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学习的乐趣

易子而教

傅佩荣《四书》心得 作者:傅佩荣


  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孟子·离娄上》

  古代的人为什么"易子而教"呢?孟子认为原因是:"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所谓"责善",就是以善来互相要求对方。譬如,父亲要求儿子行善避恶,但是儿子一时之间做不到,怎么办呢?父子之间的亲情,很可能因为这种深切期待的落空,而受到伤害。何况,万一儿子反过来请教父亲,说:"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孟子·离娄上》)竟然要父亲自行反省是否走在正途上,那岂不是更伤感情了吗?

  如果"易子而教",上述困境就可以化解。以老师的身份来教导别人的孩子,原本就须以善来互相要求,但是万一做不到,也没有什么伤害,正好可以多加鼓励,继续要求。同时,孩子在学校受到过重的压力,或者因为达不到标准而自觉惭愧时,回家之后还有父母的亲情可以抚慰、宽恕与期勉。

  如果不懂这个道理,父子互相责善,就会使人(或是父,或是子,或是两者)觉得自己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连家庭里面也没有包容自己的余地,那真是人生悲剧。亲子之间由相责而疏远,终至离异,正是人生最不幸的事,也是令人觉得最遗撼的事。

  因为,一切的善,推根究源,都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为基础。如果为了责善而伤害亲情,岂非本末倒置,甚至舍本逐末了?那么,问题出在何处?

  第一,我们把外在的成就当成"善",像读书考试、谋职赚钱等。以这种善作为目标,是非常虚妄的;为这种善而父子反目,终究会后悔莫及。

  第二,即使是道德上的"善",也须知道它是永无止境的。人的本质即在于与生具有向善之性,因此人活着一天,就有新的要求必须努力实现。如果以这种善来互相责成,那么天下没有人可以满全善的标准。因此,我们不妨易子而教,而父子之间则以亲情为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