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汉书新注 作者:施丁主编


  &【说明】本志是班固新制。当时阴阳五行说盛行。班固有意对此进行历史总结,给予历史地位;但他没有写出阴阳五行说如何发展起来的历史。而是夸夸其谈个人的有关知识和看法。本志分上、中上、中下、下上、下下五分卷,以特大篇幅(在《汉书》百卷中量居第二,约占十志的四分之一),通过引述大量的儒家经传和史事,大事议论五行(水、火、土、金、木)现象反映了政治得失;帝王五事(貌、言、视、听、思)表现,关系到政事因果,影响到自然灾异;天象(日、月、星辰、陨石)变化与政治变革相应,说明“天人相与之际”有着神秘关系。“天垂象,见吉凶”,是全志关键,通篇都在发明此意。但它所罗列的种种异常的自然现象(如水、旱、虫、灾、地震、日蚀、月蚀、陨石等等),是历史事实,为后人研究古代自然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太阳黑子);所记的一些社会现象(如郑躬、樊并、苏令等起义),也是研究社会史的珍贵史料;就是所记董仲舒、刘向、刘歆等等及班固本人的阴阳五行说教,也是后人研究思想史难得的参考资料。对待此志的思想与史料,宜善于运用区别精华与糟粕的原则和精神。

  《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1)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2),受《河图》,则而画之(3),八卦是也(4);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5)。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己而问焉。故经曰(6):“惟十有三祀(7),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鸣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8),相协厥居(9),我不知其彝伦攸叙(10)。’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泪陈其五行(11),帝乃震怒(12),弗界《洪范》九畴(13),彝伦逌(攸)(14)。鲧则殛死(15),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16),彝伦逌(攸)叙。’”此武王问《洛书》于箕子,箕子对禹得《洛书》之意也。

  (1)《易》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上》。言上天垂象,有吉有凶,圣人摹仿之,以作六十四卦。伏牺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身有文如八卦,伏牺取法之,以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文字,禹取法之,以作书,即《洪范》。(2)刘歆:本书卷三十六有其传。(3)则:取法,仿效。(4)八卦:《周易》中的八种符号。相传为伏牺氏所作。八卦即三乾(天)、三震(雷)、三兑(泽)、三离(火)、三巽(风)、三坎(水)、三艮(山)、三坤(地)。八卦由阴(一)阳(一)两种线形组成。八卦又以两卦相叠演为六十四卦。(5)箕子:纣之诸父,为太师。父师:即太师。典:掌管。(6)经:指《书·周书·洪范》。以下引文见《洪范》。(7)祀:年也。(8)阴骘(zhì):本为默定之意,后衍为阴德之义。(9)相:助也。协:和也:厥:其也。(10)彝伦:天地人之常道。叙,次序:(11)鲧堙洪水,泪陈其五行:谓鲧治水,障塞而非疏导,扰乱了五行的序列。鲧:禹之父。堙(yín):填塞。汨(gǔ):扰乱。弄乱。(12)帝:上天。(13)界(bì):给,给予。九畴:九类大法。畴,品类。(14)(yì)败坏。(15)殛(jí):诛也。(16)锡:赐也。

  “初一曰五行(1);次二曰羞用五事(2);次三曰农用八政(3);次四曰协用五纪(4);次五曰建用皇极(5);次六曰艾(乂)用三德(6);次七曰明用稽疑(7);次八曰念用庶徵(8);次九曰向用五福(9),畏(威)用六极(10)。”凡此六十五字,皆《洛书》本文,所谓天乃锡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者也。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昔殷道弛(11),文王演《周易》(12);周道敝,孔子述《春秋》(13)。则《乾》《坤》之阴阳(14),效《洪范》之咎徽(15),天人之道粲然著矣(16)。

  (1)行:言顺天行气(师古说)。(2)羞:“敬”之讹(钱大听、江声说)。五事:指占人修身的五件事,即貌、言、视、听、思。(3)农:厚也。八政:古代国家施政的八个方面。各说不一。《洪范》以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为八政,(4)协:和也,合也。五纪:岁、月、日、星辰、历数,皆纪录天象者,故曰五纪。(5)皇:大也。极:中也。(6)又用三德:言治皇极之道用三德。乂:治理。三德:《洪范》三德为正直、刚克、柔克。(7)明用稽疑:谓吉凶祸福不明者,以卜筮稽疑明之(杨树达说)。(8)念:思也。庶:众也。徵:应也。(9)向:疑读为“赏”(杨树达说)。五福:《洪范》所言五种幸福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10)六极:《洪范》言六种凶恶之事,即:凶短折、疾、忧、贫、恶、弱。(11)弛:废也。(12)演:推衍,推广。《周易》:其中包括《易经》和《易传》。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说明卦的)、爻辞(说明的)等构成。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13)《春秋》:编年体春秋史。相传孔子据鲁国史《春秋》整理编成,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史事。与其有关的,有《左氏》、《公羊》、《榖梁》三传。(14)乾坤:天地。(15)咎徵:灾祸的徵兆。(16)粲然:显著。

  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1),董仲舒治《公羊春秋》(2),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宣、元之后(3),刘向治《榖梁春秋》(4),数其祸福,传以《洪范》(5),与仲舒错(6)。至向子歆治《左氏传》(7),其《春秋》意亦已乖矣(8);言《五行传》,又颇不同。是以揽仲舒(9),别向、歆(10),传载眭孟、夏侯胜、京房、谷永、李寻之徒所陈行事(11),讫于王莽,举十二世(12),以傅《春秋》(13),著于篇。

  (1)景、武之世:景帝、武帝时代。(2)董仲舒:本书有其传。《公羊春秋》:即《春秋公羊传》、《公羊传》。董仲舒为《春秋》公羊学家。(3)宣、元:宣帝、元帝。(4)刘向:刘歆之父。本书卷三十六有其传。《榖梁春秋》:即《春枕榖梁传》、《榖梁传》。(5)传:或作“傅”,读为附。谓附着(师古说)。《艺文志》书家有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五行传记》,即《洪范五行传》。(6)错:互不相同。(7)《左氏传》:即《春秋左氏传》、《左传》。(8)乖:乖异,乖谬。(9)揽:采摘。(10)别:区分。(11)眭孟(眭弘)、夏侯胜、京房、李寻: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谷永:本书卷八十五有其传。(12)十二世:指西汉高帝、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十二世。(13)傅:读曰“附”,谓比附其事。

  经曰:(1)“初一曰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2),火曰炎上(3),木曰曲直(4),金曰从革(5),土爰稼穑(6)。”

  (1)经:谓《书·洪范》。(2)水曰润下:水向下渗。(3)人曰炎上:火光上升。

  (4)木曰曲直:木可揉曲,可矫直。(5)金曰从革:金可熔铸。革:更改;熔铸。(6)土爰稼穑:土可在其上稼穑。爰:于是。稼穑:耕种收获。泛指农耕。

  传曰:(1)“田(畋)猎不宿(2),饮食不享(3),出入木节,夺民农时,及有奸谋(4),则木不曲直。”

  (1)传:指刘向《洪范五行传》。它以上占以来的灾异,分列条目。附会为朝政,人事祸福的征兆,宣扬天之感应说和谶纬神学。书已佚。基本内容保存于《五行志》。(2)败猎:打猎。不宿:不豫戒。谓不戒以其时。(3)不享:不行享献之礼。(4)奸谋:谓作为奸诈以夺农时。

  说曰:(1)木,东方也。于《易》,地上之木为观(2)。其于王事,威仪容貌亦可观者也(3)。故行步有佩玉之度(4),登车有和鸾之节(5),田(畋)狩有三驱之制(6),饮食有享献之礼(7),出入有名,使民以时,务在劝农桑,谋在安百姓:如此,则木得其性矣。若乃田(畋)猎驰骋不反(返)宫室,饮食沈湎不顾法度(8),妄兴繇(徭)役以夺民时,作为奸诈以伤民财,则木失其性矣。盖工匠之为轮矢者多伤败(9),及木为变怪(10),是为木不曲直。

  (1)说:指欧阳、大小夏侯等之说。(2)地上之木为观:师古曰:“坤下巽上,观。巽为木,故云地上之木也。”(3)威仪容貌亦可观:《补注》引叶德辉曰:“萧吉《五行大义》引《洪范传》曰:‘东方,《易》云地上之木为观,言春时出地之木,无不曲直,花叶可观,如人威仪容貌也。”(4)佩玉:古代贵族以佩玉为装饰。(5)和鸾:车铃。在轼曰和,在镳(马具)曰鸾。(6)三驱之制: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7)享献之礼:以礼饮食谓之享,进爵于前谓之献。(8)沈湎:谓溺于酒食。(9)为轮矢伤败:谓揉轮不曲,矫矢不直(10)木为变怪:臣瓒曰:“梓柱更生及变为人形是也。”

  《春秋》成公十六年“正月、雨、木冰”(1)。刘歆以为上阳施不下通(2),下阴施不上达,故雨,而木为之冰,雾气寒,木不曲直也。刘向以为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木者少阳,贵臣卿大夫之象也。此人将有害,则阴气胁木,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是时叔孙乔如出奔(3),公子偃诛死(4)。一曰,时晋执季孙行父(5),又执公,此执辱之异。或曰,今之长老名木冰为“木介”。介者,甲。甲,兵象也。是岁晋有鄢陵之战,楚王伤目而败(6)。属常雨也。

  (1)成公十六年:前575年。(2)施:通“弛”,解也。(3)叔孙乔如:叔孙宣伯,通于鲁宣公夫人穆姜,谋欲作乱;不克而出奔齐。(4)公子偃:鲁宣公庶子,成公弟。参与叔孙乔如之谋,故遭诛。(5)晋:春秋时晋国。季孙行父:季文子。成公十六年秋,晋受叔孙乔如之谮而阻止鲁成公,又执季孙行父。(6)鄢陵之战,楚王伤目而败:《春秋》成公十六年,晋楚战于鄢陵,吕锜射中楚王之目。鄢陵:春秋时郑地。

  传曰:“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则火不炎上。”

  说曰:火、南方,扬光辉为明者也。其于王者,南面乡(向)明而治。《书》云:“知人则哲,能官人(1)。”故尧舜举群贤而命之朝,远四佞而放诸野(2)。孔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矣(3)。”贤佞分别,官人有序,帅由旧章(4),敬重功勋,殊别適(嫡)庶,如此则火得其性矣。若乃信道不笃(5),或耀虚伪,谗夫昌,邪胜正,则火失其性矣。自上而降,及滥炎妄起,灾宗庙,烧宫馆,虽兴师众,弗能救也,是为火不炎(焰)上。

  (1)《书》云等句:引文见《书·虞书·咎繇谟》。哲:智也。官人:授人以官。(2)远:疏远。四佞:即四凶。(3)孔子曰等句:《论语·颜渊篇》引孔子之言。浸润之谮:逐渐积累的谗言。肤受之诉:由肤入骨的诬告。(4)帅:遵循。由:从也,用也。(5)笃:深厚。

  《春秋》桓公十四年“八月壬申,御廪灾”(1)。董仲舒以为先是四国共伐鲁,大破之于龙门(2)。百姓伤者未瘳(3),怨咎未复,而君臣俱情,内怠政事,外侮四邻,非能保守宗庙终其天年者也,故天灾御廪以戒之。刘向以为御廪,夫人八妾所舂米之臧(藏)以奉宗庙者也,时夫人有淫行(4),挟逆心(5),天戒若曰,夫人不可以奉宗庙。桓不寤(悟),与夫人俱会齐(6),夫人谮桓公于齐侯(7),齐侯杀桓公。刘歆以为御廪,公所亲耕籍田以奉粢盛者也(8),弃法度亡(无)礼之应也。

  (1)桓公十四年:前698年。壬申:十五日。御廪:鲁公藏亲耕以奉粢盛之仓:(2)先是四国共伐鲁,大破之于龙门:桓公十三年,齐、宋、卫、燕四国共伐鲁,鲁战胜之于龙门(鲁郭门)。(3)瘳(chōu):病愈。(4)淫行:谓私通于齐侯。(5)挟逆心:谓欲歉桓公。(6)桓不悟,与夫人会齐:桓公十八年春,会齐侯于汗,桓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7)夫人谮桓公于齐侯:夫人言世子同非吾子,齐侯之子。见《公羊传》庄公元年。(8)籍田:古代帝王行亲耕仪式而实征用民力耕种之田。粢(zī):古代供祭祀的谷物。盛:谓装在器物内。

  严公二十年“夏,齐大灾”(1)。刘向以为齐桓好色,听女口(2),以妾为妻,(嫡)庶数更(3),故致大灾。桓公不寤(悟),及死,適(嫡)庶分争,九月不得葬(4)。《公羊传》曰,大灾,疫也。董仲舒以为鲁夫人淫于开,齐桓姊妹不嫁者七人。国君,民之父母;夫妇,生化之本。本伤则未夭,故天灾所予也。

  (1)严公:庄公。班氏为避汉明帝讳,改庄为严。下同。庄公二十年:前674年。齐:春秋时齐国。

  (2)女口:妇人之言。(3)嫡庶数更:齐桓公好内多宠,有夫人三,皆无子,内嬖如夫人者六,皆有子。桓公与管仲属孝公(郑姬生)于宋襄公,以为太子。易牙与寺人貂请立武孟(卫姬生),桓公许之。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4)及死,嫡庶分争,九月不得葬:鲁僖公十七年,齐桓公卒,易牙立无亏(即武孟)。孝公奔宋。次年,齐立孝公。引起战乱。八月,才葬桓公。

  釐公二十年“五月乙巳,西宫灾”(1)。《榖梁》以为愍公宫也(2),以谥言之则若疏,故谓之西宫。刘向以为釐立妾母为夫人以入宗庙(3),故天灾愍宫,若曰,去其卑而亲者(4),将害宗庙之正礼。董仲舒以为釐娶于楚,而齐媵之,胁公使立以为夫人(5)。西宫者,小寝,夫人之居也(6)。若曰,妾何为此宫!诛去之意也(7)。以天灾之,故大之曰西宫也。《左氏》以为西宫者,公宫也(8)。言西,知有东。东宫,太子所居。言宫,举区皆灾也(9)。

  (1)釐:读曰僖。下同。僖公二十年:前640年。乙巳:二十三日。(2)愍公:釐公之兄。《五行志》以愍为僖之弟。(3)釐:釐公。釐公之母,谓成风。本非正嫡,因釐公为君,母遂同夫人礼。(4)卑:愍公于愍公为弟,故云卑。(5)釐娶于楚,而齐媵之,胁公使立以为夫人:釐公初聘楚女为嫡,齐女为媵。时齐先致其女,胁鲁使立为夫人。事见《公羊传》、《榖梁传》。媵(yìng):古时随嫁或陪嫁的人。(6)西宫者,小寝,夫人之居:《补注》引沈钦韩曰:“据何休说,则西宫是右媵所居。楚女废在西宫,而不见恤,悲愁怨旷之所生也。”小寝:小卧室。(7)诛:责备。(8)《左氏》以为西宫者,公宫也:钱大昭曰:“《左传》无此文,盖左氏说。”公宫:公住之宫。(9)区:疑“国”之误。钱大昭曰,闽本作“国”。王先谦曰,官本作“国”。

  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火”(1)。榭者(2),所以臧(藏)乐器,宣其名也。董仲舒、刘向以为十五年王札子杀召伯、毛伯(3),天子不能诛。天戒若曰,不能行政令,何以礼乐为而臧(藏)之?《左氏经》曰:“成周宣榭火,人火也。人火曰火,天火曰灾(4)。”榭者,讲武之坐屋。

  (1)宣公十六年:前593年。成周:洛阳。(2)榭(xiè):在台上盖的高屋,用以习射讲武。(3)十五年:谓宣公十五年。王札子:即王子捷。召(shào)伯、毛伯:周二大夫。(4)《左氏经》曰等句:《左氏经》之“经”,疑作“传”。《左氏经》无“大火也”云云。《左氏传》曰,“成周宣榭火,人火之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与此基本相同。

  成公三年“二月甲子,新宫灾”(1)。《榖梁》以为宣宫(2),不言谥(3),恭也。刘向以为时鲁三桓子孙始执国政(4),宣公欲诛之,恐不能,使大夫公孙归父如晋谋(5)。未反(返),宣公死。三家谮归父于成公。成公父丧未葬,听谗而逐其父之臣,使奔齐(6),故天灾宣宫,明不用父命之象也。一曰,三家亲而亡(无)礼,犹宣公杀子赤而立(7)。亡(无)札而亲,天灾宣庙,欲示去三家也。董仲舒以为成居丧亡(无)哀戚心,数兴兵战伐(8),故天灾其父庙,示失子道,不能奉宗庙也。一曰,宣杀君而立,不当列于群祖也。

  (1)成公三年:前588年。二月甲子:二十二日。(2)宣宫:宣公庙。(3)谥:指宣公之溢。(4)三桓:谓孟孙、叔孙、季孙三家,俱出桓公之子。(5)公孙归父:东门襄仲之子。(6)三家谮归父于成公等句:公孙归父欲去三桓以张公室,与宣公谋,而聘于晋,欲借晋去之。宣公薨,成公立,东门氏被逐,归父还鲁复命而出奔于齐。(7)宣公:文公之庶子。子赤:文公太子,即子恶。东门襄仲杀子赤而立宣公。(8)数兴兵战伐:谓成公元年作丘甲,二年鲁师参加鞍之战,三年鲁师围棘。

  襄公九年“春,宋灾”(1)。刘向以为先是宋公听谗,逐其大夫华弱,出奔鲁(2)。《左氏传》曰,宋灾,乐喜为司城(3),先使火所未至彻(撤)小屋(4),涂大屋(5),陈畚辇(6),具绠缶(7),备水器(8),畜(蓄)水潦(9),积土涂(10),缮守备(11),表火道(12),储正徒(13)。郊保之民(14),使奔火所。又饬(敕)众官(15),各慎其职。晋侯闻之,问士弱曰(16):“宋灾,于是乎知有天道(17),何故?”对曰:“古之火正(18),或食于心(19),或食于咮(20),以出入火(21)。是故咮为鹑火(22),心为大火(23)。陶唐氏之火正阏伯(24),居商丘,祀大火(25),而火纪时焉(26)。相土因之(27),故商主大火(28)。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29),是以知有天道。”公曰:“可必乎?”(30)对曰:“在道(31)。国乱亡(无)象,不可知也。(32)”说曰: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季春昏,心星出东方,而咮、七星、鸟首正在南方,则用火;季秋,星入,则止火,以顺天时,救民疾。帝喾则有祝融,尧时有阏伯,民赖其德,死则以为火祖,配祭火星,故曰“或食于心,或食于咮也。”相土,商祖契之曾孙,代阏伯后主火星。宋,其后也,世司其占(33),故先知火灾。贤君见变,能修道以除凶;乱君亡(无)象,天不遣告,故不可必也。

  (1)襄公九年:前564年。宋:春秋时宋国。(2)宋公:宋平公。华弱:华耦之孙。华弱与乐辔少相狎,长相优,又相谤。乐辔以弓梏华弱于朝,宋平公怒,逐之,遂奔于鲁。事在襄公六年。(3)乐喜:即子罕。司城:本为司空。因避武公之讳,改为司城。(4)彻:撤除。撤去小屋,留出空地以隔火。(5)涂大屋:大屋难撤,以泥涂之,以防火烧。(6)陈:陈列。畚(běn):古代用草绳做成的盛器,后以竹编,即畚箕。辇:人推挽的车。(7)具:备办。绠(gěng):汲水的绳索。缶(fǒu):汲水器。(8)备:预备。水器:盛水之器。(9)蓄:储备。水潦(lǎo):积水。(10)土涂:泥土。(11)缮:修理。守备:谓防守之具。(12)表火道:谓在火起之处皆立标记。(13)储:预备。正徒:常役之徒。(14)郊保:城郊的小城堡。(15)敕:告诫,命令。(16)士弱:晋大夫,谥曰庄子。(17)宋灾,于是知有天道:意渭宋因灾而知天道,非谓未知天道而预知火灾。(18)火正:官名。掌祭火星,行火政。(19)食:配食。心:二十八宿之一,有三星。(20)咮(zhòu):即柳宿,有八星。(21)以出入火:谓火星或入又出于心宿或柳宿(杨伯峻:《春秋左传》)。(22)咮为鹑火:柳宿亦名鹑火。(23)心为大火:心宿亦名大火。(24)阏伯:相传为高辛氏之苗裔。(25)祀:祭祀。大火:大火星。(26)火纪时:祝大火星移动之迹而定时节。(27)相土:殷商先祖。(28)商主大火:殷商以大人为祭祀主星。(29)阅:察也。衅:预兆,朕兆。(30)必:肯定。(31)道:谓治乱之道。(32)国乱无象,不可知也:意谓国政紊乱,天不示预兆,亦不可认识。(33)世:世代。司:掌管。

  三十年“五月甲午,宋灾”(1)。董仲舒以为伯姬如宋五年,宋恭公卒(2),伯姬幽居守节三十余年,又忧伤国家之患祸,积阴生阳,故火生灾也。刘向以为先是宋公听谗而杀太子痤(3),应火不炎上之罚也。

  (1)三十年:襄公三十年(前543)。甲午:五日。宋:春秋时宋国。(2)伯姬:鲁宣公女恭姬。成公九年归于宋,十五年而宋公卒。(3)太子痤:宋平公太子。宋平公杀太子痤,事在襄公二十六年。

  《左氏传》昭公六年“六月丙戌,郑灾”(1)。是春三月,郑人铸刑书(2)。士文伯曰:(3)“火见(4),郑其火乎(5)?火未出而作火以铸刑器(6),臧(藏)争辟焉(7)。火而象之,不火何为?”说曰:火星出于周五月,而郑以三月作火铸鼎,刻刑辟书,以为民约,是为刑器争辟。故火星出,与五行之火争明为灾,其象然也,又弃法律之占也。不书于经(8),时不告鲁也。

  (1)昭公六年:前536年。丙戌:七日。郑:春秋时郑国。(2)铸刑书:铸刑法于鼎。(3)士文伯:晋大夫伯瑕。(4)火:即心宿。(5)火:火灾。(6)作火:指冶炼。刑器:即刑鼎。(7)藏争辟:意谓争端藏于刑鼎。(8)经:指《春秋》。

  九年“夏四月,陈火”(1)。董仲舒以为陈夏徵舒杀君(2),楚严王讬欲为陈讨贼,陈国门而待之,至因灭陈(3)。陈臣子尤毒恨甚,极阴生阳,故致火灾。刘向以为先是陈侯弟招杀陈太子偃师(4),皆外事,不因其宫馆者(5),略之也。八年十月壬午(6),楚师灭陈(7),《春秋》不与蛮夷灭中国,故复书陈火也(8)。《左氏经》曰“陈灾”。传曰“郑裨灶曰:(9)‘五年,陈将复封,封五十二年而遂亡。’子产问其故(10),对曰:‘陈,水属也。火,水妃也(11),而楚所相也(12)。今火出而火陈(13),逐楚而建陈也(14)。妃以五成(15),故曰五年。岁五及鹑火,而后陈卒亡(16),楚克有之,天之道也。’”说曰:颛顼以水王,陈其族也(17)。今兹岁在星纪(18),后五年在大梁(19)。大梁,昴也。金为水宗,得其宗而昌,故曰“五年陈将复封”。楚之先为火正。故曰“楚所相也”。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而阴阳易位,故曰“妃以五成”。然则水之大数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故水以天一为火二牡(20),木以天三为土十牡,土以天五为水六牡,火以天七为金四牡,金以天九为木八牡。阳奇为牡,阴耦为妃(21)。故曰“水,火之牡也;火,水妃也”。于《易》,坎为水(22),为中男,离为火(23),为中女,盖取诸此也。自大梁四岁而及鹑火,四周四十八岁,凡五及鹑火,五十二年陈卒亡。火盛水衰,故曰“天之道也”。哀公十七年七月己卯(24),楚灭陈。

  (1)九年:昭公九年(前533)。陈:春秋时陈国。火:《公羊》、《榖梁》作“火”,《左传》作“灾”。(2)夏徵舒:陈卿夏南,即少西氏。(3)楚严王托欲为陈讨贼等句:夏徵舒之母与灵公私通,徵舒射杀灵公。楚庄王借机托欲为陈讨贼,入陈,杀夏徽舒,因县陈。事在宣公十一年。(4)陈侯:陈哀公。偃师:陈哀公之子。(5)不因其宫馆者:陈哀人有废疾,招杀太子而立公子留。事在昭公八年。此谓不详火灾原因及烧何宫馆。(6)八年:昭公八年。壬午:十七日。(7)楚师灭陈:楚庄王初县陈,复封陈。此时楚灵王又灭陈。(8)复书陈火:昭公九年陈火,时陈已为楚县,犹追书之者,以楚为蛮夷,不许其灭中原之国。(9)裨(pí)灶:春秋时郑大夫,明于天文占候之术。(10)子产:春秋时郑国人,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子,执政多年,颇有政绩。(11)妃:同“配”。水与火相辅相成,故曰配。

  (12)相:治也。楚之先祝融,为高辛氏火正,主治火事。(13)火出:谓心宿出现。火陈:谓陈火灾。(14)逐楚而建陈:逐去楚人而复建陈国。(15)妃以五成:古代讲阴阳、五行。所谓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人,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而阴阳易位,故曰“妃以五成”。(16)岁五及鹑火,而后陈卒亡:陈于鲁昭公八年冬为楚所灭,至十三年(前529)复封,历五年;至鲁哀公十七年(前478)为楚所灭,复封至再亡,历五十二年。(17)颛顼以水王,陈其族也:传说陈为舜之后,舜出于颛顼。(18)星纪: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丑,与二十八宿相配为斗宿和牛宿。(19)大梁: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西,与二十八宿相配为胃宿、昂宿和毕宿。《尔雅》以昂宿为标志星。(20)牡:雄,阳,奇(jī)数。(21)耦:偶数。妃:同“配”。(22)坎:《易》八卦之一三,为水。

  (23)离:《易》八卦之一(三),为火。(24)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己卯:八日。

  昭十八年“五月王午,宋、卫、陈、郑灾”(1)。董仲舒以为象王室将乱(2),天下莫救,故灾四国,言亡四方也。又宋、卫、陈、郑之君皆荒淫于乐,不恤国政,与周室同行。阳失节则火灾出,是以同日灾也。刘向以为宋、陈,王者之后(3),卫、郑,周同姓也(4)。时周景王老,刘子、单子事王子猛(5),尹氏、召伯、毛伯事王子朝(6)。子朝,楚之出也(7)。及宋、卫、陈、郑亦皆外附于楚,亡(无)尊周室之心。后三年,景王崩(8),王室乱,故天灾四国。天戒若曰,不救周,反从楚,废世子(9),立不正(10),以害王室,明同罪也。

  (1)昭公十八年:前524年。壬午:十三日。宋、卫、陈、郑:皆春秋时国名。(2)王室:周王室。(3)宋、陈,王者之后:宋微子启本出于殷,陈胡公满为虞之苗裔,故谓其“王者之后”。(4)卫、郑,周同姓:卫康叔为周文王之子。郑桓公为周宣王之弟,故谓卫、郑“周同姓”。(5)刘子:刘献公挚。单子:单穆公旗。两人皆周大夫。王子猛:周景王太子。(6)尹氏:文公圉。召伯:庄公奂。毛伯:毛得。三人皆周大夫。子朝:周景王庶子。(7)出:姊妹之子曰出。(8)周王崩:周景王崩于鲁昭公二十二年(前521)。自昭十八年至二十二年为五年,“三”当为“五”。(9)废世子:谓废周景王太子猛事。世子:周王太子。(10)立不正:谓立周景王庶子朝事。

  定公二年“五月,雉门及两观灾”(1)。董仲舒、刘向以为此皆奢僭过度者也。先是,季氏逐昭公(2),昭公死于外(3)。定公即位,既不能诛季氏,又用其邪说,淫于女乐,而退孔子(4)。天戒若曰:去高显而奢僭者。一曰,门阙,号令所由出也,今舍大圣而纵有罪,亡(无)以出号令矣。京房《易传》曰:“君不思道,厥妖火烧宫。”

  (1)定公二年:前508年。雉门:诸侯宫之南门。两观:雉门两旁积土为台,台上为重屋,可观望,故曰观。(2)季氏:鲁国贵族。(3)死于外:昭公死于乾侯。(4)淫于女乐,而退孔子: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劝定公受之,君臣相与观之,废朝礼三日,孔子乃行。退孔子,事在定公十五年,显然后先附会。

  哀公三年“五月辛卯,桓、釐宫灾”(1)。董仲舒、刘向以为此二宫不当立,违礼者也。哀公又以季氏之故不用孔子。孔子在陈闻鲁灾,曰:“其桓,釐之宫乎!”以为桓,季氏之所出,、釐使季氏世卿者也。

  (1)哀公三年:前492年。辛卯:二十八日。桓、釐宫:桓公庙、釐公庙。

  四年“六月辛丑,毫社灾”(1)。董仲舒、刘向以为亡国之社,所以为戒也(2)。天戒若曰,国将危亡,不用戒矣。《春秋》火灾,屡于定、哀之间,不用圣人而纵骄臣,将以亡国,不明甚也。一曰:天生孔子,非为定、哀也,盖失礼不明,火灾应之,自然象也。

  (1)四年:哀公四年(前491)。辛丑:十四日。毫社:殷社。《公羊》作“蒲社”。毫、蒲、薄,三字通。(2)亡国之社,所以为戒:师古曰:“存其社者,欲使君常思敬慎,惕危亡也。”

  高后元年五月丙申(1),赵丛台灾(2)。刘向以为是时吕氏女为赵王后(3),嫉妒,将为谗口以害赵王。王不寤(悟)焉,卒见幽杀(4)。

  (1)高后元年:前187年。丙申:四日。(2)赵:汉代的诸侯王国。丛台:数台连聚,故名。战国时赵国筑,在邯郸城内。(3)赵王:赵幽王刘友。本书卷三十八有传。(4)卒:终于。幽禁,囚禁。

  惠帝四年十月乙亥(1),未央官凌室灾(2);丙子(3),织室灾(4)。刘向以为元年吕太后杀赵王如意,残戮其母戚夫人。是岁十月壬寅(5),太后立帝姊鲁元公主女为皇后(6)。其乙亥,凌室灾。明日,织室灾。凌室所以供养饮食,织室所以奉宗庙衣服,与《春秋》御廪同义。天戒若曰,皇后亡奉宗庙之德,将绝祭祀。其后,皇后无子,后宫美人有男,太后使皇后名之,而杀其母。惠帝崩,嗣子立,有怨言,太后废之,更立吕氏子弘为少帝。赖大臣共诛诸吕而立文帝,惠后幽废。

  (1)惠帝四年:前191年。十月乙亥:十月庚寅朔,无乙亥。“十月”,《惠帝纪》作“七月”。(2)凌室:藏冰之室。(3)丙子:十月庚寅朔,无丙子。(4)织室:汉代掌管皇室丝帛织造的官府。(5)是岁:指四年。十月壬寅:十月十三日。(6)鲁元公主:吕后所生,惠帝之姊。

  文帝七年六月癸酉(1),未央宫东阙罘思(罳)灾(2)。刘向以为东阙所以朝诸侯之门也,罘思(罳)在其外,诸侯之象也。汉兴,大封诸侯王,连城数十。文帝即位,贾谊等以为违古制度(3),必将叛逆。先是,济北、淮南王皆谋反(4),其后吴楚七国举兵而诛(5)。

  (1)文帝七年:前173年。癸酉:二日。(2)阙: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高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于高台上建楼观。东阙:东边之阙。罘思(罳)(fúsī):设在宫阙外的屏。(3)贾谊:本书有其传。(4)济北、淮南王: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玉刘长。本书卷四十四有其传。(5)吴楚七国举兵而诛:谓吴楚七国之乱及其失败。

  景帝中五年八月己酉(1),未央宫东阙灾。先是,栗太子废为临江王(2),以罪徵诣中尉(3),自杀。丞相条侯周亚夫以不合旨称疾免(4),后二年下狱死。

  (1)景帝中五年:前145年。已酉:二十一日。(2)栗太子:景帝太子,栗姬所生。本书卷五十三有其传。(3)中尉:官名。掌京师的治安,兼主北军。(4)周亚夫:周勃之子。本书卷四十有其传。

  武帝建元六年六月丁酉(1),辽东高庙灾(2)。四月壬子(3),高园便殿火(4)。董仲舒对曰:“《春秋》之道举往以明来,是故天下有物,视《春秋》所举与同比者(5),精微眇以存其意,通伦类以贯其理(6),天地之变,国家之事,粲然皆见,亡(无)所疑矣。按《春秋》鲁定公、哀公时,季氏之恶已孰(熟)(7),而孔子之圣方盛。夫以盛圣而易孰(熟)恶,季孙虽重,鲁君虽轻,其势可成也。故定公二年五月两观灾。两观,僭礼之物(8),天灾之者,若曰,僭礼之臣可以去。已见罪徵,而后告可去,此天意也。定公不知省(9)。至哀公三年五月,桓宫、釐宫灾。二者同事,所为一也,若曰燔贵而去不义云尔。哀公未能见(10),故四年六月毫社灾。两观、桓、釐庙、毫社,四者皆不当立,天皆燔其不当立者以示鲁,欲其去乱臣而用圣人也。季氏亡(无)道久矣,前是天不见(现)灾者(11),鲁未有贤圣臣,虽欲去季孙,其力不能,昭公是也。至定、哀乃见(现)之,其时可也。不时不见(现),天之道也。今高庙不当居辽东,高园殿不当居陵旁,于礼亦不当立,与鲁所灾同。其不当立久矣,至于陛下时天乃灾之者,殆亦其时可也。昔秦受亡周之敝,而亡(无)以化之,汉受亡秦之敝,又亡(无)以化之。夫继二敝之后,承其下流,兼受其猥(12),难治甚矣。又多兄弟亲戚骨肉之连,骄扬奢侈恣睢者众(13),所谓重难之时者也。陛下正当大敝之后,又遭重难之时,甚可忧也。故天灾若语陛下:‘当今之世,虽敝而重难,非以太平至公,不能治也。视亲戚贵属在诸侯远正最甚者(14),忍而诛之,如吾燔辽东高庙乃可;视近臣在国中处旁仄(侧)及贵而不正者,忍而诛之,如吾燔高园殿乃可’云尔。在外而不正者,虽贵如高庙,犹灾燔之,况诸侯乎!在内不正者,虽贵如高园殿,犹燔灾之,况大臣乎!此天意也。罪在外者天灾外,罪在内者天灾内,燔甚罪当重(15),燔简罪当轻(16),承天意之道也。”

  (1)建元六年:前135年。丁酉:七日。六月丁酉:《武纪》作“二月乙未”。(2)辽东:郡名。治襄平(今辽宁辽阳市)。高庙:高帝庙。(3)王子:二十一日。(4)高园:高帝陵园。便殿:陵寝侧之别殿。(5)比:比拟。(6)伦类:同类。(7)熟:成熟。(8)两观,僭礼之物:两观,天子之制,鲁公为之,故曰“僭礼之物”。(9)省:反省,反思。(10)见:觉察。(11)前是:此时之前。现:显示。(12)猥:谓积敝。(13)扬:张扬,轻扬。恣睢:放纵、暴戾貌。(14)远:离也。正:正道。(15)甚:很;极。(16)简:简慢。

  先是,淮南王安入朝(1),始与帝舅太尉武安侯田蚡有逆言(2)。其后胶西于王、赵敬肃王、常山宪王皆数犯法(3);或至夷灭人家,药杀二千石(4),而淮南、衡山王遂谋反(5)。胶东、江都王皆知其谋(6),阴治兵弩,欲以应之。至元朔六年(7),乃发觉而伏辜(8)。时田蚡已死,不及诛。上思仲舒前言,使仲舒弟子吕步舒持斧钺治淮南狱,以《春秋》谊(义)颛(专)断于外,不请(9)。既还奏事。上皆是之。

  (1)淮南王安:本书卷四十四有其传。(2)田蚡:本书卷五十二有其传。(3)胶西于王:刘端。赵敬肃王:刘彭祖。常山宪王:刘舜。三人皆景帝之子,本书卷五十三有其传。(4)二千石:指郡守。(5)淮南、衡山王: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本书卷四十四有其传。(6)胶东、江都王:胶东康王刘寄,江都王刘建。本书卷五十三有其传。(7)元朔六年:前123年。(8)伏辜:伏罪。发觉于元朔六年,伏罪于元狩元年。(9)不请:不待奏报。

  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1),未央宫柏梁台灾。先是,大风发其屋,夏侯始昌先言其灾日(2)。后有江充巫蛊卫太子事(3)。

  (1)太初元年:前104年。乙酉:十五日。(2)夏侯始昌: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3)江充巫蛊卫太子事:见本书卷六十三《戾太子刘据传》。

  征和二年春(1),涿郡铁官铸铁(2),铁销,皆飞上去,此火为变使之然也。其三月,涿郡太守刘屈釐为丞相(3)。”后月,巫蛊事兴(4),帝女诸邑公主、阳石公主、丞相公孙贺、子太仆敬声、平阳侯曹宗等皆下狱死(5)。七月,使者江充掘蛊太子宫(6),太子与母皇后议(7),恐不能自明,乃杀充,举兵与丞相刘屈氂战,死者数万人,太子败走,至湖自杀(8)。明年,屈氂复坐祝诅(要)腰斩(9),妻枭首也(10)。成帝河平二年正月(11),沛郡铁官铸铁(12),铁不下,隆隆如雷声,又如鼓音,工十三人惊走。音止,还视地,地陷数尺,炉分为十,一炉中销铁散如流星,皆上去,与征和二年同象。其夏,帝舅五人封列侯,号五侯(13)。元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秉政(14)。后二年,丞相王商与凤有隙(15),凤谮之,免官,自杀。明年,京兆尹王章讼商忠直(15),言凤颛(专)权,凤诬章以大逆罪,下狱死,妻子徒合浦(17)。后许皇后坐巫蛊废(18),而赵飞燕为皇后(19),妹为昭仪,贼害皇子,成帝遂亡(无)嗣。皇后、昭仪皆伏辜。一曰,铁飞属金不从革。

  (1)征和二年:前91年。(2)涿郡:郡名。治涿县(今河北涿县)。(3)刘屈氂:本书卷六十六有其传。(4)巫蛊:古代迷信,谓巫师使用邪术加祸于人为巫蛊。(5)诸邑公主、阳石公主:武帝之女。见本书《外戚传》。公孙贺、公孙敬声:本书卷六十六有其传。曹宗:曹参之后,本书《曹参传》附其传。(6)太子:卫太子刘据。(7)皇后:卫子夫。武帝之后,刘据之母。(8)湖:县名。在今河南灵宝西北。(9)祝诅:诉于鬼神,使降祸于憎恶之人。(10)枭首:斩首示众。(11)河平二年:前27年。(12)沛郡:郡名。治相县(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北)。(13)五侯:王氏谭、商、立、根、逢时五人皆元后之弟,同日封侯(河平二年六月乙亥)。(14)王凤:与元后王政君同母所生。秉政:掌权。(15)王商:字子威。本书卷八十二有其传。(16)京兆尹:官名。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王章:本书卷七十六有其传。(17)合浦:郡名。治合浦(在今广西合浦东北)。(18)许皇后:本书《外戚传》有其传。(19)赵飞燕:本书《外戚传》有其传。

  昭帝元凤元年(1),燕城南门灾(2)。刘向以为时燕王使邪臣通于汉(3),为谗贼,谋逆乱。南门者,通汉道也。天戒若曰,邪臣往来,为奸谗于汉,绝亡之道也。燕王不寤(悟),卒伏其辜。

  (1)元凤元年:前80年。(2)燕:汉诸侯王国名。(3)燕王:刘旦。武帝之子。本书卷六十二有其传。

  元凤四年五月丁丑(1),孝文庙正殿灾。刘向以为孝文、太宗之君,与成周宣榭火同义。先是,皇后父车骑将军上官安、安父左将军桀谋为逆,大将军霍光诛之(2)。皇后以光外孙(3),年少不知,居位如故。光欲后有子,因上侍疾医言,禁内后宫皆不得进(4),唯皇后专寝(5)。皇后年六岁而立,十三年而昭帝崩(6),遂绝继嗣。光执朝政,犹周公之摄也。是岁正月,上加元服(7),通《诗》、《尚书》,有明哲之性。光亡(无)周公之德,秉政九年,久于周公(8),上既已冠而不归政,将为国害。故正月加元服,五月而灾见(现)。古之庙皆在城中,孝文庙始出居外,天戒若曰,去贵而不正者。宣帝即立,光犹摄政,骄溢过制,至妻显杀许皇后(9),光闻而不讨,后遂诛灭。

  (1)无凤四年:前77年。丁丑:元凤四年五月甲申朔,无丁丑日。(2)霍光:本书卷六十八有其传。(3)皇后以光外孙;上官皇后,乃上官安之女,霍光女所生,故是霍光外孙。本书《外戚传》有其传。(4)禁内:宫中。进:谓侍奉皇帝。(5)唯皇后专寝:谓只有上官皇后与皇帝同寝。(6)十三年而昭帝崩:《外戚传》作“皇后立十岁而昭帝崩,后年十四五”。此“十三年”的“三”字衍。(7)上加元服:皇帝加冠。(8)久于周公:谓久据周公之地位。(9)显:霍光妻之名。许皇后:《外戚传》有其传。

  宣帝甘露元年四月丙申(1),中山太上皇庙灾(2)。甲辰(3),孝文庙灾。元帝初元三年四月乙未(4),孝武园白鹤馆灾。刘向以为先是前将军萧望之、光禄大夫周堪辅政(5),为佞臣石显、许章等所谮(6),望之自杀,堪废黜。明年,白鹤馆灾。园中五里驰逐走马之馆(7),不当在山陵昭穆之地(8)。天戒若曰,去贵近逸游不正之臣,将害忠良。后章坐走马上林下烽驰逐(9),免官。

  (1)甘露元年:前53年。丙申:一日。(2)中山:王国名。(3)甲辰:九日。(4)初元三年:前46年。乙未:十一日。

  (5)萧望之:本书有其传。(6)石显:本书《佞幸传》有其传。(7)五里:言馆周围五里。(8)山陵昭穆:谓祖先园陵。(9)坐:坐罪。上林:苑名。在长安西南。烽驰逐:举烽火驰射。

  永光四年六月甲戌(1)孝宣杜陵园东阙南方灾。刘向以为先是上复征用周堪为光禄勋(2),及堪弟子张猛为太中大夫(3),石显等复谮毁之,皆出外迁。是岁。上复征堪领尚书(4),猛给事中(5),石显等终欲害之。园陵小于朝廷,阙在司马门中(6),内臣石显之象也(7)。孝宣,亲而贵;阙,法令所从出也。天戒若曰,去法令,内臣亲而贵者必为国害。后堪希得进见(8),因显言事,事决显口。堪病不能言。显诬告张猛,自杀于公车(9)。成帝即位,显卒伏辜。

  (1)永光四年:前40年。甲戌:二十六日。(2)光禄勋:官名,掌领宿卫侍从之官。(3)太中大夫:官名。掌议论。属郎中令(光禄勋)。(4)尚书:官名。掌管文书章奏。(5)给事中:官名。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6)司马门:皇宫的外门。(7)内臣:内朝之臣。(8)希:稀少;稀疏。(9)公车:汉代官署名。

  成帝建始元年正月乙丑(1),皇考庙灾(2)。初,宣帝为昭帝后而立父庙,于礼不正。是时大将军王凤颛(专)权擅朝,甚于田蚡(3),将害国家,故天于元年正月而见(现)象也。其后浸盛(4),五将世权(5),遂以亡(无)道。

  (1)建始元年:前32年。乙丑:一日。(2)皇考庙:宣帝父史皇孙庙。(施之勉说)(3)田蚡:本书卷五十二有其传。(4)浸:渐也。(5)五将:谓王氏凤、音、商、根、莽五大司马。

  鸿嘉三年八月乙卯(1),孝景庙北阙灾。十一月甲寅(2),许皇后废。

  (1)鸿嘉三年:前18年。乙卯:十五日。(2)甲寅:十六日。

  永始元年正月癸丑(1),太官凌室灾(2)。戊午(3),戾后园南阙灾(4)。是时,赵飞燕大幸,许后既废,上将立之,故天见(现)象于凌室,与惠帝四年同应。戾后,卫太子妾,遭巫蛊之祸,宣帝既立,追加尊号,于礼不正。又戾后起于微贱,与赵氏同应。天戒若曰,微贱亡(无)德之人不可以奉宗庙,将绝祭礼、有凶恶之祸至。其六月丙寅(5),赵皇后遂立,姊妹骄妒,贼害皇子,卒皆受诛。

  (1)永始元年:前16年。癸丑:二十二日。(2)太官:官名。属少府。(3)戊午:二十七日。(4)戾后:史良娣。本书《外戚传》有其传。(5)丙寅:七日。

  永始四年四月癸未(1),长乐宫临华殿及未央宫东司马门灾(2)。六月甲午(3),孝文霸陵园东阙南方灾。长乐宫,成帝母王太后之所居也。未央宫,帝所居也。霸陵,太宗盛德园也。是时,太后三弟相续秉政(4),举宗居位,充塞朝廷,两宫亲属将害国家(5),故天象仍见(现)(6)。明年,成都侯商薨,弟曲阳侯根代为大司马秉政。后四年,根乞骸骨,荐兄子新都侯莽自代,遂覆国焉。

  (1)永始四年:前13年。癸未:十一日。(2)临华殿:《三辅黄图》载长乐宫有临华殿。(3)甲午:二十三日。(4)太后三弟:指王风、王音、王商。(5)两宫亲属:谓成帝太后家王氏、皇后家赵氏。(6)仍:重也。

  哀帝建平三年正月癸卯(1),桂宫鸿宁殿灾(2),帝祖母傅太后之所居也。时,傅太后欲与成帝母等号齐尊,大臣孔光、师丹等执政(3),以为不可,太后皆免官爵,遂称尊号。后三年,帝崩,傅氏诛灭。

  (1)建平三年:前3年。癸卯:二十一日。(2)桂宫:在未央宫北,周十余里。武帝所造。(3)孔光: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师丹:本书卷八十六有其传。

  平帝元始五年七月己亥(1),高皇帝原庙殿门灾尽(烬)(2)。高皇帝庙在长安城中,后以叔孙通讥复道(3),故复起原庙于渭北,非正也。是时平帝幼,成帝母王太后临朝,委任王莽,将篡绝汉,堕高祖宗庙(4);故天象见(现)也。其冬,平帝崩。明年,莽居摄,因以篡国,后卒夷灭。

  (1)元始五年:公元5年。己亥:七日。 (2)原庙:正庙之外别立的庙。(3)叔孙通:本书卷四十三有其传。(4)堕:毁也。

  传曰:“治宫室,饰台榭(1),内淫乱,犯亲戚,侮父兄,则稼穑不成。”

  (1)榭:在台上盖的高屋。

  说曰:土,中央,生万物者也。其于王者,为内事。宫室、夫妇,新属,亦相生者也。古者天子诸侯,宫庙大小高卑有制,后夫人媵妾多少进退有度,九族亲疏长幼有序。孔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1)。”故禹卑宫室(2),文王刑于寡妻(3),此圣人之所以昭教化也(4)。如此则土得其性矣。若乃奢淫骄慢,则土失其性。亡(无)水旱之灾而草木百谷不孰(熟),是为稼穑不成。

  (1)孔子曰等句:《论语·八佾篇》载孔子之言。意渭礼仪之事,与其奢侈,宁可俭朴。(2)卑:简陋之意。(3)刑:法也。刑于寡妻:谓以礼法对待其妻。(4)昭:明也。

  严公二十八年“冬,大亡(无)麦、禾”(1)。董仲舒以为夫人哀姜淫乱(2),逆阴气,故大水也。刘向以为水旱当书,不书水旱而曰“大亡(无)麦、禾”者,土气不养,稼穑不成者也。是时,夫人淫于二叔(3),内外亡(无)别,又因凶饥,一年而三筑台(4),故应是而稼穑不成,饰台榭内淫乱之罚云。遂不改寤(悟),四年而死(5),祸流二世(6),奢淫之患也。

  (1)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2)哀姜:庄公夫人,齐女。(3)二叔:谓庄公二弟仲庆父与叔牙。(4)一年而三筑台:庄公三十一年春筑台于郎,夏筑台于薛,秋筑台于秦,三处皆是鲁地。(5)四年:自庄公二十八年大无麦、禾,至庄公三十二年薨。(6)二世:谓子般、闵公(皆杀死)。传曰:“好战攻,轻百姓,饰城郭,侵边境,则金不从革(1)。”(1)革:熔铸。

  说曰:“金,西方,万物既成,杀气之始也。故立秋而鹰隼击(1),秋分而微霜降。其于王事,出军行师,把旄杖钺(2),誓士众,抗威武,所以征畔(叛)逆止暴乱也。《诗》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3)。”又曰:“载戢于戈,载櫜弓矢(4)。”动静应谊(5),“说(悦)以犯难,民忘其死(6)。”如此则金得其性矣。若乃贪欲恣睢,务立威胜,不重民命,则金失其性。盖工冶铸金铁,金铁冰滞涸坚(7),不成者众,及为变怪。是为金不从革。

  (1)隼(sǔn笋):鸟纲、隼科各种类的通称。(2)旄:谓旗。杖:执持。钺:大斧。(3)《诗》云等句:引诗见《诗经·商颂·长发》。虔:威猛如虎貌。秉:持也。烈烈:威武貌。(4)又曰等句:引诗见《诗·周颂·时迈》。载:乃也。戢:收藏。櫜(gāo):盛衣甲或弓箭之囊。(5)谊:王先谦曰:《晋》《宋志》引“谊”作“宜”。(6)“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见《易传·兑》。意谓执政者以悦民之道使民犯难,则民忘其死。(7)涸:疑为“沍(hù)”。冰结。

  《左氏传》曰昭公八年“春,石言于晋”(1)。晋平公问于师旷(2),对曰:“石不能言,神或冯(凭)焉(3)。作事不时(4),怨动于民(5),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民力调尽,怨并兴,莫信其性(6),石之言不亦宜乎!”于是晋侯方筑虒祁之宫(7)。叔向曰:(8)“君子之言,信而有徽。”刘歆以为金石同类,是为金不从革,失其性也。刘向以为石白色为主,属白祥。

  (1)昭公八年:前534年。晋:春秋时晋国。(2)师旷:晋国掌乐大夫。(3)神或凭:谓神或凭依之而言。(4)作事不时:谓违农时。(5)怨(dú):痛根而有怨言。(6)信:犹保。《左传》作“保”。性:生也。莫保其生,言无人能保其生活或生存。(7)虒(sī)祁之宫:《水经注·浍水注》言此宫“背汾面浍,西则两川之交会”,当在今侯马市附近(杨伯峻说)。(8)叔向:晋大夫羊舌肸。

  成帝鸿嘉三年五月乙亥(1),天水冀南山大石鸣(2),声隆隆如雷,有顷止,闻平襄二百四十里(3),野鸡皆鸣。石长丈三尺,广厚略等(4),旁著岸胁(5),去地二百余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有兵(6)。是岁,广汉钳子谋攻牢(7),篡死罪囚郑躬等(8),盗库兵,劫略吏民,衣绣衣,自号曰山君,党与浸广。明年冬,乃伏诛,自归者三千余人。后四年,尉氏樊并等谋反(9),杀陈留太守严普(10),自称将军,山阳亡徒苏令等党与数百人盗取库兵(11),经历郡国四十余,皆逾年乃伏诛。是时起昌陵(12),作者数万人,徙郡国吏民五千余户以奉陵邑。作治五年不成,乃罢昌陵,还徒家(13)。石鸣,与晋石言同应,师旷所谓“民力凋尽”,传云“轻百姓”者也。虒祁离宫去绛都四十里(14),昌陵亦在郊野,皆与城郭同占。城郭属金,宫室属土,外内之别云。

  (1)鸿嘉三年:前18年。乙亥:四日。(2)天水:郡名。治平襄(在今甘肃通渭西)。冀:县名。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北。(3)平襄:县名。在今甘肃通渭西。(4)石长丈三尺,广厚略等:谓石的长、宽、厚皆为一丈三尺。(5)岸胁:岸边。(6)兵:武器。此谓兵器之声。(7)广汉:郡名。郡治在今四川金堂县。钳子:钳徒。牢:囚禁重罪犯之处。(8)篡:夺取。(9)尉氏:县名。今河南尉氏。(10)陈留:郡名。治陈留(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11)山阳:县名。在今河南焦作市东。亡徒:逃亡徒。(12)起:兴作。昌陵:原拟定的成帝墓,未成。(13)此谓所徙之郡国吏民。(14)绛都:谓汉代缘县。在今山西绛县西北、曲沃东。

  传曰:“简宗庙(1),不祷祠,废祭祀,逆天时,则水不润下。”

  (1)简:慢也。

  说曰:水,北方,终臧(藏)万物者也。其于人道,命终而形臧(藏),精神放越,圣人为之宗庙以收魂气,春秋祭祀,以终孝道。王者即位,必郊祀天地,祷祈神祇,望秩山川(1),怀柔百神(2),亡(无)不宗事(3)。慎其齐(斋)戒,致其严敬,鬼神歆飨(享)(4),多获福助。此圣王所以顺事阴气,和神人也。至发号施令,亦奉天时。十二月咸得其气,则阴阳调而终始成。如此则水得其性矣。若乃不敬鬼神,政令逆时,则水失其性。雾水暴出,百川逆溢,坏乡邑,溺人民,及淫雨伤稼穑,是为水不润下。京房《易传》曰:“颛(专)事有知(5),诛罚绝理,厥灾水,其水也,雨杀人以陨霜,大风天黄。饥而不损兹谓泰(6)。厥灾水(7),水杀人。辟遏有德兹谓狂(8),厥灾水,水流杀人,已水则地生虫。归狱不解(9),兹谓追非(10),厥水寒,杀人。追诛不解,兹谓不理,厥水五谷不收。大败不解,兹谓皆阴。解,舍也。王者于大败,诛首恶,赦其众,不则皆函(含)阴气,厥水流入国邑(11),陨霜杀叔(菽)草(12)。”

  (1)望秩山川:祭祀山川。(2)怀柔:招来安抚。(3)宗:尊也。(4)歆享:旧谓鬼神享受祭品、香火。(5)专事有知:王先谦曰:《晋》《宋志》作“专事者加”。(6)饥:凶年。损:如减膳省费之类。(7)厥灾水:王先谦曰:《晋》《宋志》并作“厥大水”。(8)辟:天子。遏有德:抑止有德者而不用。(9)归狱不解:有二说。李奇曰:“归罪过于民,不罪己也。”张晏曰:“谓释有罪之人而归无辜者也。解:止也。”(10)追非:遂非。谓成其过失。(11)自“大败不解,兹谓皆阴”至“厥水流入国邑”:杨树达曰:“李慈铭云:《续志》《晋》《未志》‘兹谓皆阴’下即接‘厥水流入国邑’句,无‘解舍也’至‘皆含阴气’二十一字。……‘解舍也’以下二十一字,乃‘大败’二句之注,不知何时混入正文。上文‘归狱不解’注张晏曰“解,止也’。此处解字与上异义,故注曰‘解,舍也’,盖亦师古所引旧注,而传写失其名耳。‘皆含阴气’下有师古注。案文以‘皆函阴气’释‘皆阴’二字,故师古以函同含释之。然‘皆阴’二字不成文义,皆本当作‘函阴’,故旧注既以‘皆函阴气’释‘函阴’,师古复以‘含’释‘函’字也。”(12)叔:通“菽”。豆类。

  桓公元年“秋,大水”(1)。董仲舒、刘向以为桓弑兄隐公,民臣痛隐而贱桓。后来督弑其君(2),诸侯会(3),将讨之,桓受宋赂而归,又背宋。诸侯由是伐鲁,仍交兵结仇,伏尸流血,百姓愈怨,故十三年夏复大水。一曰,夫人骄淫,将弑君,阴气盛,桓不寝(悟),卒弑死。刘歆以为桓易许田,不祀周公(4),废祭祀之罚也。

  (1)桓公元年:前711年。(2)宋督:即华父督。名督,字华父。古人名与字连叙,先字后名。宋华父督为太宰,弑殇公,事在桓公二年。(3)诸侯:指齐、陈、郑等国诸侯。(4)桓易许田,不祀周公:许田,鲁朝宿之邑,有周公别庙。桓公以许田与郑,而取郑之蚡田,故云“不祀周公”。

  严公七年“秋,大水,亡(无)麦、苗”(1)。董仲舒、刘向以为严母文姜与兄齐襄公淫,共杀桓公,严释父仇,复取齐女,未入,先与之淫,一年再出,会于道逆乱,臣下贱之之应也(2)。

  (1)庄公七年:前687年。苗:禾初生曰苗。(2)臣下贱之之应:《补注》引沈钦韩曰:娶哀姜在二十四年,与七年大水事远。

  十一年“秋,宋大水”(1)。董仲舒以为时鲁、宋比年为乘丘、鄑之战(2),百姓愁怨,阴气盛,故二国俱水。刘向以为时宋愍公骄慢,睹灾不改,明年与其臣宋万博戏(3),妇人在侧,矜而骂万,万杀公之应(4)。

  (1)(庄公)十一年:前683年。(2)比年:连年。庄公十年,败宋师于乘丘。庄公十一年,败宋师于鄑。乘丘、鄑,皆鲁地。(3)宋万:宋大夫。(4)(宋)万击杀(愍)公:事在庄公十二年。

  二十四年(1),“大水”。董仲舒以为夫人哀姜淫乱不妇(2),阴气盛也。刘向以为哀姜初入,公使大夫宗妇见(3),用币(4)、又淫于二叔,公弗能禁。臣下贱之,故是岁、明年仍大水(5)。刘歆以为先是严饰宗庙,刻桷丹楹(6),以夸夫人(7),简宗庙之罚也。

  (1)(庄公)二十四年:前670年。(2)哀姜:鲁庄公夫人。(3)宗妇:同姓之妇。(4)用币:大夫妻与宗妇见夫人,皆令执币,逾于礼制。(5)仍:频也。(6)刻:雕刻。桷(jué):方形的椽子。丹:红色。楹(yíng):厅堂的前柱。(7)夸:夸耀。(8)简:怠慢。

  宣公十年“秋大水,饥”(1)。董仲舒以为时比伐邾取邑(2),亦见报复,兵仇连结,百姓愁怨。刘向以为宣公杀子赤而立(3),子赤,齐出也,故惧,以济西田赂齐(4)。邾子貜且亦齐出也(5),而宣比与邾交兵。臣下惧齐之威,创邾之祸(6),皆贱公行而非其正也。

  (1)宣公十年:前599年。(2)比:频也。邾:春秋时邾国。九年,鲁取邾之根牟;十年,伐邾取绎。(3)子赤:姜氏所生。子赤死,姜氏大归(已嫁妇女归母家而不再回夫家),齐市人皆哭,鲁人谓之哀姜。(4)济:水名。(5)貜且(jiéjū):邾文公之子邾定公,齐女所生。(6)创:惩戒。

  成公五年“秋,大水”(1)。董仲舒、刘向以为时成幼弱,政在大夫,前此一年再用师(2),明年复城郓以强私家(3),仲孙蔑、叔孙侨如颛(专)会宋、晋(4),阴胜阳。

  (1)成公五年:前586年。(2)前此一年再出师:成公三年春,成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秋,叔孙侨如率师围棘,故曰再出师。(3)郓:季氏之邑。成公四年城郓,六年又城之,故曰复城郓。(4)仲孙蔑:即孟献子。成公五年春,仲孙蔑如宋。夏,叔孙侨如会晋荀首于谷。专:谓不禀命于鲁公。

  襄公二十四年“秋,大水”(1)。董仲舒以为先是一年齐伐晋,襄使大夫帅(率)师救晋(2),后又侵齐(3),国小兵弱,数敌强大,百姓愁怨,阴气盛。刘向以为先是襄慢邻国,是以邾伐其南(4),齐伐其北(5),莒伐其东(6)百姓骚动,后又仍犯强齐也(7)。大水、饥,谷不成,其灾甚也。

  (1)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2)先是一年齐伐晋等句:襄公二十三年,齐伐卫,遂代晋。八月,叔孙豹率师救晋。(3)后又侵齐:襄公二十四年,仲孙豹车师侵齐。(4)邾伐其南:襄公十五年,邾人伐鲁南鄙。(5)齐伐其北:襄公十六年,齐人伐鲁北鄙。(6)莒伐其东:襄公十二年,莒人伐鲁东鄙。(7)仍犯强齐:仍,频也。襄公十八年,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同围齐。二十三年,救晋。二十四年,又侵齐。

  高后三年夏(1),汉中(2),南郡大水,水出流四千余家。四年秋,河南大水(3),伊、洛流千六百余家(4),汝水流八百余家(5)。八年夏,汉中、南郡水复出,流六千余家。南阳沔水流万余家(6)。是时女主独治,诸吕相王。

  (1)高后三年:前185年。(2)汉中:郡名。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南郡:郡名。治江陵(今湖北江陵)。(3)河南:郡名。治洛阳(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4)伊、洛:二水名。在今河南境内。(5)汝水:在今河南境内,流入淮河。(6)南阳:郡名。治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沔水:今汉江。在今陕西、湖北境内。

  文帝后三年秋(1),大雨,昼夜不绝三十五日。蓝田山水出(2),流九百余家。汉水出(3),坏民室八千余所,杀三百余人。先是,赵人新垣平以望气得幸(4),为上立渭阳五帝庙(5),欲出周鼎,以夏四月,郊见上帝(6)。岁余惧诛,谋为逆,发觉,要(腰)斩,夷三族(7)。是时,比再遣公主配单于(8),赂遗甚厚,匈奴愈骄,侵犯北边,杀略多至万余人,汉连发军征讨戍边。

  (1)文帝后三年:前161年。 (2)蓝田:县名。在今陕西蓝田西。(3)汉水:在今陕西、湖北境内。(4)赵:王国名,治邯郸(今河北邯鄣市)。望气:方士望云气以测吉凶的迷信活动。(5)渭:水名。在关中地区。(6)郊:祭天地。(7)夷:灭也。(8)比再遣公主配单于:高帝以宗室女翁主为冒顿单于阏氏。文帝又遣宗室女为老上单于阏氏。

  元帝永光五年夏及秋(1),大水。颖川、汝南、淮阳、庐江雨(2),坏乡聚民舍,及水流杀人。先是一年有司奏罢郡国庙,是岁又定迭毁(3),罢太上皇、孝惠帝寝庙,皆无复修,通儒以为违古制(4)。刑臣石显用事(5)。

  (1)永光五年:即公元前39年。(2)颖川、汝南、淮阳、庐江:皆郡名。颖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汝南郡治上蔡(在今河南上蔡西南)。淮阳郡治陈县(今河南淮阳)。庐江郡治舒县(在今安徽庐江西南)。(3)迭毁:亲尽则毁,故云迭毁。参考本书卷七十三《韦玄成传》。(4)通儒以为违古制:《补注》引王鸣盛曰:“末致水灾之应,观《郊祀志》,知出刘向也。班《志》采辑诸书而成。《郊祀志》赞云:‘究观方士祠官之变,谷永之言不亦正乎!’是以毁庙徙郊为正,与此不合。”(5)刑臣:指宦者。石显乃宦官,故称刑臣。

  成帝建始三年夏(1),大水,三辅霖雨三十余日(2),郡国十九雨(3)山谷水出,凡杀四千余人,坏官寺民舍八万三千余所(4)。元年(5),有司奏徙甘泉泰畤、河东后土于长安南北郊(6)。二年,又罢雍五畤、郡国诸旧祀,凡六所。

  (1)建始三年:前30年。(2)三辅:汉代京兆尹、左扶风、右冯翊,称三辅。(3)郡国十九:十九个郡国。(4)宫寺:官署。(5)(建始)元年:即公元前32年。(6)甘泉泰畤:在甘泉山的泰畤。河东后土,在河东郡的后土祠。(7)凡六所:据《郊祀志》,是时所罢诸祠,不止六所。故王先谦疑“凡六”之下有脱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