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举生涯

洪业:清朝开国史 作者:(美)魏斐德(Frederic E.Wakeman,Jr.)著


  科举生涯 陈子龙等几社成员之被吸引到复社中来,除了与张溥等复社领袖有共同的基本政治观点以外,还因为由此可获得更多的乡试、会试中举的机会。③关于诗文风格体裁的争论,毕竟不全是个人爱好问题。假如周钟、张溥等提倡的古文能成为考官喜爱的文体,擅长古文的复社成员在1630年的南京乡试中就会有更多的成功机会。④于是,复社的这届年会被安排在这个可爱的南方城市,且正值应试生员云集之时。⑤这些考生从南直隶各地一起涌入南京后,便开始体验一种矛盾的生活。一方面,乡试(每三年一次,阴历八月初九开考)之前的准备已经使人精疲力尽;赶考期间,又要在秦淮河北岸潮湿发霉、拥挤不堪的贡院中挨过两天三夜,这更是一种折磨了。①蒲松龄曾多次乡试落榜,后以尖刻笔触描述了入闱秀才之“七似”。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意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意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②另一方面,在南京应试期间,他们又过着独居生活,无论结婚与否,都离开了自己的家庭,享受着两次备考之间短暂的悠闲轻松的气氛。剧作家孔尚任抓住了考生生活这一自相矛盾的特点,在《桃花扇》陈贞惠的一段唱词中写道:贡院秦淮近,赛青衿,剩金零粉。③剧中描写的夜生活,有观剧、宴乐和郊游。在这些场合,松江或苏州学者常可遇到淮安或徐州等地的友人。陈子龙可能就是在这种场合,结识了著名徐州画家和诗人万寿祺。①万寿祺的曾祖父以行医为业,祖、父皆官至御史。当其父万崇德先后在云南、京城任职,后又奉命提督辽饷之时,这个早熟的孩子在家中受到几位私塾先生的良好教育。据说,他15岁(14周岁)便能诵20余万言,五年后,即1621年,入庠为诸生。不久,其父托疾去位,出为山东按察副使。其实,这是万崇德在魏忠贤日益专权的形势下,有意率家人离开朝廷。然而山东也不安全。1622年,山东西南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1623年,万寿祺避难江苏淮安,与密友黄家瑞共舍。②万寿祺遵从父命,拜著名学者、浙江王紫芝为师,精研经史,同时在诗、画方面亦名声日盛。③1628年,万寿祺以恩贡应廷试,遂为新即位的崇祯皇帝所知,又与张溥等少年名士会饮于天坛。在1630年南京乡试前,陈子龙对万寿祺之大名或许早有所闻,而这次乡试则可能为他们提供了直接见面的机会。④陈子龙及其复社同仁,在1630年的乡试中获得了巨大成 功。①松江生员只有彭宾和陈子龙中举。②但30名应试的复社成员全部中举了——因为魏忠贤同党已经失宠,考官偏向复社。其中名列榜首的是苏州暴动的领袖杨廷枢,其次是执意要拜张溥为师的太仓青年吴伟业,及张溥本人。③为庆贺胜利,吴伟业、杨廷枢、陈子龙,与同榜中举的万寿祺一起,于秦淮舟中设宴会饮。④应邀前往者还有张溥、沈寿民、黄宗羲、彭宾,和其他一些乐于同这群才华横溢、充满自信、前途无量的举人们交往的文人学士。未来似乎真的要属于他们了。⑤第二年,即1631年,北京举行会试,举人们纷纷北上。⑥张溥借此机会,又一路为复社招兵买马。朝中大臣们开始窃窃私语:一场“小东林”运动正在形成。⑦会试发榜,中进士者共347人,其中 62人——近1/5——为复社成员。①张溥的弟子吴伟业,在会试中名列榜首,其后又在周延儒任主考之殿试中获第二名。②复社的成功过于触目了,以至一些本应中举的复社举人,例如陈子龙,竟因周延儒害怕其政敌告诘他偏袒复社,而名落孙山。③眼下,吴伟业公开将其中举归功于张溥,而复社又即将看到其成员入翰林供职。④这样,复社经过两年努力,将要在翰林院占据重要位置,由此便可对大臣进行评议。此事之后果不难预见。崇祯皇帝一旦充分认识了这场政治运动的含义,就会更加坚信自己对党争的疑虑完全正确。在前朝,品评人物是东林党人干预朝政的主要武器。如今,“小东林”显然也想采取同样策略。因此,在崇祯皇 帝看来,最重要的莫过于保住对内阁大臣任免权的控制。①崇祯皇帝自入承大统始,便十分注意大学士的任用。②登基后,他又创造了会推之法,规定凡阁臣因革职或致仕出缺,皆由廷臣推举其候选之人。当时,他最宠幸的大臣是温体仁和周延儒。③然而,令他吃惊的是,在朝臣奏上的候选人名单中,竟无周延儒,列于首位的却是钱谦益。这显然是多数大臣协商的结果。④钱谦益(1582—1664)是当时最有才气的文学批评家和最杰出的诗人之一。⑤他出身于常熟的一个儒学世家,17岁时通过童试,1606年乡试中举,名列第三,1610年又通过了会试。但他未及就任翰林院编修,便回故里为父守丧去了。由于他性好奢华,又长于鉴赏,此后10年间,长江下游一批最有才气的青年诗人和画家,便逐渐聚拢到他的周围。此外,他同南京许多知名画家也颇有交往;还作为诗人参加了对16世纪的“七子”的抨击。⑥1620年,钱谦益终于回朝作官,授浙江学政。但第二年,一起在其他情况下可能只被看作恶作剧的事件,使他陷入了窘境。一名举子在其试卷中对每段文字的末尾做了巧妙处理,使之从上下文看来全无恶意,但若将各段末尾一字连读,便是一首骂人的打油诗。其内容涉及主管科举的礼部,并间接涉及到批准科举制度的皇上,因而犯下了不敬之罪。此诗被识破后,该考生试图贿赂考官,遮掩过去,但他们还是向钱谦益报告了这一诽谤朝廷的事件。钱谦益便立即转奏礼部。由于钱谦益在这一事件中全无过错,因而只受到轻微处罚,并于不久后被调去编修实录。①1625年,钱谦益执掌起居注和国子监时,魏忠贤集团开始对同情东林党或与之有交往的士人进行大清洗。钱谦益因被劾参加了东林党运动而辞职。及至1628年东林党人恢复权力之时,钱谦益的文学背景、曾供职翰林院的资历、与江南社会的联系以及同以往的党争几乎全无干系等条件,使他成了内阁首辅的颇为理想的人选。因此,当1628年底首辅刘鸿训被革职后,钱谦益——此时已被召回朝任礼部侍郎兼国子监祭酒——便被东林党人推举出来,以同温体仁和周延儒竞争。②温体仁立即寻找借口,以否定钱谦益的候选资格。他上疏崇祯皇帝,攻讦钱谦益1621年为考官时曾接受贿赂,并强调入选阁臣者应绝对清白。然而更大的威胁,还是温体仁对钱谦益参与党争的指控。③温体仁指出,钱谦益1621年的表现,是一种常见的不负责 任的投机行为,其中包括以结党营私来谋取首辅之职。①三天后,崇祯皇帝召集群臣至文华殿议事。其议题事先未向任何人透露。皇上令钱谦益与温体仁当堂对质,群臣大惊。钱谦益在辩难中态度强硬,因为他已设法让崇祯皇帝对温体仁的党派活动产生了怀疑。但是,当群臣——包括一位吏科给事中——纷纷斥责温体仁为诬陷贤臣之小人,而为钱谦益辩护之时,崇祯皇帝却从中看到了钱谦益结党的证据。换言之,正是朝臣普遍支持钱谦益这一事实,使崇祯帝感到温体仁对钱谦益结党营私的指控显然更为可信。于是,他突然转向钱谦益,厉声斥责他煽动党争,令锦衣卫当场将其拿下,投入大狱。②和冯铨一样,钱谦益也被判处徒刑,赎为民,当月获释,返回江南。③此事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崇祯皇帝独断专行的突出事例,而对温体仁来说,这却是一大胜利。他终于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五年后又荣升内阁首辅。④ ③ 虽然所有现存的成员名册上都有陈子龙的大名,但他自己从未提到过曾出席1629年的复社年会。不过他确实在南京参加了1630年的年会。艾维四:《陈子龙》,第49页,及其《复社》,第338页。 ④ 于是,功名利禄促使成千上万的生员要求拜复社领袖为师。“是时,复社声名达于穷乡,争趋张溥、周钟之门”。《张履祥传》,引自潘光旦:《嘉兴的望族》,第97页。 ⑤ 利玛窦在1615年首次刊行的日记中写道:“在中国人看来,南京比世上所有城市都更美丽、更宏伟,几乎没有任何城市能在这方面胜过南京,或与之相当。那里确实有许多宫殿、庙宇、城楼、桥梁,并且决不亚于欧洲的尖似建筑。在某些方面,它还胜过我们欧洲的城市。当地气候温暖,土地肥沃。人们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各阶层的人们聚居一起,熙熙攘攘,有平民百姓,也有达官贵人。”利玛窦:《16世纪的中国》,第268—269页。 ① 有关贡院的描述,见宫崎市定:《科举——中华帝国的考试地狱》,第41页。 ② 宫崎市定:《科举》,第57—58页。 ③ 孔尚任:《桃花扇》,第63页。南京城内秦淮河畔这块专供人们寻欢作乐的去处,一到夜晚便生气盎然,雕梁画栋,丝障珠帘,花灯游艇,星星点点,人们饮酒狂欢,通宵达旦。彼得森:《苦果》,第26页;莫特:《南京的变化》,第151页。 ① 1630年赶考时,陈子龙寄住在南京的一座寺庙之中。关于这段生活,见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年谱》上,第12页。 ② 1622—1624年间,白莲教也曾试图在江南的太湖一带煽动起义。滨岛敦俊:《明代江南的农村社会》,第14页。 ③ 在此期间,万寿祺还成了家,1625年便得了一个女儿。 ④ 罗振玉《万年少先生年谱》对这段历史作了精彩叙述。万寿祺(字年少)在其《隰西草堂集》中(第三卷第27—30页)留下一部未完成的自传。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8O0—801页有一篇万寿祺的小传;米歇尔·彼拉佐利等《万寿祺之画卷》也对万寿祺的一生做了很好的概括性研究。不过,万寿祺在徐州地方志(刘痒《徐州府志》)中无传,在其原籍南昌的地方志(魏元旷《南昌县志》)中也无传。 ① 艾维四:《复社》,第341页。 ② 宋如林:《松江府志》,第976页(第四十五卷)。 ③ 温睿临:《南疆绎史》,第230页;吴伟业:《吴诗集览》,第17页;邓尔麟:《达官贵人》,第102页,及其《嘉定忠臣》,第34页;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第二卷,第15页。南京乡试的主考官是姜曰广。他曾作为东林党人被魏忠贤革职。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143页。 ④ “这里的人们比我们西方人更喜欢乘船旅行,他们的船也比我们的更华丽、更宽敞。例如,一个地方官的游艇常常大得足以容纳全家人口,并能生活得像在家里一样自由自在。这些船都是官家修造的,配有厨房、卧室、起居室,并且装饰的富丽堂皇,看上去更像一个富翁的宅第,而不像一只船。有时,他们在自己的游艇中摆上豪华的宴席,在湖泊或江河中尽情巡游。这些游艇通常都用各种颜色的极为光亮的油漆(葡萄牙人称为Ciara)作最后的加工。这种装饰所带来的视觉快感,就如同各种香气混在一起所带来的嗅觉感受一样。”利玛窦:《16世纪的中国》,第80页。 ⑤ 彼拉佐利等:《万寿祺之画卷》,第155页;罗振王:《万年少先生年谱》,第4页;万寿祺:《隰西草堂集》第一卷,第5页;第三卷,第28页。 ⑥ 明朝末年,赴北京参加会试和殿试的费用,包括送礼,平均大约需要银600两。宫崎市定:《科举》,第118页;詹姆斯·彼得·吉斯:《明代的北京》,第198页。 ⑦ “张公为诸生,以天下为己任,追念东林先贤,慨然欲复之。”侯方域:《回忆堂诗集》第五卷,第7页。“小东林”一词所反映的不只是复社的规模,也包括复社成员的社会地位。东林党人都是朝中高官和名士,复社成员则多是地位较低的乡绅、秀才和生员。宫崎市定:《张溥及其时代》,第334页。 ① 邓尔麟:《科举政治》。 ② 陆世仪:《复社纪略》,第65—67页;马导源:《吴梅村年谱》,第22页;吴伟业:《吴诗集览》,第17页;艾维四:《复社》,第341页;邓尔麟:《科举政治》。宋太祖(960—976年在位)创设殿试之制,原是为了对定期举行的会试进行检查,防止考官与考生之间形成师徒关系。但到明朝末年,这种制度也成了排斥异己、拔擢亲党的一条途径。当时的考生一般都是先写出考卷中纯属套语的前14行——这是可以事先准备的——然后便表明自己渴望得到考官的宠爱和庇护。考官能很容易地记住那份答卷属于哪个考生,从而在评卷时有意给他较高的评价。宫崎市定:《科举》,第74—75、93—94页。 ③ 因为周延儒是吴伟业父亲的好友,周延儒的政敌便上疏皇上劾其作弊。周延儒将吴伟业的试卷送皇上御览,从而驳回了这项弹劾。但此事仍使其他考生受到了损害。例如,陈子龙就没能及第。当时周延儒上疏皇上,要求令所有考官对未及第的考卷进行复审,以防漏选人才。陈子龙的试卷得到倪元璐等考官的高度评价。但周延儒害怕其政敌抓住更多口实,终于将陈子龙拉了下来。艾维四:《陈子龙》,第52—55页。应当注意的是,在1631年周延儒任殿试主考官时,349名进士中至少有62人是复社成员,约占总数的18%。而1634年温体仁任主考官时,302名进士中只有22人是复社成员,占总数的7%。同上书,第71页。 ④ 谢国桢:《党社运动》,第164页。翰林院为会试及六个重要省份的乡试派任主考官。负责监督考官的礼部尚书和侍郎都是由翰林院出身。两吏部尚书中必须有一位出自翰林院庶吉士;所有品官的升迁,皆须经该吏部尚书和也是由庶吉士出身的都察院都御史共同推荐。邓尔麟:《达官贵人》,第22—25页,及其《嘉定忠臣》,第18—23页。 ① 关于东林党利用清议的问题,见魏斐德:《自主的代价》,第50—55页。 ② 崇祯登基后,曾以抽签法决定大学士的人选。先责令吏部推荐,将被荐人名放入一只银瓶,然后当众用筷子将其夹出。有三名大学士就是这样被选出的。但这只是权宜之计。马米兹:《魏忠贤》,第283—284页。 ③ 周延儒成为崇祯帝的宠臣是在1628年。当时,锦州的明军因朝廷拖欠军饷而发生兵变。袁崇焕上疏催饷,朝臣以国库空虚,多主张发内廷大库储银充饷。周延儒时为礼部侍郎。他看出此事必令皇上不快,遂极力反对,从而赢得了皇上的宠信。《明代人名辞典》,第277页;李清:《三垣笔记》上,第22页。 ④ 谢国桢:《党社运动》,第74—75页。 ⑤ 后世评论家称钱谦益、吴伟业、王世贞和未彝尊为17世纪诗坛四杰。吉川幸次郎:《不问国事》,第3—4页。关于钱谦益的文学成就,见罗炳锦:《清代学术论集》,第252—254页。 ⑥ 钱谦益将诗歌视为人类“性灵”的自由抒发。他赞赏祝颢、李应桢等16世纪的“风流”诗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陶冶性灵,流连景物,各言其所欲言者而已”。林恩:《正统与启蒙》,第239页;又见克里斯琴·默克:《祝允明与苏州的文化贡献》,第87—89页。 ① 以上关于钱谦益的材料,引自胡山源:《嘉定义民别传》第十卷,第12—16页;又见《明史》,第3492页;《国榷》,第5460及5464页;《明史纪事本末》第六十六卷,第16—17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148—149页;邓尔麟:《达官贵人》,第219—220页;傅路德:《乾隆时的文字狱》,第100页。 ② 《国榷》,第5460页;《明代人名辞典》,第277页。钱谦益获得首辅提名,是在1628年11月28日。 ③ 温体仁得宠时间较长的原因之一,是他巧妙地利用了继天启朝政治危机之后继续威胁着朝廷的党争。他曾自告奋勇地向崇祯皇帝表示,愿意彻底清查并根除一切党派活动,以防党争再次爆发。其实,他的目的是打击东林党人。温体仁有时也要冒些风险,尤其是他曾将原魏忠贤同党霍维华等人召回朝廷作官,这便很容易使自己受到结党的指责。然而他总能成功地在皇上面前将自己描绘成反对东林党和复社等“清议”党派的英雄。曹溶:《崇祯五十宰相传》第五卷;艾维四:《晚明的复社》,第26—27页。 ① 《明史纪事本末》第六十六卷,第16页。 ② 《国榷》,第5461页;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上,第4—5页。《明史》亦载此事,但日期稍有不同。《明史》,第3492页。 ③ 1629年1月2日,钱谦益被革职,被指责向他行贿的考生也被投入监狱。《国榷》,第5464页;又见顾颉刚:《明朝文字狱研究》,第291—293页;《明代人名辞典》,第484、1474页。 ④ 黄宗羲认为,这一事件促进了复社的形成。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第五卷,第11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