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30节:鼓励孩子多参加竞赛

一路保送到北大:一位父亲的35个教子故事 作者:丁廷福



  语文主要补基础知识,补字词和古文,保证基础知识拿高分,至于作文和阅读理解,也只能靠平时的积累听天由命了。实践证明,这一战术取得了奇效,在"一模"考试中,丁羽的语文竟得了年级第一名,基础知识一分未丢。

  其实,如果仅仅为了拿分,语文是可以搞突击的。首先看作文,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作文一靠平时积累,二靠亲身经历,三靠专门训练,缺一不可,因此突击很难见效。但作文又有猜题押题的问题,还有根据类型准备模板的问题(背诵几十篇不同类型的范文,根据考题去"套"模板)。这几年,满分的作文公开见报后被人揭露是抄袭的,这种现象已不少见,就是准备的模板被正好碰上了。再看阅读理解,按常理说它应该是考察阅读和理解能力,但也被有经验的老师总结出甚至不阅读就能根据给出的答案去"理解"的选择方法。至于字词和古文,那才是比较"实"和"硬"的东西,不下工夫,靠找"捷径"的方法是很难奏效的。因此说,在字词和古文方面下工夫,在作文和阅读理解上找规律,才是真正的"捷径"。

  为什么不能搞突击的语文变得可以突击了呢?问题就出在高考制度本身上。现在的语文和英语考试,基本考不出真实水平。作协主席王蒙文学水平不可谓不高,但自己拿高考语文试卷测了一下,刚刚及格;教英语的外国老师英文水平不可谓不高,拿我们的高考英语试卷测一下,连及格都困难。再看那些获高分的学生,语文状元虽然没看到差到哪里的报道,但至少他们也没有在实际工作中突出到哪里,至于英语高考杰出者,听不懂、说不出英语的却不是个别现象。

  说语文不能靠突击,主要还在于语文不仅包括字、词、句和表达能力这种能靠突击训练掌握的纯技巧性的东西,还包括文学素养这种必须由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思考所产生的"思想"的成分。现在的学生都是关在校园里,基本上不与社会接触,要他们具备"思想"方面的文学素养,确属勉为其难。

  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再加上考试题目本身的问题,使得老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的现象日趋严重。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作为一个考生,一个家长,一个老师,甚至一所学校,为了竞争和生存,也只能是舍本逐末地为追求分数,为了那块敲门砖而奋斗了。

  什么时候语文考试不能靠突击了,到了真正水平高的人不用准备就能考高分,水平低的人再突击也不可能拿高分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育才真正达到了高效率培养、选拔和造就文学人才的时代。但我不相信这个目标是靠一张试卷所能实现的。

  家长心语:

  竞赛是最大限度调动孩子积极性、激发孩子潜力的有力手段。竞赛能让孩子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磨炼人的意志和心理素质,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能让人产生"胜利就在坚持之中;时间用在哪里,哪里就会闪光"的切身感受。经常参加竞赛的孩子,你不想让他出类拔萃都难。

  鼓励孩子多参加竞赛

  高一上学期,丁羽所在班调来一位教化学的黄老师。据说这位老师是湖北黄岗中学的化学特级教师,他的学生曾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中学生化学竞赛中创造过优异成绩。家长会上,黄老师说:我准备组织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参加化学小组,希望家长支持孩子踊跃报名。散会后回家的路上,家长们纷纷议论,有的说,马上就高二了,各科考试压力都很大,孩子再参加竞赛,弄不好会影响其他科成绩,得不偿失。有的家长征求我的意见,我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说:

  "黄老师选择学有余力的孩子参加化学小组,对学生是一次激励。重点班的孩子个个争胜心都很强,学生被选上是一种荣耀。每个孩子的潜力都很大,而这种潜力有可能爆发也可能深藏甚至萎缩乃至消失,就看老师和家长如何引导,就看同学们之间这个小'环境'如何影响。劲可鼓不可泄,志可立不可废。我们家长对学校组织竞赛决不能泼冷水,做孩子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而应视为一次挖掘孩子潜力,培养其争胜心的绝好机会。"不少家长听后点头称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