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历史专题->辽金简史-> 第二章辽朝前期的统治 第一节疆域的开拓与统治制度的确立

辽金简史 作者:李桂芝著


  第二章 辽朝前期的统治 第一节 疆域的开拓与统治制度的确立 辽太祖、太宗时期,是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时期。草创制度,开拓疆土,巩固统治,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活动。世宗有志于建功立业,在制度的确立方面有一定推进,为辽朝确立胡汉分治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穆宗昏庸残暴,在位的18年是辽朝政治的黑暗时期。景宗致力中兴,皇后萧绰发挥了重要作用。圣宗初年,萧绰奉遗诏摄政,辽朝政局逐渐稳定,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典章制度日益完备,辽朝进入全盛时期。

   一 部落的改编与疆域的开拓 辽朝建立时,草原各部正处于衰落时期,突厥、党项、吐谷浑、室韦和阻卜诸部分散游牧于契丹的西、西南和西北部草原。东北的渤海经过200多年的统治,也走向了衰落;高丽经唐朝的打击,势力已退出辽东。朱温篡唐后,立足未稳,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盘踞河东,一直在恢复唐朝统治的旗号下与之抗争。这就给辽朝统治者提供了发展势力、开拓境土的大好时机。耶律阿保机在不断征伐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权,扩大了境土和实力。

  辽政权建立后,仍不断向外扩张。天显元年(926年),辽太祖灭渤海。会同元年(938年),辽太宗得幽蓟十六州地,九年(946年)灭晋。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底(1005年初),与北宋签定澶渊之盟,最后确定了与宋的边界。

   (一)诸部的征服与改编 阿保机取代遥辇后,不断向室韦、乌古、奚、霫和女真等部用兵,联盟控制的人口急剧增加,原有的八部组织规模已经不能适应联盟发展的需要,新编部落不断出现,最终形成了“太祖二十部”,即《辽史·营卫志》所载的“阻午可汗二十部”,它是遥辇氏联盟后期,在阿保机“化家为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对外征伐的结果,是阿保机赖以建立政权的基础。①所以,部落的改编是与国家建立的过程同步进行的。

  太祖二十部的组编,依然是以契丹诸贵族为核心,它充分照顾了大贺、遥辇、世里(即耶律)三大家族和与耶律家族通婚的二审密,更明显地增强了耶律家族的实力。

  神册元年(916年),阿保机亲征突厥、吐谷浑、党项、沙陀,俘其酋长和部民1.5万多人,获铠甲、兵仗、器服90余万,宝货、驼马牛羊无数。三年,以皇弟安端攻西南诸部。四年,命太子击乌古,俘获生口1.4万多,牛马、车乘、庐帐、器物20余万,乌古举部内附。天赞元年(922年)又出兵西南诸部。二年,率次子、大元帅德光再征吐谷浑、党项、阻卜、回鹘等部。过古回鹘城(蒙古共和国哈喇八喇哈孙),逾流沙,拔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破城子),尽降西部各游牧部族,将疆域向西推进到阿尔泰山,向北扩展至胪朐河(克鲁伦河)。

  至天赞元年(922年),又对二十部作了调整。将强大难制的迭剌部分为五院、六院;将皇族中玄祖匀德实(阿保机祖父)三个儿子的后裔,分为孟父、仲父、季父三房;将与皇族通婚的拔里、乙室己二族编为国舅帐。

  部落的调整是契丹人口增加、实力增强的结果,也是契丹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和加强对诸部控制的措施。阿保机建立政权的阻力,多来自迭剌部旧贵族。这是自遥辇联盟以来,迭剌部贵族凭借联盟权力不断加强本部实力的结果。强大的迭剌部构成了对皇权的威胁。因此,无论是功臣曷鲁还是逆臣辖底,临死前皆认为“析迭剌部”①、“以弱其势”②是当务之急,这正是分迭剌部为五院、六院的背景。二院夷离堇(后为大王)由皇帝任命,率本部驻守南境,既减少了对皇权的威胁,又加强了南境的防务。皇帝通过二院夷离堇控制二部,迭剌部的特殊地位相对削弱,成了与乙室、奚和遥辇并列的互相牵制的力量,所谓太祖“有英雄之智者三:任国舅以耦皇族,崇乙室以抗奚王,列二院以制遥辇”③。

  以内附各族新编诸部除奚之六部由奚王继续统领外,其余各部皆冠以原八部名称,由原八部贵族分别统领和监督,分隶南、北二宰相府。各部设夷离堇、令稳或节度使。通过朝廷任命的部落首领和二宰相府,将新编各部、新附人户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各部同原八部契丹人一样,既从事畜牧、渔猎,也为朝廷守边。

   (二)建立州县,安置汉人 早在遥辇后期,契丹人已将势力深入到东部、南部。阿保机为联盟长后,更重视对辽东的经略。他数次巡视辽东,筑长城防御渤海、高丽。辽初,修辽阳故城,实以汉户、渤海户,改辽阳为东平郡,设防御使,进一步加强对辽东的控制与开发。①契丹境内早已有汉人迁入。藩镇的互相攻战,使中原人民倍受战乱之苦。窃据幽州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尤为暴虐,“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阿保机乘机入塞,攻陷城邑,俘其人民,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②。辽东的经略和汉人的北迁,增强了契丹人的实力,为契丹贵族接触中原文化和学习统治农业人口、管理农业经济提供了条件。契丹建国前,阿保机已开始“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汉人安之,不复思归”③。这是阿保机势力迅速增长,取代遥辇和化家为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辽初,契丹频频南下,俘虏人口,掠夺财富。神册元年(916年)攻朔(今山西朔县)、蔚(今山西蔚县)、新(今河北涿鹿)、武(今河北宣化)、妫(今河北怀来)、儒(今北京延庆)等州。二年,河东新州威塞军校卢文进降,引契丹攻下新州,乘胜围攻幽州。三年,攻云州(今山西大同)。五年,攻云内(今内蒙古土左旗)、天德(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六年,从河东新州防御使王郁、镇州成德留后张文礼所请,分兵略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安远、三河、良乡、望都、潞、满城、遂城等,俘其民徙内地。天赞元年又攻掠幽蓟。二年,克平州,攻幽州。三年,略地燕南。

  所俘汉民,契丹统治者多按中原汉制,设州县安置在上京、东京、中京和南京等地,并多以原籍州县为新地命名。如天赞元年,以所俘幽州潞县人置潞县于上京东。以檀州俘户置檀州(今辽宁康平)于东京道,以檀州三河县民置三河县(今辽宁沈阳)。此外,上京、中京道的临潢县、龙化县、惠州、武安州、霸城县等也多为安置所俘汉人而设。随着汉人的大量北迁,幽蓟地区人口减少,契丹的掠夺范围却日益深入,于是幽蓟地区又相继以河北中部俘民设置了安喜、行唐、望都等县。渤海灭亡后,契丹境内的州县设置就更加普遍了。

   (三)灭渤海,建东丹 天赞四年(925年),阿保机举兵征渤海,皇后、太子、大元帅和南北二府宰相,南北二院夷离堇以及汉臣康默记、韩延徽等全部从行。天显元年(926年)正月,下扶余府(今吉林农安)。进围忽汗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东京城),渤海国王大諲譔出降。同时诏谕渤海郡县。二月,渤海安边(今属俄罗斯,临日本海)、鄚颉(治今黑龙江阿城)、南海(治今朝鲜咸兴)、定理(今属俄罗斯,临日本海)等府及诸边道节度使、刺吏相继归降,渤海灭亡。

  契丹统治者利用渤海上层,袭用渤海制度治理渤海地区。天显元年,阿保机改渤海为东丹,以太子倍为东丹王,主东丹事。设置中台省为行政和决策机关,以左、右大相,左、右次相辅佐东丹王。首任的左大相为皇弟迭剌,右大相以渤海老相留任,左次相为渤海司徒大素贤,右次相为六院部贵族耶律羽之。为了防止渤海人的反叛,阿保机将渤海国王大諲譔及其家族,渤海的名门大姓迁至契丹内地,依汉俘的方式建州县安置。上京道以渤海俘所建州县有长泰、定霸、保和、扶余、显理、富义、长宁、义丰等,渤海人州县也多袭用他们原籍的地名。太宗初年,渤海右次相耶律羽之上表请徙渤海民于东平郡。他认为忽汗城距上京辽远,不便控制,宜乘渤海新败势衰之际,南迁其民,以防日后繁息为患。且“梁水之地,乃其故乡,地衍土沃,有木铁鱼盐之利”①,迁民必能安居乐业。于是天显四年(929年)太宗下诏徙东丹民至梁水(今辽宁太子河)之地,升东平郡为南京。六年,置中台省于南京,东丹国政治中心南移。这次迁民,除便于控制外,或许也有缩小东丹国规模、限制东丹王势力的意图。

  东丹王因遭太宗猜忌,于天显六年浮海投奔后唐。辽以东丹王妻萧氏主东丹。耶律羽之为左相,镇抚渤海。世宗即位后,以叔祖安端主东丹。

  东丹为辽的组成部分,却保留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有自己的国号、年号,可直接向外遣使与邻国交往。耶律倍主东丹时,东丹国每年向辽廷贡纳布15万端、马千匹,宰相以下百官可自行除授。东丹王去国后,国王和宰相等百官须由朝廷任命,后则并入辽朝,由东京道管辖。

   (四)幽蓟十六州的并入 天显十一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末帝李从珂互相猜忌,石敬瑭谋取后唐而代之,遣使向契丹求援,称臣、称子,约以事成后割卢龙道和雁门关北诸州。九月,辽太宗亲率契丹军援石敬瑭,于晋阳(今太原)败后唐张敬达、杨光远。十一月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晋割幽(今北京)、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市)、涿(今河北涿州市)、檀、顺、新、妫、儒、武、云、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马邑)、朔、蔚十六州地与契丹,每年输帛30万匹。

  幽蓟十六州并入契丹版图,是灭渤海建东丹后的又一件大事。从此契丹又占有了幽州、云中一带的大片农业区,这将极大地促进契丹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大批汉人进入契丹统治范围,中原地区以州县治理地方的政治体制和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直接影响着契丹贵族和契丹社会。汉人、渤海人已成为辽政权统治范围内的重要成员。前此,契丹统治者面临的是如何管理进入草原地区的汉人,而现在则必须考虑如何治理汉地。

  “契丹自唐太宗置都督、刺史,武后加以王封,玄宗置经略使,始有唐官爵矣。其后习闻河北藩镇受唐官名,于是太师、太保、司徒、司空施于部族。太祖因之。”①建国后,随着汉族人口的增加,不断任命汉官主持汉人事宜,仍袭用唐朝官号。神册、天赞年间,康默记曾任宣徽使、左尚书。韩延徽曾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参决政事;平渤海后又拜右仆射;太宗朝累官政事令、南京三司使。韩知古曾总知汉儿司事,兼掌诸国礼仪,拜左仆射;渤海平,迁中书令。王郁以平渤海有功,累官同政事门下平章事,守中书令,政事令。但这时的汉官多因人因事而设,机构很不完备,没有形成汉官体系。

  会同元年(938年),晋献十六州图籍,辽太宗初步调整了统治机构和官号,改皇都为上京,府名临潢。升幽州为南京,南京为东京,改新州为奉圣州,武州为归化州,升北、南二院及乙室夷离堇为王,以主簿为令,令为刺史,刺史为节度使。二部惕隐为司徒,达剌于为副使。麻都不为县令,县达剌干为马步。置宣徽、阁门使,控鹤、客省、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判官、文班牙署、诸宫院世烛(侍中)、马群、遥辇世烛,南北府、国舅帐郎君官为敞史,诸部宰相、节度使帐为司空,二室韦闼林为仆射,鹰坊、监冶等局长官为详稳。调整后,五院、六院、乙室部地位提高,以便加强对十六州地区的控制和监督;在部落组织中引入了汉官名号;增加了负责监督、礼仪、文翰、对外交往方面的机构和官员。在南京所辖州县,“置百官,皆依中国,参用中国之人”①。从而向南、北面官制的形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契丹统治者没有改变十六州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而是因其故俗袭其旧制,选拔汉族人士治理,于是在燕云地区首开科举,选拔人才,也为汉族士人提供了入仕之途。

  十六州是先进的农业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它的并入增强了辽朝的经济实力,直接推进了契丹社会和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会同五年(942年),后晋高祖石敬瑭死,侄石重贵即位。致辽太宗书只称孙,不称臣。导致辽的南伐。九年十二月,石重贵降,后晋灭亡。

  辽太宗下诏晋文武群官,一切如故,朝廷制度,并用汉礼。

  大同元年(947年)正月,太宗入汴,改服中原皇帝衣冠,用中原朝仪接见晋百官,改国号为大辽,升镇州为中京。降石重贵为负义侯,迁兴中府安置。以赵延寿为大丞相兼政事令、枢密使、中京留守,晋官张砺为平章事,李崧为枢密使,冯道为太傅,和凝为翰林学士,赵莹为太子太保,刘昫守太保,冯玉为太子少保。同时下诏给各藩镇,令其奉表称臣或入朝。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乘机观变,做建国称帝的准备。

  当时,契丹骑兵在晋境,以牧马为名,四出分番剽掠,称为“打草谷”,百姓倍受扰攘,以致“丁壮毙死于锋刃,老弱委于沟壑,自东、西两畿(大梁和洛阳属县)及郑、滑、曹、濮数百里间,财富殆尽”②。

  太宗又以契丹军平晋有功,宜加赏赐为名,责令三司使刘昫营办钱帛。后晋府库空竭,只好括借于都城市民,自将相以下皆不免。又分遣使者数十人至诸州县括借,逼迫严急,民不堪命。于是各地聚众反抗,杀契丹官兵,攻占州县,给契丹人的统治造成极大困难和威胁,辽太宗感慨万端,他说:“我不知中国之人难治如此”①。深入中原的实践使他亲眼看到了中原地区的富庶,文物制度的完备,中原皇帝的威仪,也使他体验到治理中原的不易,他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统治这新占领的地区了。

  二月,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各地节度使又多杀契丹监军、使者和所任各官,附刘知远。中原州县秩序混乱,契丹不能进行有效控制。

  三月,太宗召集百官,以天时向热,难以久留,欲回省太后为名,离汴北归,所任各节度使遂相继叛去。他在总结这次军事征伐的教训时说:“朕此行有三失:纵兵掠刍粟,一也;括民私财,二也;不遽遣节度使还镇,三也。”在向皇弟李胡介绍军情时,又指出:“河东尚未归命,西路酋帅亦相党附,夙夜以思,制之之术,惟推心庶僚、和协军情、抚绥百姓三者而已”②。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三年,太宗在后晋故都汴梁驻跸近三个月,对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和民情、军情有了初步了解和切身体会,对如何治理中原也有了初步设想。

  四月,在回军途中,太宗病死栾城,东丹王长子耶律阮受军中诸将拥戴,即位于中京镇州,为世宗,改大同元年为天禄元年。

  世宗天禄元年八月,置北院枢密使,以总宿卫事、孟父房耶律安搏为之;九月,以叔祖安端主东丹国,安端子察哥(又作沤僧、沤里僧)为泰宁王,寅底石子刘哥为惕隐,四方馆使、晋降官高勋为南院枢密使,任命了北、南面官系统的最高长官,天禄四年(950年),建政事省。五年,诏州、县录事参军、主簿,委政事省铨注。南面官中的枢密使、政事令的办事机构建立,职掌日益明确。北南面官制的体系初步确立。

   二 圣宗之治 天禄五年(951年)火神淀之乱,世宗被杀。太宗子耶律璟即位,是为穆宗。穆宗“荒耽于酒,畋猎无厌”,“赏罚无章,朝政不视”①。他统治期间,契丹贵族夺权活动频繁,社会秩序极不稳定。应历十九年(969年),近侍小哥杀穆宗于行宫,世宗子耶律贤即位,为景宗。景宗四岁遭火神淀之乱,留下终身疾患,常不视朝,刑赏政事,用兵征讨,多由皇后萧绰与蕃汉诸臣共议裁决。乾亨四年(982年)景宗死,子隆绪立,为圣宗。圣宗时年十二,主少国疑,宗室诸王心存觊觎,萧绰奉遗诏辅佐幼主,自保宁元年(969年)至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她执政达40年之久。这期间,她依靠契丹臣僚耶律斜轸、耶律休哥、耶律沙、萧幹、萧挞凛(又作萧闼览)、萧排押和汉臣韩德让、室昉、马得臣、邢抱朴、王继忠等,稳定了局势,巩固了圣宗的皇权,同时重视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完善统治机构与各项制度,推动了契丹社会的发展,辽朝国力大大增强。圣宗时期,辽朝的统治达到了鼎盛,辽政权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一)选拔人才,整顿吏治 辽景宗耶律贤、睿智皇后萧绰和圣宗耶律隆绪,承穆宗暴政之后,统治集团内部人心不稳,宋朝威胁南部边防。他们摒弃民族偏见,唯才是用,任人不疑,使蕃汉臣僚各尽其职,了无嫌隙,同心辅政。内安百姓,外抗强敌,为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兴盛繁荣创造了条件。

  他们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各部有才能的贵族、官员,而且重视任用汉官。景宗时,科举开始制度化,选拔和任用汉族士人。同时从俘虏、投降的宋人中搜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充实官僚队伍。

  辽朝的汉官,最初多为俘虏和出使被留的汉人及其子孙,如韩延徽、韩知古、赵思温、刘晟等。此后,由进士和降官、降将中也选拔了不少治国人才,如降将王继忠、进士张俭等。韩知古孙韩德让在国家治理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先后为上京、南京留守,南院枢密使,政事令,北府宰相领枢密使事,兼北院枢密使,拜大丞相。他与契丹官将共同参决国事,“孜孜奉国,知无不为”,对内减轻赋税,任贤去邪,杜绝请托,安定秩序;对外“结欢宋朝,岁时修睦”,因而能“帖服中外”,“无少间隙”。①他辅佐承天太后(即萧绰)、圣宗,尽心竭力,建立了不世之功,也得到了无与伦比的殊荣,封王、赐姓、出宫籍,隶季父房,置王府,赐铁券。死后葬于乾陵(辽景宗陵)侧,葬礼规模一如景宗皇后萧绰。

  契丹臣僚中如于越耶律休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西北路招讨使萧挞凛等,在安边治国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一代名臣。其中耶律休哥主持南面军务,“均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统和四年(986年),败北伐的宋将曹彬于歧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擒宋知雄州贺令图,使宋军不敢北向。又“以燕民疲弊,省赋役,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远近向化,边鄙以安”。①他们不但注意选任官员,而且重视对官吏的考核。圣宗时,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②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和阿顺迎合行为。朝廷赏罚严明,故圣宗朝有明干俭朴如张俭者,抚民善断如邢抱朴者,直言敢谏如马得臣者,有临民善治如耶律海里、耶律学古、萧排押、萧柳者,有镇抚边陲战功卓著如萧挞凛者。而太师柘母因迎合被罚,南院大王耶律勃古哲因虐民决以大杖;萧合卓蔽贤能,耶律阿没里好聚敛则为时议所鄙。故当时朝野风气较正。

  在整顿吏治的同时,承天太后和圣宗也重视审理狱讼,平反冤抑。保宁三年(971年),恢复被穆宗废弃的钟院,又置登闻鼓院,以达民冤。四年,诏中外官上封事,了解政事得失。太后与圣宗锐意求治,留心听断,多次亲决滞狱和分遣诸臣决诸道滞狱,使罪犯得以及时判决,冤枉得尽速开释。统和中,南京及易、平二州以狱空闻。开泰中,诸道狱皆空。这既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反映,也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圣宗时,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多次更定法令,摒除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旧制,增加维护封建秩序的内容。如奴婢犯罪由官府治罪,主人不得擅杀;族帐有罪,黥墨依诸部例;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同时还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统和元年(983年),敕“诸刑辟已结正决遣而有冤者,听诣台诉”;开泰八年(1019年),又“诏诸道,事无巨细,已断者,每三月一次条奏”;统和十二年(994年),大理寺置少卿及正;十六年“罢民输官俸,给自内帑”;开泰三年(1014年)增枢密使以下月俸;南京、奉圣、平、尉、云、应等州置转运使;太平元年(1021年),立长子宗真为太子,确立长子继承制;十年,诏来岁行贡举法等。通过上述措施加强了皇权,逐步确立和巩固封建秩序。各项制度最终确立,法令也日益完善。①这期间,辽朝统治者还不断提倡儒家思想,并力图以它作为辽朝的统治思想,尽量以诏旨的方式确立和倡导忠、孝、礼、义等封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如民间有父母在,别籍异居者,听邻里觉察,坐之。有孝于父母,三世同居者,旌其门闾,免其租赋数年;禁命妇再嫁;中京建太祖庙,制度、祭器皆从古制;禁皇族与卑小族帐通婚;分别嫡庶,庶子以母论贵贱等。在削弱契丹旧制的同时,封建尊卑、等级制度逐渐形成。

   (二)调整阶级关系,减轻赋役,发展生产 调整部落组织,解放奴婢自太祖编部后,辽朝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发展,社会面貌已大大改观。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圣宗再次调整部落组织。这次编部,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以户口蕃息,需建部进行治理。太祖时,为备御奚人,曾从契丹八部中各抽调20户置20详稳,侦候于落马河、速鲁河(老哈河支流)侧。经数十年,户口蕃息,圣宗遂置特里特勉部,设节度使治理,隶于南府,戍守倒塌岭(阴山山脉北,燕山山脉西北,大兴安岭南段西南),这是辽朝社会稳定、人口增长的结果。

  二是以横帐大族奴婢和宫分户置部。太祖伐奚,以所俘奚人为著帐子弟,编为撒里葛、窈爪、耨盌爪三营,籍隶宫分,设夷离堇管理。圣宗以三营置三部,脱离宫分,设节度使治理,隶于南府。三部各有游牧地,备畋猎之役。类似情况还有讹仆括部。

  辽初,从诸宫和横帐大族抽调奴隶编成稍瓦石烈与易术石烈,为皇室捕捉鹰鹘和冶铁。圣宗时两石烈人口增加,遂各自置部,设节度使管理,隶东京都部署司。

  通过以宫分人和奴隶设置新部,解放了大批奴隶,调整了阶级关系,宫分人和奴隶编为新部,摆脱了被奴役的处境,成为与诸部属民一样的国家编户。这是一大进步,使辽朝的奴隶占有制进一步削弱,封建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进一步增强。它使契丹社会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而最终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

  三是以新附诸部族民户置部。对于俘虏或新附的室韦、女真、达鲁虢、乌古、敌烈、唐古、回鹘、鼻骨德、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等诸部族人户,圣宗朝不再配隶诸宫和诸部,而是将他们分别编组为部,设节度使管理,与原来各部一样分隶北、南二府或沿边军事机构,为辽朝戍守边境。不改变他们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强制他们迁入内地。根据各部的发展水平,采用相应的方式管理,使诸部各得其所。

  圣宗以编部的方式解放大批奴隶的同时也不断下令解放俘奴和债务奴隶,并采取措施不再使新俘汉民沦为奴隶。

  统和七年(989年),诏南征所俘有亲属分隶诸帐者,给官钱赎之,使相从。十三年,诏诸道民户应历(951—969年)以来胁从为部曲者,仍籍州县。二十九年,诏诸道水灾饥民质男女者自来年正月起,日计佣值10文,价折佣尽,遣还其家。同时禁止主人擅杀奴婢。开泰六年(1017年),公主赛哥擅杀无罪婢,被降为县主,驸马萧图玉以不能齐家,削平章事官。在法律上,也为奴隶的生存权利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承天太后和辽圣宗留心民情,注意减轻人民负担,赈济灾贫,采取了一些安定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的措施。

  为备水旱等灾,统和年间,下令诸道设置义仓,丰年纳粟储积,以备荒年赈济贫乏。圣宗朝屡见赈济灾贫的记载,故此时,虽不断有水、旱、蝗灾,又遭到宋军的攻击,社会秩序却依然维持稳定。

  统和元年(983年),东京、平州发生旱灾、蝗灾,国家发仓赈济;南京秋雨伤稼,停收关税以通山西籴粟。七年,以国有牲畜赐边部贫民。八年,因岁旱,诸部艰食,赈之。十五年,发义仓粟赈南京诸县民。二十五年,赈饶州饥民,等等。

  在赈灾和救济贫民的同时,辽统治者更重视减轻人民负担,制定和推行保护农田、奖励垦荒等发展生产的措施。

  圣宗时期,不但重视牧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统和八年(990年)检括民田,对农区进行整顿,完善制度法令。十二年定均税法,恢复封建秩序。但这次括田、定税执行中出现了偏差,括田过严,定税过高,于是九年下令停止括田,十三年又下诏减轻括田租赋,十四年再蠲三京税赋。

  承天太后和辽圣宗还多次遣使诸道劝农,视禾稼;禁止诸军官非时畋猎妨农,行军中禁止士卒出营劫掠,禁部从伐民桑梓,禁刍牧伤禾稼,改变了契丹军队打草谷的旧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保护农田。同时根据情况,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

  统和三年(985年),枢密院反映契丹诸部役户多困乏,请以富户替代。圣宗亲自查阅诸部户籍,因涅剌、乌隗二部户少役重,酌情予以减免。四年,因对宋战争,州县民逃亡,禾稼不能按时收获,采纳韩德让建议募民收割,以其一半给收割者。政事令室昉反映,山西诸州因军兴,民力凋敝,田谷多遭践踏伤害,遂免当年租赋。六年,霜旱民饥,诏三司,旧以税钱折粟,估价不实,令增价以利民。十年,免云州租赋,安辑朔州流民,免其徭役三年。十二年,免行在五十里内租,蠲宜州(今辽宁义县)赋调。免南京遭水灾民户的租赋,免诸部岁输羊和关征。十四年,蠲三京及诸州税赋。审定南京道新定税法。同时罢兴不急之役,减少诸部岁贡,调整贡物种类以减轻部民负担。

  圣宗采取徙民耕种和募民垦荒的方式,发展农业生产,成效显著。

  统和七年(989年),徙宋朝鸡壁砦降民200户于檀、顺、蓟三州,择沃壤耕种,官给耕牛、种子;诏燕乐、密云二县(属檀州)荒地,许民耕种,免赋税10年。十三年,许昌平、怀柔等县民请业荒地。十五年,令诸道劝民种树,诏品部旷地令民耕种;募民耕滦州(今河北滦县)荒地,免租赋10年。开泰元年(1012年)又诏:“百姓徭役烦重,则多给工价;年谷不登,发仓以贷;田园芜废者,则给牛、种以助之”。①以上措施,安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生产发展。太平五年,圣宗车驾至燕,人民以年谷丰熟,争献土物。于是圣宗礼高年,惠鳏寡,微服出行观士庶嬉游,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这期间,对西北境的开发更是成绩卓著,为控制西北各游牧部族,辽圣宗时增加了西北路招讨司的兵力,并在胪朐河、镇州开展屯田,解决驻军的供给。

   (三)开疆拓土,加强对西北、东北边区的控制 随着国势的增强,辽朝对周边各国家、政权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圣宗统和七年(989年),封党项贵族李继迁为夏国王,确立了同夏的宗藩关系。为了对宋战争的需要,拆散宋与高丽可能结成的联盟,解除后顾之忧,迫使高丽臣服,自统和十年(992年)至开泰八年(1019年),辽朝三次出兵攻打高丽,终于迫使高丽臣服。统和二十二年底,与宋签定“澶渊之盟”,开创了辽宋和好局面。二十五年,于奚王牙帐地建中京城。

  在调整与周边各国家、政权关系的同时,辽朝也将势力伸向周边各民族、部族,将他们变成辽朝的属部。

  辽太宗时,渤海人南迁,辽对东境的控制中心南移至东京辽阳一带。对以忽汗城为中心的渤海故地控制放松,原役属于渤海的女真各部得以乘机发展,自鸭绿江两岸、长白山周围至混同江(北流松花江、东流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之间的广大地区为女真各部活动范围。居于鸭绿江和长白山一带的女真人与辽接壤,曾向辽朝贡和朝觐,被称为鸭绿江女真和长白山女真。景宗朝,鸭绿江女真不断侵扰辽东京道的贵德州(今辽宁抚顺市北)东境和归州(今辽宁复县北)五寨。圣宗初年,为对高丽用兵和消除女真边患,开始了对女真人的征讨。统和元年(983年),辽圣宗亲自检阅东京留守兵马,以宣徽使耶律蒲宁(又作蒲领,即耶律阿没里)为东路行军都统,驸马都尉、林牙萧恒德(又作肯德、勤德)为都监,东讨女真。三年(985年)又诏诸路缮甲兵准备东征。遣使阅东京诸军兵器和东征道路。遣枢密使耶律斜轸、林牙萧恒德、宿直官萧挞凛等讨女真,为东征扫清道路。这次征伐的主要对象是鸭绿江各部。在辽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女真人或被俘,或归降。归降者被安置在辽阳南,编入辽朝户籍,成为曷苏馆女真的组成部分。

  辽朝东北境,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同江县沿江一带有乌惹部,距辽边城黄龙府不远,却一直没有臣服。统和十三年(995年),圣宗遣将征讨乌惹,十四年,乌惹首领乌昭庆请求内附,乌惹也成为辽朝的属国。

  鸭绿江女真和乌惹城降附后,长白山女真三十部、回跋、蒲鲁毛朵、五国等部也相继归附,成为辽朝东北属国和属部。辽分设大王、节度使和详稳治理,从而加强了对东北边境的控制。

  辽朝北部海勒水(今海拉尔河)、栲栳泊(今呼伦湖)周围地区居住着乌古部族。乌古,《辽史》又作“乌古里”、“于骨里”、“于厥”、“于厥里”、“于厥律”,为室韦系统部族之一。乌古之西为敌烈,《辽史》又写作“敌烈德”、“敌烈得”、“迪烈得”、“迭烈德”,分为八部,与乌古关系密切。乌古、敌烈是辽北境大部,并常常联合反抗辽朝的统治。

  太祖初年,曾多次征伐乌古。仅神册四年(919年)一次,就俘虏1.4万人。他将所俘人口编部,使之成为契丹人的组成部分。太祖二十部中的乌古涅剌和图鲁(图卢)二部就是以乌古俘户编组的。留居原地的乌古人则成为辽的属部,即所谓“辽国外十部”之一。辽朝派遣详稳、都监驻守其境,镇抚和监临其部众。太宗初年和穆宗晚年,乌古部曾两次起兵抗辽,皆被镇压。

  辽圣宗统和初年,乌古承叛降之后,部族贫困,辽廷曾予以赈济。为加强对边部的控制,统和初年开始向乌古派遣由朝廷任命的节度使。同时征调乌古部兵镇守西北边境,由契丹将领统率,防遏阻卜诸部。

  圣宗朝乌古、敌烈曾展开抗辽斗争,遭到镇压。辽朝以所俘二部人户置部,成为圣宗三十四部的组成部分。如迭鲁敌烈部、北敌烈部、乌隗乌古部和斡突碗乌古部就是由乌古、敌烈俘户组成的。他们分别隶属北、南二府,驻守在辽的西南和北部边境。同时在乌古、敌烈各部所在地置乌古敌烈统军司以控制二部。

  阻卜,《辽史》又写作“术不姑”、“述不姑”、“直不姑”、“直不古”,是契丹人对室韦系统蒙古语族各游牧部族的泛称。有若干互不统属的部落,分别游牧在辽的西界和西北界。南自阴山,北至胪朐河,西达流沙(阿尔泰山以南,新疆西北部沙漠),东接黑车子室韦的广大草原地区,都是阻卜人活动的区域。辽朝依游牧区域的方位,将他们分为北阻卜、西阻卜和阻卜(东境阻卜各部)。由于他们的游牧地接近契丹内地,辽太祖在征服黑车子室韦后,就开始对阻卜用兵,迫使临近契丹的阻卜部落降服,早期降服者当为东阻卜。辽太祖晚年,曾大举北伐西征,兵锋所及,北达古单于国(汉单于庭,今蒙古共和国乌兰巴托一带),西至浮图城。阻卜诸部均在征伐范围之内。景宗保宁三年(971年),先后任命耶律贤适、耶律速撒为西北路招讨使。至统和初,速撒“赏顺讨逆,威信大振。在边二十年”①。一些部落成为辽朝的属部,并与辽进行互市贸易。

  统和十二年(994年),以皇太后姊、齐王罨撒葛妃胡辇领乌古部兵和永兴宫分(辽太宗斡鲁朵)军驻守西北境,以萧挞凛督其军事。挞凛征讨招怀,拓土既远,降附亦众,尚未归附的阻卜诸部相继内附入贡。二十一年,太妃与萧挞凛奏建边防三城。二十二年,修复了古可敦城,置建安军;营建了防、维二边防城,开境数千里。辽选诸部族2万骑为屯军,移渤海、女真、汉人700余户分驻三城。以镇州为西北路招讨司驻地,防、维建刺史州,三城成为辽朝西北军事重镇。辽对西北地区各部的统治大大巩固了。

  自公元840年黠戛斯灭回鹘汗国后,回鹘分裂,西迁。辽初在征伐战争中俘虏了一些回鹘人,并编组成部,成为契丹部族,圣宗三十四部中的薛特部就是由回鹘人组成的。留居原地没有西迁的回鹘人归降辽朝,成为辽国的附庸,辽国外十部中有回鹘部,他们对辽国岁有常贡。西迁的回鹘则分为甘州回鹘、高昌回鹘(又称西州回鹘、和州回鹘、师子国)和喀喇汗国(《宋史》称黑韩王朝,《辽史》称阿萨兰回鹘)。甘州回鹘可汗为夜落纥(药罗葛)氏,牙帐在甘州(今甘肃张掖),占有肃(今甘肃酒泉)、凉(今甘肃武威)、秦(今甘肃天水)等州,隔贺兰山与西夏为邻。高昌回鹘首府在喀喇和卓(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北庭为其贵族避暑地,第二首府。喀喇汗国首府在八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部政治中心在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其东北疆界在今新疆的西北部伊犁河、诺敏河流域,与辽的上京道西界相接。高昌、甘州回鹘的北境也都临辽上京道西界。

  辽初西征,获甘州回鹘都督毕离遏,遣使致书于乌母主可汗(英义可汗仁美)。书称:“汝思故国耶,朕即为汝复之;汝不能返耶,朕则有之。在朕,犹在尔也”①。回鹘因定居已数世,军民安土重迁,不能复返,但开始与辽通使、入贡。

  高昌回鹘为辽朝属国,辽在高昌派有都监。

  喀喇汗国同辽也建立了朝贡通使关系。

  圣宗统和年间,在经略西北,绥服阻卜诸部之后,加强了同回鹘诸部的联系,各部至辽入贡史不绝书。辽将回鹘列入属国,并分别设置甘州回鹘大王府、高昌国大王府和阿萨兰回鹘大王府等属国官机构。

  甘州、高昌回鹘同时附属于辽和北宋,11世纪初,甘州回鹘屡遭西夏攻击,常遣使入朝北宋,请求共讨西夏。西夏则与辽合兵,先后于统和二十六年(1008年)、二十八年和太平六年(1026年)三次合兵袭击甘州回鹘,辽数败于回鹘,并导致乌古、敌烈、阻卜各部的反抗。太平八年甘州回鹘政权为党项李元昊所灭。甘、凉、瓜、沙诸州相继为党项所有。

  开泰二年(1013年),辽枢密使耶律化哥征剿叛辽阻卜,阻卜溃逃过翼只水(额尔齐斯河),入喀喇汗国界。化哥深入,误掠喀喇汗国。从此喀喇汗国诸部断绝了与辽的联系。化哥被谴,出为大同军节度使。至兴宗、道宗朝,与喀喇汗国又逐渐恢复了联系。

  

  ①《辽史·营卫志》载:“涅里相阻午可汗,分三耶律为七,二审密为五,并前八部为二十部。”“其分部皆未详;可知者曰迭刺,曰乙室,曰品,曰楮特,曰乌隗,曰突吕不,曰捏刺,曰突举。”“大贺、遥辇析为六,而世里合为一。”对于这段记载,我认为“并前八部为二十部”,即阻午可汗时组编的八部继续保留,又由三耶律(大贺、遥辇、耶律)、二审密扩建十二部。因《辽史》将遥辇前、后期的部落组织与太祖二十部混为一谈,即将新编各部纳入太祖二十部中,所谓“阻午可汗二十部”——实即遥辇后期二十部——当然就“不可知”了。“大贺、遥辇析为六”即令大贺、遥辇家族中的实力人物或有功者六人各掌一部。“世里合为一”则是将耶律家族成员所统的人户合为一部,自然人多势众,“兹所以迭刺部终遥辇之世,强不可制云。”参见拙文《契丹大贺氏遥辇氏联盟的部落组织——辽史·营卫志>考辩》(载《庆祝王锺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唯本人对该文所述又有修订和补充。

  ①《辽史·耶律曷鲁传》。

  ②《辽史·耶律辖底传》。

  ③《辽史·百官志·北面诸帐官》。

  ①参见《辽史·太祖记》;金殿士《试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经略辽东》,《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1期。

  ②《新五代史·四裔附录》。

  ③《新五代史·四裔附录》。

  ①《辽史·耶律羽之传》。

  ①《辽史·百官志·南面》。

  ①《新五代史·契丹》。

  ②《资治通鉴》卷286,《后汉纪一》。

  ①《资治通鉴》卷286,《后汉纪一》。

  ②《辽史·太宗纪》。

  ①《辽史·穆宗纪》。

  ① [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18,《耶律隆运传》。

  ①《辽史·耶律休哥传》。

  ②关于辽朝官吏考核制度详情,文献记载缺如。《辽史·圣宗纪》载:统和元年,“下诏谕三京左右相、左右平章事、副留守判官、诸道节度使判官、诸军事判官、录事参军等,当执公方,毋得阿顺。诸县令佐如遇州官及朝使非理征求,毋或畏徇。恒加采听,以为殿最。”统和十二年六月,“诏州县长吏有才能无过者,减一资考任之”。知圣宗时,辽朝已制定了官员考课办法。

  ①参见《辽史·圣宗纪》。

  ①《辽史·食货志上》。

  ①《辽史·耶律速撒传》。

  ①《辽史·天祚皇帝纪》。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