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五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作者:


  [卷五] 疟疾
  疟疾治法有二,新疟先截后补,久疟先补后截。

  凡疟要分早晚治之,如上半日发者,此邪在阳分气位也,先用平胃散加常山(1)、草果截之。后用平疟养脾丸,调理而安。如下半日发者,此邪在阴分血位也,轻者以四物汤加桂枝、桃仁、红花,发出血中寒邪。甚者,以小柴胡汤加升麻、当归提到阳分,然后以小柴胡汤加常山、草果截之。略愈,以平疟养脾丸调之而安。

  如疟来寒多热少者,以平胃散加常山、桂枝,草果仁截之;热多寒少者,以白虎汤加常山、草果。青皮截之,寒热相半者,用小柴胡汤加常山、草果截之。后以平疟养啤丸调之。如大人以补中益气汤调之。以上数症,皆先截后补也。

  如久疟连绵不退者,或二、三日一次,其邪已深,不可妄用截药,只以平疟养脾丸调之。有汗要无汗,无汗要有汗,其疟易退。再要避风寒,禁鸡鱼。冷水,无不安者。如犯禁戒,虽九转灵丹,亦难治也。

  凡疟后转作痢疾着,此症多得于夏末秋初,因内有伏阴,多伤生冷故也。当从(2)虚治,不可妄用通利之药。如平常下痢者,以香连丸,米汤送下。

  如疟痢并作着,以平疟养脾丸。橘皮和中丸相间服之。

  如疟后遍身浮肿者。此因汗后受风故也。以胃苓丸加五加皮、大腹皮,灯心、长流水煎汤治之,大儿加减胃苓汤治之。外用浴法,于日当午时,向避风处,以温水拂拭遍身,略睡一时,以被盖之,微汗为度。每日根据此行之,其法甚效。

  如疟后腹胀,或喘或不喘者,此因内伤生冷。脾肺俱病故也。盖脾主胀,喘属肺,以塌气丸消胀,以葶苈丸定喘治之。后以集圣丸调之。

  如疟后腹中有痞着,此疟母也。因多食冷水所致。亦有热而成者,治以月蟾丸主之。

  凡疟后形体黄瘦者,只以集圣丸调之。

  [卷五\疟疾] 平胃散

  此治湿养脾之药也。

  苍术(米泔漫炒)一钱二分,厚朴(姜汁炒)一钱,陈皮二钱,甘草一钱,加常山三钱,草果三钱。姜枣引。

  [卷五\疟疾] 四物汤(凡痢疾门)

  此药性平,治血不足之圣药也。

  [卷五\疟疾] 桂枝汤

  此发散风邪之要药也。

  桂枝,赤芍,甘草,姜枣引。

  [卷五\疟疾] 小柴胡汤

  此半表半里之药也。

  柴胡二钱,黄芩一钱五分,半夏七分,人参七分,甘草五分,加山栀、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汤,姜枣引。

  心中饱闷,加桔梗、枳壳。痞清加黄连、枳实。口渴加知母,石膏。内热盛。错语心烦,不得眠者,合解毒汤。

  白虎汤此药性寒,所以治热也。

  石膏五钱。知毌二钱,粳米一勺甘草七分,水煎服。

  以上诸方,截疟必用常山、草果者,盖此二味,乃治疟必用之药也。

  [卷五\疟疾] 补中益气汤

  此补中气不足之圣药也。

  黄祗、人参、甘草、柴胡、升麻、白术、当归、陈皮,水煎,姜枣引。有汗用白术,无汗用苍术,治疟加青皮。

  [卷五\疟疾] 加减胃苓汤

  此渗利之圣药也。

  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官桂、五加皮、苍术、陈皮、厚朴,甘草、木通、大腹皮,防风、生姜皮,灯心、姜引,取顺流水煎服。

  [卷五\疟疾] 疟养脾丸

  归身、人参、陈皮(去瓢)各一钱,黄芩二,草果仁一钱,南星(炮)一钱,白术一钱五分,白茯苓一钱;柴胡一钱五分,甘草(炙)五分。共为末,米糊丸,如黍米大,竹叶、炒米汤下。一方加常山、黄祗,鳖甲(醋炙黄色)。

  [卷五\疟疾] 月蟾丸

  木香、人参、黄祗、当归。桔梗、使君子肉、黄连、山棱(炮)、枳实、莪术(煨)、鳖甲(炙)、苦栋根皮、干蟾(烧存性)、诃子肉、夜明砂。绿矾各等分,共为末,醋糊丸,陈米汤下。

  祖传治疟之法:以斩鬼丹截之,胃苓丸调之。常用平胃散,加常山。草果为末,每服一字,于临发日五更,用桃柳枝七根,煎汤调服。

  [卷五\疟疾] 治大人疟疾方

  人参五分,常山(酒炒)三分,槟榔三分,草果仁四分,绿至粉(炒),甘草(炙),贝母三分,青皮五分,水煎服。

  又方常山、槟榔(一个)、当归,苍术、甘草、陈皮,先一服,用酒擂细,滚酒泡极。如不效,将桃枝七根,灯心七根,水煎二、三滚,露一宿,发日五更温服。禁生冷鸡鱼发物。

  西江月疟疾来时潮(3),内伤外感生痰,初时截法似神仙,不可养虎遗患。外感小柴饮子,内伤平胃为先,内加草果与常山,桃枝为引最验(4)。

  截后才调脾胃,只消清疟养脾(5),袪邪补正作良医,不让仲阳钱氏。疟久若成痞块,面黄腹满消肌,月蟾巢圣是根基,此个方儿密记。

  如是小儿久疟(6),或于午后来潮,叉如间日又三朝,截法不宜急暴。只用养脾清疟,相兼集圣和调,神丹斩鬼莫轻饶,发日五更分晓。

  疟痢如逢并作,其间吉凶须知,大端饮食要如时,胃气完全可治。若是不思乳食,强将脾胃扶持,胃苓丸子莫差弛,间以香连止痢。

  久疟多成坏症,脾焦肚大青筋,颈干脚细减元神,饮食全然不进。面目虚浮怯弱,四肢无力难行,不须医治枉劳心,九死一生危病。

  七律平疟养脾用人参,白术陈皮当归身,茯苓厚朴姜汁炒,苍术五钱米水浸。粉草半夏浸七次,青皮柴胡与黄芩,常山草果二钱半,鳖甲三钱,效如神。

  [卷五] 发热门

  小儿凡病有热,症既不同,治亦多异,须分虚实,不可妄用汗下也。

  伤风发热,其症汗出,身热,呵欠,目赤涩,多睡,恶风喘急,此因解脱受风所致。宜疏风解肌退热,先服柴葛解肌汤,发去风邪,热退之时,再服凉惊丸,以防内热。

  伤寒发热。其症无汗,身热,呵欠,烦闷,项急,面赤,喘急,恶寒,口中气热,此因解脱受寒所致。宜发散寒邪,退热镇惊,先服惺惺散,发去寒邪,后用凉惊丸,以防内热。

  以上二症,如小儿禀赋原实者(7),可用凉惊丸,若虚祛者,不如只用胃苓丸,甚效。

  如伤风寒发热,又吐泻者,不可发散,此脾睡怯也。只以五苓散吞理中丸,甚效。

  伤热发热,多得于夏,其症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俱热。此因天气已热,包裹太厚,重受其热也。先以白虎汤调益元散,以解其热;次服调元生脉散,以补正气。

  伤暑发热,亦多得于夏,其症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冷。此由阴室中贪凉大过所致。服调元生脉散,补其元气;次服四君子汤,以防吐泻之病。

  如夏月汗出当风,以致身热,浑身自汗不止者,此名暑风。

  四君子汤加麻黄根、黄祈以去风,次以益元散以去热。

  伤食发热,其症手心、肚腹尤热,噎气吐乳,大便酸臭,或腹疼多啼,饱胀喘急,不思乳食。此因饮食过度所伤,宜先用利药去其积,用丁香脾积丸,复以集圣丸调之。

  如伤食己久,日渐黄瘦,无时作热者,不可下之,轻者保和丸,重者集圣丸,百无一失。

  痘疹发热,其症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烦闷,乍热乍凉,咳嗽喷嚏,手足指冷,惊怖多睡。此由时行痘疹,各相传染,宜清热解毒。惟痘疹宜参苏饮加木香,麻痘宜用荆防败毒散,不可妄施汗下,恐生变症。若变蒸发热,此小儿常症,不须服药(见本门)。

  潮热者,当分二症,有时间发热,过时即退,来日根据时复发,其状如疟,此肺热也;有早晚发热,每日两度,如潮水之应期者,此胃热也。盖因感触邪气,以致血脉凝滞,不得流通,若不治之,变为惊疳者多矣。肺热地骨皮散主之,胃热三黄丸下之。

  如虚热者,用集圣丸调之。

  惊热者,遍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颠叫恍惚;此心热也。以凉惊丸退热,安神丸定心。

  夜热者,但夜发昼退,此血虚症也。以人参当归散治之,更兼抱龙丸,以防作搐。

  余热者,伤寒汗后,而热又来,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不可再用寒凉之药,古人戒之。当和胃气,使阳气收敛,其热自退,人参苍术主之。甚者,四君子汤加炒干姜,即效。

  疳热者,形色黄瘦,食不长肉,骨蒸盗汗,泄泻无常。肚大脚小。此多得于大病之后,失于将息,又或伤饱失饥,用集圣丸调理。

  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由气血壅实,五脏生热,郁蒸于内。则睡卧不安。精神恍惚;薰发于外,则表里俱热,燥急喘粗,甚则发惊痈。先以导赤散,泄青丸以治其热;后以抱龙丸镇其惊。如实热,大小便秘(8)者,三黄丸下之。

  烦热者,心躁不安,五心烦热,四肢温壮,小便赤色。宜导赤散加麦冬、山栀仁治之,再以凉惊丸,撤其余邪。

  积热者,颊赤口疮,大小便赤涩,此表里俱实。或内伤酒面,煎传热药峻补;外因厚绵炉火所侵,皆能生热,此内外蕴积之热也,非食积。先以三黄丸下之,后以凉惊丸调之。

  虚热者,或因汗下太过,津液虚耗;或因大病之后,元气受伤,皆能生热。其症困倦少力,面色青白。虚汗自出,神慢嘘气软弱,手足厥冷。此气血俱虚,气虚两发厥,血虚则发热也。四君子汤加炒干姜,甚者加熟附子一片,待热少退,以凉惊丸调之。

  客热者,阳邪干于心也。心若受邪,则热形于额,故先起于头面而身热,恍惚多惊,闻声则恐。此由五气虚而邪气胜,故与之交争。发热无时,进退不定,如客之往来。先以导赤散去其邪,后以凉惊丸调之。

  癖热者,由乳食不消。伏结于中,致成癖块,以生内热,薰灼于外。集圣丸主之。

  疟热者,寒热往来。有头痛汗出者,有呕吐不食,憎寒壮热作浊者,有遍身疼痛者或吐泻者。症既百出,病非一端。头疼汗出及遍身疼者,小柴胡汤加苍术、羌活治之;腹痛者,脾积丸下之;作渴者,白术散治之;吐泻者,理中汤治之。后用平疟养脾丸调之。

  血热者,每日巳午时发热,遇夜则凉,此心热也。轻者导赤散,重者四顺饮治之。

  [卷五\发热门] 柴葛解肌汤

  柴胡、干葛、黄芩,桂技、赤芍、人参、甘草,竹叶七皮,姜枣引。

  [卷五\发热门] 惺惺散

  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桔梗,天花粉,细辛、防风、川芎,加麻黄、薄荷叶,姜引。

  [卷五\发热门] 调元生脉散

  黄芩、人参、麦冬、甘草、五味子,水煎服。

  [卷五\发热门] 参苏饮

  人参、半夏、茯苓、甘草,桔梗,枳壳,干葛、前胡、木香、苏叶、陈皮。姜枣引。

  [卷五\发热门] 防风败毒散

  生地、防风、连翘、升麻、荆芥穗、牛蒡子。玄参、酒柏,人参、桔梗、甘草,水煎服。

  [卷五\发热门] 地骨皮散

  知母、柴胡、甘草(炙)、地骨皮、赤茯苓,半夏,姜三片引,水煎服。

  [卷五\发热门] 人参当归散

  人参、归身,生地黄、地骨皮,柴胡、甘草,生姜引。

  [卷五\发热门] 四顺散

  解小儿膈热当归、大黄(酒蒸)、赤芍、甘草,水煎服。

  祖传治发热,不间其症,脾胃虚弱者,以胃苓丸、竹叶,炒米汤吞下;元气虚者。以凉惊丸、竹叶、薄荷、灯心汤送下。随症用引。

  西江月小儿病则生热,须知得病根苗。风寒外感热来潮,饮食内伤烦躁。吐泄疟痢疮疥,变蒸痘疹如烧,骨蒸体热渐成痨,谓治般般分晓。

  若是风寒外感,面红又恶风寒,惺惺散子妙难言,有咳参苏效验。饮食内伤可下,三黄脾积相添,再加集圣保平安,莫使脾虚难转。

  吐泄胃苓最妙,赤白痢用香连,疟家平疟解邪先(9)疮疥胡麻丸散。变蒸小儿常病。不须妄用汤丸,如逢痘疹别科传,集圣专调疳软。

  治热汗下休错,误汗误下伤人,应汗而下痞满侵,应下而汗惊定。只为不明表里,致令儿命早倾,果难捉摸且因循,药用胃苓集圣。

  [卷五] 哮喘门

  哮喘之症有二,不离痰火。

  有卒感风寒而得者,有曾伤盐水而得者,有伤醋汤而得者,至天阴则发,连绵不已。轻则用五虎汤一帖,重则葶苈丸治之。

  此皆一时急解之法,若要断根,常服五圣丹,外用灸法。

  [卷五\哮喘门] 五圣丹

  天南星(煨)一两,半夏(泡七次),陈皮(去白盐水拌)一两,甘草四钱,杏仁四十九粒(另研)。先以南星,半夏二味研末,姜汁、皂角汁拌匀和作饼。又将甘草。陈皮研末,取竹沥一碗,以药和成饼子;培干,又浸湿,又焙干,以竹沥尽为度。再研杏仁泥,蒸蜜和为九。临时噙化一丸,以薄荷汤送下。

  [卷五\哮喘门] 灸法

  取心穴(在背上)、足三里穴,各三壮,仍禁酸成辛热之物。

  西江月哮喘症虽有二,皆由痰火中藏,或被风寒袭外方,内被盐水醋呛。亦有乳呛而得,致令攻腠为殃,用药调理法虽良,断根灸法为上。

  哮喘多成宿疾,天阴欲雨连绵,治时发表及行痰,九宝时常灵验。表邪未除五虎,里实葶苈为先,不须砒时作成丸,误了孩儿命短。

  [卷五] 咳嗽门

  咳嗽治法有三、有发汗,有下泄,有清补。

  如初起挟风寒外感者,轻则苏沉九宝汤,重则五虎场,一帖即效。

  如咳久,身热喘急,此肺中伏火也,以葶苈丸利之。

  如咳久肺虚,连绵不已,即当补肺,阿胶散主之。

  如咳久连声不已,口鼻出血者,茅根汤主之。

  如夏月得咳嗽者,以加味白虎汤治之。不可汗下(方见疟门)。

  如咳痰甚者,以利痰丸主之(方见惊门)。

  如咳久成龟胸者,以葶苈丸主之。

  如咳嗽吐血者,二陈汤加姜汁主之。

  如咳嗽咽痛声嘎者。以甘桔汤主之。

  [卷五\咳嗽门] 苏沉丸宝汤

  此发散之药也。

  桑白皮(去赤)、甘草,大腹皮、官桂、陈皮、苏叶、麻黄(不去节)、乌梅(一个)、薄荷叶、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姜引,水煎服,微汗为度。

  [卷五\咳嗽门] 五虎汤

  此发散之上药也。

  麻黄七分,杏仁一钱,甘草四分,细茶(炒)七分,白石膏一钱五分;水煎服,发汗禁风。

  [卷五\咳嗽门] 葶苈丸

  泄肺喘,通水道。

  甜葶苈(略炒)、黑牵牛(炒),杏人(去皮尖,炒),汉防己。各等分,共为末,然后入杏仁泥和之,枣肉同捣为丸。淡姜汤送下。

  [卷五\咳嗽门] 阿胶散

  定喘,消痰,止嗽,此补肺之药也。

  牛蒡子、甘草、杏仁,马兜苓、阿胶(粉炒成珠)、糯米,水煎服。

  [卷五\咳嗽门] 茅根汤

  陈皮(去白)、半夏(炒)、茯苓、甘草、天冬(去心)、杏仁泥、片芩、栀子、贝母、知母、石膏、瓜萎霜。生地、桔梗,水煎,取茅根自然汁和服。

  凡咳嗽日久,面青而光,其气喘促,哽气时多出声,唇白如练,此肝气旺而肺气绝者,不治。

  凡咳嗽日久,喉舌生疮,其声嘎者,不治。

  凡咳嗽日久,胸高而喘,肩与肚胁俱动,加惊搐者,不治。

  凡咳嗽日久,潮热喘急,一咳之时,面青黑,目上窜,血从口鼻长出者,此木火旺盛而肺已绝,不治。

  凡咳嗽日久,面白,唇青,目闭(10)闷乱,头摇手摆者,此肺气将绝,不治。

  西江月小儿或病咳嗽,医家症要分明,咳为有伤于肺经,嗽则脾家病症。有声无痰是咳,无声有痰嗽真,时乎咳嗽病同临。有声有痰一定。

  小儿伤风咳嗽,其症身热憎寒,自汗躁烦不安然,日夜嗽声无遍。时常鼻流清涕,咽喉不利痰涎。脉浮头痛症多端,治则宜乎发汗。

  咳激或伤寒症,此因饮冷形寒,冬月坐卧湿地间,抑被冷风吹犯。其症脉紧无汗,烦躁不渴恶寒,治宜发散汗为先,药用参苏饮验。

  若是咳嗽伤热,其症面赤躁烦。饮水不止膈咽干,咳睡稠粘症现。甚则急喘而嗽,痰涎必生喉咽,潮热手足或冰寒,小儿多有此患。

  咳嗽若患火症,决然咯唾血脓,甚者七窍血流通,此是肺热火动。若吐青绿白水,胃冷停饮相攻,嗽吐痰涎乳食中,宿滞不消取用。

  要知治嗽大法,根据时认症扶持,春天外感疲无疑,夏是炎上火气,秋则肺伤湿热,冬为风冷相随,相时而动作良医,对症根据方用剂。

  大抵实者当下,虚则补药为宜,寒者温散药中推,热症清凉为贵。风则尤当发散,停痰消逐宜施(11),初间(12)止涩莫投之,总要化痰顺气。

  肺乃五脏华盖。皮毛易感风寒,初医发汗最为先。杏仁麻黄最验。薄荷石膏甘草,黄芩桔梗人参,前胡枳壳腊茶煎,一服诸风发散。

  久咳不宜发汗,化痰顺气为宜,润下玉液有神奇,不效再行汤剂。贝母陈皮枳壳,茯苓甘草芩栀,前胡薄荷杏仁泥,有热石膏堪取。

  久咳痰壅发热,看他二便何如,若还清利是中虚,只用抱龙区处;如果秘结实热,葶苈五色驱除,要分虚实不须拘,此是小儿命主。

  久咳连声出血,清金降火为佳,芩连甘桔款冬花,知贝二冬多下,去白陈皮积壳,前胡地骨霜瓜。茯苓玄参茅根加,此个方儿无价。

  大凡咳嗽治法,必须清化痰涎,化痰顺气最为先,气顺痰行咳减。顺气陈皮枳壳,化痰半夏天南,黄芩栀子火邪干,桔梗茯苓开渗。

  虚咳时加作热,面黄气短无神,当归陈皮心。白茯苓,栀子黄芩桔梗,知贝前胡天麦,甘草枳壳人参,更加黄柏炒如神,煎同生姜作引。

  久咳连声不已,面青目窜常吁,胸高肩息汗如珠,脸白唇青背屈,骨瘦如柴潮热,鼻干发燥神虚,哑嘎惊搐不须拘,纵有灵丹无处。

  [卷五\咳嗽门] 虾蟆瘴论症治歌

  咳嗽小鸡呜,痰多吐血淋,升麻汤一剂,管叫得安宁。

  [卷五] 心,腹痛门

  心腹痛有六:有寒,有热,有食,有积,有虫,有霍乱。

  凡小儿外感风寒,内伤冷物,胃气当心而痛,啼哭闷绝,手足冷,或吐或不吐,以热手按摩则止者,用草豆蔻丸主之。

  几小儿受寒,连腹疼痛,叫哭不宁,手足冷,汗出,或泄或不泄。得热稍定,以理中汤主之。

  几小儿腹痛,无时举发者,此积痛也。不可数下,下则气伤而难愈,以集圣丸调之。

  凡小儿饮食之后,卒然腹痛,此伤食也。须问其平日,曾有此疾否?若原无此疾,作伤食看,以丁香脾积丸利去所伤之食,用原伤之物,煎汤送下。后以集圣丸调之。若原有此疾,当作积论。

  几小儿心腹疼痛,嘈杂,口吐清水,面黄肌瘦,得食即止,肚饥又作嘈杂痛,此虫痛也。先用雄黄解毒丸,苦楝根白皮煎汤吞下,追去其虫,后用集圣丸调之。如元气弱者,不可下,只用集圣丸主之。

  凡小儿昼则无事,夜则啼哭,此腹痛也。盖腹属阴,痛主寒,遇夜则发,阴寒盛也。以理中丸,灯心烧灰煎汤下。

  [卷五\心,腹痛门] 草豆蔻丸

  草豆蔻(面包煨去油)一钱,陈皮六钱,泽泻,半夏各一钱,桃仁(去皮尖)七粒,麦芽(炒)二钱半,神曲(炒)、柴胡、姜黄各四钱,共为末,汤浸蒸饼为丸,白汤下。

  [卷五\心,腹痛门] 丁香脾积丸

  丁香、良姜(醋炙)各五钱,木香、巴豆霜、三棱(煨),莪术各三钱,青皮(醋浸去白)五钱,皂角(烧存性)二钱,百草霜四钱,共为末,醋糊丸。有积,茴香汤下。伤食,原物汤下。水泻者,甘草汤下。

  祖传治腹痛:甚者,解霉丸下之,轻者,脾积丸下之。

  凡小儿心腹痛急甚者,面青,手足冷,指甲青,目上窜,闷乱烦躁,狂言邪语,喷药喘急者。皆不治。

  西江月凡遇小儿腹痛,必须察认原由,面黄腹痛食中求,脸白蛔虫(13)作楚。指冷面青寒痛,三种(14),啼哭无休。或温或下药先投,不可临时差谬。

  积痛先行脾积,养脾以次调和,虫家别用取虫科,集圣勤勤服可;寒痛理中最妙,茱萸汤引宜多;无时腹病又如何,集圣妙如利药。

  积痛有时发作,面黄腹胀难痊,丁香脾积下当先,后用养脾调缓。苍白青陈曲麦,茴香莪术三棱,砂仁灵脂木香兼,枳实黄连川栋。

  虫痛时时作楚,面白清水长流,槟榔芦荟与糖球,君子芜荑练(15)肉,白术木香灵脂,黄连辰砂莪缩,青陈干蟾(16)与麦曲,虫去痛除是福。

  [卷五] 疝气门

  疝气初得属寒,久则属火。

  凡小腹疼痛,外肾肿硬者,此名疝气。盖由小儿久坐湿地,以致寒气内侵于肾而得,所以小腹刺痛,外肾肿硬。但左为偏坠,右为膀胱。轻者内服五苓散加茴香、川栋(17)子。橘核、槟榔,少加木通。屡试屡效。甚者加附子一片,即效。后服茱萸内消丸调之。外用敷药及薰洗法。

  凡小儿佳急多啼,有伤于脾肝,以致睾丸肿大下坠者,小腹不痛,但外囊浮大,汨汨有声。此宜二陈汤去甘草,加海藻、尾布、荔技核、小茴香、川栋(18)子,为末,顺流水调服,更以泻青丸,去大黄加青皮,相间服之。

  敷药用蚯蚓粪,不拘多少,为细末,以葱汁调敷肿处,一日一换,以消为度。

  薰法用鲜葱捶研细。煎百沸汤,入盐少许,以瓶盛之,令小儿正坐其上,蒸其肿处,待水温洗之。后加敷药。

  灸法牵小儿阴茎,向胯侧比之,尽处是穴,左则取左,右则取右,并灸三阴交穴,各三壮。

  祖传治小儿疝气偏坠,用茱萸内消丸,外用敷药。

  西江月疝气如何而得,下焦热结膀胱,肾囊肿大似茄样,左右坠难抵挡。内服茱萸丸子,外用龙土葱汤,待他痛止肾消囊,再灸两边胯上。

  我有得传妙法,橘核木香沉香,茴香大小用相当,食盐故纸为上。巴豆少炒川栋(19),去巴取栋(20)如常,研为细末酒调尝,一服汗淋停当。

  [卷五] 浮肿门

  浮肿治法,开鬼门者,发汗也,洁净府者,利小便也。

  凡小儿面目遍身浮肿者,或因胎禀虚弱,卒冒风湿,或因疟疾汗后,不曾禁风,皆成此症。轻者用胃苓丸治之,重者可用加减胃苓汤治之。

  凡小儿浮肿,又加喘急者。此脾传肺也,当专治脾而兼治肺,日服加减胃苓汤,夜服葶苈丸。如先喘急而后面目浮肿者,此肺传脾也,当专治肺而兼治脾,日服葶苈丸,夜服胃苓汤加麻黄、杏仁。如先浮肿而后腹胀者,此表邪传里也,只以加减胃苓汤主之。

  凡浮肿,不可妄用汗下,更不宜阑大戬、甘遂、牵牛之类,以伤元气。

  [卷五\浮肿门] 加减胃苓汤

  陈皮、苍术、厚朴(姜汁炒)、甘草、猪苓、赤茯苓、泽泻、木通、白术、官桂、滑石,防己、五加皮、生姜皮。因喘而致者,加麻黄、杏仁,桑白皮。腹胀者,加大腹皮、木香、槟榔、苏梗,去甘草。气虚者,加人参,灯心引,顺取长流水煎,温服。

  浴法于午时煎葱百沸汤,避风处浴之。盖覆,喀取微汗,日日根据此诀行甚效。

  祖传治浮肿:只用胃苓丸,用长流水,五加皮、灯心煎汤吞,外用浴法。

  凡浮肿气促,面黑,脉微细,不饮食着,不治西江月小儿病患浮肿,或因胎气赢虚,卒冒风湿外邪欺,以致泽身肿起;又或诸病汗下,脾虚又被风吹,遂尔浮肿堪忧虑(21),症别轻重用剂。

  轻用胃苓丸子,重则加减堪行,再用浴法保安宁,此法古今永定。不可太施汗下。太补亦不宜行,能根据方法救孩婴,方可称为司命。

  大抵浮肿治法,鬼门净府须知,木通防己五加皮,苏叶车前滑石。渗湿四苓饮子,补脾平胃须宜,灯心长流水煎之,每日清晨早吃。

  要识浮肿死症,气促面黑须扰,脉微细小不堪谋,饮食不飧难救。脐翻粪如羊屎,泰山倒了难扶,忽生大喘肺经虚,纵有灵丹何救。

  [卷五] 胀满门

  胀满专属于肺,有虚胀,积胀,热胀,寒胀。

  虚胀者,或因吐泄,或误服下药,致成胀满着,此宜补中调气,利小便,以四君子汤去甘草,加厚朴、陈皮、苍术。木香、木通治之。盖中满忌甘草,所以去之,若厚补乃胀满必用之药。

  积胀者,腹中原有食积结粪,小便黄,腹时作痛,微喘脉实,时时饮水,又不能食者,可下。用丁香脾积丸,下后,以集圣丸调之。

  如脾胃素弱,不能消导运化,伤食作胀者,先补脾,四君子汤去甘草,加厚朴。陈皮、砂仁,后以脾积丸下之。后又补脾,集圣丸主之。轻者,只以保和丸调之。

  热胀者,浑身壮热,面赤烦躁,大便秘,此因胎禀素厚,误服药而致者,急以三黄丸下之。不通者,用胆导法,下后,以胃苓丸调之。

  寒胀者,因寒积郁结而胀,手足厥冷,面青气急。先以塌气丸治之,后以胃苓丸调之。

  凡胀满喘急,除寒胀一症,其余俱以葶苈丸治之。

  亦有遍身疮疥,因淋洗涂搽,逼毒归内而腹胀者,轻则败毒散治之,重则解毒丸下之,疮出胀消而愈。如面青黑,气上急,手足冷,目直视,或目闭呕乳者,皆不可治。

  [卷五\胀满门] 塌气丸

  胡椒一两,蝎梢(去毒)五钱,共为末,面糊丸,陈米饮下。一方加梦卜子,名褐丸子。

  [卷五\胀满门] 败毒散

  荆芥、防风、连翘、枳壳、升麻,薄荷叶、羌活、独活、桔梗、干葛、木通、金银花、黄苓,川芎、甘草、山栀子,上肿加葱三茎,下肿加灯心一握,姜三片引。水煎服。

  凡肿胀,大小便不通,呕吐者,不治。脐突背平者,不治。

  凡腹胀喘急,气长出,目闭,不食者,不治。

  凡腹胀喘促,惊搐,闷乱者,不治。

  祖传治胀满,以解毒丸下之,胃苓丸调之。

  西江月腹胀名为恶症,寒热虚实分明,忽然饱闷势狰狞,伤食热家体认。吐泄胀而寒取,大便秘而实因,四肢浮肿湿家寻,痞疟久成虚病。

  伤食胀而急下,下后还用保和,若是寒胀理中可,塌气神方不错。秘结三黄葶苈,木香顺气宜多,胃苓又是湿家科,痞疟月蟾堪妥。

  实证闷乱喘满,治宜白饼灵丹,其症气喘作虚看,温药补养方验。二术参苓厚朴,陈皮木香当参,更加木通利小便,此药虚症可咽。

  凡治小儿虚胀,先服塌气神方,不愈食积腹中藏,粪结小便黄样。但觉时间微喘,饮水能食如常,脉浮而实下为良,下后再宜补养。

  大抵腹胀急症,背平脐突多凶,二便秘结下难通,反吐水浆堪痛。气喘胀家常病,只愁目闭疲癃,面浮脚细黑筋丛,集圣丸子妙用。

  小儿腹胀多因食,山楂曲麦术青陈,甘草砂仁同入内,寒加茱藿热加芩。

  小儿患腹胀,紫萝葛陈甘,食少加白术,煎服自然安。

  [卷五] 黄疸门

  黄疸不必分五样,总是湿热。

  凡小儿身皮目皆黄者,黄病。身痛背强,大小便涩,一身面目指爪俱皆黄,小便如屋漏尘水色,着物皆黄,渴者,难治,此黄疸也。其症多得于大病之后,以茯苓渗湿汤主之。

  如小儿生下百日及半年,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加减泻黄散主之。

  如面黄腹大,吐食而渴者,脾疳也,集圣丸主之。

  又有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地黄汤主之。若淡黄兼白者,胃怯,白术散主之。

  如夏月身体蒸热,胸膈烦满,皮肤似橘。白晴亦黄,筋骨痿弱,不能行立着,脾胃郁热也,加减泻黄散主之。

  通治黄疸,茵陈五苓散尤稳。

  如吐泻黄疸,三棱汤主之。

  [卷五\黄疸门] 茯苓渗湿汤

  白茯苓,泽泻、茵陈、猪苓、黄苓、黄连、栀子、防己,白术、苍术、陈皮、枳壳,水煎,徐徐温服。

  [卷五\黄疸门] 加减泻黄散

  黄连、茵陈各五钱,黄柏、黄苓各三钱,茯苓、栀子各三钱,泽泻二钱,水煎服。

  [卷五\黄疸门] 三棱汤

  三棱、莪术、青皮、陈皮、神曲、麦芽、甘草、黄连白术、茯苓,伤食吐泻加山楂,时气吐泻加滑石,发热吐泻加薄荷,水煎服。

  祖传治黄疸:以胃苓丸一料,加茵陈末五钱,同为丸。用竹叶、灯心、车前子,煎汤吞服。

  凡发黄大渴不止,面黑,鼻气冷。寸口无脉者,不可治。

  [卷五] 诸汗门

  汗者心之所藏,在内为血,在外为汗。

  小儿气血嫩弱,肤腠未密,若厚衣太暖,薰蒸脏腑。脏腑生热,热搏于心,故液不能自藏。而额汗出也。额属心木位(23),宜收敛心气,团参汤主之,此虚汗也。

  如大病后,气血尚弱。液溢自汗,或潮热,或寒热,发过之后,身凉自汗,日久令人黄瘦,失治,则变为骨蒸疳痨,黄?固真汤主之。

  如睡中汗出。不睡则无汗,乃睡浓也。醒觉则止,而不复出汗,亦是心虚,此盗汗也。宜敛心气,团参汤主之。

  如睡中遍身汗出,醒觉时久不干,此积症盗汗、脾冷所致,益黄散主之。

  如病困,睡中身体汗流,此因阳虚所致,黄?固真汤主之。

  如脾虚泄泻,自汗后遍身冷,又汗出有时,遇泄则无,未泄则有,此为大虚证,急当补脾,宜理中汤加熟附子,待泄止,又以黄?固真汤主之。

  凡自汗,上至胸,下至脐,此胃气虚也,当补胃,四君子汤加黄?治之。

  如肺虚自汗,其症右脸色胱白,脉按之无力,盖因久咳嗽连声不已,以致肺气上壅,故令汗出。以四君子汤加麦冬,此益母救子之义也。

  如慢惊自汗,遍身俱有,其冷如冰,此危症也,大补汤加熟附子一片治之。

  如伤风作热自汗着,宜救表解肌,以柴葛解肌汤主之。

  如无时冷汗出,发根如头珠,面颜上减减然,此为惊风,宜抱龙丸、四君子汤,加麻黄根治之。

  凡小儿自汗,上至头,下至项,谓之六阳虚汗,不须治之自愈。

  凡小儿伤寒汗出,至颈而止者,此欲发黄,茵陈汤主之。

  凡诸汗症,服前药不止者,俱加牡蛎、蛤粉,或止汗散调之。如有实热在内,烦躁汗出不止,三黄丸下之。

  [卷五\诸汗门] 团参汤

  人参、当归各三钱,雄猪心一个切三片,每药二钱,猪心一片,井水盅半,煎一钟,食前温服。

  [卷五\诸汗门] 黄?固真汤

  黄?、人参、白术、甘草(炙)、当归,麦冬、水煎服。

  [卷五\诸汗门] 益黄散

  陈皮一两,青皮、诃子肉,粉草(炙)各五钱。丁香二钱,共为末,每服二钱,未周岁者,只服五分,水煎。

  如感寒吐泄,加姜枣。

  [卷五\诸汗门] 大补汤

  当归、人参、黄?、白芍、生地、甘草(炙)、白术、白茯苓、川芎(加附子去苓芎),浮小麦一撮为引,水煎服。

  [卷五\诸汗门] 止汗散

  以败蒲扇烧灰,灯心汤调下,或酒调亦可。

  [卷五] 夜啼门

  夜啼之症有四:惊啼,热烦啼,腹痛啼,神不安啼。

  惊啼者,邪热乘于心也。当养心,以导赤散加灯心退心热,以安神丸定心效。

  热烦啼者,其哭无泪,见灯则喜而止,以导赤散加麦冬、栀子仁治之。

  腹痛啼者,脾脏冷而痛也,面青而光。以温中药调理中气,益黄散治之。

  神不安啼者,睡中忽觉自哭,以安神丸,灯心烧灰,调汤吞服。

  又有拂其性而拗哭者,要审明白,不可妄投药丸。

  祖传治夜啼:以至圣保命丹,灯心灰调汤下,甚效。

  西江月小儿夜啼四症,忤惊肚痛心烦,如逢拗哭忤家言,睡中忽啼惊见。肚痛手足厥冷,腰曲口气冰寒,心热烦躁不安眠,其症面赤腹暖。

  既辨夜啼症候,其间治法须明,分明传授与人间,只得心诚求遍。忤惊安神丸子,理中专治脾疼,凉惊锭子治心烦,总用灯花妙散。

  灯花散用灯花七枚,辰砂一分,研末。灯草汤吞。

  [卷五] 疳症门

  丁奚者,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痿,腹大脐突,号哭胸陷,骨蒸潮热是也。哺露者,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渴呕哕是也。丁奚,哺露,皆因脾胃久虚,不能化水谷,以致精神减损,无以荣其气,故肌肉消削,肾气不足,复为冷风所伤,故骨枯露也。

  小儿十五岁以上为疳,十五岁以下,其症为痨,此皆气血虚惫,肠胃受伤致之,同出而异名也。盖小儿易虚易实,凡病久则成疳。用药乖方,饮食过度,将息失宜,俱成疳症。俱用集圣丸加减治之。

  小儿脏腑矫嫩,饱则易伤,饮食失常,不为疳者鲜矣。或小儿失乳,粥饭太早,耗伤神气,则疳之根生。故乳食稍多,过饱无度,则疳因伤得。恣食肥甘粘腻,生冷咸酸,以滞中腕,则疳因积生。

  或乳母睡卧,寒暖失其调理,饮食乖常,喜怒房劳。即与儿乳,则疳因母患,传气而入,以致脾胃一伤,诸脏皆弱。但见目涩,或生白膜,唇赤身黄,喜卧冷地,爱吃泥土,泄痢无常,肚腹胀满,耳鼻生疮,头发作穗,脚弱项小,极瘦饮水,潮热进退,皆其症也。以集圣丸本方调之,兼服参苓白术丸,百无一失。

  有因大病,妄投吐利之药,以致胃虚而亡津液,内发虚热,外消肌肉者,以集圣丸去莪术、青皮,加人参、白术治之。

  有因热病不退,以致津液枯燥者。集圣丸去砂仁、莪术,加龙胆草治之。

  有因吐泻(25)下利而成疳者,集圣丸去青皮。莪术,加白术、肉豆蔻、诃子治之;亦兼服参苓白术丸治之。

  有因久疟不退而成疳者,集圣丸加鳖甲治之。

  有因食积而成疳兼腹痛者,集圣丸去归、芎,加川栋(26)子肉、小茴香、三棱治之。

  有因虫痛而成疳者,本方去归、芎,加白芜荑、川栋子(27),肉治之。

  有因脾胃久虚,不能运转,以荣其气,或胎中受毒,脏腑血少,以致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瘦,若前丁奚、哺露之症者,以集圣丸、参苓白术丸治之。

  有因乳母恣食五辛,酒面炙博,致令小儿日则烦渴饮水,乳食不进,夜则渴止,此名疳渴。以集圣丸去莪术、砂仁,加人参。白术治之,兼服人参麦冬散治之。

  凡疳症,热者,虚中之热,冷者,虚中之冷。治热不可用凉,治冷不可用温。尤不可妄施汗下,以致杀人。

  凡小儿略见黄瘦作热,肚大腹痛,不思乳食者,即服五疳消积丸,或集圣丸治之。

  凡治疳症,不必细分五疳,但虚则补之,热者清之,冷则温之,吐则治吐,痢则治痢,积则治积,虫则治虫,不出集圣丸加减用之,屡试有验。

  亦有辜疳(28)者,脑后项边有核,如弹子大,按之则动,软而不动(29),久则肢体痈疮,便痢脓血,壮热赢瘦,头露骨是也。

  凡见此症,速破其核,有虫如米粉,膏药贴之,内服集圣丸调治。

  [卷五\疳症门] 集圣丸

  芦荟(焙干)、五灵脂(炒)、夜明砂(淘去灰沙焙干)、缩砂仁、木香、陈皮(去白)、莪术、使君肉各二钱,黄连、川芎(酒洗炒)。干蟾(30)(炙)各二钱,当归一钱半,青皮二钱。因于虚者,加人参二钱,白术三钱,去莪术、青皮、五灵脂。因于热者,加龙胆草三钱,去砂仁、莪术。因于疟者,加鳖甲(炙焦)三钱。因于吐泄下痢者,加白术二钱,内豆蔻(煨)、诃子肉各一钱五分。去青皮、莪术。因积痛者,加三棱(煨)、川栋子肉、小茴香(炒)各二钱,去当归、川芎。因于虫者,加芜荑一钱五分,川栋肉二钱,去当归、川芎。因于渴者,加人参、白术各二钱,去莪术、砂仁。右为末,用雄猪胆二个取汁,和面糊为丸,米饮送下。

  [卷五\疳症门] 参苓白术丸

  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山药,白扁豆、桔梗、薏米。莲肉各一钱,加归身一钱五分,川芎七分,共为末。神曲糊丸,米饮送下。

  [卷五\疳症门] 人参麦冬散

  人参、白术、麦冬、黄连、甘草、干葛、柴胡,竹叶引。

  [卷五\疳症门] 五疳消积丸

  使君子肉(炒)五钱,麦芽(炒)、陈皮。神曲、山楂肉、白芜荑、黄连,胆草各等分,右为末,陈米饭为丸,米饮送下。

  西江月小儿疳痨又险,愚夫不识根苗,面无血色发球焦,肚大颈干脚小。吐泻时时举发。似疟非疟来潮,吃泥弄舌滞颐交,不治休嗟命夭。

  小儿伤食脾胃,疳痨烦热虚赢,黄连芦荟解蒸危,莪术缩青去积,当归川芎养血,夜砂君子攻蛔,干蟾(31)木香五灵脂,粟米糊丸为最。

  [卷五] 大、小便门

  凡小儿有病,或热腹痛,或惊,大小便不通者,此症极危,看虚实,急通利之。

  如小儿形实热甚,内服三黄丸,外用贴脐法,即通。

  如小儿形怯,不可下者,用熨脐法、胆导法,即通。

  如用上法不通,又加腹胀气喘,多哭,闷乱,目上视,手足冷者。不可治也。

  凡小便不通者,有阴阳二症。阴闭者,冷湿乘虚入里,因而不通,五苓散加南木香为末,空心盐汤调服。外用炒盐熨脐即通。阳闭者,因暴热所逼,涩而不通。轻者,五苓散加前子。

  灯心治之。重者,以木通散,外用熨脐法即通。

  小便淋涩者,盖小肠为受盛之腑,气通于膀胱,膀胱者,为津液之府。气通于肾,小肠受气,客于膀胱,销烁肾水,水道涩而不利,故小便涩痛也。先以八正散泄去其热,次以香芎丸调之。

  不论五淋,治法皆同。

  小便出血者,热之极也。盖心生血,于小肠相合,热甚则失其常道,故不流渗入于胞,故小便血出也。以导赤散。加蒲黄未,空心时,灯心汤送下。

  小便出白者。初出微赤,良久澄白,如米泔状。此由乳哺失节,有伤于脾,致令清浊不分而色白也。久则成疳,以分清饮主之。

  祖传治小便:白色如米泔者,以胃苓丸温盐汤下。

  小便不禁,此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故不能制其尿出而不禁,谓之遗尿。睡里自出者,谓之尿床。俱以鸡肠散治,更以地黄丸调之。

  凡大小便不通者,有虚有热。虚者,津液不足,大肠干涩而秘结,内服通幽汤,甚者,用导法。

  热着,脏腑积热,内有燥粪。其腹必痛,或作渴,内服三黄丸,外用导法。

  大便下血者,是大肠中有积热也。因恣食酒面,炙博热物,流入心肺二经(32),血热妄行,渗入肠中,故大便下血。久则脏毒,无时下血。黄连丸主之。

  凡小儿初生七日之内,大小便有血者,此胎毒也。不可用他药,只以生地黄取自然汁,入蜜少许和匀,温服之,自愈。

  凡小儿非月内大小便有血者,此积热在心肺二经。热积于心,故小便出血,热积于肺,故大肠出血。三黄解毒汤主之。

  若小儿出痘疹之时,大小便出血者,此热毒内攻,脏腑俱坏,乃危症也。难救。

  凡小儿常时粪后出血不止者,此名野鸡痢,地榆丸主之。

  [卷五\大、小便门] 木通散

  木通、萹蓄、大黄、瞿麦、滑石、赤茯苓、栀仁、条苓。车前子。甘草梢。灯心引。

  [卷五\大、小便门] 八正散

  滑石、瞿麦、大黄、木通、萹蓄、车前子、山栀仁。甘草梢,加黄柏,灯心引。

  [卷五\大、小便门] 香穹丸

  番附、川芎。赤茯苓各五钱,海金砂、滑石各一钱,积壳、译泻、石苇、槟榔各三钱。共为末,糯米粥糊丸,麦冬汤送下。

  如小便涩痛者,取长流急处顺水,用火微温,入盐少许调匀,空心服。

  [卷五\大、小便门] 分清饮

  益智仁、白萆藌、石菖蒲、鸟药,加茯苓各等分,共为末,灯心引,水煎服。

  [卷五\大、小便门] 鸡肠散

  鸡肠(烧存性,男用雄,女用雌)、牡蛎(锻)、白茯苓、桑螵蛸(微炒)各五钱,内桂、龙骨各二钱半,共为粗末,姜枣汤服。

  [卷五\大、小便门] 地黄丸

  熟地(酒浸焙)八钱,山茱萸肉,山药各四钱,泽泻、丹皮、白茯苓各五钱,共为末。炼蜜为丸,温水空心服。

  [卷五\大、小便门] 通幽汤

  生地、升麻、桃仁泥、归身、甘草、红花、麻仁(炒)、加大黄、水煎,调槟榔末服。

  [卷五\大、小便门] 黄连丸

  黄连五钱,槐子(炒)、侧柏叶(炒)、枳壳、荆芥穗各三钱,地榆三钱,脱肛者加猥皮(炙)三钱,共为末,醋糊丸,陈米饮送下。

  [卷五\大、小便门] 三黄解毒汤

  黄连、黄芩、黄柏。红花、木通、大黄、生地、归身、甘草,水煎服。

  [卷五\大、小便门] 地榆丸

  防风、乌梅肉、枳壳、阿胶、甘草(炙)、荆芥穗、黄连、生地、当归身、槐花、白术、伏龙肝,加地榆。

  水和丸、陈米饮下。

  [卷五\大、小便门] 贴脐法

  用田螺大者,捶烂贴脐下,能开结热。

  熨脐法用连根葱一根,不洗去泥土,生姜一片,淡豆豉二十一粒,盐二匙,同研捶作饼,放铫子上烘热,饼掩脐中,以厚绵絮系定,良久气通自利,不然再换。

  [卷五\大、小便门] 胆导法

  用猪胆大者一个,将鹅毛简截去两头,一头插入胆中,用线扎定,不令移动,着口吹气入胆内,又以线作活套子扎定其气,将鹅毛简向内纳入谷道中,取出活套,埋胆汁入腹中,须臾气通自利。

  西江月大便不通症候,有虚有实不同,虚为津液少流通,肠涩不能传送。内服通幽汤剂,外法贴导疏通,若是热症腹中疼,屎燥三黄可用。

  若是伤食症侯,腹中必作痛疼,面黄便秘实难禁,药用九转灵应。大便若是下血,大肠积热之因,连槐壳柏榆榔荆,脱肛猬皮加增。

  粪后时常出血,地榆丸子高强,防风枳壳与生黄,地榆当归为上。乌梅甘草诃子,黄连荆芥同行,伏龙槐花白术当,米醋为丸吞放。

  小便不通症治,阴闭阳闭须知,阴为风冷入乘虚。五苓木香加入,又加灵砂为末。空心盐汤吞之,外用盐炒熨其脐,热气流通罔滞。

  阳闭暴热所逼,其症唇赤面红,便如点滴血鲜流,五苓车前加用。或用剪红[33]散子,重者八正木通,外用熨脐法即通,活幼之功可颂。

  又有湿痰下坠,其儿体胖身肥,喉中有痰面微红,小便落地停注。其形浑如米泔,此症不可胡为,二陈汤内增苍术,木通升麻加入。

  初出有微红色,良久澄白如泔,此由乳食损脾元,清浊不分症现。治用分清饮子,或用胃苓汤丸,补脾化滞法为先,脾实方除此患。

  凡治小便不通,凉药不可多施,若用田螺贴其脐,逼寒入腹难出。宜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相随,再加车前与滑石,升麻芩通并入。

  大小二便俱闭,此症果是凶危。先通大便最为宜,小便自然通利。药用九转灵应,车前煎水调之,此般治法实为奇,医者铭心牢记。

  大小二便下血,心肺积热相攻,三黄解毒有神功,黄连黄芩相共。黄柏红花生地,大黄甘草木通,当归只可用其身,白水煎汤相送。

  [卷五] 头项门

  小儿之央,四时要凉,但见头热,即有病生,可预服抱龙丸。

  小儿头囱肿大,青筋暴露者,此脐热也,泻清丸主之。头囱肿起者,此因热在内,其气上冲,故而肿起。宜退热疏风,泻青丸、抱龙丸主之。

  小儿无病,忽颈软者,此肝热有风也,泻清丸主之。

  囱门下陷者,此因久病,脏腑虚弱;气不上行,故下陷如坑,参苓白术丸主之。已成疳者,集圣丸主之。

  囱门开而不合者。此肾气有亏,名日解颅,乃恶病也。宜内服地黄丸,外用封囱法。

  久病之后,其颈软者,此天柱骨倒也,乃危症也。当大补气血,八物汤主之,以姜蚕末调服。

  小儿生下便颈软者,此胎气不足,地黄丸主之。

  [卷五\头项门] 封囱法

  用大南星征炮为末,米醋调涂绢帛上,烘热贴之,以合为度。

  [卷五] 目病门

  黑珠属肝,白珠属肺,瞳仁属肾,两角属心,两胞属脾。

  目内赤者,心经积热上攻,导赤散加黄连、防风(方见惊门)。

  祖传治小儿目赤者,以凉惊丸,菊花煎汤下。

  目内黄者,脾热也,泻黄散主之。目胞肿者,同治。

  目连扎者[34],肝有风也。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目属肝,风入目,上下左右如风吹,儿不能任,故连扎也。用泻青丸主之(方见惊风门)。

  目直视者,肝有热也。热入于目,障其筋脉,目之两角俱系,不能转视,故目直也。俱用泻青丸主之。

  凡小儿初生,其目闭者,此胎热也。内连服生地黄汤,外用胆草煎水洗目上,一日七次,恐缓则损目。

  小儿生下,眼胞赤烂者,此因生时洗拭不净,以致秽污渍两角中,故两胞赤烂,至长不瘥。真金散主之。

  小儿久嗽,其目两眶紫黑,如物伤损,白球红赤如血,谓之血眼。内服玉液丸,外用贴法。

  小儿生下日久之后,目不见物者,谓之雀目,此肝虚也。用地黄丸治之,以猪羊肝吞压。

  小儿痘疹之后,目内有膜者,以谷精散主之。

  小儿热病,其目羞明喜暗者,此风热也。宜解风熟,以清阳散火汤主之。

  小儿吐泻后,目有白膜,闭不能开,及无精光者,难治。

  [卷五\目病门] 泻黄散

  藿香叶七分,山栀仁一钱,石膏五分,甘草七分半,防风二钱,右锉细,用蜜拌炒,但微炒为末。水煎温服。

  [卷五\目病门] 真金散

  黄连,黄柏、当归、赤芍各二钱,杏仁(去皮尖)五钱,右锉细,用乳汁浸一宿。晒干为末。生地黄汁调一字,频频点眼,以新帛醮荆芥汤洗之。

  [卷五\目病门] 生地黄汤

  生地黄、赤芍、川芎、当归、甘草、天花粉,各等分为末,每少许,灯心汤调服。

  [卷五\目病门] 贴药

  用生地黄、黑豆,湿研成膏,贴目上,其血自散。

  如血泪既出,肿黑自消。甚妙。

  [卷五\目病门] 谷精草散

  谷精草一两,蝉退(去翅足)三钱,蜜蒙花五钱,白蒺藜(炒去刺)三钱,共为末,每用一钱。取雄猪肝一两,竹刀剖开,擦药于内,以草束定,水煮肝熟,令儿食肝饮汤。

  [卷五\目病门] 清阳散火汤

  黄芩、荆芥穗、川芎、防风、薄荷叶、甘草、连翘、山栀仁、当归、石膏、羌活,水煎温服。

  小儿惊风。目斜视而不转睛者,灸风池穴,目左斜,灸右穴,右斜,灸左穴。

  西江月小儿眼目多病,皆因自食酸甘,脏生邪热炙其肝,冲发于目为患。或为赤肿痒痛,或多眵泪遮幔,甚则翳膜掩瞳间,更有睛盲雀眼。

  眼目部分当识,五脏各属一位,黑珠属肝白珠肺,瞳仁又属肾水。大小两角虽异,心火是则属之,上下两胞属何如,脾上中央定位。

  目内若见赤色,心经积热上冲。导赤加连并防风,更有洗心堪用。又或现出黄色,此为脾热蒸攻,泻黄散子有神功,此方又医浮肿。

  小儿目患赤痛,难用点药医攻,只将汤药内疏通,外用敷药止痛。汤药洗心肝散,敷药田螺连同,二味共研要通融,纸摊贴之休动。

  如或要用点药,莫将眩药妄行[35],只把黄连细研匀,将大田螺水浸,药末纳入螺内,须臾黄水流行(36),蘸水点入眼中存,热退凉生痛定。

  目痛肝经风热,泻肝散是仙方,外用乳洗目清凉,勿使点药轻妄。久病目生白膜,肝虚之症消详,虚则补母用地黄,养血养精为上。

  [卷五] 耳病门

  耳窍属肾,耳珠前属少阳。耳病有五,皆由于肾经气实,热气上冲于耳,遂使津液壅而为脓,为清汁也。亦有因沐浴,水入耳中,灌为聋耳。内服蔓荆子敢,外用龙骨散搽之。

  耳珠前后生疮,浸淫不愈者,黄药散主之。

  耳旁赤肿者,此热毒也。若不急治,必成大痈,外用敷毒散,内服消毒饮。

  凡耳暴聋者,此气闭也,通窍丸主之。

  百虫入耳者,以清油灌之,其虫即出,又用两刀两耳边磨。其虫闻磨刀声即出。

  [卷五\耳病门] 脓耳方

  用蛇退焙黑存性,研末,吹入耳中甚效。

  [卷五\耳病门] 蔓荆子散

  蔓荆子、甘草、干葛花、升麻、赤芍、前胡、桑白皮(炒)、木通、麦冬、生地黄、赤茯苓,姜枣引,水煎服。

  [卷五\耳病门] 龙骨散

  龙骨、白枯矾各三钱、麝香少许,黄丹(锻)二钱,胭脂一钱,共为细末,以绵展干脓,用简吹药入耳。

  [卷五\耳病门] 黄药散

  黄柏、白枯矾、海螺蛸、滑石、龙骨,各等分,为末,湿用干搽,干用猪抽调敷。

  [卷五\耳病门] 敷毒散

  用绿豆粉,不拘多少,或豆研细末,以淡醋调敷肿处,干则易之。

  [卷五\耳病门] 消毒散

  羌活、防风、黄芩、连翘(去心格)、桔梗、甘草、人参、川芎、当归、柴胡,水煎服。

  [卷五\耳病门] 通窍丸

  用磁石一钱为末,麝香五厘,同研成丸,如枣核大,绵裹之,纳耳中。又以锈铁一块,热酒泡过,含口中,须臾气即通矣。

  西江月寻常耳中水出,日久干结难通,虽然辟耳聤不为凶,只恐成脓堪痛。治在少陌风热,肾经湿热同攻,红绵鳝血可消脓,方子分明选用。

  [卷五\耳病门] 鼻病门

  鼻为肺之窍,鼻塞者,盖肺气不通于窍。然肺主皮毛,风寒外感,则肺气壅闭而鼻塞。川芎膏主之。

  鼻涕者,肺为风寒所袭,而津液不收,则为鼻涕,细辛散主之。

  齨鼻者,肺受风寒,久而不散,脓涕结聚不开。使不闻香臭,则成齨矣。万金膏主之。

  以上三症,皆宜疏利,俱用加味丽泽通气散。

  鼻干者,心脾有热,上蒸于肺,故津液枯竭而结,当清热生津,导赤散吞抱龙丸治之。

  如痛已极,鼻干而黑,窍张,长出冷气者,此肺绝也,必死之症。

  鼻渊者,流下唾涕,极其腥臭,此胆移热于脑,又名脑崩,辛夷散主之。

  几小儿初生,三期五日一腊,忽然鼻塞,不得吮乳,不得呼吸者,因乳母安卧之时,而不知回避,鼻中出气,吹着儿囱门,或因洗浴,用水温冷,又不避风邪,所以致儿鼻塞,通关散治之。

  鼻衄者,是五脏积热所为也。盖血随气行,今得热,则热气动而妄行,溢出于鼻也。宜凉血为主,内服加减地黄汤,外用吹鼻散。

  [卷五\耳病门] 川芎膏

  川芎、细辛、蒿本、白芷、甘草各三钱,龙脑五分,麝香五分,杏仁(去皮尖)七拉。共为未,炼蜜为丸。

  灯心汤化服。如体弱者,绵裹一丸,塞鼻孔中,男左女右。

  [卷五\耳病门] 细辛散

  细辛。前胡、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各等分。为末,乳香汤调服。

  [卷五\耳病门] 万金膏

  羌活、川芎、细辛、木通、麻黄、石菖蒲各一钱,龙脑少许,麝香少许。

  [卷五\耳病门] 加味丽泽通气散

  羌活、独活、苍术。防风,升麻、荆芥穗、葛根。

  甘草(炙)、细辛、麻黄、白芷、川芎、木通,姜三片,枣二扶,葱白三寸,水煎食后服。

  [卷五\耳病门] 辛荑散

  辛荑仁五钱,苍耳子(炒)二钱半,白芷一钱,薄荷叶五分,黄连一钱。共晒干为末,葱汤调服。

  [卷五\耳病门] 通关散

  香附子、川芎,荆芥穗、僵蚕、细辛、牙皂,共为末,以葱白捣成膏,摊绢袖上,烘热,临卧对点囱门。

  [卷五\耳病门] 加减地黄汤

  生地、黄芩、栀子仁、赤芍、郁金、茅花引。水煎入车前草自然汁,细细服之。

  [卷五\耳病门] 吹鼻散

  山栀仁、乱头发(烧灰)。共为末,吹入鼻中祖传治衄血:用神芎丸,茅花煎汤下。

  西江月小儿若是鼻塞,风寒各有根由,伤风清涕必长流,干燥伤寒热搐,清涕荆防发散,干燥火热中求,芩连栀柏可同俦,引用葱姜平复。

  忽然鼻中衄血,五脏积热所为;血随气上溢于鼻,治用凉血为主。川芎当归赤芍,生地黄芩生栀、黄连甘草牡丹皮,柏叶茅根煎吃。

  [卷五] 口疮门

  口者脾之窍,唇内应乎脾。

  小儿鹅口者,口内白屑满舌上,如鹅之口者,此为胎热,而心脾最甚,重发于口也。当内服凉惊丸,外用鹅口中涎,以绢包手指洗净,以保命散吹之,此亦名口疮。

  口疮者,满口赤疮,此因胎禀本厚,养育过温,心脾积热,薰蒸于上,以成口疮。内服凉惊丸,补用地鸡[37]擂水,遍涂疮上,又以一连散敷之。

  以上二症,如服凉惊丸不效。洗心散如神。

  口糜者,满口生疮溃烂,乃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以导赤散去小肠热,五苓散去膀胱热,当以导赤散调五苓散主之。

  口疮服凉药不效,乃肝脾气不足,虚火泛上而无制,用理中汤治之,外用官桂末吹之。

  吐泻后,口生疮者,亦是虚火。理中汤主之。

  小儿上愕有胀起如悬痈者,此名重愕,由脾胃挟热,血气不能收敛而成此者,用针刺去恶血,内服凉膈散,外用碧雪散吹之,轻者服凉惊丸。

  小儿两颐流涎浸溃胸前者,此滞颐,盖涎者脾之液,口为脾之窍,由脾胃虚冷,不能收敛津液,故涎从口出,而溃于颐者,宜温脾丹主之。

  小儿口频撮者,气不和也。盖唇应于脾,气乃肺之所生。脾虚不能养子。故口频撮。宜补其母,则气自和,以异功散主之。

  小儿口撮面青多哭者,此脐下痛也,理中汤主之。

  初生因脐风口撮,脐腹肿者,不治。

  小儿急欲乳吃。而口不吮乳者,此心脾有热,泻黄散治之。

  [卷五\口疮门] 保命散(一名朱矾散)

  朱砂、白枯矾各五钱,牙硝五钱,共为细末,搽舌上。

  [卷五\口疮门] 一连散(即泻心汤)

  黄连为末,蜜水调服。

  [卷五\口疮门] 洗心散

  白术,甘草,当归、荆芥,加生地。大黄(煨)。麻黄、赤芍、薄荷叶,生姜引。

  碧雪散蒲黄、青黛、硼砂、火硝、生甘草,各等分为细末,吹之。

  [卷五\口疮门] 温脾丹

  木香、半夏各五钱,生姜一钱,白术一钱,青皮一钱,陈皮一钱,共研末,粽糊为丸,米饮下。

  [卷五\口疮门] 温脾丹

  木香、半夏各五钱,生姜一钱,白术一钱,青皮一钱,陈皮一钱,共研末,粽糊为丸,米饮下。

  [卷五\口疮门] 温脾丹

  木香、半夏各五钱,生姜一钱,白术一钱,青皮一钱,陈皮一钱,共研末,粽糊为丸,米饮下。

  [卷五\口疮门] 温脾丹

  木香、半夏各五钱,生姜一钱,白术一钱,青皮一钱,陈皮一钱,共研末,粽糊为丸,米饮下。

  [卷五\舌病门] 凉膈散

  连翘、山栀仁、大黄、薄荷叶、黄芩、甘草、芒硝,姜汁少许引。

  西江月小儿重舌木舌,心脾蕴热攻中,舌下生舌两重重,木舌大硬肿痛。急用针刺去血,何妨鲜血流红,枯矾搽上有神功,解熟消风可用。

  [卷五] 牙齿门

  上片牙属胃,下片牙属大肠,齿属肾。

  凡齿生迟者,肾气不足也。盖肾主骨,齿者骨之余。肾不足则髓亏,髓亏则不能充乎齿,所以齿生迟也。以地黄丸治之。

  上下齿床[39]肿者,此阳明实热也。凉膈散以酒蒸大黄为君,加知母、石膏、升麻为佐,频频含咽。

  重龈者,肾脏积热。附龈肿痛,谓之重龈。以针刺去其血,用盐汤洗净,黄柏末敷之。

  小儿多食肉,牙齿臭息不可近者,此阳明有热也。内服神效丸,外用姜汁荆沥含咽。

  牙疳者,状如狐惑,初作臭气,次则牙齿黑,甚则龈肉烂而出血,名日宣露。此由肾热,气奔上焦。故以走马为喻,当速治之。若上下唇破鼻穿,牙齿落者,此名崩砂。气哨痰潮,饮食减少,则不可治。当内服黄柏丸,外用如圣散敷之。

  咬牙者,风热也。由阳明、大肠二经积热,热则生风,故令相击而作声,必于梦中者,盖动则风散于表,静则风归于里也。

  宣风散主之。

  上唇生疮,虫食其脏,曰惑。下唇生疮,虫食其肛,曰狐。

  出伤寒指掌之言。狐感者,取其进退犹豫之义。

  咬牙,惟痘疹中有此者为危,余无大害。亦有因病战栗,鼓颔而斗牙者,治其病则自止矣。

  牙齿落而不再生者,由于舌舐之故,其肉顽厚,用针刺出血,以鼠骨散擦之,即生。

  文蛤散治牙疳。

  雄黄、枯矾各五分,五倍子二钱,蚕退纸(烧灰存性)一钱,共为末,先以米泔水洗净,以药搽上,一日三、四次,以愈为度。

  [卷五\牙齿门] 蚕退纸散

  治牙疳。

  蚕退纸(烧灰)五分,人中白(烧过)五分,红褐片(烧灰)五分,白砒(枣肉包烧烟尽,取用)一分,共为末,搽之。

  [卷五\牙齿门] 神效丸

  兰香叶、当归、藿香叶、木香各一钱,升麻二钱,生地(酒洗)、甘草各二钱,黄连(酒炒)、砂仁各五钱,共为末,汤浸蒸饼为丸,白汤送下。

  [卷五\牙齿门] 黄柏丸

  黄柏(半生半炒)为末,炼蜜丸,白汤送下。

  [卷五\牙齿门] 如圣散

  用妇人尿桶中白垢,刮取锻尽烟一钱,铜绿二分,麝香半分,共为末,以腊茶浸米泔水洗净血后,搽此药。

  宣风散槟榔二个,陈皮、甘草各两半,牵牛(半生半炒),共为末,蜜水调,食前服。

  [卷五\牙齿门] 鼠骨散

  用雄鼠一只,烂尽肉,取骨研末,加麝香少许,擦上,用姜汤漱口。

  西江月上下牙龈黑烂,龈宣息露堪嗟,败唇穿鼻落齿牙,迅速呼为走马。肉坏咽喉可畏,啼声渐变哑嘎,又名狐惑兆非佳,治蟡回疮无价[40]。

  [卷五] 咽喉门

  咽者,胃腕主纳水谷;喉者,肺管主气出入,为一身之总要。

  若胸膈间蕴积热毒,致生风痰,壅滞而不散,发而为咽喉病,名虽数种,皆受热毒,宜速解热毒,缓则有难救之患。轻则甘桔汤,重则化毒汤主之。

  如出痘疮而咽喉痛者,此毒气上攻也,加减甘桔汤主之。喉中生疮,不能吮乳者,化毒汤主之。

  小儿为诸骨所哽,骨大难咽者,以鹅羽扫喉吐之。骨小者,用海上方及祝由科治之,不治恐伤人。

  误吞麦芒者,取鹅口中涎咽之,即效。

  [卷五\咽喉门] 甘桔汤

  桔梗、甘草、人参,水煎,细细吞之。

  化毒汤桔梗五钱,薄荷叶、荆芥穗各二钱,甘草二钱半,朴硝一钱,山豆根一钱半,牙硝、硼砂各二钱半,雄黄、辰砂各二钱。为细末,吹之,或以水调服。

  [卷五\咽喉门] 海上方

  用金风花根槌碎,米醋煎,用有嘴瓶盛之。将口衔瓶嘴,仰面咽之,其骨即出,吞时勿令沾牙[41]。

  用玉簪花根亦可,或威灵仙根亦可,俱如前法。

  [卷五\咽喉门] 祝由科

  用净水半碗,一气书龙师火帝七遍,吞水即效。

  西江月小儿咽喉部位,一身躯命所关,蕴积热毒膈胸间,致生风痰不散。病虽数种各别,治宜去痰为先,后解风热病斯痊,还有难救之患。

  咽喉若然有疾,治宜认其重轻,轻者甘桔散先行,重则化毒当进。如或喉肿口噤,开关散子宜薰,喉风急教散通神,吐痰消肿退病。

  如患单双鹅症,治者不可胡行,可针之症要用针,不当针时要禁。只用薰渗等药,退后根据次施行,蟾酥锭子点疮疗,疮毒自消可幸。

  [卷五] 形声门

  发乃血之余,肾之苗也。小儿发久不生,虽生不黑而稀,此由肾气衰,则血气不足之故也,地黄丸主之。

  齿乃骨之余,骨者肾所主也。齿久不生,虽生而不齐者,此肾虚故也,地黄丸主之。

  行迟者,何也?盖骨乃髓之所养,血气不充,则髓不满骨,故软弱不能行。此由肾与肝俱虚得之。盖肝主筋,筋弱而不能早行;肾主骨,骨弱而不坚。加昧地黄丸主之。

  脚细者,禀受不足,气血不充,故肌肉瘦薄,骨节俱露,如鹤之膝,此亦由肾虚,名鹤膝节。加味地黄丸主之。

  小儿大病后,手足痿弱,及惊风后手足痿缓,并宜加减地黄丸主之。

  语迟者,由儿在胎之时,母受惊邪之气乘心,儿感母气,心神不定,不能荣舌,故而语迟。菖蒲丸主之。

  凡吐泄及大病之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进药,此外,失音乃肾怯不能上接于阳也。地黄丸主之。

  有卒暴寒冷而声不出者,此肺风邪也。加味泻白散主之。

  龟胸者,其胸高肿,状如龟样,此肺热也。加减葶苈丸主之。

  龟背者,坐卧伛偻,状如龟背,由客风吹脊入于骨髓,此症多成痼疾。间有灸肺俞二穴(第三椎骨节下两旁各寸半)、膈俞穴(第七骨椎下两旁各寸半),如此而收功者,然未尽见效也。以积壳丸主之。

  [卷五\形声门] 地黄丸

  熟地黄(酒蒸)八钱,山茱萸(去核)、山药各四钱,泽泻、白茯苓、丹皮各三钱,肾弱失音者,加巴戟(去心)、石菖蒲各三钱,炼蜜为丸,麦冬汤下。

  [卷五\形声门] 加味地黄丸

  虎胫骨(酒炙)、生地黄、酸枣仁(炒)、辣桂、防风、白茯苓、当归。如惊后得前症者,加姜活,炼蜜为丸,白汤下。

  [卷五\形声门] 菖蒲丸

  人参、石菖蒲、麦冬(去心)、远志肉(姜汁炒)、川芎、当归各三钱,滴乳香、朱砂各一钱。因子惊得者,加牛胆南星三钱,炼蜜为丸,米饮下。

  [卷五\形声门] 加减葶苈丸

  大黄(煨)、天冬(去心)、杏仁(去皮尖,另研)、百合、桑白皮(炒)、木通、甜葶苈(炒)。蜜丸,液白水送下。

  [卷五\形声门] 囱巅诗(七言)

  乳食不常饥饱起,寒热积脾气上冲。致成此症随轻重,风热相交未易攻[42]。治宜退热疏风症,泻青丸子显神功。

  [卷五\形声门] 囱陷诗(七言)

  泻泄久而气血虚,不能上冲元气亏。狗脊炙黄为细末,鸡蛋白调服即愈。药用参苓白术散,服之此症顷能除。

  [卷五\形声门] 滞颐诗(七言)

  脾胃虚寒涎自流,不能收敛渍颐谋。半术姜陈青皮末,一岁一丸米饮投。

  [卷五\形声门] 语迟诗(七言)

  受胎母即有惊邪,二气乘心舌未加[43]。菖蒲茯神参远志,麦冬当归乳香砂。蜜丸粟大吞二十,薄荷汤下可见瘥。

  [卷五\形声门] 行迟诗(七言)

  肝肾二经俱不足,肝主筋兮肾主骨。若要二经气血充,加味地黄能助补。

  [卷五\形声门] 龟胸诗(五言)

  小儿龟胸症,肺热胀如胸。加减葶苈丸,服之有神功。

  [卷五\形声门] 龟背诗(五言)

  龟背为恶症,肾风入骨髓。内服积壳丸,炙法宜相继。

  [卷五\形声门] 发齿生迟诗(七言)

  发久不生生不黑,齿久不生生不齐。肾虚血弱成斯症,地黄丸子俱能医。

  [卷五\形声门] 解颅(四言句)

  解颅八物,有热加连,以绵系束,香附白敛。

  [卷五\形声门] 鹤膝(四言句)

  小儿鹤膝,此属肾虚,地黄加味,服却无虞。

  [卷五] 诸疮门

  小儿初生,遍身生虫疮及流水疮、风疮,皆胎毒也。切勿搽药,恐逼毒入腹,宜服胡麻丸。

  凡有误用搽药,逼毒入腹,以致腹胀者,解毒丸主之。

  凡有头面遍身生疮,非干搽药,忽然自平,加痰喘者,切不可解利。当以连翘汤治之。以上数症,俱是胎毒,不可用灸法。

  其有一岁以上,生流水疮者,此血风疮也,胡麻丸主之。

  痘疮后,生脓胞疮者,此痘风疮也,以胡麻丸治之。

  以上二症,俱是风热,宜灸风池穴、曲池穴、血海穴、足三里穴,各灸三壮。

  [卷五\诸疮门] 连翘汤

  连翘、人参、川芎、黄莲、生甘草、陈皮、白芍、木通,水煎入竹沥服。

  小儿生痈毒肿疖者,旨因气血凝而热乘之。内服解毒汤,外用点药。如已溃者,内服大补汤,外用紫金锭涂之。

  [卷五\诸疮门] 解毒汤

  玄参、连翘、升麻、黄芩、赤芍、当归、姜活、防风、生地、甘草、荆芥穗。秘结者,加大黄、木通。

  [卷五\诸疮门] 大补汤

  人参、黄?、川芎、连翘、白芷、白茯苓、当归、生地、白术、甘草、赤芍,姜枣引。

  紫金锭山慈姑三两,五倍子三两,大戟两半,续随子肉一两,麝香三钱,雄黄、朱砂各一两,为末,糯米糊作锭子,磨水搽。

  贴药黄芩、黄连、黄柏各二钱,大黄、蒲黄各三钱,血竭、乳香各二分,没药二分,麝香少许。共为末,取生姜自然汁。和鸡蛋清打匀,调药贴之。

  头上生软疖,脓水不干者,用紫金锭搽之,自愈。用单方搽亦效。

  单方用上好磁器,不拘多少,研为极细末,鸡子清调搽。

  又方大积壳一个,去赢,令空磨,令口平,以面糊涂抹积壳四围,安贴于疖上,自破。令脓血流尽,先于一边以灯草一根通之,疖痊便无痕迹。

  又方用石灰筛过,以鸡子清和灰为丸,入炭火烧炼通红,如此捶和三次,根据法锻炼,取研细,香油调敷。

  颈上生核,肿胀发热者,内服连翘丸,外用五倍子为末,淡米醋调敷,一日二次易之,效。

  [卷五\诸疮门] 连翘丸

  连翘、桑白皮、白头翁、牡丹皮、防风、黄柏、肉桂、豆豉、独活、秦艽各五钱,桑螵蛸三钱半。

  为末,炼蜜丸,灯心汤下。

  西江月小儿遍身疮疥,虫巢脓血浸淫,此由胎毒内藏深,故有许多形症。凉血杀虫解毒,胡麻丸子通神,切防搽洗毒归心,腹痛神昏命尽。

  若是要用搽药,瘙痒无过蛇床,蟡虫作楚用雄黄,痛肿寒水为当。不痒须加狗脊,喜盐汤火硫磺,斑猫同研熟尤良,手擦鼻闻搽上。

  [卷五] 丹毒门

  小儿赤游丹毒,虽有十种,皆由心火内盛,热与血搏。或起于手足,或发于头面胸背,游移上下,其热如火,痛不可言,赤如丹砂,故名丹毒。自腹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入腹者难治。疗此症者,其法必先用表药,以解热毒,方可搽敷。若遽用药搽,便气无所泄,而入于里,伤人者多矣。

  小儿丹毒,一岁以上者,易治。未周岁者,难治。

  有因惊后而发丹者,此毒气由内出外,易治。有先发丹而后惊者,此毒气由外入内者,多死不治。

  一从头项起着,名飞灶丹。

  二从头上起者,名走灶丹。

  三从面上起者,名鬼火丹。

  四从背上起者,名天火丹。

  五从两手起者,名天灶丹。

  六从两胁起者,名水丹。

  七从脐起者,名葫芦丹。

  八从两脚起者,名野火丹。

  九从两脚背起者,名烟火丹。

  十从阴上起者,名胡漏丹。

  飞灶丹:先用葱白取自然汁搽。

  走灶丹红肿痛:用赤小豆末,鸡子清调擦。

  鬼火丹:用伏龙肝、鸡子清调搽。

  天火丹:用桑白皮末,羊脂调搽。

  天灶丹:用柳木烧灰,水调搽。

  水丹:用生铁锈末,猪油调搽。

  葫芦丹:用槟榔末,米醋调搽。

  野火丹:用乳香末,羊脂调搽。

  烟火丹:用猪槽下土,清油调搽。

  胡漏丹:用屋漏处的土,羊脂调搽。

  以上十种丹毒,俱先服防风升麻汤,以解其热毒。次用蜞针法,以去其毒血,如无蜞针,用砭针法,然后用救急法。

  [卷五\丹毒门] 防风升麻汤

  升麻、防风、山栀仁、甘草、麦冬(去心)、荆芥穗、木通、葛根、薄荷叶、玄参、连翘、牛蒡子。

  便秘者加大黄,水煎服。

  [卷五\丹毒门] 蜞针法

  用水蜞[44]数条,放于红肿处,令吃出毒血,立愈。

  [卷五\丹毒门] 砭针法

  用磁瓦片,打成尖锋,以筷子夹定扎住,连刺令出恶血。

  [卷五\丹毒门] 急救法

  取灶心对锅底焦土,研末,以新汲水调搽,干则易之。

  小儿丹毒,腹胀,气喘,闷乱,不乳,反惊搐者,皆不可治。

  小儿生后,百日之内,半岁以上,忽两眼胞红晕微起,面青黯色,夜则烦哭,或脸如胭脂,此因伏热在内,发之于外,初则满面状如水痘,脚微红而不壮,出没休息无定,次至颈项,赤如丹砂,名为惊丹[45]。以三解散治之。

  [卷五\丹毒门] 三解散

  人参、防风、天麻、郁金、茯神、白附子、大黄、黄芩、僵蚕、全蝎、枳壳、薄荷叶、粉草、赤芍,灯心引。

  小儿惊风后,风从气行,血从气使,毒气蓄于皮肤,流为肿毒,多在腮颊、耳根间,成痈成疖,谓之毒风。宜内服当归百解散,外用拂毒散敷之。

  [卷五\丹毒门] 当归百解散

  当归、赤芍、大黄、川芎、升麻、薄荷叶、干葛、麻黄、黄芩、甘草、枳壳、皂角刺,葱萎引。

  [卷五\丹毒门] 拂毒散

  半夏一钱,贝母、大黄、朴硝、五倍子各二钱半。

  共为末,淡醋调敷患处,干则易之。

  小儿或因跌仆,刀斧破伤皮肤,风邪侵袭伤处,发此谓之破伤风。宜内服疏风活血散,外以紫金丹涂之。

  疏风活血散当归、生地、川芎、赤芍、荆芥、防风、甘草、红花、苏木。水煎服,入酒少许。

  西江月小儿赤游丹毒,虽有十种原根,皆由心火热多深,上下游移不定,其色泽如丹石,故称丹毒之名,治法方册甚分明,全在医家体认。

  小儿流丹最毒,十种发出不同,自上而下莫至胸,上下至肾可恸,半周之内休见,满周病此宜攻,蜞针的的有神功,内解外敷兼用。

  内解归梢赤芍,羌活荆芥防风,升麻甘草地黄通,竹叶玄参煎用。外用益元敷贴,更加寒水相同,三朝五日急相攻,惊搐灵丹如梦。

  治丹用功次第,从头一一铺陈,解表下毒药先行,次用蜞针吮进。若是蜞针不便,须臾急用砭针,然后涂药救孩身,此法前人已定。

  捷法先须解毒,或将利药疏通,初起涂敷莫胡攻,毒入于里遏壅。解毒无价散子,防风升麻汤同,利药灵应有神功,只在医人善用。

  经验治丹妙法,而今说与后人,先将灵应涤病身,下后才施涂润。田螺捣饼敷贴,或用水调灶心,又将南星大黄停,芒硝研匀水浸。

  烘热衣与儿,火丹遂成之。芒硝寒水石,青黛石膏奇。赤痣因何起,胎中受热多。原来无大害,不必请医和。

  [卷五] 斑疹、隐疹门

  小儿斑疹,其掀肿于外者,属少阳相火也,谓之斑。红点在皮肤之中不出者,厉少阴君火也,谓之疹。

  其症有阴阳轻重之别,阳斑用托里消热,化斑凉血,此急治其标也。阴疹用调中温胃,其疹自消,此缓则治其本也。大抵安里之药多,发表之药少,首尾不可妄下。

  阳毒者,或发于面部,或发于背部,或发于四肢,极其稠密,状如锦纹。红赤着,胃热也。紫黑者,胃烂也。一则下之早,其热乘虚而入胃,一则下之晚,其胃热不得发越,当服消斑青黛饮。

  阴疹者,或出于胸背、手足稀而小者,此由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薰于肺,传于皮肤,而成斑点,如蚊蚋蚤虱所咬,而非锦纹也。宜服理中汤主之,其火自降,其斑自退矣。

  斑疹若自吐泻者,慎勿乱治。因其毒气,上下皆出,宜调中气。若吐泻之后,遍身发斑如锦纹者,此热即乘虚入胃,其症多得于夏天,化斑汤主之。

  [卷五\斑疹、隐疹门] 消斑青黛饮

  黄连、甘草、石膏、知母、柴胡、山栀仁、玄参、升麻、生地、黄芩、人参、青黛,生姜三片,豆豉二十粒引。

  [卷五\斑疹、隐疹门] 调中汤

  苍术、陈皮、砂仁、白芍(炒)、甘草(炙)、藿香叶、桔梗、半夏、白芷、羌活、枳壳、川芎,姜三片引。

  [卷五\斑疹、隐疹门] 化斑汤

  人参、石膏、知母、甘草、水竹叶,粳米引。

  如斑红者易治,黑者难治。

  小儿瘾疹多属于脾,以其隐隐在皮肤之间,发而多痒。或不红者,并风与湿而成也。加味羌活散治之,或加减攻毒散亦效。

  [卷五\斑疹、隐疹门] 加味羌活散

  羌活、前胡、人参、桔梗、甘草、薄荷叶、枳壳、川芎、天麻、茯苓、蝉退,姜三片引。

  [卷五\斑疹、隐疹门] 加减攻毒散

  羌活、枳壳、前胡、柴胡、当归、川芎、枳壳、桔梗、茯苓、人参、甘草、薄荷叶、防风、荆芥、苍术、芍药、生地,姜枣引。

  续诸疮验方小儿眉丛中生疮,浸淫不干者,名曰链银疮。用穿山甲前膊上甲,炙焦为末,入轻粉少许,清油调敷。

  冻耳成疮者,内服防风通圣散,外用铅粉,以水擂细,将艾揉烂,焚成乌色,研末敷之。

  [卷五\斑疹、隐疹门] 防风通圣散

  防风、川芎、当归、薄荷叶、大黄(炒)、山栀仁、赤芍、麻黄(去节)、连翘、石膏、黄芩、桔梗、滑石、荆芥、白术、甘草,加干葛,生姜引。

  身上生疮如粟米大,成块成路极痛者,此名龙缠疮。用珍珠、凤尾草,捣汁搽之。又以渣调清油敷之,效。

  [卷五\斑疹、隐疹门] 又验方

  取糯米不拘多少,浸胀擂浆,淀粉搽之。

  [卷五\斑疹、隐疹门] 治天泡疮方

  以韭菜地蚯蚓粪,炒干研撮细末,油调搽。

  小儿手足生疮,疮头黑,破流黄水,四畔浮浆极痛者,此名鱼脐疮。用蛇皮烧存性,研细末,鸡蛋清、清油调搽。

  阴囊生疮溃烂,皮脆子欲坠者,此名脆囊症,乃湿热也。用紫苏叶为末,湿则渗之,干则清油调搽。

  又方用墻中白螺壳子,为末敷之。

  凡小儿不论痈毒疮疖,及无名恶疮,破伤血出,与诸虫咬螫者,并用紫金锭水磨化,内服外涂,效不可言。

  有头顶上生疮,似流水而非流水者,以远年铁磨水搽之,其效如神。

  [卷五\斑疹、隐疹门] 又治流水疮方

  盐一盅,麦麸一盅,少将水和匀,如弹子大,放炭火上烧灰存性,如疮湿则干搽,疮干以清油调搽之。

  注:[1]常山:原韦注,五十岁以后体气衰弱者,不宜妄用。

  [2]当从: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当作”。

  [3]来时潮热: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痰火发热”。

  [4]桃枝为引最验: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东面桃柳枝煎。”[5]截后才调脾胃,只消清疟养脾: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前后发热唇膏,只因寒湿伤脾”。

  [6]如是小儿久疟: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若是产恶疾疟”。

  [7]原实者: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厚实者”。

  [8]便秘: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便闭”。下同。

  [9]先: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干”。

  [10]目闭: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烦躁”。

  [11]宜施: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为施”。

  [12]初间: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初然”。

  [13]蛔虫: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疳虫”。

  [14]三种: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三家”。

  [15]练:系“楝”字之误。

  [16]干蟾: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干蝉”。

  [17][18][19][20]川楝: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川练”。

  [21]忧虑: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忧虞”。

  [22]萝卜子:即菜藤子。

  [23]月蟾: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月蝉”。

  [24]心木位: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心本位”。

  [25]泻: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泄”。

  [26][27]川楝: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川练”。

  [28]辜疳: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无辜疳”。

  [29]脑后项边有核,如弹子大,按之则濡软而不动: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脑后项边有核如弹子,按之则动,软而不动”。

  [30]、[31]干蟾: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干蝉”。

  [32]心肺二经: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心肺”。

  [33]剪红: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煎红”。

  [34]目连?者: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目连眨者”。

  [35]妄行: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难禁”。

  [36]流行: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泻倾”。

  [37]地鸡:原书注:地鸡,即扁虫,人家房内砖下多有之。

  [38]用药而弄舌者: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现症而舌弄者”。

  [39]齿床:原书注:牙龈谓之牙床。齿床即牙床也。

  [40]治蟡回疮无价: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散用如圣无价”。

  [41]原书注:根能脱牙。

  [42]攻: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功”。

  [43]舌未加: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舌底加”。

  [44]水蜞:即蚂蟥。

  [45]惊丹: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露丹”。

  [卷五\附:秘传十三方] 1.抱龙丸:

  抱者,养也;龙者,纯阳之物也。小儿纯阳无阴,所以病则有热,热则生风,必用此药;所以养其阴而济之,令不太过也。

  又青龙位,肝木属之,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故以此药抑肝扶脾,乃名抱龙丸。治形实壮热,昏睡气粗,或痰盛壅嗽,惊风搐搦。

  牛胆南星五钱(腊月取牛胆一个,将南星去皮脐,研为末,放于牛胆中,阴干备用),天竺黄、辰砂各一钱,琥珀三分,牛黄二分,麝香半分,珍珠三分,白檀香三分,枳实、枳壳各三分,共为末,山药打糊为丸,如黄豆大,金箔为衣。潮热,灯心汤化下。惊风,薄荷汤下。

  咳嗽,白开水下。

  [卷五\附:秘传十三方] 2.凉惊丸:

  退五脏热,泻心肝火,治急惊,解胎毒,如小便黄,大便秘,丹毒斑疹,衄血,口疮,并皆治之。

  黄连五钱,泻心火;黄芩五钱,泻肺火;山栀仁五钱,泻肝火;黄柏五钱,泻肾火;大黄二钱,泻脾胃火;龙胆草三钱,泻胆火;雄黄解毒、辰砂镇心各二钱。共为末,水糊丸,如粟米大,竹叶灯心汤下。急惊,薄荷灯芯汤下。胎热,竹叶灯芯汤下。衄血,茅花汤下。

  丹毒斑疹,升麻汤下。口疮,水竹叶、薄荷汤下。

  [卷五\附:秘传十三方] 3.胃苓丸:

  分阴阳,退潮热,止吐泄,消浮肿、黄疸,调脾胃,止便浊,小儿常用之药也。

  苍术(米泔水浸去黑皮,焙干)五钱;陈皮五钱;厚朴(姜汁炒)五钱;白术五钱;粉草(炙)二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白茯苓三钱;草果仁二钱;官桂一钱。

  共为末,水糊丸,如粟米大,炒米汤下。呕吐,煨姜汤下。调胃,炒米汤下。白浊,盐汤下。泻泄,炒米、车前草汤下。潮热,水竹叶炒米汤下。浮肿,长流水、灯心、五加皮汤下。疝气,茴香汤下。黄疸,加茵陈五钱,灯心汤下。

  [卷五\附:秘传十三方] 4.养脾丸:

  治小儿脾胃虚弱,不思乳食,伤食癖积,面色黄,呕吐泻泄,腹痛膨胀,并皆治之。

  苍术(制)五钱,厚朴三钱,陈皮五钱,砂仁二钱,草果仁二钱,神曲(炒)三钱,益智仁二钱,茯苓三钱,麦芽(炒)三钱。共为末,酒糊丸,如粟米大,米饮下。

  呕吐,煨姜汤下。脾胃虚弱,米汤下。食积,山楂汤下。

  腹痛,茴香汤下。肿胀,萝卜汤下。寒泄,姜枣汤下。

  [卷五\附:秘传十三方] 5.胡麻丸:

  治小儿风疮疥癣。

  苦参五钱,何首乌、胡麻仁(炒)、蔓荆子(炒)、威仙、荆芥穗、白蒺藜(炒、去刺)、牛蒡子(炒)各三钱,石菖蒲一钱五分,干菊花三钱。共为末,酒糊为丸,如粟米大,竹叶灯心汤下。

  [卷五\附:秘传十三方] 6.神芎丸:

  治小儿上焦积热,惊风壅滞,头目赤肿,咽闭,大小便赤涩,及痰喘之症,并皆治之。

  大黄(酒蒸)、黄芩各一钱,黑牵牛头末、滑石各四钱,黄连、川芎、薄荷叶各五钱。共为末,滴水为丸,如粟米大,竹叶汤下。

  [卷五\附:秘传十三方] 7.玉液丸:

  治风壅,化痰利膈,清头目烦热,除咳嗽。

  寒水石(火锻水飞)二两,半夏(制)一两,枯矾五钱。

  共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姜汤下。感风寒咳嗽,桑白皮汤下。咳血,茅根汤下。常咳,茶汤下。咳而吐,煨姜汤下。

  [卷五\附:秘传十三方] 8.茱萸内消九:

  治偏坠,膀胱疝气,及内吊惊,啼哭不止。

  山茱萸五钱,桔梗、川芎各三钱,小茴香(炒)五钱,陈皮、青皮、白蒺藜(炒去刺)、川楝子(去核)各五钱,食茱萸(炒)、肉桂各三钱,木香二钱,枳实(炒)一钱,桃仁三钱,大腹皮(酒洗)、海藻、玄胡索(炒)各五钱,五味子一钱。共为末,酒糊丸,如粟米大,茴香汤下。久不愈者,盐汤下。

  [卷五\附:秘传十三方] 9.香连丸:

  治赤白痢相杂,里急后重。

  黄连(吴茱萸炒)五钱,广木香五钱,石莲肉三钱。

  久痢不止者,加肉豆蔻(面包煨去油)五钱。共为末,醋糊丸,如粟米大,陈米汤送下。

  [卷五\附:秘传十三方] 10.雄黄解毒丸:

  下痰去热,追虫打积。

  雄黄一钱另研,郁金三钱,巴豆霜二钱。共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痰涎壅甚,竹叶汤下。积痛,茴香汤下。缠喉风,滚白水化开吐痰。虫痛,苦楝子根白皮汤下。先以鸡蛋油煎,空心时,令儿闻之,然后服药,必要上半月,谓其虫之头向上故也。

  [卷五\附:秘传十三方] 11.至圣保命丹:

  治急慢惊风,夜啼,常服清心安神。

  全蝎十四个,蝉退(去翅足)一钱,使君子内(煨)五分,麝香半分,辰砂一钱,天麻二钱,胆星二钱,防风一钱,僵蚕(炒)二钱,白附子(制)一钱,珍珠五分,金箔四十张。共为末,粟米粉糊和匀为丸,印成锭子,薄荷汤磨服。惊风,薄荷灯心汤下,夜啼,灯心烧灰化温水下。

  [卷五\附:秘传十三方] 12.一粒丹:

  治小儿水泄。

  寒水石二两,枯矾一两。共为末,水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米汤下。

  [卷五\附:秘传十三方] 13.斩鬼丹:

  治小儿大人疟疾。

  黄丹(水飞晒干)一两,独蒜(大者)七个,捣烂和丹为丸,取端午日修合,如绿豆大,勿令妇人、鸡犬孝服见之,每于发疟日五更,用桃枝、长流水煎汤,面向东方服一丸,其效如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