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部分

诸罗县志 作者:清·周锺瑄


诸罗县志

自序

凡例

修志姓氏

地图番俗图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自序

  九州岛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以荒远无征,虑开天下后世之疑,故宁阙也。莫远于正朔不加、声教不及之地,而「交趾事迹」、「占城国录」、「西域」、「鸡林」诸志,昔人皆有取焉。若夫郡县之志乘,即其地士大夫之所纂次、贤守令之所修明,见闻之确,莫过乎此,宜若一无可疑者。然而或不尽然。故曰:世异事变,人道不殊;彼我易时,未知何如。于虖!此三代以下书册之所以日繁,而读书者之所以贵于知人论世也。

  台湾海外荒岛,诸罗僻处台之北鄙,「禹贡」无传、「职方」不纪,向存而不论之列。今天子神圣文武,削平郑氏,乃抚而有之,建立郡县;仁渐义摩,卉服雕题之众与汉人同体,涵煦乎高天厚地中者,三十四年于兹矣。其间户口之生聚,财赋之盈缩,山川、道里之险易远近,风俗、人物之臧否奢俭醇醨,城池、仓库、学校、祠庙、坛壝之缮修,农田水利之兴废,阨塞之设,兵戎之守,大致井然;前副使高公已创为「郡志」以志之矣,独邑乘缺焉。余自甲午奉调,东入鹿耳,度茑松,每思得所依据以为化理之本。及翻阅「郡志」,参之日所见闻,未尝不致叹于阙略者之多而可疑者之复不少也。考高公之修志,在乙亥、丙子之间;其时草昧初开,法制未备。譬之筑室,方初其基;譬之稽田,方艺其菑也。又兹邑延袤千里,山海崇深,所见非一、传闻异词,其记载寥寥,疑信相半,诚无足怪;至于今,不可同年而语矣。昔之鹿场,今之民居;昔之丰草,今之嘉谷;昔之椎髻,今之衣冠。簿书期会日以繁,规画营建日以多,声明文物日以盛。及是时而不亟订其讹舛、增其阙略,成一邑之志,备文献之征,后之人必有慨折衷之无自;非所以昭圣天子无外之模、久道之化,信今而传后也。因以其事请于各上宪。

  既得允,则谋可以共斯举者。漳浦有陈君梦林,旧游黔中,与家侄詹事渔璜为笔墨交;又尝从仪封张大中丞纂修先儒诸书于鳌峰书院,豫修漳州、漳浦郡县两志:是足任也。乃具书币,遣使迎致邑治(即所谓檨圃者)而开局焉;既又择凤山学生李君钦文、邑明经林君中桂与俱。会稡建邑以后三十四年之见闻,斟酌「郡志」之已载者而一总其成。陈君焚膏继晷,综核讨究,存其所信、去其所疑。起自丙申秋八月,越明年丁酉仲春而脱稿。为志十有二,志各一卷;为目四十有七。每一卷就,余辄与参互而考订之。凡所谓郡县志乘之载,各具体矣。中间因事建议,陈君留心时务,动与余合;往复论难,要于保境息民、兴教淑士,如医者之用药。纪事者,其品味也;建议者,其方也。选其品味而制之有法,使皆可用而不疑;然后各因乎人之病而寻究其方,虽不知能效与否,而必是药与是方,皆确然可自信于心而共信于人而后已。此余诸君子参互考订而不厌也。抑人之言曰:时者,事之机也。时至而事起、时穷而事变,是以圣人缘时以尽变。夫安知数十年后,气化人事更相推移,今之所信,不又为后之所疑乎?亦就目前之信而不疑者,留为掌故,备异日之征而已。

  梓成,乃呈之各上宪弁诸简端,而余并识其岁月始末于次云。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夏四月,知诸罗县事加一级周锺瑄撰。

凡例

  一、古人书志,以论述旧章经纬、当世邑治;海外新造,征献考文,百无一有。兹创立纪统,推衍义类,为卷十二、为目四十有七;而目之中,又有以类附见者。愧乏三长,要于文省事增而已!后之人,将广视听而参得失,庶于是乎取之。

  一、邑治山川丛杂,郡志多所缺略,故校勘特详,凡三易稿而就;务使肢节脉络井井分明,流峙高深各见生动。庶几碧水青山本来面目,不致尽被作者尘封耳。

  一、祀典、学校、赋役、选举,经国大猷,竟委寻源,非会稡群书莫得其概。邑治鲜藏书之家,故于此数者各讨故实,撮其要于篇首。使海外人士,知历代沿革之不同、本朝损益之尽善,不以为天下之通制邑乘可略而不载也。

  一、学宫勒御制至圣先师赞、四贤赞,「郡志」列诸「艺文」,似属非体。今合学宫兴建始末、御制训饬士子文、圣谕、条约、乡饮、养老、考校诸生、义学、社学,另为学校一卷,以昭圣天子尊师崇儒之旷典、教育士子之盛心;亦以见学校之设,非同寻常规制云尔。

  一、人物、名宦,虑事远年湮,因为立传。若其人见在,则有待焉。所谓百年之后,是非乃定也。「郡志」滥及见任官,殊乖义例。今惟已故者,乃核实立传。见在之人,功德可纪,止据事直书或连类而及。善善从长,虽匹夫匹妇不敢没也。

  一、北路为台湾肩背,兵单汛广。圣天子加意海防,绸缪未雨。故兹编分列水陆防汛,各为一条。凡阨塞险要、官兵战艘数目、塘递瞭望巡哨处所,无不毕载。而前后以己意着论,刍荛之言,宁无取焉?苟有一得,不厌千虑矣!

  一、邑人五方萃处,风俗庞杂;即诸番之俗,亦或各社不同。综其大略,汉俗分类为四、番俗分类为七。各缀本事其下,与各志土风体例稍异;欲使阅者如身履其地,而亲见之。昔李繁作「大唐说纂」,凡所纪事,每条不过数十字;前人称为简要。今兹未能;疏略轻信,浅近不学,知无所辞也。

  一、方言各志不载,近田中丞蒙斋先生纂「黔书」,依「易」「说卦」传体,另为一条。兹仿其意,略举大概,系于番俗之末,用昭海外同文之盛。抑赍素油问异语,盖古人所不废云。

  一、风俗、物产、杂记,「郡志」之外,采诸寓贤沈君光文「杂记」、海澄陈君峻「外纪」,益以耳目睹闻。摘取联串,未必当乎大雅;润色裁铸,谨以俟诸良工。

  一、灾祥、古迹,各志皆别为一卷。寺庙或附古迹,或载方外。缘建邑未久,纪载阙如,不得不裒多益寡,以就篇帙。姑合灾祥、古迹、寺庙并列于杂记,而以外纪终之。其事不关于风土、民物者,虽外纪亦一概不载。

  一、艺文之选,所重在文。古人一语不合,弃不入选;盖其慎也。若功德碑记、上下文移,败炙残羹,一概滥充樽俎,观者气塞矣。兹就「郡志」去取,稍缀新篇,冠奏疏于首;余则文以题之大小为次第,诗以人之先后为次第。篇帙无多,各体未备,故不复分类,将以俟诸来者!

  一、邑治庶事草创,补偏救弊,如水随形。数十年来,气化、人事月盛日新;较之初辟,势殊时异。故于编末,辄附管窥。非敢谓深切事情;然百闻不如一见,吏治、民生未必无小补云。

修志姓氏

  总裁: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兼理学政按察司副使加四级纪录十四次梁文科(丹崖。正白旗人,举人)。

  鉴定:台湾府知府加一级王珍(雄樵。长治人,副榜)。

  主修:诸罗县知县加一级纪录四次周锺瑄(宣子。贵筑人,举人)。

  编纂:漳州府漳浦县监生陈梦林(少林)、凤山县学廪膳生员李钦文(世勋)。

  编次:诸罗县岁贡生林中桂(秀民)。

  校刊:诸罗县儒学教谕加一级陈文海(容川。永安人,贡生)。

  督梓:诸罗县典史加一级杨云龙(大兴人,吏员)、诸罗县佳里兴司巡检加一级陈祚祯(大兴人,内阁供事)。

地图番俗图

  山川总图

  山后图

  县治图

  垂屋

  插秧

  获稻

  登场

  赛戏

  会饮

  舂米

  捕鹿

  捕鱼

  采槟榔

  山川总图

  山后图

  县治图

  垂屋

  插秧

  获稻

  登场

  赛戏

  会饮

  舂米

  捕鹿

  捕鱼

  采槟榔

卷一

  封域志

  星野建置疆界山川形胜海道潮汐风信

  先王制礼,九土攸序;分境画野,各安其居。台湾跨海以东,山环西向,拱护闽邦;土地广饶,诸罗得三之二焉。殆天造地设,以待圣人而为东方之保障者与?千峰作镇、百川汇流,据上游山海奥窔之区,必将有伟人杰士锺灵奇之气,以作桢皇家。虽县崖巨浸、强半不毛,然观象于天、察利于地,损益张弛,自兹始矣。

  星野

  建置

  疆界

  山川

  形胜(六景附)

  海道

  潮汐

  风信(增删「郡志」。飓日附)

  星野

  「周官」以星土辨九州岛之地,所建封域,各有分野,以观妖祥。其时扬州之域,南越、瓯、闽未通上国,无所谓台湾也,况诸罗乎?「晋志」于吴、越州郡各详所入度,独闽越阙焉。闽越与会稽同度;会稽入牛一度,则建安以南,其为牵牛、织女之分无疑也。

  诸罗僻在台北,古「王会」不载;星野分属,于何而辨?白麓郑氏亦邹之说曰:『诸罗系于台、台系于闽,星野宜从闽。「禹贡」扬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牛、女于辰为丑,银海之属、星纪之次。明时澎湖属于泉,泉分野从闽省为牛、女,则台从泉为牛、女无疑。台南邻于粤、北对峙于闽安,而西迫近于漳。漳分野视闽、粤分野视漳,台与漳接壤,分野从漳为牛、女无疑。唐开元僧一行有云:「星纪当云汉下流,百川归焉。其分野下穷南纪之曲,东南负海为星纪」。「尔雅」云:「星纪,斗牵牛也」。台郡宅东南,分野应属牛、女无疑』。则又有为之说者曰:『星纪,吴、越分也;银海,元武象也。刘向曰:「吴、越属斗、牛、女分」。「晋、隋、元志」:吴、越,其辰在丑」。台在泉之穷南,去闽省远矣,不宜为银海之属;又在漳之极东,去吴、越更远矣,不宜为星纪之次。穷南、极东,星土亦少异矣。台分野其在女、虚之交乎』!则又为之辨曰:『虚,元枵之次,在子之辰,齐、青州分野。分星所主在北,以台之稍迤而东,遽疑其越次、越辰,是坐井观天之见也。且从泉,近事也;从漳,纪地也。东南负海为星纪,僧一行之说也;台分野以牛、女为定,又何疑乎』?石民陈氏元麟之说则不然。其说曰:『台湾海岛之地,其域不在九州岛之限。按四译馆因外夷来贡,以外夷分方纪星;台湾原属岛夷,其次为鹑尾、其宿为翼、其辰为巳。天文「宋志」云:「鹑尾在翼、轸之交,居南方七宿之末;随南极而半入海,吕宋、淡水、台湾是也」。利玛窦云:「鹑尾之次,于律仲吕,冈山分野」(台有大、小冈山)。「尔雅」云:「鹑尾,轸、翼也」。郭璞注云:「轸、翼南方之倾,地势之下,翼已之间,火星所属,故谓之鹑尾」。至其分度,又往往不同:唐开禧起翼二十度、宋元会元历起翼二十度杪、明授时历又起翼二十度,本朝钦天监所定时宪历则止十七度整。吕宋居于巽已,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轸八度。台湾背接吕宋、右连日本,其值翼九度无疑。俗以附漳、泉分野;不知漳、泉系丑地、牛女之分,与巳位无涉;故占验之家,概与台湾同岛夷一体测验,而以里差详之,台湾为翼九度。诸罗在台北角木,远照斜插隐见,属翼八度七分之三;凤山在台南,亦同属翼九度杪。牛女、星纪约略之见,不可从也』。

  按海外见闻,如扶余、日本、占城诸国历代所纪,皆略可考。诸罗由明以前,中国人迹所未及;象绎占候,班固以来无述焉。考步之家,言人人殊;裨邻次舍,各有差谬。此以为轸,彼以为角;甲以为氐,乙以为房。南斗六星即斗牛之斗,而分野在北;北斗天枢,在张宿十度,而分野在南。盖自昔巳然。天道幽远,其理固有不可究话者。姑合诸说而并存之,以俟博雅知星者论定云。

  建置

  诸罗县故统名台湾,海外荒裔,地不知所属。明宣德间,太监王三保因风过台;则今之郡治,未入诸罗也。嘉靖四十二年,海寇林道干入台。天启元年,颜思齐、郑芝龙引倭踞其地。崇祯间,假于荷兰(即红毛)。庚辰(季麒光「郡志稿」云:『崇祯八年,荷兰始筑台湾、赤嵌二城』。则此当为庚辰,「郡志」作庚寅,误),甲螺(犹云头目,夷人所设以管汉人者)郭怀一谋逐红夷;事觉,红夷召土番追杀之,尽戮汉人于欧汪(诸罗地名。有溪曰欧汪溪,见「山川志」。此地至今多鬼,昏黑则人不敢渡。「郡志」为凤山仁寿里之欧汪,误)。

  国朝顺治十八年辛丑,郑成功自江南败归,因甲螺何斌以取台。比至鹿耳门,水骤涨(鹿耳门入台必由,海道纡曲,水浅沙胶,舟人皆插标以为识;稍有左右,则失陷。成功至,水骤涨丈余,战舰雁行而入),遂克台;置一府二县。县一曰天兴,即今诸罗地也。其明年,成功死,子经嗣;改县为州,名因之。设安抚司,号北路。

  今上康熙十七年戊午,以布政使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启圣大开修来馆于漳州,贼降者不分真伪皆收之,高爵华毂、袍帽金币,焜耀于道:多纵反间。辛酉经死,子克塽嗣,启圣计招郑行人傅为霖内应。事泄,诸与谋者皆诛死;然郑氏心腹人人自危,望我师之来唯恐不早也。二十二年癸亥,上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挂靖海将军印专征,治兵于平海。琅故提督水师,饶智勇,贼所惊惮。而是时启圣与巡抚吴兴祚谋袭鸡笼、淡水(诸罗地),绕出其背;克塽亟命何佑葺淡水城,据鸡笼以守。夏六月,将军施琅自铜山直抵八罩;刘国轩悉精锐犄角,战皆溃,遂克澎湖。秋八月,克塽纳款,佑亦降,北路悉定。于是琅疏请留台湾为外蔽;诏报可。

  二十三年,设县治于诸罗山(地为郑氏故营址),因以命名,取诸山罗列之义也。县隶台湾府,地南自茑松、新港,东北至鸡笼山后皆属焉,极海而止(置县后,以民少番多,距郡辽远,县署、北路参将营皆在关化里佳里兴,离县治南八十里。四十三年奉文:文武职官俱移归诸罗山,县治始定)。

  论曰:平台之功,始终于施、姚二公。姚为布政时,父子随师救海澄,先登陷阵,义形于色。及为总督,平金、厦,多捐金,纵反间,离郑氏腹心,师未合而台之平已握算而得矣。施受命专征,血战澎湖,厥功匪细。其最者,入台之日,释仇怨、礼降王,民安堵如故。子胥报楚方此有惭德焉,与曹武惠之下江南争烈矣。独是姚以数年之心力,定平海之全局,文物衣冠宁忘所自?施俎豆、姚弗及,于先河后海之义毋乃阙乎?斯论匪独为诸罗设也。

  山川

  邑治负山面海,内拱神州而西向;发仞于北、丛于东,而附于邑治之肩背延袤于南。凡山之绵缈阻绝、人迹不到者,统称内山。其可指而名者,自福州之五虎门,山势东入于海,导关同、白畎(二山名,在大洋中)以南,渐逼鸡笼港,突浮一屿,曰鸡笼屿(内有番社。以下凡称番社者,皆番所居),有荷兰大故城焉(在屿之西)。穿港而东,曰大鸡笼山;巍然外海之天半,是台湾郡邑之祖山也(往来日本洋船皆以此山为指南)。有隔海参差,与屿浮沉而冯翼乎兹山者,屿之西为桶盘、屿东北为鸡心、屿西南为狮球(诸屿各以象形得名);而若隐若见乎左右者,东为直加连屿、西为花矸屿(两屿各起中峰而双列小屿于旁,潮流迅急,约离大鸡笼一更水程)。由大鸡笼而西为金包里山(内有金包里社,往大鸡笼路在山之麓。沿路巨石巉岩错置,涧水纵横其下),山背有旗干石(二石对峙如旗干,故名),砥柱乎烟波。又西为小鸡笼鼻头山;山之右有石,中空如门,为石门。由小鸡笼蜿蜓而南,矗起屼立于淡水港之东北者,曰大遯山;「郡志」所谓奇独龟仑山也;是郡邑诸山之少祖。却而仄立于东者为磺山(土可煮磺,故名),西极于港口(内社二:鸡柔山、外北投)。循港逆折而东,为干豆门(大遯山麓有小山与八里坌山,夹港东西相对,其形如门。内有社五:武胜湾、内北投、摆接、麻肖翁、大浪泵)。大遯之势趋入内山,烟霏雾霭,峰峦不可数;群萃南下,奔七百余里,倐停而驻。有挺拔圆秀而特立者,曰大武峦山;则邑治之主山也。三峰并列,远护众山,奇幻莹澈,高出大武峦之背者为玉山;是邑主山之后障(山终岁为云雾所封,见之日甚鲜)。由大武峦迤■〈辶里〉而西,穿原隰二十里许,横冈如带,近贴邑治之背者,为牛朝山;土刚面阳,西向作邑。其下山自右而旋左,蛇伏于草地,尾有小山逆于水口(玉山之水,由此达于八掌溪),近依邑治,如锁钥焉。其峙于东北者曰大福兴山(一名大目根)与覆鼎金山(方言谓「釜」为「鼎」;山圆净如釜之覆,故名),同为邑治之右肩。又东而枋仔岸山(在玉山之北)、鹿楮山(在大武峦之东北)、打利山(在鹿楮之北)、鹿仔埔山(在打利川之西南),则右肩之外辅也。其峙于东南者曰阿里山(山极辽阔,内社八:大龟佛、■〈口皂〉啰婆、肚武膋、奇冷岸、■〈人米田,上中下〉米基、踏枋、鹿楮、干仔雾)与大龟佛山(在阿里川之东南),同为邑治之左肩。又东而肚武膋山(在玉山之南)、■〈人米田,上中下〉米基山(在大龟佛山之东北),则左肩之外辅也。环邑四顾,诸山森立,如踞中高坐。旁执干羽列仗于两阶之下而敞其前、自东而旋于北,为邑之右臂者,曰叶仔林山;与大武峦接。稍北为鼎盖梁山,顶平豁如釜之盖而隆其脊。与鼎盖并峙者,为梅仔坑山。耸拔于梅仔坑山之北为奇冷岸山(山之西有汉人耕种其中),前而南为尖山仔山;山皆南面,若延伫以俟人之右顾。自东而折于南、回顾于北者,为邑之左臂,曰玉案山(旧名玉枕);位踞离明,方幅苍翠,是学宫之对山也,横铺如青玉之案。玉案之后有火山(山在谷中,多石隙;泉涌,火出水中。群见「古迹」);火生于水,生克之理,固有不可知者。玉案之东北,巉岩陡绝为嵌头山;上为■〈口皂〉啰婆山,与大龟佛接。玉案之西南,以形名者为笔架山;竖脊挺步,如老翁扶筇天际,为翁仔上天山;又西为半月岭(形如上弦之月,故名)。皆邑左之外,障于南而回顾于北者也。自奇冷岸而东北,为虎尾溪之牛相触山(一在溪之南斗六门界、一在溪之北大武郡界);南北两峰,如牛奋其角而将触。中界一溪,嵯岈怒激而嶐起溪之东南,为斗六门(庄名)诸山起伏疏密;则邑右之外障,若远而若近者也。自牛相触以上,路皆在山之西而遵海以北。其极于东者,内山峰峦不可数,错置于道。东望可指者,虎尾之北,浓遮密荫、望若翠屏,曰大武郡山(山之西南有大武郡社)。东为南投山(内社二溪,南为南投、北为北投)、阿拔泉山、竹脚寮山(内有林■〈王冀〉埔,汉人耕作其中)、为九十九尖,玉笋瑶参,排空无际。其下为大吼山、筊荖山(方言筊荖,饭器也。其顶圆,亦象形以名)。又东北而为水沙连内山(内社十:峦蛮、猫丹、毛碎、决里、哈里、难斗截、福骨、罗薛、平了万、致雾);山南与玉山接,大不可极。西隔一溪,为朴仔篱山。大武郡以北,广漠平沙,孤峰秀出者,曰瞭望山;其下有北路中军之旗鼓焉,则半线(庄名)之营垒也(山北为猫罗社)。东北为猫雾拺山(东有旷埔,汉人耕作其中),东南为猫罗山。夹二山而东入为火山(见「古迹」);与玉案南北斜照,若造物者有意为之。逾大肚溪与寮望相对峙者,曰大肚山(山后为猫雾拺社)。北而沙辘山、牛骂山、崩山(土多崩陷,故名)、铁砧山(顶圆而平,故名)、宛里山(沙辘以下五山,皆大路所必经),其小焉者也。东插乎沙辘、牛骂二山之间者,为岸里山(内新附社五:阿里史、扫捒、岸里、乌牛难、朴仔篱);山险而深峻,是向时政教所不及而今慕义来归者也。东北为南日山(在铁砧之东北)、猫盂山(在猫盂社之东)。宛里以北,路渐迫于海,山峰磊落于海之滨者,曰倒旗山(山形似旗,在吞霄社西)、礁荖叭山(在后垄社前水口)。后垄、竹堑二港之北,为南山(竹堑社之南)、小凤山(俗名凤山崎。其路崎岖,多石难行也)、南嵌山(在小凤山之东北),东为太平山(在吞霄社之东)、猫里山(在后垄社之东)椰里历山、加至阁山、荖衢山(在中港社之北。椰里历、加至阁,俱在荖衢山南)、阵仔叭山(在南山之东)、邻仔叭荖山(在小凤山之东)、交眉山(在佑武乃山之东)。蹲举崚嶒,飘缈乎烟霞者,为眩眩山(下为竹堑埔,汉人耕种其中)。眩眩之北为小龟仑山(内社三:山下为龟仑、西为坑仔、南霄里)。又东而巃嵷盘礡,并障乎南日诸山之后者,为佑武乃山(在小凤山、交眉山之东,极高大)、合欢大山。遥接乎干豆门诸社者,为查内山(山麓有查内社)。自干豆门穿港以西,雄伟杰出于淡水港之东南者,曰八里坌山(在八里坌汛之南。天将雨,则云先罩其顶。外见此山凡八面,故名八里坌);是为东南之镇山,则尽虎尾、牛相触。以上诸山,大者昆季、小者儿孙矣。自半月岭益趋于南,曰马椆山。西转径仄,如重关设险,为关仔岭山(下有汉人耕种其中);状若箕张,为粪箕湖山。若小龟佛山(在粪箕湖山之西南,下有古树高数丈,相传有神附焉。近此居者,多患疾疫,故皆徙于数里之外),则视大龟佛而差等者也。小龟佛之东南为赤山,土尽赤;台多黑淤,此为正色矣。则有冲霄而起,若秉珪植璧,绕出乎玉案山之背者,曰大武垄山(与学宫遥对),俨然有端人正士之想焉(内社九:大离蚌、礁吧哖、邦鹘、内蹈纲、敦里礁吧哩、万打笼、内幽、藤桥头、美笼)。大武垄之西北,峭壁悬崖,为五步练山(以其险不可容足,故名;亦方言也)。其并而相埒者,为消离山。他如鹿驭山、东西烟山、虎头山(亦象形以名)、内茄拔山、琅包山(下有旷埔,汉人耕种其中),则又小峰之联络于南者也。其在治属而与台、凤界者,腾空起舞,卓立天骨,曰南马仙山(山后为凤山界);遥望而郁乎苍苍者,为乌山;高耸入云,为郡治之大宗者,曰木冈山(四时常罩云雾,天色晴明,则内地至澎湖便见此山。为台湾界)。西为卓猴山(在新港社东),西南为芋匏山、罗汉门山(内有大杰颠社)、猴洞山(有大石洞,行人往来皆经于此。洞外为台湾界),而左揖乎凤山之大冈(山名)。其在治属而右与凤山界者,自大鸡笼支分,东渡八尺门港,双峰遥峙,如脱颖而出,高不可极,曰山朝山(山南为蛤仔难三十六社)、买猪末山(在山朝山之南,南为哆啰满社、北为山朝社。二山相去凡百余里)。东南为蛤仔难山,南为黑沙晃山(东南有直加宣五社)、祟爻山(内有生番十社,人所不到。二山皆极高大)。又南为凤山之卑南觅山,东渐于海。

  凡水皆东流,邑治之水独西。台海在西,三邑攸同也。闽、越间水源自山汇流扬波谓之溪。溪渐于海,潮汐应焉,谓之港;海■〈氵义〉无源,潮流而潴,随其所到以为远近,亦谓之港。邑治山之背为东洋,前距西海五十里,以海为带;南北之水,滥觞四注,望而朝宗。约略计之,以溪名者三十有八、以港名者三十有五、港与溪合者十有九、海■〈氵义〉自为港者十有六,潭湖陂圳(「正韵」无此字,俗音浚)之属(俱别见「水利」)不与焉(以下每一节为一「○」,凡溪俱从■、凡港与溪合者俱从■、凡■〈氵义〉海自为港者俱从●)。

  附于邑治之右为北维。○一曰■牛朝溪,发源于大武峦(邑主山)。出大福兴、牛朝二山之北,为牛朝溪渡(往北大路渡此;夏秋水涨,小杉板头船可入渡口载五谷)。西过北新(庄名),至于小槺榔(庄名),为■龟仔港。又至西于■猴树港(商船辏集,载五谷货物),南出青峰阙(县治以南总海口,自蚊港以内诸港悉从此入。详见下),入于海。○猴树之南为■土地公港,入于荷包屿(庄名。屿内为众流所归,与港会,水面甚阔,捕鱼者日可百余人。别见「水利」)。○牛朝溪之北曰■山迭溪,发源于阿里山。南至于双溪口,合尖山仔(山名)殿仔林沟之流,西过白沙墩(庄名)之南为■笨港(商船辏集,载五谷货物)。出土狮仔(庄名),至揖仔寮(庄名),入于海。○曰■石龟溪,发源于奇冷岸(山名)。北灌于他里雾(社名)之加冬脚,南灌于打猫(社名)之大埔林(地名)、走猪(地名。别见「水利」。或云走猪圳尾有小沟,流至双溪口,与山迭溪合)。○日■阿拔泉溪,发源于阿里山。西北过竹脚寮山,为阿拔泉渡;西合于虎尾。○曰■虎尾溪,发源于水沙连内山。南出刺嘴(社名。以其番女皆针刺嘴■〈月〈勿上口下〉〉也,方言赤嘴),过水沙连社,合猫丹、峦蛮(俱社名)之浊流(二水甚浊),西过牛相触(山名),北分于东螺。又南汇阿拔泉之流为西螺,过黄地仑(左右有渡)、布屿禀(有渡),出白沙墩之北,至台仔挖(旧港名。港口原有浮屿,内可泊船;近年屿没港湮,南风时人多于此捕鱼)入于海。○曰■东螺溪,分自虎尾溪之牛相触(水色皆黑。土人云:『虎尾、东螺水清,则时事有变』。北折而西,过打马辰(有渡)、树仔脚(有渡)、猫儿干(社名。有渡),汇于●海丰港(海■〈氵义〉。商船到此,载脂麻、粟、豆。港水入至北路防汛前止),入于海。○遵海而北为●三林港(海■〈氵义〉。港口有网寮捕鱼。商船到此,载脂麻、粟、豆。港水入至二林社止)。○逾东螺曰■大武郡溪,发源于大武郡山、西出马芝遴(社名)。又西为鹿仔港(港口有水棚,可容六、七十人,冬日捕取乌鱼。商船到此,载脂麻、粟、豆。水棚别见「外纪」),入于海。○曰■大肚溪(溪面甚阔,水险急,详见「兵防」),发源于南投山。过北投、猫罗、柴坑仔(俱社名),北合水沙连九十九尖之流(水口可容小舟捕鱼),出阿束(社名)之北,为■草港(港口有水棚,取鱼;如鹿仔港),入于海。○草港之北为●水里港(海■〈氵义〉。商船到此载脂麻。港水入至一里地而止)。○大肚之北曰■大甲溪(溪面甚阔,险于大肚。详见「兵防」),发源于岸里内山。过朴仔篱山,南分于牛骂,曰牛骂溪;西入于海。○曰■崩山港(港口多石,商船到此载脂麻),分自大甲溪。西北过崩山,又西为港,入于海。○曰■大安溪(险如大甲,而溪面较狭。夏秋水涨,必俟水落,边海而行),发源于水沙连内山。北过岸里、南日二山,支分于南日(社名)之后者,曰■房里溪;支分于铁砧山之北者,曰■猫盂溪。西汇于双寮海口,入于海。○曰吞霄溪,发源于南日山;西出倒旗山之前,入于海。○曰■礁荖叭溪,发源于佑武乃山。出南日、礁荖叭二山之南,为■礁荖叭港;西入于海。○曰■后垄港,发源于猫里山。过加至阁(社名)之西,为■后垄港(在后垄社前。港面甚阔,商船到此载脂麻);入于海。○后垄之北为●中港(海■〈氵义〉。有小澳,商船到此载脂麻。港水入至社后止)。○曰■中港溪,发源于合欢大山。流于加至阁之北,出中港社西为港,入于海。○中港之北为竹堑港,发源于眩眩内山,曰眩眩溪(溪底皆石);合邻仔吧荖山之流,为■竹堑溪(溪面甚阔,多石)。溪西出为港,入于海(港阔水深,商船到此载脂麻、五谷)。又北曰■凤山溪,发源于查内山。西流于小凤山埔,入于海。○发源于查内山之北者,曰■大溪;于合欢大山者,曰支吧里溪、曰■田厝溪(近坑仔社)、曰■加冬溪(近霄里社),合北内山之流为霄里溪。过小龟仑(山名),汇大溪于南嵌(社名),为■南嵌港;西入于海(自大溪以下,五溪水底皆石。自竹堑至南嵌,俗云九十九溪;内多一溪而有十数湾折者)。○曰■长豆溪,发源于八里岔山之南,西入于海。○曰■磺溪(水不可食。详见「外纪」),发源于磺山西。过内北投,出于干豆门,入于海。○八里岔之北为■淡水港(海口水程十里至干豆门,内有大澳,分为二港。西南至摆接社止、东北至蜂仔峙止,番民往来俱用蟒甲。蟒甲者,刳独木以为小船也。澳内可泊大船数百,商船到此载五谷,鹿脯货物。内地商船间亦到此),汇合欢、龟佛、小鸡笼、鼻头(俱山名)滩流,入于海。○极于东北为■鸡笼港,西北为大海。○港以东为■八尺门港(隔港为山朝、黑沙晃诸山)。八尺门之南为■山朝溪、为■蛤仔难港(港有三合诸山,滩流与海潮汇。蛤仔难三十六社,散处于港之左右),东为大海。

  附于邑治之左为南维。○曰■八掌溪,发源于玉山。过枋仔岸、阿里、牛朝(俱山名)之西南,为八掌溪渡(邑治南。抵郡渡此);至于白须公潭(有竹筏渡)。过小龟佛山(有竹筏渡),西出为■冬港(商船到此载五谷);南出青峰阙,入于海。○曰■白水溪,发源于玉案(山名),西灌于大排竹、臭佑、下加冬(俱庄名。别见「水利」)。○曰■啯溪,发源于大武垄(山名)■十八重溪(狭而浅,以其迂回屈曲,故名十八重),合哆啰啯社北九重溪(狭浅如十八重)之流,过双溪口西南,为■急水溪(往郡大路。有渡);出小龙船窝(地名),过下急水(有渡)、刺桐脚(地名),西出内连桁(见下),北汇于蚊港(见下),入于海。○西海自青鲲身至于南、北鲲身(南鲲身、北鲲身,傍海岸二小屿。有网寮捕鱼,西为大海),东入青峰阙,为■蚊港(港面甚阔,大小船俱可泊。自此以南至麻豆港,皆此港支分。港北设网寮捕鱼塭);至于头港仔(有网寮,港南有桁及鱼),与冬港会。又南过威里(水面甚阔,有网寮),东入为●咸水港(海■〈氵义〉。郡治往笨港大路,有桥。商船辏集,载五谷货物。港水入至下加冬仔止),支分于北为●井水港(海■〈氵义〉。有竹筏渡。小杉板头船到此载五谷。港水至上帝庙边止)。○威里之南为内连桁(水面甚阔,有网寮及鱼塭),与急水溪会。又南为倒风港(分内、外倒风澳。甚阔,众水之所汇。有网寮、鱼塭)。○■倒风之水分三港:北为●铁线桥港(海■〈氵义〉。往郡大路,有桥。商船到此载五谷、糖、菁货物。港水入至打鹿峙止),南为●茅尾港(海■〈氵义〉。往郡大路,有桥。商船到此载五谷、糖、菁货物。港水入至二太爷庄止),西南为●麻豆港(海■〈氵义〉。商船到此载糖、菁货物。港水入至麻豆社边止)。○麻豆之南曰■湾里溪,发源于礁吧哖(社名)内山。南过五步练、大武垄二山,合卓猴山之流于石仔濑(有渡),西流为加拔溪,至于新社(有渡,名番仔渡)。南合乌山头之流,过赤山(有渡,名拔仔林渡),至于湾里(往郡大路,有渡);过苏厝甲(有渡)、檨仔林(有渡)、萧垄(社名。有渡),西出为欧汪溪(有渡。溪东为欧汪社、溪西为史椰甲社),入于海。○曰新港溪(有小杉板头船至大洲载五谷),发源于木冈山;流于州仔尾(南为台湾界、北为县界洲。内有鱼塭),为■新港(港另有海■〈氵义〉二:一由旧园西北流至木栅仔坑尾止,一由马鞍桥流至柳桥脚止),入于海。○新港之南,东入为●洋仔港(■〈氵义〉海)。●新港之北,东入为●湾港(海■〈氵义〉。小杉板头船到此载五谷、糖、菁货物。港水入至木栅仔止。港口甚阔,有鱼塭)、●竿寮港(海■〈氵义〉。有渡。小杉板头船到此渡客,并载五谷、糖、菁货物)、●直内弄港(海■〈氵义〉。小杉板船到此载五谷、糖、菁、货物。港水入至安定里东保止)、●西港仔港(海■〈氵义〉。有港。小杉板头船到此渡客,并载五谷、糖、菁货物。港水入至安定里西保止。港口有鱼塭)、●含西港(海■〈氵义〉。小杉板头船到此载五谷、糖菁、货物。港水亦至安定里西保止。港口有鱼塭)。含西之支分为●卓加港(海。小杉板头船到此载茅草。港水亦至安定里西保止。港口有鱼塭),西南为大海。

  右山川所纪,较「郡志」加详,亦多与「郡志」异。「郡志」据所传闻,云其略而已。即如玉山,在县治之背,全台之望也;大武峦为县治主山,青峰阙为县南扼要海口:而「郡志」皆不载,又何论其小者乎!鸡笼城在鸡笼山隔海之西北鸡笼屿,而但曰城在鸡笼;虽生长台北者,亦无从识其处也。兹卷或躬亲游历、或遣使绘图,三复考订,乃登记载。假而千秋百世陵谷依然,虽未敢谓毫发无爽,亦庶几得其大概云。

  形胜(六景附)

  邑治全台锁钥,径道蜿蜒;内控四里、四社之番民,外阨八庄、众社之要领(宋永清论)。揖鲸海而枕玉山,东西壮其流峙;右鸡笼而左猴洞,南北扃乎户庭。美哉!千里之雄图、上游之胜地已。山因火而着,潭以剑而传。岩号龙湖,开赤山庄之生面;地称蚊港,导青峰阙以分流:亦足征气象之环异、标远近之殊观也。乃若干豆门能容数百巨舰,竹堑埔足垦千顷良田。梅放莲冈,疑入罗浮梦里:松围合抱,如见台岭桥南:则又夸三邑以所无、擅海外之独有者矣。

  六景

  玉山云净山在邑治大武峦山后(有记见「艺文」)。

  檨圃风清檨圃在县署后。康熙五十五年修志,立局于此地。广可六、七亩。高燥爽垲,为邑治内第一。外环修竹,中大檨数株,屈曲、亭直、偃仰,各有其妙。盛夏酷暑,凉风暂至,披襟潇洒,不减羲皇上人也。

  北香秋荷北香湖在县北二里许(有记见「艺文」。别见「水利」)。

  水沙浮屿屿在水沙连潭中浮出(见「古迹」)。

  鸡笼积雪鸡笼山(见「山川」)。

  龙目甘泉龙目井在鸡笼山之麓(见「古迹」)。

  按「郡志」台属八景,诸罗居其一,所谓「鸡笼积雪」也。然诸罗之名迹,实不在此。台地夙号烁石流金,鸡笼居极北,稍寒,偶尔见雪,遂称胜耳。以予观玉山、檨圃、北香、水沙、龙目,皆标奇领异,足供幽人之赏、消旅客之忧;顾未有表而出之耳。然则大泽深山,佳景灭没,可胜道哉?故合鸡笼而并列之,庶几后有问津者。

  海道

  邑治海道:由青鲲身南至鹿耳门水程二十里,西至厦门水程十一更,利东南风信。由青鲲身北过青峰阙、蚊港、猴树港、笨港(笨港与澎湖遥对)、海丰港、三林港、鹿仔港、崩山港、后垄港(后垄与兴化南日遥对)、中港、竹堑港(竹堑与海坛遥对)、南嵌港(南嵌与福州闽安镇遥对)、淡水港(淡水与北茭洋遥对)、鸡笼港(鸡笼与烽火门遥对)水程一十八更,利正南风信(各港详见「兵防」)。由鸡笼西北至福州水程七更,淡水西北至福州水程八更,利东南风信。由鸡笼西南至厦门水程一十二更,淡水西南至厦门水程十一更,利东北风信。由鸡笼东北至日本水程七十二更,利西南风信。由鹿耳门南至吕宋水程七十更,利西北风信。

  潮汐

  古之论潮汐者,曰如橐钥翕张,曰如人气呼吸,曰海鱛出入,曰神龙变化;而窦叔蒙则以为水随月之盈亏,卢肇则以为日入海而潮生、月离日而潮大。余安道辟卢氏之论,谓月之所临,则水从之;水之往来,皆系于月、不系于日。此从窦叔蒙「水随月」之论而发明之也。王充「论衡」,以为水者,地之血脉,随气进退。明漳浦黄道周为之申其说曰:『天包水,水承地。一元之气,升降于太虚之中。气升而地沉,则海水溢上而为潮;气降而地浮,则海水缩下而为汐』。此主「人气呼吸」之论,古今不易之理也。夫天地之盈虚消长,不外一气之运行。气升则为盈为长,气降则为虚为消。盈而长如人气之呼也,则水溢而为潮;虚而消如人气之吸也,则水缩而为汐。盈虚消长之间,阴阳之理寓焉矣。自昼迄夜,计十二时。子至巳,阳也;午至亥,阴也:阴阳判而昼夜分。气之升降,运行于昼夜之内;气有再升、再降,故水亦有再潮、再汐也。日为太阳之气、月为太阴之气,日月之旋转,一阴阳之迭运循环不息,积三十日而一周;故潮汐亦因之,有早暮之不同焉。至于潮之有大小,则因乎时之有交变、气之有盛衰。阴阳之交,在卯、酉之月;天地之变,在朔、望之后。交则气盛,故潮犹大于余月;变亦气盛,故潮独大于余日。凡在九有之中,无殊理、亦无殊时也。

  诸罗隶于台湾,潮汐相等。初一、十六,已、亥而潮满,寅、申而潮竭。初三、十八,子、午而潮满,卯、酉而潮竭。初八、二十三,寅、申而潮满,已、亥而潮竭。「郡志」云:视同厦为较早。盖潮候有远近之不同;海之远者,其得气尤盛,故潮亦因之。由台而入同厦,水程远至十一更,无怪其然矣。若夫半线以下,潮流过北、汐流过南;半线以上,潮流过南、汐流过北,则又有方之不侔,而南北之地势异也。夫半线距诸罗百六十里耳,而南、北潮之悬殊如此;矧夫六合以外,舟车之所不至、人力之所不通,其潮汐又岂可以逆测哉!

  要之,天地为积气之域,水包乎天地之中;非水则天地之气于何而征,非天地之气则海不过为积水之区,潮汐于何而有哉!故黄道周曰:『地承水力以自持,且与元气升降,互为抑阳;而人不觉,亦犹坐于船中而不知船之自运也』。得此,可以定潮汐之论矣。

  风信(增删「郡志」。飓日附)

  清明以后,地气自南而北,以南风为常;霜降以后,地气自北而南,以北风为常。反其常,则台■〈风贝〉将作。

  南风壮而顺,北风烈而严。南风多间,北风罕断。南风驾船,常患风不胜帆,故商贾以舟小为速;北风驾船,常患帆不胜风,故商贾以舟大为稳(大理寺少卿陈汝咸为县令漳浦时,擒获海贼巨魁徐容出没于洋面者十年矣;讯之云:『南风虽有台■〈风贝〉,尚可避闪;北风起,则力不能支』。又海中严寒,故须散斗;言各散归家也)。

  风大而烈者为■〈风贝〉,又甚为台。■〈风贝〉常骤发,台则有渐。■〈风贝〉或发而倏止,台则连日或数日而止。大约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风贝〉,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九月则北风初烈,或至连月,俗称为九降风。间有台骤至,如■〈风贝〉春。船在洋中遇■〈风贝〉犹可为,遇台则不可当矣。

  过洋以四月、七月、十月为稳;盖四月少■〈风贝〉、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小阳春天多晴而风顺也。最忌六月、九月;以六月多台、九月多九降也。

  十月以后,北风常作,台■〈风贝〉无定期,舟人视风隙以来往。五、六、七、八月应南风,台发则北风先至,转而东南,又转而西南,乃止。台■〈风贝〉俱多带雨,九降则无雨而风。五、六、七月间风雨俱至,俗所谓「西北雨」、「风时雨」也。舟人视片云上黑,则收帆严舵以待之;瞬息之间,风雨骤至,随刻即止。若备之少迟,则收帆不及,或至倾覆。天边有断虹,则台将至。片云如船帆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鲎尾者曰屈鲎,出于北方又甚于他方也。海面多秽如米糠及海蛇浮游水面,亦台将至。

  十二月二十一日起有风,应明年正月有大风;二月、三月以至九月,俱按日相应。或一日之间风作二次,则所应之月台■〈风贝〉二次;多亦如之。无不应者。

  凡山澳泊船之处,有南风澳、北风澳。南风以南负山,而北面海者为澳;北风以北负山,而南面海者为澳。独五、六月应南风,或骤遇北风,不可泊北风澳。盖以北风转南,呼吸变更,台雨严厉,驾避不及,则舟立碎矣。

  ■〈风贝〉日

  正月初四日接神■〈风贝〉,初九日玉皇■〈风贝〉(此日有■〈风贝〉,各■〈风贝〉皆验;此日无■〈风贝〉,则各■〈风贝〉亦多不验),十三日关帝?,二十九日乌狗?。

  二月初二日白须■〈风贝〉。

  三月初三日上帝■〈风贝〉,十五日真人■〈风贝〉,二十三日妈祖■〈风贝〉(真人■〈风贝〉多风,妈祖■〈风贝〉多雨。以上三个月共有三十六■〈风贝〉。此记其大者)。

  四月初八日佛子■〈风贝〉。

  五月初五日屈原■〈风贝〉(系大■〈风贝〉旬),十三日关帝■〈风贝〉。

  六月十二日彭祖■〈风贝〉,十八日彭祖婆■〈风贝〉,二十四日洗炊笼■〈风贝〉(此月内三■〈风贝〉,皆系大■〈风贝〉旬)。

  七月十五日鬼■〈风贝〉。

  八月初一日灶君■〈风贝〉,初五日系大■〈风贝〉旬,十五日魁星■〈风贝〉。

  九月十六日张良■〈风贝〉,十九日观音■〈风贝〉。

  十月初十日水仙王■〈风贝〉,二十六日翁爹■〈风贝〉。

  十一月二十七日普庵■〈风贝〉。

  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风贝〉,二十九日火盆■〈风贝〉(自二十四日至年终,每遇大风,为送神风)。

  按■〈风贝〉日名目,皆怪诞不经,而验之多应,舟人避不敢行。故并志之。

卷二

  规制志

  城池衙署仓廒坊里街市桥梁津渡水利邮传养济义冢

  规海外千里以为之邑,凡城郭、宫室、都鄙、庐井、津梁,皆王政所必经也;旱潦丰凶有备,邮亭丘垄各有地也,鳏寡孤独有养也。斯邑启土以来,百废弗举,间有因者,其名云尔。非大为振刷,岂止单子如陈,道茀不行;薛宣过彭城,桥梁不治而已!单厥心力,相其缓急而先后之,苟上关乎国体,下益于民生,敢曰传舍其官;使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乎?

  城池

  衙署(公馆附)

  仓廒

  坊里

  街市

  桥梁

  津渡

  水利

  邮传

  养济

  义冢

  城池

  诸罗自康熙二十三年卜县治于诸罗山,城未筑。四十三年,奉文归治。署县宋永清、署参将徐进才、儒学丁必捷至山,定县治广狭周围六百八十丈,环以木栅,设东西南北四门,为草楼以司启闭。年久倾坏;五十六年,知县周锺瑄重修。

  论曰:三代之英,城郭沟池以为固,故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汉鼌错之言兵事曰:『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荅』(如淳曰:『蔺石,城上擂石也』。苏林曰:『渠荅,铁蒺藜也』);又曰:『调立城邑,为中周虎落』(颜师古曰:『虎落,以竹篾相连遮落之也』):言乎守之不可无具也。诸罗故无城郭,村落如晨星,无关砦堡坞;猝然有急,鸟兽骇散。刘却之乱(详见■〈艹佳〉苻),下加冬奔溃,乱民四出行劫;岂非营障不坚,村落莫能目固,故至此与?尝就此地土物所宜,为因利乘便之计;有不藉壁垒而坚者,莿竹是也。其附根节密、其枝横生、其莿坚利,若环植而外布渠荅,坚筑敌楼于东南西北之冲,即矢石炮火可左右下,敌不得近。虽云梯百丈,无所用之;雉堞岂能相过哉!今县治东北比栉可观矣,西南牛羊践履,故多阙焉;补而培护,加以楼橹,万世之功也。各庄民居稠密之处,皆当仿此。仓卒凭以相守,亦中周虎落之固矣。

  衙署(公馆附)

  诸罗县署原在佳里兴(详见「建置」);归治后,相土县内之中。四十五年,摄县篆本府同知孙元衡建大堂,后川堂、前仪门;年久渐圯。五十五年,知县周锺瑄重修;颜大堂曰「柔远能迩」。另建后堂住宅五间、左右斋阁各三间,内外廊舍俱备:皆捐己资为之。

  典史署在善化里目加溜湾街。康熙二十三年建。

  佳里兴巡检司署在县署之右。康熙四十三年建。

  儒学署(未建)

  按儒学一官,朔望宣讲圣谕、课督生徒,有教化之责。典史职在巡察捕盗,每事署其名于尾。皆与县令共相为理,衙署宜在县内者也。诸罗教谕侨寓郡城、典史署在目加溜湾,而在县者惟佳里兴巡检。佳里兴距县八十里,当未归治之前,县令、营守俱住其地;故巡检权移诸罗山耳。今县治画一,佳里兴另设防兵。愚意欲移巡检于笨港民居丛杂之地,使稽察奸宄;而移教谕、典史署归县内,庶一官各尽一官之职。但衙署经营百工器备,闲曹薄俸惮于转徙、动费民力既所不忍,而文庙、城隍诸举大工方竣,财匮力绌;存此说以俟后之锐意修举者。

  参将署原在佳里兴;归汛后(详见「兵防」),在县治北门内。前大堂,中川堂,后为私宅。康熙四十四年建。宅右为斋舍三间,斋舍之右为箭厅。五十四年,参将阮蔡文建大门、仪门。向覆以茅,五十五年火;署参将事守备游崇功重建,易茅以瓦。

  守备署在参将署箭厅之右。康熙四十四年建。五十五年火,守备游崇功重建。

  诸罗县公馆在府治东安坊。历任知县修理,规制甚备。

  茅港尾公馆在茅港尾街。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周锺瑄建。

  笨港公馆在笨港街。康熙五十五年,附近土民公建。

  论曰:公馆之设,古之驿亭。「周礼」:『遗人,所以职委积者也』。使客之往来于是乎憩,故民居不扰。其无事,则子衿里老朔望会集子弟,即此宣讲圣谕,申明条约;又乡校之遗矣。

  仓廒(社仓附)

  县仓廒,合县内十一所,在县南者七所、在县北者四所,间三百四十二(另社仓

  【第 28 页:版面影像】

  八)。

  一、县内仓八十一间:康熙四十年,知县毛凤纶建三十间;四十七年,署县宋永清建十五间;四十九年,知县刘作楫建十间;五十年,摄县篆知府周元文建六间;五十一年,知县刘宗枢建二十间。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捐修。

  一、下加冬庄仓二十间:康熙四十年,知县毛凤纶建五间;四十三年,署县宋永清建五间;五十年,摄县篆知府周元文因仓廒倒坏,罚管事丘蒲起赔五间;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建五间。

  一、新啯庄仓三间:康熙四十年,知县毛凤纶建。

  一、果毅后庄仓一间:康熙五十年,摄县篆知府周元文建。

  一、开化里赤山庄仓五间:系伪时建。倒坏一间,今存四间。历任知县捐修。

  一、茅港尾保仓十二间:康熙五十年,摄县篆知府周元文着各里管事建。

  一、府治仓八十八间:在镇北坊者一十五间、在东安坊者七十三间。系各庄里管事公建公修。

  ——以上俱县南。

  一、打猫庄仓四十三间:康熙四十年,知县毛凤纶建三间;四十九年知县刘作楫建十二间;五十年,摄县篆知府周元文建二十间;五十一年,知县刘宗枢建八间。

  一、斗六门庄仓八十五间:康熙四十年,知县毛凤纶建十六间;四十七年,署县宋永清建十间;四十九年,知县刘作楫建二十四间;五十年,摄县篆知府周元文建二十间;五十一年,知县刘宗枢建十五间。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重修。

  一、半线庄仓三间: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建。以贮半线至竹堑兵米。

  一、淡水仓二间: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周锺瑄建。以贮淡水至南嵌兵米。

  ——以上俱县北。

  社仓:一在县治、一在新化里、一在善化里、一在安定里,一在茅港尾、一在打猫庄,一在斗六门庄,一在半线庄。以上每一处各一间。康熙四十八年,署县宋永清奉文建。五十五年,知县周锺瑄重建。

  坊里

  县属辖里四、保九、庄九(里、保、庄皆汉人所居)、社九十有五(社见上「山川」注)。

  里

  开化里、善化里(俱在县治之南)、新化里(在县治之南,与台湾交界)、安定里(在县治之西南,滨海)。

  保

  赤山保、茅港尾保、佳里兴保(以上俱属开化里)、善化里东保、善化里西保、新化里东保、新化里西保、安定里东保、安定里西保。

  庄

  诸罗山庄(在县治厢外)、外九庄(北新庄、大小槺榔庄、井水港庄、土狮仔庄、鹿仔草庄、龟佛山庄、南势竹庄、大丘田庄、龟仔港庄)、大奎璧庄、旧啯庄、新啯庄、下加冬庄:以上俱在县西南。

  打猫庄、他里雾庄、半线庄:以上俱在县北。

  社

  诸罗山社、哆啰啯社(「郡志」作倒咯啯)、大武垄社、礁吧哖社、木冈社、茅匏社、内幽社、麻豆社、目加溜湾社、新社仔社、萧垄社、新港社(与台湾界)、卓猴社、大杰颠社(与凤山界):以上各社俱在县西南。

  阿里山社、踏枋社、鹿楮社、■〈口皂〉啰婆社、卢麻产社、干仔雾社、奇冷岸社(一作岖岭岸)、大龟佛社(「郡志」作大居佛):以上各社俱在县东南。

  打猫社、他里雾社、猴闷社、柴里斗六社、西螺社、东螺社、眉里二社、南社、二林社、大突社、猫儿干社(「郡志」作麻芝干)、大武郡牛相触二重坡社、南投社、猫罗社、北投社、马芝遴社、半线社、柴坑仔社、水里社、大肚社、阿束社、猫雾拺社(一作麻务捒)、沙辘社、牛骂社、崩山社、大甲东社、大甲西社、宛里社、房里社、南日社、双寮社、猫盂社、吞霄社、后垄社、新港仔社、猫里社、加至阁社、中港仔社、竹堑社、南嵌社、坑仔社、龟仑社、霄里社、上淡水社、内北投社、麻少翁社、武胜湾社、大浪泵社、摆接社、鸡柔社、鸡笼社、金包里社:以上各社俱在县北。

  山朝社:在县东北。

  康熙三十二年新附生番六社:木武郡赤嘴社、水沙连思麻丹社、麻咄目靠社、挽鳞倒咯社、狎里蝉峦蛮社(「郡志」作恋蛮)、干那雾社:以上各社俱在县北。

  三十四年新附生番九社:崇爻社、芝舞兰社、芝密社、猫丹社、荺椰椰社、多难社、水辇社、薄薄社、竹脚宣社:以上各社俱在县东北。

  五十四年新附生番五社:岸里社、扫捒社、乌牛难社、阿里史社、朴仔篱社:以上各社俱在县北。

  「郡志」「规制」载:『诸罗县社,旧管合三十二年新附,凡为社四十』。而旧管中有数社合为一社征饷者,其名皆不载。今并列之,以便省览。他如东北山后之蛤仔难三十六社、哆啰满直加宣等社,多有生番未输贡赋者。其地分注于「山川」,其事别见于「外纪」。

  街市

  十字街、太平街、镇安街:俱在县城内。

  下加冬街(在下加冬庄)、急水溪街(在溪南)、铁线桥街(市店在桥之南北)、茅港尾街(在桥南。邑治至府一路市镇,此为最大)、麻豆街(俱属开化里)、湾里溪街、湾里社街(俱属善化里)、木栅仔街(街南属新化里、街北属安定里)、新港街(属新化里)、莲池潭街(属善化里)、萧垄街(属安定里):以上俱县南。

  笨港街(商贾辏集,台属近海市镇,此为最大)、土狮仔街、猴树港街、井水港街(俱属外九庄)、咸水港街(属大奎璧庄。商贾辏集,由茅港尾至笨港市镇,此为最大):以上俱县西南:

  打猫街(在打猫庄)、他里雾街(在他里雾庄)、斗六门街(在柴里社)、半线街(在半线庄):以上俱县北。

  桥梁

  铁线桥、茅港尾桥:俱属开化里。二桥各为一港,相去十里,为县治往郡必由之路。旧时冬春架竹为之,上覆以土;夏秋水涨漂去,设渡以济行人。五十五年,知县周锺瑄各建木桥;监生陈士俊自捐银五十两募众捐资以助,兼董其事。坚致牢实,四时皆无病涉矣。

  马鞍桥:在新化里新港。架木为之,形如马鞍,故名。五十五年,附近士民重修。

  咸水港桥:在大奎璧庄。架木为之。

  二重沟桥:在他里雾庄。架木为之(以上数桥,俱可通车马)。

  他里雾桥、笨港桥:俱架木为之(以上二桥,止在冬春之间设架,以通行人)。

  津渡

  牛朝溪渡、八掌溪渡(俱属诸罗山庄)、八掌溪下渡、白须公潭渡、小龟佛山渡(俱属外九庄。以上均用竹筏)、急水溪上渡、急水溪下渡(俱属开化里。皆用竹筏)、井水港渡(属外九庄)、石仔濑渡、番仔渡、拔仔林渡、湾里渡(俱属善化里)、犁头标渡、苏厝甲渡、檨仔林渡、萧垄溪渡、欧汪溪渡(俱属安定里)、洋仔港渡、茑松渡(俱属新化里)、阿拔泉渡(在斗六门北五里)、黄地仑渡(在外九庄)、布屿禀渡、打马辰庄渡、树仔脚渡、猫儿干渡(俱属半线庄)、竿寮渡、西港仔港、含四港渡、直加弄港渡(以上四渡,俱属安定里。设双桅杉板头船以渡往来行人,水程至府三十里)。

  水利

  凡筑堤潴水灌田,谓之陂;或决山泉、或导溪流,远者数十里、近亦数里。不用筑堤,疏凿溪泉引以灌田,谓之圳;远者七、八里,近亦三、四里。地形深奥,原泉四出,任以桔槔,用资灌溉,谓之湖(或谓之潭):此皆旱而不忧其涸者也。又有就地势之卑下,筑堤以积雨水,曰涸死陂;小旱亦资其利,久则涸矣。诸邑以陂名者七十,有水源者三十有五;以圳名者五。以湖名者二,以潭名者二。水沙连以下六社民番采捕者,附载于末。

  陂

  诸罗山大陂即柴头港陂。源由八掌溪出,长二十里许;灌本庄水窟头、巷口厝、竹仔脚、无影厝等庄。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捐榖一百石、另发仓粟借庄民合筑。

  柳仔林陂源由八掌溪分流,长可十余里,大旱不涸。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捐榖一百石、另发仓粟借庄民合筑。

  八掌溪漧陂源有二:一由赤兰坑出、一由八掌溪分流,长可十余里。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捐榖五十石助庄民合筑。

  埔姜林陂源由八掌溪分流,长可十余里。康熙五十六年,庄民合筑。

  马朝后陂源由内山土地公崎流出。原有旧陂址;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捐银二十两助庄民重修。

  枫仔林陂在下加冬庄东。源由白水溪出。康熙五十四年,庄民合筑。

  佳走林陂源由草潭出。康熙四十四年,庄民合筑。

  三间厝陂在马朝后庄南。源由马朝后陂尾分出。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周锺瑄捐榖五十石助庄民合筑。

  乌树林大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长可二十余里;灌本庄大排竹、臭佑庄、客庄、本协、下加冬等庄。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捐榖一百石、另发仓粟借庄民合筑。

  安溪寮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长可十余里;灌本庄涂库仔、后镇、上帝庙、竹围后等庄。康熙三十八年,庄民合筑。

  王公庙陂在下加冬东南。源由白水溪分流。康熙五十四年,庄民合筑。

  新营等庄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长可三十里许;灌本庄太子宫、旧营、加冬脚等庄。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捐榖一百石助庄民合筑。

  牛朝庄陂在外九庄。源由井水港头出。康熙五十六年,庄民合筑。

  哆啰啯大陂源由内山九重溪出,长二十余里;灌本庄及龙船窝、埤仔头、秀才等庄,大旱不涸。康熙五十四年,各庄民同土番合筑。五十年大水冲决,知县周锺瑄捐榖一百石、另发借仓粟八百余石重修。

  大脚腿陂在哆啰啯南。源由十八重溪出,长可十里许。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周锺瑄捐榖八十石助庄民合筑。

  新陂在北新庄。源由诸罗山番仔坑流出,长可十余里。有泉,大旱不涸。康熙三十一年,垦户李承业、陈大松合筑。

  大溪厝陂在县治西南三蒲竹。源由诸罗山番仔坑分流,长十余里。康熙四十七年,庄民合筑。

  朱晓陂在外九庄大坵田。源由荷包屿大潭出,有泉;淋雨时,鹿仔草、大槺榔、坑埔之水注大潭中,透至鬼仔潭止;大旱不涸。康熙四十三年,管事同庄民合筑。

  树林头陂在外九庄。源由八掌溪尾出,长五、六里许;灌树林头、新南势竹二庄。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周锺瑄捐榖五十石助庄民合筑。

  牛挑湾陂在外九庄。源由龟仔港头出,灌牛挑湾、龟仔港二庄。康熙三十四年,庄民合筑。

  番仔陂即北香湖(见下)。

  土狮仔陂在外九庄。源由牛朝溪出,南灌六加佃庄、北灌土狮仔庄。康熙四十九年,庄民合筑。

  咬狗竹陂源由牛朝山坑流出,长二十余里;灌本庄及番婆庄、月眉潭、土狮仔、北势等庄。康熙三十二年,庄民合筑。五十六年,知县周锺瑄捐榖六十石助庄民重修。

  打猫大潭陂有泉;淋雨时,新庄、柴头港、打猫一带流水注焉。灌本庄及青埔仔二庄。康熙四十二年,庄民合筑。

  打猫山脚大陂源由山迭溪出,长十余里;灌本庄及火烧庄、南路厝等庄。康熙四十四年,庄民合筑。

  虎尾寮陂在打猫庄北。源由山迭溪分流。康熙四十七年,庄民合筑。

  双溪口大陂在打猫仑仔庄。源由山迭溪分流。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周锺瑄捐榖五十石助庄民合筑。

  西势潭陂在打猫庄西北。源由山迭溪分流,灌西势潭、柴林脚二庄。康熙四十五年,庄民合筑。五十六年,知县周锺瑄捐银一十两助庄民重修。

  大埔林陂在山迭溪北。源由山迭溪分流。康熙四十九年,庄民合筑。

  阿陈庄大陂在他里雾社东南。源有二:一由石龟溪分出,一由庵古坑出。康熙四十四年,庄民合筑。

  马龙潭陂在猫雾拺。潭有泉源;合内山之支流,长二十余里。陂流四注,大旱不涸;所灌之田甚广。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周锺瑄捐榖二百石助庄民合筑。

  粪箕湖陂在他里雾社西。源由虎尾溪出。康熙五十六年,庄民合筑。

  石榴班陂在柴里社东北。源由阿拔泉溪出。康熙四十九年,庄民合筑。

  鹿场陂在虎尾溪墘。源由虎尾溪分流。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锺瑄捐榖五十石助庄民合筑。

  打马辰陂在西螺社东。源由东螺溪出。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捐榖四十石助庄民合筑。

  涸死陂

  小埔姜林陂在马朝后半月岭。康熙四十四年,庄民合筑。

  长短树陂在下加冬西南。康熙三十六年,庄民合筑。

  吴连庄陂在哆啰啯东南。康熙五十二年,庄民合筑。

  林富庄陂在旧啯庄。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周锺瑄捐银一十两助庄民合筑。

  果毅后陂在旧啯庄。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周锺瑄捐榖一百石助庄民合筑。

  水漆林陂在赤山庄。灌本庄及大竹围、龟仔港等庄。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锺瑄捐银一十两助庄民合筑。

  涂库陂在赤山庄。灌本庄及青埔仔、中社等庄。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锺瑄捐榖八十石助庄民合筑。

  赤山陂原有旧陂址;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锺瑄捐榖八十石助庄民重修。

  洋仔庄陂在茅港尾东。原有旧陂址;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锺瑄捐榖四十石助庄民重修。

  番仔桥沟陂在茅港尾。灌佳里兴、茅港尾二庄。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周锺瑄捐银二十两助庄民合筑。

  乌山头陂即龙船窝陂。灌乌山头、二镇、龙船窝等庄。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锺瑄捐榖一百石助庄民合筑。

  新港西陂在新化里。康熙四十六年,庄民合筑。

  新港东坡在新港社。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捐榖七十石助,庄民合筑。

  北社尾陂在县治西北。灌北社尾,水牛厝二庄。康熙四十七年,庄民合筑。

  台斗坑陂在县治北。康熙四十五年,庄民合筑。

  大目根陂在县东北牛朝山后。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捐榖八十石助庄民合筑。

  刘荆庄陂在县治西。灌本庄及鹿仔草二庄。康熙三十九年,庄民合筑。

  槺榔庄陂在外九庄。灌大、小槺榔二庄。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锺瑄捐榖五十石助庄民合筑。

  竹仔脚陂在外九庄龟仔港北。康熙五十五年,庄民合筑。

  头桥陂在打猫庄东。康熙四十三年,庄民合筑。

  新庄陂在打猫西南。康熙四十三年,庄民合筑。

  坂头厝陂在打猫西。康熙四十七年,庄民合筑。

  中坑仔陂在打猫东北。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锺瑄捐榖四十石助庄民合筑。

  本厅陂在打猫本厅庄。康熙四十三年,庄民合筑。

  他里雾番仔陂在他里雾社。康熙五十年,庄民合筑。

  埔姜仑陂在他里雾社西。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捐银一十两助庄民合筑。

  猴闷陂在他里雾社北。康熙五十一年,庄民合筑。

  李望庄陂在他里雾东北。灌本庄及北势二庄。康熙五十年,庄民合筑。

  尖山庄陂在柴里社东南。康熙四十八年,庄民合筑。

  柴里庄陂在柴里社。康熙五十年,庄民合筑。

  斗六庄陂在斗六门防汛后。康熙四十九年,庄民合筑。

  大竹围陂在斗六门防汛后。康熙四十八年,庄民合筑。

  西螺引引庄陂在西螺社。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周锺瑄捐银二十两助民番合筑。

  打廉庄陂在东螺社西北。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周锺瑄捐榖五十石助庄民合筑。

  燕雾庄陂在半线社南。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周锺瑄捐榖五十石助庄民合筑。

  圳

  内林圳在打猫庄大埔林北。源由石龟溪入。康熙四十九年,庄民开浚。

  走猪庄圳源由石龟溪分入,灌走猪、排仔路头二庄。康熙三十四年,庄民开浚。

  荷包连圳在走猪庄北。源由石龟溪分入。康熙五十二年,庄民开浚。

  加冬脚庄圳在他里雾社南。源由石龟溪分入,灌加冬脚、殿仔林二庄。康熙三十六年,庄民开浚。

  石龟溪庄圳源由石龟溪分入。康熙四十五年,庄民开浚。

  湖

  北香湖在县北二里许。泉深地广,盘曲三、四里,县治东北一带之水归焉;大旱不涸。康熙三十四年,番民合筑陂于下流,名「番仔陂」。

  龙湖即赤山庄大潭。在龙湖岩前(别见「古迹」)。

  潭

  白须公潭在外九庄八掌溪北。

  何厝潭在打猫竹仔脚。

  附:水沙连潭在水沙连社(见「古迹」)。

  鬼面潭在半线山内。夏秋时雨,产鱼虾;春冬多涸。

  鼎脐挖潭在新港社之南。产鱼虾。

  潜蟳塭在新港社之南。产鱼虾。

  草塭五塭在安定里。夏秋产麻虱目鱼。

  尖山仔牛牳芝潭近海。广可一、二里。多产鱼。

  邮传

  宋建隆间,以军士递文檄,谓之铺兵。元、明因之,以至于今。明制:十里为铺,铺兵五人。诸罗自开县设铺兵六十七名,南自诸罗山铺起、至新港铺止,铺十有一;北自打猫铺起、至大肚铺止,铺十有一。各铺十里、十五里、二十里不等(铺兵工食,别载「赋役」经费」)。

  诸罗山铺在县治西门外。铺兵三名。

  哆啰啯铺在哆啰啯社。铺兵三名。

  新啯铺在新啯庄。铺兵三名。

  赤山仔铺在赤山保。铺兵三名。

  大路边铺在乌山头。铺兵二名。

  茅港尾铺在茅港尾桥头。铺兵三名。

  佳里兴铺在佳里兴保。铺兵三名。

  萧垄铺在萧垄社。铺兵三名。

  麻豆铺在麻豆社口水窟头。铺兵三名。

  目加溜湾铺在善化里。铺兵三名。

  新港铺在新化里洋仔港,与台属界。铺兵四名。

  ——以上俱县南。

  打猫铺在打猫街。铺兵三名。

  他里雾铺在他里雾社。铺兵三名。

  猴闷铺在猴闷社。铺兵三名。

  柴里铺在柴里社。铺兵三名。

  草埔铺在在西螺社南。铺兵三名。

  西螺铺在西螺社北。铺兵四名。

  埔铺在东螺社南。铺兵三名。

  小冈铺在东螺社北。铺兵二名。

  大武郡铺在大武郡社。铺兵三名。

  半线铺在半线社。铺兵三名。

  大肚铺在大肚溪墘。铺兵三名。

  ——以上俱县北。

  养济

  养济院在善化里东保。康熙二十三年,知县季麒光建。

  义冢

  一在县治之东牛朝山。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周锺瑄建。

  一在台湾县宁南坊之南鬼仔山。

  右「仓廒」以下九条,皆规制所必及。诸罗贮榖二十余万,修仓之费,无岁不有;大率修于民者二、三,修于官者七、八。以地卑湿而多风雨,室坏则榖朽;县官之考成交代在榖,虽耗己资,不敢不亟也。所最宜加意者,莫如水利、津梁。何则?地溥且长,田可以井。畏涝者秋涨骤怒,海潮汇之,虽史起、郑白无所用其智力矣。畏旱者因山泽溪涧之势,引而灌溉,先王之沟洫浍川,讵异是哉!然穿凿泉源,旁通曲引,木石之用、工力之烦既已不赀;而岁有冲决,修筑之费半于经始:故愚者怠于事而失其利,智者有其心而绌于力。且乡邻之众,谋多不集;非官斯土者激劝有道,考其成功,不委诸草莽、即废于半涂耳。锺瑄自五十三年视职,窃尝留意于斯。循行所至,度其高下蓄泄之所宜,烝髦士、召父老子弟,与之商榷;工程浩大而民力不能及,则捐资以倡之、发仓粟以贷之。决壤壅塞,则令修治,使复其旧。陂之大者,另立陂长,责以巡察,司斗门之启闭,以时其蓄泄。三年之间,田谷倍获。虽未敢希踪古先哲之遗烈,亦自尽其职之所当为云尔。北路溪流险恶,载胥及溺时时见告,匪止病涉而已。故桥梁之外,津渡尤加饬焉;而纷纷者犹欲因此窥利也。

卷三

  秩官志

  秩官列传

  县有官师,所以教养斯民也;令、丞、簿、尉皆是也。宋以前,学无专官,令佐理之;厥后有教谕、有训导。宋寨官有巡检,然率受成于令而已。既兼众职,而于民最亲;故一方之安危,系县令之贤否。「诗」曰:『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岂以强教明察之长也,弟以悦安慈惠之师也;风雅之旨,明着深切。况兹邑新造,可不务乎?尉、巡检,分任境内。司铎之谕,正谊明道,以一身表率诸生,尚无旷厥职哉!

  秩官

  列传

  秩官

  诸罗县,设自康熙二十三年。知县一员、典史一员、佳里兴巡检司巡检一员、儒学教谕一员,初由部选。康熙三十年奉旨:『台湾各官,自道员以下、教职以上,俱照广西南宁等府之例,将品级相当现任官员内拣选调补;三年满即升。如无品级相当堪调之员,仍归部选。着为令』。三十六年奉旨:『各省调补官员,知县以上俱令赴部引见,察其能否』。五十三年奉旨:『教职等官,有教习士子、作养人材之责。嗣后补授教职,俱着赴部考试引见』。五十五年奉旨:『免其来京;仍交与该督、抚考试,可用者补授』。诸罗调补自三十四年闽清知县董之弼、教谕林弼始,盖同时并调云。

  知县

  季麒光江南无锡人,丙辰进士。康熙二十二年任(有传)。

  樊维屏山西蒲州人,岁贡。康熙二十五年任。

  朱道中江南休宁人,监生。康熙二十八年任。卒于官。

  张■〈王尹〉山西崞县人,岁贡。康熙二十九年任(有传)。

  董之弼辽东人,监生。闽清县调补。康熙三十四年任。

  毛凤纶奉天人,官监生。建阳县调补。康熙三十九年任。四十三年,升江西吉安府同知。

  毛殿扬广东博罗人,甲戌进士。诏安县调补。康熙四十四年任。未数月,卒于官。赋性狷介。「漳志」称其在诏安时,人不敢干以私;革陋规、戢豪暴、设纸皂便民、修桥梁道路,善政甚多。

  李镛正黄旗人,监生。宁洋县调补。康熙四十五年任。

  刘作楫江西庐陵人,庚辰进士。由铨选。康熙四十八年任。

  刘宗枢正白旗人,监生。尤溪县调补。康熙五十一年任。以忧去。

  周锺瑄贵州贵筑人、丙子举人。邵武县调补。康熙五十三年任。

  典史

  杨辅业陕西富平人,吏员。康熙二十三年任。二十七年,升江南和州吏目。

  宋应龙直隶新乐人,吏员。康熙二十八年任。三十一年,升刑部司狱司。

  严时泰浙江钱塘人,吏员。康熙三十二年任。

  蒋复新江南颍川人,吏员。龙溪县典史调补。康熙三十六年任。

  杨永祚陕西华州人,吏员。长乐县典史调补。康熙四十年任。

  田诏尹陕西人。晋江县典史调补。康熙四十二年任。升广东五斗口巡检。

  何栋直隶安州人,吏员。泰宁县典史调补。康熙四十七年任。

  杨云龙直隶大兴人,吏员。罗源县典史调补。康熙五十二年任。五十六年,升江南靖江马驮巡检。

  佳里兴巡检司巡检

  孙寅山东禹城人,吏员。康熙二十三年任。升山西潞安府照磨。

  周彦浙江钱塘人,吏员。康熙二十八年任。升湖广安陆府照磨。

  陈治国河南禹州人,吏员。康熙三十二年任。

  郑惟哲直隶河间府人,吏员。康熙三十七年任。

  张弘宗浙江会稽人,吏员。康熙四十一年任。升松江府照磨。

  马起羲直隶人,吏员。康熙四十八年任。

  刘廷元陕西兰州卫人,吏员。康熙五十一年任。

  陈祚桢直隶大兴人,内阁供事。康熙五十五年任。

  儒学教谕

  陈志友长乐人,岁贡。康熙二十六年任。升云南蒙自知县。

  谢汝霖长乐人,己酉举人。康熙三十年任。升陕西延州知县。

  林弼莆田人,壬子拔贡。闽清县教谕调补。康熙三十四年任。

  施士岳晋江人,岁贡。闽清县教谕调补。康熙三十九年任。以忧去。

  丁必捷平和人,岁贡。福清县教谕调补。康熙四十一年任。升国子监学录。

  孙襄晋江人,岁贡。泰宁县教谕调补。康熙四十五年任。卒于官。

  陈声长泰人,丁卯举人。长乐县教谕调补。康熙四十九年任。升广东和平知县。

  陈文海永安人,岁贡。德化县教谕调补。康熙五十三年任。

  论曰:古者,建侯俭于百里。秦、汉之间,万户以上为置令。唐分天下县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赤畿者,京都所治及京之旁邑也。宋,县有望紧上中下三等。元以三万户以上者为上、万户为中、不及万户者为下。明,县不满五十里者省丞、簿。诸罗建自本朝,民户二千四百三十有六;方之前代,其在中、下之间乎。然论其地,则战国时之宋、卫、中山弗及也。自南以北,袤千有余里,往返动以月计;山深水阻,宵小易潜。县令一耳目之力,势不得不有所寄,无能出胥役、保长、通事者矣。法立弊生,其在地方害诚有之、利则未也;且事有大于此者。故尝私议:自半线大肚溪以上,宜另割为一县,建置官吏营汛,画千里之地而两之,犹古之大国也。虽一时劳费,实百世深长之计矣(详见「兵防」)。

  列传

  季麒光,无锡人,康熙丙辰进士。二十三年,知县事。时县治初设,人未向学;麒光至,首课儒童,拔尤者而礼之,亲为辨难。士被其容光者,如坐春风。博涉群书,为诗文清丽整赡。工临池。在任踰年,首创「台湾郡志」,综其山川、风物、户口、土田、阨塞;未及终编,以忧去。三十五年,副使高拱干因其稿纂而成之。人知「台郡志」自拱干始,而不知始于麒光也。

  张■〈王尹〉,山西崞县人,岁贡。康熙二十九年,知县事。性恬淡,寡所言笑。尝知漳浦,去之日,士民抱马足不得行。及再知诸罗,见邑治新造多旷土,招徕垦辟,抚绥多方,流民归者如市。三十一年蝗,■〈王尹〉日巡行阡陌间,忧形于色;竭诚祭禳,灾而不伤。莅诸四年,未尝轻笞一人、慢辱一士。其在位也,无赫赫之名,而去后尝令人思。迁河南彰德郡丞,邑人肖其像于郡治竹溪寺。

  论曰:季文才富艳,首创「郡志稿」,以发全台之聋瞶,奖掖十类。言者方于常观察之风,伟矣!张宽厚长者,两仕闽疆。汉诏有言曰:『安静之吏,悃愊亡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斯亦殆近之矣。

卷四

  祀典志

  文庙

  坛祭

  文庙坛祭

  礼莫大于祭。古昔圣贤,凡有功德于民,庙祠坛壝,厥有常典。今上加意庙学,大合乐以祀先圣、进朱子以次十哲,弁韐俱得有事春秋;由汉以来,未有若斯之盛者也。其余各以义起,在中土为由旧,在诸罗则维新;以信以时,不僭不渎。政教所格,上极霄汉、下逮渊泉,岂惟民哉,鬼神胥赖之矣!自兹以往,无或好诬征怪,不务民义,滥馨香而淫昏是崇,庶于祭之本原有合乎。

  文庙

  释奠,祭先师也。汉祀孔子于阙里。隋始命州县学,皆以春、秋仲月释奠。唐武德二年,始罢元圣周公祀;以孔子为先圣,立庙于太学。贞观四年、诏郡邑学皆立孔子庙。宋、元以来因之,庙崇王号(汉平帝封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文宣王,始设座像。宋真宗加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加大成至圣文宣王)。其群弟子及从祀诸儒,历代或封公侯、或加师保。庙制始于宋太祖,诏庙门立戟十六;徽宗加戟二十四。元以殿为大成殿。冕服始徽宗,加冕十二旒、服九章;元因之。明永乐八年,正文庙圣贤塑像衣冠,令合古式。其祭品无考。祭乐:南宋用六佾,唐用宫悬。宋景佑间,始诏上丁释奠,设登歌之乐。明成化间,加八佾:堂上、堂下之制始备。嘉靖九年,诏易大成至圣文宣王封号曰至圣先师孔子;改大成殿曰先师殿、戟门曰庙门;四配、十哲俱称为子,诸儒称先儒某子。悉撤座像,题以木主。乐仍六佾。每祭,先师用帛一、羊一、豕一、爵三、豋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八、豆八;四配共享羊一、豕一,各帛一、爵三、豋一、铏二、簠一、簋一、笾豆各六;十哲共享帛二、豕二,各爵一、铏一、簠一、簋一、笾豆各四;每庑共享帛一、豕一,每四坛共享爵四、簠一、簋一、笾豆各四。外用勺一以挹酒,云靁罇一以盛初献酒,象罇一以盛亚献酒,一犠罇以盛终献酒。大合乐:麾一、柷一、敔一、琴六、瑟二、钟磬各十有六、埙二、箎二、箫四、凤萧四、笙六、笛四、搏拊鼓二,应鼓如之;乐生三十八人、工歌六人。旌二、仑三十六,翟如之;舞生三十六人。国初因之;属兵火未息,乐、舞缺焉。康熙二十六年,诏天下郡县选乐、舞生,大合乐以祀先圣。定例:丁祭国子监十笾、十豆、舞用六佾;各府州县八笾、八豆,舞亦六佾;乐器俱照「会典」原定遵行。正献官一(府州县掌印官)、分献官四(殿上以佐贰官、两庑教官)。是年,诏天下武臣自副将以上,入庙陪祭行礼。四十九年,诏自把总以上,俱入庙陪祭行礼。执事生员无定数。祭于春、秋二仲上丁之日。

  诸罗自康熙二十五年设学,乃有释奠之祭。时庙在善化里西保(即目加溜湾),春、秋为篷厂以祭,弗克成礼。四十三年,县治归诸罗山。四十五年冬,海防同知孙元衡摄县,建大成殿(详见「学校」)。乃奉迎先师、四配、十哲、先贤、先儒入县治新庙,舍菜如上丁之仪;别奉启圣公及从祀于义学以祭。四十八年,凤山令宋永清署县,建启圣祠两庑。是年,秋祭启圣公,从祀始各安其位。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重修大成殿、启圣祠,重建两庑(俱见「学校」)。今庙在县治西门外。其祝文云:『维某年某月某日某官某,敢昭告于至圣先师孔子:惟先师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维兹仲春(秋),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配。尚飨』!

  东配二位

  复圣颜子回(鲁人。兖国公)、述圣子思子伋(至圣孙。沂国公)。

  西配二位

  宗圣曾子参(南武城人。威国公)、亚圣孟子轲(邹人。邹国公)。

  东哲六位(原五位。康熙五十一年,诏以朱子升十哲之未位,西向,次卜子下)

  闵子损(鲁人。费国公)、冉子雍(鲁人。薛国公)、端木子赐(卫人。黎国公)、仲子由(卞人。卫国公)、卜子商(卫人。魏国公)、朱子熹(新安人。徽国公)。

  西哲五位

  冉子耕(鲁人,郓国公)、宰子予(鲁人。齐国公)、冉子求(鲁人。徐国公)、言子偃(吴人。吴国公)、颛孙子师(陈人。陈国公)。

  东庑先贤(旧有曾晢、伯鱼,今配祀启圣祠;有颜何,今罢。见祀三十一位)

  澹台子灭明(武城人。金乡侯)、原子宪(鲁人。任城侯)、南宫子适(鲁人。汝阳侯)、商子瞿(鲁人。须昌侯)、漆雕子开(鲁人。平舆侯)、樊子须(鲁人。益都侯)、公西子赤(鲁人。巨野侯)、梁子鹯(齐人。千乘侯)、冉子孺(鲁人。临沂侯)、伯子虔(鲁人。沐阳侯)、冉子季(鲁人。诸城侯)、漆雕子哆(鲁人。濮阳侯)、漆雕子徒父(鲁人。高宛侯)、商子泽(鲁人。邹平侯)、任子不齐(楚人。当阳侯)、公良子孺(陈人。牟平侯)、奚容子蒧(鲁人。济阳侯)、颜子祖(鲁人。富阳侯)、勾井子疆(卫人。滏阳侯)、秦子商(鲁人。冯翊侯)、公祖子勾兹(鲁人。即墨侯)、县子成(鲁人。武城侯)、燕子伋(秦人。汧源侯)、颜子之仆(鲁人。宛勾侯)、乐子欬(鲁人。建城侯)、邽子巽(鲁人。高堂侯)、公西子舆如(鲁人。临朐侯)、公西子蒧(鲁人。徐城侯)、陈子亢(陈人。南顿侯)、琴子牢(卫人。阳平侯)、步叔子乘(齐人。传昌侯)、

  西庑先贤(旧有颜路,今配祀启圣祠;有公伯寮、秦冉,今罢;蘧瑗、林放,改祀于乡。见祀三十一位)

  宓子不齐(鲁人。单父侯)、公冶子长(齐人。高密侯)、公晢子哀(齐人。北海侯)、高子柴(卫人。共城侯)、司马子耕(宋人。睢阳侯)、有子若(鲁人。平阴侯)、巫马子施(鲁人。东阿侯)、颜子辛(鲁人。阳榖侯)、曹子恤(蔡人。上蔡侯)、公孙子龙(楚人。枝江侯)、秦子祖(秦人。鄄城侯)、颜子高(鲁人。雷泽侯)、壤驷子赤(秦人。上邽侯)、石作子蜀(成纪人。成纪侯)、公夏子首(鲁人。巨平侯)、后子处(齐人。胶东侯)、公肩子定(鲁人。梁父侯)、鄡子单(聊城人。聊城侯)、罕父子黑(鲁人。祈乡侯)、荣子旗(鲁人。厌次侯)、左人子郢(鲁人。南华侯)、郑子国(鲁人。朐山侯)、原子亢(鲁人。乐平侯)、廉子洁(卫人。胙城侯)、叔仲子会(鲁人。博平侯)、狄子黑(卫人。林虑侯)、子蔑子忠(圣兄孟皮子。郓城侯)、施子之常(鲁人。临濮侯)、秦子非(鲁人。华亭侯)、申子枨(鲁人。文登侯)、颜子哙(鲁人。济阴侯)。

  东庑先儒(旧有荀况、刘向、王肃、杜预,今罢;郑众、卢植、服虔,改祀于乡;朱熹,升入十哲。见祀一十七位)

  左子丘明(汶上人。中都伯)、谷梁子赤(鲁人。睢阳侯)、高堂子生(鲁人。莱芜侯)、毛子苌(河间人。乐寿伯)、杜子子春(偃师人。侯氏伯)、王子通(河津人)、欧阳子修(庐陵人)、周子敦颐(道州人。道国公)、程子颐(洛阳人。洛国公)、张子载(郿州人。郿伯)、杨子时(将乐人。将乐伯)、罗子从彦(南剑人)、陆子九渊(金溪人)、蔡子沈(建阳人。祟安伯)、许子衡(河内人。魏国公)、陈子献章(新会人)、王子守仁(余姚人。新建伯)。

  西庑先儒(旧有戴圣、贾逵、马融、何休、王弼,今罢;郑玄、范宁、吴澄,改祀于乡。见祀一十七位)公羊子高(临淄人。临淄伯)、伏子胜(济南人。乘氏伯)、子国子安国(先圣十一世孙。曲阜伯)、董子仲舒(广川人。广川伯)、后子苍(郯城人)、韩子愈(南阳人。昌黎伯)、胡子瑗(秦州人)、程子颢(洛阳人。豫国公)、邵子雍(涿州人。新安伯)、司马子光(■〈氵朿〉水人。温国公)、胡子安国(崇安人。建宁伯)、李子侗(剑浦人。越国公)、吕子祖谦(寿州人。开封伯)、张子■〈木式〉(汉川人。华阳伯)、真子德秀(建宁人。浦城伯)、薛子瑄(河津人)、胡子居仁(余干人)。

  启圣祠

  释奠,先祭启圣公也。启圣旧无祭。宋真宗咸平三年,封孔子父叔梁纥为齐国公。元文宗至顺初,加封启圣王。明嘉靖九年,议以启圣无祭为阙典,又颜子、曾子坐于堂上而颜子父路、曾子父点乃在庑下及孔鲤、孟孙氏亦无祭,非推祭所生之义,乃请立祠,祀叔梁纥为启圣公;以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氏配,程珦、朱松,蔡元定从祀。万历二十四年,进周敦颐父周辅成从祀,位居程珦之上;共八人。祭启圣公,牲帛、笾豆视四配,四配视十哲,四从祀视两庑,祭仪如先师。庙祭于春、秋二仲,与释奠同日。祠在学宫大成殿之后。其祝文云:『惟公诞生至圣,为万世王者师,功德显著。今兹仲春(秋),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用伸常祭;以先贤颜氏、曾氏、孔氏、孟孙氏配尚飨』!

  东配先贤

  颜氏无繇、孔氏鲤

  西配先贤

  曾氏点、孟孙氏成。

  东从祀先儒

  周氏辅成、朱氏松。

  西从祀先儒

  程氏珦、蔡氏元定。

  论曰:诸儒从祀,历代折衷群议,或升或罢、或改祀其乡,详且慎矣。至今上而特升朱子以次十哲,道学昌明,如日中天。然窃有闻诸前人以俟论定者:一则明嘉靖间王世贞之议以有若、南宫适补十哲也,以宋范仲淹跻从祀也。其言:『有若、南宫适二子言行纯媺,可从颛孙师进补之例。仲淹能于戎马倥偬之际,导大儒张载以「中庸」。中庸之表章,自仲淹始,才气犹在涑水之上』。一则万历间国子学录张养蒙之议林放、蘧瑗之不必改祀于乡,张载之父应比例于周、程、朱,蔡元定之宜祀于两庑也。其言:『不见传记、不及门而从祀者,不止林放、伯玉;况一探本超乎时尚、一出处合乎圣人,则从祀正合圣意。周辅成既得比例珦、松,则载之父自应比例辅成。而蔡元定精诣卓识,早闻性道;今从祀启圣,似以沈之故而崇报其父,非所以彰元定之贤』。一则天启间御史董翼之议孔子追封不宜仅及其父也。其言:『防叔(孔子曾祖,初徙居于鲁者)、仲夏(孔子祖)宜与叔梁纥一体追封崇祀;就启圣祠仿同堂异室之例,或并称启圣公而别以世次、或并称公而酌定二谥以别于启圣。崇报孔子之体,庶乎其备』。而当嘉靖间,有永丰训导罗恢者亦言孔门从祀当以道学论;「论语」记有若之言四,皆有裨世教云云。愚窃以南宫适之王圣门,既嘉其言行而娶以兄子,又称其君子尚德,其贤实非宰我、冉有所及。今纵不必退宰我、冉有于两庑之列,亦何不可升南宫、有若于朱子之上?度亦子朱子所心喜也。仲淹以名教乐地引张载,当仁宗朝,数请兴学校、本行实,于是诏天下州县皆立学行科举法。宋一代道学之盛,实始于此。故先儒论宋朝人物,以仲淹为第一。其宜从祀,抑又何疑?濂、洛、关、闽阐发性与天道无余蕴,所学同出一源。今功令特以性理取士,周、程、朱均得追崇其父,岂宜于载而独缺典?孔子大圣,推恩宜不与诸贤同。且推恩臣下,尚荣施三世,岂于圣人而独斩?至于蘧伯玉、林放之不必改祀,蔡元定之宜祀两庑;诸如此论,皆确有至理可行,绝非好奇立异以新人耳目者可同日而语也。

  坛祭(城隍庙、勾芒、旗纛附)

  社稷坛

  祭社稷也。社祭五土,稷祭五谷。宋时,社稷、风雨师各一坛。明,社稷另为一坛。坛制:高三尺四寸,方、广各二丈五尺。神坐南向北,取阴幽之义也。东、西、南、北出陛各三级,坛下前一十五丈,东、西、南各五丈;缭以垣,由北门入。神以柱石为主,长二尺五寸、方一尺一寸;剡其顶,形如钟,瘗于坛之正中近南。上露圆尖神牌二,左稷、右社;以木为之,朱漆青书,题「本县县社之神」、「本县县稷之神」。牌藏于城隍庙;祭之日,设于坛。正印官莅祭,行三献礼。祭品:羊豕各一、笾豆各四、簠簋各二、铏各一、爵各三、帛各一(色用黑)。乐用鼓吹。今仍其制。祭以春、秋二仲上戊之日。坛在县治西南隅;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建。其祝文云:『品物资生,蒸民乃粒;养育之功,司土是赖。惟兹仲春(秋),礼宜告(报)祀。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尚飨』(明有里社坛。今乡有春秋祈谷报赛,不设坛)!

  山川坛

  祭山川也。「礼」:『诸侯祭封内山川』。今之令长视古诸侯,于法得祀。唐,山川与雨师雷师合祀。宋,山川与社稷合祀。元以风云雷雨附于社稷,而别祀山川。明洪武初,立山川坛于城西北、风云雷雨坛于城西南。六年,合山川、风云雷雨为一坛。十四年,更以城隍合祭。坛制:坐北向南,门由南入。东、西、南、北出陛各五级,不设石主。他制与社稷同。神牌三,中题「风云雷雨之神」、左「本县境内山川之神」、右一本县城隍之神」。正印官莅祭,行三献礼。祭品:羊三、豕三、笾豆各四、簠簋各二、铏各一、爵各三、帛各一(色用白)。乐用鼓吹。献礼,先风云雷雨、次山川、次城隍。今仍其制。祭以春、秋二仲上已之日。坛在县治西南隅;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建。读祝,在风云雷雨神位前。其祝文云:『惟神妙用神机,生育万物;奠我民居,足我民食。某等钦奉上命,职忝兹土;今兹仲春(秋),谨具牲醴庶品,用伸常祭。尚飨』!

  邑厉坛

  祭邑厉也。古祭法有泰厉、公厉、族厉,此厉祭之所自始。明洪武三年,诏各府州县岁祭无祀鬼神。其制:坛方、广各一丈五尺,高二尺;前陛三级,余无阶,缭以垣。今郡县之制不一。先期三日,牒告城隍。至日,迎城隍神位于坛主其事;用羊一、豕一、爵三。设无祀鬼神牌于坛下左右,题「本县境内无祀鬼神」;用羊二、豕二解置于器,酒醴、羹饭、冥衣罗列甚备。其行礼,止于城隍神位前。每岁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凡三祭。坛在县治北隅。康熙五十五年,北路营守备游崇功募建;为屋祀浮屠以主之(祭厉文词繁不载。明初,各乡有乡厉坛。今罕有设者)。

  城隍庙

  祀城隍也。有庙无专祭,合祭于山川坛。在县署之左。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捐俸建,规制颇宏敞。参将阮蔡文捐银四十两为助。

  宁化李元仲曰:『古祀社稷于西郊,西、阴之成也;山川于南郊,南、阳之盛也;厉于北郊,北、阴之极也。坛而不屋,受风霜雨露以达天地之气也。社稷北向,地道阴也。日用上戊,戊、土也。祀风伯于立春后丑,丑、近箕星次也;祀雨师于立夏后申,申、近毕星次也。今于二仲上已,从社稷也。祀无祀于清明、中元、孟冬,雨露既濡、霜露既降,必有怵惕凄怆之心也』。诸罗坛壝,皆破荒为之;而城隍襄事于阮参戎、厉坛继成于游守戎,有同舟共济之义焉。若夫邑有名宦、乡贤,古所谓法施于民则祀之者也、乡先生没而祭于社者也。今两祠并建矣。新造之邑,乡贤固有待。名宦则建邑三十三载,历令、尉数十人。如开辟之季麒光,佥之舆论,亦既曰『首创「台志稿」矣。喜造士矣』;如张■〈王尹〉,则又曰:『招徕抚绥矣,且肖像而礼之矣』。夫独不可崇而俎豆之乎?章缝之士,责将谁诿也!

  勾芒

  立春,祀勾芒也。前一日,正印官于东郊行四拜礼,迎勾芒至仪门,西向。立春候,县官吏具公服礼勾芒,以彩仗鞭牛者三;劝耕也。礼毕,附祀于土地神。

  旗纛

  祭军牙六纛也。世传为蚩尤氏,原无庙。内地间有之,或藏神位于军器局。明制:九月霜降日,都督府卫所等官祭之;用羊一、豕一、帛一(色用白)。先一日,具仪仗迎旗纛;及期,行三献礼。今镇防官平时多设位于衙署,霜降则迎于演武亭而祭之。其祝文云:『惟神正直无私,指挥军士,助扬威武,皆仗神功。某等领承上命,守御兹土;时维季秋,谨以牲醴庶品,用伸常祭。尚飨』(诸罗未有演武亭,张幕而祭于教场)!

卷五

  学校志

  学宫义学社学

  柳柳州有言:『孔子之道,与王化为远近』;岂不谅哉!昔者,子盖尝欲乘桴浮于海,越二千余年而其言竟验。断发文身之区,化为庠序、次冠、礼乐之地;番社子弟,并设馆延师而教之学,盛矣!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今天子御极五十余载,仁渐义摩,殆为过之;宫墙巍焕,章缝彬彬,不亦宜乎?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洋洋乎天子之文德与圣人之教思并无斁矣!

  学宫

  义学

  社学

  学宫

  诸罗县,初未有学。康熙二十五年、台厦道周昌请于三县各建儒学,始为茅茨数椽于善化里之西保。三十四年,台厦道高拱干有建学之议。教谕林弼奉檄庀材,粗成栋宇;以群议基址不固,复行拆卸,止留殿屋一间栖先师之神。四十三年,凤山知县宋永清署县事,奉文移归诸罗县治,与诸生度地议建学宫;周城内外卜吉三处,听诸生自择其尤,定基于城之西门外。永清首捐百金,合教谕丁必捷、贡廪诸生公捐并前县毛凤纶公费,计五百余金。甫架梁,而知县毛殿扬莅任;未数月,殿扬卒,事遂寝。四十五年,海防同知孙元衡摄县,乃兴工建大成殿棂星门。台厦道王敏政、知府卫台揆、北路参将张国、教谕孙里各捐俸为助;不足者,元衡肩为己任焉,成宋志也。四十七年,宋永清再署县事,建启圣祠于大成殿之后及东西两庑;岁久渐圯。五十四年九月,■〈风贝〉风发屋,榱栋朽折,倾倒殆尽;知县周锺瑄大修大成殿、启圣祠,重建东西两庑。启圣祠左为明伦堂,堂左楔木为卧碑;右为文昌祠。联两庑而下,东为宿斋所、西为器库,为二门三楹。门外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前为棂星门,周围墙八十六丈四尺。东为礼门、西为义路,前为照墙。是役也,工起于五十四年十月,成于五十五年十一月,计费白金一千五百有奇;不借助士民一钱、动用民间一役,皆知县独力成之。有捐俸一百两以襄厥举者,本路参将阮蔡文也。

  按诸罗置县自康熙之二十有三年。越二年而宪副周公始请建学,十有一年而高公始议创建,又十年而凤山令宋君始基之,又二年而郡司马孙公始营之,又二年而宋君再营之。越七年而风雨漂摇,几为茂草;至今日而规制粗备焉。岂惟礼乐百年后兴哉,即讲学行礼之所且积之三十余年乃告厥成矣。前此学未有明伦堂。夫三代之学,所以明人伦也;伦之不明,所学何事?诚如陈中丞湄川先生「台湾明伦堂记」所谓『有人类即有人心、有人理,天造地设而有明伦堂。堂之不立,则士子讲诵无地,必至人伦不明,人理泯而人心昧,将不得为人类』。若文昌祠之建,前人以为士子幸禄籍之及,而列道家荒诞之神于先师之侧。然天下儒学所在,多有借为阴翼,用费激劝,亦圣人圣道设教之所不废也;纪其营建。凡事关学宫以内者,悉列于左。

  宸翰

  国朝二十四年,御书「万世师表」扁,悬挂直省各府州县文庙。

  康熙二十五年,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四贤赞」,颁行直省各府州县,勒石学宫。

  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

  盖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传而圣人代宣其蕴。有行道之圣,得位以绥猷;有明道之圣,立言以垂宪。此正学所以常明、人心所以不泯也。粤稽往绪,仰溯前徽:尧、舜、禹、汤、文、武达而在上,兼君师之寄,行道之圣人也;孔子不得位,穷而在下,秉删述之权,明道之圣人也。行道者,勋业炳于一朝;明道者,教思周于百世。尧、舜、文、武之后,不有孔子,则学术纷淆、仁义湮塞,斯道之失传也久矣;后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为治国平天下之准,其奚所取衷焉!然则孔子之为万古一人也,审矣。朕巡省东国,谒祀阙里,景仰滋深。敬摛笔而为之赞臼:清浊有气,刚柔有质;圣人参之,人极以立。行着习察,舍道莫由;惟皇建极,惟后绥猷。作君作师,垂统万古;曰惟尧舜,禹汤文武。五百余岁,至圣挺生;金声玉振,集厥大成。序书删诗,定礼正乐;既穷象系,亦严笔削。上绍往圣,下示来型,道不终晦,秩然大经。百家纷纭,殊途异趣;目月无踰,羹墙可晤。孔子之道,惟中与庸;此心此理,千圣所同。孔子之德,仁义中正;秉彝之好,根本天性。庶几夙夜,勖哉令图;溯源洙泗,景躅唐虞。载历庭除,式观礼器;摛毫仰赞,心焉遐企!百世而上,以圣为归;百世而下,以圣为师。非师夫子,惟师于道;统天垂世,惟道为宝。泰山岩岩,东海泱泱;墙高万仞,夫子之堂。孰窥其藩,孰窥其径?道不远人,克念作圣。

  四贤赞

  颜子

  圣道早闻,天资独粹;约礼博文,不迁不贰。一善服膺,万德来萃;能化而齐,其乐一致。礼乐四代,治法兼备;用行舍藏,王佐之器。

  曾子

  洙泗之传,鲁以得之;一贯曰唯,圣学在兹。明德斯民,止善为期;格致诚正,均平以推。至德要道,百行所基;纂修统绪,修明训辞。

  子思子

  于穆天命,道之大原;静养动察,庸德庸言。以育万物,以赞乾坤。九经三重,大法是存。笃恭慎独,成德之闻;卷之藏密,扩之无垠。

  孟子

  哲人既萎,杨墨昌炽;子舆辟之,曰仁曰义。惟善独阐,知言养气;道称尧舜,学屏功利。煌煌七篇,并垂六艺;孔学攸传,禹功作配。康熙四十一年,御制训饬士子文,颁行天下学宫,训饬士子。

  国家建立学校,原以兴行教化、作育人材,典至渥也。朕临驭以来,隆重师儒、加意庠序;近复慎简学使,厘剔弊端,务期风教修明、贤才蔚起,庶几朴棫作人之意。乃比来士习未端,儒效罕着。虽因内外臣工奉行不能尽善,亦由尔诸生积锢已久,猝难改易之故也。兹特亲制训言,再加警惕。尔诸生,其敬听之!

  从来学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学。学术事功,源委有叙。尔诸生幼闻庭训、长列宫墙,朝夕诵读,宁无讲究?必也躬修实践,砥砺廉隅,敦孝顺以事亲、秉贞忠以立志。穷经考义,勿杂荒经之谈;取友亲师,悉化骄盈之气。文章归于醇雅,毋事浮华;轨度式于规绳,最防荡轶。子衿佻达,自昔所讥。苟行止有亏,虽读书何益?夫若宅心弗淑,行已多愆。或蜚语流言,胁制官长;或隐粮包讼,出入公门;或唆拨奸猾欺孤凌弱,招呼朋类结社要盟。乃如之人,名教不容、乡党弗齿;纵幸脱褫朴、滥窃章缝,返之于衷,能无愧乎?况乡、会科名,乃抡才大典,关系尤巨;士子果有真才实学,何患困不逢年。顾乃标榜虚名,暗通声气,夤缘诡遇,罔顾身家;又或改窜乡贯,希图进取,嚣凌腾沸,网利营私:种种弊端,深可痛恨!且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贵以正。若兹厥初拜献,便已作奸犯科,则异时败检踰闲,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持正,为国家宣猷树绩,应后先疏附之选哉?朕用嘉惠尔等,故不禁反复惓惓。兹训言颁到,尔等务共体朕心,恪遵明训;一切痛加改省、争自濯磨,积行勤学,以图上进。国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特尔身有荣,即尔祖父亦增光宠矣。逢时得志,宁俟他求哉!若仍视为具文,玩愒勿儆,毁方跃冶,暴弃自甘;王章具在,朕不能为尔等宽矣!

  自兹以往,内而国学、外而直省乡校,凡学臣、师长皆有司铎之责者,并宜传集诸生,多方董劝,以副朕怀。否则职业弗修,咎亦难逭,勿谓朕之不预也。尔多士尚敬听之哉!

  条约

  国朝顺治九年,命礼部因明旧制,复刊卧碑文于学官之左,晓示生员。

  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条,开列于后:

  一、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非为者,子既读书明理,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

  一、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书史所载忠清事迹,务须互相讲究。凡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留心。

  一、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术邪刻,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杀其身,常宜思省。

  一、生员不可干求官长、结交势要,希图进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一、生员当爱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与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

  一、为学当尊敬先生。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再问,毋妄行辩难。为师者,亦当尽心教训,勿致怠惰。

  一、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

  一、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

  是年,复颁行六谕,令地方官责成乡约人等每月朔望宣诵。

  一、孝顺父母。

  一、尊敬长上。

  一、和睦乡里。

  一、教训子孙。

  一、各安生理。

  一、莫作非为。

  康熙九年,颁上谕十六条。每月朔望,有司偕绅衿齐集明伦堂及军民人等,俱听宣讲。

  一、敦孝弟以重人伦。

  一、笃宗族以昭雍睦。

  一、和乡党以息争讼。

  一、重农桑以足衣食。

  一、尚节俭以惜财用。

  一、隆学校以端士习。

  一、黜异端以祟正学。

  一、讲法律以儆愚顽。

  一、明礼让以厚风俗。

  一、务本业以定民志。

  一、训子弟以禁非为。

  一、息诬告以全良善。

  一、戒窝逃以免株连。

  一、完钱粮以省催科。

  一、联保甲以弭盗贼。

  一、解雠忿以重身命。

  十八年,颁「乡约全书」。每月朔望,有司偕绅衿齐集明伦堂及军民人等,并听宣讲。

  二十六年,驻防镇江将军董某疏称:『臣见京口官兵经过文庙,多有不下马者,乞通行禁饬』。于是诏于学宫照墙东西立「下马牌一,牌各书满、汉文,军民莫不知有庙庭之尊矣。

  养老

  国朝顺治二年,诏各省州县:每岁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于儒学举行乡饮酒礼。,设宾、僎、介、主,读律令,申明朝庭之法,敦叙长幼之节。其动费于「存留钱粮」内支办,永为定例。正宾以绅衿为之,介、宾则耆民之有行义者。诸罗乡饮,始于康熙四十七年。

  康熙九年,奉恩诏:耆民八十以上者,给与绢一疋、绵一觔、米一石、肉十觔。

  二十七年十月,奉恩诏:军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泛差役;八十以上者,给与绢一疋、绵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

  四十二年三月,奉恩诏:军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泛差役;八十以上者,给与绢一疋、绵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岁者,题明给与建坊银两。

  四十八年三月,奉恩诏:军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泛差待;八十以上者,给与绢一疋、绵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岁者,题明给与建坊银两。

  五十二年三月,奉恩诏:军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泛差役;八十以上者,给与绢一疋、绵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岁者,题明给与建坊银两。

  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恭遇皇上六旬万寿,各省耆老亲诣阙廷叩祝,皇上召至畅春苑宫门外赐宴。奉上谕云:『「书」称文王善养老者。孟子云:『七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帝王之治天下,发政施仁,未尝不以养老尊贤为首务。近来士大夫只论做官之贤否、移风易俗之效验,所以不暇讲究孝弟之本心。今日之会,特出此意。若孝弟之念少轻,而求移风易俗,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矣。尔等皆是老者,比回乡井之间,各晓谕邻里,须先孝弟。倘天下皆知孝弟为重,此诚移风易俗之本、礼乐辞让之根,非浅鲜也。昨日甘霖大沛,四野沾足,朕心大悦。尔等毋误农时,速回本地!特谕』。

  右所载御制诸篇,辉煌圣庙,昭示儒林。学者能考诸身心,奉为模楷,沉潜玩索而有得焉;则所知所行,日进于高明光大而无难矣。至于刊立卧碑、宣讲圣谕及养老各条,皆所以发群蒙、开聋瞶,化民成俗,有关学校之大者;故并载之,以补「郡志」之阙。

  生员、廪膳、增广

  明以前,学校取士数无可考。明初设廪膳,府学四十人、县学二十人;以后添设增广。明季科、岁,每学取进大约百名。国朝顺治四十年始定额:大学四十名、中学三十名、小学十二名;先科考,后岁考。至十五年,岁考复定为府学二十名、大县学十五名、中县学十二名、小县学四名或五名。十八年,定科、岁两考并为一次。康熙九年,复定府学二十名、大县学十五名、中县学十二名、小县学七名或八名。十二年,仍行科、岁两试,先岁、后科;遂为定制。其廪额,府学廪膳已成材生员四十名、增广四十名,大县学廪膳二十名、增广二十名,中县学如之,小县学廪膳十六名、增广十六名。

  康熙二十三年,置诸罗县。二十五年,台厦道周昌详请督、抚两院题定诸罗县学照中学例,科、岁两考取进文生员各一十二名,廪生照内地之例各十名,增广生各十名;岁贡照内地例,每二年贡监八。提督学政事务,以台湾两隔重洋,学使不能远涉;照陕西延安、广东琼州之例,就台厦道提督学政,兼行试事。

  武生

  顺治初年,武童依文童例,督学三年一岁考,取进无定额;附学官管理其事宜,照文童例行。武生于岁考录科,无科考。九年,令直省:武生,该督、抚、提、镇于本省就近副、参、游内委谙练骑射者一员,会同学道考取。康熙十年,题定武童进学,府学二十名、大县学十五名、中县学十二名、小县学七名或八名。十四年,题定学道考试武童,不必会同地方武职官。

  诸罗县学自康熙二十六年始,每岁考照中学例,取进十二名。

  社学生(顺治九年,通行选取,补充乡社师。康熙二十五年,革去)

  赞礼生

  康熙二十五年,令府州县学,赞礼生不许滥用,应选择在学肄业生员文行兼优、仪表端庄、声音宏亮者补充;大学六名、小学四名。考试时准为优等,仍行报部。

  乐舞生

  康熙二十六年,令郡县选青年无过俊秀子弟充乐舞生,每学八十六名,大合乐以祀先圣;各给衣顶,免其差徭。督学岁、科按临日,另造册申报送考。

  义学(学田附)

  原在文庙之右;康熙四十五年,台湾府同知孙元衡摄县事时建,岁久圯坏无存。五十四年,知县周锺瑄更建于县署之右;前后两座,共六间。前楔木为坊,榜曰「义学」。

  义学田,在目加溜湾。康熙四十五年,本府同知孙元衡摄县篆,因曾耀、陈俨请垦互控,拨四十甲充入本县义学;实州园也。每年定租银五十两,为义学延师修脯之费。五十年,管事柯招报大水崩陷;教谕陈声勘丈实存园二十甲,定租银二十两。五十四年,又报崩陷一十四甲。今存园六甲,仍在柯招分下,年纳租银一十二两。

  社学

  在邑里汉庄者八,以教汉童:一在县内红毛井边。一在新化里八灶庄。一在善化里关帝庙后。一在开化里观音宫。一在安定里姑妈庙。一在打猫庄。一在斗六门庄。一在半线庄营盘边(以上八所,康熙四十八年知县刘作楫奉巡抚张伯行通行建)。

  在番社者八,以教番童:一在新港社。一在目加溜湾社。一在萧垄社。一在麻豆社(以上四所,康熙二十五年知县樊维屏建)。一在诸罗山社。一在打猫社。一在哆啰啯社。一在大武垄社(以上四所,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锺喧建)。

  论曰:自宋仁宗赐兖州学田,诏天下州县立学,增置学官;历南宋、元、明,扩而张之。至我朝而师儒缝掖远溥海外,文治之隆于斯极矣。

  诸罗建学三十年,掇科多内地寄籍者。庠序之士,泉、漳居半,兴、福次之,土著寥寥矣。夫士农工贾各世其业,故易有成也。诸罗之人,其始来非商贾则农耳;以士世其业者,十不得一焉。儿童五、六岁亦尝令就学,稍长而贫,易而为农矣、商与工矣或吏胥而卒伍矣,卒业于学者十不得一焉。子朱子有言:『自田不井授,人无恒产;而为士者尤厄于贫,反不得与农工商贾齿。上之人欲聚而教之,彼亦安能终岁裹饭而学于我』!是以汉元成间,增置博士弟子,以仰给大官;旋即报罢。夫萃天下之力供养士之费而不足,今欲责成于州县之微禄,虽有义学之设,亦唯力是视;不则,苟具文书而已。虽有颖悟杰出之子,不能目给,亦终于易虑改图而已。而巨贾列肆居廛,则金帛货贝足相傲也;田舍翁多收十斛,则菽麦稻梁足相傲也;吏胥舞文为奸利,鲜衣美食则相傲;强有力窜名卒伍,跃马弯弓又相傲:于是此邦视学之途为迂而无用。内郡之不得志于有司者,群问渡而东焉。科、岁两试,此邦之人拱手而让之;一登解额,即飞扬而归故里,海外人文何日而兴乎?先王谨庠序以养士,五礼六乐、七教八政,养耆老、恤孤独,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非专为导人梯荣弋禄之资也;是故修之于家而献之于廷,德行高竗、志节清白,表正风俗,视民不恌,君大夫之所敬求、长吏之所以尊而礼也。乃或孝弟无称,踰闲荡检、造请夤缘、侵渔武断,圭壁之躬,士有阙矣。有司束湿,又何怪焉!司马温公之说曰:『士先德行后文学』。以文学言之,经术又先于词章。盖经术者,格物致知之学,所以进于诚意、正心、修身而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具者也。今学者焚膏继晷,唯科举是务。即所谓科举之文,亦非有原本经术、发抒义理,得之心而宣诸口;揣摩迎合,图取膏梁、文绣已耳。就其所学,宁堪自问哉?

  夫诗书之气渐染甚于丹青。不患才之不及,而患志之不立。年盛质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志道据德之基也。积分优补,久列胶庠,力学不倦,依仁游艺之渐也。古者之学,自一年以至七年谓之小成、九年谓之大成,故能经术湛深、时务明达,本末贯通,绍休圣绪。敷奏以言,则文章可观;明试以功,则盘错皆利:出为家国天下之祯祥,处亦学术人心之倚赖也。若但取断烂时文以求应举、粗知对偶便望巍科;闾里童昏俨然师塾,又安望其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乎?无论雕虫小道,立名非真;即造极登峰,亦何关圣学绝续、风俗盛衰、政治得失?以此求才,徒虚语矣!汉阳朔二年,诏曰:『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否则,学者无述焉』。胡安定先生教授苏湖,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其教人之法,有经义斋,有治事斋。经义斋择疏通有器局者为之;治事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边防水利之类。故天下谓湖学多秀彦。许鲁斋设教燕京,弟子出入进退,严如君臣;相其动息,以为张弛。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少者,则令习拜跪、揖让、进退应对。久之人人自得,尊师敬业;下至童子,亦知三纲、五常为生人之道。今或博士弟子,漠如路人,甚者避不相见。二者必居一,失于此矣。乡塾之师,或崇饮戏谑,倚席不讲。弟子亦蔑视其师,师之去留不关,父兄悉由弟子之好尚。如此而尚可冀其相与有成乎?

  虽然,县令者,父母而师率之,责无所诿也。异时诸邑学宫茂草,借口颓弛,然且不可;今之巍然而显敞者新筑也,讲学行礼有其地矣。往者邑有湾里溪之园四十甲,学博掌之,岁征其入以给义学之师。今之告冲决者,其中宁无移甲为乙之弊?为之经理,修脯犹可藉也。士不可尽赡,拔其尤者如孙明复,则希文之橐可解也;非公事不可至,择其难致者如徐孺子,则仲举之榻可下也。寄籍不必杜,藉其博雅宏通,为土著之切磋可也;土著不能多,有表其聪明特达,为邑人之观望可也。昔文翁治蜀,每出行县,择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蜀人争为学官弟子,比于齐、鲁。明道先生令晋城,乡皆置校,正儿童所读句读。教者不善,辄易置之。乡为社会立科条,旌善别恶。今县令簿书期会,日不暇给;况兹地千里,势不能乡为日涉而人为面命也。广励教化,使邑之人明知学之为贵而群趋焉。义学、社学聘有学行生儒主之。民间塾师,必籍其名,核其文艺品行。内地寄籍者隆其礼,土著未入庠序者复其身。有教约以严其师,师有殿最;有教法课以其徒,徒有赏罚。月朔,与学博诸生讲求御制训饬士子之文。文字一本之经术,申之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无为沾沾科举是崇。都人士之文章德业,焉可量也!

卷六

  赋役志

  户口土田饷税存留经费(附)

  取民之法,代有常制。然法无皆利、亦无皆弊,得其人则利、失其人则害。不尽人之财、不尽人之力,权衡于用一、缓二之君子而已。诸邑海外斥卤,财赋有经;卉服雕题贡獒献雉,非圣德光大含弘,孰能致此者乎!考历代立法之大略,泝其源流;就斯土因革损益之所宜,审其利弊。使阅者按籍鉴古知今,洞若观火,亦佐国裕民之一助哉。

  户口土田

  饷税

  存留经费(附)

  户口土田

  户口土田考

  则壤定赋,昉自「禹贡」;所谓布缕、粟米之征也。「周礼」:『小司寇掌民数,登其生齿,周知人数,以其事役』;则所谓力役之征,非有取其财也。汉初为算赋民,自十五以上、五十六以下,出赋钱。户口之赋,实始于此。唐初,定租、庸、调之法(租者,每丁男田百亩,岁纳粟二石。调者,每丁随乡土所出,岁输绢及绫缎各二丈、绵三两;不蚕之土,输布二丈五尺、麻一觔。庸者,每丁定役二十日,不役则日为绢三尺):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其法以丁身为主。至德宗时,杨炎变为两税,并租、庸、调而一之;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中丁(唐以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以贫富为差。其法以资产为主。以丁身为主者,流极于田亡而赋存、户亡而籍存,责其租、庸,人苦无告。以资产为主者,流极于庸钱既纳、差役如故,无事之时别作名色巧取;兵兴费广,又于税外征求:其弊一也。然租、庸、调之法,实仿周人遗意;故杨炎变之,前贤等其罪于商鞅。而考之唐初,岭南诸州税米、番人内附者税钱,不特流亡浮寄而已有不可通者。故两税之行,相沿五代、宋、元、明以至于今不可易。盖定税以丁,转从难稽;定税以亩,地章易核。两税之不可废,犹井田之不可复兴,在奉法者之善与不善而已。明初,以黄册定天下户口、土田之赋。迨其中叶,流为四差之弊(里甲、均徭、驿传、机兵,谓之四差)。至万历中而变为一条鞭,括一县丁粮徭役备载每名一岁应纳之数;下帖于民使纳饼银,而官办其差徭。然法行既久,渐忘其旧,遂以差徭合征之银为正赋。沿至国初,而又有输值之大当(大当者,九甲一切夫役杂费俱就现年征比,其家立破)。是明初之黄册,已不免于两税之外另有差徭;自一条鞭之法行,则又折差徭为额征,而力役之征终于不免。大当继之,变一法而多一倍之征,纾目前而贻无穷之害。有民生之寄者,不可不慎也!世祖章皇帝初定天下,诏曰:『天下丁银,原有定制。年来生齿凋耗,有司其细加察核,老幼悉与宽免』。四年二月,诏曰:『福建人丁、地亩本折并卫所钱粮,通照前明万历四十八年则例征收。其唐、鲁二藩僭号,迭派横征,地方尤称苦累;一切停止』。十四年又诏:『绅衿止免本身徭役,以宽恤民力,使得匀减』。由此观之,国初赋役,悉因明制,去其弊之泰甚者而已。大圣人至公无我之心、轸念元元之意,于今犹可想见也。然当其时庶事草创,日不暇给;又四方多故,至甲寅三藩之变,海氛复炽,兵饷米运色目愈繁。于是总督姚启圣慨然请除大当,用苏民困;则今上康熙之十九年也。凡此,皆在诸罗未附以前之往事矣。

  诸罗自二十三年归入版图,民安居粒食,止有人丁、地亩惟正之供,不知有额外之征、无名之赋。盖自郑氏衔璧,四海晏然,天下之平久矣。前此郑氏不分主客,计口算丁,每一丁年征银六钱。本朝征额,每一丁年四钱七分六厘。三县之例,以有室家者均编,客户单丁不与焉。康熙五十二年诏曰:『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繁,地亩并未加广;宜施宽大之恩,共享恬熙之乐。嗣后直隶各省地方,遇编审之期,察出增益人丁,止将实数另造清册奏闻。其征收钱粮,但据康熙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仍不许有司于造册之时藉端需索,用副朕休养生息之意』。于是部议:嗣后编审另造新增人丁为盛世滋生户口册。大哉皇仁,永无多算为赋之患矣。前此郑氏上下率自占其田园,以十分为甲。有佃自输粟于官者,谓之官佃;有佃输租于文武各官,而文武又各输粟于官者,谓之文武官佃。官佃则:上则田每甲征粟一十八石,中则十六石五斗,下则十石二斗;上则园征粟如田之下则,中则八石一斗,下则五石四斗。文武官佃则:上则田每甲征粟三石六斗,中则三石一斗二升,下则二石四斗;上则园征如田之下则,中则一石一斗二升,下则一石八升。内附之后,官佃、文武田园通匀一例,上中下各为豁减,听民自征;无参差畸零之费,有世其子孙之安矣。然户口之常额恩诏已定,而土田之利病往复难穷,不可不为条柝也。

  诸罗田少园多,计县之田,其等有五。田园之主,其名有四:曰官庄,则设县之后,郡属文武各官招垦田园,因而递受于后官者也。曰业户,则绅衿士民自垦纳赋或承买收租,而赋于官者也。日管事,则乡推一人理赋税、差役,官就而责成之众,计田园以酬其直,而租赋不与焉者也。曰番社,则番自为耕,无租赋而别有丁身之饷者也(详见「陆饷」)。若田之五等,则平畴沃野,水泉蓄泄不忧旱潦;厥田惟上上。中无停蓄、上有流泉,出其人力障为陂圳,入于畎亩,尖斜屈曲无所不通;厥田惟中上。附近溪港,桔槔任牛,多粃少粟,台之农惰矣;厥田惟中中。蹊壑无泉,雨集而浍、潦尽而涸,陂曰涸死,田之逢年者十不二、三也;厥田惟下中。广斥而硗,低不可园,雨霁田石,逢年者十不一、二也;厥田惟下下。而自铁线桥以下开化、善化、新化、安定四里,苦旱者多。即一县之内,一年之间而丰歉不齐。且如康熙五十三年,台、凤以旱各蠲应征粟十分之三,独四里以隔属弗及。然则定赋三等,亦均略其概而已。若园之所别等,以地之肥硗、势之高下而已。黑坟在原,埔占(粟名)、胡麻、来麰、荏菽异植并茂,斯为上矣。其下者,必地势之极下而硗也。此又以赋之三等,而约略定园之二等者也。县多山溪;夏秋霪雨,溪流骤涨,田园沿溪逼港者悉入蛟宫矣。陂圳之疏筑,大者数千金,小亦不下数百;突遇洪流,荡归乌有,即陂去、田亦荒矣。近海者或潮涨卤淹,此皆无岁不有。嗟此民瘼,能一一上闻乎!内地之田论亩,凡折算二百四十弓为一亩(以六尺为一弓)。台湾之甲论戈,凡东西南北各二十五戈为一甲(每戈长一丈二尺五寸)。计田园一甲,约内地十一亩三分一厘零。内地上则田一亩,各县输法不一,约征折色自五、六分以极一钱一分而止;即以最重者而论,田十一亩三分一厘,不过征银一两二钱二分零。台湾之田,上则每甲每年征粟八石八斗;即以榖价最贱之时而论,每石不下银三钱,凡征本色二两六钱四分。由田以例园、由上则以例中下,虽赋税较郑氏豁免已多,且不止加倍于内地矣。然而民不甚病者,何也?新垦土肥,一甲之田,上者出粟六、七十石,最下者亦三、四十石。佃输业户者十之二、三,业户赋于官者半焉;仰事俯畜,非甚凶年,无忧不足也。其下、中者,皆报丈编征矣。间有荒埔之硗瘠弃余,是十年而一再收者也。或地势洼下倏而为埔、倏而为溪港者也,民以冲决崩陷者截长补短,虽输赋加倍而地力有余。此在国家为漏卮,在小民为遗利;然不可登之版籍,使其后有额无田,甚为虚悬、为浮粮,以贻官民之累。脱不幸有甲兵之事,馈运加派之求,则有田者拾倍之中又倍矣。此浮寄者其何以堪?所恃上下司柄体庙堂加惠小民德意,施法外之仁;使海澨赤子,乐安太平而已。必铢两而计之、尺寸而较之,无论圣谟宏远,不屑岛屿之刀锥;而此邦士民甫集中泽,非有蝇头之恋,亦孰肯舍祖宗之丘墓、族党之团圆,隔重洋而渡险,窜处于天尽海飞之地哉!且夫底定立法之始,不征折色而就征本色者,原有深意,不可不察也。此地产粟颇多,十月开征,正当冬熟;折色则艰于发粜,不若本色庾积车运,输将立办,且无至榖贱病农。又此地户多新立,人无蓄聚;官粟既多,稍遇凶歉,平粜蠲赈,不须假借内郡。或漳、泉、福、兴此丰彼歉,亦可泛舟通其有无。故因地之宜、顺民之利,仍就郑氏征粟之法而除其苛暴,着为成规。凡以台属一隅宿兵,岁縻帑饷十余万,朝廷岂有求增赋而尽地利之心;大指在抚绥安辑,固海疆之外圉为闽、粤、江、浙四省之屏蔽;台湾安而四省安,四省安而天下安矣。诸邑郑氏伪额,民丁四千四百一十二;底定存册二千八百三十九,续招徕一千三百六十,共民丁四千一百九十九。田园:官佃七百八十七甲四分三厘三毫八丝六微,文武官佃八千一百五十六甲三分一厘六毫一丝六忽一微;底定存册官佃六百四十三甲九分六毫一丝一忽六微,文武官佃四千一百九十九甲九分二厘六毫八丝七忽六微:共田园四千八百四十三甲八分三厘二毫九丝九忽二微。是为康熙二十三年旧额。其上中下征输则例,递年新增人丁田园,详列于左(陆饷、水饷、杂税,另各为一条)。

  户口

  本县户口,康熙二十三年题定则例,每丁征银四钱七分六厘。

  旧额民户二千四百三十六、民丁四千一百九十九,共征丁银一千九百九十八两七钱二分四厘。

  康熙三十年,新增民丁七十一(以下照例每五年编审)。

  康熙三十五年,新增民丁四十五。

  康熙四十年,新增民丁四十一。

  康熙四十五年,新增民丁六十五。

  康熙五十年,新增民丁三十八。

  以上自康熙三十年起、至五十年止,共新增民丁二百六十(每丁照例征银四钱七分六厘),共征银一百二十三两七钱六分。

  合计通县共二千四百三十六户、新旧民丁四千四百五十九口,共征丁银二千一百二十二两四钱八分四厘。

  田园赋税

  本县田园,康熙二十三年题定则例:上则田每甲年征粟八石八斗,中则年征粟七石四斗,下则年征粟五石五斗;上则园年征粟五石,中则年征粟四石,下则年征粟二石四斗。

  旧额田九百七十甲零四分三厘六毫一丝七忽六微。内上则一十七甲二分零四毫五丝七忽,征粟一百五十一石四斗零二勺一抄六撮;中则九百二十七甲一分七厘五毫六丝六忽八微,征粟六千八百六十一石零九升九合九勺四抄三撮二圭;下则二十六甲零五厘五毫九丝三忽八微,征粟一百四十五石三斗零七合六勺五抄九撮。

  旧额园三千八百七十三甲三分八厘六毫八丝一忽六微。内上则一千六百二十一甲五分二厘九毫零六忽五微,征粟八千一百零七石六斗四升五合四勺二抄五撮;中则一千七百五十甲零二分四厘七毫一丝七微,征粟七千零九斗八升八合四勺二抄八撮;下则五百零一甲六分一厘六丝二忽四微,征粟一千二百零三石八斗六升五合四勺九抄七撮六圭。

  以上旧额田园,每年共征粟二万三千四百六十八石三斗零七合一勺六抄八撮八圭。

  康熙二十四年,新垦田二百甲零六分九毫二丝八忽(内上则六十五甲三分四厘六毫,中则七十三甲五分六厘,下则六十一甲七分零三毫二丝八忽)。

  康熙二十五年,新垦田二十甲零四分八厘(内中则一十二甲零一厘,下则八甲四分七厘)。

  康熙二十七年,新垦田四十九甲八分七厘一毫一丝(内中则四甲八分四厘一毫一丝,下则四十五甲零三厘)。

  康熙二十八年,新垦田六十九甲四分(内中则二十六甲,下则四十三甲四分)。

  康熙二十九年,新垦田九甲二分(内中则六甲二分,下则三甲)。

  康熙三十年,新垦田三甲一分八厘(内中则一甲八分,下则一甲三分八厘)。

  康熙三十一年,新垦田四甲八分(俱下则)。

  康熙三十四年,新垦由一甲六分(俱下则)。

  康熙三十五年,新垦田五甲三分(俱下则)。

  康熙三十八年,新垦田五分四厘(俱下则)。

  康熙三十九年,新垦田二分五厘(俱下则)。

  康熙五十三年,新垦田三甲五分(俱下则)。

  以上自康熙二十四年起、至五十三年止,新垦田三百六十八甲七分三厘零三丝八忽。内上则六十五甲三分四厘六毫,征粟五百七十五石零四升四合八勺;中则一百二十四甲四分一厘二毫一丝七忽,征粟九百二十石零六斗四升二合五勺四抄;下则一百七十八甲九分七厘二毫二丝八忽,征粟九百八十四石一斗五升五合零四抄。

  康熙二十四年,新垦园一千四百二十甲零八分二厘一毫五丝三忽(内上则三百七十甲零六分七厘,中则三百零四甲三分八厘九毫,下则七百四十五甲七分六厘二毫五丝三忽)。

  康熙二十五年,新垦园二百七十三甲四分九厘(内上则二十一甲八分三厘,中则六十二甲一分三厘,下则一百八十九甲五分三厘)。

  康熙二十七年,新垦园二百零七甲五分二厘六毫(内上则一十甲二分,中则六甲一分五厘,下则一百九十一甲一分七厘六毫)。

  康熙二十八年,新垦园二百四十二甲二分九厘四毫(内中则九甲六分零五毫,下则二百三十二甲六分八厘九毫)。

  康熙二十九年,新垦园二百八十四甲七分四厘(内上则一甲一分,中则一十一甲,下则二百七十二甲六分四厘)。

  康熙三十年,新垦园一百九十三甲五分零二毫(内上则二甲五分,中则五甲五分,下则一百八十五甲五分零二毫)。

  康熙三十一年,新垦园四百一十一甲九分五厘六毫八丝(内上则一甲,中则五甲五分,下则四百零五甲四分五厘六毫八丝)。又,本年奉旨遵行各里自首新垦园五百二十五甲五分九厘六毫八丝(俱下则)。

  康熙三十二年,新垦园一百零四甲六分八厘六丝(俱下则)。

  康熙三十三年,新垦园一十一甲六分三厘(俱下则)。

  康熙三十四年,新垦园一十四甲一分五厘(俱下则)。

  康熙三十五年,新垦园一百一十一甲二分二厘(俱下则)。

  康熙三十六年,新垦园一百八十三甲九分一厘(俱下则)。

  康熙三十七年,新垦园一百八十七甲(俱下则)。

  康熙三十八年,新垦园三百二十四甲九分六厘三毫八丝六忽(俱下则)。

  康熙三十九年,新垦园四百一十八甲二分零三毫(俱下则)。

  康熙四十年,新垦园三百三十一甲五分九厘(内上则二甲,中则三甲,下则三百二十六甲五分九厘)。

  康熙四十一年,新垦园七十六甲五分五厘(内中则四十甲,下则三十六甲五分五厘)。

  康熙四十二年,新垦园二十二甲九分五厘(俱下则)。

  康熙四十三年,新垦园一十三甲五分四厘(俱下则)。

  康熙四十四年,新垦园四十一甲五分(俱下则)。

  康熙四十五年,新垦园四十九甲八分五厘(俱下则)。

  康熙四十六年,新垦园四十九甲四分二厘(俱下则)。

  康熙四十七年,新垦园三十二甲九分(俱下则)。

  康熙四十八年,新垦园五十八甲五分(俱下则)。

  康熙四十九年,新垦园一十九甲七分二厘(俱下则)。

  康熙五十一年,新垦园一十九甲三分(俱下则)。

  康熙五十二年,新垦园九十三甲一分九厘六毫(俱下则)。

  康熙五十三年,新垦园二十七甲八分(俱下则)。

  康熙五十四年,新垦园一十二甲五分(俱下则)。

  以上自康熙二十四年起、至五十四年止,新垦园共五千七百六十五甲零五丝九忽。内上则四百零九甲三分,征粟二千零四十六石五斗;中则四百四十七甲二分七厘四毫,征粟一千七百八十九石零九升六合;下则四千九百零八甲四分二厘六毫五丝九忽,征粟一万一千七百八十石零二斗三升三合八勺一抄六撮。

  以上新垦园,每年共征粟一万八千零九十五石八斗五升九合七勺九抄六撮。

  合计通县新旧上中下则田园共一万零九百七十七甲五分五厘三毫九丝六忽二微,每年共征粟四万一千五百六十四石一斗六升六合九勺六抄四撮八圭。

  按旧例,正供之粟,半线以上纳斗六门打猫仓,外九庄等处纳诸罗山仓,开化、善化,新化、安定四里纳府仓、茅港尾、哆啰啯、下加冬等仓。凡征粟四万有奇,府仓半焉。故县令一年之间,居郡治者强半;由正供之粟多纳在郡,于催科较易也。令在郡治之日多,则县治之事必有废而不举者矣。故尝讲求变通之法,欲令之专一于县治,必移置仓廒而附近于县,又必其地便于业户之输纳而不使有转运之艰,又必其地便于兵米之支给而不致有庚癸之呼,夫然后可以久而不弊也。往者半线、淡水兵米,例于四里按季运给。每年运费千五百余金,保甲吏胥缘此为奸,殆又倍焉。锺瑄自五十三年视事,目击民艰,乃于半线、淡水两处建仓贮粟,就近支给;民困既苏,兵食亦便,已然之效可睹矣。

  按县治之南四十里有咸水港,是南之总会也;海道自青峰阙东入,达于四里、通于九庄。县治之北十五里有土狮仔,则北之总会也。水道西出于澎湖、东入于笨港,且其地形高爽、其人居稠密:愚以为建仓储粟,莫宜于此。今若移府仓而置仓于咸水港,凡县以南之粟皆于此输纳之甚便也。因而另贮粟于佳里兴、茅港尾、下加冬以给目加溜湾、佳里兴、下加冬各汛之兵米,于兵亦便矣。移斗六门、打猫仓而置仓于土狮仔,凡县以北之粟皆于此输纳,甚便也。因而稍留斗六门现在之仓贮粟以分给斗六门各汛之兵米,而澎湖左右两营轮季泛舟于土狮仔、于咸水港以支按月之兵米,于兵又便矣。兵民两便,则县令可一意归治,无来去之疲、无不举之事矣。若夫新、旧田园,则业主给牛种于佃丁而垦者十之六、七也,其自垦者三、四已耳。乃久之佃丁自居于垦主,逋租欠税;业主易一佃,则群呼而起,将来必有久佃成业主之弊:争讼日炽、案牍日烦,此渐之不可长者也。又佃丁以园典兑下手,名曰田底;转相授受,有同买卖。或业已易主,而佃仍虎踞,将来必有一田三主之弊;纳户可移甲为乙,吏胥必飞张作李:册籍日淆、虚悬日积,此又渐之不可长者也。然则去二渐之弊与移置近县之仓,亦当务之急矣。

  饷税

  陆饷水饷杂税考

  陆饷,番社饷也。唐初,岭南诸州税法:番人内附者,上户丁税钱十文,次户五文,下户免。经附二年者,上户丁输羊二口,次户一口,下户三户共一口。台湾始见于明之中叶,前无可考。明季属荷兰,岁贡倭鹿皮三万张。诸罗此时大约以鹿皮为赋,或折征也。郑氏伪额,诸罗番户二千二百二十四、丁口四千五百一十六,分大小三十四社,每年调社之日,轻重之饷经于贌社者之手(调社者,年一给牌于贌社之人也。贌,「正韵」无此字,俗音「仆」;谓散收众社之银物而包纳其饷也。下「贌港」仿此)。康熙二十三年归入版图,权社之大小,岁征饷若干。三十二年、三十四年、五十四年生番新附各社饷,或附征旧社、或自为征,并着为额。水饷者,樵采捕鱼之船,以所载计其担数而征饷,谓之梁头;以港之大小为额,贌港抽税于港内捕鱼之众而总输于官,谓之港饷;港口潴水饲鱼为塭,大者有征,谓之塭饷。杂税者,为罟、为罾、为縺、为■〈罒令〉、为■〈纟衮〉、为蚝(俱详见「外纪」),所以取鱼虾、牡蛎者也;为蔗车、为牛磨,蔗车以煮糖、牛磨以粉麦为面者也:皆有饷。凡此,则于陆饷之外,沿郑氏之旧者也。并详载于下:

  陆饷(「郡志」载:番社旧额三十有四,有并数社饷银于一社而合征者;社名俱不载。今俱详列于各社之下)

  诸罗山社,额征银六十五两二钱六分八厘。

  哆啰啯社,额征银三百一十三两九钱九分二厘。

  大武垄社,额征银九百一十四两八钱一分四毫(内礁吧哖、木冈、茅匏、内幽等四社饷银俱附入合征)。

  麻豆社,额征银一百七十二两八钱七分二厘。

  目加溜湾社,额征银一百一十三两二钱四分八厘八毫(内新社仔饷银附入合征)。

  萧垄社,额征银四百五十二两二钱八分九厘六毫。

  新港社,额征银四百五十八两六钱四分(内卓猴社饷银附入合征)。

  大杰巅社,额征银一百九十两零五钱一分二厘。

  阿里山社,额征银一百五十五两二钱三分二厘(内踏枋、鹿楮、■〈口皂〉啰婆、卢麻产、干仔务等五社,又三十四年新附崇爻、芝舞兰、芝密、猫丹、荺椰椰、多难、水辇、薄薄、竹脚宣等九社,同前五社共十四社饷银附入合征)。

  奇冷岸社,额征银一十二两九钱零八毫。

  大龟佛社,额征银一十七两九钱八分二厘八毫。

  打猫新社,额征银一百三十六两一钱八分八毫。

  他里雾社,额征银五十两零八钱三厘二毫。

  猴闷社,额征银四十九两三钱九分二厘。

  柴里斗六社,额征银三百五十二两八钱。

  西螺社,额征银二百零四两六钱二分四厘。

  东螺社,额征银三百七十两四钱四分(内眉里二社饷银附入合征)。

  南社,额征银八百零六两五钱八毫。

  二林社,额征银四百二十五两一钱二分四厘。

  大突社,额征银一百零五两八钱四分。

  猫儿干社,额征银二百四十六两九钱六分。

  大武郡牛相触二重坡社,额征银一百六十五两四钱六分三厘二毫。

  南北投社,额征银五百零一两三钱二分八厘八毫(内猫罗社饷银附入合征)。

  马芝遴社,额征银二百一十五两九钱一分三厘六毫。

  半线大肚社,额征银三百三十一两六钱三分二厘(内柴坑仔、水里社饷银附入合征)。

  阿束社,额征银七十两九钱一分二厘八毫。

  猫雾拺社,额征银二十九两六钱三分五厘二毫。

  沙辘牛骂社,额征银二十三两二钱八分四厘八毫。

  崩山社,额征银一百四十三两四钱一分六厘八毫(内大甲东、大甲西、宛里、房里、猫盂、南日、双寮、吞霄等八社饷银附入合征)。

  后垄社,额征银九十八两七钱八分四厘(内新港仔、猫里、加至阁、中港仔等四社饷银附入合征)。

  竹堑社,额征银三百七十八两。

  南嵌社,额征银九十八两七钱八分四厘(内坑仔、龟仑、霄里等三社俱附入合征)。

  上淡水社,额征银二十二两五钱七分九厘二毫(内北投、麻少翁、武胜湾、大浪泵、摆接、鸡柔等六社饷银附入合征)。

  鸡笼社,额征银二十二两五钱七分九厘二毫(内山朝、金包里社饷银附入合征)。

  康熙三十二年新附生番六社:

  大武郡赤嘴社,额征银三十九两。

  水沙连思麻丹社,额征银一十二两。

  咄目靠社,额征银一十二两。

  挽鳞倒喀社,额征银一十一两五钱。

  狎里蝉峦蛮社,额征银一十二两。

  干那雾社,额征银一十二两。

  康熙五十四年,新附生番六社:

  岸里社、扫拺社、乌牛难社、阿里史社、朴仔篱社年共纳鹿皮五十张,折征银一十二两。

  以上合计,新、旧番社实征饷银共七千八百二十两零三分六厘八毫。

  水饷

  采捕小船四十一只计梁头九百三十八担(每担征银七分七厘),共征银七十二两二钱二分六厘。

  新港并目加溜湾一所,征银二十七两一钱六分五厘六毫。

  直加弄西港仔含西港一所,征银九十七两三钱七分二厘八毫。

  茄藤头港一所,征银一百六十九两三钱四分四厘。

  大线头并浮塭一所,征银三两八钱八分四毫。

  倒丰港并竹桥港一所,征银一十一两二钱八分九厘六毫。

  南鲲身港一所,征银三十五两二钱八分。

  海丰港一所,征银二十三两九钱九分四毫。

  猴树并礁巴屿潭蚝嗌港一所,征银七两四钱零八厘八毫。

  笨港一所,征银一十四两四钱六分四厘八毫。

  以上梁头港潭,共征银四百六十二两四钱二分二厘八毫。

  杂税

  罟一张,征银一十一两七钱六分。

  罾(「郡志」作缯)二张(每张征银四两二钱),共征钱八两四钱。

  縺五条(每条征银五两八钱八分),共征银二十九两四钱。

  ■〈罒令〉一条,征银五两八钱八分。

  ■〈纟衮〉二条(每条征银五两八钱八分),共征银一十一两七钱六分。

  蚝八条(每条征银五两八钱八分),共征银四十七两零四分。

  旧额蔗车二十二张(每张征银五两六钱),共征银一百二十三两二钱。康熙三十二年新升蔗车三张(每张征银五两六钱),共征银一十六两八钱。

  牛磨一首,征银五两六钱。

  以上各项杂税,共征银二百五十九两八钱四分。

  合计通县,共额征正杂税饷银一万零六百三十四两七钱八分三厘六毫(并前民丁在内)。

  「郡志」:凤山令宋永清之论赋役,其略曰:『诸罗三十四社土番捕鹿为生,郑氏令捕鹿各社以有力者经营,名曰贌社。社商将日用所需之物,赴社易鹿作脯,代输社饷。国朝讨平台湾,部堂更定饷额,比之伪时虽已稍减,而现在番黎按丁输纳,尚有、二两至一、二十两者。或此社困穷,彼地匀纳;移甲易乙,莫可稽查。有司只按总额征收,番愚昧无知识,终岁所捕之鹿与夫鸡犬牛豕、布缕麻菽,悉为社商所有。间有饷重利薄,社商不欲包输,则又委诸通事,名为自征。通事额外之朘削,无异社商。虽屡禁惩,未尽改也。今社饷纵难全豁,似当酌减十分之三;俟建城垣之后,再议履亩定税,或议照丁输税之法。再若台、凤、诸三县■〈罒令〉罾罟网有税,渔船梁头有税,二十一港又有港税,均循旧例重复征输,亦不可不为酌减去留。在当日平定之初,章程草创,或未及详;苟有利于民生,圣德如天,非有靳也……』(宋论止此)。按番社之饷,青成于通事,犹民户之粮责成于里甲也。然民户可自封投柜,而土番性既顽蠢,不知书数,行以自封投柜之法,势必不能。故民户之里甲可除,而番社之通事不可去也。若所谓社商头家(番称通事亦曰头家)者,非真有商人于此贸易,不过游棍豪猾邀朋合伙,重利称贷以夤缘得之,而就中佥一人为通事。是通事者,社商头家之别名也。锺瑄自五十四年视事,查附近县治如诸罗山、哆啰啯、目加溜湾、麻豆、萧垄、新港等六社番汉错居,向皆自举通事,每年祗予以辛劳(番每年计直以受通事或粟麻、鹿脯之类曰辛劳),为登记出纳完欠之数而均其差役。应征额饷,番自输官,不经通事之手。因查县北如打猫、他里雾、柴里三社均属附近,番习见官长,稍有知觉与六社无异,亦令目举通事自输于官;使远社尽用此法,虽朘削未必尽无,以视社商之包易者不大有间乎?唯是西螺以上、北抵淡水,去治日远,番顽蠢益甚;又性多猜忌,出山数里外,即瞿瞿然忧其不返。传译非通事不能,输纳非通事不办,甚而终岁衣食、田器、釜铛、周身布缕,非通事为之经营预垫,亦莫知所措。故西螺以北番社之有藉于通事,又与斗六门以南各社不同,亦势使然也;然其本,则在县令之自正其身而已。旧例:岁一给牌,通事以社之大小为多寡自百金而倍蓰之,曰花红。不者,则易其人。每年各社产脂麻之处,官采买而短其价;或发盐计口分番,而勒以食贵。又,各社岁派鹿筋鹿茸、鹿皮豹皮若干,于是官以通事为纳贿之门,通事得借官为科索之路;而土番之丝粒出入无不操纵其手,虽欲禁之,亦恶得而禁之。视事以来,首剔诸弊。因勒诸石,而与通事约:除辛劳之外,一切科索悉行禁止。盖官无所染指,则可以法立令行。其守法奉公者,岁仍其旧;不悛者,重惩一、二以儆其余。此辈纵不知礼,犹当畏法;既不敢明目张胆以肆其恶,又无可指名假借以济其私:贌社之风久而自息、朘削之患久而自消,所谓拔其本而塞其源者也。

  水饷、杂税之征,多属郑氏窃踞时苛政。而最重者,莫如船港诸税。夫船出入于港,而罟、罾、縺、■〈罒令〉、■〈纟衮〉、蚝,则取鱼虾、牡蛎于港者也。乃既税其船,又税其罟、罾、縺、■〈罒上令下〉、■〈纟衮〉、蚝且税其港,盖一港而三其税焉。嗟此蟹舍蚩蚩,有不望洋而兴叹、相戒而裹足者哉?今梁头之税,大半出于载五谷、糖、菁之商贩。若罟税则原出于淡水一港,十年来久无牵罟之人矣;往者责赔于通事,甚无谓也。罾、■〈罒令〉、■〈纟衮〉、蚝,民避重征之饷,多有其名而无其物,与牵罟同问诸水滨已耳;大半官为之赔者也。若夫各港之税,无可考其出产之数;今亦止能革船只之例金而已(旧例:船只打造印烙挂号,缴旧规二、三两不等,渔船每月缴钱三百文。五十四年悉行裁革,勒诸石),而额饷不可不完也。民入港取一鱼一虾,无敢不经贌港之手。任其强横,莫得持其短也;官责其饷,亦莫议其短也。朝廷宽征薄赋蠲赈,动数百万,宁与海滨穷民较此数百金之入而多为之取哉?

  重洋隔远,无有缕陈其隐于上官而以入告者;私心过计,窃恐久而大为官民之累也。故因宋论而申明之,以备君子之采择焉。

  存留经费(附)

  各项正杂饷税,除解充兵饷银八千四百四十三两零二分一厘六毫一忽九微,实存支应银二千一百九十一两七银六分一厘九毫九丝八忽一微。支给条项:

  本府同知,薪凑俸银三十七两四钱四分四厘(闰年加银三两一钱二分零三毫三丝三忽,照例奉裁充饷)。皂隶一十二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七十二两;闰年加银六两,年匀给银二两四钱,实给银七十四两四钱。

  本府马快一十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六十两;闰年加银五两,年匀给银二两,实给银六十二两。皂隶一十六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九十六两;闰年加银八两,年匀给银三两二钱,实给银九十九两二钱。斗级六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三十六两;闰年加银三两,年匀给银一两二钱,实给银三十七两二钱。

  本府经历,薪凑俸银一十五两七钱九分八厘(闰年加银一两三钱一分六厘五毫,照例奉裁充饷)。马夫一名,工食银六两;闰年加银五钱,年匀给银二钱,实给银六两二钱。

  本府儒学门斗三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十八两;闰年加银一两五钱,年匀给银六钱,实给银一十八两六钱。

  本县知县,俸银二十七两四钱九分(闰年加银二两三钱三分六厘九毫零一忽四微,照例奉裁充饷),薪凑俸银一十七两五钱一分(闰年加银一两四钱五分九厘一毫六丝七忽,照例奉裁充饷)。门子二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十二两;闰年加银一两,年匀给银四钱,实给银一十二两四钱。皂隶一十六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九十六两;闰年加银八两,年匀给银三两二钱,实给银九十九两二钱。马快八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四十八两;闰年加银四两,年匀给银一两六钱,实给银四十九两六钱。灯夫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十四两;闰年加银二两,年匀给银八钱,实给银二十四两八钱。轿伞扇夫七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四十二两;闰年加银三两五钱,年匀给银一两四钱,实给银四十三两四钱。禁卒八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四十八两;闰年加银四两,年匀给银一两六钱,实给银四十九两六钱六厘。库子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十四两;闰年加银二两,年匀给银八钱,实给银二十四两八钱。斗级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十四两;闰年加银二两,年匀给银八钱,实给银二十四两八钱。民壮五十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三百两;闰年加银二十五两,年匀给银十两,实给银三百一十两。

  本县儒学,俸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闰年加银二两六钱二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六微,照例奉裁充饷)。斋夫三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十八两;闰年加银一两五钱,年匀给银六钱,实给银一十八两六钱。膳夫二名,工食银连闰共银一十三两三钱三分三厘三毫三丝。门斗三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十八两;闰年加银一两五钱,年匀给银六钱,实给银一十八两六钱。

  本县典史,俸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闰年加银一两六钱二分二厘六毫六丝六忽,照例奉裁充饷),薪凑俸银一十二两(闰年加银一两,照例奉裁充饷)。门子一名,工食银六两;闰年加银五钱,年匀给银二钱,实给银六两二钱。皂隶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闰年加银二两,年匀给银八钱,实给银二十四两八钱。马夫一名,工食银六两;闰年加银五钱,年匀给银二钱,实给银六两二钱。

  佳里兴巡检,俸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闰年加银一两六钱二分二厘六毫六丝六忽,照例奉裁充饷),薪凑俸银一十二两(闰年加银一两,照例奉裁充饷)。皂隶二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十二两;闰年加银一两,年匀给银四钱,实给银一十二两四钱。弓兵一十八名,每名工食银一两七钱六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七微,共银三十一两八钱;闰年加银二两六钱五分,年匀给银一两零六分,实给银三十二两八钱六分。

  本县铺兵六十七名,每名工食银六两、火把银六钱四分,共银四百五十八两二钱八分;闰年加银三十八两一钱九分,年匀给银一十五两二钱七分六厘,实给银四百七十三两五钱五分六厘。

  本府进表合用绫袱纸张,实给银二两五钱二分八厘九毫八丝二忽一微。

  本县圣庙香灯,银二两五钱二分。春秋二祭启圣公、文庙、山川、社稷、邑厉等坛祠,银一百四十八两。习仪、拜贺、救护香烛,银六钱。祈晴、祷雨谢神香烛,银一两二钱。修理文庙、城隍、社稷等坛祠,银一十一两三钱五分七厘。乡饮二次,银六两。

  新中举人花币旗匾,银一两三钱三分三厘三毫二丝。会试举人盘费,银三十两。进士花币旗匾,银二两。县举岁贡生旗匾,银一两二钱五分。县学廪生一十名,每名连闰该廪粮二两八钱九分三厘三毫三丝,共该银二十八两九钱三分三厘三毫。

  存恤孤贫冬、夏衣布银(本县属四十六名,每名年给银一两五钱八分七厘三毫),实给银七十三两零一分五厘八毫。孤贫月粮(每名月给银二钱三分零九毫二丝八忽),实给银一百二十七两四钱七分二厘三毫五丝六忽。

  囚犯月粮:银二十两。

卷七

  兵防志

  总论营制水陆防汛教场历官列传

  自井田丘赋之制废,而车战渐易为骑兵、为步卒。水战之始,见于春秋吴、楚之间。厥后汉有楼船军,历代相沿有水军。台四周皆海,骑无所用之;水陆并设,亦因地为之制矣。北路搤全台之吭而拊其背,然则山海要害之地、通川之道,酌其广狭、相其险易而裒益其多寡,非当务之急与?前代兵制,凡民壮、铺递、弓兵皆谓之兵。本朝额设,不过勾摄公事、赍送文牒而已。故是编不载,独着水陆防汛,详其阨塞墩台、兵数多寡各为论次,而系历官、列传于后。

  总论

  营制

  水陆防汛

  教场

  历官

  列传

  总论

  国家削平台湾,置一郡三县,勤水陆之士万人更番屯戌。诸罗特置北路一营于陆路,另分安平协水师以防沿海,制云密矣。顾有所当议者,北路之机轴与台、凤异,今日之情形与初辟异,而所以帖然无事者,由圣天子威灵远播、各当道抚驭多方。而其间利害之隐伏于无形者,实关全台之休戚,而人不及察;不可不长虑却顾,及今而亟为之前筹也。何也?诸罗自茑松、新港至斗六门一百八十余里,其间四里、九保,庄社鳞次;府治、县治之左右上下,汉人有室家、田产以乐其生,诸番颇渐染政教而知所畏。纵稂莠潜滋,薅之立尽耳。自斗六门至鸡笼山后八百余里,溪涧崖谷,既险且远。当设县之始,县治草莱,文武各官侨居佳里兴;流移开垦之众,极远不过斗六门。北路防汛至半线牛骂而止,皆在县治二百里之内;于时当事即有台北添兵之议(见「郡志」)。然虎尾、大肚,人已视为畏途;过此,则鲜有知其地理之险易者。又其时崩山、后垄、中港、竹堑、南嵌各港商贾舟楫未通,虽入职方,无异化外;故议而中寝也。自康熙三十五年吴球谋乱,继之以吞霄、淡水之土官,继之以刘却(俱详见「萑苻」);五年之间,数见骚动,皆在北路。于是四十三年秩官、营汛,悉移归治;而当是时,流移开垦之众已渐过斗六门以北矣。自四十九年洋盗陈明隆称其渠郑尽心潜伏在江、浙交界之尽山、花鸟、台州鱼山、台湾淡水,于是设淡水分防千总,增大甲以上七塘;盖数年间而流移开垦之众,又渐过半线大肚溪以北矣。此后流移日多,乃至南日、后垄、竹堑、南嵌,所在而有。以去县日远,聚众行凶、拒捕夺犯,巧借色目以垦番之地、庐番之居、妻番之妇,收番之子。番畏其众,强为隐忍;相仇无已,势必构祸。而大甲以上官兵,初至不习水土;又地方辽阔、塘汛寡弱,无事空抱瘴疠之忧,有事莫济缓急之用:此知县周锺瑄所以有清革流民以大甲溪为界之请,前北路参将阮蔡文又有淡水一汛、七塘官兵应请咨部撤回之议也。议者又谓台湾附属闽省,鸡笼、淡水版图以内而必画界于大甲,使崩山、大安以至鸡笼山后七百里之地,不见声明文物之盛,非所以昭无为之化也;置郡设邑,而别异数百里外为弃地闲田,非所以弘经国之谟也。议者又谓崩山、后垄、中港、竹堑、南嵌,本郡商贾舟楫往来,而淡水一港则闽省内地商船及江、浙之船皆至焉。斗六门以东如林■〈王冀〉埔、竹脚寮各处,路可通鸡笼山后诸社,不必尽由大甲;奸民趋利如骛,虽欲限之,安得一一而限之!今日画大甲为界而又撤淡水七塘防汛,则此七百里遂为政教不施、稽察不及之乡,徒寄耳目于三、五通事,天下宁有七百里险阻藏奸之地,无县邑、无官兵而人不为恶、为顽、为盗者乎?数者之论,皆关国家之体,发虑于事机之先;而时当隆平,千百年久安长治之图,正在今日。第苟幸无事,因循玩愒,画界展界、撤兵留兵二者相持,害隐伏而滋长,所谓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者也。

  窃计诸罗之地倍于台、凤,山泽险阻多于台、凤。台为郡治,置帅府、宿重兵;澎湖区区一岛;镇以一协两营;凤山南路一营所辖,不过三百余里。独北路以千里之边境日辟日广,联为一县,弹压以参将一营九百四十之官兵,合则阨塞多而不足以设备,分则形势绌而不足以建威。今升平无事,其稍远者已难为驾驭矣。设不幸有水旱之灾、有一方之警,而又有不逞如吴球、刘却、卓个、卓雾、冰冷、亚生之狂狡乘间相诖误者,将何以制之?故尝私议:淡水至山后三百余里,非山即海、有番无民,不足以置县邑;淡水以南至半线三百余里,水泉沃衍,多旷野平林,后垄诸港实与鹿仔、三林、海丰、笨港各水汛相为表里,宜割半线以上别为一县,听民开垦自如。而半线即今安营之地,周原肥美,居中扼要,宜改置为县治。张官吏、立学校,以声明文物之盛,徐化鄙陋顽梗之习;严保甲之法,以驱鸡鸣狗盗之徒。即又于半线别置游击一营与北路营汛联络,镇以额兵一千,分守备五百人;设巡检一员于淡水,分千把总于后垄、竹堑。使首尾相顾、臂指相属。而又酌拨镇防水师于鸡笼(详见「水师防汛」),则自大肚、大甲以至淡水,皆为官兵之所屯聚、往来之所周历,有司耳目之所稽察、政教之所浸灌;即淡水至山后三百余里,望风悚息,永无意外之虞矣。或以为置营增兵则增饷,不知饷固有不必增者。按台湾镇标三营,合道标共兵三千,并驻郡治;即有分汛,不过台湾县属三、二十里之内,止有本邑佳里兴、目加溜湾两处。因北路移营归治及设防淡水,乃调镇标分防。且安平协水师驻札红毛城,与郡治隔港,一苇可渡;附郡鹿耳门亦系水师汛地,镇标兵原自有余。今若裁镇标一营而改设于半线,其于官兵俸薪、马干、粮饷,一无所增。半线既自为一营,则北路营之兵自足防诸罗一县之汛,目加溜湾、佳里兴两处镇标官兵便可撤回郡治,于备御毫无所阙,在一转移间耳。又或以为建县则官役俸工宜有所出,城郭、学校、衙署、仓库营建宜有所措。此又不然。台一郡三县,俱未有城郭也;学校、衙署、仓库之兴举,未闻有动支国帑者也。前此越境有禁,人犹冒险以踰大甲;若既置县,则招徕益众,户口益滋、田野益辟,汉人垦番地为田者计值代番输饷,于赋既增、于番亦甚便也。土之所入、赋之所出,于官役俸工倍蓰,且可斥其余以资兵饷也。前此地远势隔,官民不得相亲。若既增设一县,则两邑之官各守其土、各训其民,循行村社,与民日近;拔其秀良,宣讲圣谕,告之以孝弟忠信,君子悦其教、小人安其俗,礼义廉耻之心日长,干纪作乱之事日息。然则增兵置县,非唯张皇威武,抑以昭宣文德;所谓法施已然之后,而礼禁未然之前者也。汉刘安之谏伐闽越曰:『蝮蛇■〈蠢。若代春〉生,疾疠多作;中国之人,不能其水土』。唐韩愈之谪潮州也,其谢表曰:『毒雾瘴气,日夕发作』。而自宋、元以至于今,闽中、东粤并称乐土。异时内地官兵换班渡台,妻子仓皇涕泣相别,如行万里;三十年来,履险如夷,即淡水一汛于今五年,视向者初戍之日亦大有间矣。何者?山川之气郁蒸而为瘴疠,得人焉为之经理,则气有所泄而闭者渐开,天地之常也。屯戌众多、村落稠密,道通木拔,虫蛇恶物渐次驱除,阴邪既消,灾沴自息;而又洁其居食,济以医药,可无忧水土矣。

  夫天下事非身历其地、目睹其形而心维其故,不能洞悉其所以然。故宏远深切之谋,流俗或以为难而不肯为、或以为迂而不必为。其始为之甚易而不为,其后乃以为必不可不为而为之,劳费已什佰千万矣。明初漳、潮间有深澳(即南澳)、泉属有澎湖,江夏侯周德兴皆迁其民而墟之,且塞深澳之口使舟不得入;虑岛屿险远,劳师而匮饷也。

  及嘉靖间,倭入深澳,澳口复通,巨寇吴平、许朝光、曾一本先后据以为巢,罢敝两省;乃设副总兵以守之,至于今而岿然重镇也。澎湖亦为林道干、曾一本、林凤之巢穴,万历二十年倭有侵鸡笼、淡水之耗;当事以澎湖密迩,不宜坐失,乃立一游、四哨以戌之,至于今又岿然重镇也。向使设险据守,则南澳不必惫闽、广之师,澎湖不必为蛇豕之窟;倭不得深入、寇不得窃据,漳、泉诸郡未必罹祸乏酷如往昔云云也。台湾僻在海外,古来史册未经见之邦。明宣德间,大监王三保乃一过其地;未几而林道干据之,未几而颜思齐、郑芝龙据之,倭据之,荷兰据之,郑成功又据之,至于今而列为郡县。当其始,若无人乎知有台湾者;及其既,乃无人乎不知有台湾者。何则?玉之在璞,行道之人弗顾也;知其为玉,则人人思攫之矣。今半线以至淡水水泉沃衍,诸港四达,犹玉之在璞也;流移开垦,舟楫往来,亦既知其为玉矣。而鸡笼为全台北门之锁钥、淡水为鸡笼以南之咽喉,大甲、后垄、竹堑水陆皆有险可据。乃狃目前之便安,不规久远之至计,增置县邑防戌,委千里之边境于一营九百四十之官兵、一知县典史巡检之耳目,使山海之险弛而无备,将必俟羊亡而始补牢乎!南澳、澎湖、台湾之往事可睹已!

  营制

  诸罗县,康熙二十三年额设北路营参将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步战兵五百名,内拨归镇闽将军标三十名;守兵五百名,内拨归镇闽将军标三十名:实在步战兵四百七十名、守兵四百七十名,共战、守兵丁九百四十名。参将自备马八匹、守备自备马四匹、千把总各自备马二匹,共自备马二十四匹。康熙二十四年,水师提督施琅题请:每三年内地各标营节次拨兵交千、把总带领载赴台湾、澎湖换班,北路营依次输换;着为定例。

  以上各官俸薪马干、战守兵粮饷月有定额,盔甲器械官给。本营参将属台湾镇总兵官统辖,守备、千、把总属本营参将统辖。千总分两哨,把总分两哨、四司,属本营守备统辖。把总以下各有头目带领,分拨差操。每十人为一队,每队小旗一杆,队长一人;每五队大旗一杆,管队一人;每十队大旗二杆,百总一人:就各队择技勇历练者充之。

  水陆防汛

  陆路防汛

  北路营参将守备,原驻县治南八十里佳里兴。随防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分防目加溜湾把总一员、下加冬把总一员、斗六门把总一员、半线千总一员。康熙四十三年奉文归汛,参将、守备与知县同移归县治诸罗山,建立营栅。调目加溜湾把总归治随防,以随防千总分防佳里兴,余汛如故;调镇标三营千、把总轮防目加溜湾。五十年,因搜捕洋盗郑尽心,调半线千总随防县治,以守备驻札半线;调佳里兴分防千总移驻淡水,增设大甲溪至淡水八里岔七塘;调镇标三营千、把总轮防佳里兴。凡汛塘必用百队头目一人,目兵自六名以上者;或系险隘、或系总要路口、或近港口船只出入,因地而增。五十六年,守备游崇功详请半线带随防把总一员以资调遣,永以为例。县治北路营防汛塘,递北自打猫至于淡水,南自八掌溪、哆啰啯至于乌山头、茅港尾桥北,西至于猴树港、笨港、白沙墩、秀才庄、南社、海丰港、二林、鹿仔港;另设目加溜湾、麻豆、新港、茑松至府治底塘为五塘,专递公文。镇标防汛,由茅港尾桥南、目加溜湾,南至于木栅仔、洋仔港溪口,西至于大线头、西港仔、舍西港、卓加港。北路营分防千、把总每岁一更,汛塘目兵半岁一更,镇标官兵各半岁一更,及瓜而代。

  按目加溜湾、麻豆、新港、茑松、府治五塘,每塘兵五名,俱于县治随防拨出,专为递公文而设。设塘之地,则镇标之汛地也。塘汛稽察奸宄、护送行旅、传递公文,是其分内。文而曰公,何有彼此之别?乃独北路公文,不可一借手镇标之塘汛乎?且北路之塘必至府治而止,则台镇之塘将由泉、兴而至省会乎?其劳与费,抑又甚矣!北路汛广兵单,今又空设此二十五名之兵于不必设之地,日前亦有言及者;而镇标嗷嗷,牢不可破,所当亟议撤回者也。

  诸罗县驻防北路营参将一员,随防千总一员、把总一员,目兵四百八十名。内分:猴树港,目兵十名。港口有水师汛。诸罗山塘,目兵六名。水窟头塘,目兵五名。以上一汛二塘,俱属随防千把总兼辖。

  斗六门在牛相触虎尾溪之南,距县治可六十里,北至半线九十里,扼南北投、水沙连诸番出入之路。营栅旧设于西螺,在虎尾溪北二十里;以水土不宜,康熙三十年总兵官王化行移营于此。轮防北路营把总一员,目兵八十五名。内分:笨港,商贾辏集之地;东南至县治三十里,南由咸水港至铁线桥六十里,北至他里雾四十里。目兵八名。港口有水师汛。白沙墩,县北各庄社往笨港必由之路。村落窵远,多匪类出没。康熙五十四年,参将阮蔡文详请添设目兵六名。秀才庄,笨港船只出入必经之地,多匪类出没。康熙五十四年,参将阮蔡文详请添设目兵八名。南社,距斗六门可六十里;西出海丰港,西北通三林,南出白沙墩,东南出西螺;为近海总路口。目兵四名。海丰港,目兵五名。港南有水师汛。打猫塘,目兵六名。他里雾塘,目兵五名。西螺塘,目兵六名。东螺塘,目兵五名。以上五汛、四塘,俱属斗六门把总兼辖。

  半线北距大肚溪二十里,南距东螺溪六十里。自府治至淡水八里岔,此为居中扼要之地,猫雾拺、岸里山、南北投、水沙连诸番上下往来必由之路。郑氏窃据时,各社半属生番,伪将刘国轩立营于此。开辟后,以次内附。今之营栅,即国轩故营址。分防北路营守备一员,随防把总一员,目兵一百七十名。内分:二林,离南社可十里许;西出鹿仔港、三林港口,北为大突、马芝遴诸番出半线要路。目兵八名。鹿仔港,目兵八名。港北有水师汛。大武郡塘,目兵五名。燕雾塘,目兵五名。大肚塘,塘在大肚溪之北。溪面广阔,水底俱石,险急不可设渡;夏秋山水骤涨,必俟水势稍平,用土番引路,然后可过。西为草港、北为水里港,时有船只往来。目兵八名。牛骂塘,东近岸里、朴仔篱诸番。目兵十名。以上二汛、四塘,俱属半线随防把总兼辖。康熙五十一年以前,塘汛至此止。

  八里岔在淡水港之南。港北为炮城,东入干豆门二十里,麻少翁、内北投、大浪泵、摆接诸番出入之路。南风时,港口有水师游巡。轮防北路营千总一员,目兵一百二十名。内分:大甲塘,塘在大甲溪之北。溪面阔于大肚,底多大青石,流急苔滑,北路诸溪极险之地。目兵五名。相传郑氏先锋杨祖以一镇之兵为诸番阻截于此,无一生还者。猫盂塘,目兵五名。吞霄塘,即康熙三十八年卓个、卓雾作乱之处。塘在吞霄社口。目兵十名。后垄塘,自半线至此可一百六十里。港口深广,直透后垄社前,可容战船出入,为水陆扼要之地。目兵十五名。中港塘,自后垄至此可三十里。塘在港之北,西出港口,时有船只往来。目兵十名。竹堑塘,自中港至此可五十里。西出港口,时有船只往来。北上南嵌,有凤山崎之险。一路寂无人烟,陆路扼要之地。目兵十五名。南嵌塘,自竹堑至此可百里。西出港口,时有船只往来;北距八里岔可五十里,山涧丛杂,陆路扼要之地。目兵十名。以上七塘,俱属八里岔千总兼辖。

  下加冬县治由大路往郡至此三十里,南至茅港尾道里各半。西出外九庄,东联哆啰啯;地方辽阔,为适中之地。轮防北路营把总一员,目兵八十五名。内分:哆啰啯,县治由东路往郡至此三十里。南至目加溜湾三十五里。汉番杂处之地。目兵八名。乌山头,自哆啰啯南至此十五里,为赤山各庄出目加溜湾、茅港尾双■〈氵义〉路口。康熙五十四年,参将阮蔡文详请添设目兵八名。咸水港,港由蚊港东入郡治,往笨港必由之路。目兵八名。八掌溪塘,目兵五名。急水溪塘,溪岸甚陡,水迅如驶。目兵五名。铁线桥塘,目兵五名。茅港尾塘,塘在港之北。目兵六名。桥南为镇标汛。以上三汛、四塘,俱属下加冬把总兼辖。

  目加溜湾南至郡三十余里,西出茅港尾、佳里兴,东出加拔仔、打铁店。民居辏集,番社错杂,为适中之地。轮防镇标千把总一员,目兵一百名。内分:湾里溪漧,汛在溪之南,茅港尾往郡大路,南至木栅仔十里。目兵十名。木栅仔,南出洋仔港溪口,东出打铁店。目兵十名。溪口,汛在洋仔港北。目兵十名。加拔仔,目加溜湾往郡东路。目兵六名。打铁店,木栅仔往郡小路。目兵七名。西港仔,目兵十名。含西港,目兵六名。卓加港,目兵十名。与上二港,俱商船出入之处。以上八汛,俱属目加溜湾千、把总兼辖。

  佳里兴南至郡三十五里,西出大线头,东北出麻豆、茅港尾。原属县治,文武官兵驻札之所。轮防镇标千把总一员,目兵一百二十名。内分:茅港尾,南至郡可六十里。民居辏集,船只往来,为沿海各庄要路。目兵二十名。桥北为北路营汛。麻豆水窟头,南出湾里溪墘,北出茅港尾,西出佳里兴。汉番杂处之地。目兵二十名。拔仔林,在赤山拔仔林渡之南,为赤山各庄总路口。南出目加溜湾,西有小路通茅港尾。目兵二十名。大线头,原系水师汛。有港,外包沙线,可停泊战船。郑氏奋筑炮台于此,今圯。康熙四十三年,添设沿海官兵游巡,查此处港口沙线淹没、壅塞水浅,将官兵船只俱调归蛟港汛;本汛拨归北路营。五十年,拨归镇标。目兵二十名。以上四汛,俱属佳里兴千、把总兼辖。

  右陆路,县南距郡百有余里,居郡县肘腋之下,凡汛塘二十有二,抑何密也!县北距鸡笼山后九百余里,汛塘二十有八,又何疏也!前凤山令宋永清之论,以为宜撤县南下加冬之汛以益半线,是又不可。下加冬九达之道(见上),譬之置兔,此为中逵。且兵不满百,虽尽撤以归半线,犹分薄粥以济饿也。夫兵不足恃,与无兵同。往者,北路营远住佳里兴,刘却竖子攘臂一呼,毁下加冬之营栅,越急水而直趋茅港尾;则以下加冬之兵寡不足恃也。惟臭佑庄无险可据,却率其乌合之众与官军决战于平原广野之间,故遽以败。今虎尾、大肚以上深山大泽,非臭佑之比也。溪谷环迭,中可以耕。既凭险阻,又有积聚。彼其平日视汛塘之寥寥数人,已不足介其胸中矣。设一旦负隅豕突。劳师袭远,猝难以攻,千里馈饷,师不宿饱;兔窟鹰飞、猫眠鼠出,劳逸之分,兵家之大忌也。故曰:置营不置县,则民无以立;置县不置营,则县无以立。县官者,所以垆■〈韦青〉衔辔乎斯民,使不至于为乱。置营者,所以坐镇而折桀骜之气、落宵小之胆,使其自不敢为乱者也。大抵北路之内忧者二:曰土番、曰流民。番虽质性愚鲁,然凶狠矫捷,贪不知耻,睚眦之怨抽刃相向。彼平日受制于汉人,而又见汉人之服饰、子女、玉帛,未尝不艳而思一逞也,顾时有不能耳。故多利器,弓箭、镖枪、刀牌比户而有,出入自随;近且潜购鹿铳而藏之矣。此岂得尽以不识、不知目之乎?水沙连内山三十八社,控弦数千;康熙二十四年秋,土官单六奉调入郡,一去而不可问。吞霄、后垄、麻少翁、内北投诸番壮猛,三十八年吞霄、淡水之役,师久暴露,物故者至数百人。刘却之乱,诸番与焉,乘其动而四出劫掠。此不识不知者而顾可忽乎?汀、漳与潮洲接壤,明季数十年,汀被潮寇者十有一、漳被潮寇者十有六,而饶寇之张琏、程乡之李四子,至于攻破城邑、洗荡村坊;两郡记载,班班可考也。汉鼌错云:『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今流民大半潮之饶平、大埔、程乡、镇平、惠之海丰,皆千百无赖而为,一庄有室家者百不得一。以倾侧之人,处险阻之地至于千万之众,而又无室家宗族之系累,有识者得不为寒心乎?今之盗牛胠箧、穿窬行凶而拒捕者,日见告矣。其未发觉者,驱之则实繁有徒、容之则益张其慢;名曰佃丁,而睥睨其业主、抗拒乎长官,不逞之状,亦既露其机矣。特以四海晏然,无可乘之隙耳。然则置县增兵据险,销二者之患于未萌,胡可不亟亟也!

  水师防汛(炮城、炮台附)

  北路水师无专设,属安平协标分防。康熙二十三年,设立水汛:大线头、蚊港分防中营千总一员,目兵一百五十名,哨船三只。鹿仔港分防左营把总一员,目兵一百名,哨船二只。内分笨港四十名,哨船一只;猴树港十名。四十三年,添设沿海官兵哨船游巡,设炮台、烟墩、望高楼于要地。查大线头近年港口沙壅,而青峰阙、蚊港为县治以南扼要之地;将大线头拨归陆汛,水师官兵船只调归蚊港,添兵三十名,共一百八十名。以中营游击、守备一员轮防,原分防千总为随防千、把总;添设北门屿、马沙沟、青鲲身三汛。查笨港地方广阔,内港纡回,为县治以北扼要之地,添兵八十名,哨船一只;合猴树港共一百三十名、哨船二只,以左营游击守备一员轮防,带随防千、把总一员。查鹿仔港近年沙壅,港口浅狭;三林港原系鹿仔港汛巡逻,港道稍宽,且居鹿仔、海丰二港之中。将原设鹿仔港分防把总兵船移调三林港,添兵二十名,共七十者;哨船一只,仍留鹿仔港一汛。海丰港原系笨港汛巡逻,添设海丰港一汛,游、守按季轮更,千、把总一岁再更。各港汛并设炮台、烟墩、望高楼,以防意外之警。其鹿仔港以上崩山、后垄、中港、竹堑、南嵌、淡水、鸡笼七港,以水土不宜或港道浅狭,概无设防,唯于南风盛发之时,就笨港、三林港二汛之内,轮拨把总领兵驾哨船一只,前往淡水、鸡笼游巡;北风时听其撤回原汛。

  蚊港,在县治西南六十里。港口为青峰阙、猴树港、咸水港、茅港尾、铁线桥、麻豆港等处出入所必由,港在青峰阙之内。轮防安平协中营游击、守备一员,随防千、把总一员,目兵一百八十名,哨船三只。设炮台三、烟墩三、望高楼一。内分:北门屿,在蚊港青峰阙之南。有小港,可停泊取汲之所。南隔马沙沟沙线六里。目兵二十名。设炮台、烟墩、望高楼各一。马沙沟,与北门屿斜对。沙线水浅,止可取汲。南隔青鲲身沙线三里。目兵三十名。设炮台、烟墩,望高楼各一。青鲲身,南隔鹿耳门水程二十余里。沙线水浅,止可取汲。目兵十名。设炮台、烟墩、望高楼各一。以上三汛,俱属蚊港随防千、把总兼辖。

  笨港在县治西北三十里。南与猴树港毗连,北至海丰港水程一潮,商贾船只辏集之所。轮防安平协左营游击、守备一员,随防千、把总一员,目兵一百三十名,哨船二只。设炮台三、烟墩三、望高楼一。内分:猴树港,在县治正西三十里。南至蚊港水程一潮。目兵十名。属笨港随防千、把总兼辖。

  三林港南距海丰港、北距鹿仔港各水程一潮。取汲之所。输防安平协左营千、把总一员,目兵七十名,哨船一只;内抽目兵十名防守港岸。设炮台、烟墩、望高楼各一。另分:海丰港;在三林、笨港之中。取汲之所。目兵十名,防守港岸。设炮台、烟墩、望高楼各一。鹿仔港,在崩山港之南。目兵二十名。设炮台、烟墩、望高楼各一。以上二汛,属轮防三林港千、把总兼辖;三林港千、把,仍属笨港游、守兼辖。

  淡水炮城在淡水港之北,正当入港之口。荷兰时筑。癸亥间,郑氏葺之。与福州北茭洋相对,为鸡笼以南咽喉。中大炮二十一位。

  鸡笼炮城在鸡笼港之北,由大鸡笼渡港。另浮一大屿于海中,周可十余里,怪石巉岩;番社在屿内,八尺门在屿东。炮炮在屿之西南,正当入港之口。荷兰时筑,俗呼谓红毛城。距福州七更水程,与沙埕烽火门相对,为台湾北洋第一扼要之地。中大炮二十七位。入港则为鸡笼内海,距八里岔汛陆路百有余里;崎岖跳石以行,凡三、四日乃至。

  青峰阙炮台在青峰阙港口之南。港外有南、北二鲲身沙线;港水东入蚊港,为县治以南第一扼要之地。荷兰时筑。制略如城,中有井;今圯,故址半淹于海。故所遗炮为咸水沙壅,手按之皆如蠹粉,不堪用矣。

  右水师防汛,在县南者四、在县北者五,而淡水、鸡笼不与焉。岂非太平无事,故两地之水汛可以不设与?按鸡笼至鹿耳,旧称东港(见何乔远「名山藏」)。自内地视之,外洋也;自台湾视之,犹内海也。当此太平,岂惟淡水、鸡笼得借口水土不宜,即蚊港、笨港亦祗严出入、谨斥堠,一千、把总已足,无必游、守之轮防也。何者?各港非有富商巨贾挟重赀以往来,所载者五谷、糖、菁、菜子、鹿脯,其货为盗贼之所不取。装载之船,俗谓之杉板头,双桅者十无二、三;非有巨舰连樯之相望,其船为盗贼之所不用。故鹿耳以北,未闻有在洋行劫者。然蚊港、笨港、三林各路亦既次第置兵矣,鸡笼、淡水为一郡要领,无鸡笼、淡水,则诸罗之吭已扼而台、凤之臂可把也。且自鸡笼以南至半线三百余里,又益以山后之三百余里,地非小也;大肚、大甲、大安之险,中土希有也。水师游巡止于南风时,一过淡水、鸡笼二港,非久泊其地也。陆路设防,淡水八里岔官兵一百二十名,中间分南嵌各塘者七十,则淡水实兵五十名耳。今虽四方宁谧,而洋面游魂尚有出没。万一不逞之徒潜引贼艘伺我无备,汛兵寡弱,不足相敌;半线隔远,不能相救:一处震惊,四方骚动。大甲、大安摇足,即大肚以南未得安枕矣。明万历间,倭有侵鸡笼、淡水之耗(见上);曾未几时,台湾竟属于倭。及归荷兰,乃于两处各筑炮城而坚其壁垒;郑氏之末,屯七镇以戍之(见「建置」):岂不以此为敌之所必攻而我之所必守与?迩者圣天子深维沿海苞桑之计,特命饬查各海口旧设炮台;而制府满公加意边圉,檄水师哨守鸡笼。愚以为此二城者,宜及今无事,以时培垒完堞;淡水南岸,宜度地增设炮城与北岸对峙,以遏北来之卫。添设鸡笼一汛,水师官兵五百人,永镇其地;与淡水陆师(议见前)为犄角之势。而后垄一港港澳深阔,战舰乘潮可入;且其地扼斗六门、八里岔之中,亦宜设炮台、烟墩如鹿仔、海丰各汛之例。县治以南,则惟蚊港青峰阙最为扼要,炮台炮位宜加修饬:庶乎台海之北有备而无患矣。

  虽然,筹海者必统全局而筹之,未可以一方之无事为幸也。方今台海多事,莫如西路;澎湖、大担门之外,盗贼时时见告矣。防贼之法月异而日新,贼之剽掠迭见而侧出,则以治贼未穷其蹊径而尽其根株,设防未权其重轻而扼其要领也。夫贼非有埯墺停泊之处,不能窥伺商艘之去来;而非遇风清日朗之时,不能驾驶出洋以行劫。何者?彼虽走险如骛,未尝不自惜其生也。视商艘必经之地,择埯墺于若远若近之间,为暂时寄生之穴;使猝遇台■〈风贝〉,可以无恐。于是当风日晴朗出洋探望,哨船则扬而远去,商船则乱流以截之、乘风以尾之;风恬浪静,则出杉板小■〈舟古〉以促之。故西路之贼,其出没必于澎湖沟,必于大担、料罗之搭界。以此二处岛屿丛杂,埯墺可泊,哨船既不轻出、遇风又不敢出,故可以安意而肆志。此所谓先穷乎贼之蹊径而后可以治贼者也。由台至厦水程十有一更,约六百余里,顺风二日夜可到,非甚远也。中间水师有安平、澎湖两协,有金门镇,有提督标,凡为营一十有三、额兵一万二千有奇,兵非不足也;各标大小哨船二百号,船非不多也。而犹有漏网睥睨于此六百里之水面,得无与虎兕出柙、龟玉毁椟者等与?藉而曰:贼不泊埯墺、不畏台■〈风贝〉,能终岁乎大洋,吾末如之何也。其畏死贪生与人同,治贼者亦可于此求其法矣。夫兵,诡道也;鸣鼓角、张旗帜以威敌者,彼与我为敌者也。若今之贼艘非有楼船犀甲之众能抗拒我也;耀军容以出之,又于未出之先扬言某月某日某将出哨,即何异使之闻之而亟避哉?今若定为轮哨之法,除分防各汛匀台、厦、金门哨船为东西两班每班,船不过三只,按月为期。画澎湖之某屿为东西之中界,东南风发,则在安平者顺风而哨澎湖,在澎湖者顺风而哨大担;西南风发,则在金、厦者亦如其法,以至澎湖、鹿耳。出不拘时,以天色晴明为准、以风为候;以二月半清明前起、十月半小雪后止,常川交错。凡可停泊埯墺,毕力搜捕。申严赏罚之令:获真正贼艘者,千、把总以上各迁其秩,贼艘财物悉以分赏卒伍;洋面失事者,值月巡哨官兵一体严处,不得互推疆界以外洋为辞。其逾月报满者免。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误之、设伏以诱之,使贼望往来之商艘,惊为官兵之诱敌;并会海坛、南澳、铜山出游巡以截南北之奔逸。官兵获贼,则迁秩而受赏;失贼,则诖误而任罚。贼进无可得之利、退无可藏之穴,不闻风解散,悉为擒矣。抑更有说焉:浯屿(距厦门一潮水程)者,左连乎金门、右临乎岐尾,外控大、小担屿之险,内绝海门、月港之奸。明初福建通置五水寨,浯屿居一焉。嘉靖间,移入中左所(即今厦门);倭遂据之,以掠兴、泉、漳、潮。所以本朝平台之初,另设浯屿一营;以水道四达,浯屿实扼其要。金、厦之有浯屿,犹台南之有澎湖也。石码在漳之内地,西距漳郡四十里、东距海澄十里,又东而厦门水程一潮;在漳郡则有漳镇总兵官、海澄则有海澄营游击水师提标中营防汛、厦门则有水师提督官兵,如张密网。今乃驻水师左营游击于石码,而浯屿仅以一哨船委之中营千总,不亦轻重之失其伦与?今若移石码游击于浯屿,增拨兵船责成以搜捕大担门一带之奸艘,与金门水师往来游徼,而又益以澎、台常川会哨之严,无或苟具文书视为故事;犹有浮与金门水师往来游徼,而又益以澎、台常川会哨之严,无或苟具文书视为故事;犹有浮游水面为台海往来之忧者,必无是理矣。

  教场

  一在北门内关帝庙前。

  一在西门外文庙边旧社学之右。

  历官

  北路营参将

  王国宪湖广衡山人,将材。康熙二十三年任。二十五年,升山东文登副将。

  袁廷芝直隶大兴人,武举。康熙二十五年任。二十九年,调两广水师营参将。

  吕得胜江南江宁人,行伍。康熙三十一年任。三十三年,升延平协副将。

  陈贵广东博罗人,功加。康熙三十四年任。三十七年,升云南腾越副将。

  白道隆山东济宁州人,功加。康熙三十八年任。四十二年,升四川永宁副将。

  焦云陕西人,行伍。康熙四十三年任。卒于官。

  张国泉州人,功加。康熙四十四年任。四十八年,升福州城守副将。

  翁国桢诏安人,功加。康熙四十九年任。五十三年,以副将休致。

  阮蔡文漳浦人,中江西籍庚午科文举人。康熙五十四年任(有传)。

  张彪江南徐州人,行伍。康熙五十六年任。

  守备

  魏进升陕西蓝田人,功加。二十三年任。二十七年休致。

  李胜陕西绥德州人,将材。康熙二十七年任。三十一年,升漕标右营游击。

  赵振直隶大名人,壬戌进士。康熙三十二年任。三十八年,调北直龙门所城守备。

  徐曦山东益都人,武举。康熙三十八年任。四十一年,升贵州都匀都司。

  程万里山东人,武举。康熙四十一年任。

  黄元骧漳浦人,将材。康熙四十四年任。四十八年,调山东宁福营守备。

  张胜广东高州人,行伍。康熙四十八年任。卒于官。

  游崇功漳浦人,行伍。康熙五十三年任。五十六年,升海坛镇标右营游击。

  周应龙河南洛阳人,行伍。康熙五十六年任。

  左哨千总

  王和陕西秦州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刘成功河南柘城人,行伍。康熙二十五年任。

  陈彪江南太平人,行伍。康熙二十七年任。

  徐任光山东人,行伍。康熙三十二年任。

  林旭江南人,功加。康熙三十五年任。

  孙德懋江南人,行伍。康熙三十八年任。

  陈国祥浙江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任。

  林龙江南人,行伍。康熙四十五年任。

  陈永福建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

  余元隆陕西人,行伍。康熙五十一年任。

  赵洪浙江山阴人,行伍。康熙五十五年任。

  右哨千总

  王政江南沛县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卒于官。

  王猛泉州人,行伍。康熙二十五年任。卒于官。

  赖贵平和人,功加。康熙三十一年任。

  陈成功福清人,功加。康熙三十二年任。

  黄成漳州人,行伍。康熙三十六年任。休致。

  陈好兴化人,行伍。康熙三十七年任。

  田有福山西人,行伍。康熙四十年任。

  金声漳州人,行伍。康熙四十三年任。

  吴济川福建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

  王祥浙江人,行伍。康熙五十一年任。

  闫威陕西宁夏人,行伍。康熙五十六年。

  左哨头司把总

  朱得胜浙江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卒于官。

  王邵龙浙江人,行伍。康熙二十五年任。

  魏石泉州人,行伍。康熙三十七年任。

  郑进晋江人,行伍。康熙四十一年任。

  萧胜汀州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

  刘士元泉州人,行伍。康熙五十三年任。

  左哨二司把总

  陈鸿志泉州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黄成漳州人,行伍。康熙三十年任。

  刘自科江西人,行伍。康熙三十七年任。

  吴麟祥福建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

  戴日升漳州人,行伍。康熙四十七年任。

  张双漳州人,行伍。康熙五十二年任。

  右哨头司把总

  雷友功江南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赖贵泉州人,功加。康熙二十五年任。

  曾福万河南人,行伍。康熙三十年任。卒于官。

  刘四漳州人,功加。康熙三十三年任。卒于官。

  柯茂同安人,功加。康熙三十三年任。

  陈应凤海澄人,功加。康熙三十七年任。

  林登福建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任。

  贾秀河南人,行伍。康熙四十八年任。

  林君卿漳州人,行伍。康熙五十二年任。

  右哨二司把总

  冯可发山东人,功加。康熙二十三年任。

  林龙海澄,功加。康熙二十五年任。

  陈好兴化人,行伍。康熙三十年任。

  刘国太江西人,行伍。康熙三十九年任。

  张文灿江西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任。

  蔡宁泉州人,行伍。康熙四十五年任。

  姚郎湖广人,行伍。康熙四十八年任。

  许德晋江人,行伍。康熙五十三年任。

  列传

  阮蔡文,字子章,漳浦人;中江西籍庚午举人。康熙五十四年,任北路参将。

  文魁岸磊落,自少时经济自负。屡踬南宫,以知县需次铨部。凡所至南北,山川阨塞险易悉纪之;尤留意海务,出入风涛,穷岛荒屿辄轻舟径造。四十九年,福、兴、泉、漳饥,上截漕米三十万石由海道分赈;文与定海总兵官吴郡督运五万石扬帆先至,漳、泉两郡赖焉。议叙,加一级。先是,洋盗陈尚义横行山东、江、浙间,抗拒官军,杀巡海游击;既而遣其党赴兵部乞降,御史陈汝咸自请招抚,荐文与俱。上命御史驻锦州,而遣文及千总左其彪等入海;濒行,御赐帑金、衣裘,加二级。会■〈风贝〉风折樯,航人大恐;文怡然曰:『吾等为天子招逋寇,以靖海疆、安百姓;虽葬鱼腹,不犹愈死儿女子手中乎』!时贼往来尽山、花鸟间;文漂至登莱,易舟踪迹所在,直上贼艘。贼党与疑贰,多欲劫文扬去者。文开示威信、陈说利害,数日内悉降之。至京;上召见,注目曰:『蔡文耶,若书生,此行良苦,颇惊怖否』?文奏言:『臣仰仗皇上威灵,海若效顺,顽梗革心,诚无所怖』。上壮之。更问沿海事宜,条奏甚悉。议叙,授云南陆京知州。未行,特旨改福建厦门水师提标中营参将;旋改北路,人想望风采。

  文首戢士卒、抚番黎,捐金助建学宫、城隍;悉除所辖陋规,丝毫不取。饬部伍、简器甲,亲哨沿海,增置要害,塘汛旌旗壁垒一新;鼠窃闻风遁去。旋题升福州副将。

  其哨淡水也,山谷诸番以北路鲜亲出远哨,牛羊酒食绎络于道。文悉慰谕,遣还之;或啖一粉餈,引酒沾唇以去。召社学番童与之语,能背诵「四书」者辄旌以银、布;为之讲解君臣父子之大义,反复不倦,诸番皆感悦。竟以中瘴气成疾,赴京道卒,不竟其用也。

  讣闻,军民设坛望祭;厦门之人尤痛惜之。家无余赀,遗所著诗文:淡水诸作、南北海道、尽山花鸟等记(文榜姓蔡;任厦门参将,始复阮姓)。

卷八

  风俗志

  汉俗番俗气候(附)

  「汉志」以刚柔不同,系水土之风气,谓之风;好恶取舍,随君上之情欲,谓之俗。故曰:『圣王在上,必移其本而易其末,壹之虖中和,然后王教成也』。夫阴阳、寒暑从乎天,水泉、草木从乎地;含生之类,象而生之以成俗。非圣人为之经纬,曷由化行而俗美乎?诸海外属邑,风气固殊;番汉错居,情欲迥异。自癸亥归顺,仰沐皇风,观气化之渐移、邦人之丕变、生番之率服,知圣天子之渐摩沦浃非一日矣。

  汉俗

  番俗

  气候(附)

  汉俗

  天下车书一统,国不异政、家不殊俗。诸罗实具五民毋亦(?)唯是闽、粤各省之辐辏,饮食、居处、衣冠、岁时、伏腊与中土同。矧当圣人在御日久,故有兄弟同居,或至数世;柩无久停,婢无永锢;邻里诟谇,片言解纷;通有无,济缓急;失路之夫,望门投止,鲜闭而不内者。乃若巾帼之流从容就义、白首完贞,亦往往而是:道德齐礼之明效大验也。平原沃野,饶竹木、蔬果、蠃蛤之产;服贾则舟楫往来,任载则牛车络绎;风雨时节,榖籴常贱,善不患无资也。然而醇醨参半者何欤?盖尝叹于周公治鲁、太公之治齐也,夫尊尊亲亲、举贤上功,两圣人之旨非大异也;乃风俗之成,风马牛不相及,流极之势难反也。且岐、丰之地,文、武兴仁兴让以治之;秦人用之变而为高上气力,至于遗礼义、弃仁恩而不顾。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不其然乎?夫逐什一、权子母,中土之人入台之所繇也。自郑成功集流亡、开屯戌,于时诸罗土旷,汉人间占草地(谓除草为田也,台人称庄社皆曰草地),与土番错。我朝置县,流移者踵相接,多莫知所自;乃渐有非商、非农潜窜里社,不务职业,张空拳思攫金以西者。其始草地之民闻乡音,跫然以喜;巧佞者餂而附会,久益密。官司诘之,亦直任为族属婚媾而不移。乃至作奸犯科,伤伦理、助拳勇、长告讦,此非风俗之大蠹欤!佃田者,多内地依山之犷悍无赖下贫触法亡命,潮人尤多,厥名曰客;多者千人、少亦数百,号曰客庄。朋比齐力,而自护小故,辄哗然以起,殴而杀人、毁匿其尸。先时,郑氏法峻密,窃盗以杀人论,牛羊露宿原野不设圉。国家政尚宽简,法网疏阔;自流移人多,乃渐有鼠窃为盗者。及客庄盛,盗益滋。庄主多侨居郡治,借客之大以共其狙;猝有事,皆左袒。长吏或迁就,苟且阴受其私,长此安穷乎?夫衣饰侈僭、婚姻论财、豪饮呼卢、好巫信鬼观剧,全台之敝俗也;「郡志」略言之矣。诸罗自急水溪以下,距郡治不远,俗颇与台湾同。自下加冬至斗六门,客庄、漳泉人相半,稍失之野;然近县故畏法。斗六以北客庄愈多,杂诸番而各自为俗,风景亦殊郐以下矣。大抵诸罗之俗:其一功利夸诈近于齐,高富下贫、好訾毁、以赌荡为豪侠、嫁娶送死侈靡,故郡治差不相及;孔子所谓齐一变至于鲁者也。其一强悍险急近于秦,遇事蜂起喜斗、轻生图赖、歃血相要约反复、依溪山之险蠢动为他邑剧;班史所谓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者,虽未笃信道德,亦救时之急务焉。若夫琴瑟不调,必起而更张之;游食唆讼,顽凶之尤者,所谓怙终不悛。子产相郑、王猛治秦,其效可睹已。辑所见闻,分类为四:曰衣食、曰婚姻丧祭、曰杂俗、曰岁时,间以己意论列。士者民之首,风之自也,别着论于「学校」。

  衣食

  诸罗始皆土番,卉服鲜食而已。番故种苎,间以麻;番女杂树皮,以为达戈纹(见「番俗」「服饰」部)者也。布帛之入,自荷兰通市始也。丰草弥望多鹿场,故无冶。田器不足用,耕者盖鲜。耕作之兴,自郑成功窃踞始也。本朝辟土,汉人艺麻,备车牛之用为索绹;无桑。多男少女;女好逸乐,即女红不事纺绩,以五丝刺云日、花草、麟凤、鱼龙、美男子、妇人之状相矜耀为观美。故曰男耕而食,女不织而衣;台郡皆然矣。为农颇易,无火耕水耨之劳。自中土通货贿金铁,田器益备。岁不再熟;夏五、六月方有事西畴,不粪自殖;秋仲以次种之,冬十月而尽。非甚凶歉,鲜不饱。竹木率三、四岁比栉繁阴,墙下广植龙眼、菠萝、番檨、荆蕉。园多蔗,蔗可糖;勤者岁得数千觔,贩于各省。斗六门以上胡麻尤多,岁数十万石;台、凤、漳、泉各路资焉。异时郑氏父子抗拒王师,舟楫不得越澎湖尺寸;今则北通吴越、南浮交广,有冰纨、白榖、绉絺之蒙于暑,有吴绫丝絮、汉府毡裘之燠于寒,有洋布、哔支、羽毛、哆啰呢之泛于外洋;有饮食燕衍、杯盘肴核、丝竹之盛,金锡、丹青之美,百工之备。地大物广,极丰而泰,理势之必然也。自衣食侈靡,滥觞郡治;宴会之设,上下通焉。乃或厮童牧卒衣迭绮罗、贩妇村姑妆盈珠翠,一会中人之产、一饭终岁之蓄,渐染成风,流及下邑。古人有言:『作法于俭,犹虑其奢;障川回澜,曷云能榖』。夫衣食者,生人之大命也。先王之世,力不必为己,恶其不出于身;货不必藏于己,恶其弃于地。故雍睦辑宁之风,蔼然可挹也。迩者满大中丞尝着「蚕桑要法」,以教闽人矣。其援据经传所载,天下之士无不宜于蚕桑者。而特虑夫育蚕树桑之法,或未讲明而习熟,于是绘为十二图而详诏之;今颁在郡县者可考也。诸罗下士坟垆;「小雅」之诗曰:『隰桑有阿,其叶有傩』。开亩树桑,蕃衍沃若无难,因以购种育蚕,即蚕事以兴矣。往者,漳、泉资木棉楚、豫;近乃平原沙碛,吉贝相望,各供本郡十之五、六焉。或者兹土麻纻之产不及内地,夏秋多雨,吉贝虑不相宜。比年风气颇殊,乘时辨土,善其莳之之法,地岂爱宝哉!蚕绩并兴,布帛充牣,不资外省,同巷相从,篝灯继日,女无枌栩婆娑之逝、江汉游冶之容,成之不易、服之无斁,勤俭之风比隆豳雅,视锦绣纂组伤女红者霄壤也。古者,九年耕,则余三年之食;故岁不为灾。今佃田之客躶体而来,譬之饥鹰饱则扬去,积粜数岁,复其邦族。而土著之民室无居积,秋冬之储,春夏罄之;习尚既侈,出粜金钱,入手辄尽。所恃官廪积贮,岁一凶歉,平粜发赈;脱不幸有尧、汤之水旱,蔬果、鱼鳖不可以饱,益以商贾游食之众,何以相恤?万室之邑,取汲乎一勺之泉,其涸也,可立而待也。今不讲求衣食之源流、民间之积贮,使之知节而藏富;欲求风俗之醇,不可得也。

  婚姻丧祭(冠礼附)

  凡议婚,媒氏送甲庚月日,女先男卜吉,然后订盟;非古者「男先于女」之义,亦「问名」之遗也。

  订盟用庚帖及金银钏,名曰文定、曰小聘;亦有加彩币者。女家用庚帖,随轻重而报之。互用庚帖者,以始虑终,示无悔也。诸罗议婚后,女家遣人视男家且觇婿,名曰探家风。男则母或诸姆造女家觇媳,携金银簪亲插其髻,名曰插簪仔,犹北人之云插戴也。礼仪轻重可勿计。乃既无庚帖、或未约聘,而贫富贵贱,先后不同,寒盟负约者有之矣;由不用庚帖,不郑重于始也。

  纳聘曰献采、曰纳采。用婚启往复纳币,但柬致仪物而已。此地并纳聘于纳币而一之,具婚书、聘金、币帛、杂物签署纳币之敬;女家亦随轻重而报之。虽曰太简,亦不大背于礼。但必多议聘金,以番钱六十员为最下。女家贫者或先取尽至,纳币时竟达空函。有金不足而勒女不嫁者,有金已尽、贫不能嫁而愆期者;于是有贫而终身无妇者。

  请期止用柬,或并日课送女家;必另具仪,所谓更仪也。少者番钱二十员,俗名乞日;或受、或否。将婚之年,例于五日、除夕具仪物申敬岳家;至是,皆代以银。按「明会典」:诸王纳妃,六礼之外,更添一仪,遣使入门备妆;始有更仪之制。今士庶而效之,疑于僭;且必取盈其数,亦嗜利而已,乌知礼意乎?

  婿于亲迎前数日,卜吉而冠,择戚属父母具庆者为宾;仿古筮日、筮宾也。至期,置冠履、鲜衣于竹筛,微烘以火,俗云除邪秽也。宾三梳婿发,而加之冠;「三加」之义也。既冠,拜先祖;仿告庙也。次父母,父醮以酒,申戒辞;仿醮席也。次诸父兄宾长,诸父兄宾长皆答焉,重成人之道也。笄,不用妇人为宾。女盛饰拜谒,略与婿同;醮酒,母命之。是日教以跪拜进退,献于舅姑尊长之礼,谓之教茶。

  亲迎,先期舂糯挲丸,色红白相间;分送亲友。至期,张灯结彩。婿沐浴盛服,父率以告先祖,醮而命之;取竹筛,盖其首。筛饰以朱画太极八卦,示「相生」之义也。出乘舆,鼓乐鸣锣,亲友送彩灯前导,沿途放花炮,好事者乘马骑牛以从;虽遇官长不避。女家亦先期送丸亲友,亲友为之粲妆(即添妆)。至期、女亦沐浴盛饰以俟。增入女门,驻轿庭除,从者捧鴈入置几案。小舅三致食物轿内,婿各具仪答之。次致荷包,婿复以练裙(新妇即于是日加着坐轿),送小舅花炮。女出厅事,父醮以酒,母命之。侍婢捧鴈,女外向举鴈而拱者三。侍婢传鴈从者,新婿随鴈出。父以紫帕蒙女首,紫姑(送嫁妇也)引女登舆。奠鴈、款婿御轮之礼,未有闻焉;送裙、送炮,不知于义何取(小舅致物,皆以斗覆其底。冠、笄日,或以大簸箕铺毡于上而拜,俗取团圆;然不雅甚矣)?

  妇入婿门,父以八卦红筛盖婿首。少者一人向新妇轿前揖而请,新妇以荷包赠之。婿执红筛盖新妇首,入房;揭盖头袱,交拜传杯就席:是为「合卺」之礼。

  厥明见于舅姑,三日而庙见,从伊川先生所定也。拜舅姑,赐以金钱;夫妇相向再拜。庙见日,妇献茶于先祖毕,献茶舅姑;被袜、靴履、膝衣之属以为贽,皆拜。次拜诸父、诸母,长亲卑幼以次答之;分致履袜膝衣,卑幼以荷包,名曰拜茶。既毕、舅姑宴新妇,诸母姑妗与焉。酒数巡起、撤新妇席送妇家,仪节杀于内地。是日,妇家以食物餪女,俗曰探房、亦名散茶。次日,妇乃入厨,问理井臼苹蘩之事。

  旋车,或五日、或七日,必待妇翁之请。鼓乐前导。婿及女至,谒于先祖。奉贽于岳父母,受而别具仪物答之。献于伯叔尊长,皆反璧;赠于小舅、内侄,受而不报。宴婿于外,女于内,酒数巡起,妇翁送席婿家答前贶。婿女俱辞归(亦有次日再请,因设帷帐馆婿与女;或一月、二月者,谓之竖月)。

  父母疾笃既绝,乃哭;披发袒臂,跣足擗踊。另置床,迁尸于上,谓之搬铺;「易箦」之义也。

  梳发、沐浴、含饭,袭以衣。设坐中庭而掖之,哭以祭,谓之辞生;乃就敛床以敛。既殡,凭棺而哭。亲朋邻近者吉服到门请拜柩,辞;谓之问丧。

  遍讣音于亲友,结魂帛,竖铭旌,置灵座繐帏;功缌之亲俱至,乃成服。食时上食,哭无时。开吊吊于朔望、女婿祭于三旬七七之后,亲友毕至,止吊。百日乃卒哭,除灵谢吊;分胙于吊者,谓之答纸。

  除灵日,收魂帛于匣,祭奠则启之;罢上食。期而小祥,再期而大祥。遇朔望,哭奠于朝暮。中月而■〈衤覃〉犹素服,余哀未忘也。

  凡葬于卒哭之后者,前三日举哀,设朝暮奠,名曰开堂。亲友毕吊,曰辞堂。厥明,柩就车为盖,结以五彩;魂轿、香亭之属毕具。亲朋白衣冠送之;或祭于道左,谢以帛。既葬,题主设祭而反,亲朋拜迎于道,谓之接主。偶而前导曰行街,至家设坐以祭;古之「初虞」也。亲朋吉服请入拜,辞。三日至墓谢土神,谓之收灰。

  凡祭于大宗,于春分、于冬至;祭毕,饮福。台无聚族者,同姓皆与焉。家祭,于忌辰、于元旦、清明、五日中元、除夕;主未祔者,更于冬至。泉人日中而祭,漳人质明而祭。泉人禁以品羞;漳、潮之人用三牲(鸡、肉、鱼)者,未免太简。盖沿海村落间有此,故至台亦相沿耳。

  设灵后,延僧道诵「药师经」;云为死者开冥路。五旬,再延僧礼忏打地狱、弄铙普度;云为死者资冥福。夫人死则气散,设而有知,其精魂可无所不之也;何待僧道为之开路乎?且人非穷凶极恶,岂必人人而入地狱?又岂浮屠所能出之?沙弥弄铙,妇女乐此为戏;俗云以免虫蛀,尤为荒诞。善夫!唐刺史李丹之言曰:『天堂无则已,有则君子登;地狱无则已,有则小人入』。世之人不以君子待其亲,而以其亲为有罪之小人,岂非大逆不孝之甚乎?

  将敛,扶至中庭以禁;古礼所无,泉人多有之。漳,朱紫阳故治,亦未见此。夫礼以义起,人子遇此时,则面目形容永不可得见矣;当此死肉未冷,亲奠一卮,不犹愈于盖棺之后、想象于虚无彷佛间乎?虽奉为不易之典可也。

  礼:三日而殡,三月而葬。闽俗多惑青乌、日者家言,既择山水形势、又择年月日时为子孙求福利,于是有停柩在家、暴露郊野数十年不葬者。台大约一、二年之内鲜有不葬。化者之体安,则人子之心恔矣。

  灵座宜除于大祥之后;今五旬或七旬而除之,非也。又或于旬尽更缩四、五日,云为儿孙作采,则更非矣。且未及百日而卒哭,人子之心其能安乎?更有除灵之日,灵座椅棹俱弃原野,云为不祥之物;则何不并其室庐而烬之、田畴而潴之、金帛而沉之乎?

  卒哭谢吊,因吊者拜于吾亲而答之也。迩来俱乘天色未明,置帖门缝以去,拜礼阚焉;是人敬吾亲而吾不敬于人也,非情礼之所宜有矣。

  大祥,计首尾二十四个月;今人有数月前而举大祥之祭者,有计闰而扣除者。夫人子哀慕无穷,特以先王制礼不敢过焉,奈何于礼之所有而少之也?皆薄待其亲而自便于己,断乎其不可者。

  各庄婚姻、丧葬,大约相仿。唯潮之大埔、程乡、镇平诸山客,其俗颇异;礼节皆以简为贵,略去者十之六、七。

  以下四条,杂记客庄之俗:

  婚礼、用庚帖、食物,或银钱少许为定。纳聘无币帛,不用婚启,以全柬开聘金、杂物,曰送酒。请期,则只鸡樽酒而已。男不冠而女笄,曰上头;不亲迎、不用盖头袱、不鸣锣放花炮,富者用鼓乐。新妇至,合卺,亲朋毕贺。厥明而庙见,弥月而旋车。

  丧必延僧作道场,虽极贫必开冥路,七七尽而除灵。吊者祭则答之胙,香楮则答拜而不胙,不欲以一楮亏丧主之财,亦善俗也。葬不过七七间,三岁则挖视之,土燥、棺完好、色鲜则掩之。或俟九年,拾其骸于瓦棺而复葬之。否则,迁于他处。

  禁祭惟元旦、除夕、五日,余皆无之。明清祭于墓,尽日潦倒而还。无忌辰。凡祭,极丰不过三牲,口诵祝辞,遍请城隍、土地诸神,云祖先不敢独食也。夫侪祖先于神而并之,祖先能安坐而食乎?亦惑矣。

  杂俗

  田盛夏始播,不耨荼蓼而黍稷自茂,藉草以待有秋。暇日,牵车服贾。潦水尽,入山斧大木为薪,储来春一岁之用。十月场功毕,剉蔗为糖,牛醡之;至三、四月乃止。岁时伏腊,击鼓吹豳,斗酒相劳,熙熙乎击壤康歌之世矣。

  凡流寓,客庄最多,漳、泉次之,兴化福州又次之。初辟时,风最近古;先至者为主,其本郡后至之人不必赍粮也。厥后乃有缘事波累,或久而反噬,以德为怨;于是有闭门相拒者。然推解之谊,至今尚存里闬也。

  土著既鲜,流寓者无■〈基,目代土〉功强近之亲,同乡井如骨肉矣。疾病相扶、死丧相助,棺敛埋葬,邻里皆躬亲之。贫无归,则集众捐囊襄事,虽悭者亦畏讥议。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此风较内地犹厚。

  土产槟榔,无益饥饱,云可解瘴气;荐客,先于茶酒。闾里雀角或相诟谇,其大者亲邻置酒解之,小者辄用槟榔。百文之费,而息两氏一朝之忿;物有以无用为有用者,此类是也。然男女咀嚼,竞红于一抹,或岁糜数十千,亦无谓矣。

  地平旷,便于车行。轮高五尺许,轨辙画一,一牛约运六、七百觔。编竹为车笼,以盛五谷之属;诛茅采薪,去其笼,捆束以载。行远可乘三、四人。重则另横一木于右,挚靷加轭,多一牛以曳之,若马之两骖而缺其左。妇女置竹亭于上,或用布帷。牛价腾涌,水牯健者至三十千钱。

  引重致远,皆以车。汉庄、番社无不家制车而户畜牛者。冬、春多夜行,田收潦尽,四野康庄;夜静风生,蹄轻走疾,辘轳之声远近相闻,有临淄、即墨之风焉。夏、秋多淫雨,水深泥淤,且非昼不可行。遇酷暑,牛往往困毙于道;异时皆瘗之,近乃有剥而食其肉者。

  人无贵贱,必华美其衣冠,色取极艳者。靴韈耻以布;履用锦,稍敝即弃之。下而肩舆隶卒,袴皆纱帛。大中丞雷阳陈公观察台湾时,躬以节俭训俗:衣帷布素、食无兼味,禁诸服饰奢侈者;积习已锢,亦未尽改。宴客必丰,酒以镇江、惠泉、绍兴,肴罄山海;青蚨四千,粗置一席。台属物价之腾,甲于天下;于是有彼此相胜,一宴而数十金者。观察梁公近为条约:非婚祭大庆,不得过五簋。两观察为民节财之意,凡为士庶者皆当深体也。

  延师课子,以荐主为重轻;一子从学,面有德色。或督过弟子,则师徒不相得,即父兄礼意寖衰,不终年辄去。本籍乏才,弊实由此,父兄之过也。

  牛择黄牯臕壮者,饰以鞍辔如马,驯而习之,日可百里。少年子弟,磬控如意,以之学骑射;易牛而马,亦易易矣。初见以为偶,久之乃无处不然。

  村庄神庙集多人为首,曰头家。庙虽小,必极华采;稍圯;则鸠众重修。岁时伏腊,张灯结彩鼓乐,祭毕欢饮,动辄数十缗;虽曰敬神,未免滥费。

  神诞,必演戏庆祝。二月二日、八月中秋,庆土地尤盛。秋成,设醮赛神,醮毕演戏,谓之压醮尾。比日中元盂兰会,亦盛饭僧;陈设竞为华美,每会费至百余缗。事毕,亦以戏继之。

  家有喜,乡有期会。有公禁,无不先以戏者;盖习尚既然。又妇女所好,有平时悭吝不舍一文,而演戏则倾囊以助者。

  喜博,士农工商卒伍相竞一掷;负者束手、胜者亦无赢囊,率入放赌之家。乃有俊少子弟、白面书生,典衣卖履,辱身贱行,流落而不敢归者。此风漳、泉多有,台郡时盛。拔木塞源,惟在严治诱赌之无赖、放赌之窝家;而为父兄者,教尤不可不先也。

  尚结盟,不拘年齿,推能有力者为大哥;一年少者殿后,曰尾弟。歃血而盟,相称以行次。家之妇女亦伯叔称之,出入不相避;多凶终隙未及闺阁蒙垢者。近设禁甚严,其风稍戢。

  尚巫,疾病辄令禳之。又有非僧、非道,名客仔师;携一撮米,往占病者,谓之米卦,称说鬼神。乡人为其所愚,倩贴符行法而祷于神;鼓角喧天,竟夜而罢。病未愈,费已三、五金矣。不特邪说惑人,亦糜财之一窦也。

  自襁褓而育之者,曰螟蛉。台俗八、九岁至十五、六,皆购为己子。更有年未衰而不娶,忽援壮夫为子,授之室而承其祀。有父无母,悖义伤伦,抑又甚矣。古人无子,必择同姓之亲者而继之;今以非我族类之人承祀,他日能歆之乎?其始,皆由妬归不容置胜或妾,有子而不以为子;故有生女而潜易、诈孕而假产,其夫或明知而隐忍迁就。又有妇言是听,舍兄弟同姓之子,而必取诸异姓者;然未若此地之并螟蛉而亦非也。礼无异姓为后之文,本朝有笞杖归宗之律。俗子、愚夫既不知吕嬴、牛马之辨,诗礼之家亦昧然为之。杞人灭鄫,春秋之义何居乎?听妾妇之愚、徇末俗之陋,所当亟变者也。

  失路之夫,不知何许人;纔一借寓,同姓则为弟侄,异姓则为中表、为妻族,如至亲者。然此种草地最多。亦有利其强力,辄招来家,作息与共;男女相杂,久而狎之,桑间濮上之风,非无自矣。

  各庄佣丁,山客十居七、八,靡有室家;漳、泉人称之曰客仔。客称庄主,曰头家。头家始藉其力以垦草地,招而来之;渐乃引类呼朋、连千累百,饥来饱去,行凶窃盗,头家不得过而问矣。田之转移交兑,头家拱手以听,权尽出于佃丁。

  初,台人以客庄盛,盗渐多,各铸铁烙牛,以其字为号,便于识别。盗得牛,更铸钱,取字之相似者覆以乱之。牛入客庄,即不得问。或易其牛,反缚牛主为盗;故台属窃盗之讼,偷牛者十居七、八。

  瓜果豆菜之属,着地即生;又多隙地,而宁取诸市。近溪之田,桔槔必以牛,无自任其力者。佣工计值,三倍内地,宁游手乏食,必不肯少减。民风之情,至台极矣。

  庄社地既宽旷,鸡豚之畜数倍内地,非止五母、二母而已。乃物价亦数倍内地,由习俗奢侈。中人之家食必举肉,且游手者众。水次鱼虾,亦食者多而采捕者少,固宜其腾涌耳。

  女不蚕织,以刺绣为能,自十岁以上则教之。工巧者自赡其口,尚有赢余。然虽工无益于世,曷若纺织之为有用乎!汉诏云:『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善矣!

  荷包,方广可八、九寸,以红哆啰呢、汉府缎为之;不惜高价,必求女工之最者而刺绣焉。轻薄少年,乃有借此往来中冓者。履霜坚冰,刺绣之害不止女红矣。

  妇女过从,无肩舆,则以伞蒙其首;衣服必丽,簪珥必饰。贫家亦然。村落稍远,则驾牛车以行。岁时、佛诞,相邀入寺烧香,云以祈福。

  演戏,不问昼夜,附近村庄妇女辄驾车往观,三、五群坐车中,环台之左右。有至自数十里者,不艳饰不登车,其夫亲为之驾。

  内地稍通笔墨而无籍者,皆以台为渊薮;训蒙草地或充吏胥。辍八比未久者,科、岁犹与童子试。其奸猾而穷无依者,并为讼师。愚民一纸公门,惟讼师是主。讼师一经包揽,讼者虽欲自止而不能矣,更有唆使番夷,造端饰诈。或官长明察,罪无所逃,则激之使变;遂为地方大害。是此地之驱除讼师,宜尤严于内地也。

  胥役各处所有,台属为盛。有室家者十之二、三,谨愿者十不得一、二焉;皆游棍望风夤缘而入也。一衙门而数百众、一皂快而十数帮,非舞文撞岁、见事风生欺官以朘民之膏血,何以饱其蹊壑乎!吏书之势,艳于绅士;皂快之焰,烈于吏书。上官胥役视寮属如乌有,又安怪其以愚民为鱼肉也。此辈善伺本官,而巧中其欲;稍假以词色,即门以外无所不至矣。北路地方辽阔,催科讼狱,勾摄动以月计,役寡则事不办;唯在谨嗜欲、寡言笑,示以不测之威,使无所投其隙而不得肆其贪横,则俗不以胥役为贵矣。

  俗传荒郊多鬼,白日幻形,杂过客为侣,至僻地即罹其害。晨昏或现相狞狰,遇者惊悸辄病。故清明、中元延僧道诵经,设醮之事日多。

  敛金造船,器用币帛服食悉备;召巫设坛,名曰王醮。三岁一举,以送瘟王。醮毕,盛席演戏,执事俨恪跽进酒食;既毕,乃送船入水,顺流扬帆以去。或泊其岸,则其乡多厉,必更禳之。相传昔有荷兰人夜遇船于海洋,疑为贼艘,举炮攻击,往来闪烁;至天明,望见满船皆纸糊神像,众大骇;不数日,疫死过半。近年有舆船而焚诸水次者,代木以竹,五采纸褙而饰之。每一醮动数百金,少亦中人数倍之产;虽穷乡僻壤,莫敢恡者。

  岁时(诸罗俗与郡治略同,就「郡志」稍加删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