4〕“功”,即“质”,见前注。〔5〕“二公”,太公、召公。“史”,史官。“执事”,祭祀时担任专职的官员。“史百执事”,当初跟从周公占卜请命的众官员。所以成王要向他们询问实情。〔6〕“予幼人”,予小子。〔7〕“朕”,音zh8n,古人自称之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为帝王自称。“朕小子”,予小子。〔8〕“王出郊”,王出城到郊外行祭天大礼。〔9〕“筑”,《集解》引徐广说,拾也。〔10〕“孰”,音sh*,通“熟”。“大孰”,大丰收。〔11〕“郊祭文王”,于郊外行祭天之礼,并立文王之庙祭祀。按此皆天子之礼,鲁为诸侯,本不得享有之。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1〕是为鲁公。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2〕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注释】〔1〕“子伯禽固已前受封”,伯禽为周公嫡长子,就封于鲁。次子留相王室,世代为周公。〔2〕“丧三年然后除之”,古礼,居丧三年,要穿专门的丧服,到期才能脱去。

  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兴反。〔1〕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2〕作《肸誓》,〔3〕曰:“陈尔甲胄,无敢不善。无敢伤牿。〔4〕马牛其风,〔5〕臣妾逋逃,〔6〕勿敢越逐,敬复之。〔7〕无敢寇攘,〔8〕逾墙垣。鲁人三郊三隧,〔9〕歭尔刍茭、糗粮、桢干,〔10〕无敢不逮。〔11〕我甲戌筑而征徐戎,无敢不及,有大刑。”作此《肸誓》,遂平徐戎,定鲁。

  【注释】〔1〕“徐戎”,见前“淮夷”注。〔2〕“肸”,音b@,古邑名。亦作粊、费、■、肸。在曲阜东,今山东费县西北。后来成为鲁大夫季氏采邑。〔3〕“《肸誓》”,《尚书》篇名。记录在费地誓师之辞。今传本作“《费誓》”。〔4〕“牿”,音g),施以梏桎的牛、马。载重驾车的牛马休息时将其脚拴住,使不能远走。〔5〕“风”,古注云“放”,言牲畜发情时狂跑追奔。〔6〕“臣妾”,使役之奴隶,男称臣、女称妾。“逋”,音b&,逃亡。“逋逃”,逃亡的罪人。〔7〕“敬”,《尚书》作“祗”。〔8〕“寇”,劫取。“攘”,音r3ng,窃夺。〔9〕“三郊三隧”,“隧”又作“遂”。郊、隧皆为古代的行政区划:邑外为郊,郊外为隧。为出征时兵源所出。天子六军,出于六乡(即六郊),以六隧补充之;诸侯三军,出于三乡,以三隧补充之。一说为鲁东、西、南三方的近郊和远郊。〔10〕“歭”,音zh@,又作“峙”,储备之义。“刍茭”,音ch*ji1o,喂牲口的草料。“糗粮”,人吃的干粮。“桢”,音zh5n。“桢干”,筑墙所用木柱,两端的为桢,两旁的为干。〔11〕“逮”,音d4i,及、到。引申为充足。

  鲁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谓炀公。〔1〕炀公筑茅阙门。〔2〕六年卒,子幽公宰立。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杀幽公而自立,〔3〕是为魏公。魏公五十年卒,子厉公擢立。〔4〕厉公三十七年卒,鲁人立其弟具,是为献公。献公三十二年卒,子真公濞立。〔5〕【注释】〔1〕“炀”,音y2ng。〔2〕“茅”,一作“第”,又作“夷”。古文“雉”、“茅”、“夷”三字通用。“茅门”,即《春秋》所谓“雉门”。“阙”,音qu8。亦谓之“观”。“茅阙门”,即《春秋》定公二年之“雉门两观”。诸侯宫门有三:库门、雉门、路门。外朝在雉门外(详见《考证》)。〔3〕“■”,音f8i。〔4〕“擢”,音zhu$。〔5〕“濞”,音b@。

  真公十四年,周厉王无道,〔1〕出奔彘,〔2〕共和行政。〔3〕二十九年,周宣王即位。〔4〕三十年,真公卒,弟敖立,是为武公。

  【注释】〔1〕“周厉王”,西周第十位君王。名胡(又作■)。周穆王四世孙。详本书《周本纪》。〔2〕“彘”,音zh@,古地名。在今山西霍县。公元前八四一年国人起义,周厉王逃至此,后死于此地。〔3〕“共和行政”,自周厉王被逐至周宣王执政,中间十四年号“共和”。“共和”名称由来有两说:一说由周、召二公共同执政,故号“共和”,见本书《周本纪》。一说厉王出奔后,由共伯和代理政事,故号“共和”,见《竹书纪年》。共和元年(公元前八四一年)为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志疑》谓此上当有“十五年”三字。〔4〕“周宣王”,西周第十一位君王。名靖(又作静)。周厉王之子。在位四十六年。详本书《周本纪》。

  武公九年春,武公与长子括,少子戏,西朝周宣王。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谏宣王曰:〔1〕“废长立少,不顺;不顺,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诛之: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今天子建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诛之亦失,不诛亦失,王其图之。”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夏,武公归而卒,〔2〕戏立,是为懿公。〔3〕【注释】〔1〕“樊”,音f2n,地名。在今河南济源县东南。“樊仲山父”,又称樊穆仲,即周樊侯。周宣王所封,为宣王卿士。《诗经·大雅·烝民》颂扬了他的功德。〔2〕“夏,武公归而卒”,前云“武公九年春”,此处“夏”云云非九年事,当按本书《十二诸侯年表》为“十年”之事。〔3〕“懿”,音y@。

  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弑懿公,〔1〕而立伯御为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而问鲁公子能道顺诸侯者,〔2〕以为鲁后。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3〕肃恭明神,敬事耆老;〔4〕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5〕不干所问,〔6〕不犯所咨。”宣王曰:“然,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于夷宫,〔7〕是为孝公。自是后,诸侯多畔王命。

  【注释】〔1〕“伯御”,“御”,音y4。同“迓”。〔2〕“道”,导。“顺”又作“训”。“道顺”,训导。〔3〕“称”,音ch8ng。〔4〕“耆”,音q0,即老。“耆老”,特指受尊敬的老人。〔5〕“固”,又作“故”。“固实”,历史故事,即往事中的经验教训。〔6〕“干”,冒犯、违背。〔7〕“夷宫”,周宣王祖父夷王庙。古代受爵册命仪式都在宗庙中举行。

  孝公二十五年,诸侯畔周,犬戎杀幽王。〔1〕秦始列为诸侯。〔2〕二十七年,孝公卒,子弗湟立,〔3〕是为惠公。

  【注释】〔1〕“犬戎”,即畎戎,又称畎夷、昆夷等。古戎族的一支。殷周时居于我国西部(今陕西西北、甘肃东南一带),是商周两朝的劲敌。“幽王”,名宫涅。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位君王。详本书《周本纪》。〔2〕“秦”,国名。开国君主是秦庄公之子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周分封为诸侯。襄公子文公击退犬戎,占有岐山以西地。春秋时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县),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秦穆公曾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详本书《秦本纪》。〔3〕“弗湟”,本书《十二诸侯年表》作“弗湦”。

  惠公三十年,晋人弑其君昭侯。〔1〕四十五年,晋人又弑其君孝侯。〔2〕四十六年,惠公卒,长庶子息摄当国,〔3〕行君事,是为隐公。初,惠公适夫人无子,〔4〕公贱妾声子生子息。〔5〕息长,为娶于宋。〔6〕宋女至而好,〔7〕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为夫人,以允为太子。及惠公卒,为允少故,鲁人共令息摄政,不言即位。

  【注释】〔1〕“晋”,春秋诸侯国。姬姓。建都于翼(今山西翼城县)。详前“唐叔”注。“昭侯”,春秋晋国君。名伯。周平王功臣晋文侯之子。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北),造成晋国分裂局面。后被曲沃武公所杀。〔2〕“孝侯”,名平。昭侯之子。〔3〕“庶子”,妾所生之子。“长庶子”,庶子中的长子。“息”,《诗疏》、《左传释文》、《榖梁传疏证》引《鲁世家》俱作“息姑”,本书《十二诸侯年表》亦作“息姑”,《年表》及《世家索隐》均引《世本》谓隐公名息姑。则今本《世家》无“姑”字,盖唐以后所脱。〔4〕“适”,音d0,通“嫡”。“适夫人”,正妻。〔5〕“声子”,“声”为谥,“子”,母家姓。则声子为宋国女。《左传》隐公元年称“继室以声子”,是为续娶,与“贱妾”不同。〔6〕“宋”,古国名。春秋时宋襄公曾企图称霸未成,此后国势衰弱。详前“封微子于宋”注。〔7〕“好”,善、美。这里指宋女貌美。

  隐公五年,观渔于棠。〔1〕八年,与郑易天子之太山之邑祊及许田,〔2〕君子讥之。〔3〕【注释】〔1〕“棠”,春秋鲁邑。又称唐。在今山东鱼台县东。〔2〕“郑”,古国名。姬姓。开国君主是周宣王之弟郑桓公。后郑武公即位,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详本书《郑世家》。“太山”,即泰山。“祊”,音b5ng。周王赐郑桓公,作为在天子祭泰山时助祭的汤沐邑。在今山东费县东。“许田”,周成王营东都,赐周公,以为鲁君朝见天子时朝宿之邑。在今河南许昌市东南。“与郑易天子之太山之邑祊及许田”,郑庄公见周王泰山之祀久已废弃,祊无所用之,且远离郑国,而许田近,因欲以祊易许田。本书《郑世家》谓“庄公怒周弗礼,与鲁易祊许田”,可备一说。按是年郑归鲁祊,易许田在四年后。〔3〕“君子讥之”,《榖梁传》谓祊者,郑伯之所受命于天子;许田,乃鲁之朝宿之邑。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故君子讥之。

  十一年冬,公子挥谄谓隐公曰:〔1〕“百姓便君,君其遂立。吾请为君杀子允,君以我为相。”〔2〕隐公曰:“有先君命。吾为允少,故摄代。今允长矣,吾方营菟裘之地而老焉,〔3〕以授子允政。”挥惧子允闻而反诛之,乃反谮隐公于子允曰:“隐公欲遂立,去子,子其图之。请为子杀隐公。”子允许诺。十一月,隐公祭钟巫,〔4〕齐于社圃,〔5〕馆于氏。〔6〕挥使人弑隐公于氏,而立子允为君,是为桓公。

  【注释】〔1〕“公子挥”,又作“公子翚”。字羽父。鲁公子。〔2〕“相”,《左传》作“太宰”。官名。即宰相。协助诸侯管理政事。〔3〕“菟裘”,音t*qi*。地名。春秋鲁邑。在今山东泗水县北。〔4〕“钟巫”,神名。据《左传》,郑大夫尹氏立以为祭主。〔5〕“齐”,即“■”。古人祭祀前先斋戒。“社圃”,园名。〔6〕“馆”,住宿。“”,音w7i。又作“觡”。“氏”,鲁大夫。

  桓公元年,郑以璧易天子之许田。〔1〕二年,以宋之赂鼎入于太庙,〔2〕君子讥之。〔3〕【注释】〔1〕“以璧易天子之许田”,郑因祊不足以易许田,故复加璧。〔2〕“以宋之赂鼎入于太庙”,宋灭郜国(姬姓国。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又以郜国所铸之鼎贿赂鲁国。事详《左传》桓公二年。“太庙”,周公庙。〔3〕“君子讥之”,以他人贿赂之物入于太庙,是非礼的行为,故君子讥之。

  三年,使挥迎妇于齐为夫人。六年,夫人生子,与桓公同日,故名曰同。同长,为太子。十六年,会于曹,〔1〕伐郑,入厉公。〔2〕【注释】〔1〕“曹”,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君主是周武王之弟叔振铎。建都陶丘(今山东定陶县西南),有今山东西部。后为宋所灭。〔2〕“入厉公”,《左传》谓“会于曹,谋伐郑”,故此“入”上缺“谋”字,盖厉公未入也。“厉公”,春秋郑国君。名突。郑庄公之子,郑昭公之弟。

  十八年春,公将有行,遂与夫人如齐。〔1〕申繻谏止,〔2〕公不听,遂如齐。齐襄公通桓公夫人。〔3〕公怒夫人,夫人以告齐侯。夏四月丙子,齐襄公飨公,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鲁桓公,〔4〕因命彭生摺其胁,〔5〕公死于车。鲁人告于齐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好礼。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请得彭生以除丑于诸侯。”齐人杀彭生以说鲁。立太子同,是为庄公。庄公母夫人因留齐,不敢归鲁。

  【注释】〔1〕“公将有行,遂与夫人如齐”,此未行时之计议也。〔2〕“繻”,音r*,又音r&。“申繻”,鲁大夫。〔3〕“齐襄公”,春秋齐国君。名诸儿。齐僖公之子。“桓公夫人”,齐襄公妹文姜。“通”,通奸。有说文姜未嫁时,已与齐襄公通奸。〔4〕“公子彭生”,齐公子,力士。〔5〕“摺”,音l1,折断。“胁”,音xi6。腋下肋骨处。“摺其胁”,折断肋骨。

  庄公五年冬,伐卫,内卫惠公。〔1〕【注释】〔1〕“内”,纳。“卫惠公”,春秋卫国君。名朔。卫宣公之子。“内卫惠公”,送卫惠公返国。

  八年,齐公子纠来奔。〔1〕九年,鲁欲内子纠于齐,后桓公,〔2〕桓公发兵击鲁,鲁急,杀子纠。召忽死。〔3〕齐告鲁生致管仲。〔4〕鲁人施伯曰:〔5〕“齐欲得管仲,非杀之也,将用之,用之则为鲁患。不如杀,以其尸与之。”庄公不听,遂囚管仲与齐。齐人相管仲。

  【注释】〔1〕“公子纠”,齐僖公之子,齐襄公之弟。母为鲁女。〔2〕“桓公”,齐桓公。名小白。子纠之弟。春秋五霸之一。详本书《齐太公世家》。〔3〕“召忽”,齐人。与管仲共同辅佐公子纠。子纠被杀,召忽殉死。〔4〕“管仲”,名夷吾。齐人。初事子纠。详本书《管晏列传》。现存《管子》一书,记有管子的政治措施和齐国的政治故事。〔5〕“施伯”,鲁惠公孙。

  十三年,鲁庄公与曹沬会齐桓公于柯,〔1〕曹沬劫齐桓公,〔2〕求鲁侵地,已盟而释桓公。桓公欲背约,管仲谏,卒归鲁侵地。十五年,齐桓公始霸。二十三年,庄公如齐观社。〔3〕【注释】〔1〕“曹沬”,又作曹刿(音gu@)、曹沬。鲁人。《左传》庄公十年有“曹刿论战”文。“柯”,齐邑。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2〕“曹沬劫齐桓公”,事亦见本书《齐太公世家》、《刺客列传》等。《左传》无此记载。不少学者认为这是战国时的传说。〔3〕“社”,土神。此指祭社神。

  三十二年,初,庄公筑台临党氏,〔1〕见孟女,〔2〕说而爱之,许立为夫人,割臂以盟。孟女生子斑。〔3〕斑长,说梁氏女,〔4〕往观。圉人荦自墙外与梁氏女戏。〔5〕斑怒,鞭荦。庄公闻之,曰:“荦有力焉,遂杀之,是未可鞭而置也。”斑未得杀。会庄公有疾。庄公有三弟,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哀姜无子。哀姜娣曰叔姜,〔6〕生子开。〔7〕庄公无适嗣,爱孟女,欲立其子斑。庄公病,而问嗣于弟叔牙。叔牙曰:“一继一及,〔8〕鲁之常也。庆父在,可为嗣,君何忧?”庄公患叔牙欲立庆父,退而问季友。季友曰:“请以死立斑也。”庄公曰:“曩者叔牙欲立庆父,〔9〕奈何?”季友以庄公命命牙待于鍼巫氏,〔10〕使鍼季劫饮叔牙以鸩,〔11〕曰:“饮此则有后奉祀;不然,死且无后。”牙遂饮鸩而死,鲁立其子为叔孙氏。〔12〕八月癸亥,庄公卒,季友竟立子斑为君,如庄公命。侍丧,舍于党氏。

  【注释】〔1〕“党氏”,鲁大夫。〔2〕“孟女”,党氏之女。即《左传》所云孟任。〔3〕“斑”,公子斑。又作子般。〔4〕“梁氏”,鲁大夫。〔5〕“圉”,音y(。“圉人”,官名。掌养马放牧等事。“荦”,音luò,圉人名。〔6〕“娣”,女弟。对姊而言。〔7〕“开”,或作开方,即鲁闵(湣)公。〔8〕“继”,父死子继。“及”,兄终弟及。“一继一及”,古代王位继承的两种方式。〔9〕“曩”,音n3ng。“曩者”,以往,从前。〔10〕“鍼”,音qi2n。“鍼巫氏”,鲁大夫。〔11〕“鸩”,音zh8n,鸟名。其羽毛有毒,古人用以制成毒酒杀人。故以毒酒饮人亦曰“鸩”。〔12〕“叔孙氏”,鲁桓公之子叔牙的后裔。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三桓)之一。

  先时庆父与哀姜私通,欲立哀姜娣子开。及庄公卒而季友立斑,十月己未,庆父使圉人荦杀鲁公子斑于党氏。季友奔陈。〔1〕庆父竟立庄公子开,是为湣公。

  【注释】〔1〕“陈”,古国名。周初所封。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县),有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春秋末年为楚所灭。

  湣公二年,庆父与哀姜通益甚。哀姜与庆父谋杀湣公而立庆父。庆父使卜■袭杀湣公于武闱。〔1〕季友闻之,自陈与湣公弟申如邾,〔2〕请鲁求内之。鲁人欲诛庆父。庆父恐,奔莒。〔3〕于是季友奉子申入,立之,是为釐公。〔4〕釐公亦庄公少子。哀姜恐,奔邾。季友以赂如莒求庆父,庆父归,使人杀庆父,庆父请奔,弗听,乃使大夫奚斯行哭而往。〔5〕庆父闻奚斯音,乃自杀。齐桓公闻哀姜与庆父乱以危鲁,乃召之邾而杀之,以其尸归,戮之鲁。〔6〕鲁釐公请而葬之。

  【注释】〔1〕“■”,音q0。“卜■”,鲁大夫。“闱”,音w6i,宫中小门。“武闱”,王宫之侧门。〔2〕“邾”,音zh&,春秋诸侯国。即邹。曹姓。国都在邹(今山东邹县)。战国时为楚所灭。〔3〕“莒”,音j(。古国名。周初所封。己姓,一说曹姓。春秋初年迁都于莒(今山东莒县)。战国时为楚所灭。〔4〕“釐”,音x9。“釐公”,又作僖公。〔5〕“奚斯”,鲁公子鱼。〔6〕“戮”,音l),陈尸示众。

  季友母陈女,故亡在陈,陈故佐送季友及子申。季友之将生也,父鲁桓公使人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间于两社,〔1〕为公室辅。季友亡,则鲁不昌。”〔2〕及生,有文在掌曰“友”,遂以名之,号为成季。其后为季氏,〔3〕庆父后为孟氏也。〔4〕【注释】〔1〕“两社”,鲁有两社,一为周社,一为亳社(即殷社)。“间于两社”,指朝廷与执政大臣治事所在之地。引申为鲁之大臣。参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闵公二年。〔2〕“季友亡,则鲁不昌”,自来有两种解释。一说“亡”,逃亡。谓季友出奔,鲁弑二君(子般、闵公)。《左传》“季友”作“季氏”,故另一说则以“季氏”指季氏子孙,谓季氏与鲁为终始。“亡”、“昌”为韵,古音同在阳唐部。〔3〕“季氏”,又称季孙氏。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之一,三家中以季孙氏势力最大。〔4〕“孟氏”,又称孟孙氏。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之一。

  釐公元年,以汶阳鄪封季友。〔1〕季友为相。九年,晋里克杀其君奚齐、卓子。〔2〕齐桓公率釐公讨晋乱,至高梁而还,〔3〕立晋惠公。〔4〕十七年,齐桓公卒。二十四年,晋文公即位。〔5〕三十三年,釐公卒,子兴立,是为文公。

  【注释】〔1〕“汶阳”,在汶水之北,今山东泰安县西南。“鄪”,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即《费誓》之费。〔2〕“里克”,晋大夫。“奚齐、卓子”,皆晋献公庶子。“卓”,又作“悼”。“晋里克杀其君奚齐、卓子”,晋献公攻克骊戎,得其女骊姬,立为夫人,生奚齐;骊姬娣生卓子。因骊姬为献公所宠,欲立奚齐为太子,故谮杀太子申生,并逐群公子。献公死,奚齐继立,为里克所杀,骊姬也被杀。详本书《晋世家》。〔3〕“高梁”,晋地,在今山西临汾东。〔4〕“晋惠公”,名夷吾。晋献公庶子。〔5〕“晋文公”,名重耳。晋献公庶子。春秋五霸之一。详本书《晋世家》。

  文公元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1〕代立。〔2〕三年,文公朝晋襄公。〔2〕十一年十月甲午,鲁败翟于咸,〔3〕获长翟乔如,〔4〕富父终甥舂其喉以戈,〔5〕杀之,埋其首于子驹之门,〔6〕以命宣伯。〔7〕【注释】〔1〕“楚”,古国名。芈姓。原为商的与国。西周时立国于荆山一带,常与周发生战争,周人称为荆蛮。熊渠为国君时,疆土扩大到长江中游。后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县)。“太子商臣”,楚穆王。“成王”,名恽。楚文王之子。成王欲杀太子,立庶子职,太子遂与傅潘崇杀王。详本书《楚世家》。〔2〕“晋襄公”,名欢。晋文公之子。〔3〕“翟”,音d0,即狄,古族名。春秋前长期活动在齐、鲁、晋、卫、宋等国间。春秋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因主要居住于北方,故通称北狄。“咸”,鲁地,或说即《春秋》桓公七年之咸丘。在今山东巨野县南。〔4〕“长翟乔如”,“乔如”,又作“侨如”,长翟部的酋长。〔5〕“富父终甥”,鲁大夫。“舂”,音ch#ng,犹“冲”。“戈”,青铜兵器。盛行于先秦时代。青铜制,横刃,安以木质长柄。一般以“富父终甥舂其喉”读,杨伯峻谓著如此读,下句“以戈杀之”则始用“戈”,“舂其喉”者不知为何种兵器矣(参看《春秋左传注》)。〔6〕“子驹之门”,鲁郭门名。〔7〕“宣伯”,叔孙得臣之子。“以命宣伯”,得臣参加战斗并获长翟乔如而杀之,故以乔如名其子,使后世永记其功。

  初,宋武公之世,〔1〕鄋瞒伐宋,〔2〕司徒皇父帅师御之,〔3〕以败翟于长丘,〔4〕获长翟缘斯。〔5〕晋之灭路,〔6〕获乔如弟棼如。齐惠公二年,〔7〕鄋瞒伐齐,齐王子城父获其弟荣如,埋其首于北门。〔8〕卫人获其季弟简如。〔9〕鄋瞒由是遂亡。〔10〕【注释】〔1〕“宋武公”,名司空。宋戴公之子。周平王时人。〔2〕“鄋瞒”,音s#um2n,长翟的一支。屡次袭击齐、宋等国。活动于今山东一带。〔3〕“司徒”,官名。西周始置。又作“司土”。“司徒皇父”,即皇父充石。官司徒,字皇父,名充石,宋戴公子。〔4〕“长丘”,宋地名。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南。〔5〕“长翟缘斯”,乔如之祖。〔6〕“路”,又作“潞”,或称潞氏。赤狄的一支。在今山西潞城县东北。“晋之灭路”,事在鲁宣公十五年。〔7〕“齐惠公”,名元。齐桓公之子。“齐惠公二年”,相当于鲁宣公二年(公元前六○七年)。〔8〕“北门”,《左传》文公十一年作“周首之北门”。周首,齐邑。在今山东东阿县东南。〔9〕“卫人获其季弟简如”,服虔谓与获乔如同时。杜预谓“伐齐退走,至卫见获”,故应与荣如见获同时,当鲁宣公二年。〔10〕“鄋瞒由是遂亡”,指其部落灭亡,非长狄之种绝(详《考证》)。

  十五年,季文子使于晋。〔1〕十八年二月,文公卒。文公有二妃:长妃齐女为哀姜,生子恶及视;次妃敬嬴,嬖爱,〔2〕生子俀。〔3〕俀私事襄仲,〔4〕襄仲欲立之,叔仲曰不可。〔5〕襄仲请齐惠公,惠公新立,欲亲鲁,许之。冬十月,襄仲杀子恶及视而立俀,是为宣公。哀姜归齐,哭而过市,〔6〕曰:“天乎!襄仲为不道,杀适立庶!”市人皆哭,鲁人谓之“哀姜”。鲁由此公室卑,三桓强。〔7〕【注释】〔1〕“季文子”,季孙行父。季友之孙。〔2〕“嬖”,音b@。“嬖爱”,宠幸、宠爱。〔3〕“俀”,又作“倭”,音w7i。〔4〕“襄仲”,公子遂。又称仲遂、东门襄仲。鲁大夫。〔5〕“叔仲”,即叔仲惠伯。又称叔仲彭生。鲁桓公之子叔牙之孙。〔6〕“市”,市场、集市。〔7〕“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因其始祖同是桓公之子,故合称“三桓”。

  宣公俀十二年,楚庄王强,〔1〕围郑。郑伯降,复国之。十八年,宣公卒,子成公黑肱立,〔2〕是为成公。季文子曰:“使我杀适立庶失大援者,〔3〕襄仲。”襄仲立宣公,公孙归父有宠。〔4〕宣公欲去三桓,与晋谋伐三桓。会宣公卒,季文子怨之,归父奔齐。

  【注释】〔1〕“楚庄王”,春秋楚国君。名侣。楚穆王之子。曾为春秋时霸主。〔2〕“肱”,音g#ng。〔3〕“使我杀适立庶失大援者”,有两种解释。服虔谓,杀嫡立庶,国政无常,邻国非之,是失大援也。杜预谓,襄仲立宣公,南通于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坚事齐、晋,故谓失大援。〔4〕“公孙归父”,字子家。襄仲之子。

  成公二年春,齐伐取我隆。〔1〕夏,公与晋郤克败齐顷公于鞍,〔2〕齐复归我侵地。四年,成公如晋,晋景公不敬鲁。〔3〕鲁欲背晋合于楚,或谏,乃不。〔4〕十年,成公如晋。晋景公卒,因留成公送葬,鲁讳之。〔5〕十五年,始与吴王寿梦会钟离。〔6〕【注释】〔1〕“隆”,《左传》作龙。鲁邑。在今山东泰安南。〔2〕“郤”,音x@。“郤克”,郤献子。晋大夫。“齐顷公”,春秋齐国君。名无野。齐惠公之子。“鞍”,齐地名。在今山东济南市西郊。“郤克败齐顷公于鞍”,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曹联合在鞍地打败齐师。〔3〕“晋景公”,晋国君。名据。晋成公之子。〔4〕“不”,即“否”。〔5〕“鲁讳之”,《春秋》成公十年,不书为晋景公送葬事,唯言“公如晋”。盖以此为耻辱,故讳之。〔6〕“吴”,国名。姬姓。始祖为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有今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吴自寿梦始称王。寿梦以上只有世数,而不纪年。鲁成公六年(公元前五八五年)为寿梦元年。详本书《吴太伯世家》。“钟离”,据《水经·注》引《世本》,本为嬴姓小国,不详何时被灭。此时在吴、楚交界处,当为吴地。地在今安徽凤阳县东稍北(参看《春秋左传注》)。

  十六年,宣伯告晋,欲诛季文子。文子有义,晋人弗许。十八年,成公卒,子午立,是为襄公。是时襄公三岁也。

  襄公元年,晋立悼公。〔1〕往年冬,晋栾书弑其君厉公。〔2〕四年,襄公朝晋。五年,季文子卒。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以相三君。〔3〕君子曰:“季文子廉忠矣。”九年,与晋伐郑。晋悼公冠襄公于卫,〔4〕季武子从,〔5〕相行礼。十一年,三桓氏分为三军。〔6〕十二年,朝晋。十六年,晋平公即位。〔7〕二十一年,朝晋平公。二十二年,孔丘生。

  【注释】〔1〕“悼公”,晋国君。名周,一作纠。晋襄公曾孙。晋大夫栾书等杀厉公,迎公子周于周而立之。〔2〕“栾书”,栾武子。晋大夫。“厉公”,晋国君。名寿曼。晋景公之子。〔3〕“三君”,鲁宣公、成公、襄公。〔4〕“冠”,行冠礼,即行成人礼。古代天子、诸侯及大夫之冠礼,已不得其详,今唯存《士冠礼》于《仪礼》中。国君行冠礼之年,其说不一。“冠襄公于卫”,襄公行冠礼于卫成公之庙。〔5〕“季武子”,季孙宿。季文子之子。〔6〕“三军”,按《周礼》,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三桓将公室军队重新编制,组成三军,因公室衰落,三军改为季孙、叔孙、孟孙三族所控制,每族各领一军。〔7〕“晋平公”,晋国君。名彪。晋悼公之子。

  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庄公,〔1〕立其弟景公。〔2〕二十九年,吴延陵季子使鲁,〔3〕问周乐,尽知其意,鲁人敬焉。三十一年六月,襄公卒。其九月,太子卒。鲁人立齐归之子裯为君,〔4〕是为昭公。

  【注释】〔1〕“崔杼”,崔武子。齐大夫。“庄公”,春秋齐国君。名光。齐灵公之子。〔2〕“景公”,齐国君。名杵臼。齐庄公之弟。〔3〕“延陵季子”,又称公子札、季札、延州来季子等。吴王寿梦第四子。“吴延陵季子使鲁”,鲁受周室虞、夏、商、周四代之乐舞,故季札请观。姜宸英谓,季札初不知乐工所歌者为何国之诗,闻声而后别之,故皆为想象之辞。见舞则便知为何代之乐,直据所见而赞之(《湛园札记》)。事详《左传》。〔4〕“齐归”,襄公妾敬归之娣,胡女。胡,归姓之国,在今安徽阜阳。“裯”,音ch$u。

  昭公年十九,犹有童心。穆叔不欲立,〔1〕曰:“太子死,有母弟可立,不即立长。年钩择贤,义钧则卜之。今裯非适嗣,且又居丧意不在戚而有喜色,若果立,必为季氏忧。”季武子弗听,卒立之。比及葬,三易衰。〔2〕君子曰:“是不终也。”

  【注释】〔1〕“穆叔”,鲁大夫叔孙豹。宣伯乔如之弟。〔2〕“衰”,音cu9,即“缞”,丧服。“三易衰”,三次更换丧服。

  昭公三年,朝晋至河,晋平公谢还之,鲁耻焉。四年,楚灵王会诸侯于申,〔1〕昭公称病不往。七年,季武子卒。八年,楚灵王就章华台,〔3〕召昭公。昭公往贺,〔4〕赐昭公宝器;〔5〕已而悔,复诈取之。十二年,朝晋至河,晋平公谢还之。十三年,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6〕代立。十五年,朝晋,晋留之葬晋昭公,鲁耻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子狩竟,〔7〕因入鲁问礼。二十一年,朝晋至河,晋谢还之。

  【注释】〔1〕“三年”,当作“二年”。《春秋》经传及本书《十二诸侯年表》均系于二年。〔2〕“楚灵王”,楚国君。名围。楚共王之子,康王之弟,郏敖之叔父。“申”,西周申国,原居陕西、山西之间,周宣王时部分东迁,分封于谢。春秋初为楚文王所灭。地在今河南南阳市北二十里。〔3〕“章华台”,在今湖北监利县北。〔4〕“昭公往贺”,《春秋》昭公七年云:“三月,公如楚。”此系“八年”下,疑误。〔5〕“赐昭公宝器”,《左传》云:“好以大屈。”杜预注:“大屈,弓名。”孔《疏》引《鲁连书》曰:“楚子享鲁侯于章华之台,与之大曲之弓。”“大屈”,殆即“大曲之弓”。〔6〕“公子弃疾”,楚平王。后改名居。楚灵王弟。〔7〕“晏子”,晏婴,字平仲。齐大夫。详本书《管晏列传》。“竟”,通“境”。

  二十五年春,鸜鹆来巢。〔1〕师己曰:〔2〕“文成之世童谣曰:〔3〕‘鸜鹆来巢,公在乾侯。〔4〕鸜鹆入处,公在外野。’”〔5〕【注释】〔1〕“鸜鹆”,音q*y),也作鸲鹆。俗称八哥。〔2〕“师己”,鲁大夫。〔3〕“文成之世”,鲁文公、宣公、成公之世。不言宣公,举其首尾耳。〔4〕“乾侯”,晋邑。在今河北成安县东南。〔5〕此童谣与《左传》所记不同。鸜鹆非中原之鸟而来巢居,以此暗示昭公终将被逼而出亡在外。

  季氏与郈氏斗鸡,〔1〕季氏芥鸡羽,〔2〕郈氏金距。〔3〕季平子怒而侵郈氏,郈昭伯亦怒平子。臧昭伯之弟会伪谗臧氏,〔4〕匿季氏,臧昭伯囚季氏人。季平子怒,囚臧氏老。〔5〕臧、郈氏以难告昭公。昭公九月戊戌伐季氏,遂入。平子登台请曰:“君以谗不察臣罪,诛之,请迁沂上。”〔6〕弗许。请囚于鄪,弗许。请以五乘亡,〔7〕弗许。子家驹曰:〔8〕“君其许之。政自季氏久矣,为徒者众,众将合谋。”弗听。郈氏曰:“必杀之。”叔孙氏之臣戾谓其众曰:〔9〕“无季氏与有,孰利?”皆曰:“无季氏是无叔孙氏。”戾曰:“然,救季氏!”遂败公师。孟懿子闻叔孙氏胜,〔10〕亦杀郈昭伯。郈昭伯为公使,故孟氏得之。三家共伐公,公遂奔。己亥,公至于齐。齐景公曰:“请致千社待君。”〔11〕子家曰:“弃周公之业而臣于齐,可乎?”乃止。子家曰:“齐景公无信,不如早之晋。”弗从。叔孙见公还,见平子,平子顿首。初欲迎昭公,孟孙、季孙后悔,乃止。

  【注释】〔1〕“季氏”,季平子。季武子之孙。“郈”,一作“厚”。“郈氏”,郈昭伯,名恶。鲁孝公之后。“斗鸡”,犹后代之斗蟋蟀,下赌注争胜负。〔2〕“芥”,又作“介”。“芥鸡羽”,一说捣芥子为粉末,播散于鸡翼,以迷郈氏鸡目。一说介为甲,即为鸡着甲。后说较长。〔3〕“距”,雄鸡足底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金距”,在鸡脚爪上包裹金属作为利刃。〔4〕“臧昭伯”,臧孙赐。“会”,臧会、臧顷伯。宣叔许之孙。臧孙氏为鲁孝公之后,故二人为从父昆弟(堂兄弟)。〔5〕“臧氏老”,臧氏管家。〔6〕“沂”,音y0,水名。源出山东邹县东北,西经曲阜,与洙水合,入泗水。〔7〕“乘”,音sh8ng。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8〕“子家驹”,又称子家羁、子家子、懿伯等。鲁庄公玄孙。〔9〕“戾”,《左传》作鬷戾。叔孙氏之司马。〔10〕“孟懿子”,仲孙何忌。孟孙氏之族。〔11〕“社”,书社。书每社之户籍于社簿。二十五家为一社。“千社”,两万五千家。

  二十六年春,齐伐鲁,取郓而居昭公焉。〔1〕夏,齐景公将内公,令无受鲁赂。申丰、汝贾许齐臣高龁、子将粟五千庾。〔2〕子将言于齐侯曰:“群臣不能事鲁君,有异焉。宋元公为鲁如晋,〔3〕求内之,道卒。〔4〕叔孙昭子求内其君,〔5〕无病而死。不知天弃鲁乎?抑鲁君有罪于鬼神也?愿君且待。”齐景公从之。

  【注释】〔1〕“郓”,音y)n。鲁邑。鲁有两郓:东郓在今山东沂水县北;西郓在今山东郓城县东。此处为西郓。〔2〕“申丰”、“汝贾”,鲁大夫,季氏家臣。“龁”,音h6。“高龁”,《左传》作“高■(音y!)”。子将家臣。“子将”,《左传》作“子犹”,齐大夫梁丘据。一本“子将”上有“货”字。“货子将”,收买子将。“庾”,古代量名。据《考工记》,容量当时为二斗四升,约合今日四升八合。五千庾,约合今日二百四十石(参看《春秋左传注》)。〔3〕“宋元公”,宋国君。名佐。宋平公之子。〔4〕“道卒”,《春秋》曰:“宋公佐卒于曲棘。”应在昭公二十五年十一月。曲棘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南,民权县西北,为由宋适晋之道。〔5〕“叔孙昭子”,名婼(音chuò)。叔孙穆叔(叔孙豹)之子,宣伯侨如之侄。

  二十八年,昭公如晋,求入。〔1〕季平子私于晋六卿,〔2〕六卿受季氏赂,谏晋君,晋君乃止,居昭公乾侯。二十九年,昭公如郓。齐景公使人赐昭公书,自谓“主君”。〔3〕昭公耻之,怒而去乾侯。三十一年,晋欲内昭公,召季平子。平子布衣跣行,〔4〕因六卿谢罪。六卿为言曰:“晋欲内昭公,众不从。”晋人止。三十二年,昭公卒于乾侯。鲁人共立昭公弟宋为君,是为定公。

  【注释】〔1〕“求入”,请晋君协助返国。〔2〕“晋六卿”,即韩、赵、魏、范、中行及智氏。〔3〕“主君”,春秋时卿大夫家臣称卿大夫为主君。〔4〕“跣”,音xi3n,赤脚。“跣行”,光着脚行走。

  定公立,赵简子问史墨曰:〔1〕“季氏亡乎?”史墨对曰:“不亡。季友有大功于鲁,受鄪为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业。鲁文公卒,东门遂杀适立庶,〔2〕鲁君于是失国政。政在季氏,于今四君矣。〔3〕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4〕不可以假人。”〔5〕【注释】〔1〕“赵简子”,赵鞅,又名志父。晋大夫。“史墨”,晋史官蔡墨。〔2〕“东门遂”,襄仲。氏东门,故称东门遂。〔3〕“四君”,鲁宣、成、襄、昭四公。谓季氏掌握鲁国政权已经历了四位国君。又按《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曰:“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阎若璩谓季友卒而臧文仲执政,臧文仲卒而襄仲执政,襄仲卒而季文子执政(《潜丘札记》)。然季文子卒于襄公五年,未历昭公,且有二人非季氏。一说季氏从季友至季武子四代执政。〔4〕“器”,车服。“名”,爵号。〔5〕“不可以假人”,《左传》成公二年引仲尼语:“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此或古人语,故史墨与孔子皆言之。

  定公五年,季平子卒。阳虎私怒,〔1〕囚季桓子,〔2〕与盟,乃舍之。七年,齐伐我,取郓,以为鲁阳虎邑以从政。八年,阳虎欲尽杀三桓适,而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之;〔3〕载季桓子将杀之,桓子诈而得脱。三桓共攻阳虎,阳虎居阳关。〔4〕九年,鲁伐阳虎,阳虎奔齐,已而奔晋赵氏。〔5〕【注释】〔1〕“阳虎”,一作阳货。季氏家臣。〔2〕“季桓子”,季孙斯。季平子之子。〔3〕“而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之”,据《左传》,阳虎欲以季寤取代季氏(桓子),以叔孙辄取代叔孙氏(武叔),自代孟氏(懿子)。〔4〕“阳关”,鲁邑。在今山东泰安南汶水东岸。〔5〕“赵氏”,晋大夫。周穆王赐造父以赵城,其后为赵氏。造父七世孙叔带离周事晋文侯,五世而生赵夙,为晋献公伐霍,封于耿(今山西河津县东南耿乡城)。

  十年,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1〕孔子行相事。〔2〕齐欲袭鲁君,孔子以礼历阶,诛齐淫乐,〔3〕齐侯惧,乃止,归鲁侵地而谢过。十二年,使仲由毁三桓城,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城,伐之,不克而止。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去。十五年,定公卒,子将立,是为哀公。

  【注释】〔1〕“夹谷”,又名祝其。今山东莱芜县南之夹谷峪。〔2〕“相”,盟会礼赞,即司仪。〔3〕“诛齐淫乐”,据本书《齐太公世家》,齐景公从犁鉏之计,于相会时进莱乐。莱为齐所灭之莱夷,原居今山东烟台一带,被齐灭后,夹谷成为其流落之地。在会见中令莱人为乐,故孔子以礼责让之。《左传》所述与此不同。

  哀公五年,齐景公卒。六年,齐田乞弑其君孺子。〔1〕七年,吴王夫差强,〔2〕伐齐,至缯,〔3〕征百牢于鲁。〔4〕季康子使子贡说吴王及太宰嚭,〔5〕以礼诎之。〔6〕吴王曰:“我文身,〔7〕不足责礼。”乃止。

  【注释】〔1〕“田乞”,陈乞、陈僖子。齐大夫。“孺子”,名荼。齐景公之子。〔2〕“吴王夫差”,春秋末年吴国君。吴王阖闾之子。与晋争霸。后为越所灭。详本书《吴太伯世家》。〔3〕“缯”,《左传》作鄫。鲁邑。在今山东枣庄市东。〔4〕“牢”,祭祀用的牺牲。牛、羊、猪全备为太牢。〔5〕“季康子”,季孙肥。季桓子之子。“子贡”,端木赐。孔子弟子。“太宰嚭”,吴大夫。“嚭”,音p!。〔6〕“诎”,音ch),通“黜”,贬斥。〔7〕“文身”,在人身用针刺或用颜料涂成各种自然物或几何图形,以表示某种标记或信仰。吴太伯入荆蛮,断发文身,故吴王以此说明吴国的习俗与礼仪之邦的鲁国不同。

  八年,吴为邹伐鲁,〔1〕至城下,盟而去。齐伐我,取三邑。〔2〕十年,伐齐南边。十一年,齐伐鲁。季氏用冉有有功,〔3〕思孔子,孔子自卫归鲁。十四年,齐田常弑其君简公于徐州。〔4〕孔子请伐之,哀公不听。十五年,使子服景伯、子贡为介,〔5〕适齐,齐归我侵地。田常初相,欲亲诸侯。十六年,孔子卒。二十二年,越王句践灭吴王夫差。〔6〕【注释】〔1〕“邹”,《春秋》经传作“邾”,见前“邾”注。“吴为邹伐鲁”,《春秋》哀公七年云:“公伐邾。”故八年吴为邾伐鲁。〔2〕“取三邑”,据《左传》,齐取鲁讙(音hu1n)及阐二邑。“三”当为“二”之误。〔3〕“冉有”,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详本书《仲尼弟子列传》。〔4〕“田常”,即陈成子。名恒,一作常。陈僖子之子。齐大夫。“俆”,音sh&。《左传》作“舒”。据本书《田敬仲完世家》,为陈氏邑。地在今山东东部。〔5〕“子服景伯”,子服何。属孟孙氏。“介”,助手。传宾主之言者为介。〔6〕“越”,古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越王句践”,春秋末年越国君。常与吴相战。公元前四九四年为吴王夫差所败,句践卧薪尝胆,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句”,亦作“勾”。详《国语·越语》、本书《越王句践世家》。

  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夏,哀公患三桓,将欲因诸侯以劫之,三桓亦患公作难,故君臣多间。〔1〕公游于陵阪,〔2〕遇孟武伯于街,〔3〕曰:“请问余及死乎?”对曰:“不知也。”公欲以越伐三桓。八月,哀公如陉氏。〔4〕三桓攻公,公奔于卫,去如邹,遂如越。国人迎哀公复归,卒于有山氏。子宁立,是为悼公。

  【注释】〔1〕“间”,隔阂、怨隙。〔2〕“陵阪”,地名。相传即曲阜东北黄帝陵东之少皞陵。〔3〕“孟武伯”,又称孟孺子洩、武伯彘。孟懿子之子。〔4〕“陉氏”,“陉”,音x0ng。《左传》作有陉氏。即有山氏。鲁大夫。

  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十三年,三晋灭智伯,〔1〕分其地有之。

  【注释】〔1〕“三晋”,指晋国韩、赵、魏三家。公元前四五三年,赵、魏、韩三家联合攻灭智氏,三分其地。从此晋国只剩赵、魏、韩三家,晋君成为附庸。公元前四○三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故称之为“三晋”。“智伯”,智襄子(荀瑶)。曾专晋国之政。

  三十七年,悼公卒,子嘉立,是为元公。元公二十一年卒,子显立,是为穆公。穆公三十三年卒,子奋立,是为共公。共公二十二年卒,子屯立,是为康公。康公九年卒,子匽立,是为景公。景公二十九年卒,子叔立,是为平公。是时六国皆称王。〔1〕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2〕二十年,平公卒,子贾立,是为文公。文公元年,楚怀王死于秦。〔3〕二十二年,文公卒,子雠立,是为顷公。

  【注释】〔1〕“是时六国皆称王”,当时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皆称王。〔2〕“秦惠王”,战国秦国君,即秦惠文王。名驷。秦孝公之子。在位时夺回河西、灭巴蜀、夺取汉中。初称王。〔3〕“楚怀王”,战国楚国君。名槐。楚威王之子。

  顷公二年,秦拔楚之郢,〔1〕楚顷王东徙于陈。〔2〕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3〕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灭鲁。〔4〕顷公亡,迁于下邑,〔5〕为家人,〔6〕鲁绝祀。顷公卒于柯。〔7〕鲁起周公至顷公,凡三十四世。

  【注释】〔1〕“郢”,音y!ng。楚都。又称纪郢。在今湖北江陵西北。遗址为纪南城。〔2〕“楚顷王”,“顷”下缺“襄”字。楚顷襄王,战国楚国君。名横。楚怀王之子。“陈”,在今河南淮阳。〔3〕“徐州”,鲁东薛县。在今山东枣庄市西。〔4〕“楚考烈王”,名元(一作“完”),楚顷襄王之子。〔5〕“下邑”,“下”,一作“卞”。梁玉绳谓乃“卞邑”之讹。鲁有卞邑,在今山东泗水县东。〔6〕“家人”,庶民,平民。〔7〕“柯”,东阿。

  太史公曰:余闻孔子称曰:“甚矣鲁道之衰也!洙泗之间龂龂如也。”〔1〕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隐桓之事;襄仲杀適立庶;三家北面为臣,亲攻昭公,昭公以奔。至其揖让之礼则从矣,而行事何其戾也?

  【注释】〔1〕“洙泗”,鲁国之二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泗水县北合流西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洙泗之间”,为孔丘聚众传授儒学之所。后世以洙泗代称鲁国的文化。“龂”,音y0n。“龂龂”,争辩貌。

   译文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当文王在世时,旦为子恭敬孝顺,笃厚仁慈,不同于别的儿子。到武王即位,旦经常辅佐武王,多担当重大国政。武王九年,向东征伐到了盟津,周公辅佐前行。十一年,讨伐商纣王,来到牧野,周公辅助武王,写了《牧誓》。攻破殷军,进入商宫。杀死商纣王以后,周公手持大钺,召公手持小钺,左右侍卫武王,以牲血举行祭社礼,向天帝及殷民宣告纣的罪状。把箕子从监禁中释放出来。封立纣子武庚禄父,派管叔、蔡叔辅佐他,以延续殷商的祭祀。遍封功臣及同姓亲戚。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一带,称为鲁公。周公没有去封地,留下佐助武王。

  武王灭殷的第二年,天下尚未安定,武王有病,很不舒服,群臣恐惧,太公、召公就恭恭敬敬地进行占卜。周公说:“这还不能感动我们的先王。”于是他就以自己的身子作抵押,筑起了三个祭坛,周公面朝北站立,顶着璧,捧了圭,祝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史官取了册子,宣读道:“你们的长孙武王发,辛劳成疾。倘若你们三王在天,因为有了疾病要人扶持,那么旦愿意代替王发之身担当这个责任。旦为人有心计,多才多艺,能奉事鬼神。你们的王发却不像我这么多才多艺,不会奉事鬼神。你们在上帝的宫里受了命,保护了天下四方,因此在下面的大地上能够安定你们的子孙,四方的人民无不敬畏。只要不失掉上天降下的大命,我们先王的神灵就永远有了归依的地方。现在我要在大龟上接受你们的命令,你们如果答应我的要求,我将把璧与圭献给你们,然后回去等候你们的命令。如果你们不答应我,我就要把璧和圭藏起来不再献给你们。”周公既已命令史官册告太王、王季、文王,想代替武王发死,随后到三王神主前占卜。卜人都说得了吉兆,开启兆书一看,果然都吉利。周公非常高兴,打开藏占兆书的柜子,所见兆书也都是吉利。周公马上入宫向武王道贺说:“(从占卜的结果看,)大王将不会有什么灾害。旦刚刚接受了三王的命令,您可以作长远的规划,(三王)定能眷顾我的诚心而长保天子安康。”周公将册书收藏在金属封固的柜子里,并告诫保管的人不要乱说。第二天,武王的病就好了。

  后来武王驾崩,成王年少,正在襁褓中。周公唯恐天下的人听说武王驾崩而背叛,于是登临天子之位,代替成王处理国政。管叔和他的弟弟在国内散布谣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便向太公望、召公■表白心意说:“我之所以不回避而代成王摄行国政,是恐怕天下反叛周室,那将无法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王为天下忧劳已经很久了,到了今天才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少,为将来完成周的大业,所以我才这样做。”于是始终辅佐成王,而让他的儿子伯禽代替他到鲁国就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整个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不算低了。但是我常常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频频起身接待贤士,还怕失掉了天下的人才。你到鲁国之后,要谨慎处事,不要因为有封国而傲慢待人。”

  管叔、蔡叔与武庚等果然率领淮夷造反。周公于是奉成王的命令,举兵东征,写了《大诰》。终于诛杀了管叔及武庚,放逐了蔡叔。收集殷朝遗民,(并连同这一带土地)分封康叔于卫地,封微子于宋地,用以供奉殷商的宗庙祭祀。平定东方淮夷,花费了两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全都归服周室。

  上天降福,唐叔的田里得到一株异亩同穗的稻子,献给成王,成王命令唐叔赠给在东土远征的周公,写了《馈禾》。周公既已接受了成王命赠的稻禾,赞扬天子之命,写了《嘉禾》。东土平定之后,周公回来报告成王,并作诗赠送成王,题为《鸱鸮》。成王(心中不服),又不好责怪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日,成王从镐京走到丰京朝告(迁都之事于文王庙),然后派太保召公先到雒地勘视地形。这年三月,周公前往指挥营建成周雒邑,占卜择地,结果很吉利,于是就在那里建造国都。

  成王长大,能临朝听政了。于是周公就将国政交还给成王,由成王亲自处理朝中大事。周公代理成王治理天下时,朝见诸侯,背着屏风,面向南方而立。到七年还政成王后,面朝北,处在臣子的位置,态度恭敬谨慎,像是有所畏惧的样子。

  当初成王年少患病,周公就自剪其指甲丢到河里,祝告河神说:“帝王年少不懂事,干犯神命的是我。”事毕将册文藏在府中。成王病愈。后来成王当政,有人诬告周公,周公逃往楚地。成王打开府库,见到周公当年祷告的册文,便哭了起来,请周公回朝。

  周公回朝后,恐怕成王年轻气盛,治国有所纵欲放荡,于是撰写了《多士》、《毋逸》谏诫成王。《毋逸》篇说:“为人父母的,创业极其长久艰难,子孙却骄奢忘本,以致丧失家业,作为人子的,能不谨慎吗!从前殷王中宗,严谨恭敬地对待天命,用法度自律,以此治理人民,诚惶诚恐而不敢荒废自安。因此中宗当政长达七十五年。到了高宗,长久居住民间,与人民共事稼穑。当他即位后,便有丧服,三年不言语。(丧毕)发言,天下皆喜。治国不敢荒废耽安,一心安定殷国,以致不论贵贱大小皆无怨言,所以高宗享国五十五年。到了祖甲的时候,因认为父亲武丁打算废兄长祖庚而立自己为王是不义之事,便久居在外当平民百姓,深知人民所依赖的,所以当政后能安抚民众,不欺侮鳏寡孤独,因此祖甲在位三十三年。”《多士》说:“从商汤到帝乙,无不恭顺祭祀昭明德政,因此他们没有不德配上帝的。到现在继承王位的纣,荒诞淫佚,完全不顾及天命和百姓的依从,以致他的臣民都有罪当诛。”“文王(勤劳国政,)过了中午还来不及吃饭,因此享国五十年。”周公就用这些话来告诫成王。

  成王居住在丰京,天下太平,但周室的政府机构尚未完备有序,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分别官府的各级职掌。又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都很高兴。

  周公在丰京生了病,临死时说:“死后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用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表示谦让,把周公葬在毕邑,随文王安葬,以此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他的臣子。

  周公死后,秋天尚未收获,忽然起了暴风,电闪雷鸣,庄稼都倒伏了,大树也都连根拔起。朝中上下大为恐慌。成王和大夫们穿起礼服以打开金縢之书,成王于是看到当时周公愿以身作人质代替武王而死的简书。太公、召公和成王便询问史官和百执事,他们答道:“确实有,过去周公下过命令,所以我们不敢说。”成王手持简书,哭着说道:“从今以后恐怕再也没有这样虔诚的占卜了。以前周公为王室辛勤劳苦,我这个幼年小子来不及知道。现在上天显示了威严,来表彰周公的德行,我要亲自去迎神,按我国家的礼仪,也应该这样做。”成王于是出城举行郊天之礼,天就下起雨来,风向也倒转了,倒下的稻禾又都挺起来。太公、召公吩咐都城内的人民,凡是被刮倒的大树所压着的稻禾,全都把树扶起,再拾起稻穗。于是这一年得到大丰收。从此成王命鲁国国君可以举行郊祭并祭祀文王。鲁国之所以有天子的礼乐,是用来褒扬周公恩德的。

  周公去世,他的儿子伯禽先前本已受到策封,这就是鲁公。当初鲁公伯禽受封到鲁国,三年之后才向周公报告鲁国的政务。周公说:“为什么这样迟缓呢?”伯禽说:“(我到鲁国后,)即着手改变那里的风俗,变革那里的礼制,丧事要过三年才能除服,因此迟缓。”当时太公也受封于齐国,五个月后就向周公报告政务。周公说:“为什么这样迅速呢?”回答说:“我简化了君臣之间的礼节,顺从当地风俗处理政事,(所以很快就有了结果。)”等到后来听到伯禽报告政事迟缓,就感叹说:“唉!鲁国将来必定要北面臣服于齐国了!为政如不简便易行,人民就不肯亲近;为政简便易行而亲近人民,人民就一定会归附。”

  伯禽即位之后,有管叔、蔡叔等人作乱,淮夷、徐戎也乘机起来造反。于是伯禽率师在肸邑讨伐他们,写了《肸誓》说:“准备好你们的铠甲和头盔,不准破损不全,不许伤害拴着的牛马。如果遇到狂奔乱跑的马牛或逃亡的男女奴隶,不许擅自去追赶。(如果得到了,)要恭敬地送还原主。不许抢劫偷盗,翻越墙垣。三郊三隧的鲁国人准备好牛马的刍草和人吃的干粮,以及筑墙用的木柱木版,不许不足。我要在甲戌日构筑工事去征讨徐戎,不许届时不到,否则将受到严厉的刑罚。”写完《肸誓》后,不久便平定了徐戎,安定了鲁国。

  鲁公伯禽死后,其子考公酋继位。考公在位四年去世,立其弟熙为君,这就是炀公。炀公曾建筑茅阙门。在位六年去世,其子幽公宰继位。幽公十四年,其弟■杀幽公而自己即位,这就是魏公。魏公在位五十年去世,其子厉公擢继位。厉公在位三十七年去世,鲁人拥立他的弟弟具,这就是献公。献公在位三十二年去世,其子真公濞继位。真公十四年,周厉王荒淫无道(引起国人暴动,)逃亡到彘邑,(第二年,)共和行政。真公二十九年,周宣王即天子位。三十年,真公去世,其弟敖继位,这就是武公。

  武公九年春天,武公和长子括、幼子戏往西朝见周宣王。宣王喜爱戏,想立戏为鲁国的太子。周大夫樊仲山父劝谏宣王说:“废除长子而立少子,是不顺情理;不顺情理,必定违犯王命;违犯王命,一定要诛杀他。因此天子出令不可不顺情理。命令行不通,则王政无法建立;推行政令而不顺于情理,人民将背弃主上。下级事奉上级,年少的事奉年长的,这就是顺情理。现在天子封建诸侯,立他的少子为嗣,这是在教百姓违背君命。如果鲁国听命,诸侯纷起效法,则王命无法实行;如果不服从而诛杀他,这是自己在否定王命。诛杀他是失误,不诛杀也是失误,君王应该仔细考虑。”宣王不听,结果立戏为鲁国的太子。夏天,武公回国后去世,戏立为国君,这就是懿公。

  懿公九年,懿公的哥哥括的儿子伯御与鲁人联合攻杀懿公,而立伯御为鲁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攻打鲁国,杀死了鲁国君主伯御,而询问鲁国公子中能训导诸侯的人,作为鲁君的继承人。樊穆仲说:“鲁懿公的弟弟称,恭敬鬼神,尊奉长老,办事执法,必问求遗训,咨询过去的经验;不违反所问求的,不违背所咨询的。”宣王说:“好,这样就能训导治理他的百姓了。”于是在夷宫册立称为鲁君,这就是孝公。从此以后,诸侯大多违抗王命。

  孝公二十五年,诸侯反叛周室,(不久,)犬戎杀死周幽王。秦始列为诸侯。二十七年,孝公去世,其子弗湟继位,这就是惠公。

  惠公三十年,晋人杀了他们的国君昭侯。四十五年,晋人又杀了他们的国君孝侯。四十六年,惠公去世,长庶子息摄政当国,代行君事,这就是隐公。当初,惠公的嫡夫人没有儿子,他的贱妾声子生了儿子息。息年长后,为他娶妇于宋。宋女到了鲁国,惠公因她容貌美丽,夺过来作自己的妻子。生了儿子允。便将宋女升为夫人,以允为太子。等到惠公去世后,因为允年纪小的缘故,鲁人共同让息代理国政,不称即位。

  隐公五年,到棠地观看捕鱼。八年,拿许田与郑国交换天子赏赐的祭泰山的汤沐邑祊,君子认为不合乎礼而加以讥刺。

  十一年冬,公子挥向隐公进谄言说:“百姓都认为您的当政适宜,请您就正式继位为君吧。让我替您去杀掉子允,您封我为国相。”隐公说:“有先君的遗命,我因为允年少而暂时代理国政。现在允已经长大了,我正想经营菟裘之地而养老,把国政交还给子允。”公子挥怕子允将来听到这件事反过来杀他,于是又回过头向子允说隐公的坏话,他说:“隐公打算正式继位,将你除掉,请你早作打算。让我为你去杀了隐公。”子允答应了他。十一月,隐公祭祀钟巫之神,在社圃园里斋戒,住在氏家。公子挥派人到氏家中杀死了隐公,而立子允为君,这就是桓公。

  桓公元年,郑国以璧玉交换天子赏赐给鲁君的许田。二年,把宋国贿赂的鼎送入太庙,君子认为不合乎礼而加以讥刺。三年,桓公派公子挥到齐国去迎娶齐女为夫人。六年,夫人生了儿子,与桓公生日同在一天,所以取名为同。同长大后,被立为太子。十六年,桓公与诸侯在曹盟会,讨伐郑国,送郑厉公回国。

  十八年春天,桓公打算出行,与夫人到齐国去。大夫申繻竭力劝止,桓公不听,便前往齐国。齐襄公私通桓公夫人。桓公对夫人非常生气,夫人把这件事告诉了齐襄公。夏季四月丙子日,齐襄公设宴款待桓公,桓公饮酒醉了,齐襄公派公子彭生抱鲁桓公(上车),乘机命令彭生折断他的肋骨,桓公死在车上。鲁人告诉齐君说:“我们的君主畏惧您的威严,不敢安居,亲自到贵国去修盟好之礼。礼成而人没有回来,又没有地方追究罪责,请求得到彭生,以便在诸侯面前消除丑闻。”齐人杀掉彭生来取悦鲁人。鲁人拥立太子同为君,这就是庄公。庄公母亲鲁桓夫人便留住在齐国不敢回鲁国。

  庄公五年冬天,讨伐卫国,护送卫惠公回国。

  八年,齐国公子纠前来投奔鲁国。九年,鲁人想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即位,但比桓公小白慢了一步,桓公派兵攻打鲁国,鲁国形势危急,杀死了公子纠。召忽殉死。齐君告诉鲁国,把管仲活着送到齐国。鲁人施伯说:“齐国希望获得管仲,并非要杀他,将要重用他,若重用他,将来必定成为鲁国的祸患。不如杀死他,把他的尸体送给齐国。”庄公不听,就囚禁管仲送往齐国。齐人任管仲为相。

  十三年,鲁庄公与曹沬在柯邑和齐桓公盟会,曹沬劫持齐桓公,要求归还被侵夺的鲁国的土地,盟誓完毕而释放了桓公。桓公想背约,由于管仲的劝阻,结果将侵占的土地归还鲁国。十五年,齐桓公开始称霸诸侯。二十三年,庄公到齐国去观看祭祀社神。

  三十二年,当初,庄公建造高台下临大夫党氏家,庄公看见党氏的孟女,非常喜爱她,许诺要娶她为夫人,割破手臂来立下盟誓。后来孟女生了儿子斑。斑长大以后,爱上了大夫梁氏的女儿,有一次前去看望,碰上圉人荦从墙外和梁女嬉戏。斑十分愤怒,鞭打荦。庄公听到后说:“荦很有力气,要将他杀掉,这是不可只鞭打就作罢的啊。”但斑却没能将他杀掉。这时遇上庄公得病。庄公有三个弟弟,长弟叫庆父,次弟叫叔牙,三弟叫季友。庄公娶了齐女哀姜为夫人,哀姜没生儿子。哀姜妹妹名叫叔姜,为庄公生了儿子开。庄公没有嫡长子继位,喜爱孟女,想立她的儿子斑。庄公病重时,向叔牙询问继承人,叔牙说:“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是鲁国的惯例。庆父在,可以作为继承人,君王何必忧虑。”庄公担心叔牙要立庆父,叔牙退出后,又问季友。季友说:“让我以生命来拥立斑。”庄公说:“刚才叔牙要立庆父,怎么办?”于是季友以庄公的命令让叔牙等待在鲁大夫鍼巫氏家中。派鍼季强迫叔牙喝下毒酒,并说:“喝下此酒,你就有后代祭祀,否则你死了就没有后代。”叔牙于是喝下毒酒而死,鲁君立他的儿子为叔孙氏。八月癸亥日,庄公去世,季友终于立子斑为君,一如庄公所命。子斑侍丧时,住在党氏家中。

  起初庆父曾与哀姜私通,想立哀姜的妹妹的儿子开为君。等到庄公死后季友拥立子斑,十月己未日,庆父派圉人荦在党氏家中将公子斑杀死。季友逃奔陈国。庆父终于拥立庄公子开为君,这就是湣公。

  湣公二年,庆父与哀姜私通更为频繁。哀姜与庆父暗中商量杀湣公而立庆父。庆父派卜■在武闱杀死湣公。季友听到此事,就从陈国和湣公的弟弟申前往邾国,请求鲁人接纳他们。鲁人想杀掉庆父。庆父害怕,逃奔到莒国。于是季友护送子申回国,立以为君,这就是釐公。釐公也是庄公的幼子。哀姜惶恐,逃奔邾国。季友用财货前往莒国贿赂,捕捉庆父,庆父(被遣)回国,季友派人去杀庆父,庆父请求让他出国亡命,没被接受,季友派大夫奚斯哭着前往(转告庆父)。庆父听到奚斯的哭声,便自杀了。齐桓公听说哀姜与庆父淫乱危及鲁国,于是从邾国将她召来杀掉,把她的尸体送回,在鲁国陈尸示众,鲁釐公请求把她安葬。

  季友的母亲是陈国的女子,原先逃亡在陈国,陈国所以帮助护送季友与子申回鲁国。季友将出生的时候,父亲鲁桓公曾使人占卜吉凶,卜者说:“是个男孩子,他的名字叫作‘友’,将来处于两社之间,成为公室的辅弼。季友不在,鲁国就不昌盛。”到他生下来时,手掌上的纹路像“友”字,就取名为“友”,号称成季。他的后人就是季氏,庆父的后人就是孟氏。

  釐公元年,把汶阳、鄪邑封给季友,季友担任相职。九年,晋国大夫里克杀了他的君主奚齐与卓子。齐桓公率领釐公一起去讨平晋乱,到达晋国的高梁返回,立晋惠公为君。十七年,齐桓公去世。二十四年,晋文公即位。三十三年,釐公去世,其子兴继位,这就是文公。

  文公元年,楚太子商臣杀了他的父亲成王,代立为楚王。三年,文公朝见晋襄公。十一年十月甲午日,鲁人在咸地击败翟人,俘获了长狄乔如,鲁大夫富父终甥用戈抵住他的咽喉,将他杀死,把他的头埋在子驹之门下,(这次战役的主将叔孙得臣)就将儿子宣伯命名为乔如。

  当初,在宋武公时,鄋瞒攻打宋国,司徒皇父率军抵御,在长丘打败翟人,俘获长翟缘斯。晋国灭亡路国,俘获乔如的弟弟棼如。齐惠公二年,鄋瞒攻打齐国,齐国的王子城父俘获乔如的弟弟荣如,把他的头埋在北门下。卫人俘获了他的小弟简如。鄋瞒由此就灭亡了。

  十五年,季文子出使到晋国。十八年二月,文公去世。文公有二妃:长妃是齐国女子,叫哀姜,生了儿子恶与视;次妃叫敬嬴,很受宠爱,生了儿子俀。俀私下事奉襄仲,襄仲想立他为君,叔仲说不行。襄仲请齐惠公帮忙,惠公新立,想拉拢鲁国,就答应下来。冬十月,襄仲杀了恶与视而立俀为君,这就是宣公。哀姜返回齐国,哭着经过闹市,说:“天啊!襄仲大逆不道,杀死嫡子而立庶子!”街市上的人都哭了,鲁人称她为“哀姜”。从此鲁国公室逐渐衰落,三桓的势力越来越强大。

  宣公俀十二年,楚庄王日见强大,围攻郑国。郑伯投降,楚庄王又恢复了郑国。十八年,宣公去世,其子黑肱继位,这就是成公。季文子说:“使我们杀嫡立庶而丧失强大外援的,就是襄仲。”由于襄仲拥立宣公,其子公孙归父受到宣公宠爱。宣公打算除掉三桓的势力,曾和晋国商量攻打三桓的事。时值宣公去世,季文子怨恨襄仲,公孙归父便逃往齐国。

  成公二年春天,齐国伐取鲁国的隆邑。夏天,成公与晋郤克在鞍邑大败齐顷公,齐国再次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四年,成公前往晋国,晋景公对鲁成公态度不恭敬。鲁成公想背叛晋国而与楚国和好,有人谏阻,才作罢。十年,成公又前往晋国。晋景公去世,晋人顺便留下成公送葬,鲁史讳而不言。十五年,成公始与吴王寿梦在钟离会面。

  十六年,宣伯告诉晋国,想杀掉季文子。因季文子有义行,晋国不答应。十八年,成公去世,其子午继位,这就是襄公。这时襄公才三岁。

  襄公元年,晋国立悼公为君。去年冬季,晋大夫栾书杀死了他的国君厉公。四年,襄公朝见晋君。五年,季文子去世。他的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妻妾,马厩中没有吃粮食的马匹,府库中没有金银珠玉,他连续辅助了三位国君。君子说:“季文子真是廉洁忠实啊!”九年,与晋军联合攻打郑国。晋悼公在卫国为襄公举行冠礼,季武子随从襄公,辅助举行冠礼时当司仪。十一年,三桓将公室的军队一分为三,各领一军。十二年,鲁襄公到晋国朝见。十六年,晋平公即位。二十一年,朝见晋平公。二十二年,孔丘诞生。

  二十五年,齐国崔杼杀了他的国君庄公,立庄公的弟弟景公为国君。二十九年,吴国延陵季子出使鲁国,问他周王室的音乐,他完全了解其中的含义,鲁人对他很尊敬。三十一年六月,襄公去世。同年九月,太子也死了。鲁人拥立齐归的儿子裯为君,这就是昭公。

  昭公十九岁时,还有童心。穆叔不想立他,说:“太子死后,还有同母所生的弟弟可立,如无母弟,才立庶长子。年纪如果相当,就选择贤能的,如果才能相当,就用占卜来决定。现在裯不是嫡系的继承人,而且在守丧期间心中毫无哀戚,反而有喜悦之色,如果真立他为君,必然成为季氏的忧患。”季武子不听,到底还是立他为君。等到安葬襄公时,昭公居然三次更换丧服。君子说:“这是得不到善终的。”

  昭公三年,朝见晋君来到黄河岸边,晋平公辞谢请他回去,鲁人深以为耻。四年,楚灵王在申会见诸侯。昭公托辞有病没有前往。七年,季武子去世。八年,楚灵王建成章华台,召见昭公。昭公前往祝贺,楚人赐予昭公珍宝(大曲之弓);但过后反悔,又骗了回去。十二年,昭公朝见晋君到达黄河,晋平公辞谢,请他回去。十三年,楚公子弃疾杀了他的君主灵王,自己立为国君。十五年,昭公朝见晋君,晋人留下昭公为晋昭公送葬,鲁人以此为耻。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子到鲁国的边境狩猎,顺便进入鲁国求问礼制。二十一年,又朝见晋君到达黄河,晋人辞谢,请他回去。

  二十五年春天,鸜鹆飞到鲁国来筑巢。鲁大夫师己说:“文公与成公的时候有童谣说:‘鸜鹆来筑巢,君主在乾侯。鸜鹆来进窝,君主在野郊。’”

  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给鸡套上铁甲,郈氏给鸡安上金属爪子,(季氏的鸡斗败了,)季平子发怒,侵占了郈氏的地盘,郈昭伯也怨恨季平子。臧昭伯的弟弟臧会伪装诬陷臧氏,躲在季氏家,臧昭伯便囚禁了季氏家臣。季平子很气愤,囚禁了臧氏的家臣宰。臧氏、郈氏把两家受难情况报告昭公。昭公在九月戊戌日攻打季氏,进入其宅邑。平子登台请求说:“君王听信谗言,没有细察我的罪过,就要前来谴责我,请求把我放逐到沂水边上。”昭公不答应。又请求囚禁到鄪邑,也不答应。再请求带着五辆车子逃亡,仍不答应。子家驹说:“君王还是答应他吧。鲁国的国政为季氏把持已经很久了,他们的党徒很多,人多就会合谋来对付你的。”昭公还是不听。郈氏说:“一定要把他杀了。”叔孙氏的家臣戾问他的党徒说:“没有季氏和有季氏,哪种情况对我们有利?”大家都说:“没有季氏,就没有叔孙氏。”戾又说:“即然如此,我们去救季氏吧!”于是就把昭公的军队打败。孟懿子听说叔孙氏战胜,也把郈昭伯杀了。郈昭伯被昭公派往孟氏家,因此孟氏抓到了他。三桓家族联合起来攻打昭公,昭公只得逃到国外。已亥日,昭公到达齐国。齐景公说:“愿奉送一千个社来接待君王。”子家说:“抛弃周公的王业而臣服于齐,可以吗?”因此没有接受。子家说:“齐景公为人没有信用,不如及早到晋国去。”昭公不听从。叔孙氏到齐国会见昭公,返回鲁国见到平子,平子叩头。起初想迎回昭公,但因孟孙、季孙后悔,就没有这么做。

  二十六年春天,齐国攻打鲁国,夺取郓邑而让昭公居住。夏天,齐景公打算送昭公回国,命令手下的人不可接受鲁人的贿赂。鲁大夫申丰、汝贾(暗中)答应给齐臣高龁、子将五千庾粮食。子将对齐侯说:“鲁国的群臣不能事奉鲁君,发生过怪异的事。宋元公为鲁君的事到晋国去,请求晋君送鲁君回国,却死在半路上。叔孙昭子也设法让他的国君回国,结果无病而死。不知究竟是上天要抛弃鲁国呢?还是鲁君得罪了鬼神?希望君王暂且等待一下。”齐景公听从了这个建议。

  二十八年,昭公往晋国去请求帮他回国。季平子与晋国六卿有私交,六卿接受季氏贿赂后,劝阻晋君,晋君决定不送鲁君回国,而让昭公住在乾侯。二十九年,昭公前往郓邑。齐景公派人给昭公一封信,自称为“主君”。昭公以此为耻辱,生气而离开郓前往乾侯。三十一年,晋人想送昭公回国,召见季平子。季平子身穿麻布衣,赤脚行走,通过六卿向晋君谢罪。六卿替季平子向晋君说:“晋国想要送昭公回国,鲁国民众不依从。”晋人便作罢。三十二年,昭公死在乾侯。鲁人共同拥立昭公的弟弟宋为国君,这就是定公。

  定公即位,赵简子问史墨说:“季氏会灭亡吗?”史墨回答说:“不会灭亡。季友对鲁国有很大功劳,受封于鄪邑,作了上卿,直到文子、武子,一代又一代地扩充他的基业。鲁文公去世时,东门遂杀掉嫡子立了庶子为鲁君,鲁君从这时起就丧失国政大权。国政被季氏所把持,到现在已经历四位国君了。百姓不知道国君,国君怎么能够掌握国家大权!因此做君王的,要谨慎地对待车服器物和爵位名号,不可轻易给予别人。”

  定公五年,季平子去世。阳虎怀私愤,囚禁季桓子,和他订立盟约后,才释放了他。七年,齐军攻打鲁国,夺取郓邑,作为鲁国阳虎的封邑,让他参与政事。八年,阳虎想将三桓的嫡系继承人全部杀光,而改立与他要好的庶子来取代嫡系继承人;用车子载季桓子行,想乘机将他杀掉,桓子利用诈谋得以脱身。三桓于是联合起来攻打阳虎,阳虎占据阳关。九年,鲁人攻打阳虎,阳虎逃到齐国,不久又投奔晋国赵氏。

  十年,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盟会,孔子主持礼赞。齐人打算袭击鲁君,孔子按照礼仪登上台阶,制止齐国的淫乐,齐侯畏惧,停止了袭击,并归还侵夺鲁的土地,表示道歉。十二年,定公派仲由毁掉三桓的城墙,收缴他们的铠甲兵器。孟氏不肯毁城,就派兵前往攻打,没有攻下来,只好作罢。季桓子接受齐国赠送的女乐队,孔子便离开鲁国。十五年,定公去世,其子将继位,这就是哀公。

  哀公五年,齐景公去世。六年,齐国田乞杀了他的国君孺子。七年,吴王夫差国势日强,攻打齐国,到了缯地,向鲁人索取牛、羊、猪各百头。季康子派子贡去说服吴王与太宰嚭,以礼节折服了他们。吴王说:“我断发文身,不能用礼仪来要求我。”于是作罢。

  八年,吴国为邹国而讨伐鲁国,打到国都的城下,订立盟约后离去。齐国攻打鲁国,夺取了三个城邑。十年,鲁国攻打齐国南部边境。十一年,齐国攻打鲁国。季氏任用冉有建立战功,于是想到孔子,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十四年,齐国田常在俆州杀死了他的国君简公。孔子请求鲁君派兵讨伐田常,哀公不听。十五年,派子服景伯为使臣,子贡为副使,出使齐国,齐国归还了侵占的鲁国土地。田常初任齐相,打算安抚诸侯。十六年,孔子去世。二十二年,越王句践消灭了吴王夫差。

  二十七年春天,季康子去世。夏天,哀公担心三桓的势力,想利用诸侯的力量来剥夺三桓的势力,三桓也怕哀公发难,以致君臣之间的隔阂很深。哀公到陵阪去游玩,在街上遇见孟武伯,哀公说:“请问我将会死吗?”孟武伯回答说:“不知道。”哀公想利用越人来攻打三桓。八月,哀公到有山氏那里。三桓攻打哀公,哀公逃跑到卫国,又离开卫国前往邹国,接着前往越国。鲁国人迎接哀公回国,死在有山氏家中。其子宁继位,这就是悼公。

  悼公时,三桓得势,鲁君有如小侯,地位低于三桓家族。十三年,三晋消灭了智伯,瓜分他的土地而占有晋国。

  三十七年,悼公去世,其子嘉继位,这就是元公。元公二十一年去世,其子显继位,这就是穆公。穆公三十三年去世,其子奋继位,这就是共公。共公二十二年去世,其子屯继位,这就是康公。康公九年去世,其子匽继位,这就是景公。景公二十九年去世,其子叔继位,这就是平公。这时六国都已称王。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去世。二十年,平公去世,其子贾继位,这就是文公。文公元年,楚怀王死于秦国。二十三年,文公去世,其子雠继位,这就是顷公。

  顷公二年,秦国攻下楚国的郢都,楚顷王将国都东迁到陈。十九年,楚国攻打鲁国,夺取了徐州。二十四年,楚考烈王消灭了鲁国。顷公逃亡,迁居下邑,成为平民百姓,鲁国的宗庙断绝祭祀。顷公死于柯邑。

  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止,共传了三十四代。

  太史公说:我听说孔子曾这样说:“鲁国的礼仪之道真是衰落到了极点!洙泗之间争吵不息啊。”看一看庆父以及叔牙在闵公时的行为,是多么乖乱呀!隐公桓公的事;襄仲杀嫡立庶的事;三桓虽北面称臣,却亲自率兵攻打昭公,昭公因此出逃。至于鲁国传统的揖让之礼依旧实行着,但做起事情来又是何等的暴戾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