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儒家与现代化2

儒家与宗教

儒家与现代人生 作者:傅佩荣


  儒家是说明宇宙与人生各种道理的哲学,同时具备深刻的宗教功能。事实上,任何体大思精的哲学都会对人生产生指引的作用与评价的力量,由此规范世人的言行,使之行善避恶,追求崇高的目标。由于一个社会必定需要宗教来凝聚人心,并且作为合法权威之最终依据,因此中国自汉代以来"独尊儒术",就使儒家的宗教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了。

  历代读书人饱受孔学熏陶,多以"希贤、希圣、希天"为平生志业,此即阳明(即王阳明)所谓"读书学圣贤为第一等事,而非为状元爵位谋也"。若是学行俱佳,有功于国家百姓,符合立德、立功、立言的条件,则身后可以奉诏入祀孔庙,永受国人钦崇。这种表彰圣贤的方式,与天主教册封圣品的美意,也有相通之处,颇可见出儒家的宗教性格。然而,近世以来,儒门淡薄,儒家成为高头讲章或御用学术,对于实际人心之规范渐失其力。如果勉强申述儒家与平民的关系,就须强调那是世俗化的儒家,好像原本的面貌已经不复可辨了。

  儒家的原本面貌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易回答,但是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则可以提出以下四个要点:尊礼仪、重祭祀、务实践、求根本关怀。

  儒家推尊礼仪,一方面得自孔子不忍国人陷于礼坏乐崩之困境,同时更要为礼仪找出人性的内心依据;换言之,人性须在适当的人际关系网中,以合宜的方式表现,而礼仪正是此一方式。此外,礼仪更可进一步联系人与其他层次的存有者,如祖先、鬼神、天地山川等。古人所谓"礼",正如东汉许慎所注:"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因此,其原义不离宗教上的祭祀。儒家亦秉此精神,重视三祭:祭天、祭祖先、祭圣贤。可惜,历代王朝以祭天为帝王专享特权,一般百姓则对天敬而远之,各自祭其祖先,形成中国家族观念过于发达,入世倾向无所节制的现象。祭圣贤则只流行于少数书香世家,一般百姓转而拜祭英雄豪杰之属,为其日常生活行事之典范。

  至于儒家之务实践与求根本关怀,则始终是大家所清楚肯定的。问题是:务实践必须与崇拜圣贤并举,才能高尚其志,显示日新其德的理想是可以达成的;同时,求根本关怀也须推源于对天的信仰,否则不易寻得定位,或甚至沦于无谓的热情。这两大问题之厘清与彰明,正是今日知识分子的责任所在。这种责任的困难在于:它不是光靠理性思辨就可以应付,还须自身笃实践履、亲切印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