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历史专题->简明西夏史-> 第四节辽夏战争

简明西夏史 作者:李蔚著


  第四节辽夏战争 一、战争的起因西夏同辽的战争是辽夏矛盾长期发展恶化的必然结果。元昊时期辽夏矛盾发展和激化,大体上由下列四种因素所造成。

  第一,元昊同兴平公主不睦,引起辽的不满。早在元昊被立为太子之时,其父李德明为了加快称帝的步伐,孤立宋朝,获得辽的支持,继续同辽结盟,主动为元昊向辽圣宗提出求婚,辽圣宗欣然许诺。但不久,辽圣宗去世,联姻之事暂时被搁置起来。公元1031年(辽景福元年,宋天圣九年)十二月,辽兴宗耶律宗真即位,随即将其姐姐兴平公主嫁给元昊。元昊也因此被封为驸马都尉,晋爵为夏国公、西夏王。

  但元昊与兴平公主婚后很不和睦。公主生病,元昊不去看望,也不向兴宗报告。兴平公主因忧伤过度,闷闷不乐而死。当辽兴宗得知姐姐因元昊冷落忧愤而死后,十分恼怒,立即派北院承旨耶律庶带了诏书责问元昊,对元昊极为不满。

  第二,在夏宋战争中,元昊因惧怕辽兴宗因兴平公主之事,背夏联宋,“南北合兵”夹击西夏,尽量讨好辽国。如将截获宋押送冬装俘虏与冬装献给辽国,以便继续维持辽夏结盟的关系。同时,元昊根据盟约互相支持的精神,主动请求兴宗发兵攻宋,以便配合他的军事行动。但此时的辽兴宗已与元昊貌合神离。他表面上答应出兵,实际上只集兵幽州,不再前进,元昊对此极为不满。

  第三,在同西夏毗邻的辽境内居住着许多党项部落。这些部落,随着西夏国力的强盛,有的举族附夏,从而使辽夏边界的民族问题日益复杂起来,成为辽夏关系中不稳定的因素。公元1043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六年,辽重熙十二年)八月,辽境内夹山一带的党项部落岱尔族起兵反抗,辽屡次派兵镇压,不能平定,于是请求元昊出兵协同会剿,结果镇压了这次反抗。但辽兴宗却独吞了全部掳获之物,从而加深了元昊对他的怨恨,并伺机报复。此后,元昊不断出兵深入辽境,劫掠财物,同时引诱辽境内夹山南部地区的党项部落叛附夏国。当辽兴宗得知辽节度使党项人屈烈等叛附夏国的消息后,立即派遣使者要求元昊归还,被元昊拒绝,从而使辽夏关系进一步恶化。

  第四,元昊对辽违背盟约,单独与宋和好,接受宋朝每年所增绢、银极为不满。正如曾经多次出使辽朝商办此事的富弼所指出:“契丹始与元昊相约,以困中国(宋朝),前年(指公元 1042年,庆历二年九月),契丹背约,与中国复和,元昊怒契丹坐受中国所益之币(指宋每年以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与辽),因此有隙,屡出怨辞”①。

  经济利益决定政治态度,元昊因辽违背盟约,独自得到宋朝的好处而迁怒于辽,则是很自然的事。

  第五,在辽夏关系出现裂痕并日益恶化的情况下,辽为了在经济上制裁元昊,下令禁止夏使在辽境“私市金铁”②,甚至禁止夏人到吐谷浑和党项人居住之地购买马匹。为了使其经济制裁行之有效,辽兴宗又下诏“禁约诸蕃,令沿边筑障砦防遏之”③。

  公元1044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辽重熙十三年)五月,辽境内的党项族再一次起兵叛乱。兴宗派辽南面招讨罗汉奴领军镇压,元昊出兵救援,杀死了辽招讨使萧普达等,兴宗大怒,下令调集诸道兵马讨伐夏国。双方剑拔弩张,一场你死我活的大决战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从上述辽夏主要矛盾的发展看,辽夏之战的实质,在于争夺对西北诸党项部落的统治权。正如宋臣欧阳修所指出:“(辽兴宗)与元昊争夹山小族,遂至交兵”①。

   二、战争的经过公元1044年十月,辽兴宗在做好讨伐夏国的一切准备之后,亲率骑兵10万,出金肃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以皇太弟天齐王重元为马步军大元帅,率领骑兵7000出南路,北院枢密使韩国王萧惠领骑兵6万出北路,东京留守赵王萧孝友率师为后应。辽三路大军渡过黄河,长驱直入西夏境400里,未遇夏军拦击。此时辽兴宗将其主力驻扎在得胜寺南壁,而元昊率领的左厢夏军则屯聚于贺兰山北。兴宗命殿前副检点萧迭里同先锋获卫经宿直古迭纵兵掩击。元昊率军迎战,辽军锋不可挡,夏军抵挡不住,大溃。

  元昊率军退守贺兰山中,因考虑到辽兵势盛,只可智取,不可力敌,决定暂行缓兵之计。派遣使者到辽军中向兴宗奉表谢罪请降。兴宗对此犹豫不决。韩国王萧惠从容进言道:“元昊忘奕世恩,萌奸计,车驾亲临,不尽归所掠,天诱其衷,使彼来迎,天与不图,后悔何及”②?

  辽兴宗同意萧惠的意见。命萧惠主动对元昊发起进攻,元昊率军迎敌,辽军不断增援,士气正盛。为了避其锋芒,元昊命令夏军向后撤退100里,每退30里便烧掉了那里的房屋和粮草,并一连退了3次。辽军所到之处,人无粮,马无草,无法再战。辽兴宗在此焦土政策的压力下被迫答应许和。但元昊却乘辽军人疲马饥之时,纵兵突击萧惠大营。萧惠率军应战,元昊败退,辽军乘胜追击。正当夏军处于危急之时,突然狂风大作,飞尘蔽日,天昏地暗,辽军大乱,元昊率军乘机掩袭,萧惠军败,自相践踏而死者不可胜计。元昊乘胜向驻扎在德胜寺南壁的辽军主力发起进攻,辽军大败,俘掳辽国大臣数十人,驸马萧胡覩被活捉,兴宗狼狈逃脱,其出征夏国随身携带的器服车骑成了元昊的战利品。

  元昊在反败为胜的情况下,遣使同辽讲和。为了表示讲和的诚意,对俘获的辽国驸马萧胡覩破例免其“劓鼻”①之刑。不久,在辽兴宗的请求下,“以胡覩来归”②,将他放回辽国。至于辽军战俘元昊将一部分用于交换被扣留的夏国使臣,另一部分献给宋朝,显示西夏对辽的胜利。但宋仁宗只接受元昊上表,拒绝接受所献辽俘。

  由于这次战争双方的决战地点在河曲(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境内),史称河曲之战。

   三、夏胜辽败的原因及其对辽的影响河曲之战最终以夏胜辽败而结束,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由于双方指挥上的差异所造成。

  元昊在敌强我弱,辽兵锋不可挡的形势下,先求和以示弱,接着以退为进,实行清野焦土之策以挫其锋,然后乘其人困马乏、军心涣散之机,全力出击,一战而胜。这种胸有成竹,随机应变,调动有方的指挥艺术,与辽兴宗的胸无成竹、优柔寡断,调度无方,一味只知硬打硬拼的打法,成了鲜明的对照。正如清人吴广成所指出:“曩霄此举,直以待宋者待契丹矣。是时辽主以十万众直逼贺兰,志吞平夏,而曩霄乞降以骄其师,退兵以示之弱,直待契丹士困马疲,成功一战,而乘其全胜之势,即作请和之举,使契丹不得不从。与前之款宋者若出一辙,岂非玩二国于股掌之上乎?然宋之许和,尚有契丹为先容,若契丹之和,直自与和耳。其不竞更出宋下矣。噫!”①这虽未对比出两者指挥上的差异,但指出元昊因势利导,指挥灵活的艺术却是很正确的。

  第二,与夏军训练有素,实践经验较丰,辽军缺乏临战经验有关。北宋大臣欧阳修指出:“臣谓北敌昨所以败于元昊者,亦其久不用兵骤战而逢劲敌尔”②。

  元昊所统帅的夏军,因经过对宋战争的锻炼和洗礼,不仅士气旺盛,而且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这对于久未参加战争锻炼缺乏临战经验的辽兵来说,当然是“劲敌”。加上辽方指挥不当,其被“劲敌”战败,似乎是很自然的事。

  这场战争对辽国来说,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影响。正如欧阳修所指出:“(辽)累战累败,亡失人马,国内疮痍,诛敛山前,汉人怨怒。往时北人杀汉人者罚,汉人杀北人者死。近闻反此二法,欲悦汉人,汉人未能收其心,而北人亦以怒矣。又闻今春女真、渤海之类,所在离叛攻劫,近才稍定”③。

  这说明,第一,由于对夏战争,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老百姓因诛敛无度对辽统治者极端不满,引起了汉人和北人的怨怒;第二,激化了民族矛盾。由于在辽夏战争中诛敛无度,不仅引起汉人的怨怒,而且还使在辽统治下的女真、渤海人,离心离德,“所在离叛攻劫”①。

  

  

  ①《长编》卷151,庆历四年八月甲午。

  ②《辽史》卷115,《西夏外纪》。

  ③《西夏书事》卷16。

  ①《长编》卷155,庆历五年闰五月癸丑。

  ②《辽史》卷93,《萧惠传》。

  ①《西夏书事》卷7。

  ②《辽史》卷115,《西夏外纪》。

  ①《西夏书事》卷17。

  ②《长编》卷156,庆历五年闰五月癸丑。

  ③《长编》卷156,庆历五年闰五月癸丑。

  ①《长编》卷156,庆历五年闰五月癸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