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部分

钦定日下旧闻考 作者:清·英廉


钦定四库全书

吏部

钦定日下旧闻考

御制题词 目录

译语总目

详校官庶吉士臣 胡钰

检讨臣德生覆勘

总校官进士臣程嘉谟

校对官进士臣单可璂

誊录监生臣陶文溥

御制日

下旧闻考题词二首

第一章书緑起

第二章书自儆

重考彛尊书以成七言权当序而行名因日下荀文若迹逮春眀孙北平

朱彛尊所编日下旧闻捃拾载籍及金石遗文分为十三门四十二卷颇为综核与北平孙承泽所著

春眀梦余録七十卷均有裨于帝都考证但其书不免罣漏淆讹因命馆臣重加订正其春眀梦余録

内所载亦间采辑

罣漏岂无补所阙淆讹时有校从精百年熙皞繁文物

朱彝尊书成于康熙二十七年今又及百年太平熙皞民物繁昌自宫殿城市改置添建复编增为十

五门成书一百六十卷名曰日下旧闻考

似胜三都及两亰

曾赋皇都与帝都曾赋皇都

癸酉年曾赋皇都帝都诗两篇帝都诗言自古建都之地莫过燕京之据形胜皇都诗言今燕京体大

物博戸口繁滋

若兹形胜古今无金迁元复其乆矣

自金天徳中迁都燕城号中都元至元间改名大都眀自金陵迁于北京我朝因之然其城郭宫殿凡

数迁移率非金源之旧矣

清修滋盛乎御苑法宫诚富此返淳还檏益殷吾论成知过渊衷写

余临御四十余年凡京师坛庙宫殿城郭河渠苑囿衙署莫不修整皆物给价工给值然究以频兴工

作引为已过辛丑岁曾着知过论以自箴

更勵聰聽奕葉圖臣董誥奉 敬書

臣英亷等奉勅编纂日下旧闻考成书谨奉表上进者伏以辰居星拱经天

曜帝座之垣皇极畴敷括地志神畿之府考山川而陈风俗承平统一车书彰文物而纪声明首善先

详辇毂盖九州岛赤县尽圣朝无外之规模而三辅黄图为王者宅中之都会正体裁于竹素博闻资

广见重研考掌故于芸缃旧帙待新编益焕瞻云就日近光紬石室之书索献征文数典壮金台之色

广轮式廓载籍臣增辉等诚欢诚抃稽首顿首上言窃惟星分析木垣市开躔地访空桐戴匡映极涿

鹿陈云师之战指南而轩帝成都烛龙曜日御之乡宅朔则陶唐命职禹乘四载首冀方而畿甸宜尊

商宅五邦近亳邑而幽并遂合周室下车之始封锡蓟邱姬宗列爵以来强推燕国召棠勿剪以分藩

邹黍生温而吹律上谷列三边之郡剏始嬴秦广阳筑万载之宫迹荒炎汉幕南庭启僣名铜马之门

代北兵精威壮卢龙之塞九万人唐军瀛漠节镇沿隋十六州晋割燕云版章隘宋耶律会同之世始

建城隍金源天德之时增修宫室迨元大都之设尚尊总管之名迄明继世以还遂正京师之号盖其

神皋形胜天府膏腴扼四塞以居中处上游而驭逺郁锺王气龙盘鳯舞之祥俯视侯封棊布星罗之

势万斛转东南之粟财赋遥输九闗控西北之边威棱逺詟右太行而左碣石前沧海而后居庸固已

雄视秦州基恢洛邑千百国朝宗之盛简编宜有成书亿万年祚世之长纪载端资博考然而丛编少

确古籍多湮燕国春秋苐传名于墨子幽都图志空着目于隋书管讵窥天转滋疑于耳食锥宁指地

徒自牖于面墙从未有功成巍焕识大而识小无遗治洽荡平同轨与同文并盛如今日者也钦惟皇

帝陛下天亶干行日升离照平泰阶而光宅星云河岳之珍符正鼎位以凝基风雨阴阳之和会绍衣

缵绪扩缔构于龙兴握纽恢纮奠纲维于鳌纪鴈臣絶塞欵闗而觐展来庭象译殊方辟地而屯开列

障礼乐际百年之会民物阜昌图书集四库之成圣明述作志籍重修一统山庄更上塞成编舆经详

定九畿镐邑则留都备辑惟向明首出天中之景命方新而典学余闲日下之传闻订旧史臣手録彝

尊着有专书家学踵成昆田补其剩简谓其功勤摭拾如胶百衲之琴嘉其力费爬梳似集千狐之腋

别一十三门之鳞次思茹古以 今采千六百种于毫端快枕经而葄史雄闗絶嶂策屐登临名刹高

台按图指索认籀文于甫草 详同马攻车剔碑版于荒苔尽访吉金贞石道古瀛洲之暇藤屋紬芸

曝书长水之乡笛渔削藁然而称名失实不无误寳康瓠爱博难专未免见遗荆璞语洪纎之条贯罣

漏滋多况方位之迁移参差互出景物载刘侗之畧歳月都非街衢仍张爵之编阓阛已改千钧玉瓮

乆归别殿之储万石金钟屡易精蓝之制每旧存而新轶慈仁则寺少双松或昔晦而今彰希宪则堂

寻万栁成均猎碣何容别立专门武库星謡讵足登诸大雅况复羲文轩箓宜扬糺缦之

天章松栋云牕应载辉煌之睿藻

游豫园林之胜不宜列以郊垧清严府寺之曹未可厕诸城市此则拘墟多陋握铅椠而难工胪采虽

繁 瑜瑕之不掩者也我皇上特命廷臣重厘旧志俾搜罗于故实用审定夫曩篇体制须严在先明

其条例折衷至当悉仰荷夫纶言发山经水志以考详合晷景星图而细勘九重轮奂全登宫史之编

三馆研摩译准国书之字志壶天于上苑文沼灵台详且廨宇于诸司槐 棘院通都九市十三门则

毂击星街神策五营廿四旗则翼分卦位

若夫

郊坛庙社学校农桑敬

天法

祖之念钦若常昭体国经野之谟厘然具在一代之典章制度扬景铄而颂文明兆民之旧德先畴乐

清宁而浴膏泽彼葛洪之杂记未有闻焉即应劭之旧仪方斯蔑矣而且万 艺疑事必稽乙览披

函谰言务正访遗踪于琼岛何闗塞外之山辟迂论于金河试证井华之水名更八景泉岂埀虹派演

万源河知号鳯音随误读辨传疑于裂帛之湖地袭佳名笑附会于钓璜之渚鹰台呼处荒基莫指仁

虞鹫岭飞来示像谁闻天竺凡此千秋传信订讹悉秉夫圣裁更以万象陶镕即事多形于睿咏敷陈

据典敬登首见之篇考核研精许附下方之

案臣等识惭测海才愧研京朶殿云霞幸趋跄于禁近斗城霄汉瞻壮丽于宸居承诏命而兢惶愧见

闻之固陋发箧浩如烟海难期竟委穷源操觚寛以歳时敢曰事增文减州居部次半仍旧贯之辞类

别区分两补新题之目尾躔龙而宿曜荣光上动星文骨市骏而风雄古迹逺追世纪河山襟帯金汤

之形势长留轩陛堂皇栋宇之经营毕具分九衢而雄万雉骈阗百货之场逺六遂而近四郊环拥五

云之气千里封圻斥衍惟民乐止于京畿一时官守羁縻在昔沿名于侨治边障则险由天设榆塞松

闗版图则齿验生繁歌衢舞巷风仍淳朴渐摩被德化之成物自蕃昌华实擅上腴之利至若琐文轶

事终杂缀而别附存疑加以创例新裁増苑囿而更添官署总其成数十五类囊括斯全视彼原书卌

二卷帙赢过半浸菑时而泽豯养职方之纪地加详环禆海而首神州驺衍之谈天孰据灿罗胸之典

故应资作赋之才胜指掌之舆图用备洽闻之助春满皇州景象天上恩多人依帝里光华长安日近

建铜圭而纪盛思综括乎九经九纬之全仰轩镜以高悬备多识于一物一名之细伏愿奎照权衡天

言弁冕颁埀秘阁采风陈诵训之书嘉恵艺林润色佐论都之笔从此拱神京之百二自合梯航玉帛

以偕徕弼成服者五千直统侯甸要荒而莫外太平寰宇金瓯增白阜之图

广内承明玉府焕丹函之秘臣等无任瞻天仰圣感激屏营之至谨奉日下旧闻考一百六十卷目録

一卷随表恭进以闻

乾隆四十八年二月初五日奉 知道了钦此

乾隆四十七年月日大学士臣英亷 领侍卫内大臣尚书臣和珅尚书臣梁国治尚书臣徳保

钦定日下旧闻考

凡例

一朱彝尊原本分星土世纪形胜宫室城市郊垧京畿侨治边障户版风俗物产杂缀十三门掌列眉

分颇称详赡应各仍旧目惟城市门首标京城总纪皇城各卷又各官衙署原本载入城市门国朝官

府建置视前代更昭美备又八旗内务府各衙门均属创设谨别立官署一门以原有各条移入新分

门目而以现在体制增载于后又城西玉泉香山等处原本俱列入郊垧门今西郊为御园胜地谨别

立苑囿一门用崇规制一神京古迹纷罗流传多舛恭读御制诗文几订讹纪实诸篇无不折衷至当

炳若日星

今遵旨凡原文并增载及三抬双抬单抬冩者俱顶格原按及新増按语俱低二格凡有圣祖仁皇帝

御制诗文世宗宪皇帝御制诗文我皇上御制诗文内有因地作记因事立碑因物成咏者

谨分门録载

一朱彝尊原本援引该洽而征采既多难免遗漏今将原本所引各仍其旧而以现在援据补入者续

编于后凡朱彝尊原引则加一原字于上朱昆田补遗者则加一补字于上其新行添入者则加一增

字于上逐条标识以期一目了然一凡朱彝尊原有按语以朱彝尊原按五字标首其现加考证按语

则用臣等谨按四字别之一原本各门内有编次参错体例不符如明代坊巷俱入城市门而辽金元

坊巷名目乃载入宫室门之类殊未画一俱应详核改正其他应行移改之处尚多谨拟凡自他门移

入者俱于各条下用小字注明原在某门今移改字様庶彼此 核较为详密一宫室一门惟辽金故

宫在今都城西南故迹已湮祗应胪列旧名以备考证其元明宫室实本朝营建所因自应分晰缕载

谨照宫史将今制逐一载入仍加按证明一原本城市门内所列坊巷街衢俱据明张爵所编五城坊

巷胡衕集叙次但现在五城界址隶属已各不同而坊铺之制亦多更改谨将城市一门悉以现今五

城界册为准如原本在中城而今应归入东城原本在南城而今应归入中城者即将原引各条移入

现隶本城之下庶考订咸归确实一原本所引各条内如有原书舛误及考据失实应行驳正者谨将

现据考证各书増入仍别加按语如本无旧书可据者则将现在情形据实详识

一古迹内凡昔有今无如慈仁寺双松之类俱加案注明其有旧在他处今经移置如承光殿玉瓮觉

生寺大钟之类则将原引之书载入新移之地其物虽移置而寺庙尚仍其旧者则于寺庙本条内注

明今移某处详见某门字様令前后详畧互见以资 考一原本寺观现存已废改建重建者均于各

本条下注明俾今昔了如指掌一京畿一门原本系按顺天府所属州县次第编排自当各仍其旧惟

地方沿革随时异宜其増损分析之处均应考订増入今拟以现今顺天府属地方为准其名山河道

有与昔日情形异者俱加案详考至遵化玉田丰润三属今已别为遵化直隶州不隶顺天谨附编京

畿卷后一金石碑碣有原本未载者今俱为増辑一原书之末附石鼓考三卷専叙猎碣源流今石鼓

现列成均似不应専为标目谨移入官署门国子监条下以归画一

一原书取材欲博不无泛滥如因叙兵部官署而兼及于当时谚语因叙国子监而兼及于许衡教法

因叙悯忠寺而兼及于谢枋得赐谥本末今拟似此类者俱改用双行小字附存各条之后以为区别

庶不致混淆

一原本所引昔人诗赋序记之属颇伤繁冗谨拟择其中无用者酌加删汰其有名人著作可资考证

而未经采择者亦间为酌増俱用双行小字附入各条之下

一书内辽金元人地官名除诗词限于平仄不改外余俱照新定国语改正仍恭依

钦定三史之例于初见处注明音义及原作某某今译改字様并于卷首列译语总目用资考证

一朱昆田所撰补遗原本俱附于各卷之后谨拟各按门类散入本条之下庶 编次有伦而检阅亦

便其有原按语者亦加朱昆田原按以别之

一朱彝尊原书有姜宸英徐元文高士竒张鹏冯溥五人序及朱彝尊自序今俱移载卷末其王原书

后语原本误置卷首谨一体録次于后一凡原书字义讹舛今为订正者于每卷末别立举正篇依次

记出其删节之条较少则于每门之末附记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一

钦定日下旧闻考目録 地理类三 都会郡县之属

卷一 星土

卷二 世纪

卷三世纪

卷四世纪

卷五形胜

卷六形胜

卷七形胜

卷八形胜

卷九国朝宫室

卷十国朝宫室

卷十一国朝宫室

卷十二国朝宫室

卷十三国朝宫室

卷十四国朝宫室

卷十五国朝宫室

十六国朝宫室

卷十七国朝宫室

卷十八国朝宫室

卷十九国朝宫室

卷二十国朝宫室雍和宫

卷二十一国朝宫室西苑一

卷二十二国朝宫室西苑二

卷二十三国朝宫室西苑三

卷二十四国朝宫室西苑四

卷二十五国朝宫室西苑五

卷二十六国朝宫室西苑六

卷二十七国朝宫室西苑七

卷二十八国朝宫室西苑八

卷二十九宫室辽金

卷三十宫室元一

卷三十一宫室元二

三十二宫室元三

卷三十三宫室明一

卷三十四宫室明二

卷三十五宫室明三

卷三十六宫室明四

卷三十七京城总纪

卷三十八京城总纪

卷三十九皇城

卷四十皇城卷

四十一皇城

卷四十二皇城

卷四十三内城中城一

卷四十四内城中城二

卷四十五内城东城一

卷四十六内城东城二

卷四十七内城东城三

四十八内城东城四

卷四十九内城南城

卷五十内城西城一

卷五十一内城西城二

卷五十二内城西城三

卷五十三内城西城四

卷五十四内城北城

卷五十五外城中城

卷五十六外城东城

卷五十七外城南城一

卷五十八外城南城二

卷五十九外城西城一

卷六十外城西城二

卷六十一外城北城

卷六十二官署宗人府内阁中书科

卷六十三官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

卷六十四官署太常寺翰林院詹事府

卷六十五官署光禄寺太仆寺顺天府鸿胪寺

卷六十六官署国子监

卷六十七官署国子监

卷六十八官署石鼔考附

卷六十九官署石鼓考附

卷七十官署石鼓考附

卷七十一官署钦天监太医院内务府

七十二官署领侍卫府銮仪卫八旗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綂领圆明园总统

卷七十三官署歩军綂领火器营健鋭营

卷七十四国朝苑囿南苑一

卷七十五国朝宫囿南苑二

卷七十六国朝苑囿畅春园

卷七十七国朝苑囿乐善园

卷七十八国朝苑囿西花园圣化寺

卷七十九国朝苑囿泉宗庙

卷八十国朝苑囿圆明园一

卷八十一国朝苑囿圆明园二

卷八十二国朝苑囿圆明园三

卷八十三国朝苑囿长春园

卷八十四国朝苑囿清漪园

卷八十五国朝苑囿静明园

卷八十六国朝苑囿静宜园一

卷八十七国朝苑囿静宜园二

卷八十八郊垧东一

卷八十九郊垧东二

卷九十郊垧南

卷九十一郊垧西一

卷九十二郊垧西二

卷九十三郊垧西三

卷九十四郊垧西四

卷九十五郊垧西五

九十六郊垧西六

卷九十七郊垧西七

卷九十八郊垧西八

卷九十九郊垧西九

卷一百郊垧西十

卷一百一郊垧西十一

卷一百二郊垧西十二

卷一百三郊垧西十三

一百四郊垧西十四

卷一百五郊垧西十五

卷一百六郊垧西十六

卷一百七郊垧北

卷一百八京畿通州一

卷一百九京畿通州二

卷一百十京畿通州三

卷一百十一京畿三河

卷一百十二京畿武清

卷一百十三京畿寳抵宁河

卷一百十四京畿蓟州一

卷一百十五京畿蓟州二

卷一百十六京畿蓟州三

卷一百十七京畿蓟州四

卷一百十八京畿香河

卷一百十九京畿覇州一

卷一百二十京畿覇州二

卷一百二十一京畿保定

卷一百二十二京畿文安

卷一百二十三京畿大城

卷一百二十四京畿固安

卷一百二十五京畿永清

卷一百二十六京畿东安

卷一百二十七京畿涿州一

卷一百二十八京畿涿州二

卷一百二十九京畿涿州三

卷一百三十京畿房山一

卷一百三十一京畿房山二

卷一百三十二京畿房山三

卷一百三十三京畿良乡

卷一百三十四京畿昌平州一

卷一百三十五京畿昌平州二

卷一百三十六京畿昌平州三

卷一百三十七京畿昌平州四

卷一百三十八京畿顺义

卷一百三十九京畿懐柔

卷一百四十京畿宻云一

卷一百四十一京畿宻云二

卷一百四十二京畿平谷

卷一百四十三京畿遵化州今升直隶州谨照原书附编

卷一百四十四京畿玉田丰润今属遵化州侨治并附

卷一百四十五户版

卷一百四十六风俗

卷一百四十七风俗

卷一百四十八风俗

卷一百四十九物产

卷一百五十物产

卷一百五十一物产

卷一百五十二边障

卷一百五十三边障

卷一百五十四边障

卷一百五十五存疑

卷一百五十六存疑

卷一百五十七杂缀

卷一百五十八杂缀

卷一百五十九杂缀

卷一百六十杂缀原序附后

臣等谨案日下旧闻考一百六十卷乾隆三十九年奉勅撰因朱彝尊日下旧闻原本删繁补缺援古

证今一一详为考核定为此本原书分星土世纪形胜宫室城市郊垧京畿侨治边障户版风俗物产

杂缀十三门其时城西玉泉香山诸处台沼尚未经始故列郊垧门中与今制未协诸廨署入城市门

中太学石鼓独别为三卷于体例亦属不伦今増列苑圃官署二门并前为十五门而石鼓考三卷则

并于官署门国子监条下又原本城市京畿二门五城及各州县分属之地今昔不同一一以新定界

址为之移正原本所列古迹皆引据旧文夸多务博不能实验其有无不免传闻讹舛彼此互岐亦皆

一一履勘遗踪订妄以存真阙疑以传信所引艺文或益其所未备或删其所可省务使有闗考证不

漏不支至于列圣宸章皇上御制凡涉于神京风土者悉案门恭载尤足以昭垂典实藻绘山川古来

志都京者前莫善于三辅黄图后莫善于长安志彝尊原本搜罗详洽已驾二书之上今仰承睿鉴为

之正讹补漏又驾彝尊原本而上之千古舆图当以此本为准绳矣乾隆四十九年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日下旧闻考

译语总目 凡原书人地官氏及器物名中有字面无庸改者不加译注有译改而音义或先分见他处

原文又相同者俱不复注若音义同而原文间有小异者则注明义见前旧作某某又或一处而所译

音义有已见有初见者则初见者加译注余亦注明义见前旧作某某

卷二

巴坚 满洲语大理也旧作阿保机

详衮 索伦语理事官也旧作详稳

猛伊 喇伊喇满洲语黍也旧作栧剌

锡里 满洲语选拨也旧作数例

裕悦 旧作于越译音

休格 旧作休哥译音

希达 满洲语门帘也旧作奚底

色珍 满洲语车也旧作斜轸

特哩衮 蒙古语为首之谓也旧作惕隠

伊什唐古特语智慧也旧作乙室

萨哈 满洲语小围也旧作撒合

廸里 索伦语头目也旧作敌烈

图鲁卜蒙古语形势也旧作突吕不

唐古满洲语百数也旧作唐古

萧托果托果蒙古语釡也旧作讨古

穆济 满洲语大麦也旧作抹只

舒蘓 蒙古语髙粱也旧作矧思

赫徳 满洲语渣滓也旧作痕徳

罕都 满洲语稻也旧作恳笃

卷四

库哩布 满洲语被唬住也旧作 离不

阿古达 旧作阿骨打译音

洛索 满洲语极湿难耕地也旧作娄宿

贝勒 满洲语管理众人之称也旧作孛堇

达什林牙达什唐古特语吉祥也旧作大石

哩布 满洲语使留也旧作斡离不

阿克善 满洲语发水后树木上挂的柴草也旧作阿骨奭

索多 蒙古语鸟翅大翎也旧作散覩

尼楚赫 满洲语珍珠也旧作银术可

道喇 蒙古语下也旧作铎剌

布什 满洲语滕也又去毛鹿皮也旧作蒲苋

尼堪 满洲语汉人也旧作粘罕

卷五

巴图鲁 满洲语勇也旧作霸突鲁

穆呼哩 满洲语秃尖也旧作木华黎

托克托 蒙古语定也旧作脱脱

卷六

谙达 蒙古语伙伴也旧作唵答

卷二十九

拉里 满洲语爽利也旧作剌履

果啰洛纳延 果啰洛旧作葛逻禄从八旗姓谱改正纳延蒙古语八十数也旧作乃贤

赫舎哩 旧作纥石烈从八旗姓谱改正

特哩 蒙古语齐整也旧作忒邻

图克坦 旧作徒单从八旗姓谱改正

布达 满洲语饭也旧作白答

贝勒 义见前旧作孛诘烈

舒穆噜 旧作石□从八旗姓谱改正

布萨揆 布萨旧作仆散从八旗姓谱改正

彻伯尔 蒙古语 洁也旧作察八

呼沙呼 满洲语鸱鸮也旧作胡沙虎

穆延 旧作没捻从八旗姓谱改正

保喇巴图 保喇蒙古语雄驼也巴图坚固也旧作布吾剌 都

卷三十

萨都拉 满洲语结亲也旧作萨都剌

鄂勒哲 蒙古语寿也旧作完泽

达尔玛 梵语法也旧作荅里麻

锡寳齐 蒙古语养禽鸟人也旧作普宝赤

集赛 蒙古语翰流值班之谓也旧作怯薛

和尔果斯 蒙古语牧地遗矢也旧作和礼霍孙

齐蘓 蒙古语血也旧作曲枢

济逊 蒙古语济逊即济蘓颜色也旧作质孙

阿南达 梵语阿难也旧作阿难答

玛哈噶拉 梵语大黒神也旧作马哈吃喇

哈喇哈斯达尔罕 哈喇蒙古语黒色也哈斯玉也达尔罕凡有勤劳者免其差役之称也旧作哈剌哈

孙荅剌罕 

察纳 蒙古语那边也旧作察那

鄂尔多 满洲语宫也旧作斡耳朶

卷三十一

伊噜布哈 伊噜蒙古语凈也布哈犍牛也旧作月鲁不花

哈喇郭勒 哈喇义见前郭勒蒙古语河也旧作憨剌合儿

伊噜特穆尔 伊噜义见前特穆尔蒙古语铁也旧作月鲁帖木儿

雅克特穆尔 雅克蒙古语结实也特穆尔义见前旧作燕帖木儿

恭吉哩 旧作弘吉剌从八旗姓谱改正

阿裕尔锡哩达喇 阿裕尔梵语寿也锡哩威也达喇救度也旧作爱犹识理达腊

辉和尔 回部名也旧作畏吾儿译音

富珠哩翀 富珠哩旧作孛术鲁从八旗姓谱改正

札实 唐古特语吉祥也旧作瞻思

多尔济 唐古特语金刚也旧作铎尔直

库库 蒙古语青色也旧作巙巙

喀喇库库 喀喇蒙古语黒马也库库义见前旧作康里巙巙

多尔济巴勒 多尔济义见前巴勒威也旧作朶耳直班

雅克布哈 义俱见前旧作雅不花

卷三十二

齐达勒 蒙古语能也旧作赤徳尔

伊克徳勒丹 伊克蒙古语大也徳勒衣也丹有也旧作亦黒迭儿丁

伊蘓布哈 伊蘓蒙古语九数也布哈义见前旧作也速不花

图喇 满洲语柱也旧作秃剌

安图 满洲语山阳也旧作安童

巴延 满洲语富也旧作伯颜

噶布喇婉 梵语盛水执舞之螺蛳也旧作加巴剌般

察罕岱布哈 察罕蒙古语白色也岱有也布哈义见前旧作长安迭不花

博啰 蒙古语青色也旧作孛罗

帕克斯巴 唐古特语圣也旧作八斯巴

雅满达噶 梵语怖畏金刚也旧作牙蛮答哥

僧格 唐古特语狮也旧作桑哥

额森布哈 额森蒙古语平安也布哈义见前旧作野仙普化

昌通 昌唐古特语酒也通饮也旧作昌童

阿尔尼格 蒙古语阿尔花纹也尼格一数也旧作阿尼哥

伊克 义见前旧作也可

诺尔布 唐古特语财也旧作南必

纳竒锡 蒙古语绒线也旧作纳失失

翁吉喇特 旧作翁吉剌从八旗姓谱改正

卷三十七

赫噜 满洲语车幅也旧作喝鲁

斡 满洲语气味也旧作哇

罗卜科 蒙古语淖泥也旧作鲁不古

果实 满洲语疼爱也旧作髙十

乌珍 满洲语重也旧作屋质

固云 唐古特语才能也旧作彀英

珠赫哷果勒齐 珠赫哷旧作术虎从八旗姓谱改正果勒齐满洲语中心也旧作髙琪

卷三十八

舒噜 满洲语珊瑚也旧作沙剌

鄂勒哲胡土克 鄂勒哲义见前胡土克唐古特语再来人也旧作完者忽都

卷四十三

青吉斯 旧作成吉斯照蒙古源流改正

胡土克 义见前旧作忽都

霞哩 满洲语斜眼也旧作厦哩

阿裕尔巴里巴特喇 阿裕尔义见前巴里梵语威也巴特喇好也旧作爱育黎拨力八达

卷四十四

博尔济蒙古语二軰奴也旧作别儿怯 

卷四十五

和必斯 蒙古语乐器名也旧作胡拨四

都哩黙色 都哩蒙古语式様也黙色器械也旧作土儿宻失

察尔竒 满洲语扎板也旧作乂儿机

卷四十六

札玛里廸音 旧作札马鲁丁译音

卷四十九

白索珠 旧作白锁住译音

蘓陇裕勒 蘓陇唐古特语守护也裕勒地方也旧作思龙宜

博果岱 蒙古语麦也旧作伯忽都

绰尔济鄂特色尔 绰尔济唐古特语法师也鄂特色尔金光也旧作绰吉我些儿

卷五十

赵塔齐儿 塔齐儿蒙古语瘠地也旧作塔察

和坦伊蘓 儿和坦蒙古语城也伊蘓义见前旧作忽都于思

阿尔哈雅 阿尔义见前哈雅墙也旧作阿礼海牙

永和尔 蒙古语绒也旧作岩穆忽尔

和逊 蒙古语空也旧作忽先

敏珠尔哈雅 敏珠尔唐古特语无违之谓也哈雅义见前旧作米只儿海牙

伊尔特穆尔 伊尔蒙古语锋刃也特穆尔义见前旧作野里帖木儿

孟克特穆尔 孟克蒙古语经常之经也特穆尔义见前旧作忙哥帖木儿

萨里黙色 蒙古语地弩也黙色义见前旧作萨哩宻实

玖珠 旧作九柱译音

额琳沁佐特 额琳沁唐古特语寳也佐特库也旧作亦邻真尊

图烈图阿穆尔布哈 图烈图蒙古语有柴也阿穆尔安也布哈义见前旧作朶列图按木不花

乌兰特穆尔 乌兰蒙古语红色也特穆尔义见前旧作五鲁帖木儿

准台 准蒙古语东也台有也旧作术温台

阿萨尔 蒙古语阁也旧作阿散

卷五十一

珠占 蒙古语厚也旧作竹真

摩该 蒙古语蛇也旧作貊髙

呼噜 满洲语手背也旧作斛罗

博果宻 蒙古语包褁也旧作不忽木

赫噜 义见前旧作曷鲁

卷五十二

玛勒图 蒙古语有牲畜之谓也旧作满图

阿尔威 阿尔义见前旧作阿鲁

玛勒 蒙古语牲畜也旧作马儿

鄂齐尔 蒙古语金刚也旧作斡赤

达纳 蒙古语管也旧作答难

卷五十三

凌戬巴勒丹 凌唐古特语长也戬装俨也巴勒丹全威也旧作领占班丹

札什藏布 札什唐古特语吉祥也藏布美好也旧作着肖藏卜

桑噶巴拉 桑噶梵语僧也巴拉守护也旧作桑渇巴剌

谔格徳依 旧作窝阔台照蒙古源流改正

色辰 蒙古语聪眀也旧作薛禅

鄂勒哲图 鄂勒哲义见前图蒙古语有也旧作完泽笃

库鲁克 蒙古语超众之谓也旧作曲律

布延图 布延蒙古语福也图义见前旧作普颜笃

格根 蒙古语眀也旧作格坚

额林沁巴勒 义俱见前旧作亦邻真班

阿南达锡哩 义俱见前旧作剌拶室利

特古思布哈 特古思蒙古语全也布哈义见前旧作帖古思不华

卷五十四

布尔罕 蒙古语佛也旧作卜鲁罕

卷五十八

噶玛拉 梵语蓬花叶也旧作甘麻剌

卷五十九

察克 蒙古语时也旧作察割

违喇 义见前旧作牒蜡

札克□古鲁 扎克□满洲语霞也旧作只撒

卷六十

伊勒希按班 伊勒希满洲语副也按班大臣也旧作夷离毕

完颜佛寜 佛寜满洲语羣也旧作完颜蒲湼

蒙古台 蒙古语有银也旧作忙兀台

云丹藏布 云丹顿古特语才也藏布义见前旧作允丹藏卜

卷六十四

乌珠 满洲语头也旧作兀术

卷六十七

实勒们 满洲语鹞子也旧作实理门

爱满 满洲语部洛也旧作爱马玛

玛蘓库 满洲语粗也蘓库皮也旧作马斯忽

乌徳美 蒙古语送也旧作兀都瞒

多罗岱 蒙古语七数也旧作夺罗

笔且齐 蒙古语写字人也就旧作必阇赤

札尔古齐 蒙古语断事人也旧作札古鲁真

文宣努 旧作文宣奴译音赛音

赛音衮巴克实 蒙古语好也衮深也巴克实师也旧作仙孔八合识

卷六十九

尼玛哈 满洲语鱼也旧作粘没罕

卷七十二

济蘓 蒙古语颜色也旧作只孙

卷七十七

班廸达 梵语才能也旧作板的达

卷七十九

都哩沁 都哩义见前沁唐古特语大也旧作朶里真

卷八十七

阿勒锦 满洲语声誉也旧作阿里吉

和勒博林牙 和勒博满洲语联络也旧作回离保

特尔格 蒙古语车也旧作钱哥

卷八十八

香沙 唐古特语肉鼻也旧作芗山

卷八十九

伊彻察喇 伊彻满洲语新也察喇注酒器也旧作月赤察儿

吉勒展 满洲语恕也旧作晈贞

沁特穆尔 义俱见前旧作赤因帖木儿

喀喇鼎珠 喀喇义见前旧作康里鼎珠旧作定柱今对音译改

伊逊岱尔 伊逊蒙古语九数也岱尔牡鹿也旧作埜素达尔

叚达伞 达伞满洲语政也旧作定僧

泰费音纳 泰费音满洲语太平也纳地也旧作太平奴

色彻图 蒙古语聪明也旧作薛彻笃

索诺木巴勒 索诺木唐古特语福也巴勒义见前旧作锁南满

策布哈 策唐古特语寿也布哈义见前旧作慈普化

实喇卜藏布 唐古特语好智慧也旧作沙喇赞卜

穆尔济延 穆尔蒙古语踪迹也济延命也旧作马儿吉颜

沙克珊 满洲语狡猾人也旧作山山

札萨克 蒙古语政也旧作札撒

卷九十一

善延实库 善延满洲语白色也实库撒袋内衬格也旧作鄯阳石古

卷九十二

索珲 满洲语姜黄色也旧作素温

札达 蒙古语石也旧作斫答

巴咱尔 梵语金刚也旧作巴萨尔

札拉尔 蒙古语帽缨也旧作札剌尔

贝实勒 唐古特语琥珀也旧作比渉儿

卷九十三

特穆津 蒙古语铁之最精者旧作忒没真

卷九十四

奈曼 蒙古语八数也旧作乃蛮

哈喇 义见前旧作曷剌

赛玛尔堪 回地名也旧作邪达思干

彻伯尔 义见前旧作札八儿

卷九十五

罕嘉努 旧作韩家奴译音

张巴舒新 旧作张钵信顺照三史画一改正

普元努 旧作普元奴译音

卷九十六

雅尔鼐罗宻克 雅尔鼐唐古特语夏居也罗宻克智慧眼也旧作雅纳啰释弥

班廸达桑噶实哩 班廸达桑噶实哩义俱见前旧作板的达萨诃咱释哩

乌巴廸呢雅实哩 乌巴廸呢雅梵语法术也实哩威也旧作吾巴帖耶室哩

布达实哩 梵语佛威也旧作勃塔室哩

卷九十七

足克戬古尔 足克戬唐古特语首饰也古尔账房也旧作左吉古鲁

索诺木纳木结 蒙古语有福人也旧作锁南嚷结

卓哈 旧作主活照三史画一改正

噶布拉 蒙古语天灵盖也旧作葛巴剌

嘉勒斡凌戬 嘉勒干唐古特语胜也凌戬义俱见前旧作结斡领占

札巴藏布 札巴唐古特语徒弟也藏布义见前旧作札巴藏播

章台扬扎巴 旧作章台阳咤巴译音

卷九十八

诺摩罕 蒙古语朴实也旧作那木罕

阿卜呼穆尔布哈 阿卜呼蒙古语取也穆尔布哈义俱见前旧作安普忽马儿不花

卷九十九

黙沙实哩 黙唐古特语大也沙肉也实哩义见前旧作谟沙室利

沙克节依 沙克节依畨姓也旧作沙津爱

卷一百

布达实哩 义见前旧作卜答失里

蘓蘓勒巴 蒙古语敬也旧作速速班

丹彻尔特穆尔 蒙古语最洁净铁也旧作丹彻理帖木儿

眀埒栋阿 明埒唐古特语好名也栋砗碍也阿五数也旧作明理董阿

锦嘉努 旧作金界奴译音

额穆尔蘓 满洲语单层也旧作阿麻

达噜噶齐 蒙古语头目也旧作达鲁花赤

萨勒廸 索伦语甲也旧作撒廸

鸿和尔布哈 鸿和尔蒙古语黄色也布哈义见前旧作炅火儿不花

卷一百一

拜珠 蒙古语存也旧作拜住

索约勒哈陶黙色 索约勒蒙古语教化之化也哈陶刚也黙色义见前旧作鎻咬儿哈的迷失

阿实克布哈 阿实克蒙古语利也布哈义见前旧作阿沙不花

卷一百四

必巴实 梵语佛名也旧作八不沙

沙克嘉实哩 沙克嘉梵语姓也实哩义见前旧作相迦失里

年札克策喇实 年唐古特语妙也扎克名誉也 寿也喇实吉祥也旧作辇真吃剌恩

卷一百七

额森 义见前旧作也先

库春 蒙古语刀也旧作曲出

察罕 义见前旧作察汉

图沁特穆尔 图沁唐古特语大力也特穆尔义见前旧作秃坚帖木儿

娄都尔蘓 娄蒙古语龙也都尔蘓规模也旧作老的沙

绰斯戬 绰斯唐古特语法也戬义见前旧作搠思监

卷一百八

达勒达 满洲语隐避处也旧作达达

安布 唐古特语不善之谓也旧作奄卜

布延特穆尔 布延蒙古语福也特穆尔义见前旧作卜颜帖木儿

蘓拉吉达 蘓拉满洲语闲散也吉达抢也旧作速朗吉大

卷一百九

台哈布哈 台哈蒙古语长毛也布哈义见前旧作大不花

图们岱尔 图们蒙古语万数也岱尔牡鹿也旧作秃满迭儿

库库特穆尔 义俱见前旧扩廓帖木儿

都哩都尔蘓 义俱见前旧作笃烈图述

卷一百十一

珠克 索伦语房屋也旧作祝阿

卷一百十二

纳琳 蒙古语细也旧作纳麟

玛鲁 满洲语瓶也旧作买闾

阿巴齐 蒙古语行围人也旧作阿八赤

蒙古岱 即蒙古也旧作忙兀

耀珠 旧作□住译音

卷一百十三

聂赫 满洲语鸭也旧作粘合

丹珠尔丹 丹珠尔蒙古语续藏经名也井义见前旧作答术丁

卷一百十四

富察集赛 富察旧作蒲察从八旗姓谱改正集赛义见前旧作□舎

温特赫实芳努 温特赫旧作温廸罕从八旗姓谱改正寔芳努旧作十方奴译音

多罗台 多罗蒙古语七数也旧作朶罗

尼古勒 蒙古语罪孽也旧作揑古剌

卷一百十七

萨敦 满洲语亲家也旧作撒敦

卷一百二十

伊喇仲夹努 伊喇旧作移剌从八旗姓谱改正仲夹努旧作众家奴译音

珠格尔 蒙古语闲散也旧作只哥

额蘓伦 蒙古语梵天也旧作阿术鲁

伊喇鼐尔 伊喇义见前鼐儿蒙古语和也旧作移剌湼儿

舒穆噜拜达勒 舒穆噜义见前拜达勒蒙古语形像也旧作石□孛迭儿

卷一百二十四

布哈 义见前旧作伯华

耶律伯特 伯特满洲语才力不及也旧作颇徳

竒塔特伯竒 竒塔特蒙古语汉人也伯竒坚固也旧作乞台普济

卷一百二十五

卓哩 满洲语指之也旧作啜里

萨巴 蒙古语器皿也旧作萨八

呼喇楚 蒙古语积聚也旧作忽剌出

纳哈塔 旧作纳合从八旗姓谱改正

乌库哩庆寿 乌库哩旧作乌古论从八旗姓谱改正

星萨 星唐古特语树也萨地也旧作神撒

卷一百二十六

古拉 古唐古特语身也拉神也旧作古喇

巴纳 满洲语地方也旧作捺钵

卷一百二十七

浩尔齐 蒙古语吹笳人也旧作忽林赤

都尔蘓 义见前旧作秃鲁沙

卷一百二十九

完颜和卓 和卓满洲语美好也旧作合住

爱薪蘓赫 爱薪满洲语全也蘓赫斧也旧作阿兴松哥

克实克慎思 克实克旧作克沙骨从八旗姓谱改正

和斯 蒙古语双也旧作贺斯

卷一百三十

雅勒呼 满洲语肉橧盆也旧作牙忽

茂巴尔斯 茂蒙古语不善之谓也巴尔斯即巴尔虎也旧作木八剌

眀安达 达满洲语为首之称也旧作答

拜珠 旧作伯住译音

卷一百三十一

萨里黙色 义俱见前旧作萨里弥实

克哷 蒙古语野外也旧作怯烈

党珠 旧作党住译音

卷一百三十二

哈布尔 蒙古语春也旧作胡拔尔

费摩氏 旧作裴满氏从八旗姓谱改正

卷一百三十三

克特 蒙古语火镰也旧作斫答

唐古定格 唐古义见前旧作唐 定格旧作定哥译音

乌达 满洲语买也旧作乌带

乌噜 满洲语是也旧作乌禄

乌凌阿 旧作乌林答从八旗姓谱改

卷一百三十四

塔斯 蒙正古语性烈也旧作田斯

唐古特 部名也旧作唐兀

卷一百三十五

巴纳 义见前旧作纳钵

济延 义见前旧作井源

卷一百三十八

爪尔佳 旧作夹谷从八旗姓谱改正

多罗 义见前旧作托喇

准台 义见前旧作竹温台

卷一百四十

迈珠 旧作买住译音

卷一百四十一

珠嘉 旧作术甲从八旗姓谱改正

佛绅 满洲语柄也旧作法心

伊扎尔 蒙古语根源也旧作咬查剌

卷一百四十三

乌梁海 旧作兀良哈译音

准布 满洲语提撕也旧作阻

图卜蘓 旧作陁鎻从八旗姓谱改正

卷一百四十四

实纳 满洲语新也旧作习揑

达春 满洲语敏捷也旧作脱出

卷一百五十一

尼噜罕 满洲语书也旧作努尔干

拜特穆尔 拜蒙古语不动之谓也特穆尔义见前旧作伯帖木儿

安塔哈 塔哈满洲语客也旧作答海

达抡 满洲语饮马处也旧作达鲁何

卷一百五十二

诺音 蒙古语官长也旧作朶颜

纳克楚 唐古特语黒水也旧作纳哈出

锡津 满洲语钓鱼丝线也旧作鞾锭

萨巴 义见前旧作撒八

寔古纳 蒙古语审问也旧作习古乃

博勒和 满洲语洁凈也旧作婆罗火

达兰 蒙古语七十数也旧作挞□

乌哈达 满洲语塔子头也旧作歪骨垜

卷一百五十三

钮佑禄罕努 钮佑禄旧作粘割从八旗姓谱改正罕奴旧作韩奴译音

珲楚 满洲语氷床也旧作浑黙

洛索 义见前旧作娄室

舎音 满洲语色白也旧作斜也

巴尔斯 义见前旧作拔离速

阿噜岱 蒙古语山阴也旧作阿鲁带

斡罕 满洲语 头也旧作窝干

蘓噜克 蒙古语牧羣也旧作速鲁

奎腾 蒙古语冷也旧作跨 头

鼐尔布哈 义俱见前旧作乃儿不花

都古尔济 蒙古语盈满也旧作吐护真

瑠和 满洲语海白鱼也旧作留斡

克埒木 蒙古语墙也旧作怯烈门

诺海 蒙古语犬也旧作讷懐

阿固岱 蒙古语寛也旧作阿忽带

萨里 义见前旧作撒里

巴图尔 蒙古语勇也旧作八都儿

阿达竒 满洲语邻也旧作爱的斤

和硕 满洲语隅也旧作火筛

都塔济特穆尔 都塔济蒙古语缺欠也特穆尔义见前旧作豆叱仇帖木儿

卷一百五十四

尼雅满 满洲语心也旧作粘罕

齐喇哈蕃 齐喇满洲语严也哈蕃官也旧作查剌合攀

哲伯蒙古语梅针箭也旧作遮别

竒塔特博哈 竒塔特义见前博哈身笨也旧作可忒薄刹

乌兰巴尔 蒙古语红虎也旧作讹鲁不儿

多尔济 义见前旧作朶儿只

雅勒呼 满洲语大槽盆也旧作鸦鹘

布埒齐 蒙古语吹海螺人也旧作不兰奚

桂齐 满洲语善也旧作贵赤

阿蘓 满洲语网也旧作阿速

哈喇娄 蒙古语黒龙也旧作哈儿鲁

锡里济 蒙古语选 也旧作昔里吉

卷一百五十五

里斋努 旧作俚砦奴译音

鄂啰呼 蒙古语进也旧作窝罗虎

嘉木扬喇勒智 嘉木扬唐古特语文殊菩萨也喇勒智智慧剑也旧作杨连真加

特们徳尔 即特穆尔蒙古语鐡也旧作铁木迭儿

纳木喀桑结 纳木喀唐古特语天也桑结佛也旧作曩哥星吉

卷一百五十六

伯嘉努 旧作伯嘉奴译音

特穆尔达什 义俱见前旧作鐡木儿塔识

卷一百五十九

特嘉 旧作赤盏从八旗姓谱改正

三寳努 旧作三寳奴译音

总裁

原任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户部事务世袭一等轻车都尉臣于

敏中

经筵讲官大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刑部事务臣英亷

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管步军统领务世袭三等轻车都尉臣和珅

经筵讲官大子少保户部尚书臣梁国治

经筵讲官礼部尚书臣徳保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今任工部尚书臣刘墉

原任刑部侍郎臣钱汝诚

督办

太子太保文渊阁提举管事兵部尚书臣福隆安

刑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臣胡季堂

户部侍郎兼管顺天府府尹事今任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世袭一等轻车都尉臣蒋赐棨

原任顺天府府臣尹改授光禄寺卿臣刘纯炜

总纂

宗人府府丞今提督浙江学政窦光鼐

原任编修臣朱筠

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读臣张焘

监察御史臣许寳善

纂修

编修提督贵州学政臣潘曾起

编修臣蔡廷衡

编修臣吴锡麒

编修臣闗槐

编修臣陆伯焜

监察御史今任工科掌印给事中臣戈源

户部主事臣孔继涵

原任户部员外郎升贵州粮驿道臣徳隆

原任刑部郎中臣宋调元

校録 

候选州同臣任兆鲸

进士候选知县臣赵大溎

进士候选知县臣单可璂

进士候选知县臣赵雯

举人候选内阁中书臣叶元符

举人候选知县臣李传爕

誊録兼校録

举人候选知县臣顾超

誊録

中书科中书臣丁嘉 

候选布政使经歴臣陆光洙 

候选塩大使臣唐懋修 

候选布政使经歴臣邝振南 

候选县丞臣吴曙澐 

候选县臣丞秦泰 

候选州同臣池大经 

候选州同臣陶闻溥 

候选州同臣汪人瑞

举人候选知县臣叶庭和

候选县丞臣陆昌曽 

候选县丞臣黄珩 

候选县丞臣董光骥

钦定四库全书

详校官庶吉士臣 胡钰

检讨臣德生覆勘

总校官进士臣程嘉谟

校对官进士臣叶元符

誊录监生臣董光骥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

星土

臣等谨按自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岛岛岛岛之地而后世之言分野者或以中宫斗杓或以二

十八宿或以天市垣或以五星至唐一行则又创为山河两戒之说众议纷繁立论各殊按唐杜佑分

野议谓以国之分野上酌天象始于周季然其可疑者如周敬王鲁哀公之时吴为越所灭其后六十

九年始命韩赵魏为诸侯又十七年三国始分晋地又五十六年越为楚灭当吴未亡时列国尚有数

十韩魏赵又未为诸侯自呉灭至分晋凡八十八年时既不同何以预分十二国之躔次乃班固汉书

地理志皇甫谧帝王世纪则分区域以配星躔取不同时之十二国强配之实所未审又如房星为宋

分野东平须昌寿张属焉然其地在济东属鲁本非宋分又如星纪躔次为吴越分野然星纪在于东

北而吴越实在东南至其地分则或多或少鹑首极多鹑火极狭盖甘石之书本由假托后人附会益

属支离郑康成有言九州岛岛岛岛分野之书既亡后世堪舆所言易渉于诞是以星分域汉时已疑

之矣朱彛尊原书宗志书之例广为引据列星土于卷首亦沿袭前人之说今仍存其旧本而于征引

脱略之处更采诸书以广其未备焉原北斗七星是谓帝车运乎中央而临制四方六曰开阳亦曰应

星主木主燕大象列星图

臣等谨按史记隋书及通志亦作开阳星经及宋天文志作闿阳又按博雅旋为冀州开阳为梁州臣

等又按朱彝尊原书所载如斗宫天市垣二十八宿山河两戒五纬诸家之说征引既多叙次未免舛

杂今详加厘正分门类叙其灵征则附于卷末云增北斗七星石氏云五主燕隋志六主燕増辰象考

刘昭后汉书补注璇玑者北极星也玉衡者斗九星也八为幽州按春秋纬二冀州同上增中宫七星

五主土主燕羣书考索原玉衡第八星主幽州常以五寅日候之史记天官书原壬燕赵亥燕代汉书

天文志増戍赵亥燕淮南子臣等谨按淮南子及博雅载戌赵亥燕与汉天文志互异或以其犬牙相

错相近之土兼言之也原天市垣二十二星东西列各十一星其东垣南第三星曰燕宋两朝天文志

臣等谨按星经天市图第二星为燕与宋两朝天文志互异増天市垣古歌曰燕连南海尽属宋西歌

曰南海与燕为雁行中西星经同异考増天市垣二十二星左藩燕邹淮厯书

原楚南一星曰燕有变动以其国占之宋史天文志增十二国十六星在须女南隋志楚南一星曰燕

按今监中图韩东南一星曰燕辰象考增天市垣燕一星在楚星南通占大象列星经原苍龙七宿有

尾有箕氐胸房腹箕所粪也星经原尾九星如钩苍龙尾箕四星形状如簸箕丹元子歩天歌增西歌

曰接心是尾九点曲卓如衣角飘风前箕星有四明相等大口如箕正向西中西星经同异考増尾亦

为九子星箕亦曰天津一曰天鸡晋书天文志补尾为九子箕为敖客史记天官书补尾有七星形如

蝎尾箕有四星形如牛角法苑珠林补箕尾之间谓之九江口观象玩占増宋均云尾属后宫场故得

兼子子必九者取尾有九星也元命苞云尾九星箕四星为后宫之场也史记索隠増宋均云箕以簸

扬调弄为象又受物有去之来之之象也诗云维南有箕载翕其舌又诗纬云箕为天口主出气是箕

有舌象谗言故诗曰哆兮侈兮成是南箕为敖客行请谒也同上増尾箕尾为析木之津于辰在寅燕

之分野尾九星为后宫亦为九子星近心第一星为后妃次三星并为次三嫔末二星为妾箕主八风

亦后妃之府也史记正义原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春秋元命苞原箕尾为燕春秋说题辞増星部

地名尾箕燕淮南子増尾箕幽州史记天官书増燕故治今上渔阳右北平辽东莫郡幽州也越絶书

増燕星得尾箕山河两戒考注原汉永元铜仪尾十八度开元 仪景佑测验同永元铜仪箕十度景

佑测验同开元 仪十一度宋史天文志原尾汉太初厯洛下闳所测十八度宋皇佑所测十九度崇

寜所测十九度少元授时厯郭守敬所测十九度十分箕太初厯十一度皇佑所测十度元丰所测十

一度崇寜所测十度半授时厯所测十度四十分古今律厯考増分度尾十八箕十一四分一淮南子

増尾十八度箕十一度天象志増尾十星十八度箕四星九度广雅增尾宿一黄道经度十一宫一十

度五十四分黄道纬度南一十五度等四箕宿一黄道经度十一宫二十六度五十分黄道纬度南六

度五十六分等三厯象考成増尾宿一赤道经度十一宫六度四十二分赤道纬度南三十六度五十

七分箕宿一赤道经度十一宫二十六度二十一分赤道纬度南三十度二十三分同上臣等谨按厯

代以来测量恒星分度但就本宿所离推刻未有以黄道赤道为之析其经度之毫髪者是以逺自汉

太初厯下至元明司天诸家互有阔狭多寡之殊异我朝

圣祖仁皇帝御制厯象考成一书用黄赤经纬互推乃得二十八宿度分之凖兹载尾箕分星具列其

数于下于以仰见天道至精法益详尽蔑以加矣增尾箕康熙壬子年赤道积度尾一十九度九分箕

一十度三十六分黄道积度尾一十五度三十六分箕九度二十分恒星纪要原刘向言地分燕地尾

箕之分野也自尾四度至斗六度谓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汉书地理志原自尾十度至斗七度百三

十五分而终曰析木之次于辰在寅谓之摄提格于律为应钟斗建在亥今燕分野帝王世纪臣等谨

按帝王世纪作自尾十度至斗七度汉书作危字误今改正原陈卓谓尾箕燕幽也自尾十至南斗十

一费直谓起尾九蔡邕谓起尾四玉海増尾九星去极一百二十七度半箕四星距西北星去极一百

二十一度半宋两朝天文志原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于辰在寅燕之分野属幽州陈卓范

蠡鬼谷先生张良诸葛亮谯周京房张衡并云尾箕燕幽州上谷入尾一度渔阳入尾三度右北平入

尾七度涿郡入尾十六度广阳入箕九度晋书天文志増北京之北平府尾箕分涿通蓟三州皆尾分

明史天文志原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中箕五度终南斗八度新唐书天文志原幽州星分尾箕涿

州星分尾宿十六度蓟州星分尾宿三度霸州星分箕尾燕州星分尾斗太平寰宇记增尾箕析木之

次也寅初起尾七度二千七百五十二十一少中箕星五度三百七十六十七终斗八度其分野河间

涿郡广阳国及上谷渔阳古之北燕旧唐书天文志原宛平大兴良乡尾一度通州三河武清尾二度

昌平顺义宻云懐柔尾三度涿州房山霸州文安尾四度丰润玉田蓟州保定尾五度遵化平谷尾七

度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増汉书地理志燕地尾箕分野也今蓟州通州南得涿郡之易今州容城今县

范阳在今易州故安在今易州涿州今州良乡今县及渤海之安次今东安县辰象考原尾箕星曰析

木宫曰人马时曰寅州曰幽厯代地理指掌图原第五尾四足箕四足斗一足在寅岁星位焉其神如

弓故曰人马宫文殊所说善恶宿曜经増寅为析木燕之分自尾十度至斗十一度唐六典原析木谓

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尔雅原析别水木以箕斗之间是天汉之津也尔雅孙炎注原析木之津刘炫

谓是天汉即天河也在箕斗二星之间箕在东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为隔隔河须

津梁以渡故谓此次为析木之津也尔雅疏増天汉起东方箕尾之间谓之天河亦谓之汉津通志原

析木燕之分星幽州之星土也周礼总义原天汉起东方经尾箕之间谓之汉津晋书天文志原析津

本晋蓟县改蓟北县开泰元年更今名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故辽史地理志原野旅寅野谓星

野旅谓躔次寅者辰舍东方之位燕分析津之所也辽史国语解原星度分野十二次东西南北相反

者四疑似者七所可据者其惟析木乎其宿尾箕亦艮之维燕可以言东北也乐轩集原析木为云汉

末泒山河极焉故其分野自北河末泒穷北纪之曲东北负海为析木负海者以其云汉之阴也新唐

书天文志原大梁析木以负北海其神主于恒山辰星位焉同上増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中箕五

度自渤海九河之北得汉河间涿郡广阳及上谷渔阳尾得云汉之末派龟鱼丽焉箕与南斗相近为

辽水之阳同上增唐占经曰尾东方木宿之末斗北方木宿之初次在其间分析水木故曰析木山河

两戒考注原古之人有以天河断两界者天犹卵也经星之次环其四周银河之所界者半其余则天

市太微位焉故二十八舍其附于河者三之二沿之河以分其势稽紫宫以定其余有条有次故秦虽

西而位坤维之鹑首云汉之升两戒之道也呉虽东南而位坤维之星纪云汉之降两戒之终也燕穷

北纪之曲故以末派之析木为燕盖星河之流起于井终于箕则南者反北北者反南矣鬳齐十一藁

原袁桷司天台祭告 宿文析木天津燕都所次维昔初基相攸涂塈民用不颇益遐以治灵台考占

庸启震悸善言惟从式致芬祀清容居士集増尾九星十八度在天市垣下河西箕四星七度半考注

增尾箕苍龙之末也直寅山河两戒同上増析木之津一名大招一曰汉津同上原辰星主幽州星经

原辰星水精也原北尚书考灵曜方黒色其类水其应上为辰星素问补辰星北方之位黒帝之子天

官星占增辰星宰相之祥也经一百里亦偏将廷尉象也同上増广雅云辰星谓之兔星则辰星之别

名兔或作毚史记索隠増北方水太阴之精主冬日壬癸刑失者罚出辰星史记天官书增兔七命曰

小正辰星天搀安周星细爽能星钩星同上增兔星凡有七名命者名也小正一也辰星二也天搀三

也安周星四也细爽五也能星六也钩星七也史记索隠増兔五色青圜夏白圜丧赤圜中不平黒圜

吉赤角犯我城黄角地之争白角号泣之声史记天官书増辰星理四时宋均云辰星正四时之法得

与北辰同名也春秋元命苞増辰星晋灼云常以二月春分见奎娄五月夏至见东井八月秋分见角

亢十一月冬至见牵牛出以辰戌入以丑未二旬而入晨候之东方夕候之西方也史记正义补辰星

一曰能星一曰钩星一曰毚星一曰鼎星一曰 星一曰伺星北方黒帝叶光纪之神元武之宿水之

精也观象玩占増七政第五曰伐水谓辰星也史记索隠增辰星一曰细极曰 星曰伺祠天官星占

增辰星一曰细极曰 星曰伺祠天官星占増辰星色黒比奎星大小于岁星宋中兴天文志增辰星

谓之钩星兔星博雅原北方辰星水生物布其纪春秋元命苞原燕齐之疆候辰星占虚危汉书天文

志増辰星曰北方冬水通志天文略増各星之光如云气者水星之性尚书释天注增辰星主正四时

当效于四仲山河两戒考注原建武十二年正月己未小星流百枚以上或西北或正北或东北二夜

止六月戊戌晨小流星百枚以上四面行小星者庶民之类流行者移徙之象也后三年吴汉马武徙

鴈门代郡上谷闗西县吏民六万余口置常闗居庸闗以东以避 后汉书五行志原景初元年十月

壬申太白书见在尾歴二百余日占曰尾为燕有兵时公孙渊自立为燕王置百官发兵拒守宣帝讨

灭之文献通考朱 尊原按陈氏魏志书十月壬申太白昼见乃在明帝青龙三年至景初元年则书

秋七月辛夘太白昼见冬十月丁未月犯荧惑以歴推之十月既书丁未不应复直壬申当以志为正

也原晋惠帝永兴元年七月庚申太白犯角亢经房心厯尾箕是年九月王浚杀幽州刺史和演穆帝

永和八年六月辛巳日未入有流星大如三斗魁从辰巳上东南行晷度推之在箕斗之间燕分也按

占为营首营首之下流血滂沱是后慕容儁僭称大燕攻伐无已晋书天文志原景星见箕尾而慕容

徳复燕此分野之验也礼经会元补天寳九载八月五星聚于尾箕燕分也占曰有徳则庆无徳则殃

新唐书天文志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二

世纪一

臣等谨按朱彝尊原书世纪一门征引颇为该博而次序间有淆错谨详加厘订各按时代以类编次

其杂引注说诗文各依类附列于下原书义有未尽者则为旁采他书备参考焉原轩辕教熊罴貔貅

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蚩尤不用帝命史记五帝本纪增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

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同上原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

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故后常建焉古今注原黄帝氏平蚩尤因

大雾作指南车饰以文玉其文作蚩尤形车饰以黍尺度髙一尺四寸二分下长七寸四分管立木口

圆径三寸四分琢玉为人形手常指南足底通圆窍作旋转轴踏于蚩尤之上古玉图考原黄帝用车

战蚩尤用骑战蚩尤作雾黄帝作指南车广博物志原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名之曰絶辔之野汲

冢周书原蚩尤庶人之贪者也大戴礼记原涿鹿竿人颡也尚书刑徳考原帝既杀蚩尤因立台榭黄

帝内传原李白北风行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闲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

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翰林集补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鐡额食砂石子造五

兵仗刀 大弩威振天下龙鱼河图补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 是

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 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

十二管子补蚩尤作乱逐帝而居于涿鹿帝参卢弗能征乃帅诸侯委命于有熊于是暨力牧神皇风

后邓伯温之徒厉兵称旅熊罴貔貅以为前行□鹖雁鹯以为旗帜及尤嘬兵涿鹿之山路史补九黎

之君号曰蚩尤孔氏尚书传补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遗器多着其象汉孔氏谓是九黎之君

考黄帝灭蚩尤于涿鹿之野乃在北鄙九黎三苖皆南蛮蚩尤九黎非一种也说略补画本以飞兽有

肉趐者谓之蚩尤古器图补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鬬以角抵人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戴

牛角而相抵乐书补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聴故战于涿

鹿之野新书补黄帝与炎帝争鬬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归藏补蚩尤炎帝之

后铜头□石飞空走险以馗牛皮为皷九击而止之尤不能飞走遂杀之广成子传补帝代蚩尤元女

为帝制 牛皷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又为帝制司南车当其前记里皷车居其右黄

帝内传补帝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志林补黄帝出师涿鹿以棡皷为警卫其曲有十一曰震雷惊

二曰猛虎骇三曰鸷鸟击四曰龙媒蹀五曰灵 吼六曰鵰鹗争七曰壮士夺志八曰熊罴哮 九曰

石荡崖十曰波荡壑并皆有辞今亡考矣云笈七籖补蚩尤帅□□与黄帝战于涿鹿帝命吹角为龙

吟以御之通礼义纂补蚩尤氏强与榆罔争王于涿鹿之阿黄帝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于涿鹿

之野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谷谷一作邱帝王世纪补蚩尤出自芊水八肱八趾 首登九淖以伐空

桑黄帝杀之于青邱易坤灵图补蚩尤变幻多方征风召雨吹烟□雾黄帝师众大迷王母乃命元女

授帝以三宫五音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寳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

冀元女兵法补蚩尤者炎帝之后故祭蚩尤文云将军敢以牲牢祭尔炎帝之裔蚩尤之神阴遁甲补

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涿鹿间往往掘得髑髅如铜鐡蚩尤骨也述异记补黄帝百战百战之数未

尽闻也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七十二其大略也鹖冠子注

臣等谨按朱昆田原引鹖冠子注黄帝百战止七十五考陆佃原注有百战之数未尽闻及大略句不

可删今依原注补入补赤帝为火灾黄帝擒之文子补黄帝之时中黄直为将破杀蚩尤汉书列传补

史记逸周书大戴礼文子所云炎帝赤帝皆谓蚩尤而书传举以为榆罔失之路史补按史记云诸侯

相侵伐蚩尤最为暴则蚩尤非为天子也又管子曰蚩尤受卢山之金而作五兵明非庶人葢诸侯号

也史记索隠补蚩尤古之诸侯其性酷毒故作五虐之刑谓车裂人及烧铜柱使人抱或使人缘之之

类也唐律释文补蚩尤乱在幽州其死在冀路史注补黄帝戮蚩尤迁其民善者于邹屠恶者于有北

诗云投畀有北恶可知已国名纪増赤帝命蚩尤字于少昊以临西方蚩尢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逸

周书增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所有葩华之象因作华葢古今注增山海经云黄

帝令应龙攻蚩尤蚩尤请风伯雨师以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以止雨遂杀蚩尤史记正义増

帝征蚩尤七十一战不克昼梦金人引领长头元狐之裘云天帝使授符帝寤问诸风伯曰天应也乃

于盛水之阳筑坛祭以太牢有元龟衔符至坛非皮非绨广三尺袤一尺文曰天乙在前太乙在后帝

再拜受符乃设九宫置八门布三竒六仪制阴阳遁甲式三门发五朱昆田原按说蚩尤者不一孔子

三朝记大戴礼记以为庶人孔氏小司马氏以为诸侯应劭以为古天子或以为炎帝之后或以为九

黎之君或谓杀之于中冀或谓杀之于青邱或谓杀之于凶黎之谷传闻异辞并存焉可也将具遂斩

蚩尤焉太白阴经臣等谨按朱昆田并存诸说以备考异似矣但考史记云神农衰诸侯相侵伐神农

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则谓蚩尤为诸侯

者近之原黄帝都于涿鹿帝王世纪增邑于涿鹿之阿史记五帝本纪增舆地志云涿鹿黄帝初都迁

有熊也史记正义增黄帝都有熊又迁涿鹿通志都邑略臣等谨按帝王世纪黄帝都涿鹿或以为都

涿鹿迁有熊或以为都有熊迁涿鹿今考史记索隠正义皆以为黄帝有熊国君皇甫谧谓有熊今河

南新郑路史谓有熊帝之开国舆地广记云都非据此则黄帝初国于有熊而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为天子后迁都涿鹿之阿通志都邑略与史记合似为可据原髙阳氏谓之幽陵辽史地理志增颛顼

都于帝邱其地北至幽陵通典原幽陵犹幽州也楚辞注原帝尧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尚书原北

荒有幽都之山山海经补鸿烈解云西北方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又曰北接幽都南道交趾扬雄甘

泉赋云西耀流沙北爌幽都即朔方之幽都也山海经广注补幽都一曰北幽国名纪原流共工于幽

州尚书臣等谨按幽州之名始见于此原舜以冀州南北广大分燕地北为幽州因幽都以为名晋地

道记增幽州因幽都山以为名也通典注增舜即位以冀青地广始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其东北

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尚书集注原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释名原幽之为言窈也言风出入窈冥敏劲

易挠故其气躁急也春秋元命苞原夏殷省幽并冀十道志原殷人南都河南之亳复舜幽州之名周

人又以幽州兼殷之营州周礼总义原殷人南都河南之亳复舜幽州之名周人又以幽州兼殷之营

州周礼总义原燕曰幽州尔雅原燕其气深要厥性慓疾故曰幽幽要也尔雅注原燕宛也北方沙漠

平广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为国都也释名原职方九州岛无徐梁而有幽并尔雅九州岛无青

梁而有幽营学林新编原禹贡九州岛之名旧矣尔雅九州岛商之制也职方九州岛周之制也职方

之冀小于禹贡则一分而三也既有冀而又有幽并故幽州多入禹贡之青徐其山医无闾在辽东光

武时以辽东属青州后又属幽州非幽州入青乎其泽貕养在长广其浸菑时菑出莱芜地理志以长

广属徐州琅琊有莱山非幽之入徐乎周礼释疑原冀在商离而为二故有冀而有幽在周离而为三

故有冀又有幽并周礼全解増周之冀州小于禹贡时冀州以其北有幽州并州故知也周礼 增禹

别九州岛有青徐梁而无幽并营是夏制也周礼有青并幽而无徐梁营是周制也此有徐幽营而无

青梁并疑是殷制也尔雅疏原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礼记原武王灭纣封召

公于北燕史记世家原蓟故燕国召公所封汉书地理志注原燕周之分子也春秋谷梁传原召公奭

与周同姓姓姬氏史记世家原召公奭周之支族古史考原召公文王庶子帝王世纪原左传富辰言

文王之子一十六国无名奭者则召公必非文王之子尚书正义原黄帝姓姬君奭其后也经典释文

原召公始封葢在北平无终县以燕山为名后渐强盛乃并蓟徙居之史记正义原召公奭始食于召

后王封之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史记索隠原舆地广记云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又封召公

于北燕或曰黄帝之后封于蓟者已絶成王更封召公奭于蓟为燕通鉴地理通释原蓟后改为燕犹

唐之为晋荆之为楚诗补传原契丹蓟茇如车葢中国无此大者其地名蓟恐其因此梦溪笔谈增北

燕都蓟幽州治通志都邑略朱彝尊原按召公所出众说纷纶当以陆徳明为是葢乐记所云封黄帝

之后于蓟者即召公也臣等谨按路史国名纪南燕为伯儵国后稷妃南燕姞氏也又有东燕亦伯爵

至召公始封之地逼近山戎六国时寖大并渔阳上谷右北平辽东西诸郡地是为北燕葢别于南燕

东燕而名之也原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

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

以与燕君说苑臣等谨按说苑所记齐桓公割地与燕事与史记齐燕两世家所载同而史记以为山

戎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说苑以为伐山戎道过燕其说不同迎送情事亦小异考春

秋鲁庄公三十年齐人伐山戎左氏榖梁二传皆以为救燕则史记所载为得实矣原鲁襄公二十八

年夏北燕伯朝于晋春秋原二十有九年秋九月齐高止出奔北燕同上原昭公三年冬北燕伯欵出

奔齐同上增燕简公多嬖宠欲去诸大夫而立其宠人冬燕大夫比以杀公之外嬖公惧奔齐书曰北

燕伯欵出奔齐罪之也左传原六年冬齐侯伐北燕春秋增十一月齐侯如晋请伐北燕也晋侯许之

十二月齐侯遂伐北燕将纳简公晏子曰不入燕有君矣左传原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春秋原癸巳

齐侯次于虢燕人行成曰敝邑知罪敢不听命先君之敝器请以谢罪二月戊午盟于濡上燕人归燕

姫赂以瑶瓮玉椟斚耳不克而还左传原昭公十有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春秋臣等谨

按鲁 公二十九年齐高止出奔北燕注谓北燕始见经春秋地名考谓其国僻小至简公始见于经

考之史记燕世家则燕恵公元年也凡简公事史记皆以为恵公简公后恵公四代与春秋经传殊不

相协再考榖梁齐高止出奔北燕传云其曰北燕从史文也注谓以时有直称燕者故知从史文是北

燕之名虽自是始见于经而春秋传直称燕者亦不必非北燕如左传鲁庄公十九年卫师燕师伐周

十七年郑执燕仲父史记以为燕庄公注家南燕北燕犹分持其说而鲁庄公三十年山戎病燕之为

北燕则诸家无异词此可据也原燕王哙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战国策增燕子之専国齐王诱

太子平攻子之许为助太子使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歴代纪事年表原齐人伐燕取之诸侯

将谋救燕孟子曰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孟子朱彝

尊原按孟子所云重器当即厯室之鼎原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战国策増郭隗

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逺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徃邹

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史记世家原邹衍如燕昭王拥篲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

石宫身亲往师之史记列传原碣石宫在幽州蓟县西三十里寜台之东史记正义原燕昭王伐齐得

宝器设祭于寜台史记列传原望诸君献书报燕王曰臣奉令撃齐长驱至国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

收入于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厯室齐器设于寜台蓟邱之植植于汶篁战国策臣等谨按厯室

史记作磨室徐广注曰磨厯也集韵磨狼狄切地名与厯同纽也原元英厯室燕二宫名在幽州蓟县

西四里寕台之下括地志补乐毅六月之间下齐国七十余城皆为郡县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余君

有爵位于蓟者百有余人通鉴原燕九世称侯八世称公十世称王风俗通臣等谨按史记燕世家自

召公已下九世至恵侯索隠曰并国史先失也自惠侯已下八世至庄公始称公自庄公已下十九世

至易王始称王自易王至燕王喜凡七世灭于秦索隠曰燕四十二代有二惠侯二宣侯三桓侯二文

侯葢国史微失本谥故重耳今按惠厘宣桓称侯者各一余俱称公二文俱称公正义曰召公封燕后

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风俗通所云殊未详考原秦始皇二十一年王贲攻蓟乃益发卒诣王翦军

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史记始皇本纪原秦四十郡幽为上谷郡舆地广记増秦灭燕以其地为渔

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通典补二世元年九月韩广为赵略地至蓟自立为燕王史记月表原

楚汉之际项羽封臧荼为燕王都蓟韩信狥河北荼降汉太平寰宇记増项羽分燕为二臧荼为燕王

韩广为辽东王史记索隠原高帝五年秋七月燕王臧荼反汉书高帝本纪原温庎以燕相告燕王荼

反封□侯汉功臣表原高祖自将撃之得燕王臧荼八月立卢绾为燕王史记高帝本纪臣等谨按臧

荼反立卢绾为燕王史记高帝本纪俱作五年十月卢绾传则云七月从撃臧荼八月立为燕王纪传

自相抵牾至汉书卢绾之立本纪作五年九月异姓诸侯王表作后九月而臧荼之反表作四年九月

纪作五年七月亦自互异再考史记月表云八月帝自将诛燕九月虏荼则臧荼之反应在五年七月

与汉书本纪合又云后九月燕王卢绾始立与汉书表亦相合则卢绾之立应以月表为正原高帝六

年分燕置涿郡十二年绾降匈奴复封皇子建为王建薨吕后诛建子寻又分燕国之地置涿郡及广

阳国文帝元年徙琅琊王刘泽于燕传国至孙定国免武帝元狩六年又封皇子旦为王后置十三州

改为幽州领郡国十理于此太平寰宇记增幽州刺史领涿郡渤海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广阳

潜确类书原燕王旦立三十八年而诛国除汉书列传原昭帝元鳯元年改燕国为广阳郡太平寰宇

记原水经注言秦始皇灭燕以为广阳郡按史始皇纪三十六郡无广阳之名当以昭帝置者为定北

平古今记原宣帝本始元年更为国以封燕刺王太子建为王领县四都蓟建曾孙嘉王莽时絶太平

寰宇记臣等谨按汉燕地封王名建者有二一为燕灵王建高帝之子一为广阳顷王建武帝之孙也

原涿郡莽曰垣翰属幽州逎曰逎屏范阳曰顺阴良郷曰广阳益昌曰有袟阳郷曰章武西郷曰移风

上谷郡莽曰朔调属幽州沮阳曰沮阴昌平曰长昌涿鹿曰抪陆渔阳郡莽曰通路属幽州渔阳曰得

渔狐奴曰举符路曰通路亭泉州曰泉调厗奚曰敦徳犷平曰平犷滑盐曰匡徳广阳国莽曰广有蓟

曰伐戎阴乡曰阴顺右北平郡莽曰北顺属幽州俊靡曰俊麻徐无曰北顺亭汉书地理志注原更始

二年正月光武以王郎新盛乃北徇蓟故广阳王子刘接起兵蓟中以应郎后汉书光武本纪补更始

二年春正月公谓世祖中惊恐言郎使者方至太守以下皆出城迎公见官属议耿弇曰今兵从南方

来不可南行上谷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公邑人也发此两郡控弦强弩万骑所向无前邯郸不足

平也公曰卿言善时公属官尽南方人莫有欲北者公指弇曰是我北道主人也后汉纪原耿弇从光

武北至蓟会中乱光武遂南驰官属各分散弇走昌平与景丹冦恂及渔阳兵合军而南定涿郡遂及

光武于广阿光武居邯郸宫弇入造床下请归幽州发兵光武乃拜弇为大将军与呉汉北发幽州十

郡兵引而南追尤来大抢五幡于元氏光武军败还壁范阳贼退弇从追至容城小广阳安次连战破

之光武还蓟复遣弇与十三将军追贼至潞东及平谷再战遂穷追于右北平无终土垠之间至俊靡

而还后汉书列传原铫期从徇蓟时王郎檄书到蓟蓟中起兵应郎光武趣驾出百姓聚观諠呼满道

遮路不得行期骑马奋 瞋目大呼左右曰 众皆披靡及至城门门已闭攻之得出同上原湿水东

径广阳县故城北谢承后汉书曰世祖与铫期出蓟至广阳欲南行即此城也谓之小广阳水经注补

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其人勇鸷有智

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苖曾上以禹为知人东观汉记补上破贼入

渔阳诸将上尊号上不许议曹掾张祉言俗以为燕人愚方定大事反与愚人相守非计也上大笑同

上原光武帝建武二年二月渔阳太守彭宠反攻幽州牧朱浮于蓟三年三月彭宠陷蓟城自立为燕

王五年二月彭宠为其苍头所杀渔阳平后汉书光武本纪增朱浮密奏彭宠上征之宠既自疑其妻

劝宠无应征今渔阳大郡兵马众多奈何为人所奏而弃此去宠与所亲信吏计议吏皆怨浮劝宠止

不应征东观汉记増彭宠齐独在便室苍头子密等三人因宠卧寐共缚着床又以宠命呼其妻妻入

大惊昏夜后解宠手令作记告城门将军云遣子密等至子后兰卿所速开门勿稽留之书成即斩宠

及妻头置囊中便持记驰出城因以诣阙封为不义侯后汉书列传原光武封叔父良为广阳王十五

年徙王赵省广阳合上谷和帝永元元年复立广阳郡幽州刺史与郡同理太平寰宇记增后汉置幽

州并因前代理于蓟县通典原京兆第五永为督军御史使督幽州百官祖饯蔡邕等皆赋诗高彪独

作箴邕美其文以为莫尚也后汉书文苑传增郅寿为冀州刺史时冀部属郡多封诸王宾客放纵类

不检节寿案察之无所容贷后汉书列传补北平县界有汉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戊子诏书遣冀州

从事王球幽州从事张昭郡县分境立石标界具揭石文也水经注原光和中渔阳张纯诱辽西乌九

邱力居等叛刼略蓟中三国志臣等谨按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四年张纯始 幽冀二州与三国志所

载互异原张纯自号弥天将军安定王九州岛春秋原朝廷以刘虞威信素着恩积北方拜幽州牧虞

到蓟罢省屯兵务广恩信纯走出塞虞劝督农植开上谷朝市之利通渔阳盐鐡之饶青徐士庶避难

归虞者百万余口后汉书列传原是时有四星会于箕尾韩馥称谶云神人将在燕分谓刘虞当代立

虞以国有正统非人臣所冝言固辞不许吴书原公孙瓒与虞相忤及袁绍战于界桥军败还蓟后汉

书列传原公孙瓒于大城东南筑小城与刘虞相近稍相恨望虞惧瓒为变遂举兵袭瓒三国志补公

孙瓒诬刘虞欲称尊号胁殷训诛之于是虞故吏渔阳鲜于辅率其州人及三郡乌桓鲜卑与瓒所置

渔阳太守邹丹战于冀北大破之斩丹既而持其众奉王命后汉纪原公孙瓒部曲放散左外自惧败

掘东城门欲走虞兵无部伍不习战又爱民屋勅令勿烧故瓒得放火因以精锐冲突虞众大溃奔居

庸城魏氏春秋原公孙瓒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后汉书列传原建安十八年正月并十四州复为

九州岛三国志原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献帝春秋原魏明帝太和六年封叔父宇为燕王

太平寰宇记原晋泰始初封文帝子机为燕王机薨无子国除寻改范阳郡曰范阳国分上谷置广宁

郡仍隶范阳国改右北平为北平而幽州存焉领郡国七理于涿今范阳县是也同上増晋太康中改

属幽州永嘉后赵改为燕郡仍属幽州永和六年前燕徙都于此其后苻坚慕容垂迭有其地州郡之

名如故畿辅通志原王浚领幽州刺史謡曰幽州城门似藏户中有伏尸王彭祖晋书列传原石勒将

围浚引王子春问之对曰幽州谣怪特甚闻者莫不为之寒心浚曾无惧容亡期至矣勒抚几笑曰王

彭祖真可擒也于是轻骑袭幽州至蓟叱门者开门先驱牛羊数千头声言上礼实欲填诸街巷使兵

不得发勒升其 事命甲士执浚驿送襄国市斩之晋书载记原石勒僭号襄国于蓟置幽州于州置

燕郡太平寰宇记原石勒每破一州必简别衣冠号为君子城洎平幽州擢荀绰裴宪等还襄国经此

俗讹为箕子城郡国志补石勒从幽州大道滹沱河造浮桥植行榆五十里置行宫赵书补高翔说燕

高祖曰自王公浚政错士人失望襁负归公者动以万数今王氏败没而福星见尾箕其兆可见矣晋

室虽衰人心未变宜遣贡使江东示有所尊然后仗义声以扫不庭可以有辞于天下高祖深纳焉燕

书原鲜卑段辽遣从弟屈雪或作云袭幽州刺史李孟退奔易京石季龙以支雄为龙骧大将军姚弋

仲为冠军将军统步骑十万为前锋伐辽众次金台支雄长驱入蓟辽四十余城并降于季龙支雄攻

安次斩其部大夫那楼竒辽惧奔密云山季龙遣将军郭泰等追及之战于密云辽单马窜险遣子乞

特真送表及名马季龙纳之穆帝永和五年慕容儁僭即燕王位明年率三军南伐出自卢龙次于无

终石季龙幽州刺史王午弃城走留其将王他守蓟儁攻陷其城斩他因而都之晋书载记原慕容儁

既即伪位追尊父皝为太祖文皇帝于范阳燕郡构皝庙以 军平熙领将作大匠监造焉册府元龟

原燕国都碣石宫汉为蓟县旧置燕都有桑干水慕容儁都于此也通典注原慕容儁之都蓟县也尝

名其宫为碣石故有谓范阳为渤碣间一都会者考其地理正东去海尚隔唐之渔阳北平两都则姑

备美名命之非事实也桯氏禹贡论臣等谨按史记燕昭王筑碣石宫燕国正都蓟邱则宫之名碣石

不始于慕容氏也儁特循燕昭之旧宫名耳至或谓范阳为渤碣间一都会乃指禹贡之碣石与史记

燕之海上而言所该者广又与碣石宫无渉也程氏禹贡论之说殊支离失据谨附辩于此増慕容儁

自和龙至蓟城幽冀之人以为东迁互相惊扰所在屯结其下请讨之儁曰羣小以朕东巡故相惑耳

今朕既至寻当自定晋书载记原儁为符坚所灭坚乱慕容垂得其地州郡之名如故太平寰宇记补

建节将军徐岩叛驱掠四千余人北至幽州慕容垂勅其将平规曰但固守勿战吾当自讨之规违令

拒战为岩所败岩乗胜入蓟掠千余户而去晋书载记原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八月魏主珪大举

伐燕南出马邑踰句注别遣将军封真等从东道出军都袭燕幽州通鉴原慕容寳闻魏来伐使慕容

会率幽并之众赴中山寳与太子 及慕容农慕容隆等迎会于蓟会迎寳蓟南寳分其兵给农隆幽

平之士皆怀会威徳不乐去之咸请曰清河王天资神武权畧过人臣等与之誓同生死愿陛下与皇

太子诸王止驾蓟宫使王统臣等进解京师之围晋书载记原慕容寳至龙城垂舅兰汗拒之寳南走

奔蓟汗复遣迎寳还龙城杀之北史列传原魏道武破慕容寳复于蓟立燕郡又于郡理置幽州太平

寰宇记补魏太祖天兴二年八月范阳人卢溥聚众海濵称使者持节征北大将军幽州刺史攻掠郡

县杀幽州刺史封 干十二月诏材官将军和突讨溥三年正月和突生擒溥传送京师轘之魏书道

武帝本纪补太宗 常元年徒何部落库傉官斌叛归冯跋骁骑将军延普渡濡水讨撃大破之斩斌

及跋幽州刺史渔阳公库傉官昌征北将军闗内侠库傉官提等首生擒库傉官女生缚送京师幽州

平魏书明元帝本纪补世祖始光四年正月行幸幽州魏书太武帝本纪补延和元年九月徙营邱成

周辽东乐浪帯方元菟六郡民三万家于幽州开仓以赈之同上补太延三年二月行幸幽州存恤孤

老问民疾苦同上原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幽州民王恵定聚众反自称明法皇帝刺史李肃捕斩之

册府元龟增魏任城王元云出为冀州刺史性善抚绥留心政事甚得下情畿辅通志原宣武帝延昌

三年十一月幽州沙门刘僧绍聚众反自号浄居国明法王州郡捕斩之北史宣武帝本纪原孝明帝

孝昌元年八月杜洛周反于上谷二年十一月攻陷幽州武泰元年为葛荣所并孝庄帝永安元年尔

朱荣讨葛荣遗党韩楼复据幽州反二年九月大都督侯渊破韩楼于蓟斩之幽州平北史孝明帝本

纪补孝昌元年八月杜洛周反号年真王南围燕州九月诏左将军幽州刺史常景为行台征虏将军

元谭为都督以讨洛周二年正月都督元谭次于军都为洛周所败二月都督李琚次于蓟城之北又

为洛周所败琚战没五月燕州刺史崔秉率众弃城南走秋七月洛周遣其别帅曹纥眞 掠幽州常

景遣都督于荣邀于粟园大破之斩纥真十有一月洛周陥幽州执刺史王延年及行台常璟武泰元

年春二月洛周为葛荣所并魏书孝明帝本纪补废帝普泰元年幽州刺史刘灵助起兵于蓟率众次

安国城定州刺史侯渊破斩之魏书废帝本纪增幽州治蓟城燕郡领县五蓟广阳良乡军都安城魏

书地形志增后魏初增置定相平安瀛东燕沧殷南营九州岛共领四十三郡畿辅通志原北齐于州

置东北道行台太平寰宇记原后周改置燕范阳二郡兼立总管府于州同上原隋开皇三年废燕郡

所领五县复属州总管如故同上增隋开皇三年置幽州总管大业三年废州置郡畿辅通志原炀帝

初废总管大业三年罢州以其地并入涿郡太平寰宇记增涿郡统县九蓟良乡安次涿固安雍奴昌

平懐戎潞隋书地理志原自汉髙帝置涿郡而治涿县曹魏改涿郡曰范阳郡隋开皇初废范阳郡大

业初并燕范阳置涿郡治蓟而涿县属焉此郡名废置徙治离合之辨也通鉴辨误补自晋至隋幽州

刺史皆以蓟为治所旧唐书地理志原大业四年春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

水南逹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本纪原七年二月帝自将撃髙丽通鉴纲目原七年二月帝自江都

行幸涿郡御龙舟渡河入永济渠夏四月车驾至涿郡之临朔宫通鉴原炀帝幸涿郡召王逺知见于

临朔宫帝执弟子礼咨质仙事新唐书方技传原蓟县有故隋临朔宫新唐书地理志注原秋七月发

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原八年春正月四方兵皆集涿

郡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宜社于南桑干水上类上帝于临朔宫南

祭马祖于蓟城北通鉴同上原九年春正月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集于涿郡隋书炀帝本纪增十年

征天下兵伐髙丽三月帝如涿郡秋七月髙丽遣使请降通鉴纲目原大业七年以后初有辽东之役

又发丁壮为骁果又送驴马于涿郡又发黄衣牵船沧海又发五谷杂种牛皮鐡炭飞挽千里河洛记

补上谷贼帅王须拔自号漫天王拥众数万人掠幽州中流矢而死其亚将魏刀儿代领其众自号厯

山飞窦建徳袭破之尽并其地旧唐书列传增罗艺大业时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炀帝令受右武

卫大将军李景节度督军于北平同上原帝伐髙丽器械资储皆积于涿郡涿郡人物殷阜屯兵数万

又临朔宫多珍宝诸贼竞来侵掠留守官虎贲郎将赵什住等不能拒惟云阳罗艺独出战前后破贼

甚众什住等阴忌之艺宣言激其众曰吾辈讨贼数有功城中仓库山积制在留守之官莫肯散施以

济贫乏将何以劝士众皆愤怨军还郡丞出城候艺艺因执之陈兵而入什住等惧皆听命乃发库物

以赐战士开仓廪以赈贫乏杀不同己者艺自称幽州总管通鉴补建徳使大将军髙士兴抗御罗艺

兵进围幽州攻之不克退军于笼火城为艺所袭士兴大溃九月建徳自帅师围幽州艺出兵与战大

破之斩首千二百级艺兵频胜而骄进袭其营建徳列阵于营中填堑而出击艺败之建徳薄其城不

克遂归洺州旧唐书列传补罗艺在幽州为窦建徳所围告急于髙开道乃率二千骑援之建徳惧其

骁鋭于是引去时幽州大饥开道许给之粟艺遣老弱就食开道皆厚遇之艺甚悦不以为虞乃发兵

三千人车数百乘驴马千余匹请粟于开道悉留之北连突厥告絶于艺同上增髙开道引兵围北平

未下隋守将自度不能支弃城去开道据其地武徳元年陷渔阳郡有之有铠马数千众万人自号燕

王新唐书列传增武徳元年隋将李景守北平郡髙开道围之景抜城去开道取其地进 渔阳郡自

立为燕王都于渔阳先是有懐戎沙门髙昙晟者因县令设斋士女大集昙晟与其僧徒五十人拥斋

众而反杀县令及镇将自称大乗皇帝立尼静宣为耶轮皇后建元为法轮夜遣人招诱开道结为兄

弟改封齐王开道以众五千人归之居数月袭杀昙晟悉并共众三年复称燕王旧唐书列传增刘黒

闼亡将张君立奔于开道与其将张金树潜相连结围开道开道自杀金树杀张君立遂归国开道自

初起至灭凡八岁以其地为妫州同上原张道源抚辑山东谕艺降武徳二年乃奉表以地归诏封燕

王新唐书列传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三

世纪二

原唐武德元年改为幽州总管府管幽易平檀燕北燕营辽八州领蓟良乡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

八县二年又分潞县置元州领一县隶总管四年窦建德平以固安县属北义州六年改总管为大总

管管三十九州岛七年改为大都督府又改涿县为范阳九年改大都督为都督幽易景瀛东盐沧满

蠡北义燕营辽平檀元北燕等十七州贞观元年废元州以渔阳潞二县来属又废北义州以固安来

属八年又置归义县督幽易燕北燕平檀六州干封五年置无终县如意元年分置武隆县景龙三年

分置三河县太平寰宇记増万岁通天二年擢张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会突厥黙啜入

冦攻陷赵定拥众回至幽州仁愿勒兵出城邀击之流矢中手贼亦引退则天遣使劳问赐以医药旧

唐书列传增薛讷左武卫大将军仁贵子也则天以讷将门使摄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畧寻拜幽

州都督兼安东都 久当邉镇之任累有战功同上原开元元年幽州置防御大使二年置幽州节度

诸州军管内经略镇守大使领幽易平檀妫燕六州治幽州八年幽州节度兼本军州经略大使并节

度河北诸军大使新唐书方镇表増张说元宗初征拜中书令封燕国公俄坐事左转岳州刺史迁右

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旧唐书列传原开元十三年升为大都督府十八年割渔阳玉田三河三

县置蓟州大平寰宇记原幽州节度増领沧蓟二州二十年幽州节度使兼河北采访处置使増领卫

相洛贝冀魏深赵恒定邢德博棣营莫十六州及安东都 府二十七年幽州节度使増领河北海运

使二十九年幽州节度使领平卢军节度副使治顺化州新唐书方镇表补开元二十一年张守珪转

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契丹及奚连年为邉患赵含章薛楚玉等前后为幽州长史竟不能拒及守珪

到官频出击之每战皆捷契丹别帅李过折斩首领屈剌衙官可突干率众以降守珪因出师次紫

州大阅军实燕赏将士二十三年春守珪诣东都献捷会耤田礼毕酺宴便为守珪饮至之礼上赋诗

以褒美之诏于幽州立碑以纪功赏旧唐书列传原天寳元年正月置十节度经畧使以备邉通鉴原

更幽州节度使为范阳节度使新唐书方镇表原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统经畧威武清夷静塞恒阳

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幽□妫檀易恒定莫沧九州岛之境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通鉴原

幽州范阳郡有府十四曰吕平涿城德闻潞城乐上清化洪源良乡开福政和停骖柘河良杜咸寜城

内有经略军又有纳降军本纳降守捉城故丁零川也西南有安塞军有赫连城有宗王干涧殄冦三

镇城石堆车坊蒿城河旁四戍檀州密云郡有威武军万岁通天元年置本渔阳开元十九年更名又

有镇逺军故黒城川也有三义城横山城米城有大王北来保要鹿固赤城邀敌石子 七镇有临河

黄崖二戍蓟州渔阳郡有府二曰渔阳临渠南二百里有静塞军本障塞军开元十九年更名又有雄

武军故广汉川也东北九十里有洪水守捉又东北三十里有盐城守捉又东北渡泺河有古卢龙镇

又有斗陉镇自古卢龙北经九荆岭受米城张洪隘度石岭至奚王帐六百里又东北行傍吐 真河

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帐又北百里至室韦帐新唐书地理志注原经略军在幽州城内兵三万人威武

军在檀州城内兵万人清夷军在妫州城内兵万人静塞军在蓟州城内兵万六千人通鉴注原天寳

三载三月以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范阳节度使通鉴増七载授安禄山范阳大都督府长史栁城郡

大守持节范阳节度安禄山事迹増幽州天寳九年改范阳郡属范阳上谷妫州密云归顺渔阳顺义

归化八郡旧唐书地理志原十五载安禄山伪即帝位国曰大燕以范阳为大都署其城东隅私第为

潜龙宫安禄山事迹原安禄山反于幽州南向京辅白居易歌之以为渔阳币鼔动地来渔阳即谓幽

州也唐人多言之通鉴注原禄山父子僣位凡三年而灭至德二载史思明奉十三郡兵八万籍归于

朝新唐书列传増至德二载以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通鉴原干元元年复为幽州大平寰宇

记原二年正月史思明僣称大圣周王四月更国号大燕自称应天皇帝号范阳为燕京新唐书列传

原史朝义杀思明僣位以伪太常卿李懐仙为范阳节度使懐仙以蓟县为节度院蓟门纪乱原寳应

元年范阳节度使复为幽州节度使及平卢陷又兼卢龙节度使新唐书方镇表原广德元年李懐仙

因中使骆奉仙请降遣兵马使李抱忠将兵镇范阳县史朝义至范阳不得入通鉴原史朝兼东投广

阳郡不受北取潞县渔阳拟投两藩至榆关怀仙使使招回郄至渔阳过从潞县至幽州城东阿 门

外于医无闾神庙中被绞缢死河洛春秋原李懐仙尽以所管来降唐厯原闰月李懐仙仍故地为幽

州卢龙节度使四月制分河北诸州以幽莫妫檀平蓟为幽州管通鉴增李懐仙世事契丹降唐后守

营州禄山之叛以禆将从陷河洛史朝义时伪授为燕京留守范阳尹寳应元年朝义奔范阳懐仙诱

而擒之斩首来献仆固懐恩荐懐仙可用代宗复授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捡校侍中幽州卢龙等军节

度使与贼将薛嵩田承嗣张忠志等分河朔而帅之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

实非王臣也旧唐书列传原大厯三年朱希彩朱泚泚弟滔共斩懐仙希彩自称留后诏领节度其下

李瑗杀之推朱泚为留后泚入朝以滔权知留后遂领节度滔以禄山思明皆起燕俄覆灭恶其名以

冀尧所都因号冀僣为王改幽州为范阳府新唐书列传增幽州管郭下西界与蓟分治至建中二年

取罗城内废燕州廨署置幽都县在府北一里旧唐书地理志原建中三年幽州节度复领德棣二州

新唐书方镇表原朱滔死军中推刘怦总军事俄诏为节度副大使怦卒子济嗣节度济病索浆次子

总置毒济饮而死兄绲至涿州矫济命杀之即领军政诏嗣节度数见父兄为祟晩年益惨悸请剔发

衣浮屠服上疏愿奉朝请且欲割所治为三以幽涿营为一府请张宏靖治之瀛莫为一府卢士玫治

之平蓟妫檀为一府薛平治之穆宗欲宠宏靖故全付总地拜总检校司徒兼侍中赐浮屠服号大觉

榜其第为佛祠总已自髠祝让节印卒俄幽州乱囚宏靖诏以刘悟为节度使而瀛冀皆附朱克融悟

不得入朝廷度幽冀未可复取乃拜克融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新唐书列传臣等谨按朱彛尊原引新

唐书藩镇传不载总父兄为祟晩年惨悸剔髪衣浮屠服之事则赐刘总浮屠服句无根今依列传増

正原长庆元年幽州节度罢领瀛莫二州置瀛莫节度使二年幽州节度复领瀛莫二州新唐书方镇

表原敬宗初军乱杀克融次子延嗣领留后大将李载义杀而代之敬宗即授卢龙军节度使太和四

年为兵马司杨志诚所逐文宗用志诚为留后俄擢节度副大使八年为下所逐推部将史元忠总留

后明年为副大使会昌初为偏将陈行泰所杀邀节制未报次将张绛杀行泰武宗用张仲武代之大

中初卒子直方袭节度留后俄进副大使举动多不法畏变起奔京师军中以张允伸总后务未几为

节度使咸通十二年以疾上节印诏以子简会为副大使而军中推张公素为留后简会出奔诏公素

为节度使为李茂勲所袭奔京师茂勲入府众推主州务以闻诏即拜节度使俄以病表子可举代遂

领留后进节度使可举死众推李全忠为留后光启元年拜节度使未几卒子匡威领留后进为使李

克用伐王镕匡威自将援镕其弟匡筹据城自为留后天子即援为节度使克用攻匡筹下武妫二州

败匡筹于居庸关匡筹遁去幽州归克用刘仁恭入城封府库以待克用悦留仁恭守之干寕二年表

为卢龙军节度使新唐书列传臣等谨按朱彛尊原书引藩镇传云是年军乱杀克融 上条长庆二

年为文考之本传是年二字承敬宗初而言乃寳厯元年事也今改正补张仲武为幽州大都督府长

史回鹘扰邉东逼渔阳仲武大破之前后收其侯王贵族千余人降三万人表请于蓟北立纪圣功铭

勅李徳裕为之文旧唐书列传増李德裕论幽州事宜状右臣伏见报伏见幽州雄武军使张仲武已

将兵马赴幽州雄武军使令日奏事官吴仲舒到臣宅扶疾与之相见细问雄武只有兵士八百人在

此外更有土团子弟五百人臣问兵马至少如何去得仲舒答臣云只系人心归向若人心不从三万

人去亦无益据此说即是仲武得幽州人心又云张绛初处置陈行泰之时已曽唤仲武欲让与留务

是衙门内一二百人未肯仲武行至昌平县去幽州九十里却令归镇臣又问万一入不得即有何计

仲舒云幽州军粮并贮在妫州及向北七镇若万一入未得却于居庸关守险絶其粮道幽州自存立

不得伏以陈行泰张绛皆是邀求符节固不可比仲武先布欵诚候朝廷指挥因此 用必能尽节加

之恩宠亦似有名缘在彼未获面奏谨先密奏伏望留中不出李卫公集增李徳裕进幽州纪圣功碑

状奉宣令臣撰述者北狄强悍勇于四夷前代圣王莫能制伏昨者回鹘虽乘危蹙势已内侵豺狼之

师尚余十万陛下神圣独断智出万方震天威以霆声碎獯戎而瓦解武功盛烈高越百王岂比周穆

犬戍之征荒服不至汉武马邑之诈羣帅无功将垂耿光宜命鸿笔臣学艺荒浅久病衰残絶轩后之

功徒知竭思叙唐尧之徳终愧难名采其功状稍似摭实今已撰讫谨连进上轻黩宸扆不仕惶越谨

录奏闻同上増高思继兄弟以武勇雄于北邉为幽州节度使李匡威戍将匡威为其弟匡筹所簒思

继等闻晋兵为匡威报雠欣然从之匡筹弃城走李克用以刘仁恭守幽州以其兄为先锋都指挥使

思继为中军都指挥使弟某为后军都指挥使高氏兄弟分掌燕兵克用临诀谓仁恭曰思继兄弟势

倾一方为燕患者必高氏也宜善为防克用留晋兵千人为仁恭卫而晋兵多犯法思继等数诛杀之

克用以责仁恭仁恭以高氏为诈由是晋尽诛思继兄弟仁恭以其兄某之子行珪为牙将而思继子

行周年十余岁亦收之帐下稍长补以军职五代史杂传増梁初别为十一国北有燕刘仁恭通鉴地

理通释原仁恭子守光梁开平元年自外将兵入自称卢龙节度使执仁恭而幽之干化元年自号大

燕皇帝改元曰应天五代史杂传原幽州刘守光钱面文曰应天元寳背曰万泉志原明年晋遣周徳

威会镇定兵攻燕五代史杂传原守光遣其将单廷珪出战与徳威遇于龙头冈德威奋挝击廷珪坠

马生擒置于军门干化三年正月 燕顺州安逺军二月攻檀州刺史陈确以城降三月 芦台军克

古北口李嗣源进攻儒州 之四月德威进军逼幽州南门刘光睿 燕平州十月守光率众五千夜

出将入檀州德威自涿州引兵邀击大破之守光以百余骑逃归幽州卢龙巡属皆入于晋守光独守

幽州求援于契丹契丹以其无信不救十一月晋王自诣幽州

单骑抵城下谓守光曰朱温簒逆予本与公合河朔五镇之兵兴复唐祚公谋之不臧乃效彼狂僭是

以有今日之役诸军四面攻城克之擒仁恭守光亡去晋王入幽州以周德威为卢龙节度使守光将

奔沧州迷失道至燕东之境擒之晋王发幽州仁恭父子皆荷校于露布之下以练 仁恭父子凯歌

入于晋阳通鉴补刘守光背晋晋兵攻之守光将元行钦牧马山后闻守光且见围即率所牧马赴援

而麾下兵叛于道推行钦为幽州留后五代史杂传补时燕城危蹙甲士亡散刘守光召元行钦行钦

部下诸将以守光必败赴召无益乃请行钦为燕帅称留后行钦无如之何谓诸将曰我为帅亦须归

幽州众然之周太祖实録原卢龙藩镇二十八易帅厯一百四十八年寰宇分合志补唐置节度使自

幽州始军士立主帅自平卢始节度据故镇自卢龙始其事莫非燕也燕史增后唐为卢龙节度文献

通考増庄宗初起并州取幽沧五代史职方考补明宗天成三年七月幽州赵德钧败辽于府西五代

春秋増赵德钧幽州人也事刘守光守文为军校庄宗伐燕得之赐姓名曰李绍斌其子延寿本姓刘

氏常山人也其父邧为修县令刘守文攻破蓚县德钧得延寿并其母种氏而纳之因以延寿为子延

寿为人姿质妍柔稍渉书史明宗以女妻之号兴平公主庄明之世徳钧镇幽州十余年以延寿故尤

见信任至废帝立德钧阴遣人聘德光求立己为帝德光指穹庐前巨石谓徳钧使者曰吾已许石郎

矣石烂可改也德光至潞州鏁德钧父子而去徳光母述律见之问曰汝父子自求为天子何耶徳钧

惭不能对悉以田宅之籍献之述律问何在曰在幽州述律曰幽州属我矣何献之为明年赵德钓死

德光以延寿为幽州节度使封燕王五代史列传増赵延寿赵德钧养子为幽州节度使封燕王及改

幽州为南京迁留守总山南事会同初帝幸其第加政事令晋人背盟帝亲征延寿为先锋下贝州授

魏博节度使封魏王辽史列传原辽当庄宗明宗时攻陷营平二州及已立晋又得雁门以北幽州节

度管内合一十六州乃以幽州为燕京改天显十一年为会同元年更其国号大辽五代史列传臣等

谨按五代史列传云德光立三年改元天显又云改天显十一年为会同元年更其国曰大辽注谓据

耶律德光立晋高祖册文称惟天显九年岁次丙申是岁乃晋天福元年推而上之得唐天成三年戊

子为天显元年又引辽附录徳光与唐明宗同年而立为三年改元之证今考辽史太祖纪天赞四年

后即为天显元年以是年二月壬辰改元七月辛巳以后即皇后摄军国事明年冬十一月壬戍太宗

即位有司请改元不许其明年即书三年十一年十一月丁酉册石敬塘为大晋皇帝十三年十一月

丙寅改元会同是月晋献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是年即书会同元年是太

宗以天显二年即位并未改元至十三年始改元会同也按辽纪干支与五代史注悉合惟辽史以太

祖丙戌为天显元年五代史谓德光立三年改元天显则以戊子为天显元年故有十一年与十三年

改元会同之异至唐明宗之立在辽太祖天显元年四月计辽太宗之立实后一年余七月葢宋时未

见辽国史止据传闻于中国者为言如辽太祖年号五代史皆略不书其不能致详可知也再考辽史

太宗纪会同十年正月入汴二月丁巳朔建国号大辽改元大同是辽灭晋始更国号而欧阳修五代

史则书更国号于会同元年之下至会同十年改元薛史欧史皆不书而书改晋国曰大辽国与辽史

皆不符盖传闻异词耳原按巴坚称帝援立晋名得其所割雁门以北幽州节度管内十六州其地东

北有卢龙塞西北有居庸关中国恃此以为限界自十六州既割之后河北尽属平地无险可以拒守

矣北邉备对按巴坚满州语大理也旧作阿保机今译改臣等谨按辽史立晋者辽太宗耶律德光非

太祖按巴坚程大昌北邉备对称太祖援立晋名得所割地者误也原天显十三年以幽州为南京辽

史地理志臣等谨按辽史本纪升幽州为南京在改元会同之后是年即书会同元年地理志仍作天

显十三年非增府曰幽都军曰卢龙开泰元年落军额统州六县十一辽史地理志原开泰元年改幽

都府为析津府蓟北县为析津县幽都县为宛平县辽史圣宗本纪臣等谨按辽史开泰元年改幽都

县为宛平县纪志相符而志称宛平县本晋幽都县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则又谓唐建中元年朱滔立

燕都县石晋割地赂辽辽改幽都县统和二十二年改宛平与辽史纪传不同原南京本幽州地自晋

割弃建为南京又为燕京析津府置都总管府节制马歩军控鹤指挥使都统军司牛栏监军砦石门

详衮司南北皮室司猛伊喇司并隶总管府备御宋契丹志按详衮索伦语理事官也旧作详稳猛伊

喇旧作猛拽剌伊喇满州语黍也今俱译改原幽州宋为化外州安东上都 府领羁縻州十四九域

志补宋太祖别置封桩库常密谓近臣曰石晋茍利于已割幽蓟以赂辽使一方之人独限境外朕甚

闵之欲俟斯库所藏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于辽约茍能归我土地民庶即当尽此金帛充其赎直如曰

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尔会晏驾不果太平治迹统类増太平兴国四年六月以将伐幽

蓟遣发京东河北诸州军储庚申帝复自将伐辽庚午次幽州城南驻跸寳光寺壬申命节度使定国

宋偓河阳崔彦进彰信刘遇定武孟元诘四面分兵攻城以潘美知幽州行府事七月庚辰知顺州刘

廷素来降壬午知蓟州刘守恩来降癸未帝督诸军及辽大战于高梁河败绩甲申班师宋史

太宗本纪原永熙既下并州欲乗胜收复蓟门咨于众参知政事赵昌言对曰自此取幽州犹热鏊翻

饼耳殿前都指挥使呼延赞争曰书生之言不足尽信此饼难翻永熙竞赵幽燕卷甲而还卒如赞言

麈史增帝既灭汉欲乗胜取幽蓟诸将以师罢饷匮不愿行崔翰独曰所当乗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

取之易帝意遂决续资治通鉴原太宗皇帝自并门乗胜直趋幽燕辽甘心沙漠遯矣有锡里旧作赦

例今改正郎君裕悦旧作于越今改正者请得五千骑以尝王师不成退处未晩从之乃骑持一帜由

间道邀我归路周环往来昼夜不絶帝疑救兵大至宵归定州王氏闻见近録按锡里满州语选 也

旧作赦例今译改裕悦旧作于越今对音译改补太宗自并幸幽乗辽无备其主方猎游归牙帐议弃

燕蓟以兵守松亭虎北口而已裕悦时为锡里郎君请兵十万救幽州人夜持两炬朝举两旗选精骑

从他道自官军南席卷而北又先以弱兵五十守幽州望风遁去我师遏之不得及我师已退或劝袭

之裕悦曰受命救幽蓟已得之矣不复争利江氏杂志朱昆田原按裕悦之救幽州据王巩所记止请

得五千骑若如江休复之言既拥十万师何用人持两炬两旗以为疑兵乎未免自相矛盾矣臣等谨

按辽史百官志裕悦班百僚之上位拟三公锡里司掌皇族军政而无郎君之官南北院着帐院及各

司局郎君又皆无锡里之名惟太宗纪有宗室锡里郎君之文而与裕悦无渉王巩称锡里郎君裕悦

江休复称裕悦为锡里郎君皆误也再考辽史耶律休格传干享元年宋侵燕南京被围休格代希逹

将五院军往救遇大敌于高梁河与耶律色珍分左右翼败之休格初为特哩衮后拜裕悦总南面军

务时宋人欲止儿啼乃曰裕悦至矣宋人但闻裕悦之名而不详其为官名王氏江氏之书辄误以裕

悦为休格之名至以为锡里郎君则尤传闻之谬也按休格旧作休哥今对音译改希逹满州语门帘

也旧作奚底色珍满州语车也旧作□轸特哩衮 古语为首之谓也旧作惕隐今俱译改增干亨元

年春三月诏北院大王希达伊什王萨哈等以兵戍燕己丑汉告宋兵入境丁酉耶律沙等与宋战于

白马岭不利冀王迪里及图鲁卜部节度使都敏黄皮室详衮唐古皆死之士卒死伤甚众夏六月刘

继元降宋汉亡宋主来侵丁夘北院大王希达统军使萧托果伊什王萨哈击之战于沙河失利己巳

宋主围南京秋七月癸未耶律沙等及宋兵战于高梁河少却休格色珍横击大败之宋主仅以身免

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辽史景宗本纪按伊什唐古特语智慧也旧作乙室萨哈满州语小围也旧作

撒合迪里索伦语头目也旧作敌烈国鲁卜 古语形势也旧作突吕不唐古满州语百数也旧作唐

萧托果旧作萧讨古托果 古语釡也今俱译改臣等谨按辽景宗干亨元年己夘当宋太宗之太

平兴国四年其秋七月高梁河之战癸未甲申宋辽二史干支悉合惟涿州驴车之遁宋史则讳而不

书増九月己夘燕王韩匡嗣为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特里衮休格南院大王色珍权奚王穆

济等各率所部兵南伐冬十月乙丑韩匡嗣与宋兵战于满城败绩辛未太保舒苏与宋兵战于火山

败之是冬驻跸南京辽史景宗本纪按穆济满州语大麦也旧作抹只舒苏 古语高梁也旧作矧思

今俱译改増干亨二年冬十月辛巳将南伐癸未次南京己亥围瓦桥关十一月庚午朔宋兵夜袭营

图鲁卜部节度使萧干及四捷军详衮耶律赫德战却之壬寅休格败宋兵于瓦桥东守将张师引兵

出战休格奋击败之戊申宋兵阵于水南休格渉水击破之追至莫州杀伤甚众己酉宋兵复来击之

殆尽丙辰班师乙丑还次南京十二月庚午朔休格拜裕悦大飨军士同上按赫徳满州语渣滓也旧

作 徳今译改原雍熙三年诏曹彬将幽州行营前军马步水陆之师与潘美等北伐败辽于固安破

涿州又与米信破辽于新城战于岐沟关我师败绩东都事略增统和元年春正月以裕悦休格为南

京留守仍赐南面行营总管印绶命罕都旧作恳笃今改正特送休格下车牓以谕燕民壬午涿州刺

史安吉奏宋筑城河北诏留守裕悦休格挠之勿令就功笃辽史圣宗本纪按罕都满州语稻也旧作

恳笃今译改増统和四年宋复来侵其将曹彬米信出雄易取岐沟涿州陷固安置屯时北南院奚部

兵未至休格力寡不敢出战设伏林莽絶其粮道曹彬等以粮运不继退保白沟月余复至休格以轻

兵薄之伺彼蓐食击其离伍单出者且战且却由是南军自救不暇结方阵堑地两邉而行军渇乏井

漉淖而饮四日始达于涿闻太后军至彬等冐雨而遁太后益以鋭卒追及之众悉溃追至易州辽史

列传补辽遣刘六符来求关南十县其书谓太宗并汾之役举无名之师直抵燕蓟王拱辰作报书云

既交石岭之□□有蓟门之役辽得报继好如初宋仁宗实録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三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五

详校官庶吉士臣 胡钰

检讨臣德生覆勘

总校官进士臣程嘉谟

校对官进士臣叶元符

誊录监生臣董光骥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

世纪三

增宣和四年春正月金破辽中京辽主北走二月辽人立燕王淳为帝金遣人来约夹攻命童贯为河

北河东路宣抚使屯兵于邉以应之且招谕幽燕六月兵败遂诏班师秋七月王黼以耶律淳死复命

童贯蔡攸治兵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刘延庆为都统制宋史徽宗本纪补唐庚谕幽燕檄我国家运启

汉符疆包禹迹际又所覆无不统临尽海以还悉皆臣妾措函生于寿域跻寰宇于圣涯惟燕督亢之

图得古幽州之域鼓刀屠肆俱懐义烈之风击筑行歌咸有英雄之气向因石晋割陷于辽爰整吊民

之旅不违徯后之期复千里之关河拯一方之涂炭傥能舍逆取顺信赏当倍常科録可用之新甿蠲

无名之暴敛庶令陷溺复覩太平眉山集原宣和四年九月己夘郭药师以涿州来降以其军八千隶

刘延庆为乡导癸未辽萧后遣使纳欵称臣九朝编年备要臣等谨按宋史徽宗纪九月己夘辽将郭

药师等以涿易二州来降九朝编年备要但云以涿州来降未免脱漏原郭药师初以武勇四军荐授

殿直从征积前后功擢守涿州忽报易州降宋药师有意归顺时四军萧干闻我军压境遂自燕来涿

州药师以为图已乃与张令徽刘舜臣甄五臣龚诜赵瑄韩璧谋叛已决召萧干开宴欵密说其归宋

谓干必从干怒曰岂可背朝廷耶药师念受荐恩不敢害干干所领军无多虑祸及遽启钥而去药师

召所部谕曰天祚失国天下分崩天子以好生之徳吊民伐罪重兵已下易州此男子取金印大如斗

时也众皆响应遂囚监军萧余庆等遣团练使赵鹤寿帅精兵八千鐡骑五百一州四县人民奉表来

降表曰臣生幽昧之乡未被文明之化常思戴日何啻望霓迩者天祚皇帝怠□銮舆越在草莽万姓

无依栖之地五都有板荡之危虽宣宗嗣国旋致奄忽女后摄政尤难抚绥诚天命之有归非人力之

能致臣等纵属多难莫生异心葢所居父母之邦不可废臣子之节今将所管押马步军用申恳悃伏

愿皇帝特閛天地之恩许入风云之会实所愿也非敢望焉宣和四年九月十日燕云奉使録原萧后

闻常胜军降甚惧召蕃汉百官议曰易州髙凤涿州郭药师归宋大金人马已入奉圣州国步艰难宗

社将覆今与卿等议去就两国孰可倚者纳欵臣属亦无憾也或谓金人方强宜附之或谓辽宋百年

信誓可依后曰二说皆是遂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言尚书都官员外郎张仅使金永昌宫使萧容

干文阁待制韩昉使本朝皆奉表称臣萧后表曰辽国太后妾萧氏言葢闻溟海纳行□众流而毕会

太阳舒照岂爝火以犹飞方天下之大同故圣人之有作拊心悼往饮泣陈辞伏念妾先世乗唐晋之

季年割燕云之外地暨逢圣运已受齐盟义笃一家誓传百□孰谓天心改卜国步多艰先王遇板荡

之余励兴复之志始厯推戴奄致沦殂爰属惸嫠俾续禴祀常欲引干戈而自卫与社稷而偕亡伏念

生灵罹此涂炭与其蹈执迷之咎曷若为奉上之勤伏遇皇帝陛下四海宅心兆人为命敷文徳以柔

逺奋武烈以训时必将拯救黎元混一区宇仰承严命敢稽归欵之诚庶保余生尤荷永绥之惠徳兴

元年九月十日封氏编年原郭药师者渤海鐡州人辽以为禆将领常胜军药师见辽将亡遂首以涿

州来降其下有四将号风官每风五百人常胜军本二千人尔本朝收复之后増至二万其后又増五

万北盟会编原萧容韩昉至雄州童贯蔡攸以其所上表不纳土止纳欵麾而去之昉曰纳欵即纳土

也辽未易图朝廷当思两全无贻后悔乃以萧后表驰奏同上原赐涿易八州名改燕京为燕山府同

上原改燕京为燕山府又改郡曰广阳节度曰永清军记纂渊海原宣和四年十月刘延庆议入燕之

郭药师进曰辽四军以全师抗我燕山可捣虚而入宜选轻骑由固安渡卢水至安次径赴燕城可

得也乃命赵鹤寿等夜半渡河衔枚倍道至三家店驻军次日药师遣甄五臣领常胜军五千人杂郊

民夺迎春门以入大军继至阵于悯忠寺北盟会编原郭药师遣人谕萧后降不从合战至晩不解萧

干亟来救或告药师城外尘起必有救兵至诸将皆谓刘延庆遣兵来助登髙望之则燕王冢上立四

军旗矣四军兵自南门入人皆死鬬药师屡败奔门不得出尽弃马缒城而下还者数百骑而已九朝

编年备要原萧干者本奚人番名库哩布常统辽渤海奚汉儿四色军马故号四军大王谋夏録按库

哩布满洲语被唬住也旧作 离不今译改原是时偏师虽入燕城大军屯卢沟未动延庆闻燕城复

失又琉璃河 粮将王渊亦陷于贼求自遁之计召诸将谕以粮饷不继不即引还久恐生变次日烧

营及辎重奔还师大溃封氏编年增天辅五年十二月萧后既败延庆献捷于金奉表称藩请和国主

不许自妫儒二州进兵抵居庸闗辽人弃闗走时马扩随行国主谓扩曰辽疆土我得十九矣止燕京

数州之地留与汝家我与大军三面掩之令汝家俯拾亦不能取是月至居庸闗大金国志补金既破

辽至燕驻军约本朝自取幽州于时童贯蔡攸为宣抚使刘延庆为大将军于卢沟距燕城一舍辽相

李偃约降延庆遣锐兵同郭药师先入萧后并四军大王者尚守燕城药师等既入城纵兵四掠□复

纪律一夕四军以残卒击王师奔还卢沟大军闻之亦溃金人遂攻燕城秀水闲居録原刘延庆既溃

阿古达以全师自居庸闗入四军大王奉萧后由松亭闗遁北征纪实按阿古达旧作阿骨打今对音

译改补萧后闻居庸失险夜半率老幼出城声言札野寨迎敌其实避窜宰相左企弓以下拜辞于门

外后谕曰国难至此我亲统大军尽死一战为社稷计胜则再与卿等相见万一失利则誓死于阵前

卿等善全合境人民无使滥被残害遂泣下后行五十里金游骑已逼城左企弓集百官共议议未定

统军副使萧一信开启夏门放入洛索贝勒军登城遣先被获知宣徽北枢密院事韩秉传令不杀一

人催促文武百僚耆老僧道出丹凤门球场内投降阿古达戎服生万胜殿皆拜服罪萧后行至松亭

闗议所住达什林牙欲归天祚四军大王萧干欲就奚王府立国于是辽奚军列阵相拒而分矣亡辽

録按洛索满洲语极湿难耕地也旧作娄宿贝勒满州语管理众人之称也旧作孛堇达什林牙旧作

大石林牙达什满州语吉祥也今俱译改补阿古达师自居庸闗入燕人备仪物迎之北征纪实补宣

和五年二月乙酉朔金遣赵良嗣过卢沟河即焚桥梁次舍北盟会编补金得辽故大臣皆言南朝自

来畏怯又见刘延庆败走左企弓上阿古达诗云君王莫聴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故有败盟之意

自南使过卢沟河即焚桥梁茅斋自叙原宣和五年夏四月金人来归燕京六州九朝编年备要

原燕山之地易州西北乃金坡闗昌平之西乃居庸闗顺州之北乃古北口景州东北乃松亭闗平州

之东乃渝闗凡此数闗一夫御之可以当百朝廷之割地若得诸闗则燕山之境可保矣然闗内之地

平滦营三州自后唐为契丹所陷后改平州为辽兴府以营滦二州隶之号为平州路至石晋之初耶

律徳光又得燕山檀顺景蓟涿易诸郡建燕山为燕京以辖六郡号为燕京路而与平州自成两路朝

廷始议割地但云燕云两路而已初谓燕山之路尽得闗内之地殊不知闗内之平州与燕山异路也

由是破辽之后金人复得平州路金既据平州故沃哩布自平州入侵此则当时议割燕云不明地理

之误也金节要按沃哩布满州语使留也旧作干离不今译改增朝廷以金人将归燕谋帅臣守之左

丞王安中请行王黼赞于帝遂授安中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郭药师为检校少保同知府事诏

药师入朝礼遇甚厚厯代记事年表原王安中罢尚书左丞授庆逺军节度使河北燕山府路宣抚使

兼知燕山府制曰惟燕山之作屏应析木以奠方念抚绥之维新在阜成之有术云霓之苏大旱爰契

羣情文武之宪万邦适符予欲特辍政机之要出临朔塞之雄宰辅编年録原王安中行上悉出内府

金玉器及缾垆砚几之属毕备使至燕陈于州寝以夸大焉北盟会编补乙未尚书左丞王安中除少

保静难军节度使河北燕山府路宣抚使判燕山府资政殿学士詹度为燕山府安抚使四月庚子童

贯蔡攸整军容入燕山府抚定燕城同上臣等谨按宋史徽宗纪及宰相表皆作宣和五年正月辛酉

以王安中为庆逺军节度使河北河东宣抚使北盟会编作静难军并遗去河东二字补童贯差姚平

仲康随王环等各带人马起发交割燕京次差李嗣本为前军以种师中杨可世为中部遣郭药师领

常胜军自新城入固安贯与蔡攸建旌纛鸣鼓吹笙以大军次之嗣本至卢沟桥金人犹驻燕京是日

师中等营料石冈可世督嗣本渡河金主与阿克善等卷甲移灶退舍三十里日晡嗣本提兵入城师

中可世相继入燕入燕録按阿克善满州语发水投树木上挂的柴草也旧作阿昔爽今译改补壬寅

金人遣使赍御押地图来宣抚司留燕旬有二日议班师北盟会编补辛亥童贯蔡攸归以詹度权大

帅府度作平燕诗送贯曰长亭春色送英雄满目江山映日红劔 夜摇杨栁月旌旗晓拂杏花风行

时已决平戎 到后须成济世功为报燕山诸将吏太平只在笑谈中同上补五月甲寅童贯蔡攸班

师同上补金人之来归六州也索未二十万石童贯蔡攸入燕赦两河燕台路初朝廷信赵良嗣等虚

辞谓金人归我云中故曲赦并及山后地然实不得山后地也大事记讲义补宣和中谋取燕山上皇

下其议郑居中独言燕蓟久陷于辽一旦得之恐难守况先朝与辽有誓不宜轻举宰相王黼谓千载

一时之机不可失童贯蔡攸欲徼律立功请从黼议遂以辽旧币致于金既得燕山其岁币与守御赏

赐不赀议者谓犹获石田无所用也靖康遗録

增幽州宣和间合兵攻辽五年有其地领县九蓟幽都广平潞武清永清安次良乡昌平涿州置县五

范阳归义固安新昌新城顺州领县二宾义怀柔文献通考补政和初遣使觇国而童贯实行辽之君

臣相顾窃笑已有南朝无人之讥北事既兴遂付戎律以仆隶之材当元戎之任节制不明诸将无所

禀畏庸懦不武敌师得以凭陵未几副之以蔡攸易之以谭真其为驽怯又益甚焉于是金知中国之

无人矣真文忠集补七年三月童贯入燕犒军北盟会编补贯至燕中抚犒郭药师以下常胜军罢王

安中升蔡靖为宣抚兼知燕山府茒斋自叙原初得燕山以蔡靖为大帅用降将郭药师副之药师每

伪出猎动逾旬日与金人通谋靖察其意逆料其必叛屡言于朝李邦彦等専事蒙蔽奏每不达靖康

小録补五月乙巳诏以童贯克复燕山府封广阳郡王北盟会编补燕地号沃壤用兵既久我得之仅

三年曽无斗粟尺帛之助常胜军五万月给人二斛戍兵九千月给人六斗则已十余万斛又有食粮

军及诸州官吏不在数也故悉出河朔山东河东之力以应办纔一年而诸路皆困矣王黼遂下免夫

之今谓燕山之役天下应起夫今免其调发令计口多寡尽出免夫钱违期者斩天下所得免夫钱凡

六千二百余万缗以二十万缗应付燕山二千万桩管所余莫知为何用及黼罢后燕山日夕告乏而

山东河北盗贼皆起矣北征纪实补宣和七年十一月丙戌沃哩布自平州起兵侵燕山北盟会编原

宣和七年十二月沃哩布侵燕山郭药师率麾下兵四万又起涿易州兵三万战于潞县药师大败自

变量骑走至燕山伏壮士于后园擒守臣蔡靖及兵将官降于金燕山诸郡皆陷东都事畧原药师令

儒林郎王枢草降表畧云臣素提一旅之师偶遭百六之运大金有难通之路亡辽无可事之君宋主

载嘉秦官是与念一饭之恩必报而六尺之躯可捐虽知上帝之是依敢忘困兽之犹鬬昔也东征虽

雷霆之怒可犯今也北面祈天地之量并容 燕记补金太祖天辅元年十二月宋遣登州防御使马

政来聘请石晋时陷入辽汉地二年正月遣索多报聘于宋所请之地与宋夹攻得者有之本朝自取

不在分割之议三年六月宋遣马政及其子宏来聘四年二月宋遣赵良嗣以书来议燕京西京之地

七年正月宋复遣赵

良嗣来议燕京西京地答书如初约合攻随得者有之今自我得理应有报良嗣言奉命若得燕京即

纳银绢二十万匹绫二万匹以代燕地之租税二月宋复遣赵良嗣来定议加岁币代燕地租税并议

画疆遣使置搉场癸夘遣贝勒尼楚赫道喇报聘于宋许以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等州其于西北

一带接连山川及州县不在许与之限戊申诏平州与宋使一同分割所与燕京六州之地三月宋使

卢益赵良嗣马宏以誓书来四月复誓书于宋太宗天会三年六月遣李用和等以灭辽告庆于宋十

月诏诸将伐宋十二月宗望败宋兵于白河遂取燕山州县金史交聘表按索多 古语乌翅大翎也

旧作散覩尼楚赫满州语珍珠也旧作银术可道喇 古语下也旧作铎剌今俱译改补沃哩布侵燕

山郭药师叛降率常胜军迎之北盟会编补宗望至三河破郭药师兵四万五千于白河布什败宋兵

三千于古北口郭药师降遂取燕山府金史本传按布什满州语膝也又去毛鹿皮也旧作蒲苋今译

改补宣和将伐燕用其降人马植之谋由登莱航海以使于金约尽取辽地而分之议既定矣宇文肃

愍虚中在西掖昌言开邉之非 王黼恶之及童贯蔡攸以宣威建台使之叅谋意欲溷以同俗且窒

其口肃愍上书极谏曰臣闻用兵之道御攻者易攻人者难守城者易攻城者艰守者在内而攻者在

外在内为主而常逸在外为客而常劳逸者必安劳者必危今宣抚司兵约有六万邉鄙可用不过数

千辽九大王耶律淳者智畧辐辏素得士心国主委任信而不疑今欲亟进兵燕城之下使辽自西山

以轻兵絶吾粮道又自营平以重兵压我营垒我之粮道不继而耶律淳者激励众心坚城自守则我

危矣且中国与辽讲和今踰百年向慕本朝一切恭顺今舍恭顺之辽不封殖拯救为我藩篱而逺踰

海外以为邻国臣恐未有寜息之日也书下三省黼读之大怒摭以他事除集英殿修撰督战益急而

北事始不可收拾矣辽又有降将郭药师统其卒曰常胜军怙宠负众渐桀骜不可驯肃愍忧之力言

于朝请以恩礼留之京师使尽挈致家属居于赐第缓急有用只以单骑遣行事毕即归以杜后患亦

弗聴既而金人寒盟药师首叛桯史补宣和七年十二月金人侵邉安抚使蔡靖方告急而郭药师叛

导敝以陷燕眉山唐重建言开邉之谋始于童贯宜诛贯以谢遣人庶可缓师宰相不能决名臣琬琰

之集补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峦复障有渝闗居庸松亭金坡古北口前此经营邉事与金

岁币以买幽蓟五州之地而平滦营三州不与焉是五关我得其三而金得其二也以天下视燕为北

门失幽蓟则天下常不安幽燕视五闗为襟喉无五闗则幽燕不可守五闗止得其三纵药师不叛邉

患终无宁岁也奉使行程録增天会三年尼堪与沃哩布同取燕山留蔡靖守燕大金国志按尼堪满

州语汉人也旧作粘罕今译改増中都路大兴府天会七年析河北为东西路时属河北东路贞元二

年更今名县十大兴宛平安次漷阴永清宝坻香河昌平武清良乡金史地理志原废帝筑燕京改名

曰永安以析津府为大兴府元混一方舆胜览补岐王亮弑主自立改元天徳内使梁汉臣本宋内侍

进曰燕京自古霸国虎视中原为万世之基陛下宜修燕京时复巡幸遂纳其言差汉臣充修燕京大

内正使孔彦舟为副使自天徳四年起至贞元元年毕工以燕京为中都择日迁燕山府炀王江上録

补完颜亮杀兄亶而自立明年下诏求言是时上封事者多言会宁僻处一隅官艰于转输民艰于赴

愬宜徙居燕山以应天地之中亮深然之即日使官佐张浩右相张通古役天下夫匠百万肖京师之

髣髴营都于燕山三年乃成正隆事迹原海陵炀王天徳三年三月诏尚书右丞张浩等増广燕城建

宫室四月诏迁都燕京有司图上燕城宫室制度营建阴阳五姓所宜海陵曰国家吉凶在徳不在地

使桀纣居之虽卜美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金史海陵本纪原海陵贞元元年定都以燕乃列

国之名不当为京师号遂改为圣都寻改中都金史地理志增贞元元年二月庚申上自中京如燕京

三月辛亥至燕京乙夘以迁都诏中外改元贞元金史海陵本纪补天徳二年七月除大使梁汉臣为

右丞相一日宫中燕间谓汉臣曰朕栽莲二百本俱死何也汉臣曰自古江南为橘江北为枳非种者

不能葢地势然也上都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莲主曰依卿所请择日而迁兵部侍郎何卜年亦曰燕

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主曰可迁都上京黄沙之地非帝居也汉臣又曰且未可遽迁待

臣为郎主起诸州工役修整内苑然后迁都主从其言时内外臣僚上书多谓上京僻在一隅转漕难

而民不便惟燕京乃天地之中宜徙都燕与主意合大喜乃遣左右丞相张浩张通古右丞蔡松年调

诸路夫匠筑燕京宫室四年冬燕京新宫成主率文武百官自会宁□迁都于燕贞元元年正月元夕

张灯宴丞相以下于燕之新宫赋诗纵饮尽欢而罢大金国志臣等谨按大金国志作天徳四年迁都

于燕考金史帝纪贞元元年二月始迁都大金国志误也原元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

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书省臣言开平府阙庭所在加号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

名遂改中都其大兴府仍旧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焉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

元史地理志补甲戌二月太祖敛兵围中都金主大惧献公主请和太祖许纳之又进金银缯币各万

余两匹督国忠武王行録增至元元年八月刘秉忠请定都于燕主从之诏营城池及宫室仍号为中

都厯代记事年表原至元二十年崔彧上疏言大都非如上都止备巡幸不应立留守司宜置总管府

元史列传原至元二十一年置大都路总管府元史地理志增升总管府为都总管府仍以大兴宛平

为附郭北平图经原元领大兴府一通蓟涿霸 易保遂安肃檀顺州十一辛丑年割出雄易保遂安

肃五州立顺天路后又省安次县为东安州固安县为固安州漷阴县为漷州以香河武清二县隶于

漷以雄易二州并来属遂领涿霸通蓟漷雄易檀顺东安固安州十一至元二十三年割出雄易二州

属保定今领府一州九元混一方舆胜览臣等谨按元史地理志大都路所属尚有龙庆州即金之缙

山县本属上都路延佑三年升缙山为龙庆州领怀来一县隶大都路元混一方舆胜览不载当有脱

误原元世祖定大兴府为大都开平府为上都每年四月迤北草青则驾幸上都避暑颁赐于其宗戚

马亦就水草八月草将枯则驾回大都虽每岁往来于两都间他无巡狩之事山岳河海惟遣使致祭

别无封禅繁缛之礼也草木子原刘太保迁元京北城取居庸闗水入城冀稍润其土然不及百年祸

变亦作岂地数有限而致然耶同上补元世祖以北平为大都然安禄山已先称之矣金海陵 王以

北平为燕京然史思明己先称之矣花外东风阁日记补陶潜咏荆轲曰提劔出燕京葢燕之名京久

矣深雪偶谈原洪武元年八月大将军信国公徐逹副将军鄂国公常遇春偏将军傅友徳康茂才薛

显等克元都师至齐化门将军尹坚执长刀突阵生擒元金虎符两将元兵辟易遂命将填壕登城而

入启运録原诏改元都为北平府设北平行中书省并置燕山大兴永清等六卫隶兵三万命指挥副

使孙兴祖华云龙兼北平行省叅知政事守之同上原洪武二年三月置北平等处行中书省治北平

府八月置燕山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明史地理志原二年九月大将军徐逹改故元都安贞门为安

定门健徳门为徳胜门是月置大都督分府于北平十月以北平府隶山东明太祖实録臣等谨按明

史地理志洪武元年十月以北平府属山东行省二年三月仍改属北平原改湖广行省 政赵耀为

北平行省叅政耀尝从徐达取元都习知其风土民情邉事缓急上命改授北平且俾守 王府宫室

耀因奏进工部尚书张允所取扎平宫室图上览之令依元旧皇城基改造王府三年七月诏建诸王

府工部尚书张允言燕国用元旧内殿上可其奏明太祖实録原洪武四年魏国公徐逹驻师北平以

沙漠遗民屯田北平府管内之地大兴四十九屯宛平四十一屯良乡二十三屯固安三十七屯通州

八屯三河二十六屯漷县九屯武清一十五屯蓟州一十屯昌平二十六屯顺义一十屯凡置屯三百

五十有四同上增八年改都卫为北平都指挥使司明史地理志原九年革行省设承宣布政使司春

明梦余録原十三年三月燕王之国明太祖实録原建文元年秋七月燕府靖难兵起夜攻下九门都

指挥使马宣巷战不胜走蓟州俞瑱走居庸闗都督宋忠帅师次居庸闗退保怀来通州卫指挥房胜

遵化卫指挥蒋玉密云卫指挥郑亨各以城叛降燕建文书法拟原十月李景隆征兵诸路合五十万

引兵渡卢沟桥遂围北平筑九垒于九门又结九营于郑村坝景隆攻丽正门几破城中妇女并乘城

掷瓦石景隆令不严骤退北平守益坚革除备遗録原十一月景隆遣都督陈晖领哨骑渡白河燕王

率精骑薛禄等逆击之晖败乃率精锐攻一营尽殱之连攻七营遂逼景隆营景隆不能支宵遁建文

朝野彚编原永乐元年正月礼部尚书李至刚等言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

统其于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王之地宜遵太祖髙皇帝中都之制立

为京都制曰可其以北平为北京明成祖实録原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同上增永乐元年正月建北京

于顺天府称为行在二月罢北平布政使以所领直隶北京行部罢北平都指挥使司以所领直隶北

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顺天府领州五县二十二大兴宛平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

漷县宝坻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涿州房山昌平州顺义怀柔密云蓟州玉田丰润遵化平谷明史地理

志原四年闰七月淇国公邱福等请建北京宫殿备巡幸明典彚原十四年十一月复诏羣臣议营建

北京先是车驾至自北京工部奏请择日兴工上以营建事重乃命文武羣臣复议于是公侯伯五军

都督及在京都指挥指挥等官上疏曰臣等窃惟北京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惇朴物产丰富诚天

府之国帝王之都也皇上营建北京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比年车驾巡狩四海 同人心恊和嘉瑞

骈集天运维新实兆于此矧河道疏通漕运日广商贾辐辏财货充盈良材巨木已集京师天下军民

乐于趋事揆之天时察之人事诚所当为而不可缓伏乞上顺天心下从民望早勅所司兴工营建天

下幸甚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太常寺等衙门尚书都御史等官复上疏曰伏惟北京圣上龙兴

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诚帝王万世之都昔太祖髙皇帝

削平海宇以其地分封陛下诚有待于今日陛下嗣太祖之位即位之初尝升为北京而宫殿未建文

武羣臣合词奏请己 俞允所司抡材川广官民乐于趋事良材大木不劳而集比年圣驾巡狩万国

来同民物阜成祯祥协应天意人心昭然可见然陛下重于劳民延缓至今臣等窃惟宗社大计正陛

下当为之时况今漕运已通储蓄充溢材用具备军民一心营建之辰天实启之伏乞早赐圣断勅所

司择日兴工以成国家悠久之计以副臣民之望上从之明成祖实録增十八年九月诏自明年改京

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一月以迁都北京诏天下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明史成祖本纪原北京

营建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髙敞壮丽过之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

门外建十五邸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十八年冬告成诏曰开基创业

兴王之本为先继体守成经国之宜尤重昔朕皇考太祖髙皇帝受天明命建都江左以肇邦基肆朕

缵承大统惟怀永图眷兹北京实为都 地势雄伟山川巩固四方万国道里适均惟天意之所属实

卜筮之攸同乃仿古制徇舆情立两京置郊社宗庙创建宫室上以绍皇考太祖髙皇帝之先志下以

开子孙万世之宏规且于巡狩驻守实有便焉爰自营建以来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赞景贶骈

臻今工已告成选十九年正月朔旦御奉天殿朝百官诞新治理用致雍熙于戏天地清宁衍宗社万

年之福山河绥靖隆古今全盛之基乃命礼部正北京为京师不称行在明成祖实録原洪熙元年三

月命诸司在北京者仍加行在二字明仁宗实録原正统六年八月浙江宁波府知府郑珞言国家肇

建两京合于古制自太宗皇帝定鼎北京以来四圣相承正南面而朝万方四十年于兹矣而诸司文

移印章尚仍行在之称名实未当请正名京师其南京诸司宜改曰南京某府某部于理为得是年十

一月朔上御奉天殿大赦天下改给两京文武衙门印北京诸衙门去行在二字南京诸衙门増南京

二字明英宗实録原北京之为京师不复称行在也葢自正统辛酉始也今言臣等谨按自辽建南京

于幽州金元二代递加増廓明永乐中复营建都城至正统始定居之而当时既弃朶颜三卫塞垣以

外皆为瓯脱于控驭之模未免于陋隘也我国家统一函夏定鼎建都 归有极皇上缵承列圣之绪

神武布昭声灵有赫塞外诸藩俱为屏翰西蒙北漠咸隶版图而京师实居万国之中四表来同八维

奉朔川流云集道里咸均控制宏规实为亘古所未有于以膺景命而巩丕基苞桑永固之业垂庆于

亿万斯年矣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举正

王安中罢尚书左丞条原书尚误作中今按宰辅编年録改二年正月原书正误作四今按金史交聘

表改金太祖天辅元年条张通古原书古误作左今按大金国志改天徳二年七月条燕京路原书京

误作市今按元史改举正元太祖十年克燕条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

原书世纪门节删附记

唐庚谕幽燕檄条节十字郭药师初以武勇四军荐条节四十七字郭药师者渤海铁州人条节五十

一字萧容韩昉至 州条节五字金既破辽条节廿八字阿古达师自居庸闗入条节三十字燕山之

地条节十七字金人用阿克善计条删燕地号沃壤条节十四字宣和将伐燕条节八十二字幽州之

地条节七字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节删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五

形胜一

臣等谨按燕蓟为轩黄建都之地扆山带海形势之雄伟博大甲于天下我朝定鼎于兹巩亿万载丕

丕基美矣茂矣朱彛尊原书形胜门搜采诸家论著颇称该洽间有征引未及者今稍为依类増辑繋

于各条之后原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民虽不佃作而足于

枣栗此所谓天府者也战国 臣等谨按国 谓燕地民不佃作者此葢举当时风俗言之迨其后耕

垦相望地无遗利今则皇居建极封畿内外数千里皆成沃壤而辽阳沈阳实为国家邠岐旧疆帝业

所基盛哉乎神皋奥区咸庆乐利而登上腴矣原燕亦渤碣之间一都 也南通齐赵东北边上谷至

辽东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畨之利史记原燕之涿蓟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盐鐡论原燕

却背沙漠进临易水西至军都东至于辽长蛇带塞险陆相乗也河图括地象増燕地东有渔阳右北

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雁门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渤海之安

次皆燕分也乐浪元莵亦宜属焉蓟南通齐赵渤碣之间一都会也汉书地理志増东至于海南迫于

河西距太行北通榆关雁门唐六典増渤碣之间一都会蓟县燕之所都渤即渤海碣即碣石也通典

増冀州舜以其分太大离为幽州为并州程其水土与河南等常重十三其人沉鸷多材力重许可能

辛苦自黄帝后帝王多居其地新唐书杜牧传原富弼上仁宗封事云松亭关古北口居庸闗为中原

险要又河朔士卒精悍与他道不类得其心可以为用失其心则大可以为患安得不留意于此而轻

视哉宋名臣奏议原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前则黄河环绕 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

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所谓无风以散之有

水以界之也朱子语类原南京户口三十万大内壮丽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

北方锦绣组绮精絶天下膏腴蔬蓏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而桑柘麻麦羊豕雉兎不问可知水甘

土厚石晋末割弃已前其中畨汉杂斗胜负不相当既筑城后逺望数十里间宛然如带回环缭绕形

势雄杰真用武之国也辽志臣等谨按今京师地在辽时称南京金时称中都元时称大都此条所引

叶隆礼辽国志指辽之南京而言即燕地也又按朱彛尊原书引辽国志脱去水甘土厚一句与上文

文义不顺且与形胜无涉谨依辽国志増正原李清臣议戎 云燕古为濒山多马之国其土莽平宜

畜牧耕稼其民翘健便弓矢习骑射乐鬬轻死战国时为燕唐为范阳节度夫燕一国也范阳一镇也

以一国之力独立几八百年遂与周室终始是其力足以捍边圉也范阳一镇之地宿兵不满数万而

奚辽不能輙苦赵魏沧景者其力足以制之也今以天下之力而不胜其劳敝以天下之地而懔懔常

为忧其故何也燕国有朝鲜辽东云中九原楼烦易水以为之塞范阳有卢龙古北松亭狐门之要以

为之守用力少而塞之易此其能以一国一镇截然中立而不惧也自石晋割幽蓟檀顺妫儒武应寰

朔涿蔚赂戎以市天下而营平易亦陷于辽阻固阨塞我皆失之而划沧霸瓦桥信安安肃广信保定

常山忻岢岚火山宁化千里平广之地以为界戎马驰突去来如股掌之上此天下之所以不胜劳敝

而懔懔常为忧也辽之侵我易我守之益难故时平而屯戍之费不得息辽之觇中国也近中国备辽

之处也多故力劳而势益分间有忧国之将不过广塘水而已使土在其外而为沮洳于腹中阏河川

泉渎灌庐墓耕牧之地包七州广数百里东起泥沽海口西达边呉淀堆蒲藻鱼蜯生之而粒食皆漕

取于内地并西山尚缺百里曽未足限隔戎马而边民 其业矣譬之千金之家患在藩墙之内不治

格鬬攘却之具而方施堑阈下以为守识者从而笑之塘水是也宋文选原自雄州东际于海多积水

辽患之未尝由此路入顺安军西至北平二百里地平广无隔阂毎由此入议者以为宜度地形髙下

因水陆之便建阡陌浚沟洫益树五稼以实边廪而限戎马雍熙后数用兵岐沟君子馆败衂之后河

朔之民农桑失业多闲田且戍兵増倍端二年以左谏议大夫陈恕右谏议大夫樊知古等经营之恕

宻奏戍卒皆隋游仰食县官一旦使冬被甲兵春执耒耜恐变生不测营田之议遂寝文献通考原知

雄州何承矩上言兵家有三阵日月风云天阵也山林水泉地阵也兵车士卒人阵也今用地阵而设

险以水泉而设固建为陂塘亘连沧海纵有突骑何惧奔冲今顺安西至西山地虽数军路纔百里即

有邱陵冈阜亦多川渎泉源倘因而广之制为塘埭则可以戢戎骑息邉患矣太平治迹统类原辽史

刘六符谓贾昌朝曰塘泺何为者耶一苇可杭投棰可平不然决其堤十万土囊遂可得而路矣仁宗

以问王拱辰对曰兵事尚诡彼诚有谋不应以语敌此六符夸言耳设险守固先王不废也宋仁宗实

録原飞狐古北之口所谓险阻也幽燕割而险阻之地悉归于辽今之所恃者不过塘泺耳自雄覇以

达畿甸平原易野健为疾驰不半月可至一有不备可不为之寒心哉梁溪集原从沧州取海上路以

数千艘出轻兵三万趋平州入符家砦口则咫尺燕蓟矣太平治迹统类原宋平燕北羣臣表贺有云

舜肇十二州始别冀都之壤周建八百国首疏召奭之封当天津析木之交实上谷广阳之胜形胜有

金汤之险膏腴号陆海之饶北盟会编补端拱二年将讨燕蓟诏羣臣各言边事宋琪疏上谓径路所

趋必若取雄霸直进未免更有阳城之围葢界河之北陂淀坦平北路行师非我所便况军行不离乎

辎重敌来莫测其浅深欲望回辕西适山路令大军 于易州循孤山之北涞水以西挟山而行援粮

而进涉涿水并大房扺桑干河出安祖砦则东瞰燕城裁及一舎此是周徳威收燕之路自易水距此

二百余里并是沿山村墅连延溪涧相接采薪汲水我占上游东则林麓平冈非戎马奔冲之地内排

枪弩步队实王师备御之方而于山上列白帜以望之戎马之来二十里外可悉数也桑干河水属燕

城北隅遶西璧而转大军如至城下于燕丹陵东北横堰此水灌入髙梁河髙梁岸狭桑水必溢可以

驻跸寺东引入郊亭淀三五日弥漫百余里即幽州隔在水南王师可于州北繋浮梁以通北路敌骑

来援已隔水矣视此孤垒浃旬必克宋史本传朱昆田原按绎宋惠安疏则桑干河水当日乃在燕城

之北今则深谷为陵桑干出山之口不在卢师祠下而在石径山麓矣臣等谨按卢沟河惟下游地平

土疏间有迁徙至其上游则西山崖谷为之键束河循山转自西而南以萦带都城明陈全之蓬窻日

录谓卢沟为京师之朱雀水此今昔所同之轨迹也至如金口疏道考金史河渠志大定十一年虽有

自金口疏导至京城北入濠之议而其后迄无成功旋开旋塞迨元郭守敬等复议开金口河后亦不

果行盖以卢沟地形水性惟利于西南流设欲强之北行不能也即谓金之旧城址大半在今右安广

宁阜成三门外西南隅今昔建制稍有不侔然以地理度之卢沟从西山来亦祇畧当其西北隅未尝

径至城北此条原书所引宋珙疏谓卢沟属燕城北可决之使与髙梁合者乃当时宋臣未亲履燕地

之言筹策之疎即此可见而朱昆田原按据此直谓当日卢沟在城北沿误滋甚殊不知卢沟河 不

能与髙梁合且卢师祠与石径山河之出口虽异其为西南流则一也今谨辨证如右又按涞水以西

原本误作漆水以西今依宋史改正补胡旦上平燕议曰幽州在北门之外天时地利人事皆在可伐

岁之所临其地受福今年初秋至六年镇在燕分从今年为备至来春兴师北兵遇春夏则旃裘皮履

羊弓塞马不为用而中原士卒素不能寒往北逢暄筋力勇健以勇健之士驱不用之敌乗福庆之时

讨灾殃之城成功立事在于此矣幽州之北皆是山谷通人马者不过十处茍塞 山路余敌在燕与

大军相持迁延其时以度春夏敌不能热有退无前宋史儒林传臣等谨按此条原本所引宋胡旦平

燕议其规画当时兵事语涉夸大今谨删正十余字増幽州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楼烦白檀西有云中

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天下菓食稻梁靡不毕出形势雄杰真用武之国奉使行程録増幽州地濒海皆

斥卤沮洳何承矩谓自陶河至泥沽口屈曲数百里天设险阻真地利也文献通考増幽州在渤碣之

间其地负山带海风气刚劲自古为用武之地辽史地理志増幽州北七百里有榆闗闗东临海北有

兎耳覆舟山山皆斗絶并海东北有路狭仅通车其旁地可耕种唐时置东西狭石渌畴米砖长杨黄

花紫 白狼等戍以扼辽于此戍兵常自耕食惟衣絮岁给幽州久之皆有田宅养子孙以坚守为已

利自唐末幽蓟割据戍兵废散辽因得出陷平营自涿州至幽州百里人迹断絶转饷常以兵 送契

丹多伏兵于盐沟以击夺之庄宗之末赵徳钧镇幽州于盐沟置良乡县又于幽州东五十里筑城皆

戍以兵又于其东置三河县由是幽蓟之人始得牧而输饷可通五代史辽附録补幽州之地左环沧

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而太行之山自平阳之绛西来北为居庸东入于海龙

飞凤舞绵亘千里重闗峻口一可当万独开南面以朝万国非天造此形胜也哉读书一得补金世宗

将幸金莲川梁襄上疏极諌曰臣闻髙城峻池深居 禁帝王之藩篱也行宫非有髙殿广宇城池之

固是废其藩篱也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本地所生人马勇健亡辽

虽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币燕葢京都之首选也况今又有宫阙井邑之繁丽仓府武库

之充实百官家属皆处其内非同曩日之陪京也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官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

都畿易于 守皇天本以限中外开大金万世之基而设也奈何无事之日越居草莱爱沙碛之 凉

忽祖宗之大业此臣所惜也况欲习武不必度闗涿易雄保顺蓟之境地广又平且在邦域之中田猎

以时谁曰不可伏乞陛下回北辕之车安处中都则宗社无疆之休天下莫大之福也世宗纳之金史

本传増燕京地广土坚乃礼义之邦大金国志原尾箕之墟幽冀之区郁郁葱葱屹乎皇都峙以西山

居庸缭以涿易潞沽山川相缪古今不殊呉礼部集原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

朔漠驻跸之所非此不可元史原至元四年正月城京师以为天下本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

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峙万岁山浚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萦畿带甸负山引河壮哉帝居择此天府辍

耕録原元主中夏虽因其迩于阴山以定都而地形之强实甲天下抚据全盛几将百年一时文章亦

颇有竒气未必非山川形胜风气之观感有以助之也诚意伯文集原天下山川形胜雄伟壮丽可为

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势寛厚闗塞险固总握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燕蓟虽云长安有崤函之固

洛邑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会为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蓟若也杨文敏集原范镇之赋

幽州也曰绳直砥平博大爽垲巴图鲁之传幽燕也曰虎踞龙盘形势雄伟以今考之是邦之地左环

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究其沿革唐虞则为幽都夏殷皆

入冀地周封尧后于蓟封召公于燕正此地也厥后汉曰广阳晋曰范阳宋曰燕山元曰大兴国朝初

谓之北平而为燕府龙潜之地寻建为北京而谓之顺天焉博物 按巴图鲁满洲语勇也旧作霸

突鲁今译改臣等谨按宋范镇幽都赋作博大爽垲绳真砥平原书误作形胜爽垲文义俚率葢引博

物 会之误也谨依范镇原赋改正又案元史穆呼哩传孙巴图鲁从世祖征伐为先锋世祖在潜邸

尝从容语曰今天下稍定我欲劝主上驻跸回鹘以休兵息民何如对曰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

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世祖

怃然曰非卿言我几失之及即位卒定都于燕尝曰朕居此以临天下巴图鲁之力也博物 会误以

为穆呼哩语今据元史改正按穆呼哩满州语秃尖也旧作木华黎今译改原京师形胜甲天下扆山

带海有金汤之固明舆地指掌图原京师负重山面平陆地饶鱼盐榖马果窳之利又转东南之粟财

货骈集天险地利足制诸边汴洛闗中江左皆不及也吾学编原北京虽号稍东北南与饷逺然左沧

海右太行风气敦厚长安之下此其最也凤洲笔记原洪武初营汴为北京则亦周公意也末年东宫

营秦则亦娄敬张良艺祖意也而卒不果岂天将以待燕耶成祖之营燕也当时台諌交口不便主事

萧仪言之尤峻岂未识上意所属耶成祖曰北平之迁吾与大臣密计数月而后行彼书生之见岂足

以达英雄之畧哉蠙衣生集原张良谓闗中用武之地阻三面而守一面东制诸侯今世都燕亦用武

之地亦阻三面以一面制天下前之进无穷后之退有限大非闗中之比方舆胜畧原京东负山控海

负山则泉深而土泽控海则潮淤而壤沃诸州邑泉从地涌一决而通水与田平一引而至如密云县

之燕乐庄平谷县之水峪寺龙家务庄三河县之唐会庄顺庆屯地蓟州城北则有黄厓营城西则有

白马泉镇国庄城东则有马伸桥夹林河而下城南则有别山铺及夹阴流河而下至于阴流淀疏渠

皆田也遵化西南平安城夹运河而下及沙河铺地方又鐡厂涌珠湖以下至韭菜沟上素河下素河

百余里夹河皆可成田迁安县北徐流营山下涌出五泉合流注桃林河又三里桥涌泉流出澡河又

蚕姑庙涌泉成河与澡河相接夹河皆可田之地卢龙县燕河营涌泉成河及营东五泉涌漫四出至

张家庄抚宁县西台头营河流亦自燕河营涌泉而来皆可成田丰润县南则大寨及刺榆坨史家河

大王庄之地东则榛子岭西则鸦洪桥夹河五十余里皆可田玉田县青庄坞导河可田后湖庄疏河

可田三里屯及大泉小泉引泉可田至于濒海自水道沽闗黒岩子墩起至开平卫南宋家营之地东

西度之百余里南北度之百八十里皆类丰润其地与呉越濒海之沃区相等昔虞文靖公之议东极

辽海南滨青徐濒海皆可田之地今丰润实其中境欲举其议行之兹非其先当致力者乎盖先之京

东数处而畿内列郡皆可渐而行也先之畿内而西北之地皆可渐而行也在边陲则先之蓟镇而诸

镇皆可渐而行也至于濒海则先之丰润而辽海以东青徐以南皆可渐而行也潞水客谭臣等谨按

朱彛尊原书引明徐贞明西北水利议脱去京东京北诸水田之地未免舛畧谨依潞水客谭及明史

河渠志诸书増正増燕京易州西北乃金坡闗即紫荆闗昌平之西乃居庸闗顺州之西乃古北口景

州东北乃松亭闗平州之东乃榆闗即山海闗自后唐属辽金人取之海陵徙都焉元世祖尝问刘秉

忠曰今之定都唯上都大都耳何处最佳秉忠曰上都国祚近大都国祚长遂定都燕之计春明梦余

録増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苏秦所谓天府百二之国杜牧所谓王

不得不可为王之地盖眞定以北至于永平闗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峯古北黄花镇险阨

尤着 通漕运便利诚万世帝王之都同上原唐赵徳钧为幽州节度使于幽之南六十里城阎沟而

戍之又于幽之东五十里城潞县而戍之二城乃幽州之门户也阎沟即今良乡潞县即今通州同上

増京师濒大海秦始皇时起黄腄琅邪之粟转输北河则海运固以通于兹矣杜甫谓渔阳豪侠地撃

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稲来东吴又云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持粟帛泛海凌蓬莱唐时已

通吴之粟矣同上京东至山海闗西至黄花镇为闗塞者二百一十二为营堡者四十四为卫二十二

为守御所三设分守叅将五于蓝河营太平寨马兰峪宻云县黄花镇以管摄营堡谓之闗设守傋都

指挥五于山海永平遵化蓟州三河以管摄卫所谓之营设总兵官一员于三屯营以总镇焉闗设于

外所以防守营立于内所以应援其制可谓宻矣此所以控御其形势者也同上原国家建都燕朔毋

论山川峙濯险甲寰区而紫荆扼蜚狐之吭居庸拊山谷之背山海掣元莵之肘其因地利而尽人谋

可谓千古硕画长安客话原汉唐都闗中去边 千余里今京师北抵居庸东北抵古北口西南抵紫

荆闗近者百里逺不过三百里尔同上原汉唐宋皆并建两京汉唐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宋以

汴为东京洛为西京其地皆相去不逺髙皇帝定鼎金陵文皇帝迁都金台则跨江河南北而各为一

大都 盖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用东南之财

赋 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图书编原京师形胜以堪舆家论之玉河之水当直出 南海子从

天地坛前转东入潞河方为自然崇文门外闸河宜塞之庻几左臂不断此乃帝王建都万代之计也

梓溪集原北京青龙水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通

惠河与白河合朱雀水为卢沟河出大同桑干入宛平界出卢沟桥元武水为湿余髙梁黄花镇川榆

河俱绕京师之北而东与白河合蓬窻日録臣等谨按郦道元水经注虽有髙梁无上源之说而兹水

实承西山玉泉之委输为玉河经流明蒋一葵长安客话谓髙梁源发西山者是也乃陈全之蓬窻日

録误分玉河髙梁为二且以髙梁属之京北诸水则全属臆揣为未经身至者之言今谨辨证于此原

太行自西来演迤而北绵亘魏晋燕赵之境东极于医无闾重冈叠阜拥 而围绕之不知其几千里

也其东则汪洋大海稍北乃古碣石稍南则九河故道浴日月而浸乾坤所以界之者又如此其直截

而广大也况居直北之地上应天垣之紫微其对面之案以地势度之则泰岱万山之宗正当其前夫

天之象以北为极则地之势亦当以北为极易曰艮者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离万物

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孔子曰为政以徳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今之京师居乎艮位成始成终之地介乎震坎之间出乎震而劳乎坎以受万物之所归体乎北极之

尊向乎离明之光使万物之广亿兆之多莫不面焉以相见则凡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者莫不在于照

临之下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心未有过此者也大学衍义补原京师前挹九河

后拱万山正中表宅水随龙下自辛而庚环注皇城绕巽而出天造地设涌幢小品増皇居右胁千山

拱 万国朝宗山奥而深土肥而衍梁赵为之腹心宣云乃其肩背左逵逺走蓟辽右辅近招并代轾

前而轩后居重而驭轻诚郁郁 之盛概矣宛平县志増京师扆山带海有金汤之固眞定以北至

于永平闗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口古北口黄花镇险阨尤着职方图考原北京上应北

辰以象天极南面而听天下天险地利甲于闗中治平畧补自太行山而北不知山所限极处亦如东

海不知所穷尽也博物志补宣府大同籓篱也居庸紫荆门户也顺天眞定保定等府州县堂室也籓

篱密斯门户固门户固斯堂室安渔石集补居庸曹王大安黍谷崆峒之山环抱如箕而燕城峙其中

其地如掌鸡肋集补大地之脉咸祖昆仑而南北二络最大北络极于幽燕大河至此入海与鸭緑江

会东有下沙此山水一大交 也其北崇冈千叠其前坦平千有余里泰山耸于南诚国家万年之基

也庄渠遗书补京东诸州县地多卑洼沮洳弥望或云可开水田如江南耕耨法岁收自倍而徐尚宝

贞明特主其说具在潞水客谈余深是之乃请旨下近京郡县酌量修举以尚宝兼宪职董其事尚宝

从河间经始筑堤捍水乃之蓟州招南兵之习农者使画地耕作仍给之饷一时农兵大集恳田以亿

计亩收一钟抚臣及司道方次第开报而北人官京师者倡言水田既成则必仿江南起税是嫁祸也

乃从中挠之御史王之栋疏请罢役而中官在上左右者多北人争言水田不便上意亦动召余及同

官于皇极门面谕以水田当罢余对言髙田冝黍麦下田冝粳稻今民间游惰下田皆弃不耕荒芜寖

多故议开垦非废已熟之田也上云荒田可开水田不可作余退而上疏极陈利便而上意竟不可回

遂切责尚宝以为扰民而初议尽格矣彼中开垦已成收获甚冨一闻诏下尽撤毁堤岸斥为间田垂

成之功废于一旦良可惜也赐闻堂杂记补淮南子谓地有九薮燕之昭余祁居一焉薮者聚也王者

以聚民蓄国夫燕天下之上游也甸服西北控御东南若建瓴然泰岳峙其南华山环其右前则三案

重围后则九河归宿诚四塞之国矣议者以为汉之边在北咸阳去朔方千余里唐之边在西去吐蕃

亦千余里今京师闗隘近者百里逺不过三百里居庸吾之背也紫荆吾之喉也卒有急则搤吾之喉

而拊吾之背是殆不然譬之一身焉幽燕天下之元首也牵左则左肘动掣右则右掖奋无事则坐享

长河之利以为转输有事则席卷燕赵之兵以为犄角所谓天下之势莫重于燕其以此耶顺天府旧

志补国家建都北平古为燕国燕自文公以后立于强国之间北迫戎貉内控齐晋又尝帅师驰逐中

原千里之外此其为费不少矣苏秦谓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

水即今畿内东西所至视昔虽狭而南有渤海巨鹿至于邯郸濮阳盖兼齐赵之地长短相互实亦当

之昔者纎悉出于其国而今尽仰给于东南非所以冨国息民也往时何承矩耕水田于河北虞集议

海田于京东托克托大兴营田西自西山东至迁民镇南起保定河间北抵檀顺皆从佃种水泉陂塘

之迹门堰捍筑之方召募教授之法器具工作之资蜃蛤粟米之冨可以按成式法往智数岁之后其

效立见此与转呉会漕潞渚功相十利相百矣絅斋集按托克托蒙古语定也旧作脱脱今译改补给

事中魏呈润疏曰周礼幽州薮曰貕养其川河泲其浸菑时冀州薮曰扬纡其川漳其浸汾潞盖水泽

至沃也国家定鼎于燕用幽冀为畿辅负重山面平陆奥衍之利甲于东南若疏其上源自涓滴传而

致之何田不充何漕不裕惟北方不知蓄水听其自旱自雨自盈自涸而莫之均节故潦则遍地巨浸

旱则满眼砂砾一遇饥岁比屋倒悬民之凋敝极矣诚于平时举地利而经理之冨民不能供役者必

转募贫民则窘者得食一利也旱则蓄其流涝则宣其溢则瘠产皆化为沃土二利也水道与田畴相

通譬咽喉之气达于肺脏靡所不通漕可速济三利也北地种植既多即粟米刍茭俱将输于天府逺

可省额外之征近可蠲召买之役四利也原野有沟有防髙下成堑盗不敢援弓驰马五利也夫不费

太仓之金钱而坐获此五利何惮而不为乎枢垣疏藁补嘉佑五年五月西上合门使英州刺史郭咨

上平燕议曰辽之地自瓦桥闗至古北口地狭民少自古北口至京属奚辽自中京至庆州道旁纔七

百余家盖辽疆土虽广人马至少傥或南牧必率髙丽渤海达靼黑水女直室韦等国 战其来既逺

其粮匮乏臣闻以近待逺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用兵之善计又闻得敌自至者胜先据便地者佚以臣

所见请举庆厯之 合众河于塘泊之北界以限戎马然后以景徳故事顿兵自守歩卒十二万骑卒

三万强壮二万岁计粮饷百八十三万六千斛又旁河郡邑可由水运以给保州然后以拒马车三千

马枪千五百独辕弩三万分选五将臣可以备其一来则战去则勿追幽州粮储既少辽不可久留

不半年间当遁沙漠则进兵断古北口塞松亭闗传檄幽蓟燕南自定矣宋史増中统二年命平章政

事赵璧等牵蒙古汉军驻燕京近郊太行一带东至平滦西控闗陜应有险阻于附近民内选谙武事

者修立堡塞守御元世祖本纪增大兴在昔为召公所封地春秋战国时以燕代劲兵抗衡秦楚亦形

势得也地气郁积渐盛于金元实始建都于此譬诸天象大兴其薇垣而九州岛四海其列宿也欤大

兴县志増东枕辽海沃野数千里闗山以外直抵盛京气势龎厚文武之丰镐不是过也天津襟带河

海运道咽喉转东南之粟以实天庾通州屹为畿辅要地北则居庸耸峙为天下九塞之一悬崖峭壁

保障都城雄闗叠嶂直接宣府尤重镇也西山秀色甲天下寺则香山碧云水则玉泉海淀而卢沟桥

闗门嶻立即古之桑干河京邑之瀍涧也畿南皆平野沃壤桑麻榆栁百昌繁殖渐逺则瀛海为古河

济交汇处水聚溪回若夫万里河山而都城位北南向以收其朝拱之势梯航车马络绎奔赴皆自南

而北以奉神京岂非古今第一形胜哉同上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六至八

详校官庶吉士臣 胡钰

检讨臣德生覆勘

总校官进士臣程嘉谟

校对官举人臣李传?

誊录监生臣叶庭和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六

形胜二

增世宗宪皇帝御制帝京篇盘石占幽蓟金汤固帝京幅员宁有外带砺自堪盟形势河山拱星文气

象清休征荷地力瑞应感天成济济匡时器熙熙击壤情溪流穿禁籞霞彩映重城日照朱甍丽尘飞

紫陌轻烟花织锦绣莺燕唱升平池暖鱼吹絮兰熏蝶抱英新荷初浥露宿麦晩蒸晴极浦渔舟杳斜

阳牧笛横所希均雨泽南亩问春耕臣等谨按皇上御制帝京篇皇都篇各一首已谨载郊垧南卷内

兹不具録増李洧孙大都赋并序昔颂商者其诗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歌周者曰宅是镐京维龟正

之葢当国家盛时区宇博大洪威逺畅湛恩旁洽斯人归之如众星之拱北极如百川之朝东海故于

其作都之地歆艳而咏歌之赋者古诗之流也至班固始赋西都而张衡左思之赋继作自尔循涂蹈

辙层见叠出然其词章气象大扺与王治相为髙下钦惟国朝体元继天奄有六合凡上仁所未化懋

徳所未绥者莫不归极献状于王会图上考元象下据都会度其鲜原燕土维宅其规模宏逺凛凛乎

商周二汉之上夫有盛徳大业者必有巨笔鸿文铺张扬厉髙映千古以昭无穷然四海泳仁涵和三

十载未有髣髴商周之歌二汉之赋者亦一时遗典也臣逺方书生猥以词章为业际遇昌辰不能黙

黙輙撰成大都赋一篇窃谓词直致则难尽义互发而后明因笔墨成文托之元光子中书生敷畅其

意狂斐僣踰罪当万坐或 朝廷第从臣之颂采游童之谣附之下方亦昭代美事云尔其赋曰有元

光子与中书生相遇于鸿 之野而谈上天下地往古来京之事沿九头循蜚禅通流仡以至于近代

环泰逺邠国濮铅祝栗以至于神州叹光霁之时常少而晦暝之时常多分裂之世每数而混一之世

每疏中书生欣然抵掌曰幸哉我生之逢吉丁辰也千纪以来是不一姓惟今皇元为最盛四极之内

是不一都惟今大都为独隆金匮石室之藏弗可尚已葢闻天无私而棐忱帝有赫而求定嘉忠厚之

世积肇朔土而启圣逮乎中统丕受新命治道清静同符乎轩辕好生洽民合揆乎重华豁达大度遹

骏乎夘金武功文徳允恭乎贞观建国既絜大乎纯干纪元又侔至乎重坤故能握符图而统元一九

域而同文物 □而不耀化靡逷而弗臻乃度析木之隩区摠八方而为本根语其疆场之广则商周

所未覩汉度所未闻称其都邑之壮则崤函不为雄京雒不为尊也元光子悠然深思曰生言诚善然

能举其纲而未能悉其目请更留仆一二其详昔周髀之言天如葢倚而笠欹帝车运乎中央北辰居

而不移临制四方下直幽都仰观天文则北乃天之中也维昆仑之结根并河流而东驰厯上谷而龙

蟠向离明而正基厥土既重厥水惟甘俯察地理则燕乃地之胜也顾瞻干维则崇罔飞舞崟岑茀郁

近掎军都逺标恒岳表以仰峯莲顶之奇擢以玉泉三洞之秀周视巽隅则川隰洄洑案衍澶漫带绕

潞沽股浸渤海抱以来涿滹沱之流潴以雍奴漷阴之浸浮游近郊则膴原爽垲垧野敞博绳直凖平

宜植宜牧延芳下马淀泊参错三种之蕃既庭且硕四扰之富瘯蠡不疾咨询故俗则风尚朴茂人诧

材力范公赋其礼义而声明苏子称其劲勇而沈静伟若巨卿郁若子翼矫若卢元耿若祖逖或市骏

以托意或赋鹪而自适或钟音之宏吐或桂枝之茂植想风流之犹存尚余响之未息辨方物则寳抵

波素宛平洞煤银铁磁硝琉璃之珍鹑莺枣栗爪芡之美梨夸香水檀擅冈子皆川陆之嘉产焉访遗

迹则金台之旧址石鼓之断籀东掖之铜马闾城之石兽经山之镌刻卢沟之结构指故城而吊英杰

于既往谒古刹而念忠义之不杇皆邦域之胜览焉闰位紫色靡称兹土彼召祀绵九百年亦秖号于

侯国维金都称于长乐又未一于区宇葢天运之熙明有时而地宝之呈露有待是以皇元之宅是都

也睿哲元览吁谟辰告狭旧制之陋侧相新基而改造面平原之莽苍背羣山之缴绕据龙首定龟兆

度经纬植臬表诏山虞使抡材命司徒往掌要戒陶人播其植程匠师致其巧筑崇墉之万雉若缭山

之长云浚三五之折沟建十一之通门齐琕堄于翠征倚丽谯于苍旻豁崇期之坦路浮广漠之祥氛

车方轨而并进骑衡列而齐犇辔连翩以颷驰轴輷磕而雷震爰取法于大壮葢重威于帝京揭五云

于春路呀万宝于秋方上法微垣屹峙禁城竦五门之髙阙抜埃壒而上征 斗杓之 对鹑火之

炜煌苍龙天矫以奋角丹凤葳蕤以扬翎象黄道以启途仿紫极而建庭榱题炳乎列宿栋桴凌乎大

清抗寥阳而设玉升轶倒景而居瑱楹扬翠气之郁葱流红采之晶荧道髙梁而北汇堰金水而南萦

俨银汉之昭回抵阁道而轻大陵山万歳之嶙峋冠广寒之峥嵘池太液之浩荡泛龙舟之敖翔酌文

质而适宜审豊约而中程左则大庙之崇规遂重屋制堂室之几筵班祖宗之昭穆右则慈闱之尊功

侔娲石歌肃雍之章四颂怡愉之载亿既辨方而正位亦列署而建官都省应乎上台枢府协乎魁躔

霜台嫓乎执法农司符乎天田詹事宣政卫尉之院错峙而鼎列宣徽泉府将作之署棊布而珠连玉

堂则两制擅美丹屛则六尚总权艺苑则秘府史局俊林则昭文集贤武备军需兵戎之筦奉常曹闱

礼乐之原大府都水之分其任章佩利用之布其员医院以精方剂清台以察璇玑拱卫侍卫以严周

庐羣牧尚牧以阜天闲仓庾积畜之重库藏出纳之烦职崇卑而并举才细大而不捐至于国有脉络

邮传是寄为之比赋役之数道路通达闗梁修治水无胶舟陆无蹶骑方咫之纸一介之使长驾达抚

呼吸如意民冇繋命馈饷是倚则有畿漕振其纪转粟南州杨 北海逺达朝鲜旁沂辽水阳侯効顺

风伯作使灌输天困蹻足可俟京师亿万鼓腹含哺凿会通之河而川陜豪商吴楚大贾飞 一苇径

抵辇下置屯田之卒而野蔑旷土民弗加赋歳数十万具于畿内往适其市则征寛于闗旅悦于途灵

钟叩而蒲牢吼掺鼔动而元鼍呼槫桑腾景皋门启枢百 悬旌万货别区匪但迩至亦自逺输氀毼

貂豽之温珠瑁香犀之奇锦纨罗 之美椒桂砂芷之储瑰绣耀于优坊金璧饬于酒垆伎效犂靬之

术工集般输之徒烟尘坌而四合歳月暇而多娱若乃九服修职五等协虑陛敶璧马庭列圭币或以

象寄通识或以鞮译达志东隅浮巨海而贵筐西旅越葱岭而献贽南诹踰炎荒而奉珍朔部厯沙漠

而勤事孝武不能致之名琛大贝登于内府伯益不能纪之奇禽异兽食于外籞尔乃辟云龙之庭设

牲牢之具敶肆夏之享昭湛路之赐肉如扺而俾饱酒如渑而既醉奏绍武及英茎杂兠离与杰休怀

方治其馆舍司仪致其飱积分寳玉而笃九族之亲释衬组而崇三恪之位仁慈合乎太上忠厚越乎

前代故得万国之欢心而格二仪之和气于是圣皇睹威徳之既畅伟功绩之告成櫜弓戢戈议狱缓

刑寛徭减租旌孝  兴崇儒教敦厉农畊迓盈成之福禄基万世之隆平若乃动大驾遵康庄望舒

陪夫左驭屏翳导夫前行校尉迅其奔趍虎贲纷其腾骧弭角角端之威弧佩干将之铦铓锤金吾而

□柲箭楛石而元棚树华旗之婀娜修竿梢乎欃枪綷云葢之淋漓流光闪乎朝阳驾雕轸以金较骖

镂锡而玉瓖槖驼礧硊而峯兀驯象徙倚而邱行金石轰地而交作幄帟垂天而髙张卉树方茂星言

北骛稼穑既登乃睠南顾顺二分而转旋度诸侯而游豫所以百姓见羽旄而欢忻万方沐膏泽而疏

附于是纵慧蹄扬劲翮海青决云而直上掣驾鹅而献捷韩卢腾山而疾驰捩狡兔而奏获至若简师

徒较围猎轹荒徼蹂大漠披灌栵蹴榛棘周阜麓以为法弥薮泽以为络驖驷绵野金甲耀日林栖之

羣宂处之族儦儦俟俟纷纷莫莫御弓先张票禽随蹶然后佽飞奋勇田开逞桀长鋋电撝飞镞雹落

曽不一瞬己十殚其七八风生原谷尘涨林薄致禽馌兽赐胙命爵葢以昭武节而作偷隋匪曰纵心

志而骋般乐猗欤天朝茂矣盛矣葢余尝徘徊乎蓟门之墟泮奂乎瀚海之涘故能涉猎其事若夫国

家经制之逺宫室规模之密山川风气之悉民俗物产之备诚未能发越其声华铺敶其宏伟审核其

根实摹冩其情形也中书生躩然而起谓元光子曰子之言诚博而又未知大都之所以为大也夫圣

人以中国为一人则由亲及疏犹腹心之于手足以天下为一家则自迩至逺犹堂室之于蕃垣岂千

里之畿数仞之城曾是以为大乎余今观国光覩时制其城郭不为践华统万之险而众心成城形势

坚于金石其宫室不为建章昭阳之侈而四门明达我闉广于八荒遐陬僻壤人熙春台与都城之士

女同一娱乐农桑万里犬不夜吠与京畿之风俗同一清肃起视广输则坳堂杯水九泽渺矣游鳞洋

洋我灵沼矣有石卷然列岱嵩矣烟翠倚空我台崇矣豊草缛缛亘荒碛矣刍荛雉兔我囿博矣七陌

九阡达蛮蔡矣梯山栈谷行道兑矣彼限玉闗而界铜柱嘻其隘矣子徒知易涿长波之滉漾其前居

庸迭翠之嵳峩其后界河潮汐之喷薄其左西山晴雪之映帯其后以为都之观止是矣而不知朱垠

乌许孰非丽正之所包罗阳谷东鳀孰非崇仁之所聮络月窟雪山孰非和义之所纲维烛龙冰天孰

非安贞徤徳之所囊括也言既毕元光子如醉而醒如瞶而聪如酰鸡之发 如河伯之出于渚涯循

海而东喜而歌曰于赫圣皇幅员既长跨禹敷土越周职方作京维新万民所望如辐聚毂如桷 杗

其土芒芒其山苍苍来格来享余不知其疆中书生倚而和之曰维干统天维地势坤维□元广宇维

至道尊受有以谦尚朴斯淳有礼伊维有义伊藩三辰焞焞百川沄沄其混合四大永以固存北京志

臣等谨按元李洧孙大都赋朱彝尊惜其未见今从永乐大典中録出増载可以证元都之方位制度

矣补梁本之为鲁王贺建北京表两京肇建创万年盘石之基九译来王恢一统太平之治天人协赞

宇宙腾欢陛下道冠古今徳同尧舜如天地之大万物函覆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临之内于

是定鼎在兴王之地建都效卜洛之规瞻恒岳而控西山跻居庸而挟泺蓟比九重于南面建启文明

峙双阙于中天髙连营室百工和乐而趋事庶民悦豫以子来庆云见五色于瑶阶瑞日暎重轮于帝

座吉蠲元旦而登五位式负黼扆以朝百官道里均平山川巩固于此继天出治发政施仁礼乐明备

而三阶砥平垂拱无为而四方来贺此所以承天意之所属而致宗社于永安也臣叨守亲藩躬逢盛

事纶音诞布允为洛诰定命之书鸿业告成载咏镐京复古之雅坦庵集原李时勉北京赋惟皇明之

受天命也我太祖皇帝首仗义师以平暴乱豪杰景从声振江汉削除僣窃拯民涂炭定鼎金陵抚绥

万邦乃睠兹土实惟朔方仿成周之卜洛欲肇建而未遑逮我圣上继明重光握干御极一遵旧章仁

声洋溢乎遐迩恩泽汪濊于八荒既致治于太平遵皇衢以省方仰先志之未遂度宏规以作京羌经

营之伊始徧夷夏其欢腾曰惟北都在冀之域右挟大行左据碣石背迭险兮重闗面平原兮广泽宗

恒岳其巍巍镇医闾而奕奕冠九州岛之形势实为天府之国是以轩辕邑之以分州唐尧阶之以为

帝扩神化以宜民大勲徳之光被鬰王气之所钟于今兹而有待也于是仰瞻析木俯测地灵龟筮兆

吉天人叶应神祗献珍而山石自出河岳效顺而神木自行民子来兮相续期不日而功成尔乃悬水

树臬识景表营方位既正髙下既平羣力毕举百工并兴建不抜之丕址拓万雉之金城引天泉于西

阜环汤池而镜清九衢百 之通达连甍 宇之纵横顾壮丽其若此非燕逸而娱情葢所以强干而

弱枝居重以御轻展皇仪而朝诸侯遵先规而布仁政者也若乃四郊砥平王道正直视万国之环拱

适居中而建极其南则万流宗海平林蔽天揽邯郸巨鹿之广衍貤平畴沃野之绵延溏淤恒卫经其

野濡磁来桑汇其前界以天陆广阿之宏壤扼以大茂井陉之连山包络赵卫襟带齐鲁膏腴之地绵

亘三千余里而极于黄河伊颍之川其水陆之所产卓荦繁盛葢莫得而计焉其北则迭嶂 峞层峦

蔽亏长城矗乎云表百泉涌乎山隈壮天闗而设险守一夫而莫开伟左盘而右顾宛凤舞而龙飞实

磅礴而鬰积粤拥卫于邦畿包狼山上谷之阻据野孤独石之危掩祖山木叶之离立连白登紫塞之

逶迤控边垣而极乎洮河之北镇朔漠而逾乎瀚海之湄其东则潞河通漕控引江淮肥如滦涞灌注

萦回连峯片石之隘首阳崆峒之崖固已遐哉邈乎而莫不在乎绥懐环以大海泉水所归洪涛巨浪

汹涌崔嵬葢不知其几千万里而蛮商畨舶 樯隐天上下不絶而往来又有蓬瀛方壶凤麟聚窟十

洲三岛灵异十一流精之阙琼华之室墉城岩嶤金台崒嵂紫气丹青景云□日灵□偓佺安期羡门

之伦相与从游于其间出入隠现而慌惚瞻帝京其伊迩庶可见其骖鸾驾鹤之髣髴其西则崇山鬰

翠髙挹泰岱北接居庸南首河内奇峯拥闗龙门阻隘玉泉垂虹青烟浮黛上嶻嵲分倚空下蟠据而

际海其麓则有浑河汤汤西湖泱泱盐沟璃璃桑干广阳雪波泛涌灏溔汪洋一泻千里 流帝乡又

有上林禁苑种植畜牧连郊踰畿縁邱弥谷泽渚川汇若大湖瀛海渺弥而相属其中则有奇花珍果

嘉树甘木禽兽鱼鳖丰殖繁育飑飑籍籍不可得而尽录固可以因农隙而校田猎选车徒以讲武事

乃遵国风稽王制诏期门简将帅乗玉辂拥翠葢出天闗而雷轰轹芳郊而云 非所以威戎夸狄娱

乐骋意葢将取不孕而除菑害狩无泽而顺杀气谨大易之用于三驱之时验驺虞之仁于一发之际

水衡虞人之容与武夫壮士之奋厉皆知夫仁者之为勇而以投石超距之足鄙亦何必殄夷禽兽割

鲜野食而以俯仰极乐之为贵也若夫其宫室之制则损益乎黄帝合宫之宜式遵乎大祖贻谋之良

居髙以临下背阴而面阳奉天凌霄以磊砢谨身镇极而峥嵘华葢穹崇以追天俨特处乎中央上做

象夫天体之圆下效法乎坤徳之方两观对峙以岳立五门髙矗□□苍飞阁□以奠乎四表琼楼嵬

以立于两旁庙社并列左右相当东崇文华重国家之大本西翊武英俨斋居而存诚彤庭王砌璧槛

华廊飞檐下啄丛英髙骧辟阊阖其荡荡俨帝居于将将玉户灿华星之炯晃璇题纳明月而辉煌宝

珠焜耀于天阙金龙天矫于虹梁藻井焕发绮牕玲珑建瓴联洛复道回冲轶霄汉以上出俯日月而

荡胸五采炫映金碧晶荧浮辉扬耀霞彩云红其后则奉先之殿仁寿之宫干清坤宁眇丽穹窿掖庭

椒房闺闼闳通其前则郊建圆邱合祭天地山川坛壝恭肃明祀至于五军庶府之司六卿百僚之位

严署宇之斋设比馆舍而并置列大明之东西割文武而制异至于京尹赤县之治所王侯贵戚之邸

第辟雍成均育贤之地守羽林而掌佽飞者至九十而有四卫莫不井列而碁布各雄壮而伟丽其岩

廊之上则有皋 稷契之伦元凯俊乂之辈相与赓虞廷之歌谈羲农之际罄补衮之能怀忠贞之志

考礼文于大备赞声乐之尽美是以朝无缺政徳教渐暨薄海内外钧陶至治幸其有作聿来趋事成

此大功忘其劬勖人和既极休征滋至庆云瑞霭之覆于阙庭素乌元兔之献于丹陛醴泉屡出甘露

数坠麒麟驺虞之珍驯狮天马之类纷纭杂还莫能殚记于以见天眷之益隆而圣徳之纯备者也于

是正月上日工既讫工爰告成于天地肆绍美于祖宗清心凝虑斋沐肃雍粢盛既洁牲牷既丰芬郁

郁以旁达灵缤缤其来降锡嘉贶之穰穰介景福于帝躬将顺应于昌期趾盛美于无穷乃服衮冕御

帝座开九重之深宫受万邦之朝贺内侯甸而要荒外殊方而异俗胥近悦而逺来纷鼓舞而匍匐方

物溢以充庭奓绚灿而骇曯率蹈舞于阶墀效华封之三贶尔乃浃和会昭景铄铿鲸钟奏雅乐诏光

録以开筵合百辟而燕乐馔珍玉兮芳馨罍琼浆以斟酌□貂蝉兮夹陛杂蛮夷之荒服莫不酣畅而

饱徳咸颂歌而踊跃越填城而溢郛蔼欢声于寥廓斯可以嫓太占之无为庆华胥而蹈粟陆顾皇上

之谦抑视至治为未足以是降徳音播嘉惠省刑罚薄赋税大□浊旌亷吏举贤才擢俊又发仓□赈

贫匮尊髙年而礼有徳慎防御而修武备贵爵重赏以厉亷耻厚往薄来以驭四裔葢欲使人知所本

士知所厉四方万国无一民之失所穷陬僻壤无一物之不遂举陶于春风和煦之中而乐于雍熙泰

和之治葢尧舜兢业之心文王敬止之意所以绍鸿业继先志益宏逺而有伟故不劳而甚易冠絶乎

前古垂休于后世固可必圣子之与神孙益昌盛而无替小臣微陋沗职文字愿赋帝都之盛 扬国

美于万禩复为之歌曰煌煌帝都兮逾镐丰阻山带河兮壮以雄天开日明兮王气所钟穹窿造天兮

惟帝之宫廓氛祲兮开溟蒙镇夷夏兮宣皇风王道平平兮四方来同愿皇图之巩固厯万世兮无穷

古亷集原金幼孜皇都大一统赋洪惟天朝太祖髙皇帝诞膺景命龙飞淮甸既渡大江遂都金陵抚

有区夏肇造洪基以开太平万世之业逮我皇上继承大统克绍丕图仁恩诞敷声教洋溢雨旸应期

民物阜蕃薄海内外罔不率从而自莅祚以来宵旰拳拳惟思所以继志述事以承太祖髙皇帝之意

于是效古制肇建两京以为北京实当天下之中阴阳所和寒暑弗爽四方贡赋道里适均且沃壤千

里水有九河沧溟之雄山有太行居庸之固玉泉之流经纬于禁蘌之中碣石之壮盘踞乎畿甸之内

故其山川之壮观风气之清淑真有以卓冠四方为万国之都会诚帝王子孙万万世太平悠久之基

由是勑冬官洎内外文武百执事经营于兹而凡民庶士卒工匠之流莫不骏奔子来趋事赴功罔敢

或后遂至天意人心感孚和同灵应迭臻嘉祥屡荐不数年间厥功告成而宫阙府库之宏壮稷庙社

稷之严肃朝市民物之巨丽秩乎其有序井乎其具列葢自古先帝土都邑之盛未有逾于此者乃永

乐辛丑春正月朔旦皇上御奉天殿大朝海内文武羣臣四方蛮夷酋长率皆在庭踊跃鼔舞以为皇

都之奇丽若此诚旷古所未见而未有者而所以为皇上万寿之征宗庙盘石之固圣子神孙宝祚绵

延之庆皆兆于此矣何其盛哉臣幼居禁苑职业文词幸际昌期躬睹盛美谨铺张为赋以彰太平之

伟烈且以昭示于无穷其词曰维大祖之受命应上天之祯符奋布衣于淮右提一剑而长驱乃翦夷

于羣丑悉荡涤于寰区既渡之江金陵是都虎踞龙蟠兴王之居爰起鸿业肇开皇图振光华于旷古

恢万世于宏模繄我圣皇祇膺宝厯奉天勤民太祖是式恩覃九围仁周八极而晹应期民物丰植观

四方之清寜乃有念于京邑维此北京太祖所属天造地设灵钟秀毓总交 于阴阳尽灌输于海陆

南临巨野东瞰沧溟西有太行之嶻嵲北有居庸之峥嵘 玉泉之逶迤贯金河而回萦琼岛上耸以

盘礴太液下澈而泓澄将继志而述事必于此而经营乃勑羣工乃命百职万方子来効勤殚力萃四

海之良材伐南山之巨石感恩意之昭孚戒经营而勿亟于是天心协顺灵应弥彰布轮囷之卿云发

璀璨之祥光醴泉涌其浩浩甘露下其瀼瀼赫万灵之呵 蔼瑞气于穹苍乃卜良辰乃蠲吉日以相

以度以构宫室栋宇崇崇檐楹秩秩以葢以覆陶冶埏埴以绘以图黝垩丹漆焕五采之辉煌作九重

之严密天地洞开驰道相连金铺绚日玉柱凌烟星罗碁列璧璨珠联虹飞霞拥龙翔凤骞超凌氛埃

壮观宇宙规模恢廓次第毕就奉天屹乎其前谨身俨乎其后惟华葢之在中竦摩空之伟构文华翼

其在左武英峙其在右干清并耀于坤宁大善齐辉于仁寿豁千门之云矗敞万戸之辐辏至若丹阙

巍巍飞观凌空觚棱上耸阁道遥通左祖右社蔚乎穹窿有坛有壝有寝有宫亦有天地以严其崇复

有石渠天禄以蓄图书玲珑绮□照耀文疏悬牙籖之万轴列湘帙之纷如宛奎璧之宵映灿藜灯之

夜嘘瀛洲文学之士阆苑列仙之儒备顾问于朝夕咸钦仰于圣谟又若大庖光禄列乎西东珍羞骈

罗玉食惟丰禁城之下金水溶溶画栋凌云绣柱含空璇题耀日彩桥驾虹雕甍隠映宝殿玲珑太孙

所居诸王之宫金枝玉叶照耀层空育徳讲学宴适游从若夫御苑逶迤上林深窈有山有泉为台为

沼岩谷谽谺云霞萦绕走有奇兽飞有灵鸟乐寛闲以栖息恣回翔以驯扰复有天开十二骏骨轩昂

渥洼神龙之种大宛名驹之良并权奇而雄杰或磊落而腾骧又若廪庾轮囷惟万惟亿丰歳所储累

世之积玉粒金稃露积充溢国用所资人足家给复有武库巍峩戈矛森列旗帜摇云铠甲耀雪凛凛

白旄差差黄钺四征不庭以彰九伐奋军声之扬扬振皇威之赫赫又若内帑充牣宝藏纡余奇珍异

产海汇河输夜光之璧明月之珠琉璃翡翠玛瑙珊瑚砗璖琥珀火齐璠玙锦绣迤逦 罗绮芬敷又

若百司庶府有纲有目文武颉颃为国钧轴太学郡庠之并建琳宫梵宇之森矗列九衢之坦坦引六

街而相续闾阎栉比阛阓云簇鳞鳞其瓦盘盘其屋马驰联辔车行撃毂纷纭并驱杂沓相逐富商巨

贾道路相属百货瑱委邱积山蓄又若歌楼舞榭艳态浓妆罗袖回雪清声遶梁管炫呕哑狎坐传觞

娱青阳之丽景驻白日之飞光维小大之不遗仰制度之毕备斯皆圣智之筹谋实出宸衷之经纬俨

气象之一新壮规模于万世屹鸿基之丰隆伟山河之巨丽贻孙子以嘉猷绍先皇之初志迈丰镐之

旧规轶汉唐之遗制于是厥功告成庆□天人乃歳辛丑维孟之春王正之月朔旦良辰圣皇临御大

朝羣臣内外文武济济彬彬戎狄蛮貊工商士民稽首嵩呼抃舞欢欣筐篚具列方物毕陈以飨以餔

洽此皇仁大一统而无外蔼至和于八垠臣忝词垣职叨文字怀眷宠之弥深愧涓埃之无补际千载

之良逢幸微生之快睹传盛事于将来奚往牒之足数祝圣寿于万年播皇猷于千古金文靖集原杨

荣皇都大一统赋维皇明之有天下也于赫太祖受命而兴宠飞淮甸风云依乗恢拓四方弗遑经营

既渡江右乃都金陵金陵之都王气所钟石城虎踞之险钟山龙蟠之雄伟长江之天堑势百折而流

东炯后湖之环绕湛宝镜之函空状江南之佳丽汇万国之朝宗此其大畧也迨于圣王嗣大一统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