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儒家与现代化2

儒家的宗教功能

儒家与现代人生 作者:傅佩荣


  儒家自汉代以后,一直发挥某种程度的宗教功能;这是一件有趣的史实,但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儒家最能承先启后,不仅珍惜传统的礼乐,而且开启人心的动向。因此,一个稳定的帝国在政治结构与教育理念方面都需要儒家的学说。儒家既能有效安排百姓的日常生活,又能提携人心向上超越,其宗教功能自然得以发挥。

  但是,历史事实又告诉我们:佛教在汉末传入中国,数百年之后十宗并建,信徒广布;另一方面,道教也随之兴起,结合老庄思想与民间信仰,成为中国人的本土宗教。儒家则以国教姿态与之鼎足而三。这其中的演变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值得思索的是:如果儒家不是国教,或者不再主导政治运作与教育内涵,那么它还能发挥宗教功能吗?还能算是一种宗教吗?

  这个问题对知识分子来说,比较容易回应。一方面,读书人可以基于理性,接受儒家对于宇宙人生所宣示的教义,明白其所定的规范,并努力实践之。换句话说,读书人对于仪式的要求并非较少,而是可以通过既定的礼乐(如祭祀与婚丧喜庆)以及个人对大自然的默观,满全这方面的需要。就另一方面来看,读书人可以肯定儒家与其他宗教并行不悖,甚至交融会通。因此在孔子、孟子时,可以接受古人对"天"的信仰;同时不排斥适度的祖先崇拜。及至佛教与道教蔚为大观之后,许多读书人也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以儒家身份出入佛道,形成不少"援佛入儒"、"援道入儒",或"援儒入佛"、"援儒入道"之类的情形。

  不论喜欢与否,客观事实就是如此。这不是任何人可以刻意造作的,因为儒家主要并非以完整的制度宗教的角色存在于中国。少数知识分子或许可以把儒家当成宗教来信仰,甚至再度提出"罢黜百家"的要求,但是一般百姓在面对"缺少仪式"的儒家时,恐怕很难引起共鸣。如果有人把"祭天、祭祖先、祭圣贤"当成儒家的仪式,进而希望重建各种相关的寺庙,甚至成立一个祭司阶级或僧侣集团,那么无异于新立一个教派。如此,就算稍有成绩,也断然不是孔孟原貌,就像道教中的老庄不是老庄原貌一样。

  如果有人认清上述困难,却仍执意打着儒家的招牌去排斥佛教、道教、基督教等,甚至排斥其他的儒家学者,视之为别子、异党、曲说等,那么就无异于宣称"上天下地,唯我独尊",自己封为教主了。一旦自己成为教主,座下弟子成为信徒,新宗教的架势摆了开来,马上又会吊诡地陷入一种困境:就是沦为许多既存宗教之一,不再具有凌空观照及超然批判的优越地位。当信徒越聚越多时,所提的要求恐怕不会止于"求大师为我安心",而会延伸到"求教主为我治病、谋职、求偶、升官、发财......"当然,历史上的儒家在扮演国教角色时,也曾面对类似的要求,也曾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只是,时光不会倒流,何况儒家这一类表现又难免被人批评为俗化、堕落。由此观之,儒家的宗教性格及其与其他宗教的关系,不是可以一厢情愿地论断是非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