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政府管理在细节

一、调研重细节 决策靠数据(1)

细节决定成败Ⅱ 作者:汪中求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的一句话,也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一句至理名言。

  让我们看一个小故事吧。1941年陕北闹水旱虫灾,陕甘宁边区经济发生严重困难。6月3日,陕甘宁边区召开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问题。天下起雨,一声雷响,击中了会场礼堂的一根柱子,坐在柱子边上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身亡。一位农民知道后,说:“为什么雷公没有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很快就把这个农民抓了起来。毛主席得知消息后说:“你们先把他放了,问问他为什么咒我?”这位农民说:“你们共产党征粮太多了,我们承受不了。”

  毛主席立刻责令派出调查组,调研此事。调查组深入民间调查后,得出结论:“1941年边区百姓要出二十万石公粮,还要运输公盐,负担很重。征粮太多了。但是粮食征少了,部队又吃不饱。”

  “雷击事件”后,根据调查,毛主席决定不但减少当年公粮征收任务,而且要大力开展生产自救。从此,大生产运动在各个解放区轰轰烈烈展开。在共产党打天下的过程中,调查研究是一大优良传统,使共产党和群众形成了“鱼水关系”。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高层领导人也一直在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1993年7月5日,江泽民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会议上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改革开放已经29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社会情况更加复杂。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的社会矛盾。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管理者能够更加注意调查研究,研究各个阶层的社会诉求,关注每一个社会问题的细节。这一方面,温家宝总理给各级官员做出了极为突出的榜样。

  温总理下基层去考察,喜欢不按安排的路线走,喜欢到处转一转。到的尽是贫困地区,深入的是基层百姓,关注的是热点问题。2001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到江苏宿迁考察,他没有去市政府,而是随意走到一块农田和农民打起了招呼。当时温家宝是轻车简从。田里干活的农民不认识他,把他当成前去考察的不受欢迎的“干部”。

  温家宝回忆道:“一位妇女扯着嗓门喊记者不要给我们拍照,说我们解决不了问题!听到这话,我把那个妇女叫到眼前说,你有什么事跟我说说吧。那个妇女和我面对面时没有认出我,于是讲了很多农民负担重的问题。”

  “这位妇女直到我走的时候气还没有消。”温家宝回忆说:“当时我一点也没有不高兴,我的心里只有难过。”“每次我到江苏,我就在想,不知道宿迁现在情况怎么样,是不是现在农民都高兴了呢?”说到这,温家宝的声音有点哽咽。2003年3月,温家宝出任总理,在人代会的记者招待会上,他说:“到中央工作后,全国2500个县区,我跑遍了1800个。”

  2004年3月4日,温总理在参加政协经济界、农业界委员联组会议时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2005年2月28日,温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说:“各级领导干部要腾出更多的时间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困难多问题多的地方去,深入调查研究,帮助基层解决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温总理“问计于民”的以身作则,不断对政府官员的教诲要求,政府官员是否落实了呢?从民间百姓所说:“有困难找中央”,“有困难,直接找国务院”,即很多“地方问题中央解决”的现象说明:很多地方官员并没有认认真真做调研,实实在在访百姓。

  人们在回顾2006年时,“政府懒政”成了年度关键词之一。也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遇到问题,管理者总是先想到最省事的办法,而不是最合理的办法。于是,“一刀切”、“强制执行”就成了某些领导干部惯用的工作方法。有些部门出台的一些政策也显得调研不足,科学决策不够,引起很大的争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